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41)
推荐阅读:皇后葬身火海,疯批暴君一夜白头、狗洞谋士、夫人被迫觅王侯、网游之超级掌门人、冬日宜喜欢、至尊修罗、聊斋之问道长生、嫁权贵:三爷野性难驯、长生之路、继室她娇软动人、
木小白无声得骂了一句脏话,舌头舔了舔空荡确定里面有隐隐约约的一个小突起这才放下心来,人类幼崽真的是太麻烦了,居然还会换牙!
不过也幸好人类会换牙,否则他嘴里就要有个豁口了。
鬼知道当初木白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牙齿松动的时候有多惊恐,可能是年少时候有些营养不良的缘故,木白的换牙期来得晚,持续的时间也很长,直到现在他嘴里的牙齿都没有全部换完。
不过幸好他的门牙都换好了,否则木白难以想象自己在考试时候一张嘴露出几个豁口的场景有多可笑。
绝对会被不良大人嘲笑让他牙长齐了再来考试的!
哎,麻烦的成长期。
木白撇撇嘴,正想随手将牙齿扔掉,却听一句含着笑意的低沉声音在他背后响起:牙齿要小心处理,万不可随意丢弃。
一身锦袍子模样俊秀的高大青年不知何时站在了他的身后,见木白看过来,他微微笑着柔声道:上头的牙齿要往坑里扔,下头的牙齿要往屋顶扔,否则牙齿容易长不齐整。
小孩看着他的表情渐渐从警惕转为狐疑,最后露出了点惊慌,青年看着他小嘴乱动,就知道他这是在检查自己的牙齿是不是整齐。
似乎是确认了自己的牙齿应该没问题后,小孩仰头看着他,圆溜溜的眼睛里头透出了一点迟疑,他张张嘴,脆生生道:你不是在骗小孩吧?
不是,青年笑意更深,我不会骗小孩,更不会骗你。
第51章
虽然这人说了很让人信服的话,但是木白还是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你这是上头的还是下头的牙齿呢?木白的疑惑劲还没散去,听到这句没有戳动他防备心的话顺嘴便回答:上头的。
那就得往下头扔了。青年笑着道,他抬头看看四周,面露一点迟疑道:不过这儿都是平地,没有凹坑呢。
木白一愣,左右看看,的确,如今他们所在是一个大平地。
这当然是出于安保需要啦,非但这儿是平地,周围稍矮的灌木丛和小乔木都被先遣部队砍伐,一眼望去可谓一马平川,虽不至于说毫无遮蔽,但基本控制在了膝盖以上的环境都被清场。
如此,自然也不可能留有凹陷处,没有凹地就不好丢牙齿要不还是算了,之前他那么多牙齿随手丢了也没见哪哪没长好啊。
木白刚生出了点犹豫,就听那青年说:这样吧,我过会要去周围巡逻,你要是不方便的话就给我,我去帮你找个地势低的地方扔了。
他说的实在太随意,反倒让木白觉得自己的警惕有些莫名其妙了,他捏着自己的牙齿转了转,有些犹豫。
不是木小白小家子气,牙齿同骨骼一样都是人体死亡后会留下来的存在,所以在他生活的时代,牙齿也会带上一定的巫术寓意,不能轻易给人。
在那个巫神共存的时代,就连剪个头发都有特殊的仪式,更别说是骨头牙齿了。
他之前扔掉的时候也就算了,毕竟也没人会跑到他家门口去满地找一个小孩的乳牙,但是现在是有陌生人直接从他这儿拿,指定性着实太强。
但是
木白注视着他的双眼,在对方平静的注视下缓缓将手心里的小乳牙放到了他的手心。
他垂下眼帘,松开手后他迟疑了下,还是收回了已经空空的手。
在这整个过程中,青年都微笑着注视着他,直到木白垂下手都不见丝毫不耐。
这很奇怪,对于陌生人,木白应当不会那么没有戒心,但是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他却是感觉心安无比。
那麻烦你了。踟蹰了一下后,木白还是如此说道。他一方面对于自己将牙齿交到陌生人手里觉得有些不安,另一方面又觉得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便是因为他们比别的动物天生多出了一感,也就是所谓的第六感。
