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节

推荐阅读:下山后,我在民政局门口闪婚京圈首富[柯南同人] 柯学不易,红桃叹气小行星他一直在黑化事不过三万古神帝装O后和联姻对象HE了金玉满堂穿到老爸相亲那年恶毒直男但天然钓系

    石喻问大伯富达礼询问哥哥的情形,富达礼只说石咏有一桩棘手的公务,要忙个两三天才有结果,劝石喻稍安勿躁。石喻点点头,道:“大哥说过,会试那日早上定会来送我的。大哥这两天忙碌,想必后儿个会腾出辰光,考前能见我一面。”
    富达礼登时强笑着点头,心里打鼓,想,若是石咏等到会试那日早上还是不能顺利脱身,回头这饥荒可有得打的。
    然而石喻还是觉出些不对。在会试之前一天,石喻的三弟石唯随母前来探视伯府老太太富察氏,妇人们言语里提起石喻在府里温书备考,石唯听着欣喜,觑了个空子,就溜进院子去见石喻。
    石唯比石喻小上几岁,但一心仰慕兄长,见了石喻,欢喜得像什么似的。但他不想耽误石喻休息备考,只问了几句就不敢再多说,只预祝石喻高中,金榜题名。石喻对这个三弟无甚恶感,当下便走动几步,将石唯从院中送出来。
    岂料孟氏不见石唯,已经开始发急,伯府下人已经都被她指使起来四处寻找。待到石喻送石唯出来,孟氏一见儿子与石喻在一处,连忙将石唯拉了过来,嗔道:“干什么去了?”
    石唯:“与二哥说话去了呀!”
    孟氏从鼻子里面哼了一声,道:“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人家,有什么话好说……快随娘回去!”
    石唯:“娘,您在说什么,二哥是我亲哥,什么叫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人家?”
    石唯还是个不通世情的少年,将这话嚷嚷开,忠勇伯府的女眷,自富察氏老太太以下,全都变了脸色。
    而孟氏却是不屑顾及旁人的心思与脸面。她甚是专断,伸手一拧石唯的手腕,不再废话,拉着他就往外走。然而石喻格外敏感,听了这句话,心里生出疑窦,回忆起早先石咏一桩桩、一件件的安排,忍不住去寻大伯富达礼,问这一位:“大伯,哥哥明日早上真的回来送我去会试试场吗?他……他不会是有什么事吧!”
    富达礼还能怎么着,为了让石喻能再好好歇过这一晚,他只能再次违心地安抚:“你大哥说话一向守信,说会来的就一定会来的。对了,石喻,明日进考场的衣物与考篮这边都帮你准备好了,你随大伯来看一趟,看看还有什么缺的。”
    富达礼成功地绕开话题,将石喻带去看他需要的备考物事。
    第二天,石喻依旧天不亮便起,准备往京城贡院那里赶过去。忠勇伯富达礼也一样早早起了,来到伯府堂前,准备为石喻送考。
    “大伯……”石喻望着富达礼,欲言又止。
    富达礼知道他是想问石咏,偏生石咏的事尚未有结果,他一字都不能说,说了着实怕吓到石喻。“时辰已然不早,你大哥许是直接去贡院外头等着你了呢?”这位忠勇伯已经实在没招了,几乎是连哄带骗,要将石喻哄去贡院。
    “大伯,您对侄儿说实话,大哥是遇到了什么事?这么些天,他人在哪里,身子可好,可有什么棘手难题是不好解决的?”
    石喻一连串问话,真情流露。连富达礼都不得不动容,可是他实在没法儿安慰,只在心里暗念:咏哥儿,你那里究竟如何了?
    正在这时,外头门房来报,说庄亲王亲自到了,车驾就停在外头,要带石喻一段,直接去贡院。富达礼大喜,赶紧道:“你瞅瞅,你大哥日常帮着庄亲王办差的,他必然知道你大哥的情形。”
    外头十六阿哥便随着一名打着灯笼的伯府长随一道走进来,一面走一面伸着懒腰,道:“真是折腾死爷了!这么早就要起来。”
    他瞅瞅石喻:“来,你大哥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让爷不能迟到,要赶了来送你去贡院。要不是你大哥在替爷办差,爷才不肯应下这一趟差事呢!”
    石喻心头登时一松:“我大哥在帮亲王殿下办差?”
