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84)
推荐阅读:皇后葬身火海,疯批暴君一夜白头、狗洞谋士、夫人被迫觅王侯、网游之超级掌门人、冬日宜喜欢、至尊修罗、聊斋之问道长生、嫁权贵:三爷野性难驯、长生之路、继室她娇软动人、
几个皇子们纷纷拍着胸脯站了出来,向着老爹表决心,同时也想要争取参与下次军事行动,闹场子的人越来越多,请战之声也越来越响,朱元璋看着群情激奋的模样没开口,反倒是扭头去看正吨吨吨喝着马皇后投喂茶水的大孙子:英儿觉得呢?
说了全程的幕后台词口干无比的木白将茶水一饮而尽,接过乖弟弟送来的帕子擦了擦嘴后,抬头有些疑惑的看着洪武帝,黑白分明的大眼中分明写着觉得啥?
洪武帝笑了下,颠了颠怀中的孙子,英儿可想封狼居胥吗?
他此前一开口,场中争论便已暂歇,等到第二次开口的时候场内已是落针可闻,因此,这句问话清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
文臣们闻言一皱眉,就想说洪武帝这问话有些不妥,不过在场的即便是文臣也都是洪武帝心腹,知晓他的脾性,一时倒也按捺住没有出声。
武将们的表现可比他们直接,一道道视线都落在了那个此刻正坐在洪武帝龙腿,喝着皇后递来的水,用着小皇孙送上的帕子,还由太子帮着扇风的皇长孙身上,那眼神热烈得啊,简直要将人看得烧起来。
本来就已经很热的木小白感觉更热了有木有:
木白有些莫名其妙,话题为什么突然转到了这个上面,而且怎么那么多人怎么就想着和北边这么点地方较上劲了,他说了那么多,重点是那个吗?重点明明是农作物啊!都什么阅读分析能力哟!
最重要的是
他擦了擦嘴,响亮地说道:不想啊,为什么要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要做,当然就要做得比他更好啊。
他话已出口,群臣便不由自主得倒吸了一口气,就算是洪武帝也没想到会听到这句回答,他脸上的笑容顿时一顿,就听怀中的孙子理所当然地说道:冠军侯是千年前的先人,他千年前的成就以我们如今的情况去赶上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小孩晃了下自己的脚丫子,清脆的童音却如洪钟般响亮:冠军侯率领的军队所用武械不过是粗铁,身上的战甲也无非皮甲,戎马更是矮马,身披褐麻脚踩草履,尚且能够达到如此成就。
我们大明呢?
诸位的兵械是精铁,身上的甲胄亦是以铁片拼接而成,我们的戎马皆为高头善战之马,战士们有更保暖的棉衣皮靴,而最重要的是,坐在大明开国皇帝怀中的少年目光灼灼,他一挥小手,很有挥斥方遒的味道。
昔日冠军侯的背后是争议纷纷,而诸位的背后则是有一整个大明的全力支持,你们身上有所有大明人的期盼和祝福,为什么你们要将自己的终点定在了冠军侯曾经的一个脚印上?
为武将,为今人,看到前人的脚印就应该满怀敬畏之心得将其超越,如此才没有违背前人所有的努力,也能让前人含笑闭目。
他这一席话说完,场内众人皆都陷入了无言之中,只余下几个还不太懂事的小童,小皇子小皇女走了方才一遭都饿了,现在正在补充能量中,这些人是木白的天然捧哏,木白话一说完几个小孩立刻就啪啪啪鼓掌呐喊,极其捧场。
偏偏这种由孩子说来的话,又是由孩子表示赞同的情况在众人看来更为讽刺。
这道理娃娃都知道,他们却在这儿争论了半天!
是啊,他们为什么要将自己的目标定在别人的身后,冠军侯的确少年出名,但他们也都不差啊。
前人能做到的,他们凭什么不可以?要是放到千百年以后,有人如同小皇孙那样将人的历史也梳理一遍,难道他们要任由后人说一句冠军侯之后,再无名将吗?
