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了道医之后 第675节
推荐阅读: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脸盲怎么了,不脸盲轮得到你?(nph)、临时夫妻(nph)、绝对臣服姿态(女强制男h)、素女 (古言,1V1,高H)、不是哥哥也不是男妈妈(骨科)、不羡仙(快穿仙侠 古言 1v1 sc)、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年代婊】重生后又娇媚勾人(nph 插足)、《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
十四势。大坐伸手指,缓拘脚指,治脚痹诸风注气、肾藏诸毒气、远行脚痛不安,并可常为最妙矣。
十五势。以一手托膝反折,一手抱头,前後左右为之,去骨节间风,宣通血脉、膀胱、肾气、肾藏诸疾。
补脾藏一势季冬用之
十六势。以两手耸上,极力,三徧,去脾脏诸疾不安,依春法用之。
右已前一十六势,并闭气为之则妙也。此导引後一千年中,有道首大扬道气,於宫商角徵羽,唱阅後多士矣,共八百众,於二鍊後四元内,相次飞升矣。一鍊五百年,二鍊一千年。俗以十二年为一周,道以十二年为一纪,一元六十年,四元二百四十年,道为世矣。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许旌阳述
夜半子少阳之气,生於阴分,纡伸转掣。
《混元经》:戌亥子三时,阴气生而人寐。既寐即气滞於百节,养生家睡不厌缩,觉不厌伸转掣,务令荣卫周流。
鼓腹淘气。
《淘气诀》:闭目仰面,停两手於乳间,侧立两膝,举腰背,鼓气海中气,使内外转,呵而去之,不使耳闻,一九二九止。凡欲服气,须淘转呵出,独令宿食消化,故气出尽,然後始可调而服之。服气人睡觉,。乾舌涩,是五脏热,即大开口,微呵数十遍,侯喉中津液出,是热退而五脏凉矣。
踊身令起,平身正坐,两手叉项。後仰视举首,左右招摇,使项与手争。次以手攀脚,稍闭气,取太冲之气。
太冲二穴,在大指本节後二寸,骨罅间陷者是。
在挽如引弓状,右挽亦如之。
《大洞真经·按摩篇》:叉两手乃度,以掩项後,仰面视上举首,使项与手争,为之三四。令人精和血通,风气不入,能久行之无病。毕,又屈动身体,伸手四极,反张侧掣,宣摇百关,为之各三。《华陀别传》云:人身欲得劳动,但不当自极尔。体常动摇,谷气得血脉流通。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形体亦然。真人导引,盖取诸此。《元道经》云:元气难积而易散,关节易闭而难通。故修生之士,以导引为先。
气息平定,内视神官。
眉间一寸为明堂,深三寸为洞房,上入三寸为上丹田泥丸宫,中丹田为绛宫,下丹田为气宫,各有神人,故曰神宫。
叩齿及牙,
先叩齿当门,小呜。後叩大牙,大呜。《真诰》云:叩齿所以警身中诸神,神不得散,则鬼气不得侵。
捏目四訾。
《太上三关经》:常欲以手,按目近鼻之两訾。闭气为之,气通即止,终而复始。常行之,眼能洞见。又云:导引毕,以手按目四訾,三九过,令见光明。是检眼神之道,久为之,得见灵也。
摩手熨目,
用两手掌侧立,摩掌如火,有硫黄气乃止,开目熨睛数次。
对修常居。
《内经》云:常以两手,按眉後**中,二九。一年可夜书。亦可於人中密行之,勿语其状。眉後**为上元,六合之府,主化眼生晕,和营精光,长珠彻瞳,保鍊目瞳,是真人坐起之上道,一名真人常居。真谚云:子欲夜书,当修常居,真人所以能旁观四达八遐照烛者,实常居之数明也。《紫微夫人语》仰和天真,俯按山源。天真是两眉之角,山源是鼻下人中也。两眉之角是彻视之津梁,天真是引灵之上房。
灌溉中岳,
《消魔经》鼻欲得按其左右,唯令无数。令人气平。所谓灌溉中岳,名书帝録。
俯按山源,
紫微夫人云:俯按山源,是鼻下人中之本;侧在鼻下小谷中也。楚庄公时,市长宋来子常酒扫一市,常歌曰:天庭发双华,山源障阴邪。清晨按天马,来诣太清家。真人无那隐,又以灭百邪,常歌此乞食,一市无人解其歌者。乞食公,西岳真人冯延寿也,周宣王时史官也。手为天马,鼻为山源。每经危险之路,庙貌之间,心中有疑忌之意者,乃先反舌内向,咽津一二过毕,以左手第二第三指,摄两鼻孔下人中之本,鼻中隔孔之内际。鼻中隔之际曰山源,一名鬼井,一名神池一名魂台。手按山源则鬼井闭门,手薄神池则邪根散分,手临魂台则玉真守关。於是感激灵根,天兽来卫,千精震伏,莫干我炁,此自然之理使然也。鼻下山源,是一身之武津、真邪之通府。守真者所以遏万邪,在我运摄之耳。
