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文安之发兵
推荐阅读:下山后,我在民政局门口闪婚京圈首富、[柯南同人] 柯学不易,红桃叹气、小行星、他一直在黑化、事不过三、万古神帝、装O后和联姻对象HE了、金玉满堂、穿到老爸相亲那年、恶毒直男但天然钓系、
大西军对于土司们的报复是冷酷无情的。
张定国下了严令,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绝不留情。
他要让这些不可一世的土司低下桀骜不驯的头颅,懂尊卑守规矩,明白谁才是四川的主人。
土司的山寨虽然有一定的防御性,但面对西军的大举围攻显然抵挡不住。
各家土司单拎出来都远不是大西军的对手,张定国得以各个击破。
在泄愤之后大西军继续向成都进军。
经此一事后相信这些土司不敢再在暗地里捣鼓什么名堂。
不过在途径一片沼泽的时候大西军遇到了麻烦。
很多马匹直接陷了进去,一些士兵拼命拖拽想要把马匹拉出来,结果非但没能成功就连自己也跟着陷了进去。
眼瞅着马匹和士兵们挣扎着沉入泥沼,最终只留下一些气泡,张定国的脸涨得通红。
此前他从未遇到过这种事情故而不知该如何应对。
这面沼泽到底有多大多宽他一无所知。
就这么一眼望过去跟普通陆地也没有什么区别,可踩上一脚就将万劫不复。
这面沼泽就像一只拦路虎一眼横在中间,阻断了大西军的去路。
该死!
张定国在心中暗骂了一声。
无论如何他是不敢继续冒险趟过这泥沼了。
士兵且不论,战马可是极为重要的,每陷进去一匹张定国都心如刀绞。
临时造舟也不现实,且不说没有那么多的木头让张定国造舟,即便是真的造出了足够多的舟船,也不一定能够在泥沼中划的动啊。
无奈之下张定国只得派出骑兵四散侦查,看看有没有什么可能绕路行军。
只是这样一来时间就会耽搁了。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相信成都方面也能够理解吧。
...
...
文安之统领着明军已经进入了保宁。
目之所及皆是一片狼藉。
不论是城池还是村舍都有明显劫掠过的痕迹,大部分屋舍都被焚烧过,留下一堆断壁残垣。
文安之不由的长叹了一声。
张献忠进驻四川之后百姓们虽然过得很苦但还没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可东虏一来那真是要了命了。
哎,也不知道如今东虏去到哪儿了。
不管怎么样文安之还是决定按照原计划行军。
他们带了充足的粮草完全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袁宗弟、刘芳亮等将领作战经验十分丰富,他们建议文安之保持一个相对居中的速度行军,这样士兵们既不会感到太疲惫又不会有所懈怠。
至于扎营则更有讲究了。
首先不能在山顶上扎营。
这样一旦敌军发现放火烧山,山顶上的士兵是不可能逃出来的。
其次最好不要紧挨着河水扎营。
水源固然重要,但会带来许多突发情况。
可以在水源稍远一些的地方扎营。
再有就是不要在谷地扎营。
这一点在四川尤为明显。
四川多山谷,一些将领人为在这里扎营很舒服,却不知很可能遭到伏击。
这些文安之以前只在兵书上看到过只言片语,但现在听诸将亲口说来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包括何时出发何时停歇,何时埋锅造饭都是一门学问。
要想领好兵不容易啊。
当然文安之并不觉得后悔。
相反他觉得来到四川做一些事情要比留在京师做一个礼部尚书实在的多。
在他来四川之前明军只能采取守势,还很可能守不住。
但他带领大军入川后形势一直好转,现在明军已经可以主动出击了。
文安之很明白中兴大明不是圣天子一个人的事情。
皇帝陛下便是天纵圣明,也不可能事事亲为。必须要有臣子站出来替他分担。
而中兴大明也不是嘴上说说振臂一呼就能成功的,必须踏踏实实的做些事情。
