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19节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上岸(gl)、无双局(1v2 父子丼)、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被强取豪夺的恶毒女配(np强制)、皆其靡也(剧情nph)、《觊觎(女S男M,np)》、【星际abo】洛希极限(H)、两小无猜(校园1v1,高H)、
他甚至都能想象得到,今日过后,满朝的东林党人,甚至是全天下的士子,会气急败坏到什么地步。
舆论权,从来都是掌控在文人手里。
眼下朝局状况,不求改变是不行的,要是连皇帝都害怕,那就没有什么人敢跨出这一步了。
有魏忠贤在前面搅和,朱由校的开源节流也正在悄然进行。
第一步,让王在晋去查京畿,是想知晓天下各处的粮储,府库存备的基本情况。
虽然不是很详细,但起码不会陷入两眼一抹黑的境地。
第二步,就是朱由校今日在朝堂上和回到暖阁发的圣旨、诏书,立场明确的要打击官商勾结和偷税漏税。
当然,朝堂上的文官肯定要不断上疏反对,提高京杭关税也会让商人们起来闹,所以需要抬出一个得力而且忠心的官员。
这个官员要有能力,也要为了办实事而不顾全名声,魏忠贤、刘侨属于办黑事的鹰犬,放不到明面上来。
这个时候,王在晋出现了。
王在晋在召入京城以前在江南督运京杭河道,因为严格的把关控制,所以在士子中的名声并不怎么样。
但是根据户部尚书赵秉忠的奏疏来看,大明今年一整年的财政收支,恰好就在他督运京杭河道以后,全面赤字的情况有了一个微小的改观。
万历四十七年一整年只有四万左右的京杭运河关税,今年账面上的收入增加到了十一万六千两。
这个改变很微小,甚至就连大部分豪商一个买卖的进出数额都抵不上,和后世满清动辄一两千万的关税收入,更加不值一提。
但是从皇帝的角度来看,王在晋督运河道不到一年,关税单方面的收入就已经翻了近三倍!
如果说,王在晋督运关税后对如今的江南财阀起到了什么太大影响,那他应该早就去职了,根本也干不到自己登基后召见他的这天。
王在晋让京杭关税收入翻了近三倍,士子们对他颇有微词,但财阀们并没有太大的动静。
抬王在晋入阁,基本能改变现有东林主导内阁的状况。
但是这还不够!
眼下王在晋主要的作用,还是体现在以“阉党”的身份入阁,去干一些让文官们难受的事儿。
至于让财阀难受,王在晋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这个得让东厂提督魏忠贤和锦衣卫指挥使刘侨来。
之所以把这两位提上来,除了有让他们互相制衡的意思,最主要还是替朱由校去支持一些不能打着皇帝名义去办的事儿。
黑锅你们背,千古明君,朕来当!
虽然三天两头就往南海子跑,但是托厂卫的福,朱由校对朝中的情况还是了如指掌。
魏忠贤这次大案闹出的动静不小,朱由校很期待那个经常第一个跳出来让自己难受的杨涟,在他手里到底会是个什么结局。
想到这里,朱由校拿起三国真的看了两眼。
他始终都能不明白,这本书,怎么就会被那些建虏当成制胜法宝爱不释手呢?
......
