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48)
推荐阅读:皇后葬身火海,疯批暴君一夜白头、狗洞谋士、夫人被迫觅王侯、网游之超级掌门人、冬日宜喜欢、至尊修罗、聊斋之问道长生、嫁权贵:三爷野性难驯、长生之路、继室她娇软动人、
正待木小白吸气准备破釜沉舟之际,却见视线的焦点朱富贵青年沉吟片刻后忽然换了个更认真的姿势,竟是一脸真诚地说道:怪不得人总说旁观者清,诸位远道而来,于凤阳于大明都是旁观的目光,还请不要在意,尽情畅所欲言。我承诺,今日之言,出了这儿不会传到另一个人的耳中。
朱标目光扫视了桌上人一眼,又看向了跟随自己而来身份复杂的诸多护卫,意有所指道:你们来参加科考,目的也是为了要做官,而要做官,最重要的便是需要一双能够看到优缺点的眼睛,以我之见,你们此举极佳。
木白小小松了口气,明白这是他的新朋友在帮忙了,但他还是不敢将朱富贵的畅所欲言当真。
小伙伴虽然将此事定性为了【云南来的外来群众在观察融入大明】的中性事件,但木白听说大明官场可复杂,即使大家都是锦衣卫,也难保中间有谁和他富贵哥不对付,到时候去打点小报告什么的,他岂不是就连累了朱富贵?
正当木白想找个话题将这一篇章翻页时,却见木小文油乎乎的小爪子举了起来。
小孩子还没有太多复杂的思想,也不知道成人世界有多少口是心非,一听自己喜欢的富贵哥哥说可以随便说,他立刻表现欲极强地举起了小手。
在感觉到众人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后,从不怯场的木文立刻脆生生道:阿兄说,凤阳这儿的人过得都不太开心。
哦?那你阿兄有没有说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呀?朱富贵看了眼瞬间紧张到头发都要竖起来的长子,故意逗他。
没想到木文倒是字正腔圆地将这个问题答了上来:阿兄说,因为他们获得的和付出的并不对等,而这份不对等的原因是因为这儿的人太多了,所以大家都不开心。
化名朱富贵的大明太子闻言微微挑眉,还要再追问,木白却伸出手将弟弟抱到了小凳子上。顿了顿后,眼看着避无可避的小少年深吸了一口气,将话茬接了下来:我与小文精力、脚力俱是有限,采访者多为普通的平民百姓,可能有些偏颇。
听他这么一说,朱标反倒是露出了一抹笑容,他给小孩倒了杯茶,放到他面前,随后敛袖抬手,收起往日的慈爱纵容,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看向了这个少年:一地利弊就在这平民百姓的一举一动之间,若是去问那王侯权贵,还能有几句真话?你但说无妨。
木白欣赏地看了他一眼,觉得小伙伴真是看得透彻,随后舔了舔下唇,道:自洪武初年,迁入凤阳者不下30万户,迁入者一律免三年赋税,后因朝廷大修宫室,发劳役,又免租三年,期间还有因灾免税、举国大赦等等,因此,此地百姓,自洪武初年之间至今断断续续免租了六年以上。
而理论来说,经过六年免税得以休养生息的农户,应当已经顺利落籍,并且开枝散叶,但事实并非如此。
此前,我们共询问了农户四十三,商户二十一,其中,在凤阳生子一人者不过三十六户,生子二人及以上者,不过十一户。
这个数字过于赤裸裸,众人纷纷露出了讶色。木白从袖中掏出几张泛黄的纸张这是在路上采买的廉价纸张,未经漂白,但是相当经济实惠,用起来也不心疼。而在这些简陋的纸张上,他之前已经用略显凌乱的笔迹写下了共六十四户凤阳居民的大致生平,以及几张归纳总结后的数据图。
木白将纸张放在桌案上,神情凝肃地说出了结论:也就是说,当地的民众在迁移之后,有意识地进行了避孕,他们并不愿意在此落地生根,抽枝发芽。
我和弟弟出于好奇,便询问了他们缘由。可能是木家兄弟都是男孩,还都看上去模样机灵,是不少女性最喜欢的模样,他俩问话的时候几乎没有被拒绝过,他们也因此得到了比较可靠的数据。
木白说:凤阳人有意识避孕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生子会大大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众人闻言,表情均有些难以置信。
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时代,人口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娃娃落地后养到五六岁就能下地帮忙拾穗插秧,更大一点,还能帮着犁地。由于汉人不兴分家,许多家庭哪怕人口再多都能在一套房子里挤下,如此一来,养育成本更低。
相比养育成本,获得的劳力加成更为可观,多生儿子哪儿就谈得上降低生活质量?
