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灭顶之灾
推荐阅读:予卿欢、睡了舍友的叔叔、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警惕,人工智能会 (np)、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漂亮小魅魔的被调教日常(囚禁 1v2)、《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蹂纸浆(1v1校园h)、我网恋又翻车了(1v1 高h)、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
为这场突然袭击,中国海军准备了半年之久。
在青海湖进行秘密训练的时候,中国海军不但圈定了一块面积与琉球岛军港相差不大的水域,还花费很大的力气,搭建了临时码头等港口基础设施的模型,甚至搭建了几艘日本主力战舰的等比例模型。当时,为了搭肩“长门”号的等比例模型,中国海军就向青海湖运送了数千吨木材。
事实上,“长门”号非常好辨认。
虽然“长门”级有两艘,“长门”号与姊妹舰“陆奥”号的技术数据完全相同,但是这两艘战舰依然有着较为明显的外观差别。主要就是,“长门”号从一开始就做为联合舰队的旗舰设计与建造,而日本海军为了节约建造经费,并没有让“陆奥”号也具备旗舰功能,因此“长门”号上的天线明显多于“陆奥”号,而且司令舰桥更加高大,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一眼就能辨认出来。
当然,中国海军的高强度训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半年的训练中,每一名飞行员都要求在最短的时间、也就是到达目标附近就做出准确判断,以便一次性进入攻击航道,而不是从目标上空掠过之后,再返回来进入攻击航道,大大缩短了攻击时间。
首先攻击“陆奥”号的是鱼雷攻击机群。
按照李向龙的安排,携带炸弹的俯冲轰炸机首先攻击机场与高射炮阵地,然后才去轰炸日本战舰,而携带鱼雷的攻击机显然不会去轰炸地面目标,它们唯一的任务就是让鱼雷击中日舰。
带头发起攻击的是钟兴臣少校。
与李向龙不同,钟兴臣是第一批“国产”飞行员,也是中国海军航空学院培训的第一批飞行员中的佼佼者。在朝鲜半岛战争时期,钟兴臣还只是一名“海欧”鱼雷攻击机上的少尉飞行员。大战爆发前,钟兴臣刚刚晋升为海军航空兵少校,并且成为第一舰载航空联队的攻击机群中队长。在青海湖集训期间,钟兴臣的训练成绩排名第一,在最后考核中,他的投雷命中率为百分之百。
这次,钟兴臣的表现丝毫不失水准。
在离“长门”号不到五百米处,钟兴臣驾驶的“蜻蜓”式鱼雷攻击机投下了四百五十毫米航空鱼雷。在他把战机拉起来的时候,机腹几乎撞上了“长门”号的桅杆。等到他驾驶攻击机开始爬升的时候,鱼雷已经击中了“长门”号战列舰。命中点在战舰左舷中部,几乎是正中的位置。
“蜻蜓”是中国海军在一九三八年研制、一九三九年投产的新式鱼雷攻击机。
这也是中国海军第一种单翼鱼雷攻击机。与“海鸥”相比,“蜻蜓”式鱼雷攻击机不但大得多,而且飞行速度、航程、载弹量都高得多。在海平面高度上,“蜻蜓”的最大速度为每小时四百八十公里,而在五千米高空能达到每小时五百二十公里。在最大载油时,航程为一千八百公里,而最大载弹量时为一千一百公里。更重要的是,“蜻蜓”能挂载重达七百公斤的新式航空鱼雷,而“海鸥”受载弹能力限制,即便放空油箱、拆除所有不必要的设备都无法使用这种鱼雷。
这种编号hy-2的新式航空鱼雷,正是中国海军为这场战争设计的。
虽然在中日战争中,中国海军航空兵表现得极为出色,击沉了“凤翔”号航母、重创了多艘战列舰,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弹药的威力不足,对大型战舰的损伤效果不是太好。随后,中国海军就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援助下,开始研制包括航空鱼雷在内的新式航空弹药。
事实上,正是hy-2的基本数据,决定了“蜻蜓”的基本飞行性能。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海军在研制“蜻蜓”式鱼雷攻击机的时候就提出,必须在携带一枚质量不低于七百五十公斤的航空鱼雷的情况下,航程不低于一千公里、海平面最快飞行速度不低于每小时四百五十公里。
当然,在具体研制的时候,沈飞公司肯定留有余量。
