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313节
推荐阅读:碎星、临时夫妻(nph)、【年代婊】重生后又娇媚勾人(nph 插足)、炸厨房、【星际abo】洛希极限(H)、晴日物语、珀迪达之雾【简】、恶督心奴(1v1,sc)、无双局(1v2 父子丼)、私生女(np 强制 骨科)、
第555章 动员
阿拉鄯右旗下的一个小村庄。
北边是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起伏的沙丘已逼近了这座小村庄。
康明怀一家是从阿拉鄯右旗北部搬迁至此的,但是生活依然随时面临着风沙的威胁。风沙大时,沙上墙,埋没了窗户。白天屋里都是漆黑的,一开门窗,沙就进屋了。
土地沙化严重,村民靠天吃饭,连饮用水都要省着喝,这样的生活,谁也不能说是舒适。
而现在,他们一家正面临着第二次搬迁的机会。
“你们也知道了,政府发了通知,嘉谷公司正在治理开发沙漠,需要大量的人手。我们如果搬过去了,路费有政府负担,住房也免费提供,还能得到稳定的工作,我们搬不搬?”康明怀问着家人的意见。
“搬!爸我跟你说,我有同学早就搬过去了。据说那边建立了一个新的聚居点,虽然很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但是生活环境要比我们这好上一百倍了。”康明怀高中毕业的儿子第一时间支持道。
其他人则是半信半疑。但能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有诱惑力。
毕竟,随着“封育禁牧”政策的深入实施,他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如果能有稳定的收入,再搬一次家又有何妨?
这样的想法,发生在阿拉鄯左旗、右旗的不少聚居点。
阿拉鄯沙漠区开发工程的背后,是国家系统方案的支撑——政府主导,建立跨领域、多部门分工合作机制;政策引导,组织在大片沙漠化土地和正面临沙漠化危机的土地上生活的牧民们迁移到嘉谷开发区边缘;全民参与,将治沙与经济、民生一起发展……
与此同时,嘉谷也在体系内部发出号召,鼓励更多的员工投身沙漠开发。为了加强效果,总部决定提高沙漠开发团队成员的报酬,以及将升迁机会更多地向参与过沙漠开发的员工倾斜。
在美好前景的感召下,不少嘉谷员工放弃舒适的生活,带着铺盖卷,离开车间,离开办公室,进入了阿拉鄯沙漠区——这些人,大多会被当作沙漠开发的基层干部培养。
而在网上,各种环保志愿者组织向全国各地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我们去沙漠植树!
譬如杜俊峰,阿拉鄯星光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马上行动起来,发出了《加入阿拉鄯沙漠区绿化工程》的倡议。
他是985高校的一位毕业生,三年前就志愿服务过嘉谷的沙漠治理开发项目。本打算志愿服务一年,但也许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追寻奇迹的执著,他却坚持了三年。
今年正式毕业后,他成为了阿拉鄯星光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也放弃了在中国东南部发达城市的工作机会,打算投身于阿拉鄯沙漠区的绿化工作。
倡议发出后,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参与,杜俊峰轻车熟路地组织了300多人,奔赴阿拉鄯沙漠区,成为最早出发也是规模最大的志愿者团队。
不少新加入的志愿者,头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志愿活动。一路上,看着路旁的沙丘在风的推动下苏醒过来,肆无忌惮地升腾、张扬。一缕缕黄沙如同千万条小蛇,一批一批无声无息迅速穿过公路……
虎视眈眈的沙丘,弥漫着土腥味的空气,让兴奋的志愿者们慢慢沉默下来,这让人亲近又让人惧怕的细沙,真的能够“驯服”吗?
直到车队逼近嘉谷开发的绿洲,一抹绿色映入眼帘。杜俊峰指着那片绿色,深情地说道:“这里面,就有我亲手种下的树木。每次我过来的时候,都看到黄沙在一点一点地缩减,绿色在一点一点地蔓延。”
“相信过不了多久,在众志成城的付出下,沙漠定会节节败退,绿色将会无限蔓延。而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这片沙海,我们来过!”