见众人表情,木白淡淡道:诸位是否忘了还有人头税。
是哦!还有人头税,在场众人是真的忘记了这笔税赋,毕竟对于在这儿的大部分人来说,人头税的金额都可以忽略不计。
但对普通民众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金额。
大明的税赋科条并不多,毕竟上自皇帝下及大部分管理层都曾经是被剥削的一员,对于北元复杂多变、随意增加的赋税项目可谓深恶痛绝。
因此,在建国后洪武帝取中唐时期的两税法与元朝的税赋加以掺杂,形成了如今大明简洁的税务机制。
简单地说,寻常百姓需要缴纳的赋税项目就是两个,一个田税,一个人头税人多地少,缴纳人头税,地多人少,则缴纳田税,商人则是缴纳全部财产的三成为税赋。
比起定额十取一的固定田税,人头税相对比较动态。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一直到闭眼死去,这一生中他的赋税额会有三次变动,没有产出的年少时赋税额最低,青壮时达到巅峰,年老时则会有所减免,若是到了高寿之年,国家还会额外给予补贴。
虽然税赋会随着人的年龄以及生产能力有相应调整,但对于寻常家庭而言,孩子从出生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任何生产能力的,这意味着每个地少人多的家庭势必要在孩子成长起来之前担负这笔额外的支出。这是生养孩子的隐性成本。
而如今,本地的人们不愿意生养孩子便是顾忌着人头税,怕诞下孩子会增加他们的税负。
但这不应该啊。可我朝人头税已是前所未有的低廉,还能以役抵扣,不至成为民众负担吧?朱标对此有些不能理解,他眉头紧蹙地问道,可是此处有人擅自增税?
起先,我们也以为是因为这个的缘故。然而本地税赋并无问题,会有如此局面只是百姓心中有一笔账他们认为比起生育,雇佣民力更加合算而已。木白摇了摇头,说出了这个在众人看来相当不可思议的答案,本地的劳动力富足,有地的农民可以用相当低廉的价格雇佣无地之人来帮他们种地。
我们所探访的大部分民户几乎都有被雇佣的经历。木白说道,人力价格是由劳动力数量所决定的,换言之,正因为穷得吃不起饭而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当地的农户才能够以极其低廉的价格雇佣到这些人。
而为什么这些穷的吃不起饭的人,会越来越多呢?木白掀开了一张纸,将其推到众人面前,这是我根据民众描述所绘的当地的舆图。
当然,木白并没有见过凤阳县的官方舆图,这张地图也是匆匆画就,其准确度只能说将就着看。
而就在在这张简陋版地图上,少年勾画出了大大小小好几个方框,有些框大,有些框小,有些更是已经连成了片。木白指着连成片的土地道:这些土地是当地的富户,从平民手中收购而得。
大明并不限制土地买卖,开国至今不过十五年,整个版图上大多呈现地广人稀之态,也因此对于土地买卖管制得很松。
但凤阳的情况不一样。
大明统一的时候,凤阳的人口只剩下百十来户,此后迁回的也不过三四百户,剩余的几乎都是国家分钱分地迁移来的外来移民。
本地农户的情况不论,那些移民居然倒卖国家分配的土地,这无疑就是在打洪武帝的脸。
而更重要的是,明明都是一起迁来的人,大家都是贫下中农,靠国家资助在这定居,又哪来的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收购土地呢?
凤阳,可是大明的龙兴之处,这些人意欲何为?
