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路(科举) 第54节
推荐阅读: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脸盲怎么了,不脸盲轮得到你?(nph)、临时夫妻(nph)、绝对臣服姿态(女强制男h)、素女 (古言,1V1,高H)、不是哥哥也不是男妈妈(骨科)、不羡仙(快穿仙侠 古言 1v1 sc)、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年代婊】重生后又娇媚勾人(nph 插足)、《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
此时此景,不禁沈老爷子与沈伯文父子俩眼眶微红,沈老太太也早已忍不住眼泪,趴在女儿肩膀上哭地停不下来,洇湿了一小片布料,沈苏一边轻轻地替阿娘拍着后背,一边看着大哥和阿爹,却没发现自己也已经快要哭出来了。
沈仲康和沈叔常两兄弟默默地站在旁边,心情激动,眼神灼灼,也是为自家大哥高兴。
最后打破氛围的还是沈珠,扯着自家哥哥的手跑了上去,一把抱住沈伯文的腿,“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爹!你终于回来了!我还当你不要阿珠和哥哥了……”
方才伤感的氛围顿时一扫而空,大家伙儿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沈伯文瞧着难得哭出声的女儿,还有她身边虽然没说话,但也目光灼灼,眼里满是期盼的自家儿子,心头百感交集,又是高兴又是欣慰。
此时周如玉也走了过来,同他对视了一眼,夫妇俩便一手牵了一个。
老爷子偷偷转身抹了抹眼角,再转回来的时候,又是那个平日里威严的大家长了,只是嘴角的笑意还是掩盖不住,大手一挥:“走,回家了!”
……
回到家中,自是一派家人之间的温情脉脉气氛。周围人们也都听到了进士老爷回乡的消息,虽然都还没有上门拜访,许是体谅沈伯文赶路辛苦,不过十里八乡的乡绅地主们,还有秀才举人们,都递了帖子,道改日登门拜访。
而其中分量最重的,莫过于长源县知县大人的帖子了。
不过自家亲戚上门,就没这个顾及了,等到晚上的时候,出嫁的两个姐姐也带着自己相公与孩子们回了娘家,见了沈伯文这个出息的弟弟,又是抱着娘哭了一场。
那年他被人从乡试的考场上抬出来的时候,她们都只想着弟弟能平安好起来就行,谁能想到如今竟然这样有出息!
自家弟弟中了进士的消息传出来,沈薇与沈蕴立马就回了一趟娘家,与爹娘家人高兴了一场,这几日在婆家的腰板也挺得更直了,面上有光极了,就连公公婆婆,也常出去同街坊们闲聊的时候,都会特意说一句,你说的那个沈家的进士老爷啊,是我们家儿媳妇儿的亲弟弟哩。
然后引得街坊们一片羡慕嫉妒的眼神,就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沈薇与沈蕴虽然没有这般行事,但内心中没有一刻不为弟弟感到骄傲的,一连几日都面上带着笑,脸都有点儿笑僵了,却还是挡不住好心情。
沈伯文与周如玉在京都中为家人们挑选礼物的时候,自然没有忘记两个姐姐同她们的家人,周如玉回房拿了出来,沈薇见状便连忙推辞:“我们上门来是给伯文道贺的,怎么还能拿你们的礼,这不行。”
沈伯文却道:“大姐,一码归一码,我们去了一趟京都,怎么说也要给你们带点东西的。”
“就是,大姐你就收下吧,家里人都有呢。”沈苏抱着沈蕴的胳膊也在一边帮腔。
一听大家都有,沈薇这才松了口:“行,那大姐就收着了,下次不许这么破费了啊。”
一边接过东西,一边随口道。
沈伯文很喜欢这种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气氛,笑着应了:“好,听大姐的。”
家人团聚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到了次日,前来沈家道贺的人络绎不绝,这一批刚送走,下一批就来了,其实很大一部分沈伯文也是头一回见,不过该见还是要见的。
又送走附近的一户乡绅,沈伯文忍不住同自家娘子道:“头一回觉得应酬也是这般累人的一件事。”
周如玉正在给他倒茶,闻言不由得笑了:“那明日流水席一开,相公怕是要更累了。”
沈伯文接过茶杯低头饮了一口,这才道:“不过算算日子,我们能在家中待的时间也不多了,再过半月。便要收拾东西回京了。”
周如玉默然。
没过多久,周如玉的娘家人也来了,周老爷子见了沈伯文便拉着他的手直称贤婿,乐呵得直点头,随即便同沈老爷子说,您家可是养了个好儿子,我们家大女儿嫁到你们家啊,真是没嫁错。
亲家夸自己家,夸长子,沈老爷子哪有不高兴之理,两个长辈就这么坐在炕边上闲聊起来。
周母则是跑过来跟女儿说话,拉她到一个没人的角落,压低了声音问她:“女婿身子也好了这么长的时间了,你怎么还没有动静?”