营治城廓。
《消魔经》云:耳欲得数,按抑左右,令无数,使人聪彻。所谓营治城廓,名书皇籍。
击探天鼓,
天鼓者,耳中声也。以两手心紧按耳门,以指击其脑户,常欲其声壮盛,相续不散。一日三探,有益於下丹田。或声散不续无壮盛者,即元气不集,宜整之。
拭摩神庭。
《真诸》云:面者,神之庭各发者,脑之华。心悲即面焦,脑减则发素。《太素丹经》云:一面之上,常欲得两手摩拭之,使热高下随形,皆使极匝。令人面有光泽,皱斑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所谓山泽通气,常盈不没。又云:勤而行之,手不离面乃佳。
上朝三元,
《真诰》云:顺手摩发,如理栉之状,使发不白。以两手乘额上,谓之手朝三元,固脑坚发之道也。头四面,以手乘之,顺发就结,唯令多也。《黄庭经》云..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其中。
下摩生门。
《黄庭经》云:两部水王对生门。生门者,脐也。闭内气,鼓小腹,令满,以手摩一周天。
山巅取水,
此在口诀。气海与肾相连,属壬癸水,性就下水,归於海。不能独升,必以阳配。阳既下临,阴即上报。故化为云雾,蒸为甘雨,润泽桔槁,百骸九窍,无所不达。烟萝子所谓:火逼水云,濛濛五行,相运会成功。启玄子亦云:无出则不入,无降则无升。
海底觅火。
此在口诀。世人不蒙师授,多将心火为火。火属神,且内中鑪鼎在心下,得心火为火,其火在鼎上。千经万论言:火从下发,未闻火从上来《周易》卦有水火既济。是上水下火,火自脐下起,水在鼎中生,故曰上水下火。诀云:但从山头取水,海底起火,重阳中取汞,重阴中取铅,故行有路,取有时。世人窃用其道,不受口诀,反受其病。《通真子歌》云:解接无根木,能挑海底灯。古歌亦曰:还丹修炼本无形,元火烹来即渐成。须信神仙路咫尺,朗然飞步上青冥。
养虎咽气,
此在口诀。阴真人云:若欲长生,当服内气。《素问》云: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天气者,内气也。《阴符经》云:天生天煞,食元和之气。天不能煞,地不能埋,名之曰真人。故修行之士,饥食元和之气,渴饮华池之水,老子所谓实其腹者,此也。若未绝粒,人欲服气,当须少食,务要腹中旷然虚净,然亦无早晚,腹空则咽之。然而所以要口诀者,服气须分内外,辨清浊,别咽喉。不分内外则吸邪气,不辨清浊则无分两,不别咽喉则不入胃脘。
偷龙咽津。
此在口诀。人之得体,始於北极元泉之下。元泉者,真一也。自丹田上朝舌下二窍,谓之神水、华池。咀嚼至浓,养生家名曰鍊精含虚。鼓漱搅成大药,其数一周天,赤龙不能胜载,方为铅汞重宝。内想神宫,微微出气作意咽之,直令喉中作声,下入丹田中凝结,如难子洁白状。《紫河车歌》曰:左为日兮右为月,两半同升合为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弹丸黄如橘。中有佳味甘如蜜,子若得之慎勿失,审能修之仙道毕。《内景经》亦云:舌下玄膺生岸。又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命长存。《赤城长生记》人身上之津液,非漱咽则无以灌溉於五脏,发其光泽也。
离卦用九,坎卦用六。
太白真人云:五行颠倒卫,龙从火裹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又曰:欲知颠倒术,相尅乃相生。又曰:欲知颠倒由离坎,须识浮沉定主宾。《草堂歌》曰:若欲学长生,先须筭五行。五行不颠倒,还丹不解成。会得五行颠倒,方知利中有害,害却成利。珞琭子云:每见凶中有吉,吉乃先凶。《阴符经》所谓: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且以天地万物观之,无有不颠倒者。然须识真五行,方解颠倒术。曹真人云:五行处处有,岂是真人惜。欢识五行真,一水还一石。郑真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水一石之谓丹。又歌曰:为得铅中金,兼得石中水。盖水中出金,石中出液。
