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

推荐阅读:我网恋又翻车了(1v1 高h)再会你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危恋合欢宗掌教日常(仙侠 NP 高H)榜一(NP)小主在上(百合ABO)荒原 (出轨x姐狗)可以帮我补习吗(校园h)醉仙骨【仙侠nph】(原名:合欢宗双修日常)

    只是奚文府的心中又很犹豫。现在柳铭传初闻“科举弊案”,心神不定,正是得到他真实口供最好的实际,若是错过今天,将柳铭传收押之后,他细细反思、冷静下来,事情可就不一定会怎么发展了。若是真的不上刑,让他冷静下来,或者被人灭口了,这个天大的功劳他可就没了!
    于是奚文府下定决心今天拼着一张老脸不要,拼着被御史台弹劾他“屈打成招”的可能性不顾,一心想要把柳铭传的口供拿下。
    可是他还没有说话,一旁的詹明江笑眯眯地摸着自己的山羊胡子说到:“两位大人不必如此为难,按照人犯邹学武的说法,这柳铭传乃是一路通过‘科举舞弊’得来的举人功名,本身应该没有真才实学,只要将近几年京兆尹府的乡试试卷拿来给他做一做不久行了!
    一份试卷做不好还能说考到的知识他忘了,十份试卷如果都做不好,大家也就不用争论了吧。”
    奚文府闻言之后大喜,打量了詹明江一眼,暗道这个才是老狐狸!不过詹明江的这个提议规避了他“屈打成招”的风险,还能让柳铭传崩溃,他自然更乐意实施。
    于是奚文府一拍惊堂木,说到:“左右!待本府令签,至礼部找来十份乡试试卷与答案,不拘是哪个省哪个府的,本府要让柳铭传当场做题,验验看这个柳大人腹中的学问!”
    左右衙役自然上前去了令签,出门就往外走。一众大人们都知道这只是吓人的把戏,若是柳铭传真的做不出来,也可以说他离科举考试已经二十年了,有些东西忘记了而已,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的。
    但是柳铭传这个学渣自己不知道啊!他一听到乡试试卷,而且还是十份这么多,立马就崩溃了,想起了之前被考试支配的那种恐惧之心,瞬间就如一滩烂泥一般坐在地上,面色死灰。
    只是他终究是朝廷命官,虽然尸位素餐,一直都是靠着老爹的庇佑、靠着身边的师爷出主意、写奏折才混到今天的,但是他毕竟在官场上历练过二十年了,也没有那么容易招供。
    蔡思瑾见柳铭传这个时候还不开口,狠狠皱眉,深觉自己错看了柳铭传这个人,虽然他很紧张、表现得很明显,但是没有想到他的嘴还是这么硬。
    蔡思瑾心中还想着,若是那两个衙役从礼部将十份试卷拿来之后,这个柳铭传还是不承认,自己说不得还是要对他发动技能的。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时候另一个变数出现了!
    虽然没有人在问柳夫人话,一切都是针对着柳铭传,但是柳夫人爱子心切,却是先比柳铭传崩溃。她生的儿子她怎么能不知道、不了解呢?二十年前的事情她也是知道的,如今这些大人竟然要让自己的儿子当场考试,这一考儿子不就板上钉钉的“科举舞弊”了吗?
    不行!一定要救儿子!
    柳夫人悲愤地呼喊着跪倒在地上,一边哭一边说道:“各位大人明鉴!事情都是我那个死鬼丈夫一个人做下的,与我儿无关啊!我儿全不知情!”
    柳铭传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老娘竟然成了猪队友,赶紧上前拉住自家老娘的胳膊,说道:“娘!你胡说些什么!”
    娘也太傻了,科举舞弊这种事情怎么能承认呢?事情怎么可能全部推到老爹的头上去呢,毕竟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是自己啊,自己的才学水平是怎么一回事自己难道不知道吗?自己有没有舞弊心中难道还不清楚吗?若是不认自然要咬牙全部都不认,认了老爹科举舞弊,自己怎么还可能从中清清白白地摘出来呢?
