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隐身时代
推荐阅读:予卿欢、睡了舍友的叔叔、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警惕,人工智能会 (np)、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漂亮小魅魔的被调教日常(囚禁 1v2)、《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蹂纸浆(1v1校园h)、我网恋又翻车了(1v1 高h)、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
在研制h-82的时候,中国空军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即轰炸机在以防空导弹为核心的现代化防空系统面前遭遇的生存难题。
可以说,防空导弹问世,让轰炸机再也不可能像大战期间那样,飞到敌人的头顶上空投下炸弹。在与强国的战争中,别说是笨重的轰炸机,即便是灵活的战斗机,在敌人的防空系统面前也没有多少生存机会。
早在七零年代初,中国空军就做了一次模拟演习。
在这场演习中,中国空军出动的所有轰炸机均在飞抵目的地之前被防空导弹击落,没有一架轰炸机突破严密的防空网。
显然,轰炸机能否存在下去,关键就得看能否找到提高战场生存能力的办法。
巡航导弹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轰炸机的生存概率,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就是,防空系统不仅仅包括防空导弹,还包括防空战斗机。
轰炸机能够在数百公里之外发射巡航导弹,那么敌人的防空战斗机照样能够飞行到数百公里之外拦截轰炸机。
此外,巡航导弹也同样面对着突防困难的问题。
这就是,巡航导弹飞行速度并不高,而且不具备机动规避能力,只要被发现,也很容易被防空导弹击落。
事实上,在空射巡航导弹问世之后,中德都在大力提高拦截巡航导弹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增强防空系统拦截巡航导弹的能力并不是难事。
显然,巡航导弹只是一种改善了轰炸机生存能力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轰炸机容易被击落的问题。
正是如此,在研制h-82的同时。中国空军也在积极寻求提高轰炸机生存能力的方法。
说白了,就是研制另外一种更加先进的轰炸机。而且明确要求这种轰炸机具备突破敌方现有、以及正在研制的所有防空系统的能力。
与h-82不同的是,中国空军在该项目上没有公开招标。
主要就是,当时中国空军已经找到了一个增强轰炸机生存能力的有效办法,只不过其实现难度极为巨大。
这就是:雷达隐身。
现代化防空系统、特别是远程防空系统的核心都是雷达,即雷达是探测空中目标的主要手段。虽然红外探测设备与高精度光学设备也能探测到空中目标,但是这两种被动探测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天气的影响非常明显,探测距离极为有限。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探测手段能够取代雷达。
这样一来。如果能够避免被敌人的雷达发现,那么就能突破敌人的防空网。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问题是,实现雷达隐身却不容易。至少在二十世纪七零年代。即便是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磁技术的中国。要让作战飞机实现雷达隐身也要面对很多必须攻克的技术难关,而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巨量的科研经费。
所幸的是,在七零年代初。中**方就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的隐身飞机项目与载人登月工程有关。
这就是,在载人登月工程中,需要对飞船进行准确定位,而且需要持续跟踪,而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雷达来定位跟踪。当时。航空航天部的几名电磁专家搞出了一个雷达反射特征的数学方程式,其目的是通过这个方程式来大致估算出宇宙飞船反射的信号。以便对飞船进行断续跟踪,而不需要让雷达一直照射宇宙飞船。后来,正是这个方程式,打开了雷达隐身的大门。
说白了,通过这个方程式,就能估测出任何一个物体的雷达反射特征。
这样一来,就能够根据雷达反射的特点,通过特定的手段来消除、减弱反射信号,或者是改变电磁波的反射方向。
再进一步,如果雷达没有收到目标反射的电磁波,也就无法发现目标。
也就是说,目标在此情况下就实现了雷达隐身。
一九七三年,在顾祝同的亲自过问下,中国空军启动了隐身战斗机的研制工程,并且把研制工作授予了当时在国内还不太有名的贵阳飞机制造公司,并且在贵州赤水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
这个机构就是后来闻名全世界的“蛇窝”。
在此后的数十年内,从“蛇窝”里飞出了十多种军用飞机,包括世界上第一种隐身战斗机、第一种飞行速度超过三马赫的侦察机、第一种采用矢量推力控制系统的战斗机、第一种第五代喷气式战斗机。
当然,让蛇窝出名的,还是其研制的第一种飞机,即代号“暗星”的隐身战斗机。
在启动隐身战斗机项目的同时,中国空军也启动了隐身轰炸机的研制工作,并且授予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与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初期研制合同。
可惜的是,在七零年代,与隐身轰炸机有关的研制工作都处于理论阶段。
原因很简单,当时没有几个人有把握能够制造出隐身飞机,而且与雷达隐身有关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说白了,连小得多的隐身战斗机都没造出来,又何谈重达上百吨的隐身轰炸机呢?
