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陆抗你快回来
推荐阅读:重来又如何 (1V2 高H)、恶女训狗手册、临时夫妻(nph)、静海旖旎(校园高H)、我,恶女,只训狗不救赎(快穿 1VN)、记忆之场、掏心(强制爱1v1)、就算知道是绿茶也会上钩(强制nph)、流光(姐弟骨科)、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
汉建隆八年八月至九月间。
赵广在取得夏口战役的胜利后,即率汉军主力沿江东进,向武昌也就是后世的鄂州方向进军。九月二十九日,曾经的吴国故都武昌,也被汉军力战拿下。
鄂州城在孙权的黄龙年间曾作为吴国的都城,孙皓刚刚登基为帝时,也曾短暂的将武昌作为其都城。
就吴国来说,武昌的地位相当于曹魏的许昌、晋国的洛阳,武昌被汉军夺取,在吴国各地引发了强烈的震动。
在汉、吴夏口大战的当口,吴国大司马陆抗正在率领交趾军北上,经过艰难的跋涉,交趾吴军终于进军到了夜郎国腹地,这一路之上,吴军进展并不如想象的顺利。
夜郎道的艰险出乎吴军将校的意料,而南中诸蛮的态度也让他们感到不解,这些蛮族之中,虽然也有不少对新汉不满的人,但在真正面临选择时,蛮族竟然又想两不相帮,保持中立态度。
陆抗久经战事,对此倒也看得很透,这些蛮族不过是想趁火打劫,借着吴、汉两家争斗的机会,壮大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割据或者占领南中的意图。
对此,陆抗的态度很明确,先灭异族,再行北上。
昔日吴蜀联盟,那是兄弟内斗,而汉人与蛮族之间的战事,则是关系两大族群的大事。
就在陆抗征战夜郎之时,吴军在夏口战败,荆南四郡易手的消息传来,陆抗无奈之下,只得下令先撤军回转交州。
没了交州这个后路,他就算占领了巴蜀,也无法独立生存。
而且以陆抗对孙皓的了解,这位快要走投无路的主君,征调他回转建业的诏令估计已经在路上了。
陆抗猜测的很准确。
孙皓从夏口一逃离,即连续的向吴国各地驻守的将领发出勤王诏令,陆抗这里因路途遥远,还没有接到诏令,就近的扬州庐江郡驻防吴军已经开始集结,随时准备开拔西进。
庐江这一支吴军位于吴、晋两国前线,也是吴国进攻和防御北方魏晋进攻的主要力量,在丁奉去世之后,隶属到丞相张悌、左御史大夫丁固所辖。
扬州吴军与魏军、晋军多次交锋,战阵经验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得悉孙皓在夏口兵败,张悌迅速的调动了守卫庐州的丁固、伍延所部,紧急驰援柴桑。
丁固的父亲丁览是会稽郡人氏,当年与名士虞翻齐名,丁固出仕之后,也是多与丁奉、陆凯、陆抗相睦,在吴国的名望仅次于丁、陆二人。
也正是因为丁固名头太盛,脾气又固执,以往仗着资历老,是孙权时候的老人,对孙皓这个年轻的皇帝多有规劝,孙皓对他颇为反感。
前一年,本着眼不见为净的原则,丁固被孙皓打发到了庐州,结果倒让他捡了接收丁奉所部的大便宜。
在丁固、张悌等人被重用的同时,滕修这个救了孙皓一命的吴国司空,则被免了官职,遣返回了故里会稽郡。
一场惨败,总要有人负责?
