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节
推荐阅读:救命!和顶流死对头网恋后被亲哭、分手七年后,隔壁住进了前男友、你好,谢教授、又被腹黑影帝给盯上了、我们真的只是在演戏、主角简安安楚君行、唐人的餐桌、父可敌国、女装网恋到高冷室友翻车了、旭爺偏寵我、
林黛玉一听, 眼圈就红了。
她想起了父亲林如海。如果不是因为盐政糜烂,林如海又怎么会在这个位置上熬油一般地熬着?熬了四五年,最后硬生生地把自己给熬死了。
别说是贾琰发话,就是不是贾琰来主持,就因为林如海,林黛玉也会掺进来。
林黛玉是如此,薛宝钗更是如此。
薛宝钗端着茗碗,想了想,道:“娘娘,娘娘既然这么说了,显然,这事儿已经在娘娘心底盘桓了好些日子了。臣妾斗胆,也说两句。若是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娘娘海涵。”
“你说吧。”
“是,娘娘。”薛宝钗整理了一下词句,道:“娘娘,既然娘娘弄这个,是想要让天下百姓都吃上便宜的盐,那么,这就是商。商人有商人的规矩,商场有商场的杀人不见血。为仁宗陛下和孝宗陛下办事儿的人,肯定能是沙场上的老将,再不然,打探消息是一把手。可是这行商,不是臣妾说,这商人一代一代,父传子,子传孙,固然是国法使然,可未必全然是国法之故。娘娘让这些大人去做这些,本意是好的,就怕是新手,被人坑了去。”
其实,薛宝钗这么说,依旧是避重就轻。这种事情最担心的,其实不是被人坑,而是这些密探本来是做监管的,现在让他们直接动手办事儿,就怕这做生意的跟监管的混到一块儿,最后反而坑了贾琰。
贾琰道:“那你说,这事儿应该如何?”
薛宝钗答道:“娘娘,昔年我们薛家的生意遍布运河两岸,只是后来臣妾的哥哥先是犯了事儿,后来又因为军功而改换门庭,这才渐渐地把生意收了起来。虽然臣妾的娘家已经改换门庭,可是薛家昔年一共八房,改换门庭的也不过是臣妾娘家这一房罢了。薛氏八房,别人还尤可,臣妾的堂弟薛蝌那里,臣妾却能够做一半的主。”
没有人比薛宝钗更清楚,看到薛蟠成了贵族中的一份子,薛氏一族的其他人有多眼热。至于薛蝌,他读书不行,做生意却还有几分本事,薛家在薛蟠手里日渐消耗的家业,在薛蝌的手里也有了起色,甚至可以说,已经有了薛宝钗父亲在的时候的模样。
这也变相地证明了薛蝌的本事。
薛宝钗敢保证,只要贾琰一句话,她就能够让薛蝌投到贾琰这里。@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贾琰淡淡地道:“宝姐姐,你可知道,本宫说的是什么吗?本宫要的,是彻底掌握在皇家手里的买卖。”
薛宝钗斩钉截铁地道:“娘娘乃是当朝太后,只要娘娘放出话来,京里的商家们绝对愿意倾家孝敬。至于娘娘说的,臣妾也琢磨过了。只要娘娘愿意让薛家在这买卖里面占据一定的干股,再给那些掌柜们一定的顶身股,就不怕那些人不听娘娘的。至于皇家要彻底掌握这些买卖,臣妾认为,只要皇家掌握的股在六成以上,不,也许七成更保险一点,一切按照契约行事,那就够了。”
贾琰看着薛宝钗,微微地瞪大了眼睛。
薛宝钗果然是皇商家庭的女儿,她不曾说什么,她就已经想到了干股和顶身股。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借着薛家的壳子,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铺子铺到各地。
贾琰道:“宝姐姐,你确信你堂弟会愿意?”
薛宝钗道:“娘娘,商人无时无刻都想改变自己的身份。给娘娘办事儿,难道不是最好的晋身之阶?”
