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节
推荐阅读: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脸盲怎么了,不脸盲轮得到你?(nph)、临时夫妻(nph)、绝对臣服姿态(女强制男h)、素女 (古言,1V1,高H)、不是哥哥也不是男妈妈(骨科)、不羡仙(快穿仙侠 古言 1v1 sc)、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年代婊】重生后又娇媚勾人(nph 插足)、《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
虽然有四队精锐将她严严实实地护在中间,但在刀林箭雨中穿梭仍旧险象环生。
她只能伏低身子,紧紧抱住马脖子。
风声、战鼓声、马蹄声、嘶吼声、兵刃相击声、还有她自己脉搏突突的跳动,汇成一条滚滚的大河,在她耳边轰鸣不休。鲜血和残肢飞快从她视线中掠过。
仿佛有一只冰冷的手攫着她的心脏,令她浑身发冷。
她这时才懊悔自己往日跟着太子习武,总是推推脱脱不肯下功夫,可即便她弓马娴熟,她敢亲手取人性命么?
沈宜秋不知道,单是想一想,她便觉浑身的血液都停止了流动。
身边的将士杀红了眼,他们将长刀横于身前,一路策马狂奔,一边收割敌军的头颅,仿佛锋利的镰刀割下一茬茬稻子。
他们仿佛已与兵刃融为一体,自己也成了寒光慑人的利刃。
与此同时,城中守军打开城门,冲杀出来,与援军前后夹击,生生将围城的突骑施军截成两段。
突骑施将领阿悉结见后面并无大军跟来,这才明白过来自己受骗了,没等他将一腔怒火发泄出来,只听裂帛般的一声响,一支羽箭破空而来,准确无误地穿过他左眼。
阿悉结大吼一声,从战马上坠落下来,随即脖子上一凉,头颅已被燕军的陌刀斩下。
周洵将阿悉结的头颅插在刀尖上,高举长刀。
突骑施士兵看到将领头颅,顿时溃不成军、狼奔豕突。
周洵并未恋战,一骑当先,率领麾下将士风驰电掣一般越过壕桥,如一条黑色长龙游入城门中。
最后一队将士进入城中,便立即令守城军关闭城门。
沈宜秋这时才摘下沉重的战盔,抹抹额头上的汗,长出了一口气。
方才结冰似的心脏这时才恢复知觉,擂鼓一般狂跳起来。
周洵命人将阿咸悉结的头颅挂到城墙上,摘下战盔,翻身下马,向迎上前来的谢刺史行了一礼:“周某奉太子殿下之命,率兵前来支援灵州城守军。”
谢刺史本以为是大批援军到了,不想却是周洵一行去而复返,心不由一沉。
守城将士们从最初的激昂和振奋中清醒过来,发现他们翘首以盼的援军只有一千来人,慢慢沉默下来,仰着头,静静地凝视着这些身披玄甲的骑兵。
无数道沉沉的目光落在周洵身上,仿佛一座沉默的大山,他抿了抿唇,迟疑了一瞬,然后扬声道:“邠州援军不日将至,请诸位守住灵州,待援军解围。”
守城将士们这才爆发出一阵如潮的欢呼。
谢刺史神色亦是一松,他以为周洵是太子亲信,定然知道内情,却不知这只是周洵的推测,说出来不过是为安守城将士的心。
谢刺史一见周将军,便如找到了主心骨,连声道谢,随即忽然想起什么,压低声音问道:“周将军怎的去而复返?娘娘无恙?”
话音未落,沈宜秋翻身下马向他们走来,她也如其他将士一般穿着玄甲,怀里抱着战盔,向谢刺史行了一礼:“谢使君别来无恙?”
谢刺史脸色刷地一白:“林……林公子怎的也在?”
沈宜秋道:“谢使君不必担心,这是我一个人的决定,殿下若是怪罪下来,我一力承担。”
顿了顿道:“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可否借贵府商议?”
