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军权下放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上岸(gl)、无双局(1v2 父子丼)、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被强取豪夺的恶毒女配(np强制)、皆其靡也(剧情nph)、《觊觎(女S男M,np)》、【星际abo】洛希极限(H)、两小无猜(校园1v1,高H)、
整个流求,有头有脸的地主和富户很快就被召集到县衙,集中议事。
老县令简单说明情况之后,杨丛义代表朝廷宣布征购粮食的命令,购价为每担粮食一贯半,比流求本地售价还贵了数百文,当然要比泉州售价低上数百文。
征购数量没有限制,有多少要多少,全部现钱付款,不佘欠,不拖延。杨丛义财大气粗的架势直接将一众地主和富户镇住,惊的他们个个直咽口水,他们终于能赚一笔大钱了。
流求年年风调雨顺,他们有的是粮食,吃都吃不完,但想拿出来换钱就很麻烦。流求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土地肥沃,随处可以开荒,家家户户基本不缺粮,就是偶尔缺粮,山里也有很多果实可以充饥,所以愿意拿钱买粮的永远是少数,要想换钱就得把粮食运到泉州或漳州,可粮食过海风险很大,还卖不了高价,如今在流求就能换到大把的现钱,谁会不愿意换?
县衙议事厅里,当场就有不少地主富户表明粮食售卖意愿,少的数百担,多的数千担。不论多少,杨丛义全部应下,立即签订征购意向契约,告诉他们,只要粮食运进精武军营地,马上支付现钱。
流求百姓家中的存粮,远超杨丛义想象,他原以为能采购几千担,最多一万担,谁知当天签订的征购意向就达到三万多担。流求户籍人口只要四五万人,现在是春天,正是青黄不接之际,民间还有这么多存粮,可见此地农业生产潜力之大,超乎想象。
不过,很快杨丛义就释然了,在后世整个台湾的耕地养活了两千多万人,如今偌大一个流求,养活四五万人肯定稀松平常。
看到流求的存粮潜力之后,杨丛义顿时轻松了一截,如此一来,基本就不用担心精武军驻训期间的口粮供应问题,在驻地就能完全解决,甚至冬天船队出海,还能在此地采购一大批粮食。
杨丛义回到营地之后,粮仓建设骤然加快。
即便如此,那些签订了售卖意向的地主富户仍然多次前来催问何时可以交割粮食,他们想要拿粮换钱的意愿十分强烈,生怕朝廷反悔,从泉州或漳州调粮,因为精武军只有三千人,六个月所需粮食也不过九千担左右,随便从对岸运几船过来,也费不了多少事,花不了多少时间。
十天之后,经过多次扩建,一个巨大的粮仓修建完毕,预计可一次存放粮食六万担,至于为何要修建这么大的粮仓,只有杨丛义自己知道。
粮仓建好,一批批粮食迅速运进军营,交割入库,半个月时间,堆满大半个粮仓。
杨丛义作为监军,在统制不在营中之时代表朝廷统领全军,为提振士气,激发斗志,他宣布精武军即日起,一日三餐,每人每天三斤口粮,驻训期间饷钱增加五成,将来护卫船队出海,饷钱增加两倍!