所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日南午,太阴之气;乘於馀阳,燕坐。
燕坐者,儒家所谓潜神,释氏所谓坐禅。左玄真人云:夫欲修生,放拾外事,无令干心,然後安坐内观於心,若觉一念起即除灭。其法,要於净室,宽衣叠足,蟠坐闭目安稳,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则元气自复,兀然而住矣。
调息,
太白真人授冲和子云:神庐者,鼻也。夫欲安元和之气,先净室中调,令气微微然。小则生之门,大则死之路,故生死之机在此矣。启之又不可,闭之又难为,但令微之。又微不得令奔而口吐。故《老子》云: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容成子吐故纳新,察鼻之出入。内观经云:元气入鼻,灌泥九也。《保神经》云:欲得延年寿,无过治髓门,髓门者,玄牝之门也。
心无外缘,
《黄庭经》云:脐下一寸,名曰下丹田。《刘真君歌》曰:欲得不死长在天,须将元气守丹田。大抵心无外缘,是真人初修道法。所谓收视反听其法要,喘息不出於鼻内,思惟不离於身中。《老子》云: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皆此义也。
以神驭气。
尹真人曰:若神能驭气,即鼻不失於息。真人以神为车,以气为马,终日行而不失。上至泥九,下至命门,二境相通,可救老残。若呼不得神宰,一息不全。若吸不得神宰,一息不全。若能息息之中,神气相合,子母不相离,即当内结,求死不得。功成之後,男子关元无聚精,女子脐下不结婴。若神气各驰,情为欲牵,元气下降,自不能制,遂有畎洽之忧。若息息之中,神气相持,子母不离,虽有会合,常味於无味,乃於得术矣。西竺迦叶留形,马明龙树并得此,密传於世。得闻此者,皆累世积福,於仙录有缘,乃可遇之。古歌曰:若欲长生学伏心,莫观他事去来今。但向定中神气合,何忧不至大仙林。
闭神庐以定火候,
《草衣子歌》曰:探鍊铅汞在午前,一阴生即破其乾。所以修生之士,阳时则服气,午後只闭息而已,所以鍊阴也。《赤城记》所谓:鍊气者,闭息也。闭息千日,则五脏不交,六腑不传,百脉不行,百关自奏,神气自御,万化自定。天地不能盗其体,阴阳不能衰其形。从一至十,从十至百,从百至千。闭息一百二十为小乘,闭息一千二百为中乘,闭息一万二于为大乘。昼夜计一万三千五百息,呼吸计五百四十动为一息,去仙不远矣。其术湛然,无思澄心,燕坐昂头,瞑目闭息。以右手第二指第三节,谓之生死门。受神之所,乃以数珠按之,心默数之。息急即右转咽喉,不可令大急,急则微出外气,复吸则止。此在口诀。
开生门而复婴儿。
胎息者,抱一守中之法也。婴儿在腹中,取气於脐管。十月脱胎,即取气於神庐。真人鼻无出入,其息深深。《老子》所谓复归於婴儿者,胎息之谓也。《胎息歌》云:鼻口非呼吸,方为胎息功。虽居宇宙内,如在胞胎中。世人为生门有脐,盖闭塞所以气出不得。脐虚之後求息,则息自然气从此处出,鼻中无息也。蟠足正坐,两手交在脐上者,为脐虚存一之後,应从此处出也。
圣胎内结,握固凝然,卫生之经,思过半矣。自子至午为鍊阳,自午至酉为鍊阴。阳主乎动,阴主乎静。阳不欲溢,阴不欲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然而知之非难,持之在久无间断,与道相应,则内外俱进,而还丹之事可议矣。
《谷神论》含津鍊炁,吐故纳新,上入泥九,下注丹田,谓之内丹。阳龙阴虎,木液金精,二熙交会,烹鍊而成,谓之外丹。修道之人,先成内丹,後鍊外药,内外相应,即政神仙。烟萝子云:真外应丹自来金。华山人云:只修真气不修丹,到了多应变化难。定机子亦云:虽是长生客,未为拔宅仙。更须修大药,方始得飞仙。
引导诀
并闭息,为之息满,急则微微吐放。
仰托一度理三焦,
双手极力向上,如擎天状托之,左右各三次。
左肝右肺如射雕。
先左引,次右引,极力为之如前。
东肝单托西通肾,
右手握固,柱右肾堂,左手极力托之。左手握固,柱左肾堂,右手极力托之。左右各三次。
五劳回顾七伤调。