谢刺史忙道:“林公子与周将军请。”
说罢令守军将领带禁卫兵马去安营下寨。
沈宜秋翻身上马,跟着周洵和谢刺史向刺史府行去。
直到这时,她才有暇环顾四周。
几日前还生机勃勃的灵州城,如今一片狼藉,城墙已被突骑施的投石车砸出了几个豁口,守军在豁口处架了弩箭。
城中四处弥漫着浓重的血腥气,来不及掩埋的尸体堆在墙根,民夫正在将守军的尸首抬上板车,拉去掩埋,脸上麻木多于悲痛。
有人在哀嚎,有人在啜泣,晚风将他们的声音吹进人的心里。
沈宜秋在马上回首,目光越过城墙,望见暮色中的贺兰山,轮廓仿佛一匹骏马。
她向着父母坟茔的方向,在心中默默道:“阿耶阿娘,你们一定要保佑灵州百姓。”
马铺每日将军情送往凉州。
几乎每一封都送来新的坏消息——定远失陷、新堡守军不战而降、怀远失陷、朔方军两万兵力在一役中几乎全军覆没……突骑施铁骑几乎是一日下一城,短短数日便兵临灵州城下。
而从凉州城传令至朔方军需要四日,传令至邠州亦需四日,朔方军远在三千里之外,唯一的指望便是邠州援军。
他白昼与吐蕃大皇子磨嘴皮子讨价还价,夜里为了灵州之围殚精竭虑,不出几日便消瘦憔悴了不少。
突骑施寇边后的第十日,他收到周洵的消息,得知他带着九百兵马返回灵州,心中稍定。
这九百人看似杯水车薪,但个个膂力过人,武艺精湛,是以一当十的精锐。
更重要的是周洵这个有勇有谋的良将,有他在,灵州城的数千兵力至少不再是一盘散沙。
而不顾自己的安危,将周洵和九百将士送回灵州的,是他的太子妃。
他终于明白当日张皇后的话,夫妻本为敌体,是互相依靠,互相扶持,走完一生的人。
沈宜秋第一封报平安的书信同日寄到。
此后,每一日他都会收到她的信,信中常常只有寥寥数语,告诉他到了哪个驿馆,但却让他安心不少。
又过得四五日,他估摸着邠州的援军差不多已经备齐粮草辎重行将开拔。正想到此处,便有侍卫来禀,邠州的回信到了。
尉迟越急忙拆开信函,展开信笺扫了一眼,脸色顿时沉得能滴下水。
第113章 借兵
谢刺史将太子妃和周洵一行延入府中。
几人分宾主坐下,周洵便道:“敢问使君,城中朔方军与州府军还剩多少人马?”
谢刺史面露愧色,作个揖道:“某守城不利,城中守军折损过半,朔方军只剩五百余人,州府军约有一千五百人,战马约剩八百匹。”
周洵微微蹙眉,点点头:“与周某预料的相差无几。”
谢刺史起身避席,向沈宜秋道:“仆身为刺史,外侮当前,无力抵御,愧对圣人,亦有负殿下与太子妃娘娘的嘱托,仆罪该万死。”
沈宜秋道:“谢使君不必自责,我见灵州城虽被围困,城中百姓临危不乱,里闾街衢依旧井然有序,全赖谢使君安抚有方。”
谢刺史纵然为官多年,听太子妃这一番发自肺腑的称赞,心中又羞惭又宽慰,百感交集,红了眼眶,连道惭愧。
沈宜秋看了一眼周洵,又道:“术业有专攻,排兵布阵是周将军所长,有将军在,定能守到援军解围。”
周洵微微颔首:“娘娘谬赞。”但语气中丝毫没有一点受之有愧的意思。
若换了平日,谢刺史难免觉得此人不可一世,可现在周洵这舍我其谁的态度却叫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他想了想,坦言道:“说句实话,两位莫见怪,若非娘娘与周将军回援,谢某恐怕撑不到明日便要降。”
周洵闻言大惊。
沈宜秋额上也沁出了冷汗,幸亏他们及时赶到,再晚一步,恐怕就万劫不复了。
她向周洵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别开口,斟酌了一下词句,对谢刺史道:“使君不愿将士白送性命,宁愿一力承担降敌的骂名,可钦可佩。”
谢刺史跪倒在地,嘴唇颤抖:“有娘娘明鉴,仆死不足惜……”
她顿了顿道:“只是使君有所不知,阿史那弥真自以为见辱于圣人,心怀怨怼,伺机报复,绝不会因使君宽仁而善待投降将士和百姓,这是其一。北狄一向以战养战,先前的定远、新堡与怀远皆是边塞小城,到了繁华富庶的灵州,定会烧杀劫掠,无恶不作,这是其二。”
周洵也点点头:“便是打到只剩最后一兵一卒,也不能投降。”
谢刺史后背上冷汗涔涔,登时后怕不已:“谢某只知阿史那弥真曾在长安宿卫多年,深得圣人宠幸,以为他会念在皇恩的份上……”
沈宜秋与周洵对视一眼,都甚感无奈,皇帝的确是十分宠幸阿史那弥真,只不过是将人当作舞伎伶人般宠幸。
不过谁也不能道皇帝的是非。
默然片刻,谢刺史道:“幸而圣人与太子殿下英明,敢问周将军,邠州援军可是已经开拔了?不知有多少兵马?”