这责任当然不可能由孙皓来承担,所以,这场败仗最合适的背锅侠就是滕修。
朝中官职上,滕修是司空,已是朝中三名重臣之一。
个性上,滕修为人温和,不像陆抗那般刚烈,就算受点气也不会多作声张,这样为主君着想的臣子,也是孙皓看重滕修的原因之一。
面对孙皓甩来的大锅,滕修含着眼泪,悲愤的向孙皓上书,请求乞骸骨,归乡里,这吴国的官当的太憋屈了。
孙皓心中也是难得有愧,在连连败仗丧地的情况下,孙皓动不动就杀人的残暴脾气也收敛了不少。
再不改一改脾气,吴国就要亡了。
亡国之君的骂名,孙皓觉得自己还背负不起来。
其实,不管孙皓承不承认,就他的所作所为,吴国亡于他手也是必然。
——
柴桑。
柴桑是吴国沿江防线上的最后一道屏障,这里也是后世九江的地理位置,这里已是扬州刺史部的地界。
柴桑的周围,有彭蠡泽,即鄱阳湖,在云梦大泽消失后,彭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支流赣水从南方汇入彭泽,形成浩荡开阔的湖面。
退守到柴桑,孙皓就无法再退了。
建业一带,几无险地可以固守,吴军据守于此,可以依托鄱阳湖发达的水系运送兵力和辎重,再整合交趾、豫章、吴郡、会稽等地的力量,以为援兵所需。
吴国在经历了一场场惨败后,各支军队的战斗力也在发生变化,如今最强的吴军已经不是荆扬的兵卒,而是交趾兵。这些南方的吴卒长年与诸蛮交战,有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耐力和持久力都相当不错。
身边没了谄媚之人,孙皓的脑子总算清醒了些,丁固这老臣虽然脾气臭,但能力上确实不错,更为关键的一点,丁固与豫章郡一带的山越宗族关系不错。
东吴在沿江一线,已无精兵强将,要想在柴桑有所作为,还要依仗山越兵的帮助,而这其中,丁固能否发挥作用是重中之重。
“丁卿,这柴桑就交给你和伍将军了,朕要立即赶回建业,征召各地兵卒派发到柴桑来,朕还要遣信使往开封,联晋共击伪汉,另外,陆大司马那里朕也已经遣了信使,相信就快要赶回来了。”
孙皓连续的给丁固画着大饼,在陆抗的问题上,也终于服软认输,想要重新召回其回转江东。
这次兵败,让孙皓彻底的认清了自己在军事指挥上的无能,而遍数吴军诸将,也唯有陆抗一人可以依靠了。
可怜陆抗,已经是七旬老人,身体也不好,但却还要为吴国奔波劳累,这等情况和蜀汉覆亡时的姜维如出一辙。
孙皓、刘禅这等君王,看似可怜,但却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丁固无奈之下,只能领令守卫柴桑,由于手头无兵,丁固与伍延一番商议后,决定征召豫章山越施氏、贺氏等宗族协助守城。
山越兵,在东吴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笔。
东吴之所以对外作战不利,原因之一就是山越宗族屡屡叛乱,而同时,这些地方土豪宗帅投靠吴国效力的也不少。
赵广在取得夏口战役的胜利后,即率汉军主力沿江东进,向武昌也就是后世的鄂州方向进军。九月二十九日,曾经的吴国故都武昌,也被汉军力战拿下。
鄂州城在孙权的黄龙年间曾作为吴国的都城,孙皓刚刚登基为帝时,也曾短暂的将武昌作为其都城。
就吴国来说,武昌的地位相当于曹魏的许昌、晋国的洛阳,武昌被汉军夺取,在吴国各地引发了强烈的震动。
在汉、吴夏口大战的当口,吴国大司马陆抗正在率领交趾军北上,经过艰难的跋涉,交趾吴军终于进军到了夜郎国腹地,这一路之上,吴军进展并不如想象的顺利。
夜郎道的艰险出乎吴军将校的意料,而南中诸蛮的态度也让他们感到不解,这些蛮族之中,虽然也有不少对新汉不满的人,但在真正面临选择时,蛮族竟然又想两不相帮,保持中立态度。
陆抗久经战事,对此倒也看得很透,这些蛮族不过是想趁火打劫,借着吴、汉两家争斗的机会,壮大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割据或者占领南中的意图。
对此,陆抗的态度很明确,先灭异族,再行北上。
昔日吴蜀联盟,那是兄弟内斗,而汉人与蛮族之间的战事,则是关系两大族群的大事。
就在陆抗征战夜郎之时,吴军在夏口战败,荆南四郡易手的消息传来,陆抗无奈之下,只得下令先撤军回转交州。
没了交州这个后路,他就算占领了巴蜀,也无法独立生存。
而且以陆抗对孙皓的了解,这位快要走投无路的主君,征调他回转建业的诏令估计已经在路上了。
陆抗猜测的很准确。
孙皓从夏口一逃离,即连续的向吴国各地驻守的将领发出勤王诏令,陆抗这里因路途遥远,还没有接到诏令,就近的扬州庐江郡驻防吴军已经开始集结,随时准备开拔西进。
庐江这一支吴军位于吴、晋两国前线,也是吴国进攻和防御北方魏晋进攻的主要力量,在丁奉去世之后,隶属到丞相张悌、左御史大夫丁固所辖。
扬州吴军与魏军、晋军多次交锋,战阵经验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得悉孙皓在夏口兵败,张悌迅速的调动了守卫庐州的丁固、伍延所部,紧急驰援柴桑。
丁固的父亲丁览是会稽郡人氏,当年与名士虞翻齐名,丁固出仕之后,也是多与丁奉、陆凯、陆抗相睦,在吴国的名望仅次于丁、陆二人。
也正是因为丁固名头太盛,脾气又固执,以往仗着资历老,是孙权时候的老人,对孙皓这个年轻的皇帝多有规劝,孙皓对他颇为反感。
前一年,本着眼不见为净的原则,丁固被孙皓打发到了庐州,结果倒让他捡了接收丁奉所部的大便宜。
在丁固、张悌等人被重用的同时,滕修这个救了孙皓一命的吴国司空,则被免了官职,遣返回了故里会稽郡。
一场惨败,总要有人负责?