车队抵达嘉谷沙漠基地,没有仪式,也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是,坐在车里的志愿者们的心,却是热情滚烫的。
在他们下车后,齐政和每一位志愿者握手,然后拍着他们的肩膀,欢迎他们加入阿拉鄯沙漠区绿化工程。
在齐政被认出来之后,不少志愿者都不敢置信,甚至还有人傻笑道:“我居然见到了……活着的齐大老板?”一时让嘉谷员工都忍俊不禁。
在阿拉鄯星光志愿者团队之后,更多大大小小的志愿者团队陆续抵达。
有的队伍静悄悄地抵达,有的队伍喊着口号抵达,有的队伍唱着歌抵达……唯一相同的,是一种坚定的力量。
当志愿者们看到滚滚沙尘威胁大中国的时候,当志愿者们看到国家发出全面治理阿拉鄯沙漠区号召的时候,或是为国争光,或是为民族拓展生存空间,每个人都已做好了贡献自己微薄能力的准备。
齐政依然会和每一位志愿者握手,并感谢他们的贡献。
尽管嘉谷尽最大努力提供后勤保障以及补贴,但和城市比起来,沙漠里的营地条件自然是艰苦的。
水源是有保障的,住所是有保障的,通信也是有保障的,但更多的条件,暂时是无法提供的。
但是,即使是如此艰苦的营地条件,一旦深入到沙漠深处,志愿者们也享受不上。
他们要在炎热的广阔沙漠中,用草方格和梭梭为浑黄的沙漠披上了绿色的袈裟,用坚持来扛住枯燥、单调、重复的工作。
这样的力量,是可怕的,也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
起码,在前来考察嘉谷沙漠治理开发的沙特农业部代表萨尔曼眼中,这样的情景让人敬畏。
随着嘉谷对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治沙专业人士来到阿拉鄯沙漠区,探寻这里的治沙密码。沙特的萨尔曼就是其中最热切的代表。
由于沙特人民总体收入颇高,人口大多集中于城市之中,愿意主动到沙漠中从事农业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在酷热的环境下,哪怕是沙特的工人,每周的正常工作时间肯定不超过30个小时。
哪怕是高薪,也找不到愿意前往沙漠深处开荒种地的本国人,更不要说像是中国这些,多是年轻人的志愿者们,仅仅是为了理想,就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着这样的年轻人,何愁国家没有希望?
……
第556章 哪来的底气
有人曾向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提问:“如果再生为人,你愿意生在哪个国家?”
汤因比思索片刻回答说:“我愿意生在中国。”他以历史学家的眼光给出了审慎的理由:“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前,萨尔曼对于这句话一直没有太大的感触,但现在,他有些理解这句话了。
中国对于阿拉鄯沙漠区的治理开发在国际上都反响巨大,但如果真的达成了目标,意味着中国的沙漠将会越来越少。
就在此时此刻,或许不仅阿拉鄯沙漠区,还有自己所不知道的沙漠,正在被“悄悄”的消灭。从全球沙漠最多的国家,到将成沙漠最少的国家,每一天中国都在慢慢的进步和创造奇迹。
只有矫情的欧美发达国家,才会为了开发沙漠是好是坏而争论不休。
同为后起国家,沙特农业部的萨尔曼深谙“落后者就要尽力拓展民族生存空间”的道理。
都知道中东地区气候炎热,不适合农业发展,很多人印象中,中东地区只有以色列在农业方面做得不错,殊不知,沙特在沙漠农业的开发上,也是个“狠角色”。
正所谓没有农业这一重要的基础,上层建筑就无法建设。
千百年来,就是因为缺少农业基础,阿拉伯半岛上始终未能建立起现代化的国家,半岛上的吃瓜群众看着外部世界的巨变,还是继续吃椰枣,饮驼奶,水源与草场依旧稀缺——直到沙特被“石油”这个大礼包砸中。
坐拥全世界最高石油产量的沙特有钱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有钱。“壕起来”的沙特,不仅沉浸于买买买,还把眼光投向了绿洲和谷地,希望通过海水淡化、抽取绿洲地下水和收集雨水来解决农业水资源的问题。
他们成功了,但也失败了。
沙特凭借着中枢灌溉系统,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在沙漠中缔造了壮观的“麦田怪圈”。沙特也一度完成了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甚至进入出口小麦大国行列。
但大自然告诉了沙特人一个真理——如果你不能开挂,就算你是“壕无人性”,也无法逆天而行。
在全国大部为沙漠和荒漠高原,没有一条河流、没有一处湖泊的沙特,大部分的地下水是不可再生的。疯狂的地下水抽取,引起了海水的入侵与地面沉降,也让沙特人明白了,他们发展的本质上是基于石油工业的沙漠农业模式,终究是不可持续的。
现在,沙特本土生产的粮食还不到五分之一,其余均是进口。一个在中东地区“化沙漠为良田”的神话自此夭折。
然而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诱惑实在太大,但凡有一丝可能发展农业的国家,都不会将这个战略领域拱手让于他国,对于沙特来说自然也不例外。
中国的阿拉鄯沙漠开发工程引起巨大争议的时候,沙特方面就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两把刷子,中国人怎么敢大动干戈?没准中国人掌握了沙漠开发的一种新模式?