周洵目光闪了闪,迟疑了一下,还是据实说道:“周某还不曾收到太子殿下和邠州的消息。”
谢刺史脸色一白。
周洵接着道:“不过谢使君不必担心,殿下得知灵州被围一定会令邠州守军发兵来救,想来不日便有消息。”
谢刺史心里稍定,苦笑了一下:“仆一惊一乍,见笑于娘娘与周将军。”
沈宜秋劝慰了他两句,便道:“眼下当务之急是商量出一个守城的章程。”
说罢看了眼周洵,问谢刺史:“不知城中守军将领是哪位?“
谢刺史道:“窦将军在灵武战死,眼下统领守军的名义上是谢某,不过谢某只是白占个名头,实际调兵遣将的是朔方军押官丁书平。”
周洵微微蹙眉,押官是统率五百人的将领,一下子赶鸭子上架统领数千兵马,除非天纵奇才,否则必定难以胜任。
从今日攻守的态势来看,这位丁押官显然不是。
沈宜秋道:“周将军深谙用兵之道,曾统领数万禁军,若是谢使君信得过我,能否让城内守军统一受周将军调遣?以免令出二门。”
谢刺史本来就有此意,见她给足了自己脸面,哪里有二话,郑重向周洵行礼:“多谢周将军救灵州将士与百姓于水火,请受谢某一拜。”
周洵连忙起身回礼:“谢使君言重。”
沈宜秋道:“调兵遣将之事便托赖周将军。此外,我有一些愚见,不知是否可行,请两位参详。”
她顿了顿道:“其一,我想请谢使君从百姓中多征募一些壮勇,分担收集弓箭、运石、修补城墙、扶助伤兵、安葬尸骸这些琐事,如此将士可轮番休息,全力御敌。”
周洵也点头:“今日周某见到将矢石运上城墙的都是将士,损耗体力甚是无谓。”
谢刺史道:“谢某早该想到的,真是惭愧。”
沈宜秋接着道:“其二,请谢刺史下令各坊佛寺道观医馆收容救治伤兵,并由州府出钱,向商贾采买伤药与所需资材。”
大量伤兵仅靠州府医博士和医馆大夫一定不够,许多佛寺本来就设有悲田病坊,救治贫苦信徒,许多僧人都粗通医理。
且时人多信佛,将伤兵安置在佛寺,梵音也可纾解伤痛。
两人都点头称是,周洵道:“伤兵得到妥善救治,也可提高士气,令将士没有后顾之忧。”
沈宜秋又道:“此外,时已入夏,气候逐渐炎热,大战后容易爆发瘟疫,敌军也会将染上瘟疫的尸首抛入城内,将士的尸骸必须尽快安葬,还请谢使君令医博士商量对策,及早预防。”
周洵不由对她有些刮目相看:“娘娘言之有理,倒似守过城一般。”
沈宜秋道:“周将军谬赞,不过是按常理推断。”
三人商议既定,谢刺史便去下令部署。
沈宜秋待他离去,这才对周洵道:“依周将军之见,邠州的援军何日能到?”
