第111章 步兵制式燧发枪面世
推荐阅读:一级律师、花都狂龙、极品神医、末世最强觉醒、隋炀帝、血性、无限进化(无敌宝宝猪)、鬼话、宠妻成瘾、主宰苍穹、
宋应星的钢铁冶炼局最终制造出了朱由检所提的一套钢铁冶炼设备。
即以煤炭为燃料,坩埚为炉,同时以柳棍搅铁,再利用水动力转动模具转盘,使得铁水直接在模具上冷却成型,再由水力初步击锤,工匠进行打磨修饰。
朱由检将这套设备命名为“大明001号高炉”。
钢铁冶炼局每组一套“大明001号高炉”设备,每个工匠有不同的分工,效率自然比最初的串联式炼铁快得多,而且成品率也提高不少。
每套设备可以随时替换进行各类兵器大型零部件规模化生产,因为只要换一套模具即可。
不过,现在火铳局和火炮局对于燧发枪和野战炮还没确定规制,也就使得钢铁冶炼局还不能根据火铳局和火炮局的生产要求进行燧发枪和野战炮重要部件生产。
但一些实战价值颇大的冷兵器如苗刀、倭刀以及长矛等则已经开始大量生产,因不用工匠长期进行烧铸捶打,因而这些冷兵器的生产速度尤其得快,锋利程度与韧度明显比之前好得多,因为可以随时通过木棍的燃烧程度确定最佳含炭量。
眼下朱由检的近卫军光是前三个军就已经有三十万人,再加上其他几个近卫军报上来的新兵数目。
朱由检的近卫军一下子就有五十万多的新兵,因而这个规模的军队新兵对武器的需求程度还是很大的。
而现在钢铁冶炼局提高了冶炼钢铁水平和质量后,每一个月便能产出十多万把各类冷兵器。
再加上各地库存的兵器,基本上前期新兵装备冷兵器是足够的,而且到以后完全是供大于求。
汤若望按照朱由检的要求已经开始根据葡兵燧发枪和毕懋康的《军器图说》以及朱由检的图纸开始绘制出大明真正要用于野战的燧发枪。
对于发射装置,汤若望做了局部改进,整个枪机面呈现弧面,也就是传授中的香蕉构型,药锅加宽和加深,火帘片也明显加宽,火帘摇臂和铁盖都加厚不少,压条板也同样加厚,压条板改为指板式,以更加便于操作。
击锤也充分考虑到枪械在战场的实用性与长效性,将公鸡型的击发装置改为天鹅颈型,使得击发效率更高,操作更为简便,不但如此,也取掉了葡兵燧发枪的一些花哨的装饰,使其更为平民化,而改了枪托,加了刺刀和照门准星。
整个燧发枪加上刺刀总长度达到七尺长,长度已几乎超过成年男性身高。
不过,按照汤若望所确定的这款燧发枪在各方面预计性能已经相当于十八世纪初的欧洲水平,虽然他只是局部变动使得整个装置更适合符合人体力学与防备风雨天气影响以及使用寿命长度。
更何况,按照朱由检的要求,这一款燧发枪是要作为大明的制式武器,即统一每一个零部件包括枪弹的标准,因而超越这个时代还能更前沿些。
当然,这么长的枪对于步兵而言没什么影响,对于骑兵而言明显不利于马上作战。
因而,汤若望还得要继续设计一款骑兵专用的燧发枪才行,不过这种骑兵专用燧发枪得要求枪管不能太长,但枪管太短影响设计精度与气密性。
因而,要想不影响射击精度和气密性,得缩小枪管口径,这得要钢铁冶炼局制造出更好的枪管来。
朱由检在得知汤若望理论上绘制出大明步兵用燧发枪后,便命立即进行研制实验,骑兵专用的燧发枪可先放在一边,对于骑兵用的火器可以暂且用三眼铳,并对三眼铳的点火装置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或许已足以满足当前时代下的军事需求。
眼看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到崇祯十五年了,战争发生的紧迫性越来越明显,朱由检是不能再等骑兵和步兵专用的燧发枪都制造出来了,他只能先让步兵装备燧发枪。
材料优劣是枪械制造的基础,汤若望与宋应星以及钢铁冶炼局和火铳局几个老道的高级工匠组成了攻关小组,以最新的“大明001号天字高炉”为铸造设备,钢铁冶炼局第一组工匠承担从铁矿冶炼到枪管等较大零部件铸造的过程,而火铳局最新组成的第一组工匠则否则负责将熟铁锻造与焊接成各类零件。
每一个部件都按照汤若望的图纸标定的规格制造,火铳局的第一组每个工匠负责一个零件的制造,而火铳局的第二组则只负责组装,第三组负责试用性能。
高炉里的铁水一出来就流入了塘中,钢铁冶炼局的工匠立即持着柳棍准备搅拌。
“先三根,燃到十有六七处时取出,做好记录!”