几个武将的眼中都要冒出火来了,周身战意沸腾,若非场合不对,差点就想要一拱手向着洪武帝请战。
而居于上首,可以清晰看到洪武帝表情以及众人面色的几个高官眸光均是一阵闪动。
皇长孙年岁虽小,但行事说话都很有章法,最难得的是其大刀阔斧的少年气魄,众人看向温柔儒雅的太子,这位肯定是以文治国,正好如同汉武帝的父亲一般一番经营与积累,等大明传到皇长孙手上时恰是锐意进取。
父子俩一文一武,恰是最佳搭配,于大家族们而言,这也未尝不是最合适的。
武将起家转文是常有的,也是家族的常规经营策略,但老实说让这些杀伐果断的主看着下一代天天捧着书本说些酸话还是不太舒服,现在看太孙这个模样,他们觉得可以调整一下子孙一代的培养策略了。
而就在众人人心浮动之时,忽然有一个人越众而出,此人一身公候打扮,须发皆白,然背脊笔挺眉眼清澈,在众人的目光下,他丝毫不显局促,反而是认认真真得同朱元璋行大礼,摆出了有话要说的模样。
朱元璋微微皱眉,刚想要说话就觉腿上一轻,原来是他孙子见有人摆出了执大礼之姿便从他腿上跳了下去,随后避到了洪武帝的背后,没有受此人一拜。
他的举动更是看得众人眼神一闪,几个年长的文臣立时就露出了满意之色,在心中暗赞了一句。
李善长,你这是做什么,今日是家宴,且你我之间,何必如此,有话直说就行。朱元璋见孙子跑开,干脆拍了拍大腿稍稍整理了下衣衫,摆出了一幅随意姿态。
那躬身而拜之人正是大明如今的第一文臣,位列百官之上、功勋之首的韩国公李善长,他投靠朱元璋为其出谋划策时已近四十,岁月如梭,现已是古稀之年。
此前,由于前左丞相胡惟庸曾经是李善长所荐,胡惟庸造反大案后,朱元璋虽然没有迁怒到这位老大哥,却也有心冷上一冷。
恰好李善长自己年纪大了,常表示自己精力不足,朱元璋便卸了他身上的职务让他去管了御史台,不发工资的那种,也算是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
李善长虽然有诸多问题,但是能力的确是卓绝,御史台的事务让他理得井井有条,让洪武帝看报告看得很是顺心,加上最近洪武帝孙子回家,心情正好,上次他便借着机会给人送去了一副孙子做的老花镜,也算是宣告两人关系破冰。
现在这老小子聪明的话,就该知道不要在这一刻破坏他的心情,洪武帝将两手插入宽袖之中,摆出了农民揣的姿势看着这个老兄弟。
李善长能够从一个落魄书生混到如今位极人臣自然不单单是因为他跟对人做对了投资,他自己出色的应变能力也是其中原因,譬如此刻,他一开口就让众人心中一个咯噔。
臣今年已经七十,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不说过江之鲫,也不算少,但今日臣也算是涨了见识。
他这话一开头,洪武帝的嘴角就翘了起来,他忙抚须盖住了这明显的动作,但含笑的语调却是盖也盖不住:你这老小子,有话就说,别绕来绕去的。
是,李善长顿首,陛下,许是臣年纪大了,近来总是回忆起当年之事,臣犹记得昔日陛下龙潜于滁州之时,臣初次拜访之时曾有幸与陛下一番促膝长谈。陛下昔日所言所行音犹在耳,臣一刻也不敢忘。
故而臣方才总有几分恍惚之感,陛下,臣方才观皇孙殿下聪颖仁孝,更难得的是其胸怀天下之貌总有几分熟悉,仔细一想,那正是有几分陛下当年的风范,是以,臣不由斗胆前来夸一句,好圣孙。
靠!!无论文武,众臣子都在心中一句暗骂。
蓝玉那小子那几句才哪到哪,面前这位才是拍马屁的终极啊!