如果是以前的薛宝钗,她绝对会说,以贾琰的身份,就是什么都不给,也有的是人愿意为贾琰办事儿。可是现在的薛宝钗已经知道了,有些时候,这种不求回报的奉承,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方式找回来。所以,立下契约,按照约定行事,这才是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林黛玉立刻提出,在她的那些庄子上,那些读过几年学堂,能写会算的小子们,可以成为这些铺子里的伙计,也可以成为密探这边的专属账房。
当然,如果需要钱的话,林黛玉是绝对不会吝啬的。
至于探春,她跟着儿子在县令这个位置上呆过一些日子,对百姓人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比较清楚。而这些小事儿,牵引开,折射出来的,就是各种官商勾结、欺压斗升小民的种种表现。
有了这三人帮贾琰打底稿,然后又有密卫那边传来的消息,大晋的赋税改革,就这样磕磕碰碰地从盐政开始了。
不,更准确地说,是从那无数家深入民间的杂货铺子开始了。
虽然这年头,很多农村都少不了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货郎,可是杂货铺子却是很多货郎的梦想。杂货铺子,在任何一个城市都不稀奇。
巧合的是,无论是贾琰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和贾家,当年在商丘,在齐鲁之地的那些庄子,经过了这么多年之后,这些庄子总是积压许多产品。比方说,积压许多年已经变了颜色的毛线。这些褪了色的毛线,在那些大铺子里是卖不出去的。可是就是这种残次品,很多偏远地方的女人都愿意花费一点时间,把这些毛线重新整理,然后编织成新衣服。很多女人都愿意相信,这种毛线并不是放久了,而是它本来就是这种颜色。
而这种杂货铺子,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有粮食卖,隔三差五地,还有食盐卖,而且还卖得非常便宜,只是购买的时候需要登记户籍。
虽然不是有人想以盐税和盐铁官营之名弄倒这些铺子,可是一来这些铺子用的是已经完税的盐引,二来,官场上的事儿没有人比那些密卫们更清楚了,三来,这些盐也的确便宜,数量也不是很多,加上背后之人又善于利用百姓,反而使得这些铺子的盐巴,从一开始就比别处低上一成。
而对于百姓而言,这杂货铺子里的盐虽然便宜,有的时候还会搭一点针头线脑的,因此即便这些杂货铺子都处于地段不大好的地方,可百姓依旧愿意去这些铺子购买各种物什。
这让这些杂货铺子的周边,变相地变成了商业区。而得了薛宝钗授意的各处掌柜,早就把这杂货铺子周围的地方买了下来,如今或者租赁,或者是干别的买卖,都不愁人气。
这种方式,缺点就是初期的投入大,但是一旦人气上去了,商铺的价格也跟着攀升,总之,不用十年的功夫,光周围的商铺的租金就能够回本。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这个投资方式,大家会不会觉得眼熟。
第322章
盐官营, 最初的做法其实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 从汉武帝至今, 少说也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因为历史漫长,这其中的形态也有了很多的变化, 比方说这官销, 本来是应该直接是官府下属的牙行之类的商业机构直接对百姓销售盐巴的, 可是这种方式,一来成本偏高,二来容易让盐巴成为下面的官吏们盘剥百姓的又一种途径。
所以,如今大晋朝的盐官营中的盐巴销售,其实是放在盐场进行销售。商人们去盐官手里先缴纳赋税, 领取盐引, 然后凭着盐引去盐场领盐巴。
就是因为这种模式,减少了盐官营在销售过程中的成本,至于各地的盐巴的实际价格,却是不一定的。越是偏远地区, 这盐巴的价格就越高,这是事实。
当然, 盐场相关的工作人员跟别人私下勾结,一份盐引领两份或者两份以上乃至更多盐巴,这才是大晋朝私盐的来源和本质。而盐官们,就以林如海为例, 其实如果盐政一点问题都没有,那么, 他们的任务就是盯着盐场的产量,然后批盐引拿税金就好了。而盐这种东西,是唯一一种没法自给自足的生活必需品,而且需求基数大,生产成本低,尤其是晒盐法,除了初期的盐田的投资,后面的管理和工人的费用,对比盐的产量,基本可以无视。加上人对盐巴的需求,每个月最多也就一斤多一点,因此人们对盐巴的价格的敏感度也不像粮食那么高。
这就是盐会成为暴利的产业的主要原因。
盐,看起来很不起眼,可是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都有盐税等同于王权的说法。