    十六阿哥点头道:“可不是么?没日没夜地忙了好几天了,爷实在过意不去了,才肯代他跑这一趟的。小石喻,你大哥待你的这份心,爷都看不下去了,还不快随爷来?嗯,人在这儿了,考篮呢?文书都带齐了没有?哎哟,富达礼大人,石咏还让爷给您捎句话,说是这些日子多亏您照看。这之后您就放心吧,爷等这一阵子忙完了,就放石咏回来!”
    富达礼听十六阿哥那意思,便知道石咏应当是有惊无险了。
    他登时冲十六阿哥长长一揖,算是感谢十六阿哥捎来的这个口信,让他倍感心安。
    十六阿哥也不客气,随便一挥手,带着石喻就走,并且携了石喻坐在自己亲王规制的车驾上,一直送到贡院门口。
    哪里来的考生能有这样的待遇?十六阿哥与石喻一到贡院,监临与同考官全都迎了上来,都以为十六阿哥是奉了钦命来贡院巡视的,谁能想得到这位就是来送个考生。
    石喻临去之前,郑重向十六阿哥道谢。十六阿哥从脖子后头的领口抽出一柄扇子,倒转扇柄,在石喻肩头敲了敲,老实不客气地说:“不用谢!”
    石喻便准备去贡院的龙门那里排队等候入场,岂料十六阿哥叫住了他,对他说:“爷知道你大哥一直对你期望甚高,爷也知他有句话想与你说,不晓得他以前有没有机会说出口。”
    石喻恭恭敬敬地道:“请王爷指点。”
    十六阿哥盯着他,仿佛看待自己的兄弟,缓缓地道:“你大哥从来都努力想要陪伴你将这人生之路走下去。然而这世间总有些时候,你会一个人走,因为是你自己的路,你自己的人生!”
    他倒转扇柄,向那贡院龙门内指了指道:“比如在那里面,旁人便帮不了你,需要你靠自己走下去!”
    石喻好像明白了十六阿哥的意思,很认真地拱手,诚挚地道:“谢王爷指点。”
    十六阿哥温煦地道:“没什么,我也就是一时有感而发罢了。快去吧,莫要耽误了时辰。”石喻再次道谢,挥手向十六阿哥道别,自去贡院跟前排队,自报家门,核对身份,并通过检查,确认无半分挟带,准备步入贡院。
    就在此刻,石喻回头,望向来路。他总觉得兄长此刻应该就在什么地方默默地看着他。这时候天刚蒙蒙亮,石喻目力所及,没见到石咏,倒是庄亲王那亲王规制的车驾正泊在远处,还未离开。
    石喻深深吸了一口气,觉得兄长关切的目光其实一直在他心里,这为他平添了无数勇气。石喻便提着考篮,大步流星往龙门中走去。
    第384章
    会试头一场考史论, 第二场考策论,第三场考经义。每场考三天, 期间考生的吃喝拉撒睡, 一应活动, 都在那数尺见方的号舍内进行。
    待到号舍外炮响, 石喻坐在号舍内,接过试卷,匆匆一扫, 只见卷上五道题, 分别是关于朋党、海禁、平戎、农商、财税的。第一道题便是论朋党,题目要求论的乃是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
    近两年石喻拜了朱轼为师, 再也不是昔日那个只知刷题做八股的小考生了。再者他身边不乏身居高位之人, 对朝中之事非常了解,因此知道新帝登基之后, 屡次提出反对朋党, 并鲜明提出“朋党最为恶习”, 欲“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涤”。这些,都是师父朱轼与师兄年熙曾经与石喻讨论过的。
    而他的大哥石咏,从未在石喻面前提过“朋党”这两个字, 但是他在朝中办差为政, 却也是以实际行动表现出离“朋党”二字远远的——当差这么多年,与石咏要好的就只有那几个朋友,且这些朋友除了上司之外,都与石咏在政务上没有交集, 私下里更是没有暗中利益往来。石咏对石喻的影响,更是令石喻坚定了他的立论。
    石喻脑子里一面飞快地思索,一面将墨研好,提笔,想要在纸上写下立论。然而下笔之前再读一遍考题,石喻竟一时犯了难。“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出自宋欧阳修的《朋党论》,其实是欧阳修在受政敌攻讦时为“朋党”辩护,所写的一篇翻案文章。
    欧阳修的观点是朋党有“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分别,君子因为志同道合而结党,小人则因为利益一致而结党,因此小人之朋乃是“伪朋”,君子之朋乃是“真朋”。因此,“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等于承认朋党并美化朋党,并且将“进贤退不肖”的责任推到了人君头上。