第95章
人在社会之中,有一种与生俱来,并且很难通过后续的训练和培养加以改进的本领。
那便是沟通能力。
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话能让人舒服、什么话会得罪人,这都是一门学问,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学不来这个本事。
这可不是无脑拍马屁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学问。
会说话的人在相遇之初就能让人对其产生好感,对方会在最短时间内记住你,给予信任,若有机会的话可以为你牵线搭桥,甚至代为引荐,这是一门多么不得了的技术。
在正确的时候说正确的话通常都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这个朝堂中,恐怕没有人比李善长更擅长这门技术了。
李善长初入朱元璋帐下之时,还是青年的洪武帝还没有现在这么不好伺候。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一个是因为当时他还是打天下的积蓄状态,另一个也是当时他并不需要应对一个国家的诸多繁杂事务。事情太多压力太大,人的脾气自然也会变坏。
那时候,朱元璋就很喜欢和李善长聊天。
虽然他在李善长面前总会因为自己是个文盲而有点自卑,但是李善长从不卖弄学问,他在和朱元璋说话的时候通常都会使用朱元璋能够轻易听懂的大白话,在为这位主公讲学的时候也深入浅出,很有润物细无声的姿态。
所以,就当所有人都以为李善长对皇长孙的夸奖是为了引出后续的谏言时,李善长却一摆袖回到了原位,仿佛他这次站出来当真就是为了夸一夸很像皇祖父的小皇孙,以及追忆一下往昔的。
搞得众人很有些猝不及防,就连朱元璋也被他这一出搞得很是莫名其妙。
不过李善长这一出的确触动到了朱元璋心中的柔软。
人年纪大了难免善感,一想起当年的老伙计们的音容笑貌,朱元璋本就有些悲伤。
如今,又看到李善长白发苍苍的模样,他难免心中也有些发酸。
他一拍龙椅,换了个坐姿追忆道:昔日,先生刚刚拜入某帐下的时候,帮了我许多,那时候我就想这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博学的人,我是连一分一秒都舍不得同先生分开,就连送先生回家的时间我都不舍得放过。
洪武帝的这个称呼变化也打到了李善长心灵的深处,话语中的温情更让他不由眼睛有些发酸。他眼睫一眨,悄悄眨去了眼眶中的些许水汽
随后,李善长冲着洪武帝一揖,语音中带着些许颤音,扶持陛下是臣之本分,陛下对臣的信赖更是臣之福分,昔日之情景,臣一辈子都不会忘。
闻言,朱元璋长叹一声,他从龙椅上站起,走到躬身的李善长面前将他扶起,朕记得当年先生每次回去都要骑着一头小毛驴,当年我还为先生牵过驴子,我们两人就这样一直说着穿过滁州的大街,现在想想还挺怀念的这样
朱元璋冲着站在后头的木白招招手:英儿你来,李先生于朕有半师之谊,可惜现在宫里不能骑马,你就帮祖父扶着李先生回到他的位子上,也算全了朕的这份情谊。
这怎么行?李善长大惊,他的确有借此机会卖惨的意思。
虽然他如今依旧风光无限,但李善长很清楚,他位极人臣封无可封的身份加上胡惟庸一案的阴影致使洪武帝早已不像过去一般信赖自己。
朝堂一代新人换旧人,作为即将被换下去的旧人,他自是不甘心的。
所以,在方才看到自己那些同僚的名字之时,李善长心有戚戚之余亦是感觉抓到了一丝机会。
君臣多年,他自认还是相当了解朱元璋的,这是一个多情却也无情的君王,他可以记住兄弟之情多年不忘,但当对方做出了有悖江山统治的行为时,也可以毫不犹豫地亮出刀锋。
在建国之初,便有一群中小将领因为他们自觉有从龙之功耀武扬威为祸乡里,朱元璋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将人一个个抓回来,一一审问,然后流着泪将他们全都送上了法场。
其中更有一个跟了他十余年,曾经在战场上为了救他断了一只胳膊毁了容的亲卫。
洪武帝对此人感情很深,在封官之时特地将他分去了膏腴之地,为了照顾他的旧伤,甚至还特地选了个雨水气候没有那么多的。
但也是这个人,在为官之地肆意掠夺、受贿,还强娶了六个小妾,在想要抢第七个的时候闹出了人命,被忍无可忍的乡人告上了京城。
在被押解归京审问的时候,那个亲卫十分硬气,非但将一应罪责全都认了下来,最后他梗着脖子说陛下不会杀我,大不了他将所有的财产全都赔给那个出了人命的家庭。
结果呢?
