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节
推荐阅读:一级律师、花都狂龙、极品神医、末世最强觉醒、隋炀帝、血性、无限进化(无敌宝宝猪)、鬼话、宠妻成瘾、主宰苍穹、
所以颜锦泉在一番深思之后,便主动站出来道,“不知陛下这参谋军事的职务如何安排?还是尽如枢密院一般?”
“自然不是。”李定宸道,“朕意从九边各选一位将军入京,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参赞军事机要,就叫军机处或参谋部。以一人为首,余者佐之,平日里负责处理监察各地军务,遇有战事,则或在京中参谋赞画,或往前线监军。”
“这……”居然一开口就是九个人!就是发问的颜锦泉,也不由吓了一跳,竟是被模糊了重点,“陛下,人是否太多了?”
“这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赵荣远连忙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这些事兵部尽可承担,根本不需要再立一部。”
“哦?但兵部都是文官,不知兵事,战事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贻误军机。”李定宸道,“具体的事例朕倒是记不得了,倒是前几日好似看过这么一封奏折。不过都说赵卿有过目不忘之能,且遍阅兵部卷宗,就没有你不知道的事,想来这些内容,你也心里有数?”
赵荣远的脸色难看起来,低下头不再说话。
打仗时兵部给边关拖后腿的事,根本就是家常便饭,实在太多了。虽说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时候他们也是没有办法,但皇帝只要结果,可不会管是为什么。真的翻起旧账来,他这个兵部尚书只怕第一个要治罪。
赵荣远被皇帝一句话说退,其他反对的人找不出好的切入点,一时也不敢说话。
在这种沉默之中,王霄终于站出来,一下子吸引住了所有人的视线。
“陛下,巡查军务有十三道巡按御史负责,日常事务则兵部可以处置。如今天下太平,没有必要专设一部管辖诸事。若遇战时,临时组建,未为不可。但却不需要另立一部,还是挂靠在兵部名下更为妥当。”
他站在第一个位置,朝李定宸拱手,声音平稳,语气笃定,“但战时京城路远,鞭长莫及,于京中组建参谋部,却不如派遣朝中要员为巡抚,前往督战,总览军政二事,再授权巡抚从当地抽调武将组成临时参谋部,参赞军事。”
一番话有理有据,看似退后一步接受了李定宸的建议,只是附加了很多条件,实则却是又将文官推了出来。战时巡抚一地,总揽军政,权力不可谓不大。而由巡抚召集临时参谋部,这军功自然也要落在他头上。
仍旧是以文制武的那一套,而且还将之利用得更加彻底。
轻飘飘一句话,局势又被扭转过来了。
第88章 天要变了
李定宸要组建的参谋部,按宋时枢密院旧例,那就是完全能独立于内阁之外,能与之分庭抗礼的存在了。
宋朝以政事堂、枢密院、三司分掌政、军、财政,三权分立,本身就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但枢密院到底还是文官主持,属于宰执中的执,说到底还是内部的斗争。然而如今李定宸以武将组成参谋部,很明显存着跟文官打擂台的意思。
而且从九边分辨调九人进入参谋部,等于皇帝可以借由这种方式直接掌控九边局势。他本来就一直重视武事,有开疆拓土之意,再抓紧了九边军权,只怕更弹压不住。
而王霄这么一提议,不但让参谋部成为临时机构,又贴合了文官管理武将的大方向。看似顺从了李定宸的提议,实则是完全将他构想的架子推翻。
李定宸自己知道,他之所以要组建这个参谋部,是为了弥补漏洞,但更是抬高武将和军队的地位,狠抓军事,但归根结底,真正的目的是为战争做准备。
这一点,王霄能猜到,几位重臣或许也可以猜到,下面的普通官员却是不知情的。
就算知道了,在时机成熟之前,他们也绝不会同意,等待着李定宸的可能是非常坚决的拒绝与否定,而后严防死守。
所以这个理由,根本不能光明正大的说出来。
这样一来,王霄这番话就站住了各方面的理,既对他的提议表示了支持,也提出了可以改进的地方,而且无可挑剔,根本没有给李定宸留下拒绝的余地。
坐在屏风后的越罗脑子里闪过“老谋深算”四个字,心中担忧李定宸,不由抬手在屏风上轻轻扣了两下。
李定宸本来正在思索王霄的话,听见身后的动静,立刻回过神来。一番唇枪舌战,他险些忘了皇后还在这里。反手同样在屏风上碰了碰,他抬眼看向王霄,见他还是那样沉稳,并不因局势一再转变而有任何波动,心下也不免有些叹服。