右手抱左肘则左顾,左手抱右肘则右顾,皆极力三作。
游鱼摆尾通心脏,
双展两臂摆之,数多为妙。
手攀双足理於腰。
正坐舒展双足,以双手取足心,极力三攀之。
次呜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後头敲。
双手紧掩两耳,叩齿三十六下,以第二指敲耳後骨。
佛道之争
道教在唐朝发展的基本情况
道教在南北朝的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的改造下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完备的成型宗教,而随着南齐道士顾欢的《夷夏论》的出台,更标志着佛道之间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因此,要谈之后一个历史时期的道教发展,不得不兼顾佛教而论。
隋代的统治者相对更重视佛教,这就使得很多道士产生不满情绪。隋末,楼观道士岐晖和茅山宗领袖王知远都投靠李渊麾下,为其起兵制造了大量的谶纬。加上,李氏作为陇西门阀并非旧有的传统世族,因而必须要在谱系上找出一个合理的初始祖以压倒旧世族,而道士们提供了自己的教主老子,双方一拍即合,唐既然以老子的后代自居,自然不可能不厚待道教。
唐朝自李渊开始崇道,他曾三次召集儒、释、道三教人士进行佛道之辩,在辩论无果的情况下,他更直接作出了“道大佛小”的结论。当然了,眼看地位有所下降的僧侣们自然不甘如此就范,于是他们错误地找上了太子李建成。而道教的王知远等则选择支持李世民。于是,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便直接下达了抑佛诏令。头脑再次不大清楚的众僧居然又一次上表力争,表示激烈反对,弄得李世民很不高兴,说出了“语诸僧等,明诏即下,如也不伏,国有严科”的狠话。众僧只好作罢。惟智实坚决不服,结果被当庭痛打。
到了李治继位,基本上还是沿袭着前边“崇道抑佛”的政策不变。这种状况,在武则天逐渐参与朝政执掌大权后有所改变。武则天的崇佛是众所周知的。而其背后并不单纯只是信仰问题。须知,李唐以老子为始祖,那么这就意味着道家一门乃是李唐王祚的根本。而要想取而代之扶植对立势力,最理想的莫过于从信仰根本上给对方以打击。因此,在高宗中后期至武周时期,佛教的地位急遽窜升,并达到了可以跟道教分庭抗礼的地步。
当时,太史令傅弈(道士出身,精通天文历数)在武德四年、武德七年两次上书唐高祖李渊,他从儒家伦理出发,认为佛教存在诸多弊端,“与百姓无补”、“与国家有害”,指出佛教拥有自己的寺院田产却无需交税,佛教徒渐多而无需服役,不利于国家的长远统治。
《旧唐书·傅弈传》:佛于西域,言遥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
傅弈此举引起了许多道士的附和,诸如李钟卿等人也纷纷著书《十异九迷论》等来提供舆论上的攻势。
作者八卦的历史菌|2019-12-9 22:03:10
一、《大唐双龙传》——从主角升级到佛道之争
黄易的《大唐双龙传》是中国武侠的瑰宝,中寇仲与徐子陵的一路升级打怪迈向顶级高手的历程和卓越、紧张的战场描写可谓引人入胜,黄易将人物与隋朝末年军阀并起、逐鹿中原的各方势力结合起来的设定更是令人称奇。在《大唐双龙传》的文化内核中,始终围绕着平民与门阀、佛家与道家展开。为避免篇幅过长,这里想先集中的介绍书中的佛道之争。
寇仲和徐子陵作为书中的双主角,从书中开始就依托书中的道家秘典《长生诀》和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二人的练功无不围绕着无为有法、一静一动、一阴一阳等展开,比如他们两的“井中八法”对道家的精神体现最为突出,甚至他们的对手邪王“石之轩”创造的不死印法也处处体现了阴阳、生死的转化。而书中的一大武林势力慈航静斋则是书中佛门的领袖,他们在天下大乱时强力支持李世民,希望能尽快安定天下、和平化解天下大乱的危机,书中不少正派高手都为慈航静斋所驱驰,佛教势力可见一斑。
在书中佛道之争伴随到结尾,最终看上去似乎是佛家取得了胜利,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中,佛道势力在唐朝初期(这里仅指李渊、李世民时期)又是如何演化的呢?这正是本文想和大家讨论的核心主题。