可就是因为百姓对盐价不那么敏感,使得国家在收不上盐税的时候,就会提高盐税的税率,然后进一步地促进盐价的走高,然后私盐更加猖獗,盐税只能继续提高。
这已经成了一个怪圈了。
贾琰跟林黛玉薛宝钗几个经过反复低讨论,觉得从运输这一块下手,还是有可能把盐价降下来的。
最开始的两年,这盐之战进行得非常艰难,光铺设那些铺子,都差一点榨干了贾琰手里全部的资金,更别说那些
但是,事情伴随这皇帝把自贡送给了母亲一事,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
自贡打汉代时期就是产盐之地。只不过,贾琰接手之后,让钦天监的阴阳博士、水文博士和虞部相关官员对当地进行了详细地调查之后,竟然发现在自贡,跟盐伴生的,竟然是天然气!而且当地对天然气的用法跟贾琰的认知比起来,显然是非常非常落后的。
贾琰立刻让将作监设计了一种机关,看上去就像是一口异常古怪的大锅,却能够以蒸汽为动力,把深入地下几百米的卤水抽出来,然后用天然气煮盐……
内阁会同意皇帝把自贡送给太后,其实是因为很多人都相信,自贡从汉代到现在,地下的盐卤已经近乎枯竭,因此皇帝要讨母亲欢心,他们也选择了默许。
对于他们来说,太后娘娘只要不干政,一个小小的自贡,还是可以的。
但是,伴随着新仪器架到了自贡的盐井上,自贡每年的产盐量暴涨,从自贡的地方报告上可以看到,新仪器使用的第一年,自贡井盐的产量,就足够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食用!
据说川南道布政使因为不相信这份报告而亲自去自贡做了一番调查,这才把这份报告送达内阁。
内阁惊呆了。
因为伴随着自贡井盐产量的暴涨,自贡这一年的盐税直接就上缴了一百二十万两白银!
紧接着,就有个愣子算了一本账,说根据典籍记载北宋末年两淮盐利收入在1500万至2405万贯之间,可是本朝去年的两淮盐场税银才八点七万两白银,甚至连十万两都不到,而当年林如海在位的时候,两淮盐场每年都能够上缴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
然后就有人在朝堂上公开表示,是因为自贡盐运输方便,直接走岷江入长江,通过长江水域顺流而下,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因此大家都从自贡取盐,所以,去年两淮盐场的收入不好。
然后那愣子就说了,一百六十万两银子去掉一百二十万,还有四十万。这四十万去了哪里?这还没有算上自贡以前的税银呢。还问对方是故意找茬看太后娘娘不顺眼,还是包庇私盐。
整个朝堂立刻炸了。
因为无论哪一个罪名都不好回答啊。
朝堂变成了宛如开了锅一般的沸水,当然,前后三任扬州巡盐御史都倒了大霉,全部被抄家问罪。
其实高位的朝臣和消息灵通之辈已经隐隐猜到了,继开疆拓土之后,太后娘娘又准备对盐政下手了,原因很可能是改革。
结合之前的外迁百姓,很容易就让人想到,这是一次面向全国的,涉及土地和盐政的全方面的、深入的改革。@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能够爬进内阁的大臣们绝对不会是对历史和政治一无所知的家伙,跟司马光这样的经济学家,也不独北宋会出现。封建王朝的内阁大臣们,几乎每一个人对经济和民生都有自己的一套认识。换而言之,虽然这次的事件看起来不过是因为去年两淮盐税没有收上来,可实际上呢,不过是因为立国百年,朝廷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而盐税,不过是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而已。
不过,阁臣们清楚这一点,可是有的人却不知道啊。
因为涉及到了皇太后,事情就变得格外复杂,甚至连后宫都被牵扯了进来。
作为媳妇,冯皇后对贾琰的心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她以为自己隐藏得很好,却不知道很多人都猜到了她的心思。
无论是贤妃还是德妃,都这样悄悄地跟左右道:“看我们这位娘娘,不过是惦记着太后娘娘手里的那些东西罢了。密卫,皇家海上商队,如今又多了一样,盐。别的不说,无论是哪一样,都够馋人的了。更别说太后娘娘手里有三样!可惜,这三样,密卫是仁宗陛下和先皇一手设立的,太后娘娘不过是接手之人罢了,海上商队是先皇跟太后娘娘一起用太后娘娘的陪嫁筹建的,原就应该属于太后娘娘才对,就是放在民间,也没有做儿媳妇的惦记着婆婆的陪嫁置办的产业的。至于自贡的盐,又是太后娘娘歇下来之后弄的。我们这位娘娘,除了生了一位皇子,别无寸功,竟然敢肖想太后娘娘手里的东西!”