这种脱离五感外的感知能力使得人族天生就带一些特殊能力,只是因个体不同强弱有差,但木白觉得自己这具身体可能是小孩的缘故,他的第六感还是挺强的。
比如他当初就是靠着这种极其微妙的感应从群山中选择了秀芒村的方向,所以这次他也准备相信自己的直觉。
之后几天依旧风平浪静,只是在进入河南地界时,大部队因为太子要审查黄河疏浚情况而停留了一段时间。
在后世的历史学有一句老话,叫做中华民族的治国史就是黄河的治理史。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天性中带着的关于统一、协作的信念和文化就是因为长期和黄河搏斗带来的影响。
因为只有团结,只有统一,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束缚住这条华夏大地的母亲河,让她保持温柔慈爱的模样,而不要总是家暴自己的孩子。
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和黄河搏斗的记录,大明也不例外。
虽然建国也才十五年,但因黄河发生的大灾小灾已经有不下十次,年轻的大明王朝几乎每年都要在救助灾民一事上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或许有人要问,既如此不如干脆整治黄河得了,但这就牵扯到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了。
元王朝灭亡的导火索正是因为治理黄河。
元顺帝时期黄河多次决堤,在元丞相脱脱为代表的大部分蒙古王公贵族的支持下以及大部分汉臣的反对无效下,顺帝下令治理黄河。
或许有人会奇怪,治理黄河明明是好事,而且黄河流域是汉人主要的聚集地,为何反而是汉臣提出反对?
因为在元政府工作的极少部分汉臣太了解元政府官僚机构的劣根性了,那无可救药的贪婪如果放到了治理河道上,极有可能成为压下当地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也的确如此,顺帝发下的治理经费到了当地官员手中百不存一,而当地官员为了完成任务,也为了中饱私囊,只有更加狠厉得压迫民众。
原本一家只需要出一个役夫,变成了全家都得出动,老幼妇孺若想要避免徭役那就只有交钱,没有钱就只能出力。
而更糟糕的是,按照规定役夫在服役时候的口粮是官方提供的,但采买粮食的资金已经不剩多少,如此便只能给别的地区增加税负,亦或者是罗织罪名从百姓家中掠夺。
于是,一个叫韩山童的人在疏通河道时,挖掘出了一只眼的石人,伴随着民间流传的一句著名的谚语,全国响应的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开始了。
十七年后,一个叫朱重八的农民带领一干多少都受元王朝治理黄河所带来负面影响伤害的农民一起推翻了元王朝。
即便实际上元王朝整治黄河的时间不到一年,而距离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两代人的时间,但这份苦痛尚且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甚至于如今的朝堂上都有不少臣工闻黄河而色变。
加上元王朝虽然压榨民力,但当时主持施工的贾鲁所治理的黄河确实有效,所以大明的皇帝只是每年对黄河进行日常的维护,不敢大发民力。
太子朱标此次前来便是来视察黄河水文情况以及疏浚工作的,但很遗憾,河南布政使司布政使王舆宗一月前因主持疏浚工作过于劳累过世了,只能由副使邢浩顶上此次面见。
邢浩是因儒士身份获得官职的一名官员,官方说法是叫儒士授,这是在洪武帝因为嫌弃科举考试选择出的人才没有实干暂停科举后的一种举荐方法。