洪武帝亲自在功臣簿上划去了那人的名字,也在生死簿上划去了他的名字。
理性和感性在这位帝王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
李善长不得不说,有些人是真的就适合做皇帝。不过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情况于他而言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顺毛了摸,还是很好沟通的。
比如现在,他就能利用这一点来悄悄刷一波存在感,但他没想到洪武帝居然不按常理出牌,在追忆往昔后居然让小皇孙扶他回座。
这不合常理啊,正常的做法难道不是君臣相得、抱臂痛哭吗?
他当然不敢让小皇孙扶他,他和小皇孙之间只有单纯的君臣之情,李善长曾经担了一个太子少师的名头,但他教导的是太子朱标,小皇孙没有上过他的课,自也没有这份师生之谊。
皇孙再小也是君,他再大也是臣,现在皇孙来扶他便是折节下交,更何况他还是代表皇帝。
他若是被皇孙扶着坐回去,那今日之举就是一次普通的回忆往昔,最多留下一个君臣相得的佳话,起不到旁的任何效果。
而他要的不是这一份有来有往的公平,而是洪武帝内心的亏欠感。
李善长连道不敢,但是他的手被木白一把拽上了,以李善长的力道完全挣脱不开。
小皇孙不知他心中所想,在他惊讶的眼神中冲他甜甜一笑,就拉着他往原先的位子上走去。
这,这个小皇孙的力气好大!
挣脱不开也不敢用大力挣脱的李善长只能被动随着小皇孙的力道前进,最后被按到了自己的位子上。小皇孙还细致周到地往他手中塞了酒杯。
李善长能怎么样呢?他只能冲着洪武帝的方向举起酒杯,僵硬地扯起嘴角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
朱元璋对此情此景非常满意,他将大孙子召回来抱在腿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细心投喂,疼爱之态十分明显。
群臣们心中顿时有数,十分配合地夸起了小皇孙。
有几人向洪武帝求恩典,想要知道小皇孙方才表演时用的是什么技术。
在得知这一整套设备便是用那名为玻璃之物制造出来后,众人的表情都有些微妙。
在这里的都是朝中众臣和洪武帝的心腹爱将,大家当然知道玻璃的原材料便是取自朱元璋的老家凤阳。
此前,朝堂之上就有不少人上书表示,为了一块可有可无的透光之物大兴土木,坏了风水不值得云云,而现在洪武帝已经用实际产品告诉大家玻璃不是简简单单只有透光一个作用。
不说那将景象放大到人人可见的场景,单单是那聚光之术就够让人疯狂了。
想想看,如果他们把这个东西放在城门口,那么亮两大灯照着,以后还怕啥夜袭?他们自己去夜袭别人才对。
说了全程的幕后台词口干无比的木白将茶水一饮而尽,接过乖弟弟送来的帕子擦了擦嘴后,抬头有些疑惑的看着洪武帝,黑白分明的大眼中分明写着觉得啥?
洪武帝笑了下,颠了颠怀中的孙子,英儿可想封狼居胥吗?
他此前一开口,场中争论便已暂歇,等到第二次开口的时候场内已是落针可闻,因此,这句问话清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
文臣们闻言一皱眉,就想说洪武帝这问话有些不妥,不过在场的即便是文臣也都是洪武帝心腹,知晓他的脾性,一时倒也按捺住没有出声。
武将们的表现可比他们直接,一道道视线都落在了那个此刻正坐在洪武帝龙腿,喝着皇后递来的水,用着小皇孙送上的帕子,还由太子帮着扇风的皇长孙身上,那眼神热烈得啊,简直要将人看得烧起来。
本来就已经很热的木小白感觉更热了有木有:
木白有些莫名其妙,话题为什么突然转到了这个上面,而且怎么那么多人怎么就想着和北边这么点地方较上劲了,他说了那么多,重点是那个吗?重点明明是农作物啊!都什么阅读分析能力哟!
最重要的是
他擦了擦嘴,响亮地说道:不想啊,为什么要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要做,当然就要做得比他更好啊。
他话已出口,群臣便不由自主得倒吸了一口气,就算是洪武帝也没想到会听到这句回答,他脸上的笑容顿时一顿,就听怀中的孙子理所当然地说道:冠军侯是千年前的先人,他千年前的成就以我们如今的情况去赶上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小孩晃了下自己的脚丫子,清脆的童音却如洪钟般响亮:冠军侯率领的军队所用武械不过是粗铁,身上的战甲也无非皮甲,戎马更是矮马,身披褐麻脚踩草履,尚且能够达到如此成就。
我们大明呢?