这几个妃子会这么说,她们心里实际上如何不馋贾琰手里的东西呢?只不过,她们只是妃子,而不是皇后,因此只能如此罢了。可是这不妨碍她们趁机做一点小动作,给冯皇后添点堵,顺便给自己弄点好处。
就这样,表面上是弹劾太后干政实际上却是为冯皇后挖坑的行动开始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御史台是言官,本来就有闻风奏事的传统,因此,御史台很多底层的御史都是以弹劾他人为荣的,加上他们很多都是初入官场,年轻气盛,自然是更加无所畏惧。
虽然说冯皇后是勋爵贵胄之家出来的,跟清流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冯家子弟在外面吃花酒,然后酒上了头,被诱惑着,说了不该说的话也是有的,然后,被人听了去……
在信息不透明的时代,要污蔑一个人真的是太容易了。只要经手的人够多,就足够混淆视听。而冯皇后对贾琰心存芥蒂,本来就是后宫里面众所周知的事情。
最最重要的是,早在先皇孝宗皇帝还在的时候,皇帝就知道,冯皇后对自己的母亲心怀不满一事了。
在皇帝看来,冯皇后会有这样的想法,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你贵为皇后,这宫里,缺了谁的都不可能缺了你的,你觊觎母后手里的密卫和皇家商队是几个意思?母后就是要放手,也是交给朕!怎么可能交给你!如果仅仅是皇家商队,反正海禁这玩意儿已经名存实亡,你娘家也可以组建商队,或者让附庸过来的商人送你几成干股就成。你吃喝花用一概不愁,还惦记着这些是几个意思!
如今又惦记上了母后手里的盐!也不想想,就凭你的这点心性和眼界,真给了你这些东西,你能做出什么事儿来?不给朕添乱就好了!
有贾琰珠玉在前,皇帝再看冯皇后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了。如今再被这把火一烧,有人再在他的耳边嘀咕几句,更重要的是,他的密卫和御史台的“深入”调查报告往他面前一送,皇帝彻底火了。
他直接把冯皇后关了禁闭,也收了冯皇后的凤印。
大皇子听说,先是去了冠带跪求父亲,结果皇帝直接叫人把他拖了下去。大皇子无法,又去清凉殿求见母亲,结果冯皇后搂着儿子,哭着说什么恐叫儿子看芦花。
皇帝更怒。
他直接叫人收了冯皇后的中宫笺表和册宝,又裁减了皇后身边的侍女宫人,堂堂皇后,随侍宫人和排场、用度竟然连庶妃都不如了。至于什么六局六尚的首领女官、首领内侍等,也不再向皇后负责,而是直接向皇帝负责。
皇后不废而废。
如果说皇帝直接公开表示要诏告天下废后,群臣肯定是会反对的。可是皇帝并没有公开表示要废后,而京中的权贵之家都知道,这是因为皇后觊觎太后手中的东西,而太后手里的那些东西,本来是应该传给皇帝的,皇后如此行为,几乎等同于站到了皇帝的对立面,成了皇帝的政敌了。
群臣如何敢劝?
被夺走了册宝,连儿子也不能见的冯皇后这才知道不好,可是她哪里还有回天之力。这年冬天就染上了风寒,然后因为身边的人有心怠慢,竟然死在了小年之前!
大皇子哭得死去活来,可是一切都已经迟了。
冯皇后以贵人之礼下葬,就是祭享,也是庶妃的例。这位曾经被全天下羡慕、跟贾琰一样坐着花轿从朱雀门嫁入皇宫的女人,就这样,宛如露珠一样消失了。
大约除了她自己的父母和她的儿子,京中已经无人关心她的结局。因为当今皇帝才三十出头,宫中势必需要一位新皇后。重要的是,皇帝年富力强,这个时候娶进宫的皇后,生下的嫡皇子才有可能继承大位!
