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143节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143节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上岸(gl)无双局(1v2 父子丼)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被强取豪夺的恶毒女配(np强制)皆其靡也(剧情nph)《觊觎(女S男M,np)》【星际abo】洛希极限(H)两小无猜(校园1v1,高H)

    这时间朕就上边坐着当个吉祥物,一动也不能动,这怎么熬过去?
    看着阶下商量火热的群臣们,朱由校一咬牙、一跺脚,不就是当一回监考老师么,皇帝说过的话能后悔?
    再无聊也得干了!
    因为赵南星去职后,吏部尚书一时有所空缺,这回作陪的,就成了主考官魏广微等几人。
    这次朝议的主题,是朱由校想搞个大事。
    上次说到,洪武朝发生了南北榜案,自那以后,朱元璋将科举考试定制成了南卷、北卷。
    后来,又增加了中卷,把全国划分为南、北、中三个区域,分别录取进士。
    这录取数量也不一样,相对实力比较强的南方各省,录取人数就要多一些。
    北方大多都在边陲,需要稳定边疆,所以占据了剩下那些的一大部分,余下那一丁点,就分给了实力不怎么强,也闹不出什么浪花的“中间人”。
    朱由校这回想搞的,就是将南北中卷制,进一步发展成分省录取制。
    “朕御极不到二载,偶有感触,发觉这南北中卷,虽可以调和南北中三处的人才组成,但无法对各省的人才进行有效录取。”
    “简单来说,每次殿试,总会有一大批真有才学的考生,或因道路偏远,或因名额不足,年复一年,屡考不中。”
    “朕想着,这次壬戌科殿试,就按省份出卷,各省均有不同,众卿以为呢?”
    语落,朱由校侧首,静静望向殿内一脸懵逼的群臣。
    第一百八十六章:改革红利
    分省录取制。
    朱由校也并不都是夏日打猎、冬日溜冰,在后宫的时候,也经常考虑过这个问题。
    这玩意第一次还是康熙搞的,首先时间跨度并不大,后世也一直在用,算是一个显著的考试模式进步。
    江浙地区对其它地方,所谓的科举进士数量,占有压倒性优势,朱由校自然也明白这个情况。
    最近各地贡生之间的争执,也是因此而起。
    相比江浙地区,北直隶顺天府倒是没什么,咱是从龙之地,还怕名额少?
    可边陲甚至一些偏远地区,想出一名举人那可太难了。
    换句话说,这个政策能有效减少江浙等科举一直很强的地区的举人数量,给偏远地区的士子们提供方便。
    再加上《京报》的大力宣传,到时候无论东林党怎么嘴炮,大家还不都是该考考?
    谁还能为了两句嘴炮真不去参加科举…
    只怕这道政策下去,就连一些东林士子都要喊上一句:天启皇帝圣明,我们都跟着皇帝干了。
    嗯,真香!
    “启奏陛下,臣以为,壬戌科殿试,朝廷如要分省录取,还不如复汉之制,举孝廉!”
    大臣们议论半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刘宗周站了出来,道:
    “五十万以上人口之大县、大州,可举五名进士,五十万以下的小县、小镇,则每年举两名,甚至每两年举一名。”
    听着下阶群臣们嗡嗡再度议论起来,朱由校的脸黑了下去。
    恢复东汉举孝廉制度,这刘老头怎么想的,那不是越活越回去了么?
    朕的大明,那肯定要与时俱进,莫说科技树,就是各种制度,也要踏上进步的道路!
    皇帝做无声的抗辩,很快,魏广微蹑足踏出,道:
    “臣以为不妥!”
    “历朝历代,皆有适宜时势之制,举孝廉毕竟距今一千多年,举孝廉制不合当下科考境况。”
    “臣以为,陛下所说分省录取制,可以在壬戌科殿试先行一试。”
    “臣是主考官,又是河南籍大臣,可以领衔几位翰林臣子,拟出一套河南卷。”
    “至于其余各省,也选一位重臣领衔出卷,如此,方可平息争议!”
    兵部尚书崔呈秀也道:“陛下,臣以为此议可行。”
    “万历三十七年会试,朝廷为鼓励辽东考生应试,在试卷上盖‘夹’字,诸位同僚不妨回想,当年辽东多出了几个举人名额?”
    见众人纷纷摇头,崔呈秀满意一笑,心道还是准备充足的鸟儿有虫吃,他伸出一个手掌,道:
    “五个!”
    “万历三十七年,朝廷仅在辽东考生的考卷上,加盖了一字,辽东考生的举人熟料,就多出了五名!”
    语落,殿上议论声音更加明显。
    很快,便有人急不可耐地站出来,道:
    “臣不敢苟同!”
