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
推荐阅读:快穿历劫:主神大人天天宠、死而复生后他们想让我安息、团宠打工人:小少爷以为他万人嫌、驀然回首、御兽仙族、临时夫妻(nph)、魇运、学神同桌他总装穷、论女a与哨向的兼容性(nph)、我在耽美文里苟且偷生(1v3)、
第三卷(本卷章目调寄“柳梢春”) 第二十二章 谈佛论道,将伊拒了(1)
更新时间:2012-1-9 16:21:41 本章字数:1631
黄裳回到大帐,命手下官兵将光明顶上所有尸首都入土安葬,然后班师回朝。朝堂上,黄裳奏道:“臣奉旨平定明教,历时不足两月,明教众教徒皆已被歼灭,明教巢穴大光明顶已被焚毁。”
徽宗喜道:“朕身为教主道君皇帝,消除明教,也算是朕对上天的一件功德。黄爱卿剿灭明教有功,朕封你为‘功德侯’。”
黄裳叩首道:“谢陛下。”
王黼上前道:“陛下,那明教魔匪不足七百人,但黄大人此次灭匪,却损失两千官兵,如此悬殊差距,黄大人有何脸面受功?”
徽宗道:“王爱卿此言差异,丞相已经说过,那明匪人数虽少,但个个身怀异术,想要剿灭,绝非易事。再者,自古开兵见仗,怎有不死人之事,黄爱卿平定明匪,终究是大功一件。”
黄裳俯首道:“谢陛下。”
蔡京道:“陛下,黄大人虽平定了魔匪,但魔匪教主余章子却不知下落,魔首未除,终是大患!”
徽宗惊道:“黄爱卿,那魔匪教主却哪里去了?”
黄裳道:“臣寻遍明教巢穴,皆不见明教教主,但明教左右光明使、四大护教法王、五散人皆被歼灭,就算明教教主逃脱,也不会再生事端。”
徽宗道:“这样就好,这样就好。各位爱卿要严查各地状况,发现异教滋事,要速速报来。”
众大臣齐声道:“是,陛下。”
徽宗叹道:“明教刚灭,从天竺又来了一个叫什么普曜的和尚,要朕在我大宋普及佛法,真是可气可笑。”
李邦彦道:“陛下,我大宋有许多寺院,皆尊拜佛教,不如将这些寺院统统灭掉。”
徽宗思道:“列位先皇亦崇敬佛教,这倒不必了。”徽宗高声道:“黄爱卿!”
黄裳应道:“臣在。”
徽宗道:“你去接待一下那个佛教和尚,打发他回去吧。”
黄裳道:“是。”
徽宗道:“丞相,童爱卿率兵征讨辽国之事怎样了?”
蔡京道:“童大人十五万大军已集结在辽国边境,只待时机成熟,便可消灭昏辽。陛下放心,童大人用兵如神,必能歼灭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陛下之夙愿!”
徽宗喜道:“好,等童爱卿凯旋归来,朕要好好庆贺一番。征辽战事有何变化,丞相速速奏报于朕。”
蔡京道:“是,陛下。”
徽宗道:“当前我大宋国运享通,众位爱卿功不可没呀!”
李邦彦高声道:“陛下此言诧异!”
徽宗惊道:“李爱卿怎如此说话?”
李邦彦道:“当前我大宋国运享通,万民安业,乃是陛下洪福滔天,辛苦操劳之结果,要说我等之功,如若九牛之一毛,又谈何‘功不可没’乎?”
徽宗喜道:“李爱卿亦非全无道理,但朕治理天下,也要依仗各位爱卿呀。”
李邦彦大声道:“陛下谦逊圣哲,臣有幸侍奉陛下,乃是臣万代之积德也!”