想想仁宗皇帝中后期的政|局|之诡谲,和填进去的人命,在想想孝宗皇帝跟当今之间的平稳过度,傻子都知道哪个选择才是更好的。
泰安元年,大晋开始了又一轮后妃拣择,文武百官跪在了夏宫的勤政殿前,恳请皇太后贾琰出面,主持大局。
拣择后妃,礼部和宗正寺可以代办,但是选皇后,必须由皇室最高长辈出面。
贾琰是皇太后,她才是皇室最尊贵的长辈。
插入书签
作者有话要说:
个人觉得,真正的后宫之争,绝对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绝对是要你命。
她想起了父亲林如海。如果不是因为盐政糜烂,林如海又怎么会在这个位置上熬油一般地熬着?熬了四五年,最后硬生生地把自己给熬死了。
别说是贾琰发话,就是不是贾琰来主持,就因为林如海,林黛玉也会掺进来。
林黛玉是如此,薛宝钗更是如此。
薛宝钗端着茗碗,想了想,道:“娘娘,娘娘既然这么说了,显然,这事儿已经在娘娘心底盘桓了好些日子了。臣妾斗胆,也说两句。若是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娘娘海涵。”
“你说吧。”
“是,娘娘。”薛宝钗整理了一下词句,道:“娘娘,既然娘娘弄这个,是想要让天下百姓都吃上便宜的盐,那么,这就是商。商人有商人的规矩,商场有商场的杀人不见血。为仁宗陛下和孝宗陛下办事儿的人,肯定能是沙场上的老将,再不然,打探消息是一把手。可是这行商,不是臣妾说,这商人一代一代,父传子,子传孙,固然是国法使然,可未必全然是国法之故。娘娘让这些大人去做这些,本意是好的,就怕是新手,被人坑了去。”
其实,薛宝钗这么说,依旧是避重就轻。这种事情最担心的,其实不是被人坑,而是这些密探本来是做监管的,现在让他们直接动手办事儿,就怕这做生意的跟监管的混到一块儿,最后反而坑了贾琰。
贾琰道:“那你说,这事儿应该如何?”
薛宝钗答道:“娘娘,昔年我们薛家的生意遍布运河两岸,只是后来臣妾的哥哥先是犯了事儿,后来又因为军功而改换门庭,这才渐渐地把生意收了起来。虽然臣妾的娘家已经改换门庭,可是薛家昔年一共八房,改换门庭的也不过是臣妾娘家这一房罢了。薛氏八房,别人还尤可,臣妾的堂弟薛蝌那里,臣妾却能够做一半的主。”
没有人比薛宝钗更清楚,看到薛蟠成了贵族中的一份子,薛氏一族的其他人有多眼热。至于薛蝌,他读书不行,做生意却还有几分本事,薛家在薛蟠手里日渐消耗的家业,在薛蝌的手里也有了起色,甚至可以说,已经有了薛宝钗父亲在的时候的模样。
这也变相地证明了薛蝌的本事。
薛宝钗敢保证,只要贾琰一句话,她就能够让薛蝌投到贾琰这里。@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贾琰淡淡地道:“宝姐姐,你可知道,本宫说的是什么吗?本宫要的,是彻底掌握在皇家手里的买卖。”
薛宝钗斩钉截铁地道:“娘娘乃是当朝太后,只要娘娘放出话来,京里的商家们绝对愿意倾家孝敬。至于娘娘说的,臣妾也琢磨过了。只要娘娘愿意让薛家在这买卖里面占据一定的干股,再给那些掌柜们一定的顶身股,就不怕那些人不听娘娘的。至于皇家要彻底掌握这些买卖,臣妾认为,只要皇家掌握的股在六成以上,不,也许七成更保险一点,一切按照契约行事,那就够了。”
贾琰看着薛宝钗,微微地瞪大了眼睛。
薛宝钗果然是皇商家庭的女儿,她不曾说什么,她就已经想到了干股和顶身股。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借着薛家的壳子,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铺子铺到各地。
贾琰道:“宝姐姐,你确信你堂弟会愿意?”
薛宝钗道:“娘娘,商人无时无刻都想改变自己的身份。给娘娘办事儿,难道不是最好的晋身之阶?”