所以萨尔曼来了,带着在中国寻找到驯服“沙魔”秘诀的希望而来。
哪怕这模式可能不太符合沙特人的观感。
……
“在沙中建起黄金屋,让沙中再生千钟粟,盼沙中车马多如簇!”
一条硕大的条幅,在嘉谷风电场建设基地上飘扬,充分让人体会到施工团队的目标。
“齐董,这就是嘉谷风电场三期的选址了。计划安装风机数量是98台,装机规模将达200mw,年发电量约6亿度。完工后,这将是国内最大的风电场之一。”陪同齐政和萨尔曼参观的,是承建嘉谷风电场的国电集团的戴总工程师。
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其实不仅仅是要先修路,就如今这个时代,缺什么都可以忍受,缺电是绝对不可以忍受的。
所以沙漠开发工程的两大重点,就是修路和通电。
从齐政的角度来看,他当然是希望风电场“一日建成”,但另一方面又提醒戴总工道:“最近沙漠里高温与暴雨天气并行,能保证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吗?”
沙漠里的基建本来就是不容易。松软的沙土,高温干旱的天气,对施工团队来说极其不友好。而风电场的不利条件尤甚。
既然是风电场,那必然是选择在大风横行的地方。就像现在这样,风呼啸而过,如果是站在高处,眼睛都睁不开来。施工人员要戴上面纱、面罩和防风镜,工作不一会儿就要抖落满身的沙土。
这样的施工环境,难度可想而知了。
但戴总工自信道:“齐董放心好了,我们集团的施工经验丰富,什么情况没有经历过?极端恶劣的气候,极端恶劣的环境,都在我们的预想中。”
“好样的。”齐政也只能拜服。
沙漠开发工程正式成为国家级工程后,施工单位都上了一个档次。像国电这样的重量级国企,都能在战乱的非洲等海外地区承建项目,国内区区一个沙漠的风电场,想来是难不倒他们的。
甲方的赞美,让戴总工笑得眯起了眼,介绍施工情况的声音都洪亮了几分:“从基础混凝土浇筑开始,我们就采用了不少技术创新,保证了风车的运行稳定性……”
“而所有的风车,都是国产产品……”
基建这个东西,实际上边际效应很重要。
尤其是大基建项目,直接带动的,又岂止建筑业和建材行业?就拿嘉谷风电场项目来说好了,因为全部采用国产风机,而且技术要求高,直接带动了国产风机的更新换代。
放大来说,开发阿拉鄯沙漠区的基建,又能带动多大的钢铁、水泥,甚至是装备制造业的需求?
真以为我们国家被称为“基建狂魔”,仅仅是为了基建项目本身吗?
但很显然,这样的基建规模,已经超乎了同行的萨尔曼的想象。
“齐先生……”听完翻译转述两人的谈话后,萨尔曼忍不住问了:“您就不怕收不回成本吗?我是说,这里毕竟是沙漠,自然无常,如果开发没有达到预期,这样的基建不是完全浪费了吗?”
闻言,一旁的戴总工也竖起了耳朵。
他也想知道齐政哪来的底气。
毕竟,做基建工程的,最怕的就是工程烂尾。
一个基建项目不成,所有建设者和投资者都将变成失败者!
譬如他们国电集团,派遣了最好的管理人员,派遣了最好的工程人员,派遣了最有战斗力的队伍,调集了集团主要的工程设备,就是为了保障嘉谷风电场的如期建成。
但如果变成了烂尾工程,损失的财力不说,抽调出的优秀的人才和装备,都将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浪费时间。风电场也许终会利用起来,那是什么时候却很难说了。
岂料……
“底气?我没有啊。”齐政干脆利落地摊手说道。
戴总工却差点闪了腰。
没有底气?没有底气嘉谷敢这么大手笔?谁信啊?