李定宸出生时,世宗皇帝已经去世,传闻那个男人强势霸道、渊停岳峙,令人不敢与之相对,可惜他却从没有见过。如今,李定宸倒是从王霄身上看到了几分这样的气质。
从前他觉得自己头上有四座大山,如今来宝已去,赵太后崩逝,与江太后母子修好,唯有王霄仍旧山岳般沉稳立于前方,一如最初。
但李定宸并不觉得害怕,反而越发兴奋,迫不及待想要超越这座高山。
眼看王霄一番话之后,殿内陷入沉默,显然一时也没有想到可以反驳的话,李定宸不由琢磨着是否要暂时退朝,让大家回去翻阅书籍,明日再战。但就在此时,张德忽然从旁边走上前来,凑到他耳边低声说了三个字。
李定宸微微一怔,继而意识到这恐怕是越罗在提醒他。
眼下当着群臣的面,她不能开口,也只能用使人传话的方式。再琢磨她所说的三个字,越想越觉得十分绝妙。果然自己虽然也看了好些书,但对史书的熟悉程度,却还是不能跟越罗相比。
他摆手令张德退下,笑着开口道,“王相所言有理,以一路巡抚总领军政,便宜行事,的确可免除一切影响。只是如此一来,巡抚却无人节制,恐有唐时节度使旧事。”
这句话他说得很平常,然而整个大殿里的官员都不由微微一震,惊得抬起头来,但旋即回神,又深深的低下头去,心下却是开始惴惴,胆子小的,后背已经开始冒冷汗了。
唐高宗之后,因为对外军事政策转变,军队由征战改为长期镇守边疆,因而出现长驻地方、专任一事的节度使,并渐渐总览一地军民财政、节制各州刺史,成为当地最高长官。
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逐渐失去节制,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至黄巢之乱,大部分藩镇都失去控制,甚至可以反过来决定皇帝的拥立与罢黜。而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更都是节度使。
外官独揽军政大权,至此成为祸乱之源、朝廷大忌。至宋□□杯酒释兵权,节度使逐渐成为加封给高官重臣的的虚衔,称遥郡。
此后历朝吸取教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三权分立制度,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是如此。
现在王霄提议以巡抚管辖地方,总领军政,却恰恰是犯了这个忌讳。虽然朝廷也可以频繁更换巡抚,就像很多重要的职位往往都做不满一任,任职一两年便转迁。但这样一来,巡抚无法了解当地的情况,也就失去了本身因为京城鞭长莫及而设立的初衷。
而如果只管军事不管政事,那就成了武职了。自宋以后,文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分明。宋朝时还有低阶文官转职武将,武将转职文官的情况,至前朝时已经彻底废弃,文官从科举出身,而武将以军功自立,中间绝不会有任何混淆。
于是这巡抚的职位,就显得十分尴尬了。
但凡涉及到“造反”这两个字,不但皇帝忌讳,朝臣们也会避嫌。
所以李定宸这么一说,众人立刻噤若寒蝉,不敢多言。诛心这种事,一句话说得不对就会被牵扯上,自然要慎之又慎。
就连王霄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臣鲁莽了,未曾考虑周全。”
李定宸闻言,眼睛不由微微一亮。
在这件事里,王霄一直表现得非常淡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环环相扣,着实令人防不胜防,就是李定宸也觉得难以招架。而现在,他没有再提出另一个解决办法,而是干脆认错,想来是因为计谋用尽。
如此一来,在这一场对峙之中,便是他李定宸占了上风。
至于自己也是得了越罗相助,两个打一个这件事,李定宸不但不觉得心虚,反而相当自豪。他与皇后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同心协力也是应当。俗话说:“一人计短,两人计长。”果然十分有道理。
他一兴奋,脑子也跟着活跃起来,对转得更快,很快又生出了新的想法,“王先生不必如此,为国忧心,岂有对错?何况又不是立刻决定,正因为一人的考虑总不能周全,朕才要诸卿共同商榷。”
顿了顿,又道,“王先生的提议颇有发人深省之处,朕倒是有了一个不成形的想法。如今京中有不少老将,都只在家中荣养。朕意命他们在军中组成总参谋部,而后战时再从各地抽调将士组成临时参谋部,由总参谋部管辖,但受巡抚节制。诸卿以为如何?”
