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88节
推荐阅读:从修牛蹄开始、霉运女二,胎穿70年代苟住命、张公案2、小梨花(校园h  1V1)、校服绅士、临时夫妻(nph)、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小梨花(校园h1V1)、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记忆之场、
“可是……”
“可是他是个庶出子?”老夫人替她把话说了出来,言道,“你只从外面打听了裴家二郎是个庶出,怎么不顺道打听老爷子上回当考官时,点的那位吕解元,如今是什么官职?”
没等周氏反应,陆老夫人便道:“已经五品了。”
周氏哑然,裴家二郎也是公爹点选的乡试解元。
陆老爷子看人的眼光是很准的。
“你自己当了长房娘子,只知道这个位置好,却不知道污糟人家里,长房娘子明面里风光管家,私底下拿嫁妆补窟窿。”陆老夫人又道,“早说过,叫你不要听外头的轻狂话,整日惦记着嫡嫡庶庶的……有本事的管他是嫡是庶,没本事的是嫡出也未必过得好。叫你多出去走动,不是叫你光听些七嘴八舌的闲言碎语,那杨家要与裴家结亲,连我都听到风声了,你日日出去竟一概不知?”
周氏被点醒,愣神一拍大腿,顿生悔意,问婆母道:“母亲,我是不是闯祸了?我不会把瑶儿的姻缘给坏了吧?”
陆老夫人白了她一眼,气消了许多,揶揄周氏道:“所幸瑶丫头只承了你做吃的手艺。”
又道:“明日裴夫人过来闲叙,藏帖子的事只当没发生过,可别说漏嘴了,说话应话都要注意分寸。”
虚惊一场,周氏应道:“儿媳省得了。”
……
如此,少津的婚事基本也定了下来,只待裴少淮春闱后,再聘请名媒一前一后去两府说亲。
春雪消融,裴秉元要先行南下,回到太仓州州衙当差。
司徒旸一家也要重返山海关城了,临行前一日,司徒旸来找裴少淮。
大抵是因为当了三个孩子的父亲,亦或者是在军中领兵打仗,司徒旸举止成熟端重了许多,可一进裴少淮的书房,他又“垮”了下来,言行举止一如年轻时候,把腿翘在桌子上,端起案上茶盏就喝。
“公职在身,不能常常回来,明日要回去了,过来同你说说话。”司徒旸言道。
主题无非还是提醒少淮,日后若是见到“上好的读书人”,要记得说与两个外甥女当夫婿,司徒旸说道:“你可是答应过我的,不许耍赖。”
论选读书人,司徒旸以为,还是裴家更厉害一些。
裴少淮笑问道:“姐夫缘何如此待见读书姑爷?此事尚早,且讲究个缘分。”
“找个读书的自然最好,总之,不能找一个同我一样练武的。”
“练武的不好吗?”
司徒旸叹了一声,说道:“北境有敌军屡屡侵扰,欲攻破关口南下,但凡轮到我领兵值守隘口,你二姐留在家照料三个小的,成宿成宿地睡不着。”才又道,“两个丫头自幼胆子小,就不要叫她们吃这样的苦头了。”
粗犷之下,原有一颗慈父心。
“那千霆呢?”裴少淮问道。
“他呀,他不是个读书的料,还是得练武。”
……
元月末,会试临近。
裴少淮这段时日没再去徐家走动,因为大庆各地学子汇聚京都,会试规模大,规格重,历来由礼部负责统一操办。
徐大人虽不是主考官,不涉及改卷之事,但毕竟要避着些,免得叫那些言官猜疑弹劾。
大量的赴考学子涌入,城内街上热闹了起来,这份热闹,与上元灯节相比都不逞多让。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学子们多居住于会馆中。会馆,由地域帮派划分,老乡们自发修建类似于客栈的场所,平日里用于老乡集会,会试时则免费供给本乡学子居住。
同乡一起应考,几壶酒几句家乡话,便能把关系拉近,成为日后官场上的同盟。考前考后,会馆里会举办各类诗会文会,增进同乡情谊。
田永玏也来京都赴考,裴少淮去江南会馆,见到了昔日好友,两人吃茶闲叙时,听见外头闹哄哄的,好像在争讨什么,又见茶馆内许多学子涌了出去,加入到争讨之列。
声音嘈杂,东一句西一句,裴少淮大抵听明白了——礼部张贴出会试考章,条例较之往年变化甚大。
田永玏掏碎银,买了两张誊抄的考章,与裴少淮一同查看变动之处。“文章取淳实典雅,言之有物,不许浮华”,“字句不得引用谬误杂书”,“论事者必通经济之权”“次场增添算学题目一道,与诏诰表判同考”……诸如此类。
主考官是沈一章沈阁老,阁内次辅,这些具体考章正是由他所提。