万历四十八年最后的这半个月,朱由校没再搞什么大的动静,每天除了在西暖阁看看题本、章奏,就是去南海子骑着马溜弯。
虽然是去躲清静,但也不能闲着。
朱由校让刘侨挑选了几个马术较好的锦衣卫千户陪着自己,认真的练了练马术,进步神速。
朝政方面,魏忠贤抓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东林书院那个地方虽然还没被关,但番子们几乎每天都要登门拜访一下,然后再顺手抓几个叫声最大的回来。
把王在晋抬进内阁以后,后者不负所望,很快在奏疏中提出了第一条建议——针对举人、秀才、贡生出身士子的特权政策改动。
自明初以来,读书人获取功名后,就相当于阶层上的升级,成为和普通百姓截然不同的“上等人”。
他们的特权体现在很多个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免除徭役和赋税,这两点太致命了。
王在晋建议,针对徭役方面,举人、秀才、贡生出身的士子仍可免力役、杂役,但不再免除兵役。
这也就是说,读书人存在会被卫所征为兵丁的可能。
赋税方面,废除全国两京贡生在赋税上的所有特权,秀才出身的士子免税土地仅限五亩,举人出身的士子免税土地改为二十亩。
拥有多余土地的士子,皆需正常交税,而且各省督办司都要陆续成立,不仅监察地方官商勾结,也要督办此事。
由于此事的特殊性,王在晋建议,督办司最好是让锦衣卫负责,隶属于镇抚司。
对这些大胆的提议,朱由校全部准奏。
辽东方面,熊廷弼握着大权,在将辽沈地区的蒙古难民、建州降人彻底清除以后,便下令不再接收降人。
十二月底,熊廷弼的奏疏到了京师,内容是努尔哈赤蠢蠢欲动,后金兵力正在集结,表示会与辽阳城共存亡。
还有张维贤整顿京营,一个多月过去了,也说已经梳理出眉目,过不了多久勇卫营就会建起来。
勇卫营建起来后,就需要一个带兵的人选。
张维贤是不行的,从上次前往京营时表现出的态度来看,虽说他握着京营实权,但似乎却对练兵和出战不是很感冒。
何况,这货现在几十岁的人了,让他披挂上阵,不知道还经不经的起这个折腾。
于是,朱由校就在琢磨其他的人选。
这个人一定要勇猛敢当,忠心不二,并且也要谙熟战阵,善于练兵。
人选朱由校已经选好了,没别人,就是定远戚氏后人,眼下正在家中赋闲的戚金。
想到这里,朱由校心情大好。
现在这个时候,可用的人才还有很多,要是再晚来个几年,那可就很难了。
然而这种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被内阁次辅韩鑛所打断。
他手中拿着一份诸臣联名的奏疏,交到了朱由校的眼前。
朱由校皱着眉头打开奏疏,发现是内阁、六部的廷推结果到了。
上次准了方从哲的请辞,首辅之位有缺,内阁、六部经会议后向朱由校推荐了三名继为首辅的人选,按照顺序分别是——叶向高,韩鑛和刘一燝。
想都不用想,这三个都是东林党。
韩鑛是东林党元老,自万历三十六年起便入阁辅政,威望极高,刘一燝虽然也是东林出身,但争议很大。
东林党费尽心机把方从哲从首辅的位子上排挤下去,不是为了让刘一燝捡便宜的,推他上来,多半是凑数的。
最重要的,还是叶向高。
此人是现如今的东林魁首,杨涟言事第一,叶向高威望最隆,前不久魏忠贤掀起大案,针对在京的东林党人,也没想过要直接对付叶向高。
第二十七章:天启元年
转眼,十二月就要过去了。
相比大事一个接一个的十一月,十二月就显得平静许多,东林书院一案还没结束,很多人已经开始为不久之后的鳌山大灯会做准备了。
深夜,本应万籁俱寂的北京城,大半个街道都亮着灯,街道上人来人往,互相说着恭喜的话,比白天还热闹。
紫禁城内,同样是灯火通明。
由于今日的特殊性,后宫妃嫔们全都聚到慈宁宫中,和举行册封大典后的刘太妃有说有笑的说着什么。
刘太妃生性恬淡,就算被天启皇帝尊为太妃,入主慈宁宫后掌了太后印玺,性情也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半点的浮躁。
对于这点,很多妃嫔都是信服。
就算是西李选侍和郑贵妃在今日也来了慈宁宫,毕竟刘太妃是天启皇帝钦点的太妃,已是后宫之主。
这样的节日不来看一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乾清宫门前,魏忠贤正指挥十二监六局的宫娥、太监们来来回回的布置着。
“哎哎哎,长眼睛干什么用的,没瞅着那灯笼挂歪了吗?”神宫监的掌印太监李朝庆,正忙的脚不沾地。
话音刚落,他一转头好像又瞧见了什么,赶紧走过去,拍了拐角处几个正在聊天的小太监一人一下。
“干什么呢,到该放松的时候了吗?”