徽宗道:“咱们君臣相聚,乃是天缘,当前适逢盛事,诸位爱卿可与朕同享共乐。”
群臣俯首高呼道:“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三卷(本卷章目调寄“柳梢春”) 第二十二章 谈佛论道,将伊拒了(3)
更新时间:2012-1-9 16:21:42 本章字数:5800
普曜大师道:“道教若此,难怪道教在中土如此兴盛。创教之圣祖,皆是大智慧之人。我佛佛祖释迦牟尼本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佛祖降生七日后,母亲便过世,佛祖深感人间生、老、病、死的痛苦,遂萌出家修道之志。在十九岁时,佛祖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跋伽婆求道,复至王舍城受贤者阿罗逻迦蓝,郁陀迦罗摩子之教,以所学难臻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之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苦行生活,其间有净饭王所派五位侍者与之共修。苦修期间,佛祖日食一麻一麦?渲列翁蹇菔荩纳硭ソ撸贾瘴茨艹傻溃宋蚩嘈蟹堑玫乐颍斐隹嘈辛帧4耸保残拗迨陶呶笠苑鹱嫱耸y佬模焐嶂ァ*?
[jp2]佛祖放弃苦行后,至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佛祖在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日,战胜天魔的威胁、诱惑,终于豁然大悟,证得揭示诸法实相的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陀。[jp]
佛陀悟道之后,在鹿野苑开始传教。他为了宣扬佛法,普渡众生,走遍天竺各地。八十岁时,佛陀在毗舍离城涅盘,化为释迦牟尼佛。”
黄裳道:“西方极乐世界以释迦牟尼为尊,中土天界最高尊神乃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尊神。
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开辟天地,从此有了人间。每到劫数终尽,天地初开,元始天尊便降临天地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
灵宝天尊由混太无元玄黄之气所化生,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灵宝天尊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
道德天尊即为太上老君,由圣人老子化成。道德天尊上处五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道德天尊分身降世,开度众生。
轩辕黄帝与圣人老子同为道教之始祖,黄帝教导世人种五谷,识文字,造舟车,制音律,识医理,被中土各族尊为先祖,黄帝得道后,驾龙飞天而去,化为央央元灵元君,元君总掌天界,能够驱策群仙。
三清之下的四位天帝乃是四御: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玉皇大帝与四御齐名,我朝皇帝尊玉皇大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大帝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主宰总领宇宙生灵,造化万物。
之下还有五曜星君,五斗星君,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诸位星辰之神,以及三官大帝,文昌帝君等诸多仙君。”
普曜大师道:“天界诸位神灵,享受天道之清净,不修得十善因缘,无能成此正果。然那人道中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诸多痛苦。阿修罗道,除一般苦难外,又因常好与帝释斗,或断肢节,或破其身,或复致死。畜生道中,或苦役、或充食、或人杀、或互啖,其苦无穷。饿鬼道中,不闻浆水之名,所见清水,皆成脓血,不得饮食,饥渴难当;且常为刀杖驱逼,恐怖非常。地狱道中,或火坑、或坚冰、或刀山、或剑树、或碾硙、或汤镬、或沸屎、或合山等诸多苦具,繁多难述。
我佛心念众生,如母忆子。众生身受苦难,我佛怎能静心禅修!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黄裳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此乃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然世人愚沌,怎知我佛之大慈悲心?世人形态各异,世事无常,世间若此,若以佛法治之,却依何法理?还望大师指教。”
普曜大师道:“昔日,莲华城莲华王突然崩殂,莲华王没有嗣子,诸大臣忙寻找有相之人担当国王。诸大臣寻遍各村各寨,各城各都,终于在一棵树下,找到一人。此时天色炎热,此人在树荫下躺卧,虽然日头已经移去,但树荫却不随日而移,仍为此人遮挡烈日。诸位大臣将此人带入王宫,为他穿上王服宝冠,诸大臣说:‘今后国家就由你治理了。’此人回答:‘我实在不懂得治理王事。’诸大臣说:‘你已为我们的国王,你必须治理这个国家。’此人回答:‘我若为国王,你等诸人必须悉受十善业道,治理王事也需依从十善业道,如此,我才作此国王。’诸大臣皆答:‘臣等顺行。’之后,莲华城以十善业道治国,百姓安然乐业,国家享通昌运。”
黄裳道:“何谓十善业道?还请大师详解。”
普曜大师道:“佛教分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于大乘直达佛乘为基础。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阶。因此佛法流通于世间,当以世人为中心,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首为五戒,谓之人乘正法。再由五戒扩大,即十善业道。所谓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此五戒是由十善所摄缩,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动念而已。五戒扩大开来,便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此乃是十善业道。不杀生而慈心于仁;不偷盗而义利节用;不邪淫而贞良守礼;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绮语而言说有礼;不悭贪而慈心舍施;不嗔恚而慈忍积福;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黄裳道:“人人奉行十善业道,一则可制止外在恶行,另则可清净世人心境,以达到建立人间净土,此亦为佛法之目的。”
普曜大师道:“施主所言极是,阿弥陀佛!”