这个消息对全军将士来说无疑是一剂大补药,瞬间引爆精武军,从普通士兵到副将主将,士气大涨,斗志昂扬。
随后,杨丛义召集一众将校,代表回易处和朝廷下达任命,在精武军统制李阁未到军中之前,暂由苏仲代统领之职,姚昶、罗聪为副,共同统领精武军,组织营地营建和全军训练,训练内容和强度,参考当年宣威军,只能高不能低。
建军以来,精武军将士一再被克扣粮饷,早已苦不堪言,如今趁统制不在,监军给全军增加了粮饷,统军之权下放,一众将校士气猛涨,纷纷立下军令状,保证完成训练任务,迅速恢复往日训练水平。
权力下放之后,杨丛义又对军队训练和日常管理做了一番较为详细的部署,而后便带着一支小队暂且离开军营,四处走一走,散散心,就想看看他不在军营,精武军是何模样,毕竟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可能一直呆在流求。
从军营离开后,杨丛义一路南行,用了半个多月时间,穿过人烟稀少的荒野丛林,一直到达南部沿海地区,沿途他也发现了少许乡村,百姓安居乐业,邻里和睦。
询问得知,当地百姓很多人都是数百年前从泉州、漳州一带逃难而来,有的来自魏晋时代,有的来自南北朝时代,有的来自隋末唐初,有的来自唐末,最近的来自大宋徽宗年间。
这些人里,近半没有户籍,在南方丛林间辟地耕田,自然生息,不从官府管教不交税,也无法得到官府保护,一旦与山上的山民爆发冲突,发生矛盾,也只能自己解决,当然吃亏的永远是他们。
整个流求是什么地形,杨丛义手里有地图,多少有些了解,他一路南行就是想亲自看看,好心里有底,为以后做些打算。
在南部海边停留几天之后,他带着一队卫兵原路返回军营。
精武军营地已经修建完毕,宽敞的营房,宽阔的校场,虽然不能跟义乌营地相比,但比昌国营地不知好了多少,整个营地一马平川,距离海岸也不到一里,出海训练十分方便。
杨丛义离开的这一个月时间,苏仲、罗聪、姚昶等一众将校把精武军管理的井井有条,训练已经开始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天训练时间至少六个时辰,全军士气却没有任何衰减,他对此十分满意,权力下放这个决定他做对了。
又在营中随将士们一起训练几天后,杨丛义再次召集所有将校,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和几条禁止性纪律,又将这一段时间以来大家的表现夸奖一番,而后代表朝廷和回易处,给每个人多发两个月饷钱,以资奖励。
做完这一切,他又去县衙见了一次老县令,专门交代县令对精武军多多照顾,多多包涵,若有事需要县衙协调,让他不要推辞,朝廷对回易十分重视,事成之后,参与之人都有重赏,流求作为精武军驻训之地,肯定也有赏赐。
将精武军驻训之事安排好,杨丛义很快乘船离开流求,返回泉州。
造船厂一片忙碌的景象,工匠比年初多了很多,多达千人,整个造船的规模比起几年前鼎盛时期也不差多少,即便如此,杨丛义仍然觉得规模过小,要求船厂再招工匠,海船战船的质量要保障,进度也不能太慢。
经过一番沟通,十五艘战船的交工时间提前到六月中旬,除此之外,四千料海船再增造十艘,战船增造五艘,第二批造船经费五月初支付。
增加造船订单,船厂这才心甘情愿的招募工匠,扩大船厂规模。
在船厂考察了两天,确认一切进度正常,杨丛义的注意力便从船厂移开,随船人员要开始招募了。
百艘海船的船队需要的人手绝不仅仅是三千人,根据以往经验,至少得八千,朝廷没有给回易处任何特别指示,精武军编制也没有增加,但就精武军这点人远远不够,这有限的兵力在海外压不住大浪。
没有朝廷的命令,精武军不可能随意扩编,但招募多少水手完全是有回易处做主,毕竟不管回易处招募多少人都不用朝廷额外出钱,朝廷自然懒得管。
于是杨丛义马上拜访泉州、漳州两州主官,请官府协助招募水手,给水手的待遇是出海两年,每月一贯钱,表现好工钱翻倍,年龄限定在十五岁与二十五岁之间,身体健壮的,年龄可放宽至三十岁。
招募告示传至各县,根据反馈,报名应募者寥寥无几。
反思之后,杨丛义觉得是招募地点选择错误,泉州、漳州靠近海边,信息流通很方便,去年回易船队出海遇难,几千人葬身大海的消息恐怕早已传的人尽皆知,这个时候再招募出海水手,谁说不怕,那肯定是假的,除非他没有听说过那场海难。
思来想去,这五千人还得到荆湖或是淮西去招募。
如果真要去淮西,这一走怕是得要几个月,莲儿的孩子出生时,他在外地,如今回泉州没几天又要离开,不知清尘会怎么想。
然而,杨丛义的顾虑,清尘根本就不在意,因为的她的注意力和精力全部放在刚刚出生不足两个月的婴孩身上,夫君何时回来,何时离开,她顾及不到,也没有太多关心。
家里多了个小的,他这个老的就马上变得可有可无了,对此杨丛义只能叹息。
杨丛义离开了,清尘与莲儿只送到院门外,多的话没有,只是叮嘱他在外面吃好穿好,保重身体。
从泉州离海的杨丛义,心里多多少少有些失落,他不是不喜欢孩子,只是孩子一出生,他在整个家中的地位似乎骤然下降,让他有诸多的不适应,几乎就像是一个局外人。
杨丛义再次乘船从泉州来到流求,招募五千人,单单靠他一人肯定不行,他得从精武军中挑选几名表现优良的校尉,与他同赴淮西。
聚将议事之时,四名准备将主动请缨,杨丛义欣然应允。
老县令简单说明情况之后,杨丛义代表朝廷宣布征购粮食的命令,购价为每担粮食一贯半,比流求本地售价还贵了数百文,当然要比泉州售价低上数百文。
征购数量没有限制,有多少要多少,全部现钱付款,不佘欠,不拖延。杨丛义财大气粗的架势直接将一众地主和富户镇住,惊的他们个个直咽口水,他们终于能赚一笔大钱了。
流求年年风调雨顺,他们有的是粮食,吃都吃不完,但想拿出来换钱就很麻烦。流求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土地肥沃,随处可以开荒,家家户户基本不缺粮,就是偶尔缺粮,山里也有很多果实可以充饥,所以愿意拿钱买粮的永远是少数,要想换钱就得把粮食运到泉州或漳州,可粮食过海风险很大,还卖不了高价,如今在流求就能换到大把的现钱,谁会不愿意换?