说着就看向周如玉的肚子。
周如玉见状,脸颊便有些发烫,然后便道:“阿娘,相公这两年都埋头苦读与考试,女儿同他相处的时间不过半年,都忙得很,哪里就顾得上……”
毕竟脸皮薄,还说不出后面的话来。
周母一听就急了,语速极快地道:“我的傻女儿诶,你跟女婿只有珏哥儿一个儿子,阿珠不过是个女儿,要是不抓紧你现在颜色好,再生几个儿子,到时候等你们回了京城,若是他坳不过旁人,纳了几个妾,到时候我看你怎么办!”
听了个开头,周如玉的神色便渐渐淡了,安静地听她说完,才道:“相公不是那样薄情的人,再说我们岁数都不大,等他在京都稳定下来,到时候再……也不迟,女儿多谢阿娘思虑周全了。”
虽然她说的是答应的话,周母却总觉得不是那么个味道,但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只好点了点头,又叮嘱了一遍:“千万要记得啊,听娘的,多生几个儿子总是不出错的。”
这次周如玉没再回应了,只道:“阿娘,我们出来也有一会儿了,该回去了。”
“行行行。”
留周家一家用过饭,周老爷子就带着家人告辞了,送了人出门回来,沈伯文见自家娘子情绪似乎不对,不由得问道:“如玉,你怎么了?怎么脸色好像不太好?”
自家阿娘先前说的话一直梗在她的心里,周如玉此时听闻相公关心,还是忍不住看着他,想要将自己担心了一下午的事情说出口。
也是这半年多,她的性子变了许多的缘故,若是换了当时还在桃花村的周如玉,是定然不会开口的,只会笑笑然后说我无事。
她看着自家相公含了担忧的眸子,轻声将自家阿娘说的话道来。
还没等到她主动相询,沈伯文听到一半就皱起了眉,直截了当地道:“你放心,且不说珏哥儿与阿珠在我心里是一样的,我这个做父亲的,绝不会因为他们是男是女而薄待半分。”
然后,他主动携起他的手,看着她温声却极认真地道:“再者,我沈伯文能有今日,父母兄弟自然功不可没,而如玉你,更是我最好的贤内助,我今日在此向你保证,从今往后,有且仅有你一个,绝不会行纳妾之事。”
“真的?”
周如玉没有想到自己还未曾开口,便得了相公这样重的承诺,下意识便追问了一句。
问完又有些懊悔。
沈伯文看得分明,并没有认为她是不相信自己,如果真的要说,也只是没有信心罢了。
他点了点头,道:“真的。”
既然言语无用,不如用行动来证明,他原本也并不是什么善于言辞之人。
听他说完这两个字,周如玉收回视线,怔怔的点了点头。
想给自家娘子留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沈伯文便同她说了一声,又出了门接着待客去了。
……
次日,一件大事是今个儿村里要办流水席,另一件大事,则是知县大人要登门,沈家老小一大早都收拾齐整,准备迎接。
虽然沈伯文是京官,但毕竟黄知县是长源县的一把手,这些年来也兢兢业业,并无疏漏,此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一半得益于朝廷政策,另一半就要归功于黄知县治理有方。
因而这个面子还是要给足的。
因而黄知县过来的时候,见到沈家老小和他们身后的桃花村村民们都在村口恭候自己,心里那一丝对沈伯文的不满也消失了,主动走上前将沈老爷子扶了起来,态度温和地同他们说话。
进了沈家的大门,恭喜过沈伯文之后,黄知县才将来意道明:“沈榜眼,每次殿试后,朝廷都会由礼部发给你们新科进士牌坊银,共计三十两,而你们一甲前三,则另外还拨了五十两银子用来在宗祠树立进士牌坊,你这份银子,本官已给你带过来了。”
说罢,他身后的随从便送上来一个由红布包着的袋子,里头装的应当便是牌坊银了。
沈伯文接过,朝黄知县拱手道谢:“多谢知县大人。”
说完这件事,沈家为知县大人单独准备的一桌宴席也已经备好了,沈伯文主动相邀,黄知县推辞了一番,才同意了。
饭后,同沈伯文交谈的时候,黄知县发觉,这个年轻人身上似乎没有那些浮躁之气,也丝毫不见恃才傲物,没有仗着他是进士及第,而自己这个县令只是举人出身,便眼高于顶,目中无人,不由得在心里点了个头。