诸位的兵械是精铁,身上的甲胄亦是以铁片拼接而成,我们的戎马皆为高头善战之马,战士们有更保暖的棉衣皮靴,而最重要的是,坐在大明开国皇帝怀中的少年目光灼灼,他一挥小手,很有挥斥方遒的味道。
昔日冠军侯的背后是争议纷纷,而诸位的背后则是有一整个大明的全力支持,你们身上有所有大明人的期盼和祝福,为什么你们要将自己的终点定在了冠军侯曾经的一个脚印上?
为武将,为今人,看到前人的脚印就应该满怀敬畏之心得将其超越,如此才没有违背前人所有的努力,也能让前人含笑闭目。
他这一席话说完,场内众人皆都陷入了无言之中,只余下几个还不太懂事的小童,小皇子小皇女走了方才一遭都饿了,现在正在补充能量中,这些人是木白的天然捧哏,木白话一说完几个小孩立刻就啪啪啪鼓掌呐喊,极其捧场。
偏偏这种由孩子说来的话,又是由孩子表示赞同的情况在众人看来更为讽刺。
这道理娃娃都知道,他们却在这儿争论了半天!
是啊,他们为什么要将自己的目标定在别人的身后,冠军侯的确少年出名,但他们也都不差啊。
前人能做到的,他们凭什么不可以?要是放到千百年以后,有人如同小皇孙那样将人的历史也梳理一遍,难道他们要任由后人说一句冠军侯之后,再无名将吗?
几个武将的眼中都要冒出火来了,周身战意沸腾,若非场合不对,差点就想要一拱手向着洪武帝请战。
而居于上首,可以清晰看到洪武帝表情以及众人面色的几个高官眸光均是一阵闪动。
皇长孙年岁虽小,但行事说话都很有章法,最难得的是其大刀阔斧的少年气魄,众人看向温柔儒雅的太子,这位肯定是以文治国,正好如同汉武帝的父亲一般一番经营与积累,等大明传到皇长孙手上时恰是锐意进取。
父子俩一文一武,恰是最佳搭配,于大家族们而言,这也未尝不是最合适的。
武将起家转文是常有的,也是家族的常规经营策略,但老实说让这些杀伐果断的主看着下一代天天捧着书本说些酸话还是不太舒服,现在看太孙这个模样,他们觉得可以调整一下子孙一代的培养策略了。
而就在众人人心浮动之时,忽然有一个人越众而出,此人一身公候打扮,须发皆白,然背脊笔挺眉眼清澈,在众人的目光下,他丝毫不显局促,反而是认认真真得同朱元璋行大礼,摆出了有话要说的模样。
朱元璋微微皱眉,刚想要说话就觉腿上一轻,原来是他孙子见有人摆出了执大礼之姿便从他腿上跳了下去,随后避到了洪武帝的背后,没有受此人一拜。
他的举动更是看得众人眼神一闪,几个年长的文臣立时就露出了满意之色,在心中暗赞了一句。
李善长,你这是做什么,今日是家宴,且你我之间,何必如此,有话直说就行。朱元璋见孙子跑开,干脆拍了拍大腿稍稍整理了下衣衫,摆出了一幅随意姿态。
那躬身而拜之人正是大明如今的第一文臣,位列百官之上、功勋之首的韩国公李善长,他投靠朱元璋为其出谋划策时已近四十,岁月如梭,现已是古稀之年。
此前,由于前左丞相胡惟庸曾经是李善长所荐,胡惟庸造反大案后,朱元璋虽然没有迁怒到这位老大哥,却也有心冷上一冷。
恰好李善长自己年纪大了,常表示自己精力不足,朱元璋便卸了他身上的职务让他去管了御史台,不发工资的那种,也算是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
李善长虽然有诸多问题,但是能力的确是卓绝,御史台的事务让他理得井井有条,让洪武帝看报告看得很是顺心,加上最近洪武帝孙子回家,心情正好,上次他便借着机会给人送去了一副孙子做的老花镜,也算是宣告两人关系破冰。
现在这老小子聪明的话,就该知道不要在这一刻破坏他的心情,洪武帝将两手插入宽袖之中,摆出了农民揣的姿势看着这个老兄弟。
李善长能够从一个落魄书生混到如今位极人臣自然不单单是因为他跟对人做对了投资,他自己出色的应变能力也是其中原因,譬如此刻,他一开口就让众人心中一个咯噔。
臣今年已经七十,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不说过江之鲫,也不算少,但今日臣也算是涨了见识。
他这话一开头,洪武帝的嘴角就翘了起来,他忙抚须盖住了这明显的动作,但含笑的语调却是盖也盖不住:你这老小子,有话就说,别绕来绕去的。
是,李善长顿首,陛下,许是臣年纪大了,近来总是回忆起当年之事,臣犹记得昔日陛下龙潜于滁州之时,臣初次拜访之时曾有幸与陛下一番促膝长谈。陛下昔日所言所行音犹在耳,臣一刻也不敢忘。
故而臣方才总有几分恍惚之感,陛下,臣方才观皇孙殿下聪颖仁孝,更难得的是其胸怀天下之貌总有几分熟悉,仔细一想,那正是有几分陛下当年的风范,是以,臣不由斗胆前来夸一句,好圣孙。
靠!!无论文武,众臣子都在心中一句暗骂。
蓝玉那小子那几句才哪到哪,面前这位才是拍马屁的终极啊!