你看,连沙特那大个子都是一脸的“你不真诚”。
……
阿拉鄯右旗下的一个小村庄。
北边是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起伏的沙丘已逼近了这座小村庄。
康明怀一家是从阿拉鄯右旗北部搬迁至此的,但是生活依然随时面临着风沙的威胁。风沙大时,沙上墙,埋没了窗户。白天屋里都是漆黑的,一开门窗,沙就进屋了。
土地沙化严重,村民靠天吃饭,连饮用水都要省着喝,这样的生活,谁也不能说是舒适。
而现在,他们一家正面临着第二次搬迁的机会。
“你们也知道了,政府发了通知,嘉谷公司正在治理开发沙漠,需要大量的人手。我们如果搬过去了,路费有政府负担,住房也免费提供,还能得到稳定的工作,我们搬不搬?”康明怀问着家人的意见。
“搬!爸我跟你说,我有同学早就搬过去了。据说那边建立了一个新的聚居点,虽然很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但是生活环境要比我们这好上一百倍了。”康明怀高中毕业的儿子第一时间支持道。
其他人则是半信半疑。但能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有诱惑力。
毕竟,随着“封育禁牧”政策的深入实施,他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如果能有稳定的收入,再搬一次家又有何妨?
这样的想法,发生在阿拉鄯左旗、右旗的不少聚居点。
阿拉鄯沙漠区开发工程的背后,是国家系统方案的支撑——政府主导,建立跨领域、多部门分工合作机制;政策引导,组织在大片沙漠化土地和正面临沙漠化危机的土地上生活的牧民们迁移到嘉谷开发区边缘;全民参与,将治沙与经济、民生一起发展……
与此同时,嘉谷也在体系内部发出号召,鼓励更多的员工投身沙漠开发。为了加强效果,总部决定提高沙漠开发团队成员的报酬,以及将升迁机会更多地向参与过沙漠开发的员工倾斜。
在美好前景的感召下,不少嘉谷员工放弃舒适的生活,带着铺盖卷,离开车间,离开办公室,进入了阿拉鄯沙漠区——这些人,大多会被当作沙漠开发的基层干部培养。
而在网上,各种环保志愿者组织向全国各地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我们去沙漠植树!
譬如杜俊峰,阿拉鄯星光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马上行动起来,发出了《加入阿拉鄯沙漠区绿化工程》的倡议。
他是985高校的一位毕业生,三年前就志愿服务过嘉谷的沙漠治理开发项目。本打算志愿服务一年,但也许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追寻奇迹的执著,他却坚持了三年。
今年正式毕业后,他成为了阿拉鄯星光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也放弃了在中国东南部发达城市的工作机会,打算投身于阿拉鄯沙漠区的绿化工作。
倡议发出后,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参与,杜俊峰轻车熟路地组织了300多人,奔赴阿拉鄯沙漠区,成为最早出发也是规模最大的志愿者团队。
不少新加入的志愿者,头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志愿活动。一路上,看着路旁的沙丘在风的推动下苏醒过来,肆无忌惮地升腾、张扬。一缕缕黄沙如同千万条小蛇,一批一批无声无息迅速穿过公路……
虎视眈眈的沙丘,弥漫着土腥味的空气,让兴奋的志愿者们慢慢沉默下来,这让人亲近又让人惧怕的细沙,真的能够“驯服”吗?
直到车队逼近嘉谷开发的绿洲,一抹绿色映入眼帘。杜俊峰指着那片绿色,深情地说道:“这里面,就有我亲手种下的树木。每次我过来的时候,都看到黄沙在一点一点地缩减,绿色在一点一点地蔓延。”
“相信过不了多久,在众志成城的付出下,沙漠定会节节败退,绿色将会无限蔓延。而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这片沙海,我们来过!”