    但因为欧阳修这篇《朋党论》太过著名,且书中所论的“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数百年来太过深入人心。一时石喻竟然怀疑起来,这一篇关于“朋党”的史论,是不是根本是出题的主考与皇上意见相左,所以才以欧阳修的观点为出发点要求应试者立论。
    石喻凝神沉思斟酌,时间过去不少,他纸上兀自一片空白,一字未动。有监临从他面前经过,往石喻这里溜了几眼,扁扁嘴便又过去了。而坐在石喻对面一间号舍的考生已经奋笔疾书,刷刷地写了几页纸的答卷。
    石喻稳稳心神,干脆先将这第一道史论放一放,从其他题目开始做。这五道题里,石喻最有把握的是“海禁”题与“财税”题。海禁题要求辩析明代海禁的利弊得失,这是他日常在家中听大哥提起的话题;而财税题要求探讨唐代税改,由“租庸调”改为“两税制”的利弊得失,唐代的那次税制改革石喻也时常听老师朱轼提起,知道这与朝廷如今正在推行的“摊丁入亩”密切相关。
    石喻当即低头,奋笔疾书,很快将这两道题的立论先行敲定,然后开始组织论点与论据,令这文章的骨架一点点丰满起来。
    待到他将这两篇文章的架构完全敲定,已经是深夜,石喻见考场下发的蜡烛已经点去了一半,连忙熄了烛火。石喻将整个身体蜷缩在号舍中,准备歪一歪,睡上一会儿。毕竟这一场考试要持续三天,考程还未过半,他需要保持充沛的精力,才能撑到三天考试结束。
    可是越是想睡,石喻越是睡不着,脑海里飞快地转着,却是那道“朋党”题。不知为何,他想起了自家,想起了父亲石宏武,想起了年羹尧与孟逢时,想起了他们曾经那样不择手段地拉拢旁人,结为党羽,并且不择手段地打击政敌,排挤异己,到最后聚拢在这些人身边的,便只有趋炎附势的阿谀之辈、或是有着共同利益的同谋者……石喻突然一翻身坐起来,也不点蜡,就这么在幽暗中坐着,脑海中隐隐约约有个观点越来越鲜明——
    欧阳修的“君子朋党论”,当真给天下带来好处了吗?
    朋党之兴,固然始于欧阳修这样的君子,可是到底不胜于小人。多少小人借“君子”之名党同伐异,危害社稷生民,不灭不休。纵观北宋一代,朋党兴盛于熙宁、元丰,并于元祐、绍圣年出现大范围的党争,最终导致徽、钦之祸。这为“朋党”罩上一层遮羞布的“君子之朋”论,是否难辞其咎?
    想到这里,石喻再也躺不住了,索性坐起来,摸到火刀火石,‘嗒嗒’地点亮了蜡烛,再度研了些墨,开始奋笔疾书。
    早在石喻打火点蜡烛的时候,监临与主考就已经被惊动了。深夜里的贡院,四下里安静,偶尔能听见有人咳嗽、翻身。而石喻这一间号舍里,却点起灯火,在暗夜里远看去如一拢幽光,并伴着笔尖落在纸面上极轻微的沙沙声,登时将监临们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
    有几人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来到石喻所在的号舍跟前,然而石喻却浑然不觉,笔下飞快,想要将脑海里不断涌现的观点赶紧记下来。直到他将所有的论点与论据都想好,当即着手,准备将他的立论写下来。只见石喻凝神沉思一阵,突然提笔,在纸上写下:“圣人云,君子不党。”这一行。
    就在此刻,石喻突然听见难抑激动的轻轻咳嗽声。他猛地一抬头,见到此前进龙门时见过的会试主考,正睁圆了眼盯着铺在石喻面前的手稿。两人视线一对上,主考难免有些尴尬,掉脸就走,慌乱之下,顺带踩到了监临的脚。监临吃痛,想叫又没好意思叫出声,回头瞪了石喻一眼,跟着主考匆匆走掉了。
    石喻:……
    尽管有此一场小小的风波,石喻还是拿定了主意要做这个立论。他花了整整三日将所有的文章做完,等到一一誊清并检查一遍错字与避讳之处,确认无误之后,才交了卷,准备出考场。
    到这一刻,石喻才想起,在过去的整整三日之间,他几乎没什么机会惦记大哥石咏。可是到了要出场的时候,石喻才想起,不晓得大哥忙完了他的差事没有,有没有功夫来接他——
    若是石咏能来相见,石喻非常想告诉兄长,好些路他已经能一个人走了,好些困难他也有能力独自面对,可是他还是希望能与大哥一道分享,完成一件事时候那小小的一点点成就与喜悦。
    石喻踏出贡院的龙门,茫然地望着候在贡院外乌泱泱的人群。他闷在号舍里三天,早已习惯号舍内幽暗的光线。此刻贡院外阳光灿烂,石喻眯着眼,寻找大哥石咏的身影。
    “在这里,在这里!”
