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节
推荐阅读:快穿历劫:主神大人天天宠、死而复生后他们想让我安息、团宠打工人:小少爷以为他万人嫌、驀然回首、御兽仙族、临时夫妻(nph)、魇运、学神同桌他总装穷、论女a与哨向的兼容性(nph)、我在耽美文里苟且偷生(1v3)、
“怎么回事?你哪里不舒服?”谢老夫人焦急的问,要是儿媳妇生病可就麻烦了。
汪氏刚想说话,却突然觉得恶心,连忙翻身,发出一阵阵干呕。谢老夫人心思一动,伸手搭上她的腕,却不由的惊喜起来。她虽然医术不行,但却知道妇人怀身子的脉象。当年她可是特意学过。
谢老夫人按下兴奋,问:“你这个月换洗了吗?”
江氏一愣,突然惊喜的看着婆婆,不敢相信似的说:“您说我这是有了?”
这时她才发觉自己小日子都差了快一个月没来了。本来是该月头来的,这都月末了,还没有来。这段时间一来忙,二来有心事,她居然搞忘记这事。难怪最近做什么都没精神,也吃不下饭。可是,上次怀阿土,其实反应很轻,也没什么太大的不适,别人还都说她怀相好呢,所以她也没想到这事上来。
“是有快一个月了。”汪氏脸绯红,嗫嗫的说。
“那就好,那就好。这可是太好了。”谢老夫人高兴的语无伦次起来。原来儿媳妇不是病而是害喜,这可是她一直盼着的大事啊。
她原本还以为说,儿子这一去不知道多久才能回来,搞个不好,他们一家人就得在这里再呆个一年又半载了。等回京后,诸事繁忙,也不是怀身子的好时机,再拖一拖,指不定就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的事了。哪里想到,儿子才出门,媳妇就已经有了。
“你也是的,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就疏忽了呢?现在可不比以前身边有人打理照顾,凡事自己要多注意啊。”谢老夫人又是抱怨,又是后怕的说。要不是今天她来寻汪氏说话,还不知道她自己几时才能发现呢。
“娘教训的对。媳妇儿就是觉得身上发懒不想动,没多大精神,再加上夫君刚走,心里也不得劲儿。”汪氏连忙说。
“反正从现在开始,你给我好好的呆在屋里,先养着胎。别到外面乱跑了,家里的活儿就让我和姝儿来做。等先过了三个月再说。”谢老夫人下了死命令,生怕有什么闪失。这个地方,无医没药的,真出了事,哭都来不及。她还巴望着汪氏能多给她生几个孙男孙女呢。
汪氏自然也明白,现在身体最重要,没和婆婆多说,再加上本来就没精神,现正又知道自己是有了喜,心情一放松,居然很快就睡着了。
谢老夫人坐了一会儿,才想起去找谢姝儿。这个女儿整天不落家的,要和阿湖一起去挖野菜啦,去捕鱼啦,没事时就到张家来,大家凑在一起做点针线活,玩闹玩闹。
谢老夫人找过来时,谢姝儿果然在说闲话,手上拿着个活儿,时不时的缝上几针。反倒是辛湖现在纳鞋底子的功力已经不错了,手上飞针走线,却还能扭头和大家说话,不担误纳鞋底子。张婶婶正在给小初八喂糊糊吃,旁边几个孩子在一起玩闹。
“您过来了,坐会儿不?”张婶婶问。
谢老夫人满面笑容,一副有喜事的模样,坐了一会儿,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谢姝儿手中拿的紫色夏衫,正是辛湖的,她才缝了没几针,谢老夫人说:“你缝个衣服,就正经点,快点缝好,东张西望的,要缝到什么时候去?”
