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节
推荐阅读:予卿欢、睡了舍友的叔叔、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警惕,人工智能会 (np)、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漂亮小魅魔的被调教日常(囚禁 1v2)、《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蹂纸浆(1v1校园h)、我网恋又翻车了(1v1 高h)、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
是他想差了,再同沈瑄势不两立,也要顾忌沈瑄的身份和国公府的势力。位列朝班的可以是愤青,是奸佞,却不会是傻子。
有更好的靶子,没人会去鸡蛋碰石头。
锦衣卫的名声本就不好,将炮口对准锦衣卫,即使不能成功,也会博得一个“好”名声。这个时候,谁站出来为杨铎说话,立刻会被泼上一身脏水。
不过,旁人可以明哲保身,孟清和却不能犹豫,更不能坐视不理。身为锦衣卫之友,就算被泼墨汁,也必须站出来说话!
明面上,御史弹劾的是锦衣卫,是锦衣卫指挥使杨铎,可实际上呢?
清查寺院,核实僧侣,执行者是锦衣卫,主意可是他出的。陷害忠良,抓捕良民,明显也意有所指。
孟清和可以确定,如果他不站出来,恐怕永乐帝会第一个对他失望。
别问他为什么如此肯定,直觉告诉他,必须站出来。哪怕将炮火引到自己身上,也必须这么做。
一旦杨铎被“打倒”,他绝对会是下一个。
朝臣接二连三发言,朱棣的眉头越皱越深,脸色也越来越黑。
孟清和终于迈步出列,朗声道:“陛下,臣有奏。”
见兴宁伯出列,正慷慨激昂中的几位顿时脸色一变。
永乐帝的眉头却是一松,道:“讲。”
同言官们在锦衣卫的罪名上争论,是最笨的办法。想快速解决问题,必须将众人的视线转移开,孟伯爷已经有了腹案。
“臣启陛下,自陛下得继大统,励精图治,仁德载厚。政治清明,四夷咸服。百姓食得继衣得暖,均赞颂,河清海晏,国出圣君。臣以为,天降灾祸定非我朝之故。”
一番话,完全是在拍龙屁,还拍得相当有水平。
朱棣脸不黑了,殿中也无人出列表示反对。谁敢反对,无异于说今上不是圣君,活够了不成?
成功拍过龙屁,孟清和话锋一转,“臣以为,此次京城地动确为上天示警,然警示之地实在北疆!”
北疆?
京城地动,竟然也能和北疆扯上关系?
群臣面面相觑,都不明白,孟清和是如何将话题扯这么远。
龙椅上的永乐帝却是神情微变,手指一下下敲着龙椅,似明白了什么,扫过御史,眼神冷如数九寒冬。看向孟清和,目光却变得愈发亲切。果然老爹说得对,遇事,还是自家人靠得住!
第二百零五章 兴宁伯再发威二
“臣闻草原多战事,更有鞑靼太保阿鲁台以下犯上,联合鞑靼诸部,驱逐可汗鬼力赤,迎撒马尔罕完者秃王本雅失里为可汗。”
立在奉天殿中,孟清和不能看清永乐帝此刻的表情,只凭直觉,有七成以上的把握,对将地震同北疆联系起来,天子十分满意。
既然满意,就要再接再厉。
鬼力赤是生是死,都不再重要。坐实京城地动因北疆战事而起,才是关键。
虽然他自己都觉得此事牵强,可开弓没有回头箭,话出口,没有再咽回去的道理。
甭管旁人信不信,总之,自己必须相信。只要给出一个理由,还是天子希望的理由,没人敢站出来喷他胡说八道。
“鬼力赤者,鞑靼可汗,向我朝称臣纳贡,受天子赐金印封诰,奉天子之命,游牧边塞。”
“阿鲁台,鞑靼之臣,得天子恩赏,却不思回报,屡有犯上为乱之心。”
“本雅失里,矫称前元宗室,密结阿鲁台,图谋鞑靼可汗之位,其心昭然!”