朱标的神色也跟着凝重了起来,青年蹙眉凝神的模样一扫往日温润,反倒是显出了几分雷霆之色,看得边上的护卫们都有些心惊胆战起来。
佛尚有雷霆之怒,更何况一个自幼跟随军且治国理政守城指挥无一不精的一国储君。
太子的温和是相对于洪武帝而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当真拿不起刀。
木白收回指着舆图的手,轻声道:凤阳的问题有三,田地不丰、灾害频频是天灾,太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这块土地所能负载的范围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无法让当地的人安定下来的生存及就业环境,此为
他顿了顿,将后头不太好听的骂人话咽下了肚子,随后若无其事道:因此,此地劳动力廉价,为了活下去,条件稍差的民众只能出卖地产沦为佃户,饮鸩止渴。
没有自己的土地,这里打零工的收入又低,平民失去稳定收入不敢生育,人口数量上不去,待到再过几十年此代人年老丧失劳动力,年轻人数量渐少之时,现在已经开垦的土地都会退化。
到时候,一场天灾、一场兵祸就能让凤阳退回以前的位置。
甚至会更糟。
这些民众们知道吗?
百姓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什么深远的目光,但生活水平下降,治安环境也不如以往都是能实实在在感觉到的。
所以,他们才会在贫民聚居之地听到了当地的一出花鼓戏唱道凤阳本是好地方,只是出个朱皇帝。
虽然这样说有点不太厚道,不过木白真的觉得大明开发凤阳就像是在开玩笑一样。
要造宫殿造皇城,迁入了大量的人口。凤阳本就那么大一点地方,主要的面积还被修到一半的明皇宫以及已经竣工的明皇陵占用了,剩下的耕地又早就分发给了头几批到来的民众。
这些为了造皇城被迁入的民众就像是被骗了感情的小可怜一样,原来造皇城虽然劳累,起码还有一份收入在,现在不造皇城了,就彻底沦为无业游民只能打零工。
而他们又冲击了本地的早期劳动力市场,致使民众收入进一步下跌。
更糟糕的是,凤阳本地粮产不丰,土壤也不肥沃,周围十里八乡大家的情况也都差不多,现在人口大暴涨,本地粮食出产无法自给自足只能引入外地粮食。
一个地方的粮食要靠外来那前提得是自己这儿的产值能够弥补长途运输带来的额外开销,如果凤阳真的成了皇都或许还行,但现在这儿只能算是一个挂着一线城市名头的二线城市,收入低微的百姓怎么受得了如此高昂的开销?
偏偏他们又被户籍锁在了这儿,除非逃离当地去做流民,否则只能守着自己的田产房子,祈祷家里不要有任何意外,因为他们脆弱的经济环境经不起任何的波折。
如此环境之下,原本并不起眼的人头税自然也就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要解决的话木白抿了下嘴唇,有些迟疑,但最后还是在新朋友鼓励和期待的眼神中道,不若试试在此地开发最需要人力的行业?
什么行业最需要人口和劳动力?
那当然是开矿和工商业啊!
第59章
在这一天之前,木白从没想过自己还能这么惨。
他居然得挑灯夜战帮好兄弟写作业!!!
在昨日提出自己的建议后,富贵哥居然说他说得太多了没有全部记住,所以拜托木白写成小作文。
木白当然是拒绝了呀,本来就是随口一说的东西,写下来总感觉怪怪的,但他没能抵挡住他富贵哥的各中诱惑
不得不提,他富贵哥真的很对得起他的名字,对于不情不愿的小朋友,朱富贵直接掏出了必杀武器广政石经的《周易》拓本。
广政石经是以唐开成石经为原本,由后蜀丞相毋昭裔发起,蜀国国灭后由宋人刊刻,因此一般大家都叫它后蜀石经。
别看它是从后蜀时期才开始镌刻的,但它其实从开始到完成足足历经了两百余年,经几代人的交接棒,直到宋末才真正完成,比起木白等人在开封特地去开封太学抄录校正自己书稿的开封石经,它是名副其实的起步早、走得慢。
当然,走得慢也是有原因的,广政石经刻了儒家十三册圣贤书。从体量上来说,这由官方发起,又由后代完成的石经甚至超过了由官方镌刻了九册经书的开封石经。
不过开封石经使用的是篆、真两种文体,艺术价值极高,但后蜀石经却一并刻上了当时的儒家大能的注解,从学渣的角度而言,后蜀石经对他更有用啊啊啊!