可见沈阁老是个注重文章实际内涵,而轻文章华丽的人,这样的要求也更符合会试。
外面学子闹哄哄的,无非是因为多添了一道算学题,不知道难度如何,心中没底。闹亦只能吵闹,更改不了什么,算学本就在科考内容之列,只不过往年鲜有单独出题罢了。
裴少淮心间一喜。
所喜并非因为他善于算学,比他人多了几分优势,而是欢喜内阁当中,有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次辅,眼里能看见算学的好处用处,还专程设了题目。
接下来几日,裴少淮开始准备、点验要带的物件,这次要在贡院里足足待够九天九夜,这可马虎不得。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衣物、被衾,贡院规定了数目,且只能穿带单层的衣物进去,不能有任何夹层,以防作弊,违者禁考。
如此,那些夹了暖绒的袄子是不能带了,只能以布料的厚实来保暖御寒。
英姐儿给陈行辰准备被衾时,特地叫人专程密织料子,给弟弟也准备了一份,这日她给少淮送来时,正巧碰上杨家的嬷嬷也送来了一张被衾。
英姐儿同母亲偷偷打趣笑道:“瞧我这脑子不灵光,弟弟不同往日,已经不是孑然一身了……这被衾自然是用杨姑娘送来的好。”
那张被衾上,用细针两面挑了许多细绒,用以增厚,十分松软,触之生暖。一张单面的被衾能做出这般花样,可见杨时月费了多少心思。
二月初八这一夜,贡院外东南西北十二个大门排着长长的列队,衙差们开始点验考生身份和物件,安排入场。
第90章
会试在春日举办,也称春闱。
前来参加会试的考生太多,二月初九开考,二月初八入夜就开始点验进场了。
偏生天公不作美,天色暗沉不见光,沥沥小雨寒刺骨,夜风一吹直钻学子衣襟,寒意摧残人。
借着灯笼微光,只见许多考生的眼眸里,与夜色一样暗沉沉,脸色有些漠漠,又转为一丝决意、倔意。那些年岁大些的考生,有的折返回了客栈,有的怅然踌躇转为决绝,慷然奔赴考场。
春雨润如酥,但一场不合时宜的春雨,会让这场本就煎熬的考试变得艰虞。
裴少淮提着考篮,背着包袱,手撑着油纸伞,紧步跟着队伍等候点验,唱名入场。心道,天公造弄人,科考本就一个不断自我选择的过程,决定似乎只在于当前的这一瞬,而支撑决定的缘由,是过往的日日夜夜。
裴少淮来得比较早,站在队伍前列,很快便轮到他。实际上,相较于乡试,会试的搜查松快许多,搜检官没有一一捏碎干粮,也没有让少淮拆下发冠,确认身上、包袱中没有夹带便让他进第二道检查了。
一来,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有举人功名,二来,皇城底下的会试,营私舞弊者非革除功名而已。举人已有入仕为官资格,顶着全家流放的风险搞些低级的行当,实在不值得。
唱名后,裴少淮拿到空白的折卷,上头已经盖好贡院公印,检查无误后,他将折卷用蜡布包好,按号码找到了自己的号舍。
号舍狭窄,还有些潮湿,裴少淮先将半湿的外袍脱了下来,身上披着被衾,引燃炭火盆,驱去号舍内的寒气,让身子缓缓回暖。
炭火盆丝丝火光,不时弹出几颗火星,等到身子回暖了,裴少淮才开始收拾号舍。
周遭的号房渐渐也有了声响,考生们陆陆续续进场,这个过程将持续一整夜,裴少淮将案板与长椅并齐,铺了一层布,披着被衾半坐卧着,尝试入眠。
闭上眼,为了遣散耳畔的杂音,裴少淮开始想些轻快的事,浅浅困了一觉。
翌日,天边曙色微明,炉中炭火仅剩灰烬,裴少淮觉得身子和精神状态尚可,舒了一口气——多亏了平日里的练体。
九天九夜才过了第一夜。
九天里,考试分为三场,每场考三日,今日是第一场。
相较于乡试时,裴少淮多积淀三年,又南北间游学,经历了诸多,是以心态较之平和了许多,知晓春闱难又不惧其难,大有举重若轻之态。
第一场考试考四书制艺题三道,五经经义题两道,每篇三百字以上,不宜超过五百字。要将自己的见解、理解,浓缩于三两千字以内,并不简单。
时辰到,题牌揭示,首先是三道四书题,只见上头写道:
其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其二,“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其三,“物皆然,心为甚”。[1]
分别出自《论语》《中庸》和《孟子》,全部是正经的大题,没有乱七八糟的搭截。倒也是,都已经春闱了,殿试前的临门一脚,何须再靠搭截考察学子的基本功?