“阿湖又不立等着穿,再说了,缝衣服我也不是主力,不过是帮着缝几针,大头还不都是嫂子缝啊。”谢姝儿不以为然的说。
她也不过是顺手捡起缝几针,这几天她被辛湖逮住了,帮她纳了一只鞋底子,刚交给辛湖,为了不让辛湖再让她纳鞋底子,她就捡起张婶婶正在缝的衣服,缝几针装个样子而已。
“不能指望你大嫂了,她有喜了。你快点帮着把这件衣服缝好了,以后可没时间做这些,家里洗衣煮饭,这些活都得你干了。”谢老夫人顺着她的话说。
“真的啊,太好了。”谢姝儿惊喜的说。
“这可是大喜事呢。难怪她这段日子没精神呢。”张婶婶忙着道喜。她也没往这方面想,只当是汪氏不忍夫妻分离。
“阿湖啊,最近地里活多吗?”谢老夫人问。
“有点多,刘大娘谢三伯大郎,阿信阿志五个人天天都下地干活。”辛湖答。
正说着,大郎骑着马过来了,人还在远处就大叫道:“阿湖,你和姝姐姐谢大嫂也去湖边帮个忙,把那些晒干了的芦苇收起来往家搬,我看他们那边都快堆不下了,要是下雨淋坏了就不好了。”今天这天气又冷沉闷,一副快要下雨的样子。
“好。”辛湖放下手中的鞋底子,准备去干活了。
谢姝儿自然而然的就准备跟着辛湖走,张婶婶说:“我也去吧。”说着把初八放进背篓里,背起就走。
大郎奇怪的看了大家几眼,辛湖解释道:“谢大嫂有喜了。要多休养。”
“我看她身子不太舒服,就让她在家里歇着了。”谢老夫人忙说。
“没事的。我们几个人也够了。张婶婶也别去了。”大郎忙又说道。
张婶婶有些着急,一定要跟着去。大郎既然指名道姓的来叫人,就证明活多,她要是不去帮忙,估计几个孩子就要忙到很晚了,并且这天气说变就变了,要是雨来,岂不是白干了一场。
谢老夫人见状,也要跟过来做事,还说:“你带着个小孩子,怎么干活。收个干草,我去吧,这点儿活我还做得动。”
“行了,大家都不要争了。老夫人和张婶婶都留在家里。我们几个人就行了。”大郎又说。
搞到最后,所有人都过来了,除了在家睡觉的谢大嫂不知情除外。
不过到了湖边,也没让谢老夫人干活,让她看着几个小的,主要是怕大宝阿毛和阿土不懂事,去玩水,要是落水可就麻烦了。小初八被她背在背上,跟着几个哥哥,开心的不停尖声大笑。
等大家把该收的已晒干的芦苇芽都搬回来了,湖边阿信和阿志睡的大间就空了很多,立马宽敞多了。
没多一会儿,果然起大风,落下几滴豆大的雨点。
谢老夫人松了一口气,说:“幸好快得及,要是打湿了白干了。”
“就是看着天色不对,我就先从地里回来了。”大郎笑道。
“我们家就谢三一个人下地干活,是不是太少了。”谢老夫人问。要是天天象现在这样忙,大人孩子齐上战,她就得考虑要让谢姝儿认真下地去了。虽然她不想让自己女儿过着真正的村姑生活,但人家小孩子都在干活,你呆在家里,想去干一会儿就干一会儿,大部分时间都不干活,也不象话嘛。
“谢三伯一个人已经做了很多事了。姝姐姐不做也没什么关系。现在不是有胡家的两兄弟吗?他们可能干了,您就安心让谢大嫂歇着吧。”大郎说。
其实谢家姑嫂二人,能干的活也不多,下地基本没要她们去,不过前面也是因为有谢五,谢公子,江大山在。别说不需要她俩去,刘大娘也多半是在家里,他自己和辛湖也没干过多少活。
现在多了阿志和阿信,两人抵得上一个壮劳动力了,了不起他和辛湖多干点呗。而且真等到收粮时,胡氏夫妻也该完全好了。有了胡家四口,再加谢三伯,刘大娘,他和辛湖只怕还是不需要干活。
就那么十亩田,真算上多。他前几天都听阿信和阿志,他们在家里,一家人不仅租了十亩田在种,自己家还有十亩荒田,这些田还东一块西一块的,不在一块儿,种的粮食也更加杂。除了种田之外,女人们还得接些小绣活在家里做,贴补家用,男人们还得抽时间打柴去卖,家里还养着不少家禽牲口,孩子们就专门管割猪草,养鸡放鸭的,说起来一家子七八口人甚至上十口人,但真正的壮劳动力也不过三四人。那么多活都能干得完,现在他们总共才十亩田而已。按照阿信了阿志的说活,这点田,完全没压力。所以,他一点儿也不担心地里的活干不完。
虽然他是个男孩子,但大家早就习惯他当家作主,也没觉人得他说这样的话,有什么不对。况且这话也说得很合理。于是这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多谢大家伙了。活多的时候,就叫姝儿去,她这么大个人了,多少也能干些活,家里的事我还干得下来。”谢老夫人说。
“您也太客气了。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就说一声啊。这里什么也没有,就是苦了汪妹子。”张婶婶说。
她是过来人,这么贫穷的生活,要啥没啥的,有段时间她看到什么都能想象成是好吃的,特别是那段缺粮的日子,简直不能回想。
现在的日子是好过多了,但下半年的口粮,眼下可是指望着田里的收成。走了三个青壮男人,剩下的人想要出去买粮,就为难多了。况且,他们带走了三匹马,如今就剩下她们当初带来的两匹母马,真的出门去买粮,也带不回来多少。
“张婶婶,我那衣服就先不做了。”辛湖说。
汪氏刚想说话,却突然觉得恶心,连忙翻身,发出一阵阵干呕。谢老夫人心思一动,伸手搭上她的腕,却不由的惊喜起来。她虽然医术不行,但却知道妇人怀身子的脉象。当年她可是特意学过。
谢老夫人按下兴奋,问:“你这个月换洗了吗?”