“蜻蜓”式鱼雷攻击机项目拖到一九三八年才启动,主要就是缺乏合适的发动机,即中国生产不出功率足够高的发动机。如果不是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了发动机技术,特别是在引进bf-109e战斗机的时候,顺带引进了发动机生产专利,恐怕“蜻蜓”式鱼雷攻击机根本不可能在一九三九年研制成功。或者说,为了得到能够挂载新式航空鱼雷的攻击机,海军必须降低性能指标。
与日本海军一样,中国海军的鱼雷攻击机也可以做为水平轰炸机使用。
只是,在绝大部分时候,“蜻蜓”都是专业的鱼雷轰炸机,毕竟在海战中,水平轰炸机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长门”号被鱼雷击中,爆炸产生的火球与浓烟,引来了更多的鱼雷攻击机。
接下来的两分钟内,又有七架鱼雷攻击机向“长门”号投下了鱼雷,除了一条引引信出问题没有爆炸之外,另外六条都在“长门”号的左舷爆炸,而且命中点全部集中在战舰的中部。
被七条鱼雷击中,“长门”号遭受了灭顶之灾。
七点三十二分,“长门”号就带着七百多名没有来得及撤离的官兵翻覆了,并且在翻覆的过程中,龙骨从中央折断。
后来,日本海军试图打捞起“长门”号,但是最终工程过于浩大而放弃。
中**队在占领了硫黄岛之后,也企图把“长门”号打捞起来,但是在综合评估了“长门”号受到的损伤后,也放弃了打捞计划。
主要就是,即便打捞起来,“长门”号也没有修复价值,只能以做为废钢铁处理掉。
战后,硫黄岛被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且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长门”号的残骸被拖到港外,成为人造礁石。
在“长门”号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陆奥”号也遭到了攻击。
只是,攻击“陆奥”号的不是鱼雷攻击机,而是俯冲轰炸机。
因为硫黄岛军港是一座人造港口,水域面积非常狭窄,所以联合舰队的八艘战列舰都是并排停靠。
“陆奥”号就停在“长门”号的右侧。
正是如此,“长门”号替“陆奥”号挡住了所有鱼雷,而且鱼雷攻击机也无法攻击“陆奥”号。
带头攻击“陆奥”号的是章学洋少校。
与钟兴臣不同,章学洋是留德飞行员,现在是第三舰载航空兵联队,即“汉高祖”号航母上的俯冲轰炸机中队长。
因为甄振国轰炸机场的行动非常顺利,所以章学洋就没有去机场,而是跟在鱼雷攻击机群后面来到了军港上空。
按照要求,他们的首要攻击目标是日本航母。
可惜的是,章学洋带着机群在军港上空飞了两圈,都没有发现那些目标特征极为明显的航母。
要知道,在空中俯瞰,航母与主力舰的差别非常明显。
找不到航母,章学洋自然选择了次要目标,即吨位最大的主力舰。
问题是,等他盯上“长门”号的时候,钟兴臣率领的鱼雷攻击机群已经攻击得手,“长门”号即将翻覆。
显然,没有必要在“长门”号上浪费宝贵的炸弹。
结果就是,章学洋盯上了停在“长门”号内侧,还没有遭到轰炸的“陆奥”号。
事实上,“长门”级战列舰与日本海军的其他战列舰有很明显的区别,即“长门”级只有四座双联装十六英寸主炮炮塔,而且两座尾部炮塔是背负式,而同样只有四座主炮炮塔的“金刚”级的两座尾部炮塔是分开的。至于其他日本战舰,则都有六座双联装主炮炮塔,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此外,“长门”级的舰长、舰宽都比“金刚”级大得多,而且司令塔也更加雄伟。
在对“长门”级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时候,日本海军特意加大了司令塔。
也许,日本海军认为,高大的司令塔,让主力舰看上去更加雄伟。谁能想到,高大的司令塔也是极为明显的目标特征。
要知道,从空中俯瞰,“长门”级与“金刚”级最大的区别,就是司令塔。
七点二十八分,章学洋率先投下炸弹。
与钟兴臣一样,章学洋也是中国海军飞行员中的佼佼者,只不过他擅长的是高空俯冲轰炸,而不是低空水平轰炸。
命中点在“陆奥”号的b炮塔顶部,而且五百公斤航空穿甲弹肯定击穿了炮塔装甲。
结果可想而知。
与加大航空鱼雷一样,在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海军认识到,二百五十公斤航空穿甲弹太小了,对付航母还算可以,但是要对付拥有厚实装甲的主力舰,就非常勉强,因此在一九三四年就提出研制五百公斤级航空穿甲弹。
为此,中国海军专门研制了“雪雕”式俯冲轰炸机。