能入场的都是南北直隶和各布政司的佼佼者,春闱是要从佼佼者中选出不凡者,文章见解气度取胜。
裴少淮沉思片刻,有了大致的思路。第一题意思是人可以弘扬道义,而不是道义来弘扬人,道理很容易明白,并不算难。
裴少淮想,若是道可以弘人,岂非——学道者,人人皆可成为君子?只需广修学舍,便可处处太平?道义,终究只是一样“物件”,取来用之则有,视若罔闻则无。
书卷中“道义”之词常常有,但世间君子不常有。
有了主意,裴少淮下笔破题写道:“人行道而后有君子,国兴道而后世太平。”对称上下两阙破了题意,并迅速进入论述,毫不拖泥带水。
关键字在于“行”和“兴”,人唯有执行传承道义,才能成为君子,于国而言亦是如此,人人是君子才能世世享太平。
第二题出自中庸,讲的是君子在他人见不到、听不见的地方也保持戒慎。裴少淮会意一笑,这不就是自律、慎独吗?在江南游学的时候,他恰恰给小班的师弟们讲解过慎独。
果然,为人解惑,有时也等同于为自己温习。
君子做事为的是自己,不为他人,即便无人看管监督,亦可成就大事。不求他人知晓,只求自己心安。
科考看学问,学问凭功夫,功夫靠慎独。若无如此秉性,读书人如何度过十年寒窗?
裴少淮破题写道:“君子之行畏己知,慎独之功在心安。”为人做事,瞒得过天知地知你知,唯独瞒不过己知。
第三道题出自《孟子》,若是只看这六个字,是破解不出任何意思的,还需回顾其前一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世间之物称过才能知晓其轻重,衡量过才知道其长短,于是才有了题目中的六个字“物皆然,心为甚”。
少淮亦顺利破题。
破题后,回观三道四书题,裴少淮才明白了沈阁老出题的奥义——第一题重在论述治世,第二题重在论述品性,第三题则重在论述辩证。
如此三者合一,才是沈阁老想要的不凡者。
午后,举牌的考官又巡到裴少淮号舍跟前,放出两道五经题。裴少淮的本经是《春秋》,微言大义,他将题牌中的春秋抄了下来。
其一,齐人伐山戎。
其二,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春秋》是一本史书,若想破题,首先要通晓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齐国未称霸以前,深受山戎扰乱侵犯,现如今齐国成了诸侯霸主,想要收拾山戎轻而易举,只可惜齐国距离山戎贼窝太远,没有后方保障,不好出兵。恰好北燕不堪山戎侵扰,派使臣向齐王求助,齐恒公趁机出兵,把山戎狠狠收拾了一顿,赶回了北境。
这便是齐人伐山戎。
如今庆国大统,周边只有附属藩国,最是避讳再谈那些分分合合、纵横捭阖之道。
故此,裴少淮破此题只取了“师出有名”之意——齐桓王收拾山戎,既是一雪前耻,也是彰显其军力兵力。
也由此知为何那么少学子选《春秋》作为本经了,要背要记的史实最多,破题时容易找切入角度但也容易“踩雷”,毕竟一旦涉及国与国之间,就有许多要避讳的言论。
说多了,说错了,直接落卷。
考试的第一日,少淮思路清晰,破题和构建文章结构都十分顺利,等到快入夜时,五篇文章的初稿已成,随后两日润色誊抄即可。
“可是他是个庶出子?”老夫人替她把话说了出来,言道,“你只从外面打听了裴家二郎是个庶出,怎么不顺道打听老爷子上回当考官时,点的那位吕解元,如今是什么官职?”
