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驻军昌国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上岸(gl)、无双局(1v2 父子丼)、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被强取豪夺的恶毒女配(np强制)、皆其靡也(剧情nph)、《觊觎(女S男M,np)》、【星际abo】洛希极限(H)、两小无猜(校园1v1,高H)、
一个月后,招募期限截止,应募者也逐渐减少,各地停止招募。
到了约定的集合时间,应募者两天之内纷纷汇集,开始简单的集训。
而逾期未到,或是临时反悔者,由官府追回发放给他们的安家费,另外还会对他们进行处罚,增加半个月劳役。
经过三天简单的集训,从各地招募的水手很快往怀宁赶来。
这次招募不同于招募宣威军,要求有所降低,招募十分顺利。
仅杨丛义在安庆一地就招募了一千五百余人,就这样,知军大人还觉得有些少了,希望他们再多招募一些,把那些无地可种,没有生计的人统统招走才好。
黄州、庐州、安丰军、无为军四地,也各自招募了千人左右,五地加起来一共招募了将近六千人。
招募来的人看似很多,超过预期,但杨丛义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多一千人还是两千人,他们两年下来的花费与整个回易船队相比,并不算什么,但多一两千人出海,对船队来说意义非凡,一能提高上下货效率,二能作为后备军,保护船队安全。
六千人在怀宁汇合,声势浩大,为避免行军路上的麻烦,杨丛义很早就决定带他们走长江水路,半个月前船只便购买征调完毕,五十余艘江船停泊在江边,船工舵手,待命而行。
船上的后勤物资准备齐全,稍作整顿之后,六千人一一登船,而后乘船浩浩荡荡顺流而下。
十天之后,满载水手的船队驶出长江口,停泊在海岸,平底江船在这里换成海船,横渡杭州湾后,全员在明州登岸。
海上这个季节正吹东南风,走水路南下显然不合适,再加上坐不惯船的六千新人,在长江上早已吃尽了苦头,宁愿凭两条腿走路,也不愿再登上海船。
明州到泉州三四千里路,带着六千毫无行军经验,又无军纪可言的新人,很难凭借双腿走完全程。
真要硬走,路上不知要出多少麻烦,杨丛义身上有钱,郭青也一路跟随做后勤供应,吃喝倒是不担心,但掉队之人不可避免,一旦处理不好,怨气发生蔓延,队伍很可能彻底散掉,今年的回易很可能就要泡汤。
几番权衡之后,杨丛义决定先把六千人全部拉到昌国,让他们就在昌国训练,而后等风向有变,再乘船赶往泉州或流求。
主意一定,马上找来四名准备将,把登陆昌国的想法说给他们听,要他们时刻注意各部动向,不要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尽量不要用强,暂且以安抚为主,等到了昌国,再开始军队化训练。
而后,杨丛义只身来到昌国,眼前所见,让他不甚唏嘘。
往日人声鼎沸的宣威军营地,如今安安静静,空空如也,营房前的海滩上已经长满了荒草,营房也多有破损,整个营地就像被放弃了一般。
但最终他还是见到了营中的士兵,找来主官将校一问,才知整支宣威军经选将营征调和护卫出海损伤,如今所剩兵将不足四百人,已是名存实亡,朝廷连统制官都没有再派遣,军中主事之人就是一个副将。
而这仅有的一个副将,还是宣威军旧人,几年前第一次出海他是火长,广南一战,他升为队长,前次护卫出海,遭逢大难,军中将士所剩无几,朝廷便把他升为副将,暂领残存的宣威军。
听他红着眼睛讲起过往,杨丛义心里十分难受,宣威军几乎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当年宣威南洋,驰骋广南,力抗李越数十万大军,何等风光,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竟成了这般模样,该怪朝廷,还是该怪他们自己?