结果就是,直到一九八零年,隐身轰炸机的研制工作才开始加速。
这就是,在一九七九年,代号“暗星”,后来被赋予j-711的隐身战斗机完成首飞,而且其隐身设计得到了肯定。
可以说,j-711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战斗机,从编号上就看得出来。中国空军的战斗机编号一直以定型年份为主,如果同一年有几种战斗机定型,则按照先后顺序赋予第三个数字编号。按照这个标准,j-711应该是在一九七一年定型的第一种战斗机,可是其首飞时间在一九七九年,而且正式定型是三年之后的事情了。也就是说,中国空军没有赋予这种战斗机正确的编号。这么做,也主要是为了保密,即通过错误的编号,让敌对国的情报机构搞不清楚这种飞机的来历。
通过j-711,中国空军不但证明了雷达隐身的可行性,而且掌握了更多的隐身技术。
只是,j-711取得的成功,不可能被复制到轰炸机上。
主要就是,j-711采用的是多面体反射隐身技术,即通过把机身外表面设计成复杂的多面体结构,让每一个面反射的电磁波都足够弱,从而让敌人的雷达难以从大量的杂波中辨别出反射的电磁波,达到雷达隐身的效果。为此,j-711几乎损失了所有机动性能,而且非常难以控制。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计算机辅助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飞行员根本就无法驾驶这种战斗机起飞。此外,j-711的性能也极为糟糕,最高飞行速度只有零点八马赫,最大飞行高度不到一万五千米,最大允许过载只有五个g,而起飞滑行距离长达一千四百米,着陆滑行距离也有一千一百米。为了实现全面隐身,j-711配备的是两台没有加力燃烧室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而且只能在机身弹舱内携带两枚一千公斤级炸弹,其主要传感器是一部红外成相仪,并没有配备雷达。
显然,j-711根本算不上是战斗机,而是一架典型的攻击机。
更重要的是,j-711的雷达隐身方式,不可能用在大得多的轰炸机上。说白了,如果把j-711放大十倍,那么其雷达发射型号就将增强到足够被敌人的防空雷达发现的程度,也就失去了雷达隐身能力。
所幸的是,在研制j-711的时候,中国的电磁工程师发现了更多的雷达隐身手段。
这就是,平滑过渡的机身同样具备雷达隐身能力,而且只要外形设计足够合理,其隐身效果更加明显。
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中国空军的隐身轰炸机项目进入了全速发展阶段。
到一九八四年,代号“潜行者”的隐身轰炸机项目已经完成了设计,进入了工程试制阶段。
与j-711相比,“潜行者”是另外一种隐身飞机。
这就是,“潜行者”在设计的时候,尽一切可能的避免出现突出部位与尖锐转角,为此甚至取消了在其他飞机上必不可少的尾翼,整架飞机被设计成了一个巨大的机翼,而且机身与机翼采用了平滑过渡。在不可避免的突出部位,比如飞行员座舱、发动机的进气口,全都设置在机身上方,而且尽可能的远离机翼边缘。为了降低红外辐射,发动机喷管被设计成了长条形,而且置于机身上方。轰炸机的下表面就是一个平面,而前半球的投影面积降到了最低限度。
说白了,“潜行者”就是一架安装了发动机、能够飞行的机翼。
只不过,这是非常成功的设计。
在正常起飞重量是j-711十倍、翼展相当于j-711六倍的情况下,“潜行者”的雷达反射强度反而比j-711低了一个数量级!