第95章
人在社会之中,有一种与生俱来,并且很难通过后续的训练和培养加以改进的本领。
那便是沟通能力。
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话能让人舒服、什么话会得罪人,这都是一门学问,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学不来这个本事。
这可不是无脑拍马屁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学问。
会说话的人在相遇之初就能让人对其产生好感,对方会在最短时间内记住你,给予信任,若有机会的话可以为你牵线搭桥,甚至代为引荐,这是一门多么不得了的技术。
在正确的时候说正确的话通常都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这个朝堂中,恐怕没有人比李善长更擅长这门技术了。
李善长初入朱元璋帐下之时,还是青年的洪武帝还没有现在这么不好伺候。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一个是因为当时他还是打天下的积蓄状态,另一个也是当时他并不需要应对一个国家的诸多繁杂事务。事情太多压力太大,人的脾气自然也会变坏。
那时候,朱元璋就很喜欢和李善长聊天。
虽然他在李善长面前总会因为自己是个文盲而有点自卑,但是李善长从不卖弄学问,他在和朱元璋说话的时候通常都会使用朱元璋能够轻易听懂的大白话,在为这位主公讲学的时候也深入浅出,很有润物细无声的姿态。
所以,就当所有人都以为李善长对皇长孙的夸奖是为了引出后续的谏言时,李善长却一摆袖回到了原位,仿佛他这次站出来当真就是为了夸一夸很像皇祖父的小皇孙,以及追忆一下往昔的。
搞得众人很有些猝不及防,就连朱元璋也被他这一出搞得很是莫名其妙。
不过李善长这一出的确触动到了朱元璋心中的柔软。
人年纪大了难免善感,一想起当年的老伙计们的音容笑貌,朱元璋本就有些悲伤。
如今,又看到李善长白发苍苍的模样,他难免心中也有些发酸。
他一拍龙椅,换了个坐姿追忆道:昔日,先生刚刚拜入某帐下的时候,帮了我许多,那时候我就想这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博学的人,我是连一分一秒都舍不得同先生分开,就连送先生回家的时间我都不舍得放过。
洪武帝的这个称呼变化也打到了李善长心灵的深处,话语中的温情更让他不由眼睛有些发酸。他眼睫一眨,悄悄眨去了眼眶中的些许水汽
随后,李善长冲着洪武帝一揖,语音中带着些许颤音,扶持陛下是臣之本分,陛下对臣的信赖更是臣之福分,昔日之情景,臣一辈子都不会忘。
闻言,朱元璋长叹一声,他从龙椅上站起,走到躬身的李善长面前将他扶起,朕记得当年先生每次回去都要骑着一头小毛驴,当年我还为先生牵过驴子,我们两人就这样一直说着穿过滁州的大街,现在想想还挺怀念的这样
朱元璋冲着站在后头的木白招招手:英儿你来,李先生于朕有半师之谊,可惜现在宫里不能骑马,你就帮祖父扶着李先生回到他的位子上,也算全了朕的这份情谊。
这怎么行?李善长大惊,他的确有借此机会卖惨的意思。
虽然他如今依旧风光无限,但李善长很清楚,他位极人臣封无可封的身份加上胡惟庸一案的阴影致使洪武帝早已不像过去一般信赖自己。
朝堂一代新人换旧人,作为即将被换下去的旧人,他自是不甘心的。
所以,在方才看到自己那些同僚的名字之时,李善长心有戚戚之余亦是感觉抓到了一丝机会。
君臣多年,他自认还是相当了解朱元璋的,这是一个多情却也无情的君王,他可以记住兄弟之情多年不忘,但当对方做出了有悖江山统治的行为时,也可以毫不犹豫地亮出刀锋。