和西汉时候的举孝廉类似,是由当地基层官员或者是民众推举儒生或者是有大名望者入朝为官的一种方法,入门门槛很低,有些小地方甚至是只要识字就行。
国家任用这些人也并不是看重对方的治国实力,实在是元末明初时国家的文盲概率太高,甚至有不少功臣良将都是文盲,偏偏在分封天下的时候,大明有不少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兵士都被派到地方做官。
这些人或许管理地方不难,毕竟建国之初举国凋敝,有时候一个县城也不过才百来多人,管理起来很容易,但是写公文什么的可就要了卿命了。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给这些不识字的官员再招聘了一批儒生给人打辅助。
除了可以帮忙写公文外,这种方法招聘来的儒生一般名声不错,而且在当地也比较有名望,所以官员在抵达地方的时候工作开展上也能比较顺利。
职能定位如此,这些儒士不会做官也不会太让人意外了。
比如这位站在太子面前战战兢兢的邢儒士,学问气度无一不缺,姿态礼仪半分不错,但太子最关心的治河之事却是一知半解。
太子的表情渐沉,他淡淡看了眼惴惴不安的老儒,没有多说什么。
但这就是最大的表态了,上司到地方巡查,一般为了安抚地方官员多少都会给予几句夸奖,如果什么都不说,那就是完全不满意了。
几个当地官员都表情都有些不好,但他们都不如老儒生面色差,老人面色雪白,两股战战,几乎站不住。
会有如今局面或许也不全是他的问题,很可能故去的河南布政使主管水务,他管理别的方面,双方分了工,也可能老儒生匆忙接手还没准备。但作为一省父母官,这种事可以体谅,却不能原谅。
这位以仁善闻名的太子垂眸思索片刻后,直接抽出一份空白圣旨,现场罢黜老儒,又寻布政使司下属官吏一一问话后,调右布政使梁博舆代行政务。
青年将沾满墨汁的毛笔丢在桌上,示意跟来的署官将自己方才写就的圣旨拿下去誊抄,片刻后这份誊抄后的圣旨就会被快马送入应天府归档,届时这份调令便正式生效。
一般情况下,圣旨的签发程序是反过来的,不过太子此次出行,洪武帝为了方便他在外时候方便,大手一挥直接给儿子敲了几个空白圣旨,这才导致朱标使用圣旨的时候还得反过来送去备案。
当然,以洪武帝对儿子的信任,即便朱标不去做备案问题也不大,但朱标行事向来谨慎,绝不会在此事上落人口舌。
惨遭罢免的老儒趴伏在地,哽咽难言,青年叹了口气,令一旁站立的侍卫将老者扶起,低声道:老先生先起,地上寒凉,莫要伤了身子。
顿了顿,他又说:罢黜一事着实万不得已,孤知晓事发突然你亦是措手不及,孤也可以留在这儿等你理顺政务再行汇报,但河南的百姓等不了你,封冻着的黄河也等不了你。
青年眉宇间的柔软此刻已经被严肃取代,他虽未身着太子冕服,但一身贵气凌然逼人,眸光一扫,周围的官员全数低头,呐呐不敢言。
防川之事乃国之大事,黄河一旦决堤所害不知凡几。王布政使已然殉职,他手头的工作必须有人接下来,一分一秒都耽误不得,所以,孤不能等。
朱标亲自动手,将邢浩头上的乌纱摘下,同时,他还摘了一个同样一问三不知的辅官的乌纱,将两顶官帽放在桌案上后,他看向梁博舆,这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额头上已经渗出了冷汗。
太子对此视若无睹,他温和道:你方才许多点子和想法说得都很不错,但是好用不好用还是得试了才知道,各地情况不同,还是要因地制宜。
喏。这个刚升职却丝毫没有喜色的河南代省长虚汗一阵又一阵得冒,他的目光挪向桌案上放着的两个刚被摘下来的乌纱帽,总觉得一个不好,自己头上的那顶帽子也要加入其中了。、
呜,谁说太子仁慈和善的?都是骗子啊啊啊!
敲打过当地的官员后,一身锦袍的太子殿下领着一干侍卫离开了河南布政使司。
今年两月的时候黄河曾经决堤过一次,当时洪武帝紧急派遣了驸马都尉李祺前来赈灾。