“元日可就要到了,魏公公待会儿就要来面见皇上的,到时候他老人家瞧见咱们神宫监办事不力,要咱家的命之前,咱家要先拿了你们的小命。”
这话基本是在吓唬人,但几个小太监却都吓得噤若寒蝉,直接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李朝庆也有些意外,得意洋洋道:“知道怕了吧,都别跪着了,起来布置着啊!”
忽然,他忽然想到到什么,这几个小太监平日里嘻嘻哈哈的,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吓唬他们了,却从没这么怕过自己。
想到这里,李朝庆觉着身后一阵阴风吹过,哆嗦了一下,赶紧回头,直接吓了一跳,嘴中僵硬地吐出了几个字:
“魏、魏公公...”
说这话的时候,李朝庆也是在心中将后边那几个货骂了千万遍,魏公公来了,竟然都不喊咱家一声!
完了完了,这条小命儿要没了!
魏忠贤轻轻“嗯”了一声,显然没什么心情和这些布置内廷的神宫监太监置气,他淡淡问道:
“布置的怎么样了?再过半个时辰就是元日了,皇上待会要去慈宁宫见刘太妃,别给办砸了。”
李朝庆擦擦汗,佝着身子说:“东西六宫那边儿正赶着布置,奴婢在乾清宫亲自盯着,毕竟是魏公公吩咐,不能出一点差错。”
“嗯,干的不错,继续布置吧。”魏忠贤说完,直接一脚迈进了乾清宫。
走进乾清宫,魏忠贤整个人直接换了个态度,小心翼翼的上前几步,然后大声喊道:
“奴婢魏忠贤,参见皇上!”
宫内没有声音传出来,魏忠贤起身借上前半步,发现朱由校手中正拿着一份奏疏,便悄悄近前,低声道:
“皇上,内廷都布置好了。”
“是忠贤来了,来来来,坐在朕旁边。”朱由校左手拿着题本,右手向前面招呼着。
“奴婢不敢。”魏忠贤嘿嘿一笑,站在原地没动。
“朕让你坐你就坐着。”朱由校话刚说完,乾清宫外,便是传来一阵庄重的钟声。
无论正在宫内到处张灯结彩布置的宫娥、太监,还是北京城内翘首以盼的百姓都是愣了一下。
听到这些钟声,朱由校心里也是叹了口气。
舆论权,从来都是掌控在文人手里。
眼下朝局状况,不求改变是不行的,要是连皇帝都害怕,那就没有什么人敢跨出这一步了。
有魏忠贤在前面搅和,朱由校的开源节流也正在悄然进行。
第一步,让王在晋去查京畿,是想知晓天下各处的粮储,府库存备的基本情况。
虽然不是很详细,但起码不会陷入两眼一抹黑的境地。
第二步,就是朱由校今日在朝堂上和回到暖阁发的圣旨、诏书,立场明确的要打击官商勾结和偷税漏税。
当然,朝堂上的文官肯定要不断上疏反对,提高京杭关税也会让商人们起来闹,所以需要抬出一个得力而且忠心的官员。
这个官员要有能力,也要为了办实事而不顾全名声,魏忠贤、刘侨属于办黑事的鹰犬,放不到明面上来。
这个时候,王在晋出现了。
王在晋在召入京城以前在江南督运京杭河道,因为严格的把关控制,所以在士子中的名声并不怎么样。
但是根据户部尚书赵秉忠的奏疏来看,大明今年一整年的财政收支,恰好就在他督运京杭河道以后,全面赤字的情况有了一个微小的改观。
万历四十七年一整年只有四万左右的京杭运河关税,今年账面上的收入增加到了十一万六千两。
这个改变很微小,甚至就连大部分豪商一个买卖的进出数额都抵不上,和后世满清动辄一两千万的关税收入,更加不值一提。
但是从皇帝的角度来看,王在晋督运河道不到一年,关税单方面的收入就已经翻了近三倍!
如果说,王在晋督运关税后对如今的江南财阀起到了什么太大影响,那他应该早就去职了,根本也干不到自己登基后召见他的这天。
王在晋让京杭关税收入翻了近三倍,士子们对他颇有微词,但财阀们并没有太大的动静。
抬王在晋入阁,基本能改变现有东林主导内阁的状况。
但是这还不够!