不从九边调人,而以去职老将组成,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参谋的意味就更重了。这是李定宸的妥协,而成立一个只对自己负责的参谋部,不受内阁和六部影响,却是他的坚持。
这个提议完美综合了王霄的建议,又将其中有隐患的部分除去,朝臣们除了说“我主圣明”之外,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既然是直接对自己负责的部门,自然不能交给内阁去办。因此李定宸道,“朕意参谋部设一尚书,空置,二侍郎,属官七人。”尚书空置,就是皇帝兼领之意。只不过至尊之位,不宜再加以官职。
然后又点了两位就在现场的老将,“唐英、姜成,你二人老成持重,可担当此重任,便领参谋部侍郎一职。其余属官,你二人商量之后,将名单报上来。”
竟是立刻就要将这个部门给立起来了。
唐英姜成二人再没想到两人不过是来上个早朝,倏忽之间就有大饼从天而降,正正砸在自己头上。
对于如今重文轻武的风气,他们心知肚明,就算有心改变,如今这样尴尬的身份地位,能做的也有限。但李定宸给了这个机会,他们自然不会错过。
皇帝重视武事,愿意抬高他们的身份,以后要做事就容易多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不能再上战场杀敌,但至少他们能替沙场上的同僚和后背们将阻碍都清除了,以免他们在前线拼命,后方还有人拖后腿。
因此李定宸一点名,两人立刻精神抖擞,出列高声应承,将这差事接了下来。
而后便开始琢磨着自己熟悉的人里还有哪些血没有冷,可以再用,并将之添加到自己心里的那份名单上。
李定宸又命张德负责给参谋部准备好官署,然后才心满意足的退朝了。
这场对立由王霄主动发起,也做了完全的准备,本以为能够一举将小皇帝压制住,却不想最后竟是这样一个结果。王系官员此刻心下都不免生出几分茫然与惶恐,并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皇帝对朝堂的掌控正以一个非常可怕的速度推进,而他们能做的,已经越来越少。
杜卓华面色凝重的跟在王霄身后出了奉天殿,抬头看了一眼沉沉的天色,低声叹道,“首揆,这天是不是要变了?”
王霄也抬头看了一眼天边,而后缓缓道,“你我不是看天吃饭的人。”
杜卓华心下了然,他只说“你我”,因为对绝大部分官员而言,皇帝的倾向是非常重要的。
即便李定宸如今展现出来的样子,似乎并不专-制,但只从今次的事就能看出来,他骨子里仍旧是以自己的意志为主,若自身意志与所有人相悖,那就反复辩论,直到出现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为止。
看似有所退让,实则该坚持的部分却是一步不退。
不巧王霄也是这样的人,而他跟皇帝的想法又截然相反。
朝堂上不需要两个声音,过了今日,也许很快就会有看清局势的人改变立场,不再站在他们这一边,到那时候,做起事情来必然千难万难。然而王霄这句话,便是他的态度:身为臣子,或许免不了会有情势所迫不得不暂时屈服的时候,但那绝对不是宰相!
到他们这个地步,正该上谏君王、下安黎庶,同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念。
不是不能后退,不是不能折节弯腰,但王霄不是那样的人,他也不是。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在自己的路上走下去。
所以他们是不靠天吃饭的人。
这样想着,杜卓华不由洒然一笑,“首揆所言有理,何况家中老妻已经备好了斗笠蓑衣,就是为了防备变天。”
言罢两人相视一笑,倒是在此刻的局势下生出了几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来。
……
越罗是等朝臣们都退出去之后,才从屏风后走出来的。
李定宸身为皇帝要先走一步,所以只能绕到后面去等她。两人携手往后走时,李定宸忍不住笑道,“今日险些当真让阿罗看了笑话。”
虽说朝堂上的事,起伏总是正常的,但当着越罗的面,李定宸当然不希望丢人。若当时被王霄一番话逼住,对他树立自己英明神武的形象大为不利。
后面虽然是借了越罗的主意,但好歹是将局面反转过来了。
越罗第一次体会到早朝时的针锋相对,刀光剑影,此刻脸上还有些未褪的振奋,“陛下舌战群儒,臣妾佩服。”
“这算什么舌战群儒?”李定宸说笑了一句,又转头说起正事,“不过好歹是将局面稳住,我观王先生的神色,想来不会再有后手了。”从去年他得知武备松弛开始,至如今已经过了一年多,这件事总算可以告一段落。
更重要的是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将王霄压了下去,终于取得了朝堂的主导地位。
当堂决议,然后进行任命,没有一个朝臣开口反对的感觉,果然很爽。
所以李定宸虽然面上淡定,其实心里也很兴奋,而且跃跃欲试。
越罗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她转头看了李定宸一眼,谨慎的问,“陛下想做什么?”