    可是柳夫人并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她只是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不像周水静之类曾经念过书、人又聪慧,在她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之中,觉得丈夫和儿子这个罪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而丈夫已经被人杀了,他宝贝儿子还活着,自然是不管不顾地想要把脏水往自己丈夫身上引,将自己的儿子清清白白地摘出来,哪里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是给儿子添乱,把儿子往死路上逼迫。
    柳夫人只当儿子净重自己的父亲,不愿意让自己的父亲身上背上污名,一边心中感叹儿子孝顺,一边暗自觉得自己儿子傻。现在这个情况下,你老爹已经死了,你当然是要先保住自己再说啦!
    于是,柳夫人将儿子的手甩拖,继续陈情,声泪俱下地哭诉了自己丈夫是如何如何为儿子舞弊、如何如何陷害邹学武以及邹学武的父亲邹大郎,只是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更好的前程。
    最后,柳夫人不住地总结道:“各位大人明鉴!事情全部都是我那个死鬼丈夫柳博扬做下的,我儿柳铭传全不知情!不知者不罪,各位大人一定要秉公断案,还我儿一个公道啊!”
    一旁的柳铭传恨不得用手去捂住自己老娘的嘴!这些事情能说吗?娘怎么糊涂至此!但是他却没有办法去这么做,左右衙役也不是吃素的啊,早就把柳铭传控制起来了,坚决不让他打扰柳夫人说话。
    随着柳夫人叨叨叨地将二十年前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出来,柳铭传的脸色越来越铁青,他心中知道自己完了,自己的小命此番肯定是保不住了!
    奚文府对柳夫人如此配合非常满意,然后说道:“文书,赶紧将柳张氏刚刚说的证供拿给她画押,然后将柳张氏、柳铭传立即单独分别关押,防止他们与别人串供,同时不准任何人探视柳张氏与柳铭传,若是他们二人出了任何差错,大理寺牢狱里面的所有衙役全部就地革职、打入贱籍!”
    奚文府清楚地知道,现在有了柳张氏的口供,柳铭传说不说已经不重要了,之后完全可以对柳铭传用刑了,看柳铭传的样子也不像是经得起大刑伺候的人。而科举弊案这么大的案子,今天在场的官员这么多,再审下去不知道,谁知道会不会有人走露消息呢,于是他果断地停止了今天的三司会审。
    奚文府和詹明江心中美滋滋的,有了柳张氏的这份证言,自己的功劳已经是稳了,现在邹学武杀不杀什么的已经完全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了,重要的是好好查清楚这个惊天的科举弊案。
    只有赖鸿博和一众刑部官员们瑟瑟发抖,这么大一个案子,刑部当时怎么没有查出来呢?不知道会牵连到什么地步,会不会波及自身,又会波及多少呢?
    蔡思瑾等一旁旁观的大理寺官员们则觉得今天这个听审真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吃了好大的一个瓜!
    第78章 科举改革
    蔡思瑾跟着御史大夫詹明江、御史台会审司司长辛享宁一同离开大理寺之后, 就回归了平静的生活, 他知道科举弊案这种惊天大案肯定是要查很久的, 但是因为主要是大理寺在查, 他们御史台会审司其实也不怎么沾边,所以他没有过于关注。
    因为御史台还有一伙人是常驻刑部、常驻大理寺的,跟进查科举弊案这件事就由他们具体负责,而蔡思瑾所在的会审司虽然之前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却又沾不上边,也算是功成身退了吧。
    只是蔡思瑾好歹还是松了一口气,那个犯人邹学武毕竟还是没有被杀死。现在既然能查出有科举弊案的存在, 他的小命想必是能保住了。只是现在人人都在关注那个二十年前科举弊案的事情, 没有人关注邹学武了,他也就暂时没有决定该如何处理。他这个案子的情形太过于特殊了,恐怕要等到前面的科举弊案有定论之后,让皇上亲自决断才行。
    蔡思瑾在与张思晨等相熟的同僚们日常聊天的过程之中,也大致知道一些大理寺和御史台的查案进展情况,听说这次的事情皇上震怒异常,坚决要求一查到底,所以预估牵连的范围不会小了。
    而当时整个山北的官场上的人估计都要遭殃, 其中不乏一些现在已经爬到高位、位高权重了, 所以这个案子的阻力可想而知。但是既然这个案子在御前挂上了名号,大理寺卿奚文府又一心想要出成绩,所以遇到再大的阻力他也咬牙挺住, 甚至把整个大理寺的人都放出京城去,只查这一个案子,其余事情都靠后站了。
    相比大理寺的轰轰烈烈,御史台却是要平静得多。一是因为御史台只是有都察权,并没有查案的权力,即便查出来什么蛛丝马迹、重大成果也是大理寺的功劳,他们只能跟在后面喝汤,那么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呢?让大理寺的人冲在前面,当挡箭牌好了,他们舒舒服服地跟着不好么?