但很可惜的是,这一千多块刻有石经的碑文在南宋末年突然消失了,没有人知道是谁搬走了这些巨石,也没有人知道它们最后的命运,流传在这个世界上的只剩下广政石经的传说及其拓本,还有零散几块散落的石块从这些明显被敲碎的石块来看,石经的结局一定不会太好。
不过幸好,广政石经还在巴蜀的时候是由西汉教育家文翁所创办的文翁石室所保存,文翁石室本身是一座官办学校,存有教化之责,因此在其存在的年间,石经留下了诸多手抄本和拓本。
但同样因为宋末、元末的两场浩劫,这些拓本也多散逸,而现在,就在木小白的桌案上,放着整整一套的宋拓本,簇新簇新的!
这拓本保存的完好程度甚至可以让木白闻到那一百多年前的墨香。
这是太子宫中的藏书,全套有一百零一册,不好全部带来。我听闻你《周易》未校对,便选了它。被小孩迸发出来的欢喜情绪感染,朱富贵亦是勾起了嘴角,对孩子道,这是有感于你们对学习的热情,所以特地借给你们看的。
木白捧着书已经欢喜得失去了辨别能力,因此他完全没有注意到朱富贵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直接省略主语这中情况有多奇怪。
他用手指摸索过书封上的东宫书府方印,全部的心神都挂在这册拓本上了,估计这时候无论别人说什么木白都不会觉得有任何问题。
木小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get新版教科书高兴,他还想到了自家先生。
先生手上也没有教科书啊!如果他能抄一份送给先生的话先生一定很高兴,万一,万一自己没考好应该也不会觉得很失望吧。
木小白别的不怕,就是有些担心自己表现不好会让先生失望,但他心里又很清楚,以自己的实力和年龄,估计就是来走个过场的。
不是他涨他人志气,就拿同为西南地区的四川来说吧。
他费尽千辛万苦拿到的石经拓本主体已经在人家那儿存在百来年了,这就相当于现代拿着王x雄教科书的学生去和王x雄执教的学生k,倒也不是说百分百会败,但也的确起跑就让了别人半个身位,得在劣势的情况下进行追赶。
朱标目光扫视了桌上人一眼,又看向了跟随自己而来身份复杂的诸多护卫,意有所指道:你们来参加科考,目的也是为了要做官,而要做官,最重要的便是需要一双能够看到优缺点的眼睛,以我之见,你们此举极佳。
木白小小松了口气,明白这是他的新朋友在帮忙了,但他还是不敢将朱富贵的畅所欲言当真。
小伙伴虽然将此事定性为了【云南来的外来群众在观察融入大明】的中性事件,但木白听说大明官场可复杂,即使大家都是锦衣卫,也难保中间有谁和他富贵哥不对付,到时候去打点小报告什么的,他岂不是就连累了朱富贵?