“朕与阿罗的四年之约,已经到时候了。”李定宸道。
越罗微微一怔,大抵这几年里发生的事情太多,若是李定宸不提,她都快忘记这个约定了。本以为他日渐成熟,该能按捺住心中的冲动。现在看来,一提到打仗,李定宸到底还是李定宸。
但约定是自己主动提出的,所以一时越罗竟不知该怎么回应他这句话。
李定宸见状,又道,“朕倒不是立刻就要上战场,但总该一样一样准备起来了,阿罗。”他从来不是能随意糊弄的对象,说了要做的事,就一定会去做,不管多难,总有办法可想。
现在的局势已经比从前好了太多,虽然时机仍旧不对,但李定宸却也不会懈怠。他宁可做好万全的准备,去等那一阵东风,也不愿意机会来时自己却因为没有做好准备而错过。
确定他并不打算年内就出征,越罗才松了一口气,有些不好意思的道,“本来是我说出口的话,如今却不能兑现。”
其实这四年里,除了一开始之外,李定宸很少会借助她的帮助,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全靠他自己一个人周旋。就算李定宸一意孤行,她也没有阻止的理由。如今能按捺住,还是因为他已经能够站在君王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不再莽撞行事了。
李定宸握住她的手,向她笑道,“所以之后要做的事,阿罗该多用点心了。”
“什么事?”越罗有些不解。
李定宸道,“如今军队这边已经梳理过,接下来还要花点时间稳定局面,休养生息。不过那都是下面的人的事了,不必咱们操心。但打仗光有军队不够,还得有钱有粮。”
他说着狠狠叹了一口气。
“自然不是。”李定宸道,“朕意从九边各选一位将军入京,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参赞军事机要,就叫军机处或参谋部。以一人为首,余者佐之,平日里负责处理监察各地军务,遇有战事,则或在京中参谋赞画,或往前线监军。”
“这……”居然一开口就是九个人!就是发问的颜锦泉,也不由吓了一跳,竟是被模糊了重点,“陛下,人是否太多了?”
“这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赵荣远连忙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这些事兵部尽可承担,根本不需要再立一部。”
“哦?但兵部都是文官,不知兵事,战事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贻误军机。”李定宸道,“具体的事例朕倒是记不得了,倒是前几日好似看过这么一封奏折。不过都说赵卿有过目不忘之能,且遍阅兵部卷宗,就没有你不知道的事,想来这些内容,你也心里有数?”