现在的年轻人啊虽然有一腔报国之心,可却鲜有能静下心来认真做事的。
在热情尚有之时或许他们还能有所作为,可这股热乎劲一过便只剩下了一地鸡毛。
所以文安之甘愿站出来做这个榜样教他们该怎么做。
四川最为混乱的时候他来了,就是为了让年轻人可以更好的看看怎样拨乱反正。
文安之虽然上了年纪可做起事来仍然是精神十足,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田见秀等人十分钦佩,但也感到有些心疼,时常劝文安之要多注意休息,不必什么事都亲力亲为。
可文安之却摇了摇头,告诉他们一个统帅要想带好兵,就必须去不断的了解不断的学习。
你的天赋可以不够却绝不能不勤奋。
不然就会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崇祯朝十分普遍,文安之当然不想重蹈覆辙。
大明的积弊有很多,如果什么都认为理所应当,前人如何我也如何不去更改那怕真就是积重难返了。
要想中兴,就要有改变的勇气,有直面错误的勇气。
故而在统兵的时候文安之不是把自己当做一省巡抚,朝廷重臣,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
一样会犯错,一样会学习,一样会改变。
在他的眼中个人威望不是最重要的,要勇于面对错误才能更好的改进。
可以说文安之获得诸将的支持不是因为他是朝廷任命的四川巡抚,而是靠他个人的魅力。
这也是为什么文安之当初说要去打成都,众人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却说这日大军刚刚准备拔营,斥候突然回报说抓到了东虏的一个探子。
文安之不由得精神一振。
如今已经是离开保宁进入成都府的地界。
在这个位置发现东虏的探子说明东虏的大军应该就在成都府内。
看来东虏是真的想要直取成都啊。
文安之决定亲自提审那名东虏探子。
既然明军想要取成都那出现的时机就一定要好,最好是等西贼和东虏打的不可开交两败俱伤的时候再突然杀出。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东虏的动向了如指掌。
因为西贼不用说,肯定是以守为主的。
东虏是发起进攻的一方,明军只要掌握了他们发难的时机,就能做到在最合适的时机出现。
...
...
张定国下了严令,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绝不留情。
他要让这些不可一世的土司低下桀骜不驯的头颅,懂尊卑守规矩,明白谁才是四川的主人。
土司的山寨虽然有一定的防御性,但面对西军的大举围攻显然抵挡不住。
各家土司单拎出来都远不是大西军的对手,张定国得以各个击破。
在泄愤之后大西军继续向成都进军。
经此一事后相信这些土司不敢再在暗地里捣鼓什么名堂。
不过在途径一片沼泽的时候大西军遇到了麻烦。
很多马匹直接陷了进去,一些士兵拼命拖拽想要把马匹拉出来,结果非但没能成功就连自己也跟着陷了进去。
眼瞅着马匹和士兵们挣扎着沉入泥沼,最终只留下一些气泡,张定国的脸涨得通红。
此前他从未遇到过这种事情故而不知该如何应对。
这面沼泽到底有多大多宽他一无所知。
就这么一眼望过去跟普通陆地也没有什么区别,可踩上一脚就将万劫不复。
这面沼泽就像一只拦路虎一眼横在中间,阻断了大西军的去路。
该死!
张定国在心中暗骂了一声。
无论如何他是不敢继续冒险趟过这泥沼了。
士兵且不论,战马可是极为重要的,每陷进去一匹张定国都心如刀绞。
临时造舟也不现实,且不说没有那么多的木头让张定国造舟,即便是真的造出了足够多的舟船,也不一定能够在泥沼中划的动啊。
无奈之下张定国只得派出骑兵四散侦查,看看有没有什么可能绕路行军。
只是这样一来时间就会耽搁了。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相信成都方面也能够理解吧。
...
...