正当木白想找个话题将这一篇章翻页时,却见木小文油乎乎的小爪子举了起来。
小孩子还没有太多复杂的思想,也不知道成人世界有多少口是心非,一听自己喜欢的富贵哥哥说可以随便说,他立刻表现欲极强地举起了小手。
在感觉到众人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后,从不怯场的木文立刻脆生生道:阿兄说,凤阳这儿的人过得都不太开心。
哦?那你阿兄有没有说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呀?朱富贵看了眼瞬间紧张到头发都要竖起来的长子,故意逗他。
没想到木文倒是字正腔圆地将这个问题答了上来:阿兄说,因为他们获得的和付出的并不对等,而这份不对等的原因是因为这儿的人太多了,所以大家都不开心。
化名朱富贵的大明太子闻言微微挑眉,还要再追问,木白却伸出手将弟弟抱到了小凳子上。顿了顿后,眼看着避无可避的小少年深吸了一口气,将话茬接了下来:我与小文精力、脚力俱是有限,采访者多为普通的平民百姓,可能有些偏颇。
听他这么一说,朱标反倒是露出了一抹笑容,他给小孩倒了杯茶,放到他面前,随后敛袖抬手,收起往日的慈爱纵容,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看向了这个少年:一地利弊就在这平民百姓的一举一动之间,若是去问那王侯权贵,还能有几句真话?你但说无妨。
木白欣赏地看了他一眼,觉得小伙伴真是看得透彻,随后舔了舔下唇,道:自洪武初年,迁入凤阳者不下30万户,迁入者一律免三年赋税,后因朝廷大修宫室,发劳役,又免租三年,期间还有因灾免税、举国大赦等等,因此,此地百姓,自洪武初年之间至今断断续续免租了六年以上。
而理论来说,经过六年免税得以休养生息的农户,应当已经顺利落籍,并且开枝散叶,但事实并非如此。
此前,我们共询问了农户四十三,商户二十一,其中,在凤阳生子一人者不过三十六户,生子二人及以上者,不过十一户。
这个数字过于赤裸裸,众人纷纷露出了讶色。木白从袖中掏出几张泛黄的纸张这是在路上采买的廉价纸张,未经漂白,但是相当经济实惠,用起来也不心疼。而在这些简陋的纸张上,他之前已经用略显凌乱的笔迹写下了共六十四户凤阳居民的大致生平,以及几张归纳总结后的数据图。
木白将纸张放在桌案上,神情凝肃地说出了结论:也就是说,当地的民众在迁移之后,有意识地进行了避孕,他们并不愿意在此落地生根,抽枝发芽。
我和弟弟出于好奇,便询问了他们缘由。可能是木家兄弟都是男孩,还都看上去模样机灵,是不少女性最喜欢的模样,他俩问话的时候几乎没有被拒绝过,他们也因此得到了比较可靠的数据。
木白说:凤阳人有意识避孕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生子会大大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众人闻言,表情均有些难以置信。
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时代,人口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娃娃落地后养到五六岁就能下地帮忙拾穗插秧,更大一点,还能帮着犁地。由于汉人不兴分家,许多家庭哪怕人口再多都能在一套房子里挤下,如此一来,养育成本更低。
相比养育成本,获得的劳力加成更为可观,多生儿子哪儿就谈得上降低生活质量?
见众人表情,木白淡淡道:诸位是否忘了还有人头税。
是哦!还有人头税,在场众人是真的忘记了这笔税赋,毕竟对于在这儿的大部分人来说,人头税的金额都可以忽略不计。
但对普通民众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金额。
大明的税赋科条并不多,毕竟上自皇帝下及大部分管理层都曾经是被剥削的一员,对于北元复杂多变、随意增加的赋税项目可谓深恶痛绝。
因此,在建国后洪武帝取中唐时期的两税法与元朝的税赋加以掺杂,形成了如今大明简洁的税务机制。
简单地说,寻常百姓需要缴纳的赋税项目就是两个,一个田税,一个人头税人多地少,缴纳人头税,地多人少,则缴纳田税,商人则是缴纳全部财产的三成为税赋。
比起定额十取一的固定田税,人头税相对比较动态。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一直到闭眼死去,这一生中他的赋税额会有三次变动,没有产出的年少时赋税额最低,青壮时达到巅峰,年老时则会有所减免,若是到了高寿之年,国家还会额外给予补贴。
虽然税赋会随着人的年龄以及生产能力有相应调整,但对于寻常家庭而言,孩子从出生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任何生产能力的,这意味着每个地少人多的家庭势必要在孩子成长起来之前担负这笔额外的支出。这是生养孩子的隐性成本。
而如今,本地的人们不愿意生养孩子便是顾忌着人头税,怕诞下孩子会增加他们的税负。
但这不应该啊。可我朝人头税已是前所未有的低廉,还能以役抵扣,不至成为民众负担吧?朱标对此有些不能理解,他眉头紧蹙地问道,可是此处有人擅自增税?