如果是以前的薛宝钗,她绝对会说,以贾琰的身份,就是什么都不给,也有的是人愿意为贾琰办事儿。可是现在的薛宝钗已经知道了,有些时候,这种不求回报的奉承,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方式找回来。所以,立下契约,按照约定行事,这才是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林黛玉立刻提出,在她的那些庄子上,那些读过几年学堂,能写会算的小子们,可以成为这些铺子里的伙计,也可以成为密探这边的专属账房。
当然,如果需要钱的话,林黛玉是绝对不会吝啬的。
至于探春,她跟着儿子在县令这个位置上呆过一些日子,对百姓人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比较清楚。而这些小事儿,牵引开,折射出来的,就是各种官商勾结、欺压斗升小民的种种表现。
有了这三人帮贾琰打底稿,然后又有密卫那边传来的消息,大晋的赋税改革,就这样磕磕碰碰地从盐政开始了。
不,更准确地说,是从那无数家深入民间的杂货铺子开始了。
虽然这年头,很多农村都少不了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货郎,可是杂货铺子却是很多货郎的梦想。杂货铺子,在任何一个城市都不稀奇。
巧合的是,无论是贾琰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和贾家,当年在商丘,在齐鲁之地的那些庄子,经过了这么多年之后,这些庄子总是积压许多产品。比方说,积压许多年已经变了颜色的毛线。这些褪了色的毛线,在那些大铺子里是卖不出去的。可是就是这种残次品,很多偏远地方的女人都愿意花费一点时间,把这些毛线重新整理,然后编织成新衣服。很多女人都愿意相信,这种毛线并不是放久了,而是它本来就是这种颜色。
而这种杂货铺子,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有粮食卖,隔三差五地,还有食盐卖,而且还卖得非常便宜,只是购买的时候需要登记户籍。
虽然不是有人想以盐税和盐铁官营之名弄倒这些铺子,可是一来这些铺子用的是已经完税的盐引,二来,官场上的事儿没有人比那些密卫们更清楚了,三来,这些盐也的确便宜,数量也不是很多,加上背后之人又善于利用百姓,反而使得这些铺子的盐巴,从一开始就比别处低上一成。
而对于百姓而言,这杂货铺子里的盐虽然便宜,有的时候还会搭一点针头线脑的,因此即便这些杂货铺子都处于地段不大好的地方,可百姓依旧愿意去这些铺子购买各种物什。
这让这些杂货铺子的周边,变相地变成了商业区。而得了薛宝钗授意的各处掌柜,早就把这杂货铺子周围的地方买了下来,如今或者租赁,或者是干别的买卖,都不愁人气。
这种方式,缺点就是初期的投入大,但是一旦人气上去了,商铺的价格也跟着攀升,总之,不用十年的功夫,光周围的商铺的租金就能够回本。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这个投资方式,大家会不会觉得眼熟。
第322章
盐官营, 最初的做法其实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 从汉武帝至今, 少说也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因为历史漫长,这其中的形态也有了很多的变化, 比方说这官销, 本来是应该直接是官府下属的牙行之类的商业机构直接对百姓销售盐巴的, 可是这种方式,一来成本偏高,二来容易让盐巴成为下面的官吏们盘剥百姓的又一种途径。
所以,如今大晋朝的盐官营中的盐巴销售,其实是放在盐场进行销售。商人们去盐官手里先缴纳赋税, 领取盐引, 然后凭着盐引去盐场领盐巴。
就是因为这种模式,减少了盐官营在销售过程中的成本,至于各地的盐巴的实际价格,却是不一定的。越是偏远地区, 这盐巴的价格就越高,这是事实。
当然, 盐场相关的工作人员跟别人私下勾结,一份盐引领两份或者两份以上乃至更多盐巴,这才是大晋朝私盐的来源和本质。而盐官们,就以林如海为例, 其实如果盐政一点问题都没有,那么, 他们的任务就是盯着盐场的产量,然后批盐引拿税金就好了。而盐这种东西,是唯一一种没法自给自足的生活必需品,而且需求基数大,生产成本低,尤其是晒盐法,除了初期的盐田的投资,后面的管理和工人的费用,对比盐的产量,基本可以无视。加上人对盐巴的需求,每个月最多也就一斤多一点,因此人们对盐巴的价格的敏感度也不像粮食那么高。
这就是盐会成为暴利的产业的主要原因。
盐,看起来很不起眼,可是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都有盐税等同于王权的说法。
可就是因为百姓对盐价不那么敏感,使得国家在收不上盐税的时候,就会提高盐税的税率,然后进一步地促进盐价的走高,然后私盐更加猖獗,盐税只能继续提高。
这已经成了一个怪圈了。
贾琰跟林黛玉薛宝钗几个经过反复低讨论,觉得从运输这一块下手,还是有可能把盐价降下来的。
最开始的两年,这盐之战进行得非常艰难,光铺设那些铺子,都差一点榨干了贾琰手里全部的资金,更别说那些
但是,事情伴随这皇帝把自贡送给了母亲一事,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
自贡打汉代时期就是产盐之地。只不过,贾琰接手之后,让钦天监的阴阳博士、水文博士和虞部相关官员对当地进行了详细地调查之后,竟然发现在自贡,跟盐伴生的,竟然是天然气!而且当地对天然气的用法跟贾琰的认知比起来,显然是非常非常落后的。
贾琰立刻让将作监设计了一种机关,看上去就像是一口异常古怪的大锅,却能够以蒸汽为动力,把深入地下几百米的卤水抽出来,然后用天然气煮盐……
内阁会同意皇帝把自贡送给太后,其实是因为很多人都相信,自贡从汉代到现在,地下的盐卤已经近乎枯竭,因此皇帝要讨母亲欢心,他们也选择了默许。
对于他们来说,太后娘娘只要不干政,一个小小的自贡,还是可以的。
但是,伴随着新仪器架到了自贡的盐井上,自贡每年的产盐量暴涨,从自贡的地方报告上可以看到,新仪器使用的第一年,自贡井盐的产量,就足够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食用!