二、历史上的一场唐朝朝野的佛、道大讨论
不过唐朝初期在确定佛道两家的具体发展策略时,朝野上下是经历过一番大讨论的,在述说策略前有必要先介绍下这场至关重要的佛道论战。
十五势。以一手托膝反折,一手抱头,前後左右为之,去骨节间风,宣通血脉、膀胱、肾气、肾藏诸疾。
补脾藏一势季冬用之
十六势。以两手耸上,极力,三徧,去脾脏诸疾不安,依春法用之。
右已前一十六势,并闭气为之则妙也。此导引後一千年中,有道首大扬道气,於宫商角徵羽,唱阅後多士矣,共八百众,於二鍊後四元内,相次飞升矣。一鍊五百年,二鍊一千年。俗以十二年为一周,道以十二年为一纪,一元六十年,四元二百四十年,道为世矣。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许旌阳述
夜半子少阳之气,生於阴分,纡伸转掣。
《混元经》:戌亥子三时,阴气生而人寐。既寐即气滞於百节,养生家睡不厌缩,觉不厌伸转掣,务令荣卫周流。
鼓腹淘气。
《淘气诀》:闭目仰面,停两手於乳间,侧立两膝,举腰背,鼓气海中气,使内外转,呵而去之,不使耳闻,一九二九止。凡欲服气,须淘转呵出,独令宿食消化,故气出尽,然後始可调而服之。服气人睡觉,。乾舌涩,是五脏热,即大开口,微呵数十遍,侯喉中津液出,是热退而五脏凉矣。
踊身令起,平身正坐,两手叉项。後仰视举首,左右招摇,使项与手争。次以手攀脚,稍闭气,取太冲之气。
太冲二穴,在大指本节後二寸,骨罅间陷者是。
在挽如引弓状,右挽亦如之。
《大洞真经·按摩篇》:叉两手乃度,以掩项後,仰面视上举首,使项与手争,为之三四。令人精和血通,风气不入,能久行之无病。毕,又屈动身体,伸手四极,反张侧掣,宣摇百关,为之各三。《华陀别传》云:人身欲得劳动,但不当自极尔。体常动摇,谷气得血脉流通。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形体亦然。真人导引,盖取诸此。《元道经》云:元气难积而易散,关节易闭而难通。故修生之士,以导引为先。
气息平定,内视神官。
眉间一寸为明堂,深三寸为洞房,上入三寸为上丹田泥丸宫,中丹田为绛宫,下丹田为气宫,各有神人,故曰神宫。
叩齿及牙,
先叩齿当门,小呜。後叩大牙,大呜。《真诰》云:叩齿所以警身中诸神,神不得散,则鬼气不得侵。
捏目四訾。
《太上三关经》:常欲以手,按目近鼻之两訾。闭气为之,气通即止,终而复始。常行之,眼能洞见。又云:导引毕,以手按目四訾,三九过,令见光明。是检眼神之道,久为之,得见灵也。
摩手熨目,
用两手掌侧立,摩掌如火,有硫黄气乃止,开目熨睛数次。
对修常居。
《内经》云:常以两手,按眉後**中,二九。一年可夜书。亦可於人中密行之,勿语其状。眉後**为上元,六合之府,主化眼生晕,和营精光,长珠彻瞳,保鍊目瞳,是真人坐起之上道,一名真人常居。真谚云:子欲夜书,当修常居,真人所以能旁观四达八遐照烛者,实常居之数明也。《紫微夫人语》仰和天真,俯按山源。天真是两眉之角,山源是鼻下人中也。两眉之角是彻视之津梁,天真是引灵之上房。
灌溉中岳,
《消魔经》鼻欲得按其左右,唯令无数。令人气平。所谓灌溉中岳,名书帝録。
俯按山源,
紫微夫人云:俯按山源,是鼻下人中之本;侧在鼻下小谷中也。楚庄公时,市长宋来子常酒扫一市,常歌曰:天庭发双华,山源障阴邪。清晨按天马,来诣太清家。真人无那隐,又以灭百邪,常歌此乞食,一市无人解其歌者。乞食公,西岳真人冯延寿也,周宣王时史官也。手为天马,鼻为山源。每经危险之路,庙貌之间,心中有疑忌之意者,乃先反舌内向,咽津一二过毕,以左手第二第三指,摄两鼻孔下人中之本,鼻中隔孔之内际。鼻中隔之际曰山源,一名鬼井,一名神池一名魂台。手按山源则鬼井闭门,手薄神池则邪根散分,手临魂台则玉真守关。於是感激灵根,天兽来卫,千精震伏,莫干我炁,此自然之理使然也。鼻下山源,是一身之武津、真邪之通府。守真者所以遏万邪,在我运摄之耳。
营治城廓。
《消魔经》云:耳欲得数,按抑左右,令无数,使人聪彻。所谓营治城廓,名书皇籍。
击探天鼓,
天鼓者,耳中声也。以两手心紧按耳门,以指击其脑户,常欲其声壮盛,相续不散。一日三探,有益於下丹田。或声散不续无壮盛者,即元气不集,宜整之。