事实已经如此,难以更改,空想过去也毫无意义,做好正事,才是当务之急。
杨丛义很快收拾好情绪,将他再次督造回易之事告诉宣威军仅存的副将,并告诉他回易处已经从淮西招募了六千人随同出海,人就在明州,但如今季节不合适,不方便乘船南下泉州,想借用宣威军营地,先把他们训练一番。
话一入耳,不论从官职地位,还是从人情来说,那副将都没有拒绝的余地,马上点头应允,言道营地可以随便用,如果需要,他们搬出营地都行。
杨丛义自然不会让他们搬出营地,宣威军仅剩的将士都是老兵,而他这次从流求带出来的人只有一队,相比于六千新人,实在少的可怜,若把四百余名宣威军残兵拉进来,借助他们的力量,训练起来应该能大大减轻压力。
这个想法一说,那副将几乎想都没想,满口答应,口称愿为朝廷效劳。
宣威军残部加入,对杨丛义来说,绝对是意外之喜,于是马上许诺,一旦将新人练成,回易处必有赏赐。
副将灰暗的目光再次放出神采,马上召集将士清理营区和校场。
六千新人很快分批乘船过海,到达昌国宣威军营地,开始了他们为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
新人的训练几乎全权交给了精武军四名准备将和宣威军副将,而后勤供应全部交由郭青负责,在昌国营地培练十天,一切步入正轨之后,杨丛义这才离开昌国。
先去明州造船厂巡查了一下造船进度,确认工期并无延误后,付了一部分钱款,便匆匆离开明州,由陆路南下泉州。
预定的交接战船时间已经到了,身在流求的精武军必须赶紧接收战船,开始海上训练。
六月下旬,杨丛义赶回泉州,还没来得及回家就先去了造船厂,询问战船、海船建造进度。
付款期限延误一个多月,好在第一次支付船厂的资金还算充裕,工期并没有延误,二十艘战船已经如期建造完毕,抛锚在海岸,海船也建好四十多艘,按目前的进度,完全能在约定时间之前全部建造完成。
杨丛义对这次合作十分满意,立马将造船资金支付了大半,只剩最后一部分尾款,等收尾交割时一次结付。
回家见了清尘、莲儿和孩子一面,未歇第二晚,杨丛义便乘船赶往海峡对面的流求县。
精武军训练颇有成效,几个月不见,体力、士气恢复的非常好,在一众将校面前,杨丛义不吝言语嘉奖。
陆上训练已经恢复,海上训练自然要马上展开,一指挥出过海的将士很快分批乘船渡海,将泉州造船厂的二十艘战船驶回流求,随即开始海上训练。
海上训练内容,一是升降帆操船,二是旗语交流,三是队形队列训练,这些内容以前在昌国全都练过,要想捡起来也很容易。
而现在出海,缺的是当初沈缙改良过的针盘,普通针盘携带使用都不是很方便,也不知道沈缙如今身在何处?
精武军海上训练在近海展开,从基本的升帆操船开始练习,而后是旗语交流,等这两项全部熟练掌握,战船这才远离海岸,操练队形队列,编队护航。
全军三千人,而船队预计有一百二十余艘船,每艘船上必须要有精武军的旗手,特殊船只上还要有精武军做掌控尾舵,掌控风帆,所以全军至少要有一指挥将士熟练掌握一项基本技能,对一帮大老粗来说还是颇有难度,不过因为之前学过这些东西,再次学习,他们掌握的很快。
精武军在海上训练,杨丛义出海陪了十天,见一切顺利,便彻底放下心来。
七月,流求第一季粮食早已收获,精武军的粮仓空出来了不少,于是杨丛义马上通过县衙召集本地地主和富户,再次征购粮食,价钱和之前一样。
然而这次跟年初不同了,地主和富户的售粮热情降低了很多,打听之后,才知他们是嫌征购价钱太低,年初他们卖的陈粮,而现在家里储存的都是今年和去年的新粮,价钱自然不一样,要是出价太低,听他们的意思倒是宁愿在家放着。
明知他们有意抬价,杨丛义纵然心里有些不爽,但也没有坚持原价,心平气和的跟他们商量之后,每担粮食征购价钱提高一百文。
价钱一变,当天便预定了粮食两万多担,而有些人还在持续观望考虑,拿不定主意。
几天之内,粮食陆续运进精武军粮仓,交割付款。
预计在精武军离开前,流求第二季水稻也能收获,到时候还能征购一批,少些麻烦。