没等周氏反应,陆老夫人便道:“已经五品了。”
周氏哑然,裴家二郎也是公爹点选的乡试解元。
陆老爷子看人的眼光是很准的。
“你自己当了长房娘子,只知道这个位置好,却不知道污糟人家里,长房娘子明面里风光管家,私底下拿嫁妆补窟窿。”陆老夫人又道,“早说过,叫你不要听外头的轻狂话,整日惦记着嫡嫡庶庶的……有本事的管他是嫡是庶,没本事的是嫡出也未必过得好。叫你多出去走动,不是叫你光听些七嘴八舌的闲言碎语,那杨家要与裴家结亲,连我都听到风声了,你日日出去竟一概不知?”
周氏被点醒,愣神一拍大腿,顿生悔意,问婆母道:“母亲,我是不是闯祸了?我不会把瑶儿的姻缘给坏了吧?”
陆老夫人白了她一眼,气消了许多,揶揄周氏道:“所幸瑶丫头只承了你做吃的手艺。”
又道:“明日裴夫人过来闲叙,藏帖子的事只当没发生过,可别说漏嘴了,说话应话都要注意分寸。”
虚惊一场,周氏应道:“儿媳省得了。”
……
如此,少津的婚事基本也定了下来,只待裴少淮春闱后,再聘请名媒一前一后去两府说亲。
春雪消融,裴秉元要先行南下,回到太仓州州衙当差。
司徒旸一家也要重返山海关城了,临行前一日,司徒旸来找裴少淮。
大抵是因为当了三个孩子的父亲,亦或者是在军中领兵打仗,司徒旸举止成熟端重了许多,可一进裴少淮的书房,他又“垮”了下来,言行举止一如年轻时候,把腿翘在桌子上,端起案上茶盏就喝。
“公职在身,不能常常回来,明日要回去了,过来同你说说话。”司徒旸言道。
主题无非还是提醒少淮,日后若是见到“上好的读书人”,要记得说与两个外甥女当夫婿,司徒旸说道:“你可是答应过我的,不许耍赖。”
论选读书人,司徒旸以为,还是裴家更厉害一些。
裴少淮笑问道:“姐夫缘何如此待见读书姑爷?此事尚早,且讲究个缘分。”
“找个读书的自然最好,总之,不能找一个同我一样练武的。”
“练武的不好吗?”
司徒旸叹了一声,说道:“北境有敌军屡屡侵扰,欲攻破关口南下,但凡轮到我领兵值守隘口,你二姐留在家照料三个小的,成宿成宿地睡不着。”才又道,“两个丫头自幼胆子小,就不要叫她们吃这样的苦头了。”
粗犷之下,原有一颗慈父心。
“那千霆呢?”裴少淮问道。
“他呀,他不是个读书的料,还是得练武。”
……
元月末,会试临近。
裴少淮这段时日没再去徐家走动,因为大庆各地学子汇聚京都,会试规模大,规格重,历来由礼部负责统一操办。
徐大人虽不是主考官,不涉及改卷之事,但毕竟要避着些,免得叫那些言官猜疑弹劾。
大量的赴考学子涌入,城内街上热闹了起来,这份热闹,与上元灯节相比都不逞多让。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学子们多居住于会馆中。会馆,由地域帮派划分,老乡们自发修建类似于客栈的场所,平日里用于老乡集会,会试时则免费供给本乡学子居住。
同乡一起应考,几壶酒几句家乡话,便能把关系拉近,成为日后官场上的同盟。考前考后,会馆里会举办各类诗会文会,增进同乡情谊。
田永玏也来京都赴考,裴少淮去江南会馆,见到了昔日好友,两人吃茶闲叙时,听见外头闹哄哄的,好像在争讨什么,又见茶馆内许多学子涌了出去,加入到争讨之列。
声音嘈杂,东一句西一句,裴少淮大抵听明白了——礼部张贴出会试考章,条例较之往年变化甚大。
田永玏掏碎银,买了两张誊抄的考章,与裴少淮一同查看变动之处。“文章取淳实典雅,言之有物,不许浮华”,“字句不得引用谬误杂书”,“论事者必通经济之权”“次场增添算学题目一道,与诏诰表判同考”……诸如此类。
主考官是沈一章沈阁老,阁内次辅,这些具体考章正是由他所提。
可见沈阁老是个注重文章实际内涵,而轻文章华丽的人,这样的要求也更符合会试。
外面学子闹哄哄的,无非是因为多添了一道算学题,不知道难度如何,心中没底。闹亦只能吵闹,更改不了什么,算学本就在科考内容之列,只不过往年鲜有单独出题罢了。
裴少淮心间一喜。
所喜并非因为他善于算学,比他人多了几分优势,而是欢喜内阁当中,有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次辅,眼里能看见算学的好处用处,还专程设了题目。