清朗的声音在奉天殿中回响,传入每个人的耳朵。
永乐帝很期待孟清和接下来的话,听得十分认真,坐在龙椅之上,身体不自觉的前倾。
右班武将中,朱能和徐增寿也是听得出神。从孟清和的话里,能嗅出某种味道,战事将起的味道。
沈瑄同朱能并列,看向侃侃而谈的孟清和,面容肃然,双眸愈发深邃。
同列朝班的朱高煦和朱高燧没出声,借着站位优势,有志一同的看向老爹,果然,双目发亮中。
左班文臣中有不少人皱眉,支持御史弹劾锦衣卫的朝臣更是脸色难看。见孟清和直接将京城地动同鞑靼内乱挂钩,黄淮胡广等人当即就要出列,却被杨士奇一把拉住。
胡广转头,杨士奇松开手,没出声,表情也没多大变化。可就是这几秒的时间,孟清和悍然抛出了杀手锏。
“数日前,臣夜观天象,见有木星犯诸王星,未几,草原传报,鬼力赤为阿鲁台驱逐。旬几,京师地动,首在城北。足可见,此乃上天示警,为北疆之祸矣!”
一番高论,有理有据。结合先进的天文学知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孟伯爷放出一颗惊雷。
南京地动和天子,和朝中诸公都没有关系,天象和事实证明,是北边出事了!
鬼力赤向明朝称臣,得天子亲封,虽不享朝廷俸禄,级别也相当于“藩王”。如今,这位“藩王”却被赶下可汗位,带着手下四处逃命,鞑靼还放出消息,要拥立本雅失里做可汗,分明是有“犯上作乱”之嫌!
撵走领了朝廷敕封的鬼力赤,拥立本雅失里,经过大明同意了吗?
鞑靼内部事务?
呔!鞑靼早向大明称臣纳贡,继承汗位怎么能绕开大明天子,自作主张?
分明是藐视朝廷,无视天子,找揍!
京师地动,定然也是上天看不惯鞑靼此举,给朝廷提醒,草原上的邻居不老实了,必须好好沟通一下。
尽管地动在金陵,鞑靼部落在草原,孟清和的话仍很有说服力,赫然将两者捏在了一起。
“臣请陛下,以国朝之威,肃草原之事,抚天下万民!”
既然地动的原因找到了,就该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天子计划北巡,无疑是个好机会。不需要调动大批边军,只需调动大宁,宣府,甘肃等地的部分官军,到草原上溜达一圈,足够给以震慑。
再不悔改,奉皇命自助游的官军,人数定然要翻倍。届时,旅游路线发生变化,不小心和当地居民产生摩擦,造成任何后果,大明概不负责。
“臣请陛下,听万民之请,平北疆之乱!”
话落,孟清和跪地,顿首。
一片丹心,为国为民,天地可表。
沉默,良久的沉默。
武将不说话,自成国公定国公下数,已然被兴宁伯的大手笔震惊。这是要在朝鲜之后,继续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大旗,发兵草原,征沙漠?
文臣一样不说话,六部六科,御史翰林,集体瞠目结舌。兴宁伯的口舌之利,心思之敏捷,再次出乎众人预料。
武将,勋贵?
向以捕风捉影为己任,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言官,都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有这份本领。
浮石沉木,颠倒黑白,相差十万八千里都能扯到一起,简直比做出锦绣文章的定国公还要打击人!
不是没人想出言驳斥,可理由呢?
夜观天象属不务正业?
朝堂上还立着有神棍嫌疑的兵部尚书,就不许兴宁伯有点业余爱好?何况,兴宁伯的师傅可是姚广孝!有他做师傅,还有什么不可能。
鞑靼内部动乱不关大明的事?
谁敢这么说,不用孟清和驳斥,永乐帝会先伸出大脚,直接踹飞。
就这么认了?表示兴宁伯说得对?
憋屈啊!
明摆着是胡说八道,却找不出更好的理由反驳。弹劾锦衣卫的御史互相看看,尚未提出的后半部分计划,明显要胎死腹中。
自己提出的理由,虽说更有事实依据,但在兴宁伯的“胡说八道”跟前,直接被比成了高大上脚下的矮穷挫。
关键是,兴宁伯先提鞑靼内乱,再提天子北巡,话里话外主张发兵草原,合了天子的心思,也符合勋贵武将甚至是部分文官的利益。
征讨安南,让许多人尝到了甜头。
土地粮食人口一步到位,广西云南接连开了互市,不起眼的凭祥县,更成为西南有名的商队集散地。不提武将,便是文臣,也有不少在购买土地和各种交易中得利。不出意外,起了战火的朝鲜将成为第二个安南。
如今,兴宁伯联系京城地动,以鞑靼汗位更迭为由,提议发兵草原,奉天殿中群臣,已有不少起了盘算。
比起可能在北疆获取的利益,锦衣卫的事,稍后再议?