李祺是韩国公李善长的儿子,又是洪武帝长女临安公主的驸马,政治资源颇丰,加上当时李家正处于风雨飘摇阶段,李祺做事相当卖力,因而大半年后的现在,河南人民的生活看起来已经大半恢复正常。
这点从街上的人数便可看出,较为贫穷或者是条件不太好的城市,街道上是不会有那么多人的,尤其现在还是冬天。
朱标听闻过一些贫困的地方到了冬天都是一家人窝在一个被窝里,谁要下床便将全家人的衣裳都给他穿,如此才能度过寒冬。
而在河南,这儿的民众面色颇为红润,衣裳看上去也是鼓鼓囊囊,还有不少人行来往去都提着各种纸包,显然是在采购年货。
朱标心头一动,拦下了一个面上带笑的妇人,问明此处糖坊所在,便领着手下向那儿进发。哪知道路刚走了一半,尚未能看清糖坊的招牌,便听一熟悉的声音说道:这典韦挡在门口,以长戟顿地,贼人无一人敢从他面经过,纷纷自旁的大门离开意图追赶骑马逃逸的曹操。
此时围着典韦的尚有十余人,皆是以一当十的猛士,典韦见势不妙举起长戟左右而击,戟过矛断,阻挡者死伤无数,杀伤力着实惊人。然典韦此招为求突破,以攻代守,自己亦是中了十多道伤口,更糟糕的是他的长戟也在短兵相交之际折断。
见他受伤又断了武器,贼人自是没有放过他的道理,纷纷持枪而上,典韦见自己爱戟已断,心知不好,但他并未露出半丝惧色,反而趁着贼人欺他虚弱上前之机长臂一揽,竟是一左一右各自挟持一贼子,以人为武,重伤他人。
在人群层层包围之处,一戴着小帽的黑皮小孩一甩快板,急声道:典韦见此举惊得贼子谁也不敢上前,于是便意图以此法突破,他复行数步,杀敌熟人,自己伤势却愈加沉重,典韦心知不妙,前进几步后突然回转,那些兵士只见他矗立在营房大门前,瞠目怒瞪,竟无一胆敢上前。
说罢,他长叹一口气,面上透出几分无奈和遗憾,只见小孩小大人版得摇了摇头,又道:许久后,众人见这典韦只立在那儿并不攻击,便有人上前试图引他出招,这才发现原来此人已经伤重身陨。
围观民众闻言均是发出叹息和遗憾,也不知道这小孩方才说了什么,竟有些感性的摸了眼泪。
偏偏小孩似乎觉得情绪还没有渲染到位,又补充了一句:典韦,陈留己吾人。他形貌魁梧,力气过人,擅使双戟,为曹孟德护卫军将领。
他一生于千军万马中救过曹操三次,堪称勇士无双。只是在第三次,张绣先是派人偷走了他的一对长戟,又派百倍兵力相轧,典韦身中百余伤口,终是力竭而亡,然至死,他依然守在了营门前,为他的主公守住了最后的一道门。
在此一役,曹操的长子与爱侄均是殒命于此。一年之后曹操行军经过故地,想起爱将,仍是不由放声大哭,并设下祭筵,吊奠典韦之魂。
他这话一结束,周围群众们的哭声更响,有一小孩更是被情绪带动得哇哇大哭,现场悲声一片。
小孩立在一个大木箱上,见状左右看看,有些迟疑地问道:呃各位乡亲,不知觉得这故事说得如何,可还有什么要修改之处?有没有描述单薄的问题?或是不够具体?
不过也幸好人类会换牙,否则他嘴里就要有个豁口了。
鬼知道当初木白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牙齿松动的时候有多惊恐,可能是年少时候有些营养不良的缘故,木白的换牙期来得晚,持续的时间也很长,直到现在他嘴里的牙齿都没有全部换完。
不过幸好他的门牙都换好了,否则木白难以想象自己在考试时候一张嘴露出几个豁口的场景有多可笑。
绝对会被不良大人嘲笑让他牙长齐了再来考试的!
哎,麻烦的成长期。
木白撇撇嘴,正想随手将牙齿扔掉,却听一句含着笑意的低沉声音在他背后响起:牙齿要小心处理,万不可随意丢弃。
一身锦袍子模样俊秀的高大青年不知何时站在了他的身后,见木白看过来,他微微笑着柔声道:上头的牙齿要往坑里扔,下头的牙齿要往屋顶扔,否则牙齿容易长不齐整。
小孩看着他的表情渐渐从警惕转为狐疑,最后露出了点惊慌,青年看着他小嘴乱动,就知道他这是在检查自己的牙齿是不是整齐。
似乎是确认了自己的牙齿应该没问题后,小孩仰头看着他,圆溜溜的眼睛里头透出了一点迟疑,他张张嘴,脆生生道:你不是在骗小孩吧?