沈伯文自然是很尊敬黄知县的。虽然在科举出身上,人家略输一筹,但论起当官的资历,黄知县却深厚许多,自己这个刚准备不如官场的新人,还差了很多。况且长源县这几年发展的这般好,也多亏这位知县大人。
闲聊了好一会儿,说到方才所说的进士碑之事上,黄知县看沈伯文投缘,便主动给他推荐了一个县里石碑做的极好的工匠,还对沈老爷子道:“立进士碑是大事,千万要选好了日子。”
“大人放心,草民谨记。”沈老爷子赶忙应下。
沈伯文又道:“到时还望大人拨冗莅临。”
“一定一定。”黄知县此时心情不错,登时便答应下来,而且他也有一点自己的小心思。
毕竟沈伯文将来前途无量,能结个善缘也是极好的。
……
知县大人亲自推荐的工匠不仅技艺高超,效率也极高,一听说是做进士碑与进士牌坊,立即开工,连夜赶工了好多天,这才终于赶在沈老爷子特意请人算好的良辰吉日前完工。
最后进士碑就决定立在桃花村的村头,村里人们都觉得这个位置不错,面上有光极了,都在想,这碑在这儿,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见,就算不知道这件事的人从这里经过,看到进士碑,也能知道咱们桃花村出了个进士老爷。
黄知县说话算话,立碑之日果真亲自出席。
眼前这座石碑,龟趺龙首,高约七尺,宽约三尺,上头刻着沈伯文的姓名,生辰,籍贯,以及最重要的
——于景德十九年得中进士,名列一甲第二。
立碑过后,又是在宗祠立牌坊,广陵沈氏一族的人,只要能过来的,都赶了过来,齐聚宗祠。
看着眼前高高耸立的进士牌坊,长辈们都眼含热泪,颤抖着手,不住地在嘴里念叨着:“祖宗保佑,祖宗保佑啊……”
年轻一代虽然不似长辈们这般激动,但也是满脸的与有荣焉,投向沈伯文的目光又是羡慕又是佩服。
沈伯文扶着沈老爷子站在前面,手被老爷子抓得紧紧的,亦是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直至此刻,他才真正意识到了光宗耀祖这四个字的重量。
而此时,距离沈伯文回京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第六十章
正屋里, 沈伯文坐在老爷子对面,等着他做决定。
老爷子左思右想,才开口道:“我跟你娘, 还是不跟着你上京了。”
他主要还是舍不得将家里的地丢开,虽说老二够能干,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地里, 这要是跟着老大去了京都,那不是一下子就闲了, 没事儿干了?
他这话一出口,沈伯文还没开口,沈老太太眉头一拧, 顿时不乐意了:“你不想去是你不想去,我还想跟着儿子去享福呢,再说了,我还打算在那边儿给阿苏相看个好人家呢。”
一提起小女儿的亲事,老爷子动摇了。
其实自从长子中了举人之后,上他们家说媒的人便络绎不绝, 只是老妻一个都没瞧上, 铁了心想要给小女儿找个家里清白, 父母好相处,自身还有本事的女婿。
老太太还没说完, 紧接着又道:“再说了,我大孙子跟阿珠这次也要跟着过去,老大要忙着办事儿, 老大媳妇儿一个人怎么看得过来两个孩子, 我肯定是要过去帮忙的。”
还有句话她没说, 现在老大科举也考完了, 万一老大媳妇儿回头又怀上了,那边儿也没个长辈照料,老二家的跟老三家的娘家人起码在这儿呢,京都又没有老大家的亲戚,她可放心不下。
沈伯文也是倾向于爹娘过去的,倒不是指望着二老帮忙带孩子,而是想要孝顺爹娘,毕竟自己是长子,为爹娘养老也是应有之意,省得老爷子如今一把年纪了,还整日要忙着下地干活儿。
闻言便附和道:“爹,您就跟娘同我们一块儿过去吧,这次的进士中,有不少青年才俊,到时候肯定能找到一个您跟娘都满意的,到时候要是操办亲事,还需父母都在才行。”
老爷子还是沉默,不开口说话。
沈伯文不得已,叹了口气,使出了绝招:“爹,娘,儿子这一去,京都距离广陵颇远,山高路远,三年才能得一次探亲假……”
“要三年啊?”