接下来几日,裴少淮开始准备、点验要带的物件,这次要在贡院里足足待够九天九夜,这可马虎不得。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衣物、被衾,贡院规定了数目,且只能穿带单层的衣物进去,不能有任何夹层,以防作弊,违者禁考。
如此,那些夹了暖绒的袄子是不能带了,只能以布料的厚实来保暖御寒。
英姐儿给陈行辰准备被衾时,特地叫人专程密织料子,给弟弟也准备了一份,这日她给少淮送来时,正巧碰上杨家的嬷嬷也送来了一张被衾。
英姐儿同母亲偷偷打趣笑道:“瞧我这脑子不灵光,弟弟不同往日,已经不是孑然一身了……这被衾自然是用杨姑娘送来的好。”
那张被衾上,用细针两面挑了许多细绒,用以增厚,十分松软,触之生暖。一张单面的被衾能做出这般花样,可见杨时月费了多少心思。
二月初八这一夜,贡院外东南西北十二个大门排着长长的列队,衙差们开始点验考生身份和物件,安排入场。
第90章
会试在春日举办,也称春闱。
前来参加会试的考生太多,二月初九开考,二月初八入夜就开始点验进场了。
偏生天公不作美,天色暗沉不见光,沥沥小雨寒刺骨,夜风一吹直钻学子衣襟,寒意摧残人。
借着灯笼微光,只见许多考生的眼眸里,与夜色一样暗沉沉,脸色有些漠漠,又转为一丝决意、倔意。那些年岁大些的考生,有的折返回了客栈,有的怅然踌躇转为决绝,慷然奔赴考场。
春雨润如酥,但一场不合时宜的春雨,会让这场本就煎熬的考试变得艰虞。
裴少淮提着考篮,背着包袱,手撑着油纸伞,紧步跟着队伍等候点验,唱名入场。心道,天公造弄人,科考本就一个不断自我选择的过程,决定似乎只在于当前的这一瞬,而支撑决定的缘由,是过往的日日夜夜。
裴少淮来得比较早,站在队伍前列,很快便轮到他。实际上,相较于乡试,会试的搜查松快许多,搜检官没有一一捏碎干粮,也没有让少淮拆下发冠,确认身上、包袱中没有夹带便让他进第二道检查了。
一来,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有举人功名,二来,皇城底下的会试,营私舞弊者非革除功名而已。举人已有入仕为官资格,顶着全家流放的风险搞些低级的行当,实在不值得。
唱名后,裴少淮拿到空白的折卷,上头已经盖好贡院公印,检查无误后,他将折卷用蜡布包好,按号码找到了自己的号舍。
号舍狭窄,还有些潮湿,裴少淮先将半湿的外袍脱了下来,身上披着被衾,引燃炭火盆,驱去号舍内的寒气,让身子缓缓回暖。
炭火盆丝丝火光,不时弹出几颗火星,等到身子回暖了,裴少淮才开始收拾号舍。
周遭的号房渐渐也有了声响,考生们陆陆续续进场,这个过程将持续一整夜,裴少淮将案板与长椅并齐,铺了一层布,披着被衾半坐卧着,尝试入眠。
闭上眼,为了遣散耳畔的杂音,裴少淮开始想些轻快的事,浅浅困了一觉。
翌日,天边曙色微明,炉中炭火仅剩灰烬,裴少淮觉得身子和精神状态尚可,舒了一口气——多亏了平日里的练体。
九天九夜才过了第一夜。
九天里,考试分为三场,每场考三日,今日是第一场。
相较于乡试时,裴少淮多积淀三年,又南北间游学,经历了诸多,是以心态较之平和了许多,知晓春闱难又不惧其难,大有举重若轻之态。
第一场考试考四书制艺题三道,五经经义题两道,每篇三百字以上,不宜超过五百字。要将自己的见解、理解,浓缩于三两千字以内,并不简单。
时辰到,题牌揭示,首先是三道四书题,只见上头写道:
其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其二,“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其三,“物皆然,心为甚”。[1]
分别出自《论语》《中庸》和《孟子》,全部是正经的大题,没有乱七八糟的搭截。倒也是,都已经春闱了,殿试前的临门一脚,何须再靠搭截考察学子的基本功?