够粮之后,杨丛义很快离开流求,返回泉州,拜访了泉州州衙和市舶司,请他们帮忙招募一些舵手、水手,以及道士、郎中。
在家陪了家人几天,马上乘船北返昌国县宣威军驻地,抽调两队人随他同赴临安。
几个月没回临安,再回来,回易处的差事已经基本做完,据汤鷽所说,她跟商贾签订的采购契约已达一千四百多万贯,比第一次还多了几百万贯。
记得第一次督造回易时,他们被不知不觉间采购到的一千多万贯货物吓了一跳,因为他们没有出海的经验,不得不提前结束采购,临时增造海船,但这次不同了,他们早有准备,来多少货收多少货,来者不拒。
到了约定的集合时间,应募者两天之内纷纷汇集,开始简单的集训。
而逾期未到,或是临时反悔者,由官府追回发放给他们的安家费,另外还会对他们进行处罚,增加半个月劳役。
经过三天简单的集训,从各地招募的水手很快往怀宁赶来。
这次招募不同于招募宣威军,要求有所降低,招募十分顺利。
仅杨丛义在安庆一地就招募了一千五百余人,就这样,知军大人还觉得有些少了,希望他们再多招募一些,把那些无地可种,没有生计的人统统招走才好。
黄州、庐州、安丰军、无为军四地,也各自招募了千人左右,五地加起来一共招募了将近六千人。
招募来的人看似很多,超过预期,但杨丛义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多一千人还是两千人,他们两年下来的花费与整个回易船队相比,并不算什么,但多一两千人出海,对船队来说意义非凡,一能提高上下货效率,二能作为后备军,保护船队安全。
六千人在怀宁汇合,声势浩大,为避免行军路上的麻烦,杨丛义很早就决定带他们走长江水路,半个月前船只便购买征调完毕,五十余艘江船停泊在江边,船工舵手,待命而行。
船上的后勤物资准备齐全,稍作整顿之后,六千人一一登船,而后乘船浩浩荡荡顺流而下。
十天之后,满载水手的船队驶出长江口,停泊在海岸,平底江船在这里换成海船,横渡杭州湾后,全员在明州登岸。
海上这个季节正吹东南风,走水路南下显然不合适,再加上坐不惯船的六千新人,在长江上早已吃尽了苦头,宁愿凭两条腿走路,也不愿再登上海船。
明州到泉州三四千里路,带着六千毫无行军经验,又无军纪可言的新人,很难凭借双腿走完全程。
真要硬走,路上不知要出多少麻烦,杨丛义身上有钱,郭青也一路跟随做后勤供应,吃喝倒是不担心,但掉队之人不可避免,一旦处理不好,怨气发生蔓延,队伍很可能彻底散掉,今年的回易很可能就要泡汤。
几番权衡之后,杨丛义决定先把六千人全部拉到昌国,让他们就在昌国训练,而后等风向有变,再乘船赶往泉州或流求。
主意一定,马上找来四名准备将,把登陆昌国的想法说给他们听,要他们时刻注意各部动向,不要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尽量不要用强,暂且以安抚为主,等到了昌国,再开始军队化训练。
而后,杨丛义只身来到昌国,眼前所见,让他不甚唏嘘。
往日人声鼎沸的宣威军营地,如今安安静静,空空如也,营房前的海滩上已经长满了荒草,营房也多有破损,整个营地就像被放弃了一般。
但最终他还是见到了营中的士兵,找来主官将校一问,才知整支宣威军经选将营征调和护卫出海损伤,如今所剩兵将不足四百人,已是名存实亡,朝廷连统制官都没有再派遣,军中主事之人就是一个副将。
而这仅有的一个副将,还是宣威军旧人,几年前第一次出海他是火长,广南一战,他升为队长,前次护卫出海,遭逢大难,军中将士所剩无几,朝廷便把他升为副将,暂领残存的宣威军。
听他红着眼睛讲起过往,杨丛义心里十分难受,宣威军几乎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当年宣威南洋,驰骋广南,力抗李越数十万大军,何等风光,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竟成了这般模样,该怪朝廷,还是该怪他们自己?