    二是因为御史台明面上的最高长官御史大夫詹明江是个老狐狸,他深知这种事情若是陷进去,功劳确实是有,但是树敌也不可能少。而他现在一把年纪了,仕途上不可能再有寸进,难道不得为子孙考虑一些后路吗?若是把人都得罪光了,自己致仕之后自己的后人还混不混了?
    三是因为御史台的实际掌权者首辅谢正卿不准备在查科举弊案之中花太大的精力,他的重心还是放在改革上,目前他想要将御史台的人手放在盯住改革这件事情上。再说了,之前的科举弊案离现在已经二十年了,即便查出来什么问题也是处理几个人而已,于整个大晏朝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怎样趁着科举弊案的这股东风推进他心目中的科举制度改革才是他心目中重中之重之事。
    因此,张思晨作为谢正卿的入室弟子,极为了解他的心思,也就没有跟风去盯着二十年前那个科举弊案,而是花大量心思研究科举制度改革,他想要趁着大晏朝举朝上下都在查科举弊案这个节骨眼,上一本奏折给皇上,提出科举制度改革的方案,帮助自己的师傅更加顺利地推动改革。若是这个想法能够成功,不仅自己的师傅会更加看重自己,就连皇上估计也会高看自己一眼的。
    张思晨对住在自己隔壁的蔡思瑾一直都还是很敬佩、很信任的,他也时常到蔡思瑾家中与蔡思瑾谈起科举改革的计划,并且真诚而又耐心地询问蔡思瑾的意见,为他的意见查缺补漏,同时也希望蔡思瑾给他提一些意见,帮助他完善他的奏章。
    蔡思瑾深知科举制度改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他们这样的寒门学子来说,这项改革的成败直接关乎他们这样的寒门学子日后能不能有出路的问题。因此在与张思晨谈及科举制度改革的时候,他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此时的张思晨与蔡思瑾前世遇到的张思晨虽然经历不尽相同,但是因为都是同一个人,所以想法自然是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以至于张思晨很多现在只是一个思路的东西,蔡思瑾却是已经实实在在地看过这项改革实施之后的效果,所以他对张思晨说的话都切中要害,让张思晨忍不住对他更加佩服了,不住多次称赞道:“瑾师兄有大才!”
    比如说张思晨提出,目前大晏朝做官至少要举人的身份,但是世家子弟不用考童生,而考秀才只需要在县里就行了,买通一个县令还是没有那么难,之后就很有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舞弊,像柳铭传那样考中举人,混入官场,危害一方。
    于是张思晨提出一个大胆的改革——直接革除生徒这样的顽疾,让所有的世家子弟、富豪之子不能直接拥有童生的身份,而是要与所有的寒门学子一同考童生试。
    多加了这一层考试之后,即便再有人舞弊,也不一定能舞弊三次,那么通过科举舞弊获得举人的身份从而混入官场的概率就会小得多。而一个舞弊来的秀才,显然比舞弊来的举人危害小多了,因为秀才并没有多少权力啊!
    当然,上述都是一些明面上的理由,张思晨作为一个寒门出身的士子,心中自然也是有偏向的。这样的改革制度一出台,对于广大寒门学子肯定是好事,别的不说,童生的名额就多了啊,考中童生的几率就比以前大了,而且也比以前公平了嘛!