赵荣远的脸色难看起来,低下头不再说话。
打仗时兵部给边关拖后腿的事,根本就是家常便饭,实在太多了。虽说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时候他们也是没有办法,但皇帝只要结果,可不会管是为什么。真的翻起旧账来,他这个兵部尚书只怕第一个要治罪。
赵荣远被皇帝一句话说退,其他反对的人找不出好的切入点,一时也不敢说话。
在这种沉默之中,王霄终于站出来,一下子吸引住了所有人的视线。
“陛下,巡查军务有十三道巡按御史负责,日常事务则兵部可以处置。如今天下太平,没有必要专设一部管辖诸事。若遇战时,临时组建,未为不可。但却不需要另立一部,还是挂靠在兵部名下更为妥当。”
他站在第一个位置,朝李定宸拱手,声音平稳,语气笃定,“但战时京城路远,鞭长莫及,于京中组建参谋部,却不如派遣朝中要员为巡抚,前往督战,总览军政二事,再授权巡抚从当地抽调武将组成临时参谋部,参赞军事。”
一番话有理有据,看似退后一步接受了李定宸的建议,只是附加了很多条件,实则却是又将文官推了出来。战时巡抚一地,总揽军政,权力不可谓不大。而由巡抚召集临时参谋部,这军功自然也要落在他头上。
仍旧是以文制武的那一套,而且还将之利用得更加彻底。
轻飘飘一句话,局势又被扭转过来了。
第88章 天要变了
李定宸要组建的参谋部,按宋时枢密院旧例,那就是完全能独立于内阁之外,能与之分庭抗礼的存在了。
宋朝以政事堂、枢密院、三司分掌政、军、财政,三权分立,本身就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但枢密院到底还是文官主持,属于宰执中的执,说到底还是内部的斗争。然而如今李定宸以武将组成参谋部,很明显存着跟文官打擂台的意思。
而且从九边分辨调九人进入参谋部,等于皇帝可以借由这种方式直接掌控九边局势。他本来就一直重视武事,有开疆拓土之意,再抓紧了九边军权,只怕更弹压不住。
而王霄这么一提议,不但让参谋部成为临时机构,又贴合了文官管理武将的大方向。看似顺从了李定宸的提议,实则是完全将他构想的架子推翻。
李定宸自己知道,他之所以要组建这个参谋部,是为了弥补漏洞,但更是抬高武将和军队的地位,狠抓军事,但归根结底,真正的目的是为战争做准备。
这一点,王霄能猜到,几位重臣或许也可以猜到,下面的普通官员却是不知情的。
就算知道了,在时机成熟之前,他们也绝不会同意,等待着李定宸的可能是非常坚决的拒绝与否定,而后严防死守。
所以这个理由,根本不能光明正大的说出来。
这样一来,王霄这番话就站住了各方面的理,既对他的提议表示了支持,也提出了可以改进的地方,而且无可挑剔,根本没有给李定宸留下拒绝的余地。
坐在屏风后的越罗脑子里闪过“老谋深算”四个字,心中担忧李定宸,不由抬手在屏风上轻轻扣了两下。
李定宸本来正在思索王霄的话,听见身后的动静,立刻回过神来。一番唇枪舌战,他险些忘了皇后还在这里。反手同样在屏风上碰了碰,他抬眼看向王霄,见他还是那样沉稳,并不因局势一再转变而有任何波动,心下也不免有些叹服。
李定宸出生时,世宗皇帝已经去世,传闻那个男人强势霸道、渊停岳峙,令人不敢与之相对,可惜他却从没有见过。如今,李定宸倒是从王霄身上看到了几分这样的气质。
从前他觉得自己头上有四座大山,如今来宝已去,赵太后崩逝,与江太后母子修好,唯有王霄仍旧山岳般沉稳立于前方,一如最初。
但李定宸并不觉得害怕,反而越发兴奋,迫不及待想要超越这座高山。
眼看王霄一番话之后,殿内陷入沉默,显然一时也没有想到可以反驳的话,李定宸不由琢磨着是否要暂时退朝,让大家回去翻阅书籍,明日再战。但就在此时,张德忽然从旁边走上前来,凑到他耳边低声说了三个字。
李定宸微微一怔,继而意识到这恐怕是越罗在提醒他。
眼下当着群臣的面,她不能开口,也只能用使人传话的方式。再琢磨她所说的三个字,越想越觉得十分绝妙。果然自己虽然也看了好些书,但对史书的熟悉程度,却还是不能跟越罗相比。
他摆手令张德退下,笑着开口道,“王相所言有理,以一路巡抚总领军政,便宜行事,的确可免除一切影响。只是如此一来,巡抚却无人节制,恐有唐时节度使旧事。”
这句话他说得很平常,然而整个大殿里的官员都不由微微一震,惊得抬起头来,但旋即回神,又深深的低下头去,心下却是开始惴惴,胆子小的,后背已经开始冒冷汗了。
唐高宗之后,因为对外军事政策转变,军队由征战改为长期镇守边疆,因而出现长驻地方、专任一事的节度使,并渐渐总览一地军民财政、节制各州刺史,成为当地最高长官。
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逐渐失去节制,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至黄巢之乱,大部分藩镇都失去控制,甚至可以反过来决定皇帝的拥立与罢黜。而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更都是节度使。