车队抵达嘉谷沙漠基地,没有仪式,也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是,坐在车里的志愿者们的心,却是热情滚烫的。
在他们下车后,齐政和每一位志愿者握手,然后拍着他们的肩膀,欢迎他们加入阿拉鄯沙漠区绿化工程。
在齐政被认出来之后,不少志愿者都不敢置信,甚至还有人傻笑道:“我居然见到了……活着的齐大老板?”一时让嘉谷员工都忍俊不禁。
在阿拉鄯星光志愿者团队之后,更多大大小小的志愿者团队陆续抵达。
有的队伍静悄悄地抵达,有的队伍喊着口号抵达,有的队伍唱着歌抵达……唯一相同的,是一种坚定的力量。
当志愿者们看到滚滚沙尘威胁大中国的时候,当志愿者们看到国家发出全面治理阿拉鄯沙漠区号召的时候,或是为国争光,或是为民族拓展生存空间,每个人都已做好了贡献自己微薄能力的准备。
齐政依然会和每一位志愿者握手,并感谢他们的贡献。
尽管嘉谷尽最大努力提供后勤保障以及补贴,但和城市比起来,沙漠里的营地条件自然是艰苦的。
水源是有保障的,住所是有保障的,通信也是有保障的,但更多的条件,暂时是无法提供的。
但是,即使是如此艰苦的营地条件,一旦深入到沙漠深处,志愿者们也享受不上。
他们要在炎热的广阔沙漠中,用草方格和梭梭为浑黄的沙漠披上了绿色的袈裟,用坚持来扛住枯燥、单调、重复的工作。
这样的力量,是可怕的,也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
起码,在前来考察嘉谷沙漠治理开发的沙特农业部代表萨尔曼眼中,这样的情景让人敬畏。
随着嘉谷对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治沙专业人士来到阿拉鄯沙漠区,探寻这里的治沙密码。沙特的萨尔曼就是其中最热切的代表。
由于沙特人民总体收入颇高,人口大多集中于城市之中,愿意主动到沙漠中从事农业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在酷热的环境下,哪怕是沙特的工人,每周的正常工作时间肯定不超过30个小时。
哪怕是高薪,也找不到愿意前往沙漠深处开荒种地的本国人,更不要说像是中国这些,多是年轻人的志愿者们,仅仅是为了理想,就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着这样的年轻人,何愁国家没有希望?
……
第556章 哪来的底气
有人曾向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提问:“如果再生为人,你愿意生在哪个国家?”
汤因比思索片刻回答说:“我愿意生在中国。”他以历史学家的眼光给出了审慎的理由:“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前,萨尔曼对于这句话一直没有太大的感触,但现在,他有些理解这句话了。
中国对于阿拉鄯沙漠区的治理开发在国际上都反响巨大,但如果真的达成了目标,意味着中国的沙漠将会越来越少。
就在此时此刻,或许不仅阿拉鄯沙漠区,还有自己所不知道的沙漠,正在被“悄悄”的消灭。从全球沙漠最多的国家,到将成沙漠最少的国家,每一天中国都在慢慢的进步和创造奇迹。
只有矫情的欧美发达国家,才会为了开发沙漠是好是坏而争论不休。
同为后起国家,沙特农业部的萨尔曼深谙“落后者就要尽力拓展民族生存空间”的道理。
都知道中东地区气候炎热,不适合农业发展,很多人印象中,中东地区只有以色列在农业方面做得不错,殊不知,沙特在沙漠农业的开发上,也是个“狠角色”。
正所谓没有农业这一重要的基础,上层建筑就无法建设。
千百年来,就是因为缺少农业基础,阿拉伯半岛上始终未能建立起现代化的国家,半岛上的吃瓜群众看着外部世界的巨变,还是继续吃椰枣,饮驼奶,水源与草场依旧稀缺——直到沙特被“石油”这个大礼包砸中。
坐拥全世界最高石油产量的沙特有钱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有钱。“壕起来”的沙特,不仅沉浸于买买买,还把眼光投向了绿洲和谷地,希望通过海水淡化、抽取绿洲地下水和收集雨水来解决农业水资源的问题。
他们成功了,但也失败了。
沙特凭借着中枢灌溉系统,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在沙漠中缔造了壮观的“麦田怪圈”。沙特也一度完成了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甚至进入出口小麦大国行列。
但大自然告诉了沙特人一个真理——如果你不能开挂,就算你是“壕无人性”,也无法逆天而行。
在全国大部为沙漠和荒漠高原,没有一条河流、没有一处湖泊的沙特,大部分的地下水是不可再生的。疯狂的地下水抽取,引起了海水的入侵与地面沉降,也让沙特人明白了,他们发展的本质上是基于石油工业的沙漠农业模式,终究是不可持续的。
现在,沙特本土生产的粮食还不到五分之一,其余均是进口。一个在中东地区“化沙漠为良田”的神话自此夭折。
然而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诱惑实在太大,但凡有一丝可能发展农业的国家,都不会将这个战略领域拱手让于他国,对于沙特来说自然也不例外。
中国的阿拉鄯沙漠开发工程引起巨大争议的时候,沙特方面就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两把刷子,中国人怎么敢大动干戈?没准中国人掌握了沙漠开发的一种新模式?