一九八七年,“潜行者”的第一架样机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出厂。
在其雷达隐身能力得到证实之后,中国空军立即意识到,“潜行者”才是真正理想的轰炸机。
结果就是,h-82在一九八八年只获得了少得可怜的订单。
显然,空军打算把钱留着,用来购买更先进的轰炸机。rq
,请收藏。
可以说,防空导弹问世,让轰炸机再也不可能像大战期间那样,飞到敌人的头顶上空投下炸弹。在与强国的战争中,别说是笨重的轰炸机,即便是灵活的战斗机,在敌人的防空系统面前也没有多少生存机会。
早在七零年代初,中国空军就做了一次模拟演习。
在这场演习中,中国空军出动的所有轰炸机均在飞抵目的地之前被防空导弹击落,没有一架轰炸机突破严密的防空网。
显然,轰炸机能否存在下去,关键就得看能否找到提高战场生存能力的办法。
巡航导弹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轰炸机的生存概率,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就是,防空系统不仅仅包括防空导弹,还包括防空战斗机。
轰炸机能够在数百公里之外发射巡航导弹,那么敌人的防空战斗机照样能够飞行到数百公里之外拦截轰炸机。
此外,巡航导弹也同样面对着突防困难的问题。
这就是,巡航导弹飞行速度并不高,而且不具备机动规避能力,只要被发现,也很容易被防空导弹击落。
事实上,在空射巡航导弹问世之后,中德都在大力提高拦截巡航导弹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增强防空系统拦截巡航导弹的能力并不是难事。
显然,巡航导弹只是一种改善了轰炸机生存能力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轰炸机容易被击落的问题。
正是如此,在研制h-82的同时。中国空军也在积极寻求提高轰炸机生存能力的方法。
说白了,就是研制另外一种更加先进的轰炸机。而且明确要求这种轰炸机具备突破敌方现有、以及正在研制的所有防空系统的能力。
与h-82不同的是,中国空军在该项目上没有公开招标。
主要就是,当时中国空军已经找到了一个增强轰炸机生存能力的有效办法,只不过其实现难度极为巨大。
这就是:雷达隐身。
现代化防空系统、特别是远程防空系统的核心都是雷达,即雷达是探测空中目标的主要手段。虽然红外探测设备与高精度光学设备也能探测到空中目标,但是这两种被动探测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天气的影响非常明显,探测距离极为有限。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探测手段能够取代雷达。
这样一来。如果能够避免被敌人的雷达发现,那么就能突破敌人的防空网。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问题是,实现雷达隐身却不容易。至少在二十世纪七零年代。即便是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磁技术的中国。要让作战飞机实现雷达隐身也要面对很多必须攻克的技术难关,而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巨量的科研经费。
所幸的是,在七零年代初。中**方就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的隐身飞机项目与载人登月工程有关。
这就是,在载人登月工程中,需要对飞船进行准确定位,而且需要持续跟踪,而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雷达来定位跟踪。当时。航空航天部的几名电磁专家搞出了一个雷达反射特征的数学方程式,其目的是通过这个方程式来大致估算出宇宙飞船反射的信号。以便对飞船进行断续跟踪,而不需要让雷达一直照射宇宙飞船。后来,正是这个方程式,打开了雷达隐身的大门。
说白了,通过这个方程式,就能估测出任何一个物体的雷达反射特征。
这样一来,就能够根据雷达反射的特点,通过特定的手段来消除、减弱反射信号,或者是改变电磁波的反射方向。
再进一步,如果雷达没有收到目标反射的电磁波,也就无法发现目标。
也就是说,目标在此情况下就实现了雷达隐身。
一九七三年,在顾祝同的亲自过问下,中国空军启动了隐身战斗机的研制工程,并且把研制工作授予了当时在国内还不太有名的贵阳飞机制造公司,并且在贵州赤水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
这个机构就是后来闻名全世界的“蛇窝”。
在此后的数十年内,从“蛇窝”里飞出了十多种军用飞机,包括世界上第一种隐身战斗机、第一种飞行速度超过三马赫的侦察机、第一种采用矢量推力控制系统的战斗机、第一种第五代喷气式战斗机。
当然,让蛇窝出名的,还是其研制的第一种飞机,即代号“暗星”的隐身战斗机。
在启动隐身战斗机项目的同时,中国空军也启动了隐身轰炸机的研制工作,并且授予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与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初期研制合同。
可惜的是,在七零年代,与隐身轰炸机有关的研制工作都处于理论阶段。
原因很简单,当时没有几个人有把握能够制造出隐身飞机,而且与雷达隐身有关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说白了,连小得多的隐身战斗机都没造出来,又何谈重达上百吨的隐身轰炸机呢?
