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小手冰凉
推荐阅读:
陈远芳来仇人家接亲,竟然还接到了!就这一下子,不仅我爷爷愣了,陈家兄弟傻了,乐队哑了。全村人都傻子似的张大了嘴巴。
而这一幕在我看来,却是诡异至极。甚至是恐怖的!让我浑身上下都冒了凉气!
一间孤零零的院子,女人一身红妆站在门前,身后是黑洞洞的屋子,看不见事物,只有好似要吸走魂魄的黑!黑的压抑,黑的窝心。
“爷……这……”我拉了拉我爷爷。
“哎……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懂。”我爷爷估计是以为这又是什么钱色交易之类的狗血故事吧。可能绝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吧。
“这夫妻啊,就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好。这女人啊,就是钗头凤。满城春色宫墙柳。”老爷子这话里指的是钗头凤词牌中的那首《红酥手》。引用其诗句的后两句‘东风恶。欢情薄。’实际上就是说女人薄情寡性之义。没想到老爷子还有这“墨水儿”,看来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呐。
我爷爷这里酸文假醋的,可人家女方那头儿则要干脆的多。
那女人兀自点燃一支红烛,手持一面镜子,走了过来,撩开了花轿的轿帘儿,用烛光在镜子中的反光向轿内照了一下,这叫“搜轿”,意思是驱逐匿藏在轿内的冤鬼,也是古法婚礼的仪式之一!
而这一切都是在女人脸上盖着盖头独自完成的,一点儿没打喯儿。我这是越看越渗人呐。
“爷……我怎么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呢?”我又拉了拉我爷爷。“你看她那盖头……盖的严实……”
“切~怕见人呗。说实话,她办这事儿虽然也可能是生活所迫,但还是为人所不齿的。”我爷爷无奈的摇了摇头。岁数大了,什么没见过,比这个无奈的都有。算不得什么。但从道德角度上却不认同。
可我却感觉不是!说不上来怎么的,就是看着她浑身的不得劲。
这时候村长召唤我爷爷:“杨老哥,您是主婚人呐,接下来您给我唱仪式啊。”
“哎,来了。”我爷爷被这一叫立刻从惊讶的情绪当中回过神儿来,这才想起了自己还有活儿呢。
“女儿上花轿喽~”我爷爷一嗓子喊出来,这是个信号。这叫“催妆上轿”。按规矩得喊三次。
这第一次,女方要装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的样子,磨蹭个几次。
叫第二次,女儿要坐娘腿上,娘为女儿喂一口饭,这叫“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然后女儿扑娘怀里哭几声。
跟过去那可是真哭啊,咱说过去和现在可不一样。现在你嫁女儿,除非嫁的远。不然又不是生离死别,不用那么哭。
但过去不一样。过去你就是两家就隔一条街,那女儿嫁出去就是人家的人了,没事儿不许回娘家。不然会被外人讲究,说婆家对女方不好,这才老往娘家跑。
叫第三次,母亲就要哭着把女儿送上轿。如果女儿家要是还有个兄长的,也可以让兄长把女孩儿抱上轿。这叫“哭上轿”。
可李狗子家里除了这个女人之外可就没别人了。于是这几步就都省了。我爷爷喊第一声儿的时候,她就往哪儿一戳。
我爷爷一看,得嘞,再来一声吧。结果这位还是一动不动,跟木桩子似的。非得等我爷爷把三声儿都喊齐了,这位才非常干脆的一撩轿帘儿,坐了进去。
“好家伙,还真规矩。”我爷爷心里一笑。接着喊“上火盆~今后小日子红红火火。”
有人便将事先准备好的火盆儿端了上来。那火盆儿里放了一支火熜。上面还撒了些香料、檀香之类的东西。把它放在新娘子的座位下面熏着。
这个火熜就是指麻茎捆扎成的火炬。这东西本身火焰不大,就是抗烧。所以才用它。
这还没完呢,然后是“绑席子!子息延绵长长久久。”有人立刻在花轿的后轿杠上绑上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熜,轿后席子”。
等都弄得了,我爷爷把轿帘儿往下一放,喊了声“起轿~”,这时候所有人就都已经从震惊之中清醒过来了。
接下来该放炮的放炮,该吹奏的吹奏。这接亲的队伍就开始往回走了。我由于是看热闹的,所以并没有在队伍当中。
所谓旁观者清。我看着整支迎亲队伍有一种说不出的古怪。您看啊。一座普通的小村庄里,早上七八点钟太阳还没那么大。
一队古装迎亲的队伍走在柏油马路上面。打头儿的是一名头发花白的白胡子老头。穿着一身缎子面儿长袍,胸前带花。胯下骑马。
左右两位打灯笼的各自一身西装,脚下皮鞋锃亮。他们身后是八个壮小伙儿,抬着一台拼凑起来的轿子。
走起来“嘎吱嘎吱”直响。最可恨的就是轿子后面这支吹喜乐的乐队。估计是职业原因,所有人都没有个笑模样,哭丧着脸不说,就连喜乐吹的都跟哀乐似的。整个儿拍子都慢了三拍。那尾音再拉长一点儿,整个儿就是个丧曲儿。
就这场景,看得我是脊背发凉,鸡皮疙瘩是一阵一阵的起啊。
不过我爷爷倒是没什么反应。这就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路无话。等到众人回到村长家里,花轿抬进门,男家依然是奏乐放炮仗迎轿。
“落轿~”停轿之后,一名五六岁身着红色喜服的小姑娘,我们这俗称“出轿小娘”,跑过来迎新娘出轿。
这个之前我爷爷就教过了。小姑娘也不怕生,跑过去用小手微微的拉了新娘衣袖三下。
然后用小手牵着新娘的手走出了轿门。新娘子一出来,那孩子立马儿放开了手,跑回我爷爷那儿要红包去了。
“爷爷红包……”小姑娘撅着小嘴儿。
“那,去那个哥哥那里拿。”爷爷指了指我。我是打下手的,所以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都在我这里。
“哦……”小姑娘好像不开心,又跑到我面前一伸小手“给钱。”
那小模样儿把我逗乐了。我从兜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问:“干嘛噘着嘴啊?赚钱了还不开心呐。”
那孩子接红包倒是利落。随口说了句:“那新娘子的手好冷啊!把我的手都冰着了。”然后头也不回的跑了。
“冰着了?人能有多冰啊,又不是冰块儿。”我笑着摇了摇头。我这儿笑着,而我爷爷那头儿仪式还在继续。
而这一幕在我看来,却是诡异至极。甚至是恐怖的!让我浑身上下都冒了凉气!