有趣的是,中国海军最初希望用一种机型发展出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以此节约研制经费,降低生产成本与简化后勤保障。可惜的是,这两种用途既然不同的战机根本就不可能糅合到一起,至少在一九三零年代办不到。也正是分开发展,才有了在大战初期性能超群的两种舰载飞机,也才因此成就了“雪雕”的威名。
可以说,“雪雕”是当时世界上性能最突出的俯冲轰炸机。
在青海湖进行秘密训练的时候,中国海军不但圈定了一块面积与琉球岛军港相差不大的水域,还花费很大的力气,搭建了临时码头等港口基础设施的模型,甚至搭建了几艘日本主力战舰的等比例模型。当时,为了搭肩“长门”号的等比例模型,中国海军就向青海湖运送了数千吨木材。
事实上,“长门”号非常好辨认。
虽然“长门”级有两艘,“长门”号与姊妹舰“陆奥”号的技术数据完全相同,但是这两艘战舰依然有着较为明显的外观差别。主要就是,“长门”号从一开始就做为联合舰队的旗舰设计与建造,而日本海军为了节约建造经费,并没有让“陆奥”号也具备旗舰功能,因此“长门”号上的天线明显多于“陆奥”号,而且司令舰桥更加高大,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一眼就能辨认出来。
当然,中国海军的高强度训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半年的训练中,每一名飞行员都要求在最短的时间、也就是到达目标附近就做出准确判断,以便一次性进入攻击航道,而不是从目标上空掠过之后,再返回来进入攻击航道,大大缩短了攻击时间。
首先攻击“陆奥”号的是鱼雷攻击机群。
按照李向龙的安排,携带炸弹的俯冲轰炸机首先攻击机场与高射炮阵地,然后才去轰炸日本战舰,而携带鱼雷的攻击机显然不会去轰炸地面目标,它们唯一的任务就是让鱼雷击中日舰。
带头发起攻击的是钟兴臣少校。
与李向龙不同,钟兴臣是第一批“国产”飞行员,也是中国海军航空学院培训的第一批飞行员中的佼佼者。在朝鲜半岛战争时期,钟兴臣还只是一名“海欧”鱼雷攻击机上的少尉飞行员。大战爆发前,钟兴臣刚刚晋升为海军航空兵少校,并且成为第一舰载航空联队的攻击机群中队长。在青海湖集训期间,钟兴臣的训练成绩排名第一,在最后考核中,他的投雷命中率为百分之百。
这次,钟兴臣的表现丝毫不失水准。
在离“长门”号不到五百米处,钟兴臣驾驶的“蜻蜓”式鱼雷攻击机投下了四百五十毫米航空鱼雷。在他把战机拉起来的时候,机腹几乎撞上了“长门”号的桅杆。等到他驾驶攻击机开始爬升的时候,鱼雷已经击中了“长门”号战列舰。命中点在战舰左舷中部,几乎是正中的位置。
“蜻蜓”是中国海军在一九三八年研制、一九三九年投产的新式鱼雷攻击机。
这也是中国海军第一种单翼鱼雷攻击机。与“海鸥”相比,“蜻蜓”式鱼雷攻击机不但大得多,而且飞行速度、航程、载弹量都高得多。在海平面高度上,“蜻蜓”的最大速度为每小时四百八十公里,而在五千米高空能达到每小时五百二十公里。在最大载油时,航程为一千八百公里,而最大载弹量时为一千一百公里。更重要的是,“蜻蜓”能挂载重达七百公斤的新式航空鱼雷,而“海鸥”受载弹能力限制,即便放空油箱、拆除所有不必要的设备都无法使用这种鱼雷。
这种编号hy-2的新式航空鱼雷,正是中国海军为这场战争设计的。
虽然在中日战争中,中国海军航空兵表现得极为出色,击沉了“凤翔”号航母、重创了多艘战列舰,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弹药的威力不足,对大型战舰的损伤效果不是太好。随后,中国海军就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援助下,开始研制包括航空鱼雷在内的新式航空弹药。
事实上,正是hy-2的基本数据,决定了“蜻蜓”的基本飞行性能。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海军在研制“蜻蜓”式鱼雷攻击机的时候就提出,必须在携带一枚质量不低于七百五十公斤的航空鱼雷的情况下,航程不低于一千公里、海平面最快飞行速度不低于每小时四百五十公里。
当然,在具体研制的时候,沈飞公司肯定留有余量。
“蜻蜓”式鱼雷攻击机项目拖到一九三八年才启动,主要就是缺乏合适的发动机,即中国生产不出功率足够高的发动机。如果不是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了发动机技术,特别是在引进bf-109e战斗机的时候,顺带引进了发动机生产专利,恐怕“蜻蜓”式鱼雷攻击机根本不可能在一九三九年研制成功。或者说,为了得到能够挂载新式航空鱼雷的攻击机,海军必须降低性能指标。
与日本海军一样,中国海军的鱼雷攻击机也可以做为水平轰炸机使用。
