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节
推荐阅读: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脸盲怎么了,不脸盲轮得到你?(nph)、临时夫妻(nph)、绝对臣服姿态(女强制男h)、素女 (古言,1V1,高H)、不是哥哥也不是男妈妈(骨科)、不羡仙(快穿仙侠 古言 1v1 sc)、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年代婊】重生后又娇媚勾人(nph 插足)、《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
“出卷人嘛,可能是太傅,或御史公,还有可能是六部尚书。不过,李洵今年科考,御史公就不大可能。太傅公务繁忙,也会推脱。刑部尚书就不行了。”宋问点头道,“再就是,王侍郎。也或许,朝廷会找一些大儒来出卷。”
赵恒皱眉道:“先生,这范围也太广了。而且,纵然您猜出了谁出卷子,可这阅卷的,还得是礼部与吏部的人啊,还不仅是一个人。”
宋问点头:“我知道,所以我特意去看了看这几人的文章。特意来提醒大家一句。”
宋问:“答卷的时候,要注意的第一点,文风。”
“这几人之间,各自特点鲜明。包括之后的阅卷官,谁也摸不准对方喜欢的文风为何。或词藻华丽,或沉稳刚健,或言辞犀利,或清新婉约,或平实朴素。”宋问挪了挪屁股,坐正道:“但是,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们,喜欢平实朴素文风的考官,就很有可能非常不喜欢堆砌词藻,谈之无物的文章。素来沉稳刚健的考官,就不大可能会喜欢冒进冲动的学生。”
历史上也有各种反华丽,反词藻的文风活动。
文人之间的风向是会变的,各时期有各时期流行的趋势,各自也有各自的流派。
可以确定的是,各流派之间,相处的不是那么好。毕竟文人相轻。
大梁新行科举,考卷甚至都没有糊名。有可能看你名字不好,字也不好,心情又不好,就直接写了个“不”。
宋问道:“不在榜贴上,也没有投过行卷的人,请自觉保持中立。何为中立,以李洵的卷子为准。”
宋问:“其次,给大家归结一下今年的重点,也就是所谓的考点。”
宋问掰着手指头随意给他们数了几个:
“从国的角度。治贪腐,安民心,稳粮价,广教育,重考核,强军本。”
“从人的角度。戒奢以俭,虚心纳下,广开言路,正身黜恶,谦冲自牧,慎始慎终。”
“种种种种,诸如此类。该怎么分,怎么用,怎么选,视情况而定。所谓策论策论,凡遇事的对策,大抵都是相同的。言语必须自己组织,但是结构可以统一。”宋问道,“重要的是清晰流畅,简明扼要。”
众学子频频点头,提笔记下。
宋问将现代常见的总分总,五段三式的行文结构,和他们说了一遍。不过根据历年来的文章,做了一个改变。
中间必须时不时来一段现状描述与歌功颂德,言辞间必须要恭敬。
然而这并不算是重点。
“知道为什么国子监生徒,比普通百姓更容易高中进士吗?一来是因为他们背景雄厚,二来是因为他们真得答得好。”宋问道,“他们耳濡目染的就是治国之道,看见卷子,脑海中就是破题之法。所以他们很会考试。”
宋问指指李洵,让他把林唯衍叫醒。这厮不用参加科考,就是来凑个热闹。
然后让林小友把桌上的纸帮忙发下去。
科举的考题,大部分都是修身治国平天下,题目开得很大,但题破开,就不算难。
加上他们开科不久,不懂得变化出题形式。被宋问一摸一个准,基本没能逃过现代考生的精明套路。
宋问将可以写的点,可以提的对策,简要列出了一半。再加上古文疏注,前人应题的方式,就变得很多。
她其实写得不是很详尽,中间略去了许多。毕竟也没那么多时间准备。
纵然如此,学子看见,还是惊为天人。
这才是简明扼要,清晰流畅吧?
平日里看书,总觉得学得冗杂,用起来才不顺心不顺手,往往许多时间才能回忆起来。
这样规整之后,还用看什么书?照着上面的点,一条条分门别类的答,不是更快吗?
他们不知道,这可是经历的数千年前人总结归纳改进的要点分析。真正的凝古辞,学精敏。
众人拿着纸张,互相间热议讨论。心中只剩下一句话:先生真乃神人也!
难怪平日里都不怎么教授经义,这样看来,的确只是浪费时间。单这一课,就够他们多念好几年书了。
宋问拍着自己的伤手道:“另外,感谢三殿下的友情相助。”
里面有许多是奏章常用的内容,她其实并不熟悉。对于朝堂上的事情,最多也就是耳闻加推测。唐毅就不一样了。
于是唐毅帮她抄了一半,又帮她修改补充了不少地方,才出现这样一份东西。
众生两眼放光的望向唐毅。唐毅被他们热情的目光一盯,有些尴尬的点点头。
宋问道:“总之,卷子问什么,你们就答什么,但是一定要往好的答。哪些点能套,你们就往里面套,这就是所谓的套路。但是以免引起误会,资料切不可外传。”
宋问唏嘘:“其余的自己补充,先生也只能送你们到这里了。”
还想送到哪里?这已经是成功的门口了吧?
宋问站起来,走下讲台,甩了一下头发,握拳道:“是时候该让他们见识一下我的升学率了,一声先生,可不是白叫的。先生能不能名扬天下,就靠你们了学子们!”