</div>
</div>
她只能伏低身子,紧紧抱住马脖子。
风声、战鼓声、马蹄声、嘶吼声、兵刃相击声、还有她自己脉搏突突的跳动,汇成一条滚滚的大河,在她耳边轰鸣不休。鲜血和残肢飞快从她视线中掠过。
仿佛有一只冰冷的手攫着她的心脏,令她浑身发冷。
她这时才懊悔自己往日跟着太子习武,总是推推脱脱不肯下功夫,可即便她弓马娴熟,她敢亲手取人性命么?
沈宜秋不知道,单是想一想,她便觉浑身的血液都停止了流动。
身边的将士杀红了眼,他们将长刀横于身前,一路策马狂奔,一边收割敌军的头颅,仿佛锋利的镰刀割下一茬茬稻子。
他们仿佛已与兵刃融为一体,自己也成了寒光慑人的利刃。
与此同时,城中守军打开城门,冲杀出来,与援军前后夹击,生生将围城的突骑施军截成两段。
突骑施将领阿悉结见后面并无大军跟来,这才明白过来自己受骗了,没等他将一腔怒火发泄出来,只听裂帛般的一声响,一支羽箭破空而来,准确无误地穿过他左眼。
阿悉结大吼一声,从战马上坠落下来,随即脖子上一凉,头颅已被燕军的陌刀斩下。
周洵将阿悉结的头颅插在刀尖上,高举长刀。
突骑施士兵看到将领头颅,顿时溃不成军、狼奔豕突。
周洵并未恋战,一骑当先,率领麾下将士风驰电掣一般越过壕桥,如一条黑色长龙游入城门中。
最后一队将士进入城中,便立即令守城军关闭城门。
沈宜秋这时才摘下沉重的战盔,抹抹额头上的汗,长出了一口气。
方才结冰似的心脏这时才恢复知觉,擂鼓一般狂跳起来。
周洵命人将阿咸悉结的头颅挂到城墙上,摘下战盔,翻身下马,向迎上前来的谢刺史行了一礼:“周某奉太子殿下之命,率兵前来支援灵州城守军。”
谢刺史本以为是大批援军到了,不想却是周洵一行去而复返,心不由一沉。
守城将士们从最初的激昂和振奋中清醒过来,发现他们翘首以盼的援军只有一千来人,慢慢沉默下来,仰着头,静静地凝视着这些身披玄甲的骑兵。
无数道沉沉的目光落在周洵身上,仿佛一座沉默的大山,他抿了抿唇,迟疑了一瞬,然后扬声道:“邠州援军不日将至,请诸位守住灵州,待援军解围。”
守城将士们这才爆发出一阵如潮的欢呼。
谢刺史神色亦是一松,他以为周洵是太子亲信,定然知道内情,却不知这只是周洵的推测,说出来不过是为安守城将士的心。
谢刺史一见周将军,便如找到了主心骨,连声道谢,随即忽然想起什么,压低声音问道:“周将军怎的去而复返?娘娘无恙?”
话音未落,沈宜秋翻身下马向他们走来,她也如其他将士一般穿着玄甲,怀里抱着战盔,向谢刺史行了一礼:“谢使君别来无恙?”
谢刺史脸色刷地一白:“林……林公子怎的也在?”
沈宜秋道:“谢使君不必担心,这是我一个人的决定,殿下若是怪罪下来,我一力承担。”
顿了顿道:“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可否借贵府商议?”