黄裳道:“治理国家,道家之法乃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因循自然,顺应万物之本性,不人为强制和干涉。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作为王上,则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就是说,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最上等的善行就像水一样,默默滋润万物,给万物带来生机,但却从来不去炫耀自己,不大事张扬自己。为了让天下安宁,百姓幸福,王上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骚扰百姓,不要事必躬亲,不要把意志强加于人民。
道家治国,以百姓之心为心,所谓'理国之道,务先爱民,民为国本,不可弃也。'长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河流的君王,就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使天下众河流汇入其中,形成百川朝王之势。要想得到万民的拥护和尊重,就要设身处地关心他们,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万民衣食有余。
道家治国,反对用兵,‘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构筑人间乐土,必须反对以兵力逞强,胡乱用兵之结果,只会给众生带来灾难,加深众生的痛苦。’
道家治国方略甚多,我虽熟读道教典籍,然其理深奥,终不能完全明了。”
普曜大师道:“施主身为朝廷重臣,贫僧深知施主之良苦用心。皈依佛法之后的阿育王,依佛理颁布诰文,使万民遵守,诰文内容我说于施主:一曰敬长,对于父母、师父、长老及各级官员等,均应尊敬,尤其对于父母之亲,务必要尽孝道;对于亲属朋友,也应和蔼相处。二曰爱众,居高位者,对于下级属员、佣仆,以及贫苦大众,应当谦和相待;对于苦行道士、婆罗门教徒、佛教僧尼,更应倍加敬重,并且,要多做有助于众生的好事。三曰真诚,为人要真诚,要说真话,不可妄语。四曰施舍,对于修禅苦行之士、老弱残废之人,应竭尽所能从旁协助,或布施财物,或扶持生计,以尽人道。五曰护生,对于世间一切众生不可伤杀,以终其天年。六曰包容,应彼此包容,不可揭他人之短,显自己之长,对其他宗教亦要宽容,和平共处。七曰作业,坚信佛法,广行善事。”
黄裳叹道:“阿育王所颁诰文,与十善业道无异,若以此治国,国家岂有不祥和安宁之理?”
普曜大师道:“施主若能扶助圣上,使国家安康,万民安乐,也是一件大大的功德。”
黄裳点头道:“弟子亦如此认为。”黄裳接着道:“佛法无边无涯,弟子有时清晰,有时却很混沌,何谓佛法?还望大师教诲。”
普曜大师道:“阿含经有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乃一切佛法通行之教化。凡妨害众生,事无大小,皆不可去做;凡利益众生,事无大小,皆当为之;所谓‘自净其意’,乃是修清净心,心无杂念,才能修得智慧,脱离苦海。中土唐朝时候,白香山居士曾经往参鸟窠禅师,请问佛法大意,师即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香山居士笑谓:‘若此二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鸟窠禅师遂喝云:‘三岁孩童虽能道得,八十老翁却未必行得。’佛法根本在于躬身修行,多行善业,皆可成佛。”
黄裳道:“佛法博大精深,却又浅显易懂,弟子倾听,如沐春风。不过白香山居士一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鸟窠禅师却随之喝之,却是有悖佛理。”
普曜大师赞道:“施主之慧根,贫僧弗及也。中土高僧如此说于贫僧,贫僧便如此告于施主,未想其间之佛理。喝由嗔生,嗔而怒之,世人有十惑,我佛家弟子之十惑亦未能根除,我佛弟子仍需修行!”
黄裳道:“大师过谦了。大师所言佛理,弟子虽能悟得,有时却不能行得。”
普曜大师道:“我等皆是凡世俗人,种种烦恼不可避免,只要心怀善念,躬行善业,修清净心,便可消除烦恼,离苦得乐。”
黄裳道:“佛法与道教本理相同,可惜我主万岁只是信奉道教,而排斥佛法。”
普曜大师道:“阿弥陀佛!万岁今日派施主会见贫僧,却是何意?”