拭摩神庭。
《真诸》云:面者,神之庭各发者,脑之华。心悲即面焦,脑减则发素。《太素丹经》云:一面之上,常欲得两手摩拭之,使热高下随形,皆使极匝。令人面有光泽,皱斑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所谓山泽通气,常盈不没。又云:勤而行之,手不离面乃佳。
上朝三元,
《真诰》云:顺手摩发,如理栉之状,使发不白。以两手乘额上,谓之手朝三元,固脑坚发之道也。头四面,以手乘之,顺发就结,唯令多也。《黄庭经》云..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其中。
下摩生门。
《黄庭经》云:两部水王对生门。生门者,脐也。闭内气,鼓小腹,令满,以手摩一周天。
山巅取水,
此在口诀。气海与肾相连,属壬癸水,性就下水,归於海。不能独升,必以阳配。阳既下临,阴即上报。故化为云雾,蒸为甘雨,润泽桔槁,百骸九窍,无所不达。烟萝子所谓:火逼水云,濛濛五行,相运会成功。启玄子亦云:无出则不入,无降则无升。
海底觅火。
此在口诀。世人不蒙师授,多将心火为火。火属神,且内中鑪鼎在心下,得心火为火,其火在鼎上。千经万论言:火从下发,未闻火从上来《周易》卦有水火既济。是上水下火,火自脐下起,水在鼎中生,故曰上水下火。诀云:但从山头取水,海底起火,重阳中取汞,重阴中取铅,故行有路,取有时。世人窃用其道,不受口诀,反受其病。《通真子歌》云:解接无根木,能挑海底灯。古歌亦曰:还丹修炼本无形,元火烹来即渐成。须信神仙路咫尺,朗然飞步上青冥。
养虎咽气,
此在口诀。阴真人云:若欲长生,当服内气。《素问》云: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天气者,内气也。《阴符经》云:天生天煞,食元和之气。天不能煞,地不能埋,名之曰真人。故修行之士,饥食元和之气,渴饮华池之水,老子所谓实其腹者,此也。若未绝粒,人欲服气,当须少食,务要腹中旷然虚净,然亦无早晚,腹空则咽之。然而所以要口诀者,服气须分内外,辨清浊,别咽喉。不分内外则吸邪气,不辨清浊则无分两,不别咽喉则不入胃脘。
偷龙咽津。
此在口诀。人之得体,始於北极元泉之下。元泉者,真一也。自丹田上朝舌下二窍,谓之神水、华池。咀嚼至浓,养生家名曰鍊精含虚。鼓漱搅成大药,其数一周天,赤龙不能胜载,方为铅汞重宝。内想神宫,微微出气作意咽之,直令喉中作声,下入丹田中凝结,如难子洁白状。《紫河车歌》曰:左为日兮右为月,两半同升合为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弹丸黄如橘。中有佳味甘如蜜,子若得之慎勿失,审能修之仙道毕。《内景经》亦云:舌下玄膺生岸。又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命长存。《赤城长生记》人身上之津液,非漱咽则无以灌溉於五脏,发其光泽也。
离卦用九,坎卦用六。
太白真人云:五行颠倒卫,龙从火裹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又曰:欲知颠倒术,相尅乃相生。又曰:欲知颠倒由离坎,须识浮沉定主宾。《草堂歌》曰:若欲学长生,先须筭五行。五行不颠倒,还丹不解成。会得五行颠倒,方知利中有害,害却成利。珞琭子云:每见凶中有吉,吉乃先凶。《阴符经》所谓: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且以天地万物观之,无有不颠倒者。然须识真五行,方解颠倒术。曹真人云:五行处处有,岂是真人惜。欢识五行真,一水还一石。郑真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水一石之谓丹。又歌曰:为得铅中金,兼得石中水。盖水中出金,石中出液。
所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日南午,太阴之气;乘於馀阳,燕坐。
燕坐者,儒家所谓潜神,释氏所谓坐禅。左玄真人云:夫欲修生,放拾外事,无令干心,然後安坐内观於心,若觉一念起即除灭。其法,要於净室,宽衣叠足,蟠坐闭目安稳,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则元气自复,兀然而住矣。