谢刺史忙道:“林公子与周将军请。”
说罢令守军将领带禁卫兵马去安营下寨。
沈宜秋翻身上马,跟着周洵和谢刺史向刺史府行去。
直到这时,她才有暇环顾四周。
几日前还生机勃勃的灵州城,如今一片狼藉,城墙已被突骑施的投石车砸出了几个豁口,守军在豁口处架了弩箭。
城中四处弥漫着浓重的血腥气,来不及掩埋的尸体堆在墙根,民夫正在将守军的尸首抬上板车,拉去掩埋,脸上麻木多于悲痛。
有人在哀嚎,有人在啜泣,晚风将他们的声音吹进人的心里。
沈宜秋在马上回首,目光越过城墙,望见暮色中的贺兰山,轮廓仿佛一匹骏马。
她向着父母坟茔的方向,在心中默默道:“阿耶阿娘,你们一定要保佑灵州百姓。”
马铺每日将军情送往凉州。
几乎每一封都送来新的坏消息——定远失陷、新堡守军不战而降、怀远失陷、朔方军两万兵力在一役中几乎全军覆没……突骑施铁骑几乎是一日下一城,短短数日便兵临灵州城下。
而从凉州城传令至朔方军需要四日,传令至邠州亦需四日,朔方军远在三千里之外,唯一的指望便是邠州援军。
他白昼与吐蕃大皇子磨嘴皮子讨价还价,夜里为了灵州之围殚精竭虑,不出几日便消瘦憔悴了不少。
突骑施寇边后的第十日,他收到周洵的消息,得知他带着九百兵马返回灵州,心中稍定。
这九百人看似杯水车薪,但个个膂力过人,武艺精湛,是以一当十的精锐。
更重要的是周洵这个有勇有谋的良将,有他在,灵州城的数千兵力至少不再是一盘散沙。
而不顾自己的安危,将周洵和九百将士送回灵州的,是他的太子妃。
他终于明白当日张皇后的话,夫妻本为敌体,是互相依靠,互相扶持,走完一生的人。
沈宜秋第一封报平安的书信同日寄到。
此后,每一日他都会收到她的信,信中常常只有寥寥数语,告诉他到了哪个驿馆,但却让他安心不少。
又过得四五日,他估摸着邠州的援军差不多已经备齐粮草辎重行将开拔。正想到此处,便有侍卫来禀,邠州的回信到了。
尉迟越急忙拆开信函,展开信笺扫了一眼,脸色顿时沉得能滴下水。
第113章 借兵
谢刺史将太子妃和周洵一行延入府中。
几人分宾主坐下,周洵便道:“敢问使君,城中朔方军与州府军还剩多少人马?”
谢刺史面露愧色,作个揖道:“某守城不利,城中守军折损过半,朔方军只剩五百余人,州府军约有一千五百人,战马约剩八百匹。”
周洵微微蹙眉,点点头:“与周某预料的相差无几。”
谢刺史起身避席,向沈宜秋道:“仆身为刺史,外侮当前,无力抵御,愧对圣人,亦有负殿下与太子妃娘娘的嘱托,仆罪该万死。”
沈宜秋道:“谢使君不必自责,我见灵州城虽被围困,城中百姓临危不乱,里闾街衢依旧井然有序,全赖谢使君安抚有方。”
谢刺史纵然为官多年,听太子妃这一番发自肺腑的称赞,心中又羞惭又宽慰,百感交集,红了眼眶,连道惭愧。
沈宜秋看了一眼周洵,又道:“术业有专攻,排兵布阵是周将军所长,有将军在,定能守到援军解围。”
周洵微微颔首:“娘娘谬赞。”但语气中丝毫没有一点受之有愧的意思。
若换了平日,谢刺史难免觉得此人不可一世,可现在周洵这舍我其谁的态度却叫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他想了想,坦言道:“说句实话,两位莫见怪,若非娘娘与周将军回援,谢某恐怕撑不到明日便要降。”
周洵闻言大惊。
沈宜秋额上也沁出了冷汗,幸亏他们及时赶到,再晚一步,恐怕就万劫不复了。
她向周洵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别开口,斟酌了一下词句,对谢刺史道:“使君不愿将士白送性命,宁愿一力承担降敌的骂名,可钦可佩。”
谢刺史跪倒在地,嘴唇颤抖:“有娘娘明鉴,仆死不足惜……”
她顿了顿道:“只是使君有所不知,阿史那弥真自以为见辱于圣人,心怀怨怼,伺机报复,绝不会因使君宽仁而善待投降将士和百姓,这是其一。北狄一向以战养战,先前的定远、新堡与怀远皆是边塞小城,到了繁华富庶的灵州,定会烧杀劫掠,无恶不作,这是其二。”
周洵也点点头:“便是打到只剩最后一兵一卒,也不能投降。”
谢刺史后背上冷汗涔涔,登时后怕不已:“谢某只知阿史那弥真曾在长安宿卫多年,深得圣人宠幸,以为他会念在皇恩的份上……”
沈宜秋与周洵对视一眼,都甚感无奈,皇帝的确是十分宠幸阿史那弥真,只不过是将人当作舞伎伶人般宠幸。
不过谁也不能道皇帝的是非。
默然片刻,谢刺史道:“幸而圣人与太子殿下英明,敢问周将军,邠州援军可是已经开拔了?不知有多少兵马?”