黄裳道:“万岁不推崇佛法,我自会向万岁阐明佛法,使万岁明晓佛理,推广佛教。”
普曜大师道:“施主不必枉费心力,我已料到万岁不会听从施主之言,一切随缘。与施主别面后,我自当离去。”
黄裳道:“弟子不忍见佛法与中土无缘。”
普曜大师道:“我佛与中土之缘久矣,中土众生,崇奉我佛之人多矣,施主不必忧虑。阿弥陀佛!”
黄裳道:“佛道本为一家,本应共存共生,同度万民。”
普曜大师道:“世事繁杂,非你我所能左右。”普曜大师拿出一本经书,道:“能与施主会面,已是贫僧缘分,贫僧送施主一本《楞伽经》,此经乃是释迦牟尼降临楞伽岛所说之经,昔日达摩大师也曾将此经带入中土。贫僧这本《楞伽经》,有梵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施主阅览此书,可知我佛之佛理也。”
黄裳接过经书,俯身道:“多谢大师!”黄裳从怀中取出一本经书,道:“弟子亦有意送大师经书,此经便是《道德经》,道家经典繁多,以此经为首,此经集道家教义之大乘。”
普曜大师双手合十,道:“多谢施主,贫僧当会细细阅读。”普曜大师接过经书,道:“贫僧告辞。”
黄裳道:“大师去往何处?”
普曜大师道:“诸相皆为空,世如虚幻梦,非有亦非无,离合因缘数。”
黄裳细细琢磨普曜大师意思,待抬头想要询问时,普曜大师已离屋远去。
第三卷(本卷章目调寄“柳梢春”) 第二十二章 谈佛论道,将伊拒了(2)
更新时间:2012-1-9 16:21:42 本章字数:2701
皇宫外苑侍客斋,一位老僧眉须花白,神色祥和,盘膝端坐在长椅之上。此人乃是普曜大师,从万里之遥的天竺之国来到中土,普及佛法,传诵佛音。
黄裳进入侍客斋,看那普曜大师,额骨高耸,眼眶低陷,全然不似中土之人,而在眉目之间,自然流露一种超然气质。黄裳俯首道:“弟子黄裳参见大师!”
更新时间:2012-1-9 16:21:41 本章字数:1631
黄裳回到大帐,命手下官兵将光明顶上所有尸首都入土安葬,然后班师回朝。朝堂上,黄裳奏道:“臣奉旨平定明教,历时不足两月,明教众教徒皆已被歼灭,明教巢穴大光明顶已被焚毁。”
徽宗喜道:“朕身为教主道君皇帝,消除明教,也算是朕对上天的一件功德。黄爱卿剿灭明教有功,朕封你为‘功德侯’。”
黄裳叩首道:“谢陛下。”
王黼上前道:“陛下,那明教魔匪不足七百人,但黄大人此次灭匪,却损失两千官兵,如此悬殊差距,黄大人有何脸面受功?”
徽宗道:“王爱卿此言差异,丞相已经说过,那明匪人数虽少,但个个身怀异术,想要剿灭,绝非易事。再者,自古开兵见仗,怎有不死人之事,黄爱卿平定明匪,终究是大功一件。”
黄裳俯首道:“谢陛下。”
蔡京道:“陛下,黄大人虽平定了魔匪,但魔匪教主余章子却不知下落,魔首未除,终是大患!”
徽宗惊道:“黄爱卿,那魔匪教主却哪里去了?”
黄裳道:“臣寻遍明教巢穴,皆不见明教教主,但明教左右光明使、四大护教法王、五散人皆被歼灭,就算明教教主逃脱,也不会再生事端。”
徽宗道:“这样就好,这样就好。各位爱卿要严查各地状况,发现异教滋事,要速速报来。”
众大臣齐声道:“是,陛下。”
徽宗叹道:“明教刚灭,从天竺又来了一个叫什么普曜的和尚,要朕在我大宋普及佛法,真是可气可笑。”
李邦彦道:“陛下,我大宋有许多寺院,皆尊拜佛教,不如将这些寺院统统灭掉。”
徽宗思道:“列位先皇亦崇敬佛教,这倒不必了。”徽宗高声道:“黄爱卿!”