调息,
太白真人授冲和子云:神庐者,鼻也。夫欲安元和之气,先净室中调,令气微微然。小则生之门,大则死之路,故生死之机在此矣。启之又不可,闭之又难为,但令微之。又微不得令奔而口吐。故《老子》云: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容成子吐故纳新,察鼻之出入。内观经云:元气入鼻,灌泥九也。《保神经》云:欲得延年寿,无过治髓门,髓门者,玄牝之门也。
心无外缘,
《黄庭经》云:脐下一寸,名曰下丹田。《刘真君歌》曰:欲得不死长在天,须将元气守丹田。大抵心无外缘,是真人初修道法。所谓收视反听其法要,喘息不出於鼻内,思惟不离於身中。《老子》云: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皆此义也。
以神驭气。
尹真人曰:若神能驭气,即鼻不失於息。真人以神为车,以气为马,终日行而不失。上至泥九,下至命门,二境相通,可救老残。若呼不得神宰,一息不全。若吸不得神宰,一息不全。若能息息之中,神气相合,子母不相离,即当内结,求死不得。功成之後,男子关元无聚精,女子脐下不结婴。若神气各驰,情为欲牵,元气下降,自不能制,遂有畎洽之忧。若息息之中,神气相持,子母不离,虽有会合,常味於无味,乃於得术矣。西竺迦叶留形,马明龙树并得此,密传於世。得闻此者,皆累世积福,於仙录有缘,乃可遇之。古歌曰:若欲长生学伏心,莫观他事去来今。但向定中神气合,何忧不至大仙林。
闭神庐以定火候,
《草衣子歌》曰:探鍊铅汞在午前,一阴生即破其乾。所以修生之士,阳时则服气,午後只闭息而已,所以鍊阴也。《赤城记》所谓:鍊气者,闭息也。闭息千日,则五脏不交,六腑不传,百脉不行,百关自奏,神气自御,万化自定。天地不能盗其体,阴阳不能衰其形。从一至十,从十至百,从百至千。闭息一百二十为小乘,闭息一千二百为中乘,闭息一万二于为大乘。昼夜计一万三千五百息,呼吸计五百四十动为一息,去仙不远矣。其术湛然,无思澄心,燕坐昂头,瞑目闭息。以右手第二指第三节,谓之生死门。受神之所,乃以数珠按之,心默数之。息急即右转咽喉,不可令大急,急则微出外气,复吸则止。此在口诀。
开生门而复婴儿。
胎息者,抱一守中之法也。婴儿在腹中,取气於脐管。十月脱胎,即取气於神庐。真人鼻无出入,其息深深。《老子》所谓复归於婴儿者,胎息之谓也。《胎息歌》云:鼻口非呼吸,方为胎息功。虽居宇宙内,如在胞胎中。世人为生门有脐,盖闭塞所以气出不得。脐虚之後求息,则息自然气从此处出,鼻中无息也。蟠足正坐,两手交在脐上者,为脐虚存一之後,应从此处出也。
圣胎内结,握固凝然,卫生之经,思过半矣。自子至午为鍊阳,自午至酉为鍊阴。阳主乎动,阴主乎静。阳不欲溢,阴不欲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然而知之非难,持之在久无间断,与道相应,则内外俱进,而还丹之事可议矣。
《谷神论》含津鍊炁,吐故纳新,上入泥九,下注丹田,谓之内丹。阳龙阴虎,木液金精,二熙交会,烹鍊而成,谓之外丹。修道之人,先成内丹,後鍊外药,内外相应,即政神仙。烟萝子云:真外应丹自来金。华山人云:只修真气不修丹,到了多应变化难。定机子亦云:虽是长生客,未为拔宅仙。更须修大药,方始得飞仙。
引导诀
并闭息,为之息满,急则微微吐放。
仰托一度理三焦,
双手极力向上,如擎天状托之,左右各三次。
左肝右肺如射雕。
先左引,次右引,极力为之如前。
东肝单托西通肾,
右手握固,柱右肾堂,左手极力托之。左手握固,柱左肾堂,右手极力托之。左右各三次。
五劳回顾七伤调。
右手抱左肘则左顾,左手抱右肘则右顾,皆极力三作。
游鱼摆尾通心脏,
双展两臂摆之,数多为妙。
手攀双足理於腰。
正坐舒展双足,以双手取足心,极力三攀之。
次呜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後头敲。
双手紧掩两耳,叩齿三十六下,以第二指敲耳後骨。
佛道之争
道教在唐朝发展的基本情况