他话音刚落,老爷子就吃惊的抬起了头,不由得问道。
“是。”沈伯文点了点头,诚恳地道:“长子奉养双亲本就是应有之意,儿子不能自己在京都享福,却将您跟娘留在这里,爹……”
许久之后,沈老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终是答应了。
一旁的沈老太太立马高兴起来。
沈仲康和沈叔常两兄弟默默地站在旁边,心情激动,眼神灼灼,也是为自家大哥高兴。
最后打破氛围的还是沈珠,扯着自家哥哥的手跑了上去,一把抱住沈伯文的腿,“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爹!你终于回来了!我还当你不要阿珠和哥哥了……”
方才伤感的氛围顿时一扫而空,大家伙儿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沈伯文瞧着难得哭出声的女儿,还有她身边虽然没说话,但也目光灼灼,眼里满是期盼的自家儿子,心头百感交集,又是高兴又是欣慰。
此时周如玉也走了过来,同他对视了一眼,夫妇俩便一手牵了一个。
老爷子偷偷转身抹了抹眼角,再转回来的时候,又是那个平日里威严的大家长了,只是嘴角的笑意还是掩盖不住,大手一挥:“走,回家了!”
……
回到家中,自是一派家人之间的温情脉脉气氛。周围人们也都听到了进士老爷回乡的消息,虽然都还没有上门拜访,许是体谅沈伯文赶路辛苦,不过十里八乡的乡绅地主们,还有秀才举人们,都递了帖子,道改日登门拜访。
而其中分量最重的,莫过于长源县知县大人的帖子了。
不过自家亲戚上门,就没这个顾及了,等到晚上的时候,出嫁的两个姐姐也带着自己相公与孩子们回了娘家,见了沈伯文这个出息的弟弟,又是抱着娘哭了一场。
那年他被人从乡试的考场上抬出来的时候,她们都只想着弟弟能平安好起来就行,谁能想到如今竟然这样有出息!
自家弟弟中了进士的消息传出来,沈薇与沈蕴立马就回了一趟娘家,与爹娘家人高兴了一场,这几日在婆家的腰板也挺得更直了,面上有光极了,就连公公婆婆,也常出去同街坊们闲聊的时候,都会特意说一句,你说的那个沈家的进士老爷啊,是我们家儿媳妇儿的亲弟弟哩。
然后引得街坊们一片羡慕嫉妒的眼神,就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沈薇与沈蕴虽然没有这般行事,但内心中没有一刻不为弟弟感到骄傲的,一连几日都面上带着笑,脸都有点儿笑僵了,却还是挡不住好心情。
沈伯文与周如玉在京都中为家人们挑选礼物的时候,自然没有忘记两个姐姐同她们的家人,周如玉回房拿了出来,沈薇见状便连忙推辞:“我们上门来是给伯文道贺的,怎么还能拿你们的礼,这不行。”
沈伯文却道:“大姐,一码归一码,我们去了一趟京都,怎么说也要给你们带点东西的。”
“就是,大姐你就收下吧,家里人都有呢。”沈苏抱着沈蕴的胳膊也在一边帮腔。
一听大家都有,沈薇这才松了口:“行,那大姐就收着了,下次不许这么破费了啊。”
一边接过东西,一边随口道。
沈伯文很喜欢这种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气氛,笑着应了:“好,听大姐的。”
家人团聚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到了次日,前来沈家道贺的人络绎不绝,这一批刚送走,下一批就来了,其实很大一部分沈伯文也是头一回见,不过该见还是要见的。
又送走附近的一户乡绅,沈伯文忍不住同自家娘子道:“头一回觉得应酬也是这般累人的一件事。”
周如玉正在给他倒茶,闻言不由得笑了:“那明日流水席一开,相公怕是要更累了。”
沈伯文接过茶杯低头饮了一口,这才道:“不过算算日子,我们能在家中待的时间也不多了,再过半月。便要收拾东西回京了。”
周如玉默然。
没过多久,周如玉的娘家人也来了,周老爷子见了沈伯文便拉着他的手直称贤婿,乐呵得直点头,随即便同沈老爷子说,您家可是养了个好儿子,我们家大女儿嫁到你们家啊,真是没嫁错。
亲家夸自己家,夸长子,沈老爷子哪有不高兴之理,两个长辈就这么坐在炕边上闲聊起来。
周母则是跑过来跟女儿说话,拉她到一个没人的角落,压低了声音问她:“女婿身子也好了这么长的时间了,你怎么还没有动静?”