不是,青年笑意更深,我不会骗小孩,更不会骗你。
第51章
虽然这人说了很让人信服的话,但是木白还是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你这是上头的还是下头的牙齿呢?木白的疑惑劲还没散去,听到这句没有戳动他防备心的话顺嘴便回答:上头的。
那就得往下头扔了。青年笑着道,他抬头看看四周,面露一点迟疑道:不过这儿都是平地,没有凹坑呢。
木白一愣,左右看看,的确,如今他们所在是一个大平地。
这当然是出于安保需要啦,非但这儿是平地,周围稍矮的灌木丛和小乔木都被先遣部队砍伐,一眼望去可谓一马平川,虽不至于说毫无遮蔽,但基本控制在了膝盖以上的环境都被清场。
如此,自然也不可能留有凹陷处,没有凹地就不好丢牙齿要不还是算了,之前他那么多牙齿随手丢了也没见哪哪没长好啊。
木白刚生出了点犹豫,就听那青年说:这样吧,我过会要去周围巡逻,你要是不方便的话就给我,我去帮你找个地势低的地方扔了。
他说的实在太随意,反倒让木白觉得自己的警惕有些莫名其妙了,他捏着自己的牙齿转了转,有些犹豫。
不是木小白小家子气,牙齿同骨骼一样都是人体死亡后会留下来的存在,所以在他生活的时代,牙齿也会带上一定的巫术寓意,不能轻易给人。
在那个巫神共存的时代,就连剪个头发都有特殊的仪式,更别说是骨头牙齿了。
他之前扔掉的时候也就算了,毕竟也没人会跑到他家门口去满地找一个小孩的乳牙,但是现在是有陌生人直接从他这儿拿,指定性着实太强。
但是
木白注视着他的双眼,在对方平静的注视下缓缓将手心里的小乳牙放到了他的手心。
他垂下眼帘,松开手后他迟疑了下,还是收回了已经空空的手。
在这整个过程中,青年都微笑着注视着他,直到木白垂下手都不见丝毫不耐。
这很奇怪,对于陌生人,木白应当不会那么没有戒心,但是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他却是感觉心安无比。
那麻烦你了。踟蹰了一下后,木白还是如此说道。他一方面对于自己将牙齿交到陌生人手里觉得有些不安,另一方面又觉得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便是因为他们比别的动物天生多出了一感,也就是所谓的第六感。
这种脱离五感外的感知能力使得人族天生就带一些特殊能力,只是因个体不同强弱有差,但木白觉得自己这具身体可能是小孩的缘故,他的第六感还是挺强的。
比如他当初就是靠着这种极其微妙的感应从群山中选择了秀芒村的方向,所以这次他也准备相信自己的直觉。
之后几天依旧风平浪静,只是在进入河南地界时,大部队因为太子要审查黄河疏浚情况而停留了一段时间。
在后世的历史学有一句老话,叫做中华民族的治国史就是黄河的治理史。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天性中带着的关于统一、协作的信念和文化就是因为长期和黄河搏斗带来的影响。
因为只有团结,只有统一,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束缚住这条华夏大地的母亲河,让她保持温柔慈爱的模样,而不要总是家暴自己的孩子。
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和黄河搏斗的记录,大明也不例外。
虽然建国也才十五年,但因黄河发生的大灾小灾已经有不下十次,年轻的大明王朝几乎每年都要在救助灾民一事上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或许有人要问,既如此不如干脆整治黄河得了,但这就牵扯到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了。
元王朝灭亡的导火索正是因为治理黄河。
元顺帝时期黄河多次决堤,在元丞相脱脱为代表的大部分蒙古王公贵族的支持下以及大部分汉臣的反对无效下,顺帝下令治理黄河。
或许有人会奇怪,治理黄河明明是好事,而且黄河流域是汉人主要的聚集地,为何反而是汉臣提出反对?