黄裳应道:“臣在。”
徽宗道:“你去接待一下那个佛教和尚,打发他回去吧。”
黄裳道:“是。”
徽宗道:“丞相,童爱卿率兵征讨辽国之事怎样了?”
蔡京道:“童大人十五万大军已集结在辽国边境,只待时机成熟,便可消灭昏辽。陛下放心,童大人用兵如神,必能歼灭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陛下之夙愿!”
徽宗喜道:“好,等童爱卿凯旋归来,朕要好好庆贺一番。征辽战事有何变化,丞相速速奏报于朕。”
蔡京道:“是,陛下。”
徽宗道:“当前我大宋国运享通,众位爱卿功不可没呀!”
李邦彦高声道:“陛下此言诧异!”
徽宗惊道:“李爱卿怎如此说话?”
李邦彦道:“当前我大宋国运享通,万民安业,乃是陛下洪福滔天,辛苦操劳之结果,要说我等之功,如若九牛之一毛,又谈何‘功不可没’乎?”
徽宗喜道:“李爱卿亦非全无道理,但朕治理天下,也要依仗各位爱卿呀。”
李邦彦大声道:“陛下谦逊圣哲,臣有幸侍奉陛下,乃是臣万代之积德也!”
徽宗道:“咱们君臣相聚,乃是天缘,当前适逢盛事,诸位爱卿可与朕同享共乐。”
群臣俯首高呼道:“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三卷(本卷章目调寄“柳梢春”) 第二十二章 谈佛论道,将伊拒了(3)
更新时间:2012-1-9 16:21:42 本章字数:5800
普曜大师道:“道教若此,难怪道教在中土如此兴盛。创教之圣祖,皆是大智慧之人。我佛佛祖释迦牟尼本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佛祖降生七日后,母亲便过世,佛祖深感人间生、老、病、死的痛苦,遂萌出家修道之志。在十九岁时,佛祖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跋伽婆求道,复至王舍城受贤者阿罗逻迦蓝,郁陀迦罗摩子之教,以所学难臻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之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苦行生活,其间有净饭王所派五位侍者与之共修。苦修期间,佛祖日食一麻一麦?渲列翁蹇菔荩纳硭ソ撸贾瘴茨艹傻溃宋蚩嘈蟹堑玫乐颍斐隹嘈辛帧4耸保残拗迨陶呶笠苑鹱嫱耸y佬模焐嶂ァ*?
[jp2]佛祖放弃苦行后,至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佛祖在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日,战胜天魔的威胁、诱惑,终于豁然大悟,证得揭示诸法实相的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陀。[jp]
佛陀悟道之后,在鹿野苑开始传教。他为了宣扬佛法,普渡众生,走遍天竺各地。八十岁时,佛陀在毗舍离城涅盘,化为释迦牟尼佛。”
黄裳道:“西方极乐世界以释迦牟尼为尊,中土天界最高尊神乃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尊神。
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开辟天地,从此有了人间。每到劫数终尽,天地初开,元始天尊便降临天地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
灵宝天尊由混太无元玄黄之气所化生,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灵宝天尊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
道德天尊即为太上老君,由圣人老子化成。道德天尊上处五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道德天尊分身降世,开度众生。
轩辕黄帝与圣人老子同为道教之始祖,黄帝教导世人种五谷,识文字,造舟车,制音律,识医理,被中土各族尊为先祖,黄帝得道后,驾龙飞天而去,化为央央元灵元君,元君总掌天界,能够驱策群仙。
三清之下的四位天帝乃是四御: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玉皇大帝与四御齐名,我朝皇帝尊玉皇大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大帝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主宰总领宇宙生灵,造化万物。
之下还有五曜星君,五斗星君,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诸位星辰之神,以及三官大帝,文昌帝君等诸多仙君。”
普曜大师道:“天界诸位神灵,享受天道之清净,不修得十善因缘,无能成此正果。然那人道中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诸多痛苦。阿修罗道,除一般苦难外,又因常好与帝释斗,或断肢节,或破其身,或复致死。畜生道中,或苦役、或充食、或人杀、或互啖,其苦无穷。饿鬼道中,不闻浆水之名,所见清水,皆成脓血,不得饮食,饥渴难当;且常为刀杖驱逼,恐怖非常。地狱道中,或火坑、或坚冰、或刀山、或剑树、或碾硙、或汤镬、或沸屎、或合山等诸多苦具,繁多难述。