说着就看向周如玉的肚子。
周如玉见状,脸颊便有些发烫,然后便道:“阿娘,相公这两年都埋头苦读与考试,女儿同他相处的时间不过半年,都忙得很,哪里就顾得上……”
毕竟脸皮薄,还说不出后面的话来。
周母一听就急了,语速极快地道:“我的傻女儿诶,你跟女婿只有珏哥儿一个儿子,阿珠不过是个女儿,要是不抓紧你现在颜色好,再生几个儿子,到时候等你们回了京城,若是他坳不过旁人,纳了几个妾,到时候我看你怎么办!”
听了个开头,周如玉的神色便渐渐淡了,安静地听她说完,才道:“相公不是那样薄情的人,再说我们岁数都不大,等他在京都稳定下来,到时候再……也不迟,女儿多谢阿娘思虑周全了。”
虽然她说的是答应的话,周母却总觉得不是那么个味道,但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只好点了点头,又叮嘱了一遍:“千万要记得啊,听娘的,多生几个儿子总是不出错的。”
这次周如玉没再回应了,只道:“阿娘,我们出来也有一会儿了,该回去了。”
“行行行。”
留周家一家用过饭,周老爷子就带着家人告辞了,送了人出门回来,沈伯文见自家娘子情绪似乎不对,不由得问道:“如玉,你怎么了?怎么脸色好像不太好?”
自家阿娘先前说的话一直梗在她的心里,周如玉此时听闻相公关心,还是忍不住看着他,想要将自己担心了一下午的事情说出口。
也是这半年多,她的性子变了许多的缘故,若是换了当时还在桃花村的周如玉,是定然不会开口的,只会笑笑然后说我无事。
她看着自家相公含了担忧的眸子,轻声将自家阿娘说的话道来。
还没等到她主动相询,沈伯文听到一半就皱起了眉,直截了当地道:“你放心,且不说珏哥儿与阿珠在我心里是一样的,我这个做父亲的,绝不会因为他们是男是女而薄待半分。”
然后,他主动携起他的手,看着她温声却极认真地道:“再者,我沈伯文能有今日,父母兄弟自然功不可没,而如玉你,更是我最好的贤内助,我今日在此向你保证,从今往后,有且仅有你一个,绝不会行纳妾之事。”
“真的?”
周如玉没有想到自己还未曾开口,便得了相公这样重的承诺,下意识便追问了一句。
问完又有些懊悔。
沈伯文看得分明,并没有认为她是不相信自己,如果真的要说,也只是没有信心罢了。
他点了点头,道:“真的。”
既然言语无用,不如用行动来证明,他原本也并不是什么善于言辞之人。
听他说完这两个字,周如玉收回视线,怔怔的点了点头。
想给自家娘子留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沈伯文便同她说了一声,又出了门接着待客去了。
……
次日,一件大事是今个儿村里要办流水席,另一件大事,则是知县大人要登门,沈家老小一大早都收拾齐整,准备迎接。
虽然沈伯文是京官,但毕竟黄知县是长源县的一把手,这些年来也兢兢业业,并无疏漏,此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一半得益于朝廷政策,另一半就要归功于黄知县治理有方。
因而这个面子还是要给足的。
因而黄知县过来的时候,见到沈家老小和他们身后的桃花村村民们都在村口恭候自己,心里那一丝对沈伯文的不满也消失了,主动走上前将沈老爷子扶了起来,态度温和地同他们说话。
进了沈家的大门,恭喜过沈伯文之后,黄知县才将来意道明:“沈榜眼,每次殿试后,朝廷都会由礼部发给你们新科进士牌坊银,共计三十两,而你们一甲前三,则另外还拨了五十两银子用来在宗祠树立进士牌坊,你这份银子,本官已给你带过来了。”
说罢,他身后的随从便送上来一个由红布包着的袋子,里头装的应当便是牌坊银了。
沈伯文接过,朝黄知县拱手道谢:“多谢知县大人。”
说完这件事,沈家为知县大人单独准备的一桌宴席也已经备好了,沈伯文主动相邀,黄知县推辞了一番,才同意了。
饭后,同沈伯文交谈的时候,黄知县发觉,这个年轻人身上似乎没有那些浮躁之气,也丝毫不见恃才傲物,没有仗着他是进士及第,而自己这个县令只是举人出身,便眼高于顶,目中无人,不由得在心里点了个头。
沈伯文自然是很尊敬黄知县的。虽然在科举出身上,人家略输一筹,但论起当官的资历,黄知县却深厚许多,自己这个刚准备不如官场的新人,还差了很多。况且长源县这几年发展的这般好,也多亏这位知县大人。