这责任当然不可能由孙皓来承担,所以,这场败仗最合适的背锅侠就是滕修。
朝中官职上,滕修是司空,已是朝中三名重臣之一。
个性上,滕修为人温和,不像陆抗那般刚烈,就算受点气也不会多作声张,这样为主君着想的臣子,也是孙皓看重滕修的原因之一。
面对孙皓甩来的大锅,滕修含着眼泪,悲愤的向孙皓上书,请求乞骸骨,归乡里,这吴国的官当的太憋屈了。
孙皓心中也是难得有愧,在连连败仗丧地的情况下,孙皓动不动就杀人的残暴脾气也收敛了不少。
再不改一改脾气,吴国就要亡了。
亡国之君的骂名,孙皓觉得自己还背负不起来。
其实,不管孙皓承不承认,就他的所作所为,吴国亡于他手也是必然。
——
柴桑。
柴桑是吴国沿江防线上的最后一道屏障,这里也是后世九江的地理位置,这里已是扬州刺史部的地界。
柴桑的周围,有彭蠡泽,即鄱阳湖,在云梦大泽消失后,彭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支流赣水从南方汇入彭泽,形成浩荡开阔的湖面。
退守到柴桑,孙皓就无法再退了。
建业一带,几无险地可以固守,吴军据守于此,可以依托鄱阳湖发达的水系运送兵力和辎重,再整合交趾、豫章、吴郡、会稽等地的力量,以为援兵所需。
吴国在经历了一场场惨败后,各支军队的战斗力也在发生变化,如今最强的吴军已经不是荆扬的兵卒,而是交趾兵。这些南方的吴卒长年与诸蛮交战,有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耐力和持久力都相当不错。
身边没了谄媚之人,孙皓的脑子总算清醒了些,丁固这老臣虽然脾气臭,但能力上确实不错,更为关键的一点,丁固与豫章郡一带的山越宗族关系不错。
东吴在沿江一线,已无精兵强将,要想在柴桑有所作为,还要依仗山越兵的帮助,而这其中,丁固能否发挥作用是重中之重。
“丁卿,这柴桑就交给你和伍将军了,朕要立即赶回建业,征召各地兵卒派发到柴桑来,朕还要遣信使往开封,联晋共击伪汉,另外,陆大司马那里朕也已经遣了信使,相信就快要赶回来了。”
孙皓连续的给丁固画着大饼,在陆抗的问题上,也终于服软认输,想要重新召回其回转江东。
这次兵败,让孙皓彻底的认清了自己在军事指挥上的无能,而遍数吴军诸将,也唯有陆抗一人可以依靠了。
可怜陆抗,已经是七旬老人,身体也不好,但却还要为吴国奔波劳累,这等情况和蜀汉覆亡时的姜维如出一辙。
孙皓、刘禅这等君王,看似可怜,但却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丁固无奈之下,只能领令守卫柴桑,由于手头无兵,丁固与伍延一番商议后,决定征召豫章山越施氏、贺氏等宗族协助守城。
山越兵,在东吴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笔。
东吴之所以对外作战不利,原因之一就是山越宗族屡屡叛乱,而同时,这些地方土豪宗帅投靠吴国效力的也不少。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39283/823877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