周洵目光闪了闪,迟疑了一下,还是据实说道:“周某还不曾收到太子殿下和邠州的消息。”
谢刺史脸色一白。
周洵接着道:“不过谢使君不必担心,殿下得知灵州被围一定会令邠州守军发兵来救,想来不日便有消息。”
谢刺史心里稍定,苦笑了一下:“仆一惊一乍,见笑于娘娘与周将军。”
沈宜秋劝慰了他两句,便道:“眼下当务之急是商量出一个守城的章程。”
说罢看了眼周洵,问谢刺史:“不知城中守军将领是哪位?“
谢刺史道:“窦将军在灵武战死,眼下统领守军的名义上是谢某,不过谢某只是白占个名头,实际调兵遣将的是朔方军押官丁书平。”
周洵微微蹙眉,押官是统率五百人的将领,一下子赶鸭子上架统领数千兵马,除非天纵奇才,否则必定难以胜任。
从今日攻守的态势来看,这位丁押官显然不是。
沈宜秋道:“周将军深谙用兵之道,曾统领数万禁军,若是谢使君信得过我,能否让城内守军统一受周将军调遣?以免令出二门。”
谢刺史本来就有此意,见她给足了自己脸面,哪里有二话,郑重向周洵行礼:“多谢周将军救灵州将士与百姓于水火,请受谢某一拜。”
周洵连忙起身回礼:“谢使君言重。”
沈宜秋道:“调兵遣将之事便托赖周将军。此外,我有一些愚见,不知是否可行,请两位参详。”
她顿了顿道:“其一,我想请谢使君从百姓中多征募一些壮勇,分担收集弓箭、运石、修补城墙、扶助伤兵、安葬尸骸这些琐事,如此将士可轮番休息,全力御敌。”
周洵也点头:“今日周某见到将矢石运上城墙的都是将士,损耗体力甚是无谓。”
谢刺史道:“谢某早该想到的,真是惭愧。”
沈宜秋接着道:“其二,请谢刺史下令各坊佛寺道观医馆收容救治伤兵,并由州府出钱,向商贾采买伤药与所需资材。”
大量伤兵仅靠州府医博士和医馆大夫一定不够,许多佛寺本来就设有悲田病坊,救治贫苦信徒,许多僧人都粗通医理。
且时人多信佛,将伤兵安置在佛寺,梵音也可纾解伤痛。
两人都点头称是,周洵道:“伤兵得到妥善救治,也可提高士气,令将士没有后顾之忧。”
沈宜秋又道:“此外,时已入夏,气候逐渐炎热,大战后容易爆发瘟疫,敌军也会将染上瘟疫的尸首抛入城内,将士的尸骸必须尽快安葬,还请谢使君令医博士商量对策,及早预防。”
周洵不由对她有些刮目相看:“娘娘言之有理,倒似守过城一般。”
沈宜秋道:“周将军谬赞,不过是按常理推断。”
三人商议既定,谢刺史便去下令部署。
沈宜秋待他离去,这才对周洵道:“依周将军之见,邠州的援军何日能到?”
</div>
</div>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33085/653586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