朱棣高踞龙椅之上,将群臣的表情尽收眼底,看向的孟清和的目光愈发和蔼。
这个时候,只要有人出列附和孟清和的提议,永乐帝就能当场拍板,立刻下旨。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有人站出来了。却不是武将中的任何一个,而是户部尚书夏元吉。
“兴宁伯所言,臣附议!”
这个发展太出乎预料,朱棣也不免愣了一下。
很快,更让他惊讶的事情发生了。
继续户部尚书之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先后出列,支持孟清和的提议。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没有表示支持,却也没出言反对,沉默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六部天官,三位立场鲜明的支持孟清和,犹不甘心的两名御史瞬间风中凌乱。是他们没睡醒,还在做梦?
三名尚书表明态度,孟清和并没太过吃惊。
不提其他,单是“利益”二字,足以撼动人心。
沈瑄没有第一个出列,他只需站在这里,就是给了孟清和最大的支持。
成国公也没有当众表态,毕竟国公身份特殊,如果两位国公都站出来,很容易引起文臣反弹。文武不两立,为反对而反对,不是笑话。
徐增寿和张辅却没有这样的顾忌。
前者是皇帝的小舅子,自然一切以天子的利益为基准,以皇帝之意为准绳。
张辅在安南立下大功,但有沈瑄朱能在前,并未马上列入武将第一梯队,作古的老爹张玉才够资格同两人并列。
徐增寿和张辅先后出列,朗声道:“臣附兴宁伯之议!”
朱高煦和朱高燧也表明立场,旗帜鲜明的支持孟清和。
情势一面倒,即使有人跳出来反对,也掀不起任何浪花。
朱棣顺应群臣之意,下诏,将京城地动直接和鞑靼内乱挂钩,并向鞑靼派遣使臣,敕谕完者秃王本雅失里和太保阿鲁台,郑重表示,草原上的事,朕已经知道了。鬼力赤得朕亲封,不提前打招呼就将他撵走,是扫了朕的面子,朕很生气!
不过,朕也不是不讲理的人,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一力追究责任,难免伤了彼此的感情,所以,朕决定网开一面。
有更好的靶子,没人会去鸡蛋碰石头。
锦衣卫的名声本就不好,将炮口对准锦衣卫,即使不能成功,也会博得一个“好”名声。这个时候,谁站出来为杨铎说话,立刻会被泼上一身脏水。
不过,旁人可以明哲保身,孟清和却不能犹豫,更不能坐视不理。身为锦衣卫之友,就算被泼墨汁,也必须站出来说话!
明面上,御史弹劾的是锦衣卫,是锦衣卫指挥使杨铎,可实际上呢?
清查寺院,核实僧侣,执行者是锦衣卫,主意可是他出的。陷害忠良,抓捕良民,明显也意有所指。
孟清和可以确定,如果他不站出来,恐怕永乐帝会第一个对他失望。
别问他为什么如此肯定,直觉告诉他,必须站出来。哪怕将炮火引到自己身上,也必须这么做。
一旦杨铎被“打倒”,他绝对会是下一个。
朝臣接二连三发言,朱棣的眉头越皱越深,脸色也越来越黑。
孟清和终于迈步出列,朗声道:“陛下,臣有奏。”
见兴宁伯出列,正慷慨激昂中的几位顿时脸色一变。
永乐帝的眉头却是一松,道:“讲。”
同言官们在锦衣卫的罪名上争论,是最笨的办法。想快速解决问题,必须将众人的视线转移开,孟伯爷已经有了腹案。
“臣启陛下,自陛下得继大统,励精图治,仁德载厚。政治清明,四夷咸服。百姓食得继衣得暖,均赞颂,河清海晏,国出圣君。臣以为,天降灾祸定非我朝之故。”
一番话,完全是在拍龙屁,还拍得相当有水平。
朱棣脸不黑了,殿中也无人出列表示反对。谁敢反对,无异于说今上不是圣君,活够了不成?
成功拍过龙屁,孟清和话锋一转,“臣以为,此次京城地动确为上天示警,然警示之地实在北疆!”