县衙议事厅里,当场就有不少地主富户表明粮食售卖意愿,少的数百担,多的数千担。不论多少,杨丛义全部应下,立即签订征购意向契约,告诉他们,只要粮食运进精武军营地,马上支付现钱。
流求百姓家中的存粮,远超杨丛义想象,他原以为能采购几千担,最多一万担,谁知当天签订的征购意向就达到三万多担。流求户籍人口只要四五万人,现在是春天,正是青黄不接之际,民间还有这么多存粮,可见此地农业生产潜力之大,超乎想象。
不过,很快杨丛义就释然了,在后世整个台湾的耕地养活了两千多万人,如今偌大一个流求,养活四五万人肯定稀松平常。
看到流求的存粮潜力之后,杨丛义顿时轻松了一截,如此一来,基本就不用担心精武军驻训期间的口粮供应问题,在驻地就能完全解决,甚至冬天船队出海,还能在此地采购一大批粮食。
杨丛义回到营地之后,粮仓建设骤然加快。
即便如此,那些签订了售卖意向的地主富户仍然多次前来催问何时可以交割粮食,他们想要拿粮换钱的意愿十分强烈,生怕朝廷反悔,从泉州或漳州调粮,因为精武军只有三千人,六个月所需粮食也不过九千担左右,随便从对岸运几船过来,也费不了多少事,花不了多少时间。
十天之后,经过多次扩建,一个巨大的粮仓修建完毕,预计可一次存放粮食六万担,至于为何要修建这么大的粮仓,只有杨丛义自己知道。
粮仓建好,一批批粮食迅速运进军营,交割入库,半个月时间,堆满大半个粮仓。
杨丛义作为监军,在统制不在营中之时代表朝廷统领全军,为提振士气,激发斗志,他宣布精武军即日起,一日三餐,每人每天三斤口粮,驻训期间饷钱增加五成,将来护卫船队出海,饷钱增加两倍!
这个消息对全军将士来说无疑是一剂大补药,瞬间引爆精武军,从普通士兵到副将主将,士气大涨,斗志昂扬。
随后,杨丛义召集一众将校,代表回易处和朝廷下达任命,在精武军统制李阁未到军中之前,暂由苏仲代统领之职,姚昶、罗聪为副,共同统领精武军,组织营地营建和全军训练,训练内容和强度,参考当年宣威军,只能高不能低。
建军以来,精武军将士一再被克扣粮饷,早已苦不堪言,如今趁统制不在,监军给全军增加了粮饷,统军之权下放,一众将校士气猛涨,纷纷立下军令状,保证完成训练任务,迅速恢复往日训练水平。
权力下放之后,杨丛义又对军队训练和日常管理做了一番较为详细的部署,而后便带着一支小队暂且离开军营,四处走一走,散散心,就想看看他不在军营,精武军是何模样,毕竟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可能一直呆在流求。
从军营离开后,杨丛义一路南行,用了半个多月时间,穿过人烟稀少的荒野丛林,一直到达南部沿海地区,沿途他也发现了少许乡村,百姓安居乐业,邻里和睦。
询问得知,当地百姓很多人都是数百年前从泉州、漳州一带逃难而来,有的来自魏晋时代,有的来自南北朝时代,有的来自隋末唐初,有的来自唐末,最近的来自大宋徽宗年间。
这些人里,近半没有户籍,在南方丛林间辟地耕田,自然生息,不从官府管教不交税,也无法得到官府保护,一旦与山上的山民爆发冲突,发生矛盾,也只能自己解决,当然吃亏的永远是他们。
整个流求是什么地形,杨丛义手里有地图,多少有些了解,他一路南行就是想亲自看看,好心里有底,为以后做些打算。
在南部海边停留几天之后,他带着一队卫兵原路返回军营。
精武军营地已经修建完毕,宽敞的营房,宽阔的校场,虽然不能跟义乌营地相比,但比昌国营地不知好了多少,整个营地一马平川,距离海岸也不到一里,出海训练十分方便。