    再有,张思晨准备建议皇上杜绝县令之子在本县考试的情形,以免发生之前柳铭传这样的科举舞弊案件。
    对于张思晨的第一个提议,蔡思瑾是很赞成的,有了上一世的经历,他深知张思晨的这个提议虽然一开始的阻力会很大,但是最终是会成功的。无他,前世里张思晨就已经这么做成功了一回了!
    虽然那个时候张思晨已经是首辅,而谢正卿已经致仕了,但是蔡思瑾觉得与现在的情况并无太大的区别,张思晨与谢正卿的改革思路根本就是一脉相承的嘛!他需要做的并不是提什么反对的意见,只要好好支持张思晨,给他更大的信心就可以了。
    至于张思晨提出的第二个意见,蔡思瑾想了想前世里面张思晨后期的改革,直接说道:“其实你的提议还不够完全,最重要的是要严格按照户籍来进行科举考试,应该规定其余户籍的考生只能在京兆尹府这样的大地方进行考试才好。
    一般而言,做官都是有任职回避的,柳博扬不是山北人,所以才能去山北应天府萍乡县做县令,而他以及他儿子的籍贯都是在江南。只要严格按照籍贯考试的规定,让他儿子只有回原籍或者应天府等地考试才可以的话,他当时一个小小的县令也就做不了什么手脚了。
    这样的话,我觉得比规定县令的儿子不能在本县考试来得好。若柳铭传不是柳博扬的儿子,而只是子侄之类、同宗之类呢?他是不是就能在你原先设想的那个制度里面钻漏子了?”
    张思晨听完之后击节赞叹,说到:“妙啊!这样一来确实更好!这样可以让外地户籍学子考试的地方我看一个省一个就可以了,设立在省会城市就比较好,这样一来,也不至于让某些背井离乡的人太难考科举,人为地给他们设置太多的障碍、制造太多的负担,还能杜绝这种人情关系!”
    之后张思晨还问蔡思瑾有什么好的建议,蔡思瑾沉吟了一会儿,把张思晨之后的某些做法说了出来,不过这个做法在当时可是让他被很多人诟病的。
    “张师弟,我觉得一个官员合不合格,还是需要考核一下的。经过了科举之后,吏部选官的时候是不是再考一考?就由吏部对新科进士之类的再出题考一考,考得好的分到好地方,考得不好的就分到不好的地方,免得吏部选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程,寒门学子没有什么出头的希望。”
    张思晨眼睛更是亮晶晶的,说到:“瑾师兄真是有大才,我一定要把这个想法好好和我师傅说一说,他一定会很赞同的!”
    蔡思瑾谦虚地说到:“我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而已,谢首辅若是能实施,才是真的有大才!”同时心中暗暗想到,前世里张思晨实施这些改革可是弄得怨声载道的,不知道这一辈子若是换了谢正卿来实施这些改革计划,会不会有一番不同的风景。
    而且蔡思瑾还说道:“我认为从现在大晏朝的整体情况来看,南方的经济水平高、发展程度好,南方士子学术水平较高,每次考中进士的也是南方学子居多,这样其实对于北方的学子来说并不是很公平。”
    张思晨闻言眼前一亮,说道:“瑾师兄的意思是分出个南北榜来,提升我们北方士子考中进士的几率?”
    蔡思瑾摇了摇头,说道:“若是直接那样做的话,恐怕会人为制造很多南方学子和北方学子的矛盾,让整个大晏朝的官场分为南派和北派,两个派系之间矛盾更加的激化,不利于谢首辅推动全国的改革。我认为张师弟可以再大胆一些,不若直接向皇上提议给每个省分固定的名额。
    这样每个省的情况都不一样,大家也就没有什么机会抱团,分什么南方学子和北方学子的,矛盾恐怕会小得多,也给辽东之类很边疆的学子们一个机会。我记得听沈子安师兄说过,辽东已经好多年都没有人考中过进士了。”
    张思晨一边听一边点头,不住说道:“瑾师兄真是吾良师也!”随即提议到:“瑾师兄,你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要不这个折子以我们两个的名义一起写,我负责执笔,之后你再帮我修改一下?”