北疆?
京城地动,竟然也能和北疆扯上关系?
群臣面面相觑,都不明白,孟清和是如何将话题扯这么远。
龙椅上的永乐帝却是神情微变,手指一下下敲着龙椅,似明白了什么,扫过御史,眼神冷如数九寒冬。看向孟清和,目光却变得愈发亲切。果然老爹说得对,遇事,还是自家人靠得住!
第二百零五章 兴宁伯再发威二
“臣闻草原多战事,更有鞑靼太保阿鲁台以下犯上,联合鞑靼诸部,驱逐可汗鬼力赤,迎撒马尔罕完者秃王本雅失里为可汗。”
立在奉天殿中,孟清和不能看清永乐帝此刻的表情,只凭直觉,有七成以上的把握,对将地震同北疆联系起来,天子十分满意。
既然满意,就要再接再厉。
鬼力赤是生是死,都不再重要。坐实京城地动因北疆战事而起,才是关键。
虽然他自己都觉得此事牵强,可开弓没有回头箭,话出口,没有再咽回去的道理。
甭管旁人信不信,总之,自己必须相信。只要给出一个理由,还是天子希望的理由,没人敢站出来喷他胡说八道。
“鬼力赤者,鞑靼可汗,向我朝称臣纳贡,受天子赐金印封诰,奉天子之命,游牧边塞。”
“阿鲁台,鞑靼之臣,得天子恩赏,却不思回报,屡有犯上为乱之心。”
“本雅失里,矫称前元宗室,密结阿鲁台,图谋鞑靼可汗之位,其心昭然!”
清朗的声音在奉天殿中回响,传入每个人的耳朵。
永乐帝很期待孟清和接下来的话,听得十分认真,坐在龙椅之上,身体不自觉的前倾。
右班武将中,朱能和徐增寿也是听得出神。从孟清和的话里,能嗅出某种味道,战事将起的味道。
沈瑄同朱能并列,看向侃侃而谈的孟清和,面容肃然,双眸愈发深邃。
同列朝班的朱高煦和朱高燧没出声,借着站位优势,有志一同的看向老爹,果然,双目发亮中。
左班文臣中有不少人皱眉,支持御史弹劾锦衣卫的朝臣更是脸色难看。见孟清和直接将京城地动同鞑靼内乱挂钩,黄淮胡广等人当即就要出列,却被杨士奇一把拉住。
胡广转头,杨士奇松开手,没出声,表情也没多大变化。可就是这几秒的时间,孟清和悍然抛出了杀手锏。
“数日前,臣夜观天象,见有木星犯诸王星,未几,草原传报,鬼力赤为阿鲁台驱逐。旬几,京师地动,首在城北。足可见,此乃上天示警,为北疆之祸矣!”
一番高论,有理有据。结合先进的天文学知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孟伯爷放出一颗惊雷。
南京地动和天子,和朝中诸公都没有关系,天象和事实证明,是北边出事了!
鬼力赤向明朝称臣,得天子亲封,虽不享朝廷俸禄,级别也相当于“藩王”。如今,这位“藩王”却被赶下可汗位,带着手下四处逃命,鞑靼还放出消息,要拥立本雅失里做可汗,分明是有“犯上作乱”之嫌!
撵走领了朝廷敕封的鬼力赤,拥立本雅失里,经过大明同意了吗?
鞑靼内部事务?
呔!鞑靼早向大明称臣纳贡,继承汗位怎么能绕开大明天子,自作主张?
分明是藐视朝廷,无视天子,找揍!
京师地动,定然也是上天看不惯鞑靼此举,给朝廷提醒,草原上的邻居不老实了,必须好好沟通一下。
尽管地动在金陵,鞑靼部落在草原,孟清和的话仍很有说服力,赫然将两者捏在了一起。
“臣请陛下,以国朝之威,肃草原之事,抚天下万民!”
既然地动的原因找到了,就该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天子计划北巡,无疑是个好机会。不需要调动大批边军,只需调动大宁,宣府,甘肃等地的部分官军,到草原上溜达一圈,足够给以震慑。
再不悔改,奉皇命自助游的官军,人数定然要翻倍。届时,旅游路线发生变化,不小心和当地居民产生摩擦,造成任何后果,大明概不负责。
“臣请陛下,听万民之请,平北疆之乱!”