    人群中忽然想起一个熟悉的声音,石喻循声望去,见是李寿,忍不住心里又是一沉,心想大哥毕竟还是没功夫来看他。
    可仔细一看,却见李寿是在向另外一个方向招呼。石喻循着他的方向看去,只见石咏穿着常服紧赶慢赶地奔过来,径直来到贡院跟前,来到石喻面前,伸手拍拍石喻的肩膀,爽朗笑道:“喻哥儿,等急了没?大哥总算是赶上了!”
    石喻觉得此刻的阳光太刺眼,令他低下头揉了揉眼。石咏却在他面前背对他蹲下,道:“来,喻哥儿,大哥背你一程。”
    石喻却已经不是昔年那个从考场中出来,会虚弱到没法儿走路,需要大哥背负的少年了。可是他依旧依恋石咏那个宽阔而坚强的脊背,再加上在贡院中耗了三日两夜,的确耗尽了他绝大部分精力,此刻便没与石咏客气,伸胳膊勾住了石咏的脖子,石咏将弟弟稳稳地背起来,李寿在他们兄弟两人面前分开人群,径直往石家停在远处的车驾那里过去。
    石喻由石咏背着,来到石家车驾那里。石咏将石喻背上车,一挥手抹去额头上的汗,道:“可见真是大人了,再过两年,大哥就真背不动了。”
    石喻赶紧从石咏背上爬下来,道:“大哥受累了!”
    石咏笑道:“这有什么?你在考场上闷这么三天,你才真的受累了。怎么样,还记得大哥以前跟你说的么,考试后要注意什么?”
    石喻登时笑了起来,点头道:“不要对答案!”
    其实到了会试,不再考简单的八股,已经没有什么对答案的必要了,个人有个人的立论。但是石喻刚才从贡院出来,一路上还是听人谈论,尤其是那道“朋党”题,人人都在讨论如何辨析这“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
    石喻心想,他好像还真的另辟蹊径,走了一条旁人都不走的路啊。
    但是石咏一向教导过石喻,考完一场就不要再回想,应当尽可能地放松心神,准备下一场。这时候石喻说起“不要对答案”这五字真言,登时将史论这一场都抛在脑后。
    他舒舒服服地坐在大车里,转脸看向石咏,只见石咏与几日之前见过的无甚分别,只是下巴上胡茬浓重,似是好几天没能好好梳洗了。石喻便问:“大哥,你之前的差事,是不是总算忙完了?”
    石咏笑着点头:“是忙完了,不过,不瞒你说,大哥可不是去忙了一件差事,大哥其实也才通过了一场考试!”
    石喻睁大眼:“考试?……大哥难道前几日一直都在准备?”