据说川南道布政使因为不相信这份报告而亲自去自贡做了一番调查,这才把这份报告送达内阁。
内阁惊呆了。
因为伴随着自贡井盐产量的暴涨,自贡这一年的盐税直接就上缴了一百二十万两白银!
紧接着,就有个愣子算了一本账,说根据典籍记载北宋末年两淮盐利收入在1500万至2405万贯之间,可是本朝去年的两淮盐场税银才八点七万两白银,甚至连十万两都不到,而当年林如海在位的时候,两淮盐场每年都能够上缴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
然后就有人在朝堂上公开表示,是因为自贡盐运输方便,直接走岷江入长江,通过长江水域顺流而下,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因此大家都从自贡取盐,所以,去年两淮盐场的收入不好。
然后那愣子就说了,一百六十万两银子去掉一百二十万,还有四十万。这四十万去了哪里?这还没有算上自贡以前的税银呢。还问对方是故意找茬看太后娘娘不顺眼,还是包庇私盐。
整个朝堂立刻炸了。
因为无论哪一个罪名都不好回答啊。
朝堂变成了宛如开了锅一般的沸水,当然,前后三任扬州巡盐御史都倒了大霉,全部被抄家问罪。
其实高位的朝臣和消息灵通之辈已经隐隐猜到了,继开疆拓土之后,太后娘娘又准备对盐政下手了,原因很可能是改革。
结合之前的外迁百姓,很容易就让人想到,这是一次面向全国的,涉及土地和盐政的全方面的、深入的改革。@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能够爬进内阁的大臣们绝对不会是对历史和政治一无所知的家伙,跟司马光这样的经济学家,也不独北宋会出现。封建王朝的内阁大臣们,几乎每一个人对经济和民生都有自己的一套认识。换而言之,虽然这次的事件看起来不过是因为去年两淮盐税没有收上来,可实际上呢,不过是因为立国百年,朝廷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而盐税,不过是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而已。
不过,阁臣们清楚这一点,可是有的人却不知道啊。
因为涉及到了皇太后,事情就变得格外复杂,甚至连后宫都被牵扯了进来。
作为媳妇,冯皇后对贾琰的心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她以为自己隐藏得很好,却不知道很多人都猜到了她的心思。
无论是贤妃还是德妃,都这样悄悄地跟左右道:“看我们这位娘娘,不过是惦记着太后娘娘手里的那些东西罢了。密卫,皇家海上商队,如今又多了一样,盐。别的不说,无论是哪一样,都够馋人的了。更别说太后娘娘手里有三样!可惜,这三样,密卫是仁宗陛下和先皇一手设立的,太后娘娘不过是接手之人罢了,海上商队是先皇跟太后娘娘一起用太后娘娘的陪嫁筹建的,原就应该属于太后娘娘才对,就是放在民间,也没有做儿媳妇的惦记着婆婆的陪嫁置办的产业的。至于自贡的盐,又是太后娘娘歇下来之后弄的。我们这位娘娘,除了生了一位皇子,别无寸功,竟然敢肖想太后娘娘手里的东西!”