所以萨尔曼来了,带着在中国寻找到驯服“沙魔”秘诀的希望而来。
哪怕这模式可能不太符合沙特人的观感。
……
“在沙中建起黄金屋,让沙中再生千钟粟,盼沙中车马多如簇!”
一条硕大的条幅,在嘉谷风电场建设基地上飘扬,充分让人体会到施工团队的目标。
“齐董,这就是嘉谷风电场三期的选址了。计划安装风机数量是98台,装机规模将达200mw,年发电量约6亿度。完工后,这将是国内最大的风电场之一。”陪同齐政和萨尔曼参观的,是承建嘉谷风电场的国电集团的戴总工程师。
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其实不仅仅是要先修路,就如今这个时代,缺什么都可以忍受,缺电是绝对不可以忍受的。
所以沙漠开发工程的两大重点,就是修路和通电。
从齐政的角度来看,他当然是希望风电场“一日建成”,但另一方面又提醒戴总工道:“最近沙漠里高温与暴雨天气并行,能保证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吗?”
沙漠里的基建本来就是不容易。松软的沙土,高温干旱的天气,对施工团队来说极其不友好。而风电场的不利条件尤甚。
既然是风电场,那必然是选择在大风横行的地方。就像现在这样,风呼啸而过,如果是站在高处,眼睛都睁不开来。施工人员要戴上面纱、面罩和防风镜,工作不一会儿就要抖落满身的沙土。
这样的施工环境,难度可想而知了。
但戴总工自信道:“齐董放心好了,我们集团的施工经验丰富,什么情况没有经历过?极端恶劣的气候,极端恶劣的环境,都在我们的预想中。”
“好样的。”齐政也只能拜服。
沙漠开发工程正式成为国家级工程后,施工单位都上了一个档次。像国电这样的重量级国企,都能在战乱的非洲等海外地区承建项目,国内区区一个沙漠的风电场,想来是难不倒他们的。
甲方的赞美,让戴总工笑得眯起了眼,介绍施工情况的声音都洪亮了几分:“从基础混凝土浇筑开始,我们就采用了不少技术创新,保证了风车的运行稳定性……”
“而所有的风车,都是国产产品……”
基建这个东西,实际上边际效应很重要。
尤其是大基建项目,直接带动的,又岂止建筑业和建材行业?就拿嘉谷风电场项目来说好了,因为全部采用国产风机,而且技术要求高,直接带动了国产风机的更新换代。
放大来说,开发阿拉鄯沙漠区的基建,又能带动多大的钢铁、水泥,甚至是装备制造业的需求?
真以为我们国家被称为“基建狂魔”,仅仅是为了基建项目本身吗?
但很显然,这样的基建规模,已经超乎了同行的萨尔曼的想象。
“齐先生……”听完翻译转述两人的谈话后,萨尔曼忍不住问了:“您就不怕收不回成本吗?我是说,这里毕竟是沙漠,自然无常,如果开发没有达到预期,这样的基建不是完全浪费了吗?”
闻言,一旁的戴总工也竖起了耳朵。
他也想知道齐政哪来的底气。
毕竟,做基建工程的,最怕的就是工程烂尾。
一个基建项目不成,所有建设者和投资者都将变成失败者!
譬如他们国电集团,派遣了最好的管理人员,派遣了最好的工程人员,派遣了最有战斗力的队伍,调集了集团主要的工程设备,就是为了保障嘉谷风电场的如期建成。
但如果变成了烂尾工程,损失的财力不说,抽调出的优秀的人才和装备,都将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浪费时间。风电场也许终会利用起来,那是什么时候却很难说了。
岂料……
“底气?我没有啊。”齐政干脆利落地摊手说道。
戴总工却差点闪了腰。
没有底气?没有底气嘉谷敢这么大手笔?谁信啊?
你看,连沙特那大个子都是一脸的“你不真诚”。
……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17628/339958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