结果就是,直到一九八零年,隐身轰炸机的研制工作才开始加速。
这就是,在一九七九年,代号“暗星”,后来被赋予j-711的隐身战斗机完成首飞,而且其隐身设计得到了肯定。
可以说,j-711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战斗机,从编号上就看得出来。中国空军的战斗机编号一直以定型年份为主,如果同一年有几种战斗机定型,则按照先后顺序赋予第三个数字编号。按照这个标准,j-711应该是在一九七一年定型的第一种战斗机,可是其首飞时间在一九七九年,而且正式定型是三年之后的事情了。也就是说,中国空军没有赋予这种战斗机正确的编号。这么做,也主要是为了保密,即通过错误的编号,让敌对国的情报机构搞不清楚这种飞机的来历。
通过j-711,中国空军不但证明了雷达隐身的可行性,而且掌握了更多的隐身技术。
只是,j-711取得的成功,不可能被复制到轰炸机上。
主要就是,j-711采用的是多面体反射隐身技术,即通过把机身外表面设计成复杂的多面体结构,让每一个面反射的电磁波都足够弱,从而让敌人的雷达难以从大量的杂波中辨别出反射的电磁波,达到雷达隐身的效果。为此,j-711几乎损失了所有机动性能,而且非常难以控制。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计算机辅助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飞行员根本就无法驾驶这种战斗机起飞。此外,j-711的性能也极为糟糕,最高飞行速度只有零点八马赫,最大飞行高度不到一万五千米,最大允许过载只有五个g,而起飞滑行距离长达一千四百米,着陆滑行距离也有一千一百米。为了实现全面隐身,j-711配备的是两台没有加力燃烧室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而且只能在机身弹舱内携带两枚一千公斤级炸弹,其主要传感器是一部红外成相仪,并没有配备雷达。
显然,j-711根本算不上是战斗机,而是一架典型的攻击机。
更重要的是,j-711的雷达隐身方式,不可能用在大得多的轰炸机上。说白了,如果把j-711放大十倍,那么其雷达发射型号就将增强到足够被敌人的防空雷达发现的程度,也就失去了雷达隐身能力。
所幸的是,在研制j-711的时候,中国的电磁工程师发现了更多的雷达隐身手段。
这就是,平滑过渡的机身同样具备雷达隐身能力,而且只要外形设计足够合理,其隐身效果更加明显。
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中国空军的隐身轰炸机项目进入了全速发展阶段。
到一九八四年,代号“潜行者”的隐身轰炸机项目已经完成了设计,进入了工程试制阶段。
与j-711相比,“潜行者”是另外一种隐身飞机。
这就是,“潜行者”在设计的时候,尽一切可能的避免出现突出部位与尖锐转角,为此甚至取消了在其他飞机上必不可少的尾翼,整架飞机被设计成了一个巨大的机翼,而且机身与机翼采用了平滑过渡。在不可避免的突出部位,比如飞行员座舱、发动机的进气口,全都设置在机身上方,而且尽可能的远离机翼边缘。为了降低红外辐射,发动机喷管被设计成了长条形,而且置于机身上方。轰炸机的下表面就是一个平面,而前半球的投影面积降到了最低限度。
说白了,“潜行者”就是一架安装了发动机、能够飞行的机翼。
只不过,这是非常成功的设计。
在正常起飞重量是j-711十倍、翼展相当于j-711六倍的情况下,“潜行者”的雷达反射强度反而比j-711低了一个数量级!
一九八七年,“潜行者”的第一架样机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出厂。
在其雷达隐身能力得到证实之后,中国空军立即意识到,“潜行者”才是真正理想的轰炸机。
结果就是,h-82在一九八八年只获得了少得可怜的订单。
显然,空军打算把钱留着,用来购买更先进的轰炸机。rq
,请收藏。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13179/246210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