眼下王在晋主要的作用,还是体现在以“阉党”的身份入阁,去干一些让文官们难受的事儿。
至于让财阀难受,王在晋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这个得让东厂提督魏忠贤和锦衣卫指挥使刘侨来。
之所以把这两位提上来,除了有让他们互相制衡的意思,最主要还是替朱由校去支持一些不能打着皇帝名义去办的事儿。
黑锅你们背,千古明君,朕来当!
虽然三天两头就往南海子跑,但是托厂卫的福,朱由校对朝中的情况还是了如指掌。
魏忠贤这次大案闹出的动静不小,朱由校很期待那个经常第一个跳出来让自己难受的杨涟,在他手里到底会是个什么结局。
想到这里,朱由校拿起三国真的看了两眼。
他始终都能不明白,这本书,怎么就会被那些建虏当成制胜法宝爱不释手呢?
......
万历四十八年最后的这半个月,朱由校没再搞什么大的动静,每天除了在西暖阁看看题本、章奏,就是去南海子骑着马溜弯。
虽然是去躲清静,但也不能闲着。
朱由校让刘侨挑选了几个马术较好的锦衣卫千户陪着自己,认真的练了练马术,进步神速。
朝政方面,魏忠贤抓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东林书院那个地方虽然还没被关,但番子们几乎每天都要登门拜访一下,然后再顺手抓几个叫声最大的回来。
把王在晋抬进内阁以后,后者不负所望,很快在奏疏中提出了第一条建议——针对举人、秀才、贡生出身士子的特权政策改动。
自明初以来,读书人获取功名后,就相当于阶层上的升级,成为和普通百姓截然不同的“上等人”。
他们的特权体现在很多个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免除徭役和赋税,这两点太致命了。
王在晋建议,针对徭役方面,举人、秀才、贡生出身的士子仍可免力役、杂役,但不再免除兵役。
这也就是说,读书人存在会被卫所征为兵丁的可能。
赋税方面,废除全国两京贡生在赋税上的所有特权,秀才出身的士子免税土地仅限五亩,举人出身的士子免税土地改为二十亩。
拥有多余土地的士子,皆需正常交税,而且各省督办司都要陆续成立,不仅监察地方官商勾结,也要督办此事。
由于此事的特殊性,王在晋建议,督办司最好是让锦衣卫负责,隶属于镇抚司。
对这些大胆的提议,朱由校全部准奏。
辽东方面,熊廷弼握着大权,在将辽沈地区的蒙古难民、建州降人彻底清除以后,便下令不再接收降人。
十二月底,熊廷弼的奏疏到了京师,内容是努尔哈赤蠢蠢欲动,后金兵力正在集结,表示会与辽阳城共存亡。
还有张维贤整顿京营,一个多月过去了,也说已经梳理出眉目,过不了多久勇卫营就会建起来。
勇卫营建起来后,就需要一个带兵的人选。
张维贤是不行的,从上次前往京营时表现出的态度来看,虽说他握着京营实权,但似乎却对练兵和出战不是很感冒。
何况,这货现在几十岁的人了,让他披挂上阵,不知道还经不经的起这个折腾。
于是,朱由校就在琢磨其他的人选。
这个人一定要勇猛敢当,忠心不二,并且也要谙熟战阵,善于练兵。
人选朱由校已经选好了,没别人,就是定远戚氏后人,眼下正在家中赋闲的戚金。
想到这里,朱由校心情大好。
现在这个时候,可用的人才还有很多,要是再晚来个几年,那可就很难了。
然而这种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被内阁次辅韩鑛所打断。
他手中拿着一份诸臣联名的奏疏,交到了朱由校的眼前。
朱由校皱着眉头打开奏疏,发现是内阁、六部的廷推结果到了。
上次准了方从哲的请辞,首辅之位有缺,内阁、六部经会议后向朱由校推荐了三名继为首辅的人选,按照顺序分别是——叶向高,韩鑛和刘一燝。
想都不用想,这三个都是东林党。
韩鑛是东林党元老,自万历三十六年起便入阁辅政,威望极高,刘一燝虽然也是东林出身,但争议很大。