宋应星必须确定好大明第一支主力装备用的燧发枪的枪管最佳含炭量,因而在柳棍使用程度上,他就得开始严格记录。
为此,宋应星还让人准备了称量后的铜块、铅块;一旦最佳含炭量的铁制枪管还不能满足燧发枪的效能,他准备尝试利用合金制造出更好的枪管。
而且,在此之前,他都已经开始命人加入一些铜粉等金属成分,知道有些合金已经具备更好的效果。
枪管一冷凝便由工匠开始取出,同时转换模具生产钢锭,然后进行冷却,由火铳局最厉害的工匠立即进行精密零部件加工。同时,一组工匠则进行枪管筛选与修饰,确保枪管口径和长度一致。
汤若望则死死地盯着制造火帘门的工匠:“击发装置乃此枪关键所在,不能有任何马虎,如果过软或者过硬都得指出来,厚度必须满足我的要求,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差错控制在我要求的范围来。”
所有零部件制造完毕后则通过三十度坡度从竹制轨道(竹子表面光滑)落下,然后由最后的工匠进行组装和检查。
如此周而复始,反反复复,过了三天后,汤若望和宋应星两人灰头土脸地看着一把打磨光鲜的木柄燧发枪傻笑着。
“报告,火枪试用完毕,精准射程八十步,最大射程一百二十步!合格!”
底下的工匠作为射击实验后将枪械交还了回来。
即以煤炭为燃料,坩埚为炉,同时以柳棍搅铁,再利用水动力转动模具转盘,使得铁水直接在模具上冷却成型,再由水力初步击锤,工匠进行打磨修饰。
朱由检将这套设备命名为“大明001号高炉”。
钢铁冶炼局每组一套“大明001号高炉”设备,每个工匠有不同的分工,效率自然比最初的串联式炼铁快得多,而且成品率也提高不少。
每套设备可以随时替换进行各类兵器大型零部件规模化生产,因为只要换一套模具即可。
不过,现在火铳局和火炮局对于燧发枪和野战炮还没确定规制,也就使得钢铁冶炼局还不能根据火铳局和火炮局的生产要求进行燧发枪和野战炮重要部件生产。
但一些实战价值颇大的冷兵器如苗刀、倭刀以及长矛等则已经开始大量生产,因不用工匠长期进行烧铸捶打,因而这些冷兵器的生产速度尤其得快,锋利程度与韧度明显比之前好得多,因为可以随时通过木棍的燃烧程度确定最佳含炭量。
眼下朱由检的近卫军光是前三个军就已经有三十万人,再加上其他几个近卫军报上来的新兵数目。
朱由检的近卫军一下子就有五十万多的新兵,因而这个规模的军队新兵对武器的需求程度还是很大的。
而现在钢铁冶炼局提高了冶炼钢铁水平和质量后,每一个月便能产出十多万把各类冷兵器。
再加上各地库存的兵器,基本上前期新兵装备冷兵器是足够的,而且到以后完全是供大于求。
汤若望按照朱由检的要求已经开始根据葡兵燧发枪和毕懋康的《军器图说》以及朱由检的图纸开始绘制出大明真正要用于野战的燧发枪。
对于发射装置,汤若望做了局部改进,整个枪机面呈现弧面,也就是传授中的香蕉构型,药锅加宽和加深,火帘片也明显加宽,火帘摇臂和铁盖都加厚不少,压条板也同样加厚,压条板改为指板式,以更加便于操作。
击锤也充分考虑到枪械在战场的实用性与长效性,将公鸡型的击发装置改为天鹅颈型,使得击发效率更高,操作更为简便,不但如此,也取掉了葡兵燧发枪的一些花哨的装饰,使其更为平民化,而改了枪托,加了刺刀和照门准星。
整个燧发枪加上刺刀总长度达到七尺长,长度已几乎超过成年男性身高。
不过,按照汤若望所确定的这款燧发枪在各方面预计性能已经相当于十八世纪初的欧洲水平,虽然他只是局部变动使得整个装置更适合符合人体力学与防备风雨天气影响以及使用寿命长度。