外官独揽军政大权,至此成为祸乱之源、朝廷大忌。至宋□□杯酒释兵权,节度使逐渐成为加封给高官重臣的的虚衔,称遥郡。
此后历朝吸取教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三权分立制度,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是如此。
现在王霄提议以巡抚管辖地方,总领军政,却恰恰是犯了这个忌讳。虽然朝廷也可以频繁更换巡抚,就像很多重要的职位往往都做不满一任,任职一两年便转迁。但这样一来,巡抚无法了解当地的情况,也就失去了本身因为京城鞭长莫及而设立的初衷。
而如果只管军事不管政事,那就成了武职了。自宋以后,文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分明。宋朝时还有低阶文官转职武将,武将转职文官的情况,至前朝时已经彻底废弃,文官从科举出身,而武将以军功自立,中间绝不会有任何混淆。
于是这巡抚的职位,就显得十分尴尬了。
但凡涉及到“造反”这两个字,不但皇帝忌讳,朝臣们也会避嫌。
所以李定宸这么一说,众人立刻噤若寒蝉,不敢多言。诛心这种事,一句话说得不对就会被牵扯上,自然要慎之又慎。
就连王霄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臣鲁莽了,未曾考虑周全。”
李定宸闻言,眼睛不由微微一亮。
在这件事里,王霄一直表现得非常淡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环环相扣,着实令人防不胜防,就是李定宸也觉得难以招架。而现在,他没有再提出另一个解决办法,而是干脆认错,想来是因为计谋用尽。
如此一来,在这一场对峙之中,便是他李定宸占了上风。
至于自己也是得了越罗相助,两个打一个这件事,李定宸不但不觉得心虚,反而相当自豪。他与皇后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同心协力也是应当。俗话说:“一人计短,两人计长。”果然十分有道理。
他一兴奋,脑子也跟着活跃起来,对转得更快,很快又生出了新的想法,“王先生不必如此,为国忧心,岂有对错?何况又不是立刻决定,正因为一人的考虑总不能周全,朕才要诸卿共同商榷。”
顿了顿,又道,“王先生的提议颇有发人深省之处,朕倒是有了一个不成形的想法。如今京中有不少老将,都只在家中荣养。朕意命他们在军中组成总参谋部,而后战时再从各地抽调将士组成临时参谋部,由总参谋部管辖,但受巡抚节制。诸卿以为如何?”
不从九边调人,而以去职老将组成,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参谋的意味就更重了。这是李定宸的妥协,而成立一个只对自己负责的参谋部,不受内阁和六部影响,却是他的坚持。
这个提议完美综合了王霄的建议,又将其中有隐患的部分除去,朝臣们除了说“我主圣明”之外,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既然是直接对自己负责的部门,自然不能交给内阁去办。因此李定宸道,“朕意参谋部设一尚书,空置,二侍郎,属官七人。”尚书空置,就是皇帝兼领之意。只不过至尊之位,不宜再加以官职。
然后又点了两位就在现场的老将,“唐英、姜成,你二人老成持重,可担当此重任,便领参谋部侍郎一职。其余属官,你二人商量之后,将名单报上来。”
竟是立刻就要将这个部门给立起来了。
唐英姜成二人再没想到两人不过是来上个早朝,倏忽之间就有大饼从天而降,正正砸在自己头上。
对于如今重文轻武的风气,他们心知肚明,就算有心改变,如今这样尴尬的身份地位,能做的也有限。但李定宸给了这个机会,他们自然不会错过。
皇帝重视武事,愿意抬高他们的身份,以后要做事就容易多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不能再上战场杀敌,但至少他们能替沙场上的同僚和后背们将阻碍都清除了,以免他们在前线拼命,后方还有人拖后腿。
因此李定宸一点名,两人立刻精神抖擞,出列高声应承,将这差事接了下来。
而后便开始琢磨着自己熟悉的人里还有哪些血没有冷,可以再用,并将之添加到自己心里的那份名单上。
李定宸又命张德负责给参谋部准备好官署,然后才心满意足的退朝了。
这场对立由王霄主动发起,也做了完全的准备,本以为能够一举将小皇帝压制住,却不想最后竟是这样一个结果。王系官员此刻心下都不免生出几分茫然与惶恐,并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皇帝对朝堂的掌控正以一个非常可怕的速度推进,而他们能做的,已经越来越少。
杜卓华面色凝重的跟在王霄身后出了奉天殿,抬头看了一眼沉沉的天色,低声叹道,“首揆,这天是不是要变了?”