在建国之初,便有一群中小将领因为他们自觉有从龙之功耀武扬威为祸乡里,朱元璋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将人一个个抓回来,一一审问,然后流着泪将他们全都送上了法场。
其中更有一个跟了他十余年,曾经在战场上为了救他断了一只胳膊毁了容的亲卫。
洪武帝对此人感情很深,在封官之时特地将他分去了膏腴之地,为了照顾他的旧伤,甚至还特地选了个雨水气候没有那么多的。
但也是这个人,在为官之地肆意掠夺、受贿,还强娶了六个小妾,在想要抢第七个的时候闹出了人命,被忍无可忍的乡人告上了京城。
在被押解归京审问的时候,那个亲卫十分硬气,非但将一应罪责全都认了下来,最后他梗着脖子说陛下不会杀我,大不了他将所有的财产全都赔给那个出了人命的家庭。
结果呢?
洪武帝亲自在功臣簿上划去了那人的名字,也在生死簿上划去了他的名字。
理性和感性在这位帝王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
李善长不得不说,有些人是真的就适合做皇帝。不过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情况于他而言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顺毛了摸,还是很好沟通的。
比如现在,他就能利用这一点来悄悄刷一波存在感,但他没想到洪武帝居然不按常理出牌,在追忆往昔后居然让小皇孙扶他回座。
这不合常理啊,正常的做法难道不是君臣相得、抱臂痛哭吗?
他当然不敢让小皇孙扶他,他和小皇孙之间只有单纯的君臣之情,李善长曾经担了一个太子少师的名头,但他教导的是太子朱标,小皇孙没有上过他的课,自也没有这份师生之谊。
皇孙再小也是君,他再大也是臣,现在皇孙来扶他便是折节下交,更何况他还是代表皇帝。
他若是被皇孙扶着坐回去,那今日之举就是一次普通的回忆往昔,最多留下一个君臣相得的佳话,起不到旁的任何效果。
而他要的不是这一份有来有往的公平,而是洪武帝内心的亏欠感。
李善长连道不敢,但是他的手被木白一把拽上了,以李善长的力道完全挣脱不开。
小皇孙不知他心中所想,在他惊讶的眼神中冲他甜甜一笑,就拉着他往原先的位子上走去。
这,这个小皇孙的力气好大!
挣脱不开也不敢用大力挣脱的李善长只能被动随着小皇孙的力道前进,最后被按到了自己的位子上。小皇孙还细致周到地往他手中塞了酒杯。
李善长能怎么样呢?他只能冲着洪武帝的方向举起酒杯,僵硬地扯起嘴角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
朱元璋对此情此景非常满意,他将大孙子召回来抱在腿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细心投喂,疼爱之态十分明显。
群臣们心中顿时有数,十分配合地夸起了小皇孙。
有几人向洪武帝求恩典,想要知道小皇孙方才表演时用的是什么技术。
在得知这一整套设备便是用那名为玻璃之物制造出来后,众人的表情都有些微妙。
在这里的都是朝中众臣和洪武帝的心腹爱将,大家当然知道玻璃的原材料便是取自朱元璋的老家凤阳。
此前,朝堂之上就有不少人上书表示,为了一块可有可无的透光之物大兴土木,坏了风水不值得云云,而现在洪武帝已经用实际产品告诉大家玻璃不是简简单单只有透光一个作用。
不说那将景象放大到人人可见的场景,单单是那聚光之术就够让人疯狂了。
想想看,如果他们把这个东西放在城门口,那么亮两大灯照着,以后还怕啥夜袭?他们自己去夜袭别人才对。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41178/923441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