    却是尚宝司少卿黄世斌,他道:
    “江浙地区自古便是科考大省,朝廷取仕有限,增加偏远地区考生名额,就要削减江浙、顺天等处的名额。”
    “这样一来,势必要有学艺不精,鱼目混珠之人,真正有学识之士,却因名额问题,与功名失之交臂。”
    “如此,不仅会让朝廷蒙受损失,也是对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的不尊重!”
    “还请陛下,切莫随想随做,要从时势考量啊!”
    朱由校闻言,睁开眼睛,瞥向下头,不悦道:
    “爱卿这意思,是说朕想一出是一出,没有看江浙地区考生的情况了?”
    “臣不敢!”
    “不敢——”这样的话,朱由校真是听得多了,冷哼一声,也懒得再多说什么,转头问:
    “今日就做个决议出来,再拖,殿试可就要来不及了。”
    语落,群臣再度开始嗡嗡议论。
    魏广微和刘宗周、黄世斌等人,代表的是两个阶级,也是两种四路。
    从道理上,这两种思路都对,究竟听谁的,就不仅仅是道理的问题了。
    首先,魏广微代表的不仅是偏远地区考生,却也是魏党,是皇党,是按照皇帝的意愿,提出自己的看点。
    而刘宗周等人,就趋于保守,甚至提议恢复东汉制度,以保证江浙、顺天府的科考地位。
    暗中,这其实也是维护江南士子和财阀集团的利益。
    这个争论,其实在宋朝时候就有,从砸缸时代开始,司马光就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动嘴皮子的辩论家。
    在实操层面的政争中,司马光也取得了南北之争的胜利。
    作为继欧阳修之后在大宋中枢的另一个江西人,王安石在新政中也曾有为南方考生代言的改革措施。
    但反变法的司马光当政之后,尽除王安石新法,最终为“西北士人”争取到了科举制中的名额保障。
    尽管未全面实现“分生录取”的政治理想,但宋朝在科举制度上,先期实现了齐、鲁、河朔诸路与东南诸路的分别考试。
    要是这回大明的科考制度,提前迈入分生录取这条路,可以断定的是,江南会遭受重大打击。
    自宋以来,一直秉承的“国家取士,唯才是择”这一原则,将被彻底打破。
    当然,作为皇帝,朱由校最看重的还是分生录取制所带来的诸多政治“红利”。
    从后世就看得出来,康熙实行“分省录取”后,对落省份有多大帮助?
    改革之后,曾经打零蛋的甘肃一省,在有清一代竟出了二百五十五名进士。
    不出意外,江南在改革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由于江浙等处整体基本面过于强大,在清代的前一百年,还是保住了第一的位置,尽管已经相当勉强。
    总体上看,康熙在实行分省录取后,在整个清代,北方省份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原本江浙等省在科考上的垄断被打破,河北、山东居然冲到了三四名,河南、山东也排在六七名。
    从总面上来看,江浙虽然排在第一,但一旦引入了人均数据,就会发现,实际上,江浙才堪堪排在第十。
    每百万人口中,江浙的进士还不到一百人。
    这也就是说,实行了分省录取后,曾经的科考垄断大省,在鞑清一代,一万人都轮不上一个名额。
    有意思的是,江浙的这一数据还在逐年下滑,到了晚晴时候,甚至还要低于贵州…
    朱由校觉得,分省录取是科举制度必须要有的改革,而且从时期来看,几十年后的康熙时期,就已经很成功。
    放到自己的天启一朝,朱由校当然有信心将分省录取制,发展成朝廷笼络士子的一张王牌。
    当然,这也是从根本上打破如今东林士子满天下的手段!
    第一百八十七章:孙之獬好开心
    最后廷议的结果,就是依照皇帝的意思,在天启二年的壬戌科殿试中,试推行分省录取制。
    当然,推行新制度,朝堂上商量完了,就要尽快形成一整套的体制班子,这可不是你来我往嘴炮几句就行的。
    这次是朱由校穿越以来,第一回尝试做出一系列比较进步的改革。
    这个时候,得力官员的重要性往往就显现出来。
    如刘宗周这等东林余孽,虽然散朝后,各个嘴上都有所不服,可一回到官署,他们却也是尽心尽力。
    还有“阉党”官员如魏广微、顾秉谦,个人能力也都不错。
    回去以后,内阁联合吏部,在西暖阁军机房进行了一场通宵达旦的小会议。
    等他们全都到军机房的时候,却发现往日都很晚才走的天启皇帝早就故意离开,找皇后讨论人生哲学去了。
    既然皇帝不在,那事情就要简单的多了,毕竟,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不用顾忌太多。
    这些朝堂重臣们互相寒暄几句,也就尽快进入主题了。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16064/317305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