杨丛义离开的这一个月时间,苏仲、罗聪、姚昶等一众将校把精武军管理的井井有条,训练已经开始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天训练时间至少六个时辰,全军士气却没有任何衰减,他对此十分满意,权力下放这个决定他做对了。
又在营中随将士们一起训练几天后,杨丛义再次召集所有将校,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和几条禁止性纪律,又将这一段时间以来大家的表现夸奖一番,而后代表朝廷和回易处,给每个人多发两个月饷钱,以资奖励。
做完这一切,他又去县衙见了一次老县令,专门交代县令对精武军多多照顾,多多包涵,若有事需要县衙协调,让他不要推辞,朝廷对回易十分重视,事成之后,参与之人都有重赏,流求作为精武军驻训之地,肯定也有赏赐。
将精武军驻训之事安排好,杨丛义很快乘船离开流求,返回泉州。
造船厂一片忙碌的景象,工匠比年初多了很多,多达千人,整个造船的规模比起几年前鼎盛时期也不差多少,即便如此,杨丛义仍然觉得规模过小,要求船厂再招工匠,海船战船的质量要保障,进度也不能太慢。
经过一番沟通,十五艘战船的交工时间提前到六月中旬,除此之外,四千料海船再增造十艘,战船增造五艘,第二批造船经费五月初支付。
增加造船订单,船厂这才心甘情愿的招募工匠,扩大船厂规模。
在船厂考察了两天,确认一切进度正常,杨丛义的注意力便从船厂移开,随船人员要开始招募了。
百艘海船的船队需要的人手绝不仅仅是三千人,根据以往经验,至少得八千,朝廷没有给回易处任何特别指示,精武军编制也没有增加,但就精武军这点人远远不够,这有限的兵力在海外压不住大浪。
没有朝廷的命令,精武军不可能随意扩编,但招募多少水手完全是有回易处做主,毕竟不管回易处招募多少人都不用朝廷额外出钱,朝廷自然懒得管。
于是杨丛义马上拜访泉州、漳州两州主官,请官府协助招募水手,给水手的待遇是出海两年,每月一贯钱,表现好工钱翻倍,年龄限定在十五岁与二十五岁之间,身体健壮的,年龄可放宽至三十岁。
招募告示传至各县,根据反馈,报名应募者寥寥无几。
反思之后,杨丛义觉得是招募地点选择错误,泉州、漳州靠近海边,信息流通很方便,去年回易船队出海遇难,几千人葬身大海的消息恐怕早已传的人尽皆知,这个时候再招募出海水手,谁说不怕,那肯定是假的,除非他没有听说过那场海难。
思来想去,这五千人还得到荆湖或是淮西去招募。
如果真要去淮西,这一走怕是得要几个月,莲儿的孩子出生时,他在外地,如今回泉州没几天又要离开,不知清尘会怎么想。
然而,杨丛义的顾虑,清尘根本就不在意,因为的她的注意力和精力全部放在刚刚出生不足两个月的婴孩身上,夫君何时回来,何时离开,她顾及不到,也没有太多关心。
家里多了个小的,他这个老的就马上变得可有可无了,对此杨丛义只能叹息。
杨丛义离开了,清尘与莲儿只送到院门外,多的话没有,只是叮嘱他在外面吃好穿好,保重身体。
从泉州离海的杨丛义,心里多多少少有些失落,他不是不喜欢孩子,只是孩子一出生,他在整个家中的地位似乎骤然下降,让他有诸多的不适应,几乎就像是一个局外人。
杨丛义再次乘船从泉州来到流求,招募五千人,单单靠他一人肯定不行,他得从精武军中挑选几名表现优良的校尉,与他同赴淮西。
聚将议事之时,四名准备将主动请缨,杨丛义欣然应允。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16527/323953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