只是,在绝大部分时候,“蜻蜓”都是专业的鱼雷轰炸机,毕竟在海战中,水平轰炸机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长门”号被鱼雷击中,爆炸产生的火球与浓烟,引来了更多的鱼雷攻击机。
接下来的两分钟内,又有七架鱼雷攻击机向“长门”号投下了鱼雷,除了一条引引信出问题没有爆炸之外,另外六条都在“长门”号的左舷爆炸,而且命中点全部集中在战舰的中部。
被七条鱼雷击中,“长门”号遭受了灭顶之灾。
七点三十二分,“长门”号就带着七百多名没有来得及撤离的官兵翻覆了,并且在翻覆的过程中,龙骨从中央折断。
后来,日本海军试图打捞起“长门”号,但是最终工程过于浩大而放弃。
中**队在占领了硫黄岛之后,也企图把“长门”号打捞起来,但是在综合评估了“长门”号受到的损伤后,也放弃了打捞计划。
主要就是,即便打捞起来,“长门”号也没有修复价值,只能以做为废钢铁处理掉。
战后,硫黄岛被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且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长门”号的残骸被拖到港外,成为人造礁石。
在“长门”号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陆奥”号也遭到了攻击。
只是,攻击“陆奥”号的不是鱼雷攻击机,而是俯冲轰炸机。
因为硫黄岛军港是一座人造港口,水域面积非常狭窄,所以联合舰队的八艘战列舰都是并排停靠。
“陆奥”号就停在“长门”号的右侧。
正是如此,“长门”号替“陆奥”号挡住了所有鱼雷,而且鱼雷攻击机也无法攻击“陆奥”号。
带头攻击“陆奥”号的是章学洋少校。
与钟兴臣不同,章学洋是留德飞行员,现在是第三舰载航空兵联队,即“汉高祖”号航母上的俯冲轰炸机中队长。
因为甄振国轰炸机场的行动非常顺利,所以章学洋就没有去机场,而是跟在鱼雷攻击机群后面来到了军港上空。
按照要求,他们的首要攻击目标是日本航母。
可惜的是,章学洋带着机群在军港上空飞了两圈,都没有发现那些目标特征极为明显的航母。
要知道,在空中俯瞰,航母与主力舰的差别非常明显。
找不到航母,章学洋自然选择了次要目标,即吨位最大的主力舰。
问题是,等他盯上“长门”号的时候,钟兴臣率领的鱼雷攻击机群已经攻击得手,“长门”号即将翻覆。
显然,没有必要在“长门”号上浪费宝贵的炸弹。
结果就是,章学洋盯上了停在“长门”号内侧,还没有遭到轰炸的“陆奥”号。
事实上,“长门”级战列舰与日本海军的其他战列舰有很明显的区别,即“长门”级只有四座双联装十六英寸主炮炮塔,而且两座尾部炮塔是背负式,而同样只有四座主炮炮塔的“金刚”级的两座尾部炮塔是分开的。至于其他日本战舰,则都有六座双联装主炮炮塔,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此外,“长门”级的舰长、舰宽都比“金刚”级大得多,而且司令塔也更加雄伟。
在对“长门”级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时候,日本海军特意加大了司令塔。
也许,日本海军认为,高大的司令塔,让主力舰看上去更加雄伟。谁能想到,高大的司令塔也是极为明显的目标特征。
要知道,从空中俯瞰,“长门”级与“金刚”级最大的区别,就是司令塔。
七点二十八分,章学洋率先投下炸弹。
与钟兴臣一样,章学洋也是中国海军飞行员中的佼佼者,只不过他擅长的是高空俯冲轰炸,而不是低空水平轰炸。
命中点在“陆奥”号的b炮塔顶部,而且五百公斤航空穿甲弹肯定击穿了炮塔装甲。
结果可想而知。
与加大航空鱼雷一样,在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海军认识到,二百五十公斤航空穿甲弹太小了,对付航母还算可以,但是要对付拥有厚实装甲的主力舰,就非常勉强,因此在一九三四年就提出研制五百公斤级航空穿甲弹。
为此,中国海军专门研制了“雪雕”式俯冲轰炸机。
有趣的是,中国海军最初希望用一种机型发展出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以此节约研制经费,降低生产成本与简化后勤保障。可惜的是,这两种用途既然不同的战机根本就不可能糅合到一起,至少在一九三零年代办不到。也正是分开发展,才有了在大战初期性能超群的两种舰载飞机,也才因此成就了“雪雕”的威名。
可以说,“雪雕”是当时世界上性能最突出的俯冲轰炸机。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13179/245850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