因为在元政府工作的极少部分汉臣太了解元政府官僚机构的劣根性了,那无可救药的贪婪如果放到了治理河道上,极有可能成为压下当地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也的确如此,顺帝发下的治理经费到了当地官员手中百不存一,而当地官员为了完成任务,也为了中饱私囊,只有更加狠厉得压迫民众。
原本一家只需要出一个役夫,变成了全家都得出动,老幼妇孺若想要避免徭役那就只有交钱,没有钱就只能出力。
而更糟糕的是,按照规定役夫在服役时候的口粮是官方提供的,但采买粮食的资金已经不剩多少,如此便只能给别的地区增加税负,亦或者是罗织罪名从百姓家中掠夺。
于是,一个叫韩山童的人在疏通河道时,挖掘出了一只眼的石人,伴随着民间流传的一句著名的谚语,全国响应的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开始了。
十七年后,一个叫朱重八的农民带领一干多少都受元王朝治理黄河所带来负面影响伤害的农民一起推翻了元王朝。
即便实际上元王朝整治黄河的时间不到一年,而距离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两代人的时间,但这份苦痛尚且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甚至于如今的朝堂上都有不少臣工闻黄河而色变。
加上元王朝虽然压榨民力,但当时主持施工的贾鲁所治理的黄河确实有效,所以大明的皇帝只是每年对黄河进行日常的维护,不敢大发民力。
太子朱标此次前来便是来视察黄河水文情况以及疏浚工作的,但很遗憾,河南布政使司布政使王舆宗一月前因主持疏浚工作过于劳累过世了,只能由副使邢浩顶上此次面见。
邢浩是因儒士身份获得官职的一名官员,官方说法是叫儒士授,这是在洪武帝因为嫌弃科举考试选择出的人才没有实干暂停科举后的一种举荐方法。
和西汉时候的举孝廉类似,是由当地基层官员或者是民众推举儒生或者是有大名望者入朝为官的一种方法,入门门槛很低,有些小地方甚至是只要识字就行。
国家任用这些人也并不是看重对方的治国实力,实在是元末明初时国家的文盲概率太高,甚至有不少功臣良将都是文盲,偏偏在分封天下的时候,大明有不少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兵士都被派到地方做官。
这些人或许管理地方不难,毕竟建国之初举国凋敝,有时候一个县城也不过才百来多人,管理起来很容易,但是写公文什么的可就要了卿命了。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给这些不识字的官员再招聘了一批儒生给人打辅助。
除了可以帮忙写公文外,这种方法招聘来的儒生一般名声不错,而且在当地也比较有名望,所以官员在抵达地方的时候工作开展上也能比较顺利。
职能定位如此,这些儒士不会做官也不会太让人意外了。
比如这位站在太子面前战战兢兢的邢儒士,学问气度无一不缺,姿态礼仪半分不错,但太子最关心的治河之事却是一知半解。
太子的表情渐沉,他淡淡看了眼惴惴不安的老儒,没有多说什么。
但这就是最大的表态了,上司到地方巡查,一般为了安抚地方官员多少都会给予几句夸奖,如果什么都不说,那就是完全不满意了。
几个当地官员都表情都有些不好,但他们都不如老儒生面色差,老人面色雪白,两股战战,几乎站不住。
会有如今局面或许也不全是他的问题,很可能故去的河南布政使主管水务,他管理别的方面,双方分了工,也可能老儒生匆忙接手还没准备。但作为一省父母官,这种事可以体谅,却不能原谅。
这位以仁善闻名的太子垂眸思索片刻后,直接抽出一份空白圣旨,现场罢黜老儒,又寻布政使司下属官吏一一问话后,调右布政使梁博舆代行政务。
青年将沾满墨汁的毛笔丢在桌上,示意跟来的署官将自己方才写就的圣旨拿下去誊抄,片刻后这份誊抄后的圣旨就会被快马送入应天府归档,届时这份调令便正式生效。
一般情况下,圣旨的签发程序是反过来的,不过太子此次出行,洪武帝为了方便他在外时候方便,大手一挥直接给儿子敲了几个空白圣旨,这才导致朱标使用圣旨的时候还得反过来送去备案。
当然,以洪武帝对儿子的信任,即便朱标不去做备案问题也不大,但朱标行事向来谨慎,绝不会在此事上落人口舌。
惨遭罢免的老儒趴伏在地,哽咽难言,青年叹了口气,令一旁站立的侍卫将老者扶起,低声道:老先生先起,地上寒凉,莫要伤了身子。
顿了顿,他又说:罢黜一事着实万不得已,孤知晓事发突然你亦是措手不及,孤也可以留在这儿等你理顺政务再行汇报,但河南的百姓等不了你,封冻着的黄河也等不了你。
青年眉宇间的柔软此刻已经被严肃取代,他虽未身着太子冕服,但一身贵气凌然逼人,眸光一扫,周围的官员全数低头,呐呐不敢言。
防川之事乃国之大事,黄河一旦决堤所害不知凡几。王布政使已然殉职,他手头的工作必须有人接下来,一分一秒都耽误不得,所以,孤不能等。
朱标亲自动手,将邢浩头上的乌纱摘下,同时,他还摘了一个同样一问三不知的辅官的乌纱,将两顶官帽放在桌案上后,他看向梁博舆,这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额头上已经渗出了冷汗。
太子对此视若无睹,他温和道:你方才许多点子和想法说得都很不错,但是好用不好用还是得试了才知道,各地情况不同,还是要因地制宜。
喏。这个刚升职却丝毫没有喜色的河南代省长虚汗一阵又一阵得冒,他的目光挪向桌案上放着的两个刚被摘下来的乌纱帽,总觉得一个不好,自己头上的那顶帽子也要加入其中了。、
呜,谁说太子仁慈和善的?都是骗子啊啊啊!