闲聊了好一会儿,说到方才所说的进士碑之事上,黄知县看沈伯文投缘,便主动给他推荐了一个县里石碑做的极好的工匠,还对沈老爷子道:“立进士碑是大事,千万要选好了日子。”
“大人放心,草民谨记。”沈老爷子赶忙应下。
沈伯文又道:“到时还望大人拨冗莅临。”
“一定一定。”黄知县此时心情不错,登时便答应下来,而且他也有一点自己的小心思。
毕竟沈伯文将来前途无量,能结个善缘也是极好的。
……
知县大人亲自推荐的工匠不仅技艺高超,效率也极高,一听说是做进士碑与进士牌坊,立即开工,连夜赶工了好多天,这才终于赶在沈老爷子特意请人算好的良辰吉日前完工。
最后进士碑就决定立在桃花村的村头,村里人们都觉得这个位置不错,面上有光极了,都在想,这碑在这儿,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见,就算不知道这件事的人从这里经过,看到进士碑,也能知道咱们桃花村出了个进士老爷。
黄知县说话算话,立碑之日果真亲自出席。
眼前这座石碑,龟趺龙首,高约七尺,宽约三尺,上头刻着沈伯文的姓名,生辰,籍贯,以及最重要的
——于景德十九年得中进士,名列一甲第二。
立碑过后,又是在宗祠立牌坊,广陵沈氏一族的人,只要能过来的,都赶了过来,齐聚宗祠。
看着眼前高高耸立的进士牌坊,长辈们都眼含热泪,颤抖着手,不住地在嘴里念叨着:“祖宗保佑,祖宗保佑啊……”
年轻一代虽然不似长辈们这般激动,但也是满脸的与有荣焉,投向沈伯文的目光又是羡慕又是佩服。
沈伯文扶着沈老爷子站在前面,手被老爷子抓得紧紧的,亦是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直至此刻,他才真正意识到了光宗耀祖这四个字的重量。
而此时,距离沈伯文回京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第六十章
正屋里, 沈伯文坐在老爷子对面,等着他做决定。
老爷子左思右想,才开口道:“我跟你娘, 还是不跟着你上京了。”
他主要还是舍不得将家里的地丢开,虽说老二够能干,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地里, 这要是跟着老大去了京都,那不是一下子就闲了, 没事儿干了?
他这话一出口,沈伯文还没开口,沈老太太眉头一拧, 顿时不乐意了:“你不想去是你不想去,我还想跟着儿子去享福呢,再说了,我还打算在那边儿给阿苏相看个好人家呢。”
一提起小女儿的亲事,老爷子动摇了。
其实自从长子中了举人之后,上他们家说媒的人便络绎不绝, 只是老妻一个都没瞧上, 铁了心想要给小女儿找个家里清白, 父母好相处,自身还有本事的女婿。
老太太还没说完, 紧接着又道:“再说了,我大孙子跟阿珠这次也要跟着过去,老大要忙着办事儿, 老大媳妇儿一个人怎么看得过来两个孩子, 我肯定是要过去帮忙的。”
还有句话她没说, 现在老大科举也考完了, 万一老大媳妇儿回头又怀上了,那边儿也没个长辈照料,老二家的跟老三家的娘家人起码在这儿呢,京都又没有老大家的亲戚,她可放心不下。
沈伯文也是倾向于爹娘过去的,倒不是指望着二老帮忙带孩子,而是想要孝顺爹娘,毕竟自己是长子,为爹娘养老也是应有之意,省得老爷子如今一把年纪了,还整日要忙着下地干活儿。
闻言便附和道:“爹,您就跟娘同我们一块儿过去吧,这次的进士中,有不少青年才俊,到时候肯定能找到一个您跟娘都满意的,到时候要是操办亲事,还需父母都在才行。”
老爷子还是沉默,不开口说话。
沈伯文不得已,叹了口气,使出了绝招:“爹,娘,儿子这一去,京都距离广陵颇远,山高路远,三年才能得一次探亲假……”
“要三年啊?”
他话音刚落,老爷子就吃惊的抬起了头,不由得问道。
“是。”沈伯文点了点头,诚恳地道:“长子奉养双亲本就是应有之意,儿子不能自己在京都享福,却将您跟娘留在这里,爹……”
许久之后,沈老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终是答应了。
一旁的沈老太太立马高兴起来。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13153/245073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