起先,我们也以为是因为这个的缘故。然而本地税赋并无问题,会有如此局面只是百姓心中有一笔账他们认为比起生育,雇佣民力更加合算而已。木白摇了摇头,说出了这个在众人看来相当不可思议的答案,本地的劳动力富足,有地的农民可以用相当低廉的价格雇佣无地之人来帮他们种地。
我们所探访的大部分民户几乎都有被雇佣的经历。木白说道,人力价格是由劳动力数量所决定的,换言之,正因为穷得吃不起饭而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当地的农户才能够以极其低廉的价格雇佣到这些人。
而为什么这些穷的吃不起饭的人,会越来越多呢?木白掀开了一张纸,将其推到众人面前,这是我根据民众描述所绘的当地的舆图。
当然,木白并没有见过凤阳县的官方舆图,这张地图也是匆匆画就,其准确度只能说将就着看。
而就在在这张简陋版地图上,少年勾画出了大大小小好几个方框,有些框大,有些框小,有些更是已经连成了片。木白指着连成片的土地道:这些土地是当地的富户,从平民手中收购而得。
大明并不限制土地买卖,开国至今不过十五年,整个版图上大多呈现地广人稀之态,也因此对于土地买卖管制得很松。
但凤阳的情况不一样。
大明统一的时候,凤阳的人口只剩下百十来户,此后迁回的也不过三四百户,剩余的几乎都是国家分钱分地迁移来的外来移民。
本地农户的情况不论,那些移民居然倒卖国家分配的土地,这无疑就是在打洪武帝的脸。
而更重要的是,明明都是一起迁来的人,大家都是贫下中农,靠国家资助在这定居,又哪来的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收购土地呢?
凤阳,可是大明的龙兴之处,这些人意欲何为?
朱标的神色也跟着凝重了起来,青年蹙眉凝神的模样一扫往日温润,反倒是显出了几分雷霆之色,看得边上的护卫们都有些心惊胆战起来。
佛尚有雷霆之怒,更何况一个自幼跟随军且治国理政守城指挥无一不精的一国储君。
太子的温和是相对于洪武帝而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当真拿不起刀。
木白收回指着舆图的手,轻声道:凤阳的问题有三,田地不丰、灾害频频是天灾,太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这块土地所能负载的范围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无法让当地的人安定下来的生存及就业环境,此为
他顿了顿,将后头不太好听的骂人话咽下了肚子,随后若无其事道:因此,此地劳动力廉价,为了活下去,条件稍差的民众只能出卖地产沦为佃户,饮鸩止渴。
没有自己的土地,这里打零工的收入又低,平民失去稳定收入不敢生育,人口数量上不去,待到再过几十年此代人年老丧失劳动力,年轻人数量渐少之时,现在已经开垦的土地都会退化。
到时候,一场天灾、一场兵祸就能让凤阳退回以前的位置。
甚至会更糟。
这些民众们知道吗?
百姓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什么深远的目光,但生活水平下降,治安环境也不如以往都是能实实在在感觉到的。
所以,他们才会在贫民聚居之地听到了当地的一出花鼓戏唱道凤阳本是好地方,只是出个朱皇帝。
虽然这样说有点不太厚道,不过木白真的觉得大明开发凤阳就像是在开玩笑一样。
要造宫殿造皇城,迁入了大量的人口。凤阳本就那么大一点地方,主要的面积还被修到一半的明皇宫以及已经竣工的明皇陵占用了,剩下的耕地又早就分发给了头几批到来的民众。
这些为了造皇城被迁入的民众就像是被骗了感情的小可怜一样,原来造皇城虽然劳累,起码还有一份收入在,现在不造皇城了,就彻底沦为无业游民只能打零工。
而他们又冲击了本地的早期劳动力市场,致使民众收入进一步下跌。
更糟糕的是,凤阳本地粮产不丰,土壤也不肥沃,周围十里八乡大家的情况也都差不多,现在人口大暴涨,本地粮食出产无法自给自足只能引入外地粮食。
一个地方的粮食要靠外来那前提得是自己这儿的产值能够弥补长途运输带来的额外开销,如果凤阳真的成了皇都或许还行,但现在这儿只能算是一个挂着一线城市名头的二线城市,收入低微的百姓怎么受得了如此高昂的开销?