    石咏继续笑道:“何止前几日,为了这场考试,大哥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准备了。”
    在赶来贡院之前,石咏刚刚随京中百官一起,将年羹尧年大将军父子送出京。
    在年羹尧出京返回西北之前,石咏已经在上书房读到了雍正给年羹尧的一份谕旨,乃是张廷玉所拟,雍正看后,稍改了几字,命给年羹尧发下去。石咏的“行走”职责未变,因此也看到了这份谕旨,见其中写道:“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1”
    石咏便知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已经转变,已经由一味“君臣知遇”,渐渐转为晓谕告诫,警告年羹尧要慎重自持,不要挟功自恃,否则会“终功难”,难以作为一名功臣而终其一生。
    只是雍正目前尚且只是告诫,在外人看来,年羹尧依旧位极人臣,享受着世人难以想象的荣耀。
    石咏知道,他石家的这一出“私匿前朝珍物”的案件,恐怕也是雍正转变态度的原因之一。为了这一刻,他隐忍许久,一再退让,显得毫无还手之力,为的就是要麻痹对方,让对方误以为自己当真如那“石呆子”一样,只晓得一味护着家传珍宝。
    只有让年羹尧亲自将给石家安上的这个罪名向皇帝和盘托出,才能让雍正看清年羹尧的本性,是多么骄横跋扈,不知收敛。而且石咏是不怕雍正知道这扇子的事——因为早在他发现扇上的秘密之时,就已经将这个秘密通过十三阿哥,告知雍正与当时还在的康熙皇帝了。
    石家的二十柄旧扇子,据说指向严嵩父子一部分财富,这部分财富在严嵩被徐阶斗倒之后便被隐匿,不见天日。但石咏以为,这部分财富怕是严嵩父子搜刮的民脂民膏,既然取之于民便应用之于民,不是他一家一户应当拥有并独占的。若是能将这部分宝藏取出,用于民生、河工、海堤、筑路、赈济,或是简简单单能够蠲免一部分百姓的钱粮赋税,也都是用在刀刃上。
    当然石咏深心里也明白,他这么做,同时也是给自己这个“身怀异宝”的“三岁小儿”再多套上一个保护的光环而已。年羹尧与贾雨村丝毫不知上位者早已知道了扇子的真相,只一味要仗势强夺,与石咏这个扇子所有者的“高风亮节”相比,自是大大落了下乘。
    作者有话要说:  1引自《清史稿·年羹尧传》
    第385章
    康熙五十九年, 石咏悄悄向汤金扬拜师,向这位“汤裱褙”师傅学习扇面的装裱和修复技术。
    石咏一向擅长硬彩, 不擅长“软彩”或是“软片”, 但是他家祖传这二十柄旧扇子的修复与装裱, 不能假手于人, 必须石咏自己亲力亲为。因此石咏便私下里拜了汤金扬做师父,从书画装裱中最基础的学起,鼓起勇气, 进入这个自己向来不擅长的领域。
    在那段时间里, 石家人只道是石咏突然对书画大感兴趣,经常请汤金扬上门, 推介坊间能搜罗到的优质书画, 甚至有石咏看中的汤金扬就在石家现场装裱,可谁知道他那是在传授技艺呢?
    石咏的长处在于, 动手能力强, 悟性好, 况且他虽然没有吃过猪肉,好歹看过猪跑,以前在研究院的时候, 他多少看过其他科室的同仁修复古代书画, 再加上他本人是个书法爱好者,对于各种纸张绢绫的质地多有了解,所以旁人上手需要花很多功夫,石咏上手就会快些。而汤金扬也难免感叹, 说是石大人“一通百通”,三下五除二,就将他那一点儿微末的装裱技艺都学了去了。
    石咏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从汤金扬处“出师”,出师的标准便是将一把汤金扬搜藏很多年的古扇扇面从扇骨上取下来,修复表面的破损与残缺之后,再安回到扇骨上去,安回去之后还要保持一模一样,不破坏古扇原本的风韵。
    石咏完成这样一把古扇的修复,得了汤金扬的首肯,便有了百分百的自信,接着便慢慢一柄一柄地修复他家祖传的二十把旧扇子。
    对于折扇扇面的装裱与修复,是书画装裱中难度较高的一种。主要原因在于折扇扇纸的质地非常厚实,往往是由多层薄宣粘合而成的,并且扇面上有折痕,装裱本就够难的,要拆下来修复更是难上加难。
    而石咏想要做的,绝不止是将扇面简单地从扇骨上拆下来。他想保存那些完美的扇面,除此之外,需要将扇骨上那些细如蚊蚋的小字全部临摹之后,再将扇面装回去,使扇子恢复原貌。
    但是等他拆下一面扇面之后,发现这些扇面真迹表面毁损已经过于严重,没法儿再安回去,为日后保存计,最好还是将修复的扇面装裱成册,既可供欣赏,又不致进一步毁损。
    于是石咏最终制定的修复方案是,将扇面取下,单独装裱,同时再将扇骨上的小字全部临摹抄录,之后将另外临摹的“仿品”扇面安在扇骨上——终得两全其美。只是这种做法太过耗费辰光,石咏足足花了两年时间,在雍正登基之后,才将所有的扇子修缮完毕,并将扇骨上的文字全部抄录下来,一气儿都交给了十三阿哥。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29251/565740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