我佛心念众生,如母忆子。众生身受苦难,我佛怎能静心禅修!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黄裳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此乃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然世人愚沌,怎知我佛之大慈悲心?世人形态各异,世事无常,世间若此,若以佛法治之,却依何法理?还望大师指教。”
普曜大师道:“昔日,莲华城莲华王突然崩殂,莲华王没有嗣子,诸大臣忙寻找有相之人担当国王。诸大臣寻遍各村各寨,各城各都,终于在一棵树下,找到一人。此时天色炎热,此人在树荫下躺卧,虽然日头已经移去,但树荫却不随日而移,仍为此人遮挡烈日。诸位大臣将此人带入王宫,为他穿上王服宝冠,诸大臣说:‘今后国家就由你治理了。’此人回答:‘我实在不懂得治理王事。’诸大臣说:‘你已为我们的国王,你必须治理这个国家。’此人回答:‘我若为国王,你等诸人必须悉受十善业道,治理王事也需依从十善业道,如此,我才作此国王。’诸大臣皆答:‘臣等顺行。’之后,莲华城以十善业道治国,百姓安然乐业,国家享通昌运。”
黄裳道:“何谓十善业道?还请大师详解。”
普曜大师道:“佛教分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于大乘直达佛乘为基础。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阶。因此佛法流通于世间,当以世人为中心,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首为五戒,谓之人乘正法。再由五戒扩大,即十善业道。所谓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此五戒是由十善所摄缩,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动念而已。五戒扩大开来,便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此乃是十善业道。不杀生而慈心于仁;不偷盗而义利节用;不邪淫而贞良守礼;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绮语而言说有礼;不悭贪而慈心舍施;不嗔恚而慈忍积福;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黄裳道:“人人奉行十善业道,一则可制止外在恶行,另则可清净世人心境,以达到建立人间净土,此亦为佛法之目的。”
普曜大师道:“施主所言极是,阿弥陀佛!”
黄裳道:“治理国家,道家之法乃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因循自然,顺应万物之本性,不人为强制和干涉。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作为王上,则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就是说,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最上等的善行就像水一样,默默滋润万物,给万物带来生机,但却从来不去炫耀自己,不大事张扬自己。为了让天下安宁,百姓幸福,王上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骚扰百姓,不要事必躬亲,不要把意志强加于人民。
道家治国,以百姓之心为心,所谓'理国之道,务先爱民,民为国本,不可弃也。'长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河流的君王,就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使天下众河流汇入其中,形成百川朝王之势。要想得到万民的拥护和尊重,就要设身处地关心他们,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万民衣食有余。
道家治国,反对用兵,‘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构筑人间乐土,必须反对以兵力逞强,胡乱用兵之结果,只会给众生带来灾难,加深众生的痛苦。’
道家治国方略甚多,我虽熟读道教典籍,然其理深奥,终不能完全明了。”
普曜大师道:“施主身为朝廷重臣,贫僧深知施主之良苦用心。皈依佛法之后的阿育王,依佛理颁布诰文,使万民遵守,诰文内容我说于施主:一曰敬长,对于父母、师父、长老及各级官员等,均应尊敬,尤其对于父母之亲,务必要尽孝道;对于亲属朋友,也应和蔼相处。二曰爱众,居高位者,对于下级属员、佣仆,以及贫苦大众,应当谦和相待;对于苦行道士、婆罗门教徒、佛教僧尼,更应倍加敬重,并且,要多做有助于众生的好事。三曰真诚,为人要真诚,要说真话,不可妄语。四曰施舍,对于修禅苦行之士、老弱残废之人,应竭尽所能从旁协助,或布施财物,或扶持生计,以尽人道。五曰护生,对于世间一切众生不可伤杀,以终其天年。六曰包容,应彼此包容,不可揭他人之短,显自己之长,对其他宗教亦要宽容,和平共处。七曰作业,坚信佛法,广行善事。”
黄裳叹道:“阿育王所颁诰文,与十善业道无异,若以此治国,国家岂有不祥和安宁之理?”