偏偏他们又被户籍锁在了这儿,除非逃离当地去做流民,否则只能守着自己的田产房子,祈祷家里不要有任何意外,因为他们脆弱的经济环境经不起任何的波折。
如此环境之下,原本并不起眼的人头税自然也就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要解决的话木白抿了下嘴唇,有些迟疑,但最后还是在新朋友鼓励和期待的眼神中道,不若试试在此地开发最需要人力的行业?
什么行业最需要人口和劳动力?
那当然是开矿和工商业啊!
第59章
在这一天之前,木白从没想过自己还能这么惨。
他居然得挑灯夜战帮好兄弟写作业!!!
在昨日提出自己的建议后,富贵哥居然说他说得太多了没有全部记住,所以拜托木白写成小作文。
木白当然是拒绝了呀,本来就是随口一说的东西,写下来总感觉怪怪的,但他没能抵挡住他富贵哥的各中诱惑
不得不提,他富贵哥真的很对得起他的名字,对于不情不愿的小朋友,朱富贵直接掏出了必杀武器广政石经的《周易》拓本。
广政石经是以唐开成石经为原本,由后蜀丞相毋昭裔发起,蜀国国灭后由宋人刊刻,因此一般大家都叫它后蜀石经。
别看它是从后蜀时期才开始镌刻的,但它其实从开始到完成足足历经了两百余年,经几代人的交接棒,直到宋末才真正完成,比起木白等人在开封特地去开封太学抄录校正自己书稿的开封石经,它是名副其实的起步早、走得慢。
当然,走得慢也是有原因的,广政石经刻了儒家十三册圣贤书。从体量上来说,这由官方发起,又由后代完成的石经甚至超过了由官方镌刻了九册经书的开封石经。
不过开封石经使用的是篆、真两种文体,艺术价值极高,但后蜀石经却一并刻上了当时的儒家大能的注解,从学渣的角度而言,后蜀石经对他更有用啊啊啊!
但很可惜的是,这一千多块刻有石经的碑文在南宋末年突然消失了,没有人知道是谁搬走了这些巨石,也没有人知道它们最后的命运,流传在这个世界上的只剩下广政石经的传说及其拓本,还有零散几块散落的石块从这些明显被敲碎的石块来看,石经的结局一定不会太好。
不过幸好,广政石经还在巴蜀的时候是由西汉教育家文翁所创办的文翁石室所保存,文翁石室本身是一座官办学校,存有教化之责,因此在其存在的年间,石经留下了诸多手抄本和拓本。
但同样因为宋末、元末的两场浩劫,这些拓本也多散逸,而现在,就在木小白的桌案上,放着整整一套的宋拓本,簇新簇新的!
这拓本保存的完好程度甚至可以让木白闻到那一百多年前的墨香。
这是太子宫中的藏书,全套有一百零一册,不好全部带来。我听闻你《周易》未校对,便选了它。被小孩迸发出来的欢喜情绪感染,朱富贵亦是勾起了嘴角,对孩子道,这是有感于你们对学习的热情,所以特地借给你们看的。
木白捧着书已经欢喜得失去了辨别能力,因此他完全没有注意到朱富贵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直接省略主语这中情况有多奇怪。
他用手指摸索过书封上的东宫书府方印,全部的心神都挂在这册拓本上了,估计这时候无论别人说什么木白都不会觉得有任何问题。
木小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get新版教科书高兴,他还想到了自家先生。
先生手上也没有教科书啊!如果他能抄一份送给先生的话先生一定很高兴,万一,万一自己没考好应该也不会觉得很失望吧。
木小白别的不怕,就是有些担心自己表现不好会让先生失望,但他心里又很清楚,以自己的实力和年龄,估计就是来走个过场的。
不是他涨他人志气,就拿同为西南地区的四川来说吧。
他费尽千辛万苦拿到的石经拓本主体已经在人家那儿存在百来年了,这就相当于现代拿着王x雄教科书的学生去和王x雄执教的学生k,倒也不是说百分百会败,但也的确起跑就让了别人半个身位,得在劣势的情况下进行追赶。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41178/923433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