东林党费尽心机把方从哲从首辅的位子上排挤下去,不是为了让刘一燝捡便宜的,推他上来,多半是凑数的。
最重要的,还是叶向高。
此人是现如今的东林魁首,杨涟言事第一,叶向高威望最隆,前不久魏忠贤掀起大案,针对在京的东林党人,也没想过要直接对付叶向高。
第二十七章:天启元年
转眼,十二月就要过去了。
相比大事一个接一个的十一月,十二月就显得平静许多,东林书院一案还没结束,很多人已经开始为不久之后的鳌山大灯会做准备了。
深夜,本应万籁俱寂的北京城,大半个街道都亮着灯,街道上人来人往,互相说着恭喜的话,比白天还热闹。
紫禁城内,同样是灯火通明。
由于今日的特殊性,后宫妃嫔们全都聚到慈宁宫中,和举行册封大典后的刘太妃有说有笑的说着什么。
刘太妃生性恬淡,就算被天启皇帝尊为太妃,入主慈宁宫后掌了太后印玺,性情也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半点的浮躁。
对于这点,很多妃嫔都是信服。
就算是西李选侍和郑贵妃在今日也来了慈宁宫,毕竟刘太妃是天启皇帝钦点的太妃,已是后宫之主。
这样的节日不来看一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乾清宫门前,魏忠贤正指挥十二监六局的宫娥、太监们来来回回的布置着。
“哎哎哎,长眼睛干什么用的,没瞅着那灯笼挂歪了吗?”神宫监的掌印太监李朝庆,正忙的脚不沾地。
话音刚落,他一转头好像又瞧见了什么,赶紧走过去,拍了拐角处几个正在聊天的小太监一人一下。
“干什么呢,到该放松的时候了吗?”
“元日可就要到了,魏公公待会儿就要来面见皇上的,到时候他老人家瞧见咱们神宫监办事不力,要咱家的命之前,咱家要先拿了你们的小命。”
这话基本是在吓唬人,但几个小太监却都吓得噤若寒蝉,直接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李朝庆也有些意外,得意洋洋道:“知道怕了吧,都别跪着了,起来布置着啊!”
忽然,他忽然想到到什么,这几个小太监平日里嘻嘻哈哈的,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吓唬他们了,却从没这么怕过自己。
想到这里,李朝庆觉着身后一阵阴风吹过,哆嗦了一下,赶紧回头,直接吓了一跳,嘴中僵硬地吐出了几个字:
“魏、魏公公...”
说这话的时候,李朝庆也是在心中将后边那几个货骂了千万遍,魏公公来了,竟然都不喊咱家一声!
完了完了,这条小命儿要没了!
魏忠贤轻轻“嗯”了一声,显然没什么心情和这些布置内廷的神宫监太监置气,他淡淡问道:
“布置的怎么样了?再过半个时辰就是元日了,皇上待会要去慈宁宫见刘太妃,别给办砸了。”
李朝庆擦擦汗,佝着身子说:“东西六宫那边儿正赶着布置,奴婢在乾清宫亲自盯着,毕竟是魏公公吩咐,不能出一点差错。”
“嗯,干的不错,继续布置吧。”魏忠贤说完,直接一脚迈进了乾清宫。
走进乾清宫,魏忠贤整个人直接换了个态度,小心翼翼的上前几步,然后大声喊道:
“奴婢魏忠贤,参见皇上!”
宫内没有声音传出来,魏忠贤起身借上前半步,发现朱由校手中正拿着一份奏疏,便悄悄近前,低声道:
“皇上,内廷都布置好了。”
“是忠贤来了,来来来,坐在朕旁边。”朱由校左手拿着题本,右手向前面招呼着。
“奴婢不敢。”魏忠贤嘿嘿一笑,站在原地没动。
“朕让你坐你就坐着。”朱由校话刚说完,乾清宫外,便是传来一阵庄重的钟声。
无论正在宫内到处张灯结彩布置的宫娥、太监,还是北京城内翘首以盼的百姓都是愣了一下。
听到这些钟声,朱由校心里也是叹了口气。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16064/317250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