这几个妃子会这么说,她们心里实际上如何不馋贾琰手里的东西呢?只不过,她们只是妃子,而不是皇后,因此只能如此罢了。可是这不妨碍她们趁机做一点小动作,给冯皇后添点堵,顺便给自己弄点好处。
就这样,表面上是弹劾太后干政实际上却是为冯皇后挖坑的行动开始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御史台是言官,本来就有闻风奏事的传统,因此,御史台很多底层的御史都是以弹劾他人为荣的,加上他们很多都是初入官场,年轻气盛,自然是更加无所畏惧。
虽然说冯皇后是勋爵贵胄之家出来的,跟清流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冯家子弟在外面吃花酒,然后酒上了头,被诱惑着,说了不该说的话也是有的,然后,被人听了去……
在信息不透明的时代,要污蔑一个人真的是太容易了。只要经手的人够多,就足够混淆视听。而冯皇后对贾琰心存芥蒂,本来就是后宫里面众所周知的事情。
最最重要的是,早在先皇孝宗皇帝还在的时候,皇帝就知道,冯皇后对自己的母亲心怀不满一事了。
在皇帝看来,冯皇后会有这样的想法,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你贵为皇后,这宫里,缺了谁的都不可能缺了你的,你觊觎母后手里的密卫和皇家商队是几个意思?母后就是要放手,也是交给朕!怎么可能交给你!如果仅仅是皇家商队,反正海禁这玩意儿已经名存实亡,你娘家也可以组建商队,或者让附庸过来的商人送你几成干股就成。你吃喝花用一概不愁,还惦记着这些是几个意思!
如今又惦记上了母后手里的盐!也不想想,就凭你的这点心性和眼界,真给了你这些东西,你能做出什么事儿来?不给朕添乱就好了!
有贾琰珠玉在前,皇帝再看冯皇后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了。如今再被这把火一烧,有人再在他的耳边嘀咕几句,更重要的是,他的密卫和御史台的“深入”调查报告往他面前一送,皇帝彻底火了。
他直接把冯皇后关了禁闭,也收了冯皇后的凤印。
大皇子听说,先是去了冠带跪求父亲,结果皇帝直接叫人把他拖了下去。大皇子无法,又去清凉殿求见母亲,结果冯皇后搂着儿子,哭着说什么恐叫儿子看芦花。
皇帝更怒。
他直接叫人收了冯皇后的中宫笺表和册宝,又裁减了皇后身边的侍女宫人,堂堂皇后,随侍宫人和排场、用度竟然连庶妃都不如了。至于什么六局六尚的首领女官、首领内侍等,也不再向皇后负责,而是直接向皇帝负责。
皇后不废而废。
如果说皇帝直接公开表示要诏告天下废后,群臣肯定是会反对的。可是皇帝并没有公开表示要废后,而京中的权贵之家都知道,这是因为皇后觊觎太后手中的东西,而太后手里的那些东西,本来是应该传给皇帝的,皇后如此行为,几乎等同于站到了皇帝的对立面,成了皇帝的政敌了。
群臣如何敢劝?
被夺走了册宝,连儿子也不能见的冯皇后这才知道不好,可是她哪里还有回天之力。这年冬天就染上了风寒,然后因为身边的人有心怠慢,竟然死在了小年之前!
大皇子哭得死去活来,可是一切都已经迟了。
冯皇后以贵人之礼下葬,就是祭享,也是庶妃的例。这位曾经被全天下羡慕、跟贾琰一样坐着花轿从朱雀门嫁入皇宫的女人,就这样,宛如露珠一样消失了。
大约除了她自己的父母和她的儿子,京中已经无人关心她的结局。因为当今皇帝才三十出头,宫中势必需要一位新皇后。重要的是,皇帝年富力强,这个时候娶进宫的皇后,生下的嫡皇子才有可能继承大位!
想想仁宗皇帝中后期的政|局|之诡谲,和填进去的人命,在想想孝宗皇帝跟当今之间的平稳过度,傻子都知道哪个选择才是更好的。
泰安元年,大晋开始了又一轮后妃拣择,文武百官跪在了夏宫的勤政殿前,恳请皇太后贾琰出面,主持大局。
拣择后妃,礼部和宗正寺可以代办,但是选皇后,必须由皇室最高长辈出面。
贾琰是皇太后,她才是皇室最尊贵的长辈。
插入书签
作者有话要说:
个人觉得,真正的后宫之争,绝对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绝对是要你命。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25823/481283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