事实已经如此,难以更改,空想过去也毫无意义,做好正事,才是当务之急。
杨丛义很快收拾好情绪,将他再次督造回易之事告诉宣威军仅存的副将,并告诉他回易处已经从淮西招募了六千人随同出海,人就在明州,但如今季节不合适,不方便乘船南下泉州,想借用宣威军营地,先把他们训练一番。
话一入耳,不论从官职地位,还是从人情来说,那副将都没有拒绝的余地,马上点头应允,言道营地可以随便用,如果需要,他们搬出营地都行。
杨丛义自然不会让他们搬出营地,宣威军仅剩的将士都是老兵,而他这次从流求带出来的人只有一队,相比于六千新人,实在少的可怜,若把四百余名宣威军残兵拉进来,借助他们的力量,训练起来应该能大大减轻压力。
这个想法一说,那副将几乎想都没想,满口答应,口称愿为朝廷效劳。
宣威军残部加入,对杨丛义来说,绝对是意外之喜,于是马上许诺,一旦将新人练成,回易处必有赏赐。
副将灰暗的目光再次放出神采,马上召集将士清理营区和校场。
六千新人很快分批乘船过海,到达昌国宣威军营地,开始了他们为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
新人的训练几乎全权交给了精武军四名准备将和宣威军副将,而后勤供应全部交由郭青负责,在昌国营地培练十天,一切步入正轨之后,杨丛义这才离开昌国。
先去明州造船厂巡查了一下造船进度,确认工期并无延误后,付了一部分钱款,便匆匆离开明州,由陆路南下泉州。
预定的交接战船时间已经到了,身在流求的精武军必须赶紧接收战船,开始海上训练。
六月下旬,杨丛义赶回泉州,还没来得及回家就先去了造船厂,询问战船、海船建造进度。
付款期限延误一个多月,好在第一次支付船厂的资金还算充裕,工期并没有延误,二十艘战船已经如期建造完毕,抛锚在海岸,海船也建好四十多艘,按目前的进度,完全能在约定时间之前全部建造完成。
杨丛义对这次合作十分满意,立马将造船资金支付了大半,只剩最后一部分尾款,等收尾交割时一次结付。
回家见了清尘、莲儿和孩子一面,未歇第二晚,杨丛义便乘船赶往海峡对面的流求县。
精武军训练颇有成效,几个月不见,体力、士气恢复的非常好,在一众将校面前,杨丛义不吝言语嘉奖。
陆上训练已经恢复,海上训练自然要马上展开,一指挥出过海的将士很快分批乘船渡海,将泉州造船厂的二十艘战船驶回流求,随即开始海上训练。
海上训练内容,一是升降帆操船,二是旗语交流,三是队形队列训练,这些内容以前在昌国全都练过,要想捡起来也很容易。
而现在出海,缺的是当初沈缙改良过的针盘,普通针盘携带使用都不是很方便,也不知道沈缙如今身在何处?
精武军海上训练在近海展开,从基本的升帆操船开始练习,而后是旗语交流,等这两项全部熟练掌握,战船这才远离海岸,操练队形队列,编队护航。
全军三千人,而船队预计有一百二十余艘船,每艘船上必须要有精武军的旗手,特殊船只上还要有精武军做掌控尾舵,掌控风帆,所以全军至少要有一指挥将士熟练掌握一项基本技能,对一帮大老粗来说还是颇有难度,不过因为之前学过这些东西,再次学习,他们掌握的很快。
精武军在海上训练,杨丛义出海陪了十天,见一切顺利,便彻底放下心来。
七月,流求第一季粮食早已收获,精武军的粮仓空出来了不少,于是杨丛义马上通过县衙召集本地地主和富户,再次征购粮食,价钱和之前一样。
然而这次跟年初不同了,地主和富户的售粮热情降低了很多,打听之后,才知他们是嫌征购价钱太低,年初他们卖的陈粮,而现在家里储存的都是今年和去年的新粮,价钱自然不一样,要是出价太低,听他们的意思倒是宁愿在家放着。
明知他们有意抬价,杨丛义纵然心里有些不爽,但也没有坚持原价,心平气和的跟他们商量之后,每担粮食征购价钱提高一百文。
价钱一变,当天便预定了粮食两万多担,而有些人还在持续观望考虑,拿不定主意。
几天之内,粮食陆续运进精武军粮仓,交割付款。
预计在精武军离开前,流求第二季水稻也能收获,到时候还能征购一批,少些麻烦。
够粮之后,杨丛义很快离开流求,返回泉州,拜访了泉州州衙和市舶司,请他们帮忙招募一些舵手、水手,以及道士、郎中。
在家陪了家人几天,马上乘船北返昌国县宣威军驻地,抽调两队人随他同赴临安。
几个月没回临安,再回来,回易处的差事已经基本做完,据汤鷽所说,她跟商贾签订的采购契约已达一千四百多万贯,比第一次还多了几百万贯。
记得第一次督造回易时,他们被不知不觉间采购到的一千多万贯货物吓了一跳,因为他们没有出海的经验,不得不提前结束采购,临时增造海船,但这次不同了,他们早有准备,来多少货收多少货,来者不拒。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16527/323954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