江氏一愣,突然惊喜的看着婆婆,不敢相信似的说:“您说我这是有了?”
这时她才发觉自己小日子都差了快一个月没来了。本来是该月头来的,这都月末了,还没有来。这段时间一来忙,二来有心事,她居然搞忘记这事。难怪最近做什么都没精神,也吃不下饭。可是,上次怀阿土,其实反应很轻,也没什么太大的不适,别人还都说她怀相好呢,所以她也没想到这事上来。
“是有快一个月了。”汪氏脸绯红,嗫嗫的说。
“那就好,那就好。这可是太好了。”谢老夫人高兴的语无伦次起来。原来儿媳妇不是病而是害喜,这可是她一直盼着的大事啊。
她原本还以为说,儿子这一去不知道多久才能回来,搞个不好,他们一家人就得在这里再呆个一年又半载了。等回京后,诸事繁忙,也不是怀身子的好时机,再拖一拖,指不定就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的事了。哪里想到,儿子才出门,媳妇就已经有了。
“你也是的,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就疏忽了呢?现在可不比以前身边有人打理照顾,凡事自己要多注意啊。”谢老夫人又是抱怨,又是后怕的说。要不是今天她来寻汪氏说话,还不知道她自己几时才能发现呢。
“娘教训的对。媳妇儿就是觉得身上发懒不想动,没多大精神,再加上夫君刚走,心里也不得劲儿。”汪氏连忙说。
“反正从现在开始,你给我好好的呆在屋里,先养着胎。别到外面乱跑了,家里的活儿就让我和姝儿来做。等先过了三个月再说。”谢老夫人下了死命令,生怕有什么闪失。这个地方,无医没药的,真出了事,哭都来不及。她还巴望着汪氏能多给她生几个孙男孙女呢。
汪氏自然也明白,现在身体最重要,没和婆婆多说,再加上本来就没精神,现正又知道自己是有了喜,心情一放松,居然很快就睡着了。
谢老夫人坐了一会儿,才想起去找谢姝儿。这个女儿整天不落家的,要和阿湖一起去挖野菜啦,去捕鱼啦,没事时就到张家来,大家凑在一起做点针线活,玩闹玩闹。
谢老夫人找过来时,谢姝儿果然在说闲话,手上拿着个活儿,时不时的缝上几针。反倒是辛湖现在纳鞋底子的功力已经不错了,手上飞针走线,却还能扭头和大家说话,不担误纳鞋底子。张婶婶正在给小初八喂糊糊吃,旁边几个孩子在一起玩闹。
“您过来了,坐会儿不?”张婶婶问。
谢老夫人满面笑容,一副有喜事的模样,坐了一会儿,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谢姝儿手中拿的紫色夏衫,正是辛湖的,她才缝了没几针,谢老夫人说:“你缝个衣服,就正经点,快点缝好,东张西望的,要缝到什么时候去?”