普曜大师道:“施主若能扶助圣上,使国家安康,万民安乐,也是一件大大的功德。”
黄裳点头道:“弟子亦如此认为。”黄裳接着道:“佛法无边无涯,弟子有时清晰,有时却很混沌,何谓佛法?还望大师教诲。”
普曜大师道:“阿含经有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乃一切佛法通行之教化。凡妨害众生,事无大小,皆不可去做;凡利益众生,事无大小,皆当为之;所谓‘自净其意’,乃是修清净心,心无杂念,才能修得智慧,脱离苦海。中土唐朝时候,白香山居士曾经往参鸟窠禅师,请问佛法大意,师即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香山居士笑谓:‘若此二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鸟窠禅师遂喝云:‘三岁孩童虽能道得,八十老翁却未必行得。’佛法根本在于躬身修行,多行善业,皆可成佛。”
黄裳道:“佛法博大精深,却又浅显易懂,弟子倾听,如沐春风。不过白香山居士一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鸟窠禅师却随之喝之,却是有悖佛理。”
普曜大师赞道:“施主之慧根,贫僧弗及也。中土高僧如此说于贫僧,贫僧便如此告于施主,未想其间之佛理。喝由嗔生,嗔而怒之,世人有十惑,我佛家弟子之十惑亦未能根除,我佛弟子仍需修行!”
黄裳道:“大师过谦了。大师所言佛理,弟子虽能悟得,有时却不能行得。”
普曜大师道:“我等皆是凡世俗人,种种烦恼不可避免,只要心怀善念,躬行善业,修清净心,便可消除烦恼,离苦得乐。”
黄裳道:“佛法与道教本理相同,可惜我主万岁只是信奉道教,而排斥佛法。”
普曜大师道:“阿弥陀佛!万岁今日派施主会见贫僧,却是何意?”
黄裳道:“万岁不推崇佛法,我自会向万岁阐明佛法,使万岁明晓佛理,推广佛教。”
普曜大师道:“施主不必枉费心力,我已料到万岁不会听从施主之言,一切随缘。与施主别面后,我自当离去。”
黄裳道:“弟子不忍见佛法与中土无缘。”
普曜大师道:“我佛与中土之缘久矣,中土众生,崇奉我佛之人多矣,施主不必忧虑。阿弥陀佛!”
黄裳道:“佛道本为一家,本应共存共生,同度万民。”
普曜大师道:“世事繁杂,非你我所能左右。”普曜大师拿出一本经书,道:“能与施主会面,已是贫僧缘分,贫僧送施主一本《楞伽经》,此经乃是释迦牟尼降临楞伽岛所说之经,昔日达摩大师也曾将此经带入中土。贫僧这本《楞伽经》,有梵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施主阅览此书,可知我佛之佛理也。”
黄裳接过经书,俯身道:“多谢大师!”黄裳从怀中取出一本经书,道:“弟子亦有意送大师经书,此经便是《道德经》,道家经典繁多,以此经为首,此经集道家教义之大乘。”
普曜大师双手合十,道:“多谢施主,贫僧当会细细阅读。”普曜大师接过经书,道:“贫僧告辞。”
黄裳道:“大师去往何处?”
普曜大师道:“诸相皆为空,世如虚幻梦,非有亦非无,离合因缘数。”
黄裳细细琢磨普曜大师意思,待抬头想要询问时,普曜大师已离屋远去。
第三卷(本卷章目调寄“柳梢春”) 第二十二章 谈佛论道,将伊拒了(2)
更新时间:2012-1-9 16:21:42 本章字数:2701
皇宫外苑侍客斋,一位老僧眉须花白,神色祥和,盘膝端坐在长椅之上。此人乃是普曜大师,从万里之遥的天竺之国来到中土,普及佛法,传诵佛音。
黄裳进入侍客斋,看那普曜大师,额骨高耸,眼眶低陷,全然不似中土之人,而在眉目之间,自然流露一种超然气质。黄裳俯首道:“弟子黄裳参见大师!”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3054/2406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