    蔡思瑾一愣,连忙拒绝到:“不不不,大部分都是张师弟你的想法,我只是稍微提了一点儿不成熟的意见,怎么能贪图你的功劳呢?”
    即便没有我的提议,这些改革措施你也能根据事态的发展自己想出来的,这本来就是你前世实实际际做出来的事情,我怎么能贪图你的功劳呢?那样的话我会鄙视我自己的。
    不过,在张思晨走后,蔡思瑾思索了一下,自己是不是也该给皇上上个折子说说科举改革或者是其他的事情?想了想之后蔡思瑾还是放弃了,自己还是好好地先看完辛享宁辛大人给的那一堆资料吧,这些事情有张思晨和谢正卿去做就够了,自己还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好了。
    在蔡思瑾看来将张思晨前世的功劳抢过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还会让他心里觉得很不舒服,他还不如好好研究这些三司会审的案件,到时候给皇上写一个三司会审方面的改革折子呢,这样才算是走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道”啊!
    说起来,三司会审确实是存在很多的弊端的。目前看来,刑部的权势过大,基本上在三司会审之中一家独大。大理寺也有一定的权力,但是却一直被刑部压制,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御史台更惨,只是摆设而已。
    蔡思瑾苦苦思索,三司会审这个制度要怎么进行改革才好呢?
    第79章 师兄教导
    还没有等蔡思瑾理出一个思路来, 他忽而听到了一个喜讯,自己的妹妹于3月15日产下一女!母女平安!
    蔡思瑾闻讯之后欣喜异常, 不但为自己的妹妹添了一个女儿开心, 更为自己妹妹生了女儿之后还依旧受到丈夫和婆家的优待而开心。
    蔡思瑾有些伤感地想到了前世的时候,自己如珠如宝看待的妹妹拼着命生下了一个女儿, 自家人都高兴地不得了,偏偏张思晨并没有多高兴, 她的婆婆张冯氏更是满脸的怨气, 妹妹当时还在坐月子呢, 就对妹妹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气得妹妹还在月子里就哭了好几回鼻子。
    当时爹、娘还有自己气不过, 找了张家理论,可是整个张家都还振振有词地站在张思晨和张思晨的娘那一边,说些风凉话。比如说“人家张家本来就是一个寡妇带着独儿子, 盼儿子也正常,毕竟生了女孩儿不能传宗接代啊……”
    蔡思瑾当时真想一盆子屎扣在那些长舌妇的头上!让她们说说说!她们自己也是女人, 怎么不见她们去寻死?真不知道她们到底什么心态,明明是女人还要帮着男人作践女人, 他这个男人都看不过去了。
    什么“生了儿子就能传宗接代!”什么“生了女儿都是赔钱货!”都是什么歪理邪说!他一点儿都不信!都是借口!
    蔡思瑾那个时候就深深地知道, 他们全都站在张思晨、张冯氏那边,不过是看着张思晨于科举一途极为有出息,而自己这边撑死了考个举人了事,两边家庭相差太大罢了。
    再看看妹妹如今信纸上洋溢出来的幸福喜悦之感, 看看妹夫李永富信纸上流露出来的自豪感,看看爹娘信纸上流露出来的满意之感,蔡思瑾真是觉得自己没有虚度这一世。
    想当初张家是寒门,张思晨虽然在此时已经中举,但是还未考中进士,家中并无余财,一切生活设施都简陋得很。当时自家心疼妹妹,已经不计较张家的贫穷了,自家出钱带着好东西去给妹妹用,竟然还被张家人嫌弃!
    蔡思瑾真不知道世间竟然还有这样的道理!张家穷,没有钱,嫁到张家的蔡雨桐就该跟着受穷、白白吃苦,还不能用好东西,便是他们蔡家哪了再多的东西去,张冯氏都是横眉冷对地将东西拒收,看起来像是很有气节的样子,振振有词地说什么“我们张家虽然清贫,但是养得起媳妇儿,不用让媳妇儿用娘家的东西!”