能入场的都是南北直隶和各布政司的佼佼者,春闱是要从佼佼者中选出不凡者,文章见解气度取胜。
裴少淮沉思片刻,有了大致的思路。第一题意思是人可以弘扬道义,而不是道义来弘扬人,道理很容易明白,并不算难。
裴少淮想,若是道可以弘人,岂非——学道者,人人皆可成为君子?只需广修学舍,便可处处太平?道义,终究只是一样“物件”,取来用之则有,视若罔闻则无。
书卷中“道义”之词常常有,但世间君子不常有。
有了主意,裴少淮下笔破题写道:“人行道而后有君子,国兴道而后世太平。”对称上下两阙破了题意,并迅速进入论述,毫不拖泥带水。
关键字在于“行”和“兴”,人唯有执行传承道义,才能成为君子,于国而言亦是如此,人人是君子才能世世享太平。
第二题出自中庸,讲的是君子在他人见不到、听不见的地方也保持戒慎。裴少淮会意一笑,这不就是自律、慎独吗?在江南游学的时候,他恰恰给小班的师弟们讲解过慎独。
果然,为人解惑,有时也等同于为自己温习。
君子做事为的是自己,不为他人,即便无人看管监督,亦可成就大事。不求他人知晓,只求自己心安。
科考看学问,学问凭功夫,功夫靠慎独。若无如此秉性,读书人如何度过十年寒窗?
裴少淮破题写道:“君子之行畏己知,慎独之功在心安。”为人做事,瞒得过天知地知你知,唯独瞒不过己知。
第三道题出自《孟子》,若是只看这六个字,是破解不出任何意思的,还需回顾其前一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世间之物称过才能知晓其轻重,衡量过才知道其长短,于是才有了题目中的六个字“物皆然,心为甚”。
少淮亦顺利破题。
破题后,回观三道四书题,裴少淮才明白了沈阁老出题的奥义——第一题重在论述治世,第二题重在论述品性,第三题则重在论述辩证。
如此三者合一,才是沈阁老想要的不凡者。
午后,举牌的考官又巡到裴少淮号舍跟前,放出两道五经题。裴少淮的本经是《春秋》,微言大义,他将题牌中的春秋抄了下来。
其一,齐人伐山戎。
其二,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春秋》是一本史书,若想破题,首先要通晓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齐国未称霸以前,深受山戎扰乱侵犯,现如今齐国成了诸侯霸主,想要收拾山戎轻而易举,只可惜齐国距离山戎贼窝太远,没有后方保障,不好出兵。恰好北燕不堪山戎侵扰,派使臣向齐王求助,齐恒公趁机出兵,把山戎狠狠收拾了一顿,赶回了北境。
这便是齐人伐山戎。
如今庆国大统,周边只有附属藩国,最是避讳再谈那些分分合合、纵横捭阖之道。
故此,裴少淮破此题只取了“师出有名”之意——齐桓王收拾山戎,既是一雪前耻,也是彰显其军力兵力。
也由此知为何那么少学子选《春秋》作为本经了,要背要记的史实最多,破题时容易找切入角度但也容易“踩雷”,毕竟一旦涉及国与国之间,就有许多要避讳的言论。
说多了,说错了,直接落卷。
考试的第一日,少淮思路清晰,破题和构建文章结构都十分顺利,等到快入夜时,五篇文章的初稿已成,随后两日润色誊抄即可。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20876/384959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