道教在南北朝的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的改造下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完备的成型宗教,而随着南齐道士顾欢的《夷夏论》的出台,更标志着佛道之间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因此,要谈之后一个历史时期的道教发展,不得不兼顾佛教而论。
隋代的统治者相对更重视佛教,这就使得很多道士产生不满情绪。隋末,楼观道士岐晖和茅山宗领袖王知远都投靠李渊麾下,为其起兵制造了大量的谶纬。加上,李氏作为陇西门阀并非旧有的传统世族,因而必须要在谱系上找出一个合理的初始祖以压倒旧世族,而道士们提供了自己的教主老子,双方一拍即合,唐既然以老子的后代自居,自然不可能不厚待道教。
唐朝自李渊开始崇道,他曾三次召集儒、释、道三教人士进行佛道之辩,在辩论无果的情况下,他更直接作出了“道大佛小”的结论。当然了,眼看地位有所下降的僧侣们自然不甘如此就范,于是他们错误地找上了太子李建成。而道教的王知远等则选择支持李世民。于是,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便直接下达了抑佛诏令。头脑再次不大清楚的众僧居然又一次上表力争,表示激烈反对,弄得李世民很不高兴,说出了“语诸僧等,明诏即下,如也不伏,国有严科”的狠话。众僧只好作罢。惟智实坚决不服,结果被当庭痛打。
到了李治继位,基本上还是沿袭着前边“崇道抑佛”的政策不变。这种状况,在武则天逐渐参与朝政执掌大权后有所改变。武则天的崇佛是众所周知的。而其背后并不单纯只是信仰问题。须知,李唐以老子为始祖,那么这就意味着道家一门乃是李唐王祚的根本。而要想取而代之扶植对立势力,最理想的莫过于从信仰根本上给对方以打击。因此,在高宗中后期至武周时期,佛教的地位急遽窜升,并达到了可以跟道教分庭抗礼的地步。
当时,太史令傅弈(道士出身,精通天文历数)在武德四年、武德七年两次上书唐高祖李渊,他从儒家伦理出发,认为佛教存在诸多弊端,“与百姓无补”、“与国家有害”,指出佛教拥有自己的寺院田产却无需交税,佛教徒渐多而无需服役,不利于国家的长远统治。
《旧唐书·傅弈传》:佛于西域,言遥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
傅弈此举引起了许多道士的附和,诸如李钟卿等人也纷纷著书《十异九迷论》等来提供舆论上的攻势。
作者八卦的历史菌|2019-12-9 22:03:10
一、《大唐双龙传》——从主角升级到佛道之争
黄易的《大唐双龙传》是中国武侠的瑰宝,中寇仲与徐子陵的一路升级打怪迈向顶级高手的历程和卓越、紧张的战场描写可谓引人入胜,黄易将人物与隋朝末年军阀并起、逐鹿中原的各方势力结合起来的设定更是令人称奇。在《大唐双龙传》的文化内核中,始终围绕着平民与门阀、佛家与道家展开。为避免篇幅过长,这里想先集中的介绍书中的佛道之争。
寇仲和徐子陵作为书中的双主角,从书中开始就依托书中的道家秘典《长生诀》和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二人的练功无不围绕着无为有法、一静一动、一阴一阳等展开,比如他们两的“井中八法”对道家的精神体现最为突出,甚至他们的对手邪王“石之轩”创造的不死印法也处处体现了阴阳、生死的转化。而书中的一大武林势力慈航静斋则是书中佛门的领袖,他们在天下大乱时强力支持李世民,希望能尽快安定天下、和平化解天下大乱的危机,书中不少正派高手都为慈航静斋所驱驰,佛教势力可见一斑。
在书中佛道之争伴随到结尾,最终看上去似乎是佛家取得了胜利,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中,佛道势力在唐朝初期(这里仅指李渊、李世民时期)又是如何演化的呢?这正是本文想和大家讨论的核心主题。
二、历史上的一场唐朝朝野的佛、道大讨论
不过唐朝初期在确定佛道两家的具体发展策略时,朝野上下是经历过一番大讨论的,在述说策略前有必要先介绍下这场至关重要的佛道论战。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18588/353239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