话落,孟清和跪地,顿首。
一片丹心,为国为民,天地可表。
沉默,良久的沉默。
武将不说话,自成国公定国公下数,已然被兴宁伯的大手笔震惊。这是要在朝鲜之后,继续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大旗,发兵草原,征沙漠?
文臣一样不说话,六部六科,御史翰林,集体瞠目结舌。兴宁伯的口舌之利,心思之敏捷,再次出乎众人预料。
武将,勋贵?
向以捕风捉影为己任,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言官,都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有这份本领。
浮石沉木,颠倒黑白,相差十万八千里都能扯到一起,简直比做出锦绣文章的定国公还要打击人!
不是没人想出言驳斥,可理由呢?
夜观天象属不务正业?
朝堂上还立着有神棍嫌疑的兵部尚书,就不许兴宁伯有点业余爱好?何况,兴宁伯的师傅可是姚广孝!有他做师傅,还有什么不可能。
鞑靼内部动乱不关大明的事?
谁敢这么说,不用孟清和驳斥,永乐帝会先伸出大脚,直接踹飞。
就这么认了?表示兴宁伯说得对?
憋屈啊!
明摆着是胡说八道,却找不出更好的理由反驳。弹劾锦衣卫的御史互相看看,尚未提出的后半部分计划,明显要胎死腹中。
自己提出的理由,虽说更有事实依据,但在兴宁伯的“胡说八道”跟前,直接被比成了高大上脚下的矮穷挫。
关键是,兴宁伯先提鞑靼内乱,再提天子北巡,话里话外主张发兵草原,合了天子的心思,也符合勋贵武将甚至是部分文官的利益。
征讨安南,让许多人尝到了甜头。
土地粮食人口一步到位,广西云南接连开了互市,不起眼的凭祥县,更成为西南有名的商队集散地。不提武将,便是文臣,也有不少在购买土地和各种交易中得利。不出意外,起了战火的朝鲜将成为第二个安南。
如今,兴宁伯联系京城地动,以鞑靼汗位更迭为由,提议发兵草原,奉天殿中群臣,已有不少起了盘算。
比起可能在北疆获取的利益,锦衣卫的事,稍后再议?
朱棣高踞龙椅之上,将群臣的表情尽收眼底,看向的孟清和的目光愈发和蔼。
这个时候,只要有人出列附和孟清和的提议,永乐帝就能当场拍板,立刻下旨。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有人站出来了。却不是武将中的任何一个,而是户部尚书夏元吉。
“兴宁伯所言,臣附议!”
这个发展太出乎预料,朱棣也不免愣了一下。
很快,更让他惊讶的事情发生了。
继续户部尚书之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先后出列,支持孟清和的提议。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没有表示支持,却也没出言反对,沉默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六部天官,三位立场鲜明的支持孟清和,犹不甘心的两名御史瞬间风中凌乱。是他们没睡醒,还在做梦?
三名尚书表明态度,孟清和并没太过吃惊。
不提其他,单是“利益”二字,足以撼动人心。
沈瑄没有第一个出列,他只需站在这里,就是给了孟清和最大的支持。
成国公也没有当众表态,毕竟国公身份特殊,如果两位国公都站出来,很容易引起文臣反弹。文武不两立,为反对而反对,不是笑话。
徐增寿和张辅却没有这样的顾忌。
前者是皇帝的小舅子,自然一切以天子的利益为基准,以皇帝之意为准绳。
张辅在安南立下大功,但有沈瑄朱能在前,并未马上列入武将第一梯队,作古的老爹张玉才够资格同两人并列。
徐增寿和张辅先后出列,朗声道:“臣附兴宁伯之议!”
朱高煦和朱高燧也表明立场,旗帜鲜明的支持孟清和。
情势一面倒,即使有人跳出来反对,也掀不起任何浪花。
朱棣顺应群臣之意,下诏,将京城地动直接和鞑靼内乱挂钩,并向鞑靼派遣使臣,敕谕完者秃王本雅失里和太保阿鲁台,郑重表示,草原上的事,朕已经知道了。鬼力赤得朕亲封,不提前打招呼就将他撵走,是扫了朕的面子,朕很生气!
不过,朕也不是不讲理的人,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一力追究责任,难免伤了彼此的感情,所以,朕决定网开一面。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10492/188770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