敲打过当地的官员后,一身锦袍的太子殿下领着一干侍卫离开了河南布政使司。
今年两月的时候黄河曾经决堤过一次,当时洪武帝紧急派遣了驸马都尉李祺前来赈灾。
李祺是韩国公李善长的儿子,又是洪武帝长女临安公主的驸马,政治资源颇丰,加上当时李家正处于风雨飘摇阶段,李祺做事相当卖力,因而大半年后的现在,河南人民的生活看起来已经大半恢复正常。
这点从街上的人数便可看出,较为贫穷或者是条件不太好的城市,街道上是不会有那么多人的,尤其现在还是冬天。
朱标听闻过一些贫困的地方到了冬天都是一家人窝在一个被窝里,谁要下床便将全家人的衣裳都给他穿,如此才能度过寒冬。
而在河南,这儿的民众面色颇为红润,衣裳看上去也是鼓鼓囊囊,还有不少人行来往去都提着各种纸包,显然是在采购年货。
朱标心头一动,拦下了一个面上带笑的妇人,问明此处糖坊所在,便领着手下向那儿进发。哪知道路刚走了一半,尚未能看清糖坊的招牌,便听一熟悉的声音说道:这典韦挡在门口,以长戟顿地,贼人无一人敢从他面经过,纷纷自旁的大门离开意图追赶骑马逃逸的曹操。
此时围着典韦的尚有十余人,皆是以一当十的猛士,典韦见势不妙举起长戟左右而击,戟过矛断,阻挡者死伤无数,杀伤力着实惊人。然典韦此招为求突破,以攻代守,自己亦是中了十多道伤口,更糟糕的是他的长戟也在短兵相交之际折断。
见他受伤又断了武器,贼人自是没有放过他的道理,纷纷持枪而上,典韦见自己爱戟已断,心知不好,但他并未露出半丝惧色,反而趁着贼人欺他虚弱上前之机长臂一揽,竟是一左一右各自挟持一贼子,以人为武,重伤他人。
在人群层层包围之处,一戴着小帽的黑皮小孩一甩快板,急声道:典韦见此举惊得贼子谁也不敢上前,于是便意图以此法突破,他复行数步,杀敌熟人,自己伤势却愈加沉重,典韦心知不妙,前进几步后突然回转,那些兵士只见他矗立在营房大门前,瞠目怒瞪,竟无一胆敢上前。
说罢,他长叹一口气,面上透出几分无奈和遗憾,只见小孩小大人版得摇了摇头,又道:许久后,众人见这典韦只立在那儿并不攻击,便有人上前试图引他出招,这才发现原来此人已经伤重身陨。
围观民众闻言均是发出叹息和遗憾,也不知道这小孩方才说了什么,竟有些感性的摸了眼泪。
偏偏小孩似乎觉得情绪还没有渲染到位,又补充了一句:典韦,陈留己吾人。他形貌魁梧,力气过人,擅使双戟,为曹孟德护卫军将领。
他一生于千军万马中救过曹操三次,堪称勇士无双。只是在第三次,张绣先是派人偷走了他的一对长戟,又派百倍兵力相轧,典韦身中百余伤口,终是力竭而亡,然至死,他依然守在了营门前,为他的主公守住了最后的一道门。
在此一役,曹操的长子与爱侄均是殒命于此。一年之后曹操行军经过故地,想起爱将,仍是不由放声大哭,并设下祭筵,吊奠典韦之魂。
他这话一结束,周围群众们的哭声更响,有一小孩更是被情绪带动得哇哇大哭,现场悲声一片。
小孩立在一个大木箱上,见状左右看看,有些迟疑地问道:呃各位乡亲,不知觉得这故事说得如何,可还有什么要修改之处?有没有描述单薄的问题?或是不够具体?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41178/923432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