更何况,按照朱由检的要求,这一款燧发枪是要作为大明的制式武器,即统一每一个零部件包括枪弹的标准,因而超越这个时代还能更前沿些。
当然,这么长的枪对于步兵而言没什么影响,对于骑兵而言明显不利于马上作战。
因而,汤若望还得要继续设计一款骑兵专用的燧发枪才行,不过这种骑兵专用燧发枪得要求枪管不能太长,但枪管太短影响设计精度与气密性。
因而,要想不影响射击精度和气密性,得缩小枪管口径,这得要钢铁冶炼局制造出更好的枪管来。
朱由检在得知汤若望理论上绘制出大明步兵用燧发枪后,便命立即进行研制实验,骑兵专用的燧发枪可先放在一边,对于骑兵用的火器可以暂且用三眼铳,并对三眼铳的点火装置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或许已足以满足当前时代下的军事需求。
眼看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到崇祯十五年了,战争发生的紧迫性越来越明显,朱由检是不能再等骑兵和步兵专用的燧发枪都制造出来了,他只能先让步兵装备燧发枪。
材料优劣是枪械制造的基础,汤若望与宋应星以及钢铁冶炼局和火铳局几个老道的高级工匠组成了攻关小组,以最新的“大明001号天字高炉”为铸造设备,钢铁冶炼局第一组工匠承担从铁矿冶炼到枪管等较大零部件铸造的过程,而火铳局最新组成的第一组工匠则否则负责将熟铁锻造与焊接成各类零件。
每一个部件都按照汤若望的图纸标定的规格制造,火铳局的第一组每个工匠负责一个零件的制造,而火铳局的第二组则只负责组装,第三组负责试用性能。
高炉里的铁水一出来就流入了塘中,钢铁冶炼局的工匠立即持着柳棍准备搅拌。
“先三根,燃到十有六七处时取出,做好记录!”
宋应星必须确定好大明第一支主力装备用的燧发枪的枪管最佳含炭量,因而在柳棍使用程度上,他就得开始严格记录。
为此,宋应星还让人准备了称量后的铜块、铅块;一旦最佳含炭量的铁制枪管还不能满足燧发枪的效能,他准备尝试利用合金制造出更好的枪管。
而且,在此之前,他都已经开始命人加入一些铜粉等金属成分,知道有些合金已经具备更好的效果。
枪管一冷凝便由工匠开始取出,同时转换模具生产钢锭,然后进行冷却,由火铳局最厉害的工匠立即进行精密零部件加工。同时,一组工匠则进行枪管筛选与修饰,确保枪管口径和长度一致。
汤若望则死死地盯着制造火帘门的工匠:“击发装置乃此枪关键所在,不能有任何马虎,如果过软或者过硬都得指出来,厚度必须满足我的要求,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差错控制在我要求的范围来。”
所有零部件制造完毕后则通过三十度坡度从竹制轨道(竹子表面光滑)落下,然后由最后的工匠进行组装和检查。
如此周而复始,反反复复,过了三天后,汤若望和宋应星两人灰头土脸地看着一把打磨光鲜的木柄燧发枪傻笑着。
“报告,火枪试用完毕,精准射程八十步,最大射程一百二十步!合格!”
底下的工匠作为射击实验后将枪械交还了回来。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10018/178965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