第138章 常科开考
宋问给他们讲完这一课, 众学子亢奋的无法平静。
左右逢人就笑, 笑得人一身鸡皮疙瘩。被问一句立马转身就走。全跟疯了一样。
在临近科考的这段时间里,宋问又带他们进一步的认识了, 什么叫应试教育。
这应该要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
先督促着他们, 将剩下的分类自己补齐。写出一套完整的说辞, 里面要有典故,隐喻。文风不要太华丽但是可以霸气。写完后自己背下来。
然后变换着题目,让他们套进题型里。
众生第一次知道,考试竟然还有这等窍门。
原本觉得最难的策论, 现在信手拈来。
赵恒皱眉道:“先生,这范围也太广了。而且,纵然您猜出了谁出卷子,可这阅卷的,还得是礼部与吏部的人啊,还不仅是一个人。”
宋问点头:“我知道,所以我特意去看了看这几人的文章。特意来提醒大家一句。”
宋问:“答卷的时候,要注意的第一点,文风。”
“这几人之间,各自特点鲜明。包括之后的阅卷官,谁也摸不准对方喜欢的文风为何。或词藻华丽,或沉稳刚健,或言辞犀利,或清新婉约,或平实朴素。”宋问挪了挪屁股,坐正道:“但是,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们,喜欢平实朴素文风的考官,就很有可能非常不喜欢堆砌词藻,谈之无物的文章。素来沉稳刚健的考官,就不大可能会喜欢冒进冲动的学生。”
历史上也有各种反华丽,反词藻的文风活动。
文人之间的风向是会变的,各时期有各时期流行的趋势,各自也有各自的流派。
可以确定的是,各流派之间,相处的不是那么好。毕竟文人相轻。
大梁新行科举,考卷甚至都没有糊名。有可能看你名字不好,字也不好,心情又不好,就直接写了个“不”。
宋问道:“不在榜贴上,也没有投过行卷的人,请自觉保持中立。何为中立,以李洵的卷子为准。”
宋问:“其次,给大家归结一下今年的重点,也就是所谓的考点。”
宋问掰着手指头随意给他们数了几个:
“从国的角度。治贪腐,安民心,稳粮价,广教育,重考核,强军本。”
“从人的角度。戒奢以俭,虚心纳下,广开言路,正身黜恶,谦冲自牧,慎始慎终。”
“种种种种,诸如此类。该怎么分,怎么用,怎么选,视情况而定。所谓策论策论,凡遇事的对策,大抵都是相同的。言语必须自己组织,但是结构可以统一。”宋问道,“重要的是清晰流畅,简明扼要。”
众学子频频点头,提笔记下。
宋问将现代常见的总分总,五段三式的行文结构,和他们说了一遍。不过根据历年来的文章,做了一个改变。
中间必须时不时来一段现状描述与歌功颂德,言辞间必须要恭敬。
然而这并不算是重点。
“知道为什么国子监生徒,比普通百姓更容易高中进士吗?一来是因为他们背景雄厚,二来是因为他们真得答得好。”宋问道,“他们耳濡目染的就是治国之道,看见卷子,脑海中就是破题之法。所以他们很会考试。”
宋问指指李洵,让他把林唯衍叫醒。这厮不用参加科考,就是来凑个热闹。
然后让林小友把桌上的纸帮忙发下去。
科举的考题,大部分都是修身治国平天下,题目开得很大,但题破开,就不算难。
加上他们开科不久,不懂得变化出题形式。被宋问一摸一个准,基本没能逃过现代考生的精明套路。
宋问将可以写的点,可以提的对策,简要列出了一半。再加上古文疏注,前人应题的方式,就变得很多。
她其实写得不是很详尽,中间略去了许多。毕竟也没那么多时间准备。
纵然如此,学子看见,还是惊为天人。
这才是简明扼要,清晰流畅吧?
平日里看书,总觉得学得冗杂,用起来才不顺心不顺手,往往许多时间才能回忆起来。
这样规整之后,还用看什么书?照着上面的点,一条条分门别类的答,不是更快吗?
他们不知道,这可是经历的数千年前人总结归纳改进的要点分析。真正的凝古辞,学精敏。
众人拿着纸张,互相间热议讨论。心中只剩下一句话:先生真乃神人也!
难怪平日里都不怎么教授经义,这样看来,的确只是浪费时间。单这一课,就够他们多念好几年书了。
宋问拍着自己的伤手道:“另外,感谢三殿下的友情相助。”
里面有许多是奏章常用的内容,她其实并不熟悉。对于朝堂上的事情,最多也就是耳闻加推测。唐毅就不一样了。
于是唐毅帮她抄了一半,又帮她修改补充了不少地方,才出现这样一份东西。
众生两眼放光的望向唐毅。唐毅被他们热情的目光一盯,有些尴尬的点点头。
宋问道:“总之,卷子问什么,你们就答什么,但是一定要往好的答。哪些点能套,你们就往里面套,这就是所谓的套路。但是以免引起误会,资料切不可外传。”
宋问唏嘘:“其余的自己补充,先生也只能送你们到这里了。”
还想送到哪里?这已经是成功的门口了吧?
宋问站起来,走下讲台,甩了一下头发,握拳道:“是时候该让他们见识一下我的升学率了,一声先生,可不是白叫的。先生能不能名扬天下,就靠你们了学子们!”
第138章 常科开考
宋问给他们讲完这一课, 众学子亢奋的无法平静。
左右逢人就笑, 笑得人一身鸡皮疙瘩。被问一句立马转身就走。全跟疯了一样。
在临近科考的这段时间里,宋问又带他们进一步的认识了, 什么叫应试教育。
这应该要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
先督促着他们, 将剩下的分类自己补齐。写出一套完整的说辞, 里面要有典故,隐喻。文风不要太华丽但是可以霸气。写完后自己背下来。
然后变换着题目,让他们套进题型里。
众生第一次知道,考试竟然还有这等窍门。
原本觉得最难的策论, 现在信手拈来。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24346/449083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