    话说得倒是挺好听,可是实际上还不是作践蔡雨桐,还不是蔡雨桐受苦!你张家养得起媳妇儿,怎么养的呢?桐儿生了孩子连糖水鸡蛋都吃不饱,一天一只鸡催奶更是没有的,燕窝什么的补身子的东西更别提了。
    问题是这些东西我们蔡家有啊!都拿到你张家去了,你张冯氏竟然还不收!竟然还扔出来,白白让桐儿月子没有做好,哭了好几场,伤心伤身又伤眼,一想起来都是郁结之气!
    哪里像现在,桐儿每天坐月子的时候有婆婆和娘亲两个人伺候着,还被李永富花高价请了南粤城里经验丰富的月嫂来帮忙,每天糖水鸡蛋、鸡汤、猪蹄汤、燕窝……什么好吃的都往桐儿那里送,只有桐儿不想吃的,没有她吃不上的!
    月子期间她也过得极为舒心,人人都顺着她,偶尔使个小性子闹个小脾气大家也都笑眯眯地顺着她。娘都觉得桐儿这个月子养得极好,桐儿一点儿都没有坏了身子。
    因此,蔡思瑾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心气顺了些。但是他最近几天看张思晨很是不顺眼,一点儿都不想和他说话,弄得张思晨很莫名其妙。
    没有办法,虽然张思晨你小子这辈子没有做那些事,但是前世里那个张思晨还是张思晨,蔡思瑾就是愿意迁怒了你能怎么着!
    就这么又过了一段时间,科举弊案的真相渐渐揭开,大理寺卿奚文府也在某日早朝的时候正式向皇上上奏此案。
    在此案之中,牵连出的官员就有二十余人,全是当时在山北省做官的人,他们之中有的当时的县令、知府、一省学政等等,牵连之广、时间之久让人触目惊心!
    皇上看到奏折之后震怒,决定对这些二十年前实施科举舞弊的官员绝不宽宥,全部从严查处!科举是天下所有寒门学子晋身的唯一出路,若是科举舞弊严重,那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啊,皇上如何能不慎重!
    因此,那些二十年前的涉案官员现在即便已经爬到了三品、二品也一同被拿下,即便现在已经到了朝廷中枢、甚至六部之中担任实权职务,也全部拿下,一个不饶。
    他们轻的被剥夺官职,成为庶民,重的直接下狱,该仗刑该流放的都决不轻饶。只是因为这样的科举舞弊毕竟不是“十恶”的案子,皇上虽然震怒,却没有要那些官员们的性命。
    一时之间整个大晏朝的官场人人自危,都夹紧了尾巴,生怕这个节骨眼上出了什么纰漏,撞在皇上心情不好这个当口,被从严惩处了。
    正在这个时候,张思晨趁着这股东风上了一个奏折,建议实施科举制度改革,然后将他之前与蔡思瑾一同想到的条陈都写在折子上上奏给皇上。蔡思瑾听了之后发现还是有好多东西改变了,变得更加严谨了,心中猜测可能是谢首辅的手笔。
    张思晨的身份在朝中并不是什么秘密,他的建议自然也就是谢正卿谢首辅的建议,因此一时之间附议者甚众,皇上也龙心大悦,很快批准了这个折子,大晏朝以不可阻挡的威势开始进行科举制度改革。
    世家们当然知道这些改革对他们不利,可是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他们也不敢跳出来明目张胆地反对,只能任凭其施行了。毕竟谁都想要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此时跳出来阻挡改革,难道你想要步柳博扬等人的后尘,在科举上舞弊吗?
    他们只能安慰自己,世家子弟所得到的教育资源更好,比寒门学子更加的聪慧,即便需要进行这种种的改革,但是科举依旧还是世家子在把持的。
    蔡思瑾看着科举制度改革这么顺利地通过了廷议,心中很是高兴,上辈子里谢正卿和张思晨想要改革科举可是没有那么容易!当时他们想要改革科举制度,遭到了世家大族的极力反对,甚至谢首辅都没有能把这项改革在他在位的二十年间推行,而是到了二十年之后张思晨当了首辅,谢正卿的其他改革也卓有成效了之后,才开始推动的科举制度改革。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30017/584168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