王霄也抬头看了一眼天边,而后缓缓道,“你我不是看天吃饭的人。”
杜卓华心下了然,他只说“你我”,因为对绝大部分官员而言,皇帝的倾向是非常重要的。
即便李定宸如今展现出来的样子,似乎并不专-制,但只从今次的事就能看出来,他骨子里仍旧是以自己的意志为主,若自身意志与所有人相悖,那就反复辩论,直到出现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为止。
看似有所退让,实则该坚持的部分却是一步不退。
不巧王霄也是这样的人,而他跟皇帝的想法又截然相反。
朝堂上不需要两个声音,过了今日,也许很快就会有看清局势的人改变立场,不再站在他们这一边,到那时候,做起事情来必然千难万难。然而王霄这句话,便是他的态度:身为臣子,或许免不了会有情势所迫不得不暂时屈服的时候,但那绝对不是宰相!
到他们这个地步,正该上谏君王、下安黎庶,同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念。
不是不能后退,不是不能折节弯腰,但王霄不是那样的人,他也不是。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在自己的路上走下去。
所以他们是不靠天吃饭的人。
这样想着,杜卓华不由洒然一笑,“首揆所言有理,何况家中老妻已经备好了斗笠蓑衣,就是为了防备变天。”
言罢两人相视一笑,倒是在此刻的局势下生出了几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来。
……
越罗是等朝臣们都退出去之后,才从屏风后走出来的。
李定宸身为皇帝要先走一步,所以只能绕到后面去等她。两人携手往后走时,李定宸忍不住笑道,“今日险些当真让阿罗看了笑话。”
虽说朝堂上的事,起伏总是正常的,但当着越罗的面,李定宸当然不希望丢人。若当时被王霄一番话逼住,对他树立自己英明神武的形象大为不利。
后面虽然是借了越罗的主意,但好歹是将局面反转过来了。
越罗第一次体会到早朝时的针锋相对,刀光剑影,此刻脸上还有些未褪的振奋,“陛下舌战群儒,臣妾佩服。”
“这算什么舌战群儒?”李定宸说笑了一句,又转头说起正事,“不过好歹是将局面稳住,我观王先生的神色,想来不会再有后手了。”从去年他得知武备松弛开始,至如今已经过了一年多,这件事总算可以告一段落。
更重要的是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将王霄压了下去,终于取得了朝堂的主导地位。
当堂决议,然后进行任命,没有一个朝臣开口反对的感觉,果然很爽。
所以李定宸虽然面上淡定,其实心里也很兴奋,而且跃跃欲试。
越罗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她转头看了李定宸一眼,谨慎的问,“陛下想做什么?”
“朕与阿罗的四年之约,已经到时候了。”李定宸道。
越罗微微一怔,大抵这几年里发生的事情太多,若是李定宸不提,她都快忘记这个约定了。本以为他日渐成熟,该能按捺住心中的冲动。现在看来,一提到打仗,李定宸到底还是李定宸。
但约定是自己主动提出的,所以一时越罗竟不知该怎么回应他这句话。
李定宸见状,又道,“朕倒不是立刻就要上战场,但总该一样一样准备起来了,阿罗。”他从来不是能随意糊弄的对象,说了要做的事,就一定会去做,不管多难,总有办法可想。
现在的局势已经比从前好了太多,虽然时机仍旧不对,但李定宸却也不会懈怠。他宁可做好万全的准备,去等那一阵东风,也不愿意机会来时自己却因为没有做好准备而错过。
确定他并不打算年内就出征,越罗才松了一口气,有些不好意思的道,“本来是我说出口的话,如今却不能兑现。”
其实这四年里,除了一开始之外,李定宸很少会借助她的帮助,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全靠他自己一个人周旋。就算李定宸一意孤行,她也没有阻止的理由。如今能按捺住,还是因为他已经能够站在君王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不再莽撞行事了。
李定宸握住她的手,向她笑道,“所以之后要做的事,阿罗该多用点心了。”
“什么事?”越罗有些不解。
李定宸道,“如今军队这边已经梳理过,接下来还要花点时间稳定局面,休养生息。不过那都是下面的人的事了,不必咱们操心。但打仗光有军队不够,还得有钱有粮。”
他说着狠狠叹了一口气。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27307/518518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