文安之统领着明军已经进入了保宁。
目之所及皆是一片狼藉。
不论是城池还是村舍都有明显劫掠过的痕迹,大部分屋舍都被焚烧过,留下一堆断壁残垣。
文安之不由的长叹了一声。
张献忠进驻四川之后百姓们虽然过得很苦但还没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可东虏一来那真是要了命了。
哎,也不知道如今东虏去到哪儿了。
不管怎么样文安之还是决定按照原计划行军。
他们带了充足的粮草完全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袁宗弟、刘芳亮等将领作战经验十分丰富,他们建议文安之保持一个相对居中的速度行军,这样士兵们既不会感到太疲惫又不会有所懈怠。
至于扎营则更有讲究了。
首先不能在山顶上扎营。
这样一旦敌军发现放火烧山,山顶上的士兵是不可能逃出来的。
其次最好不要紧挨着河水扎营。
水源固然重要,但会带来许多突发情况。
可以在水源稍远一些的地方扎营。
再有就是不要在谷地扎营。
这一点在四川尤为明显。
四川多山谷,一些将领人为在这里扎营很舒服,却不知很可能遭到伏击。
这些文安之以前只在兵书上看到过只言片语,但现在听诸将亲口说来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包括何时出发何时停歇,何时埋锅造饭都是一门学问。
要想领好兵不容易啊。
当然文安之并不觉得后悔。
相反他觉得来到四川做一些事情要比留在京师做一个礼部尚书实在的多。
在他来四川之前明军只能采取守势,还很可能守不住。
但他带领大军入川后形势一直好转,现在明军已经可以主动出击了。
文安之很明白中兴大明不是圣天子一个人的事情。
皇帝陛下便是天纵圣明,也不可能事事亲为。必须要有臣子站出来替他分担。
而中兴大明也不是嘴上说说振臂一呼就能成功的,必须踏踏实实的做些事情。
现在的年轻人啊虽然有一腔报国之心,可却鲜有能静下心来认真做事的。
在热情尚有之时或许他们还能有所作为,可这股热乎劲一过便只剩下了一地鸡毛。
所以文安之甘愿站出来做这个榜样教他们该怎么做。
四川最为混乱的时候他来了,就是为了让年轻人可以更好的看看怎样拨乱反正。
文安之虽然上了年纪可做起事来仍然是精神十足,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田见秀等人十分钦佩,但也感到有些心疼,时常劝文安之要多注意休息,不必什么事都亲力亲为。
可文安之却摇了摇头,告诉他们一个统帅要想带好兵,就必须去不断的了解不断的学习。
你的天赋可以不够却绝不能不勤奋。
不然就会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崇祯朝十分普遍,文安之当然不想重蹈覆辙。
大明的积弊有很多,如果什么都认为理所应当,前人如何我也如何不去更改那怕真就是积重难返了。
要想中兴,就要有改变的勇气,有直面错误的勇气。
故而在统兵的时候文安之不是把自己当做一省巡抚,朝廷重臣,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
一样会犯错,一样会学习,一样会改变。
在他的眼中个人威望不是最重要的,要勇于面对错误才能更好的改进。
可以说文安之获得诸将的支持不是因为他是朝廷任命的四川巡抚,而是靠他个人的魅力。
这也是为什么文安之当初说要去打成都,众人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却说这日大军刚刚准备拔营,斥候突然回报说抓到了东虏的一个探子。
文安之不由得精神一振。
如今已经是离开保宁进入成都府的地界。
在这个位置发现东虏的探子说明东虏的大军应该就在成都府内。
看来东虏是真的想要直取成都啊。
文安之决定亲自提审那名东虏探子。
既然明军想要取成都那出现的时机就一定要好,最好是等西贼和东虏打的不可开交两败俱伤的时候再突然杀出。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东虏的动向了如指掌。
因为西贼不用说,肯定是以守为主的。
东虏是发起进攻的一方,明军只要掌握了他们发难的时机,就能做到在最合适的时机出现。
...
...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34527/685303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