“阿湖又不立等着穿,再说了,缝衣服我也不是主力,不过是帮着缝几针,大头还不都是嫂子缝啊。”谢姝儿不以为然的说。
她也不过是顺手捡起缝几针,这几天她被辛湖逮住了,帮她纳了一只鞋底子,刚交给辛湖,为了不让辛湖再让她纳鞋底子,她就捡起张婶婶正在缝的衣服,缝几针装个样子而已。
“不能指望你大嫂了,她有喜了。你快点帮着把这件衣服缝好了,以后可没时间做这些,家里洗衣煮饭,这些活都得你干了。”谢老夫人顺着她的话说。
“真的啊,太好了。”谢姝儿惊喜的说。
“这可是大喜事呢。难怪她这段日子没精神呢。”张婶婶忙着道喜。她也没往这方面想,只当是汪氏不忍夫妻分离。
“阿湖啊,最近地里活多吗?”谢老夫人问。
“有点多,刘大娘谢三伯大郎,阿信阿志五个人天天都下地干活。”辛湖答。
正说着,大郎骑着马过来了,人还在远处就大叫道:“阿湖,你和姝姐姐谢大嫂也去湖边帮个忙,把那些晒干了的芦苇收起来往家搬,我看他们那边都快堆不下了,要是下雨淋坏了就不好了。”今天这天气又冷沉闷,一副快要下雨的样子。
“好。”辛湖放下手中的鞋底子,准备去干活了。
谢姝儿自然而然的就准备跟着辛湖走,张婶婶说:“我也去吧。”说着把初八放进背篓里,背起就走。
大郎奇怪的看了大家几眼,辛湖解释道:“谢大嫂有喜了。要多休养。”
“我看她身子不太舒服,就让她在家里歇着了。”谢老夫人忙说。
“没事的。我们几个人也够了。张婶婶也别去了。”大郎忙又说道。
张婶婶有些着急,一定要跟着去。大郎既然指名道姓的来叫人,就证明活多,她要是不去帮忙,估计几个孩子就要忙到很晚了,并且这天气说变就变了,要是雨来,岂不是白干了一场。
谢老夫人见状,也要跟过来做事,还说:“你带着个小孩子,怎么干活。收个干草,我去吧,这点儿活我还做得动。”
“行了,大家都不要争了。老夫人和张婶婶都留在家里。我们几个人就行了。”大郎又说。
搞到最后,所有人都过来了,除了在家睡觉的谢大嫂不知情除外。
不过到了湖边,也没让谢老夫人干活,让她看着几个小的,主要是怕大宝阿毛和阿土不懂事,去玩水,要是落水可就麻烦了。小初八被她背在背上,跟着几个哥哥,开心的不停尖声大笑。
等大家把该收的已晒干的芦苇芽都搬回来了,湖边阿信和阿志睡的大间就空了很多,立马宽敞多了。
没多一会儿,果然起大风,落下几滴豆大的雨点。
谢老夫人松了一口气,说:“幸好快得及,要是打湿了白干了。”
“就是看着天色不对,我就先从地里回来了。”大郎笑道。
“我们家就谢三一个人下地干活,是不是太少了。”谢老夫人问。要是天天象现在这样忙,大人孩子齐上战,她就得考虑要让谢姝儿认真下地去了。虽然她不想让自己女儿过着真正的村姑生活,但人家小孩子都在干活,你呆在家里,想去干一会儿就干一会儿,大部分时间都不干活,也不象话嘛。
“谢三伯一个人已经做了很多事了。姝姐姐不做也没什么关系。现在不是有胡家的两兄弟吗?他们可能干了,您就安心让谢大嫂歇着吧。”大郎说。
其实谢家姑嫂二人,能干的活也不多,下地基本没要她们去,不过前面也是因为有谢五,谢公子,江大山在。别说不需要她俩去,刘大娘也多半是在家里,他自己和辛湖也没干过多少活。
现在多了阿志和阿信,两人抵得上一个壮劳动力了,了不起他和辛湖多干点呗。而且真等到收粮时,胡氏夫妻也该完全好了。有了胡家四口,再加谢三伯,刘大娘,他和辛湖只怕还是不需要干活。
就那么十亩田,真算上多。他前几天都听阿信和阿志,他们在家里,一家人不仅租了十亩田在种,自己家还有十亩荒田,这些田还东一块西一块的,不在一块儿,种的粮食也更加杂。除了种田之外,女人们还得接些小绣活在家里做,贴补家用,男人们还得抽时间打柴去卖,家里还养着不少家禽牲口,孩子们就专门管割猪草,养鸡放鸭的,说起来一家子七八口人甚至上十口人,但真正的壮劳动力也不过三四人。那么多活都能干得完,现在他们总共才十亩田而已。按照阿信了阿志的说活,这点田,完全没压力。所以,他一点儿也不担心地里的活干不完。
虽然他是个男孩子,但大家早就习惯他当家作主,也没觉人得他说这样的话,有什么不对。况且这话也说得很合理。于是这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多谢大家伙了。活多的时候,就叫姝儿去,她这么大个人了,多少也能干些活,家里的事我还干得下来。”谢老夫人说。
“您也太客气了。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就说一声啊。这里什么也没有,就是苦了汪妹子。”张婶婶说。
她是过来人,这么贫穷的生活,要啥没啥的,有段时间她看到什么都能想象成是好吃的,特别是那段缺粮的日子,简直不能回想。
现在的日子是好过多了,但下半年的口粮,眼下可是指望着田里的收成。走了三个青壮男人,剩下的人想要出去买粮,就为难多了。况且,他们带走了三匹马,如今就剩下她们当初带来的两匹母马,真的出门去买粮,也带不回来多少。
“张婶婶,我那衣服就先不做了。”辛湖说。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22445/40912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