一间孤零零的院子,女人一身红妆站在门前,身后是黑洞洞的屋子,看不见事物,只有好似要吸走魂魄的黑!黑的压抑,黑的窝心。
“爷……这……”我拉了拉我爷爷。
“哎……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懂。”我爷爷估计是以为这又是什么钱色交易之类的狗血故事吧。可能绝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吧。
“这夫妻啊,就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好。这女人啊,就是钗头凤。满城春色宫墙柳。”老爷子这话里指的是钗头凤词牌中的那首《红酥手》。引用其诗句的后两句‘东风恶。欢情薄。’实际上就是说女人薄情寡性之义。没想到老爷子还有这“墨水儿”,看来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呐。
我爷爷这里酸文假醋的,可人家女方那头儿则要干脆的多。
那女人兀自点燃一支红烛,手持一面镜子,走了过来,撩开了花轿的轿帘儿,用烛光在镜子中的反光向轿内照了一下,这叫“搜轿”,意思是驱逐匿藏在轿内的冤鬼,也是古法婚礼的仪式之一!
而这一切都是在女人脸上盖着盖头独自完成的,一点儿没打喯儿。我这是越看越渗人呐。
“爷……我怎么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呢?”我又拉了拉我爷爷。“你看她那盖头……盖的严实……”
“切~怕见人呗。说实话,她办这事儿虽然也可能是生活所迫,但还是为人所不齿的。”我爷爷无奈的摇了摇头。岁数大了,什么没见过,比这个无奈的都有。算不得什么。但从道德角度上却不认同。
可我却感觉不是!说不上来怎么的,就是看着她浑身的不得劲。
这时候村长召唤我爷爷:“杨老哥,您是主婚人呐,接下来您给我唱仪式啊。”
“哎,来了。”我爷爷被这一叫立刻从惊讶的情绪当中回过神儿来,这才想起了自己还有活儿呢。
“女儿上花轿喽~”我爷爷一嗓子喊出来,这是个信号。这叫“催妆上轿”。按规矩得喊三次。
这第一次,女方要装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的样子,磨蹭个几次。
叫第二次,女儿要坐娘腿上,娘为女儿喂一口饭,这叫“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然后女儿扑娘怀里哭几声。
跟过去那可是真哭啊,咱说过去和现在可不一样。现在你嫁女儿,除非嫁的远。不然又不是生离死别,不用那么哭。
但过去不一样。过去你就是两家就隔一条街,那女儿嫁出去就是人家的人了,没事儿不许回娘家。不然会被外人讲究,说婆家对女方不好,这才老往娘家跑。
叫第三次,母亲就要哭着把女儿送上轿。如果女儿家要是还有个兄长的,也可以让兄长把女孩儿抱上轿。这叫“哭上轿”。
可李狗子家里除了这个女人之外可就没别人了。于是这几步就都省了。我爷爷喊第一声儿的时候,她就往哪儿一戳。
我爷爷一看,得嘞,再来一声吧。结果这位还是一动不动,跟木桩子似的。非得等我爷爷把三声儿都喊齐了,这位才非常干脆的一撩轿帘儿,坐了进去。
“好家伙,还真规矩。”我爷爷心里一笑。接着喊“上火盆~今后小日子红红火火。”
有人便将事先准备好的火盆儿端了上来。那火盆儿里放了一支火熜。上面还撒了些香料、檀香之类的东西。把它放在新娘子的座位下面熏着。
这个火熜就是指麻茎捆扎成的火炬。这东西本身火焰不大,就是抗烧。所以才用它。
这还没完呢,然后是“绑席子!子息延绵长长久久。”有人立刻在花轿的后轿杠上绑上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熜,轿后席子”。
等都弄得了,我爷爷把轿帘儿往下一放,喊了声“起轿~”,这时候所有人就都已经从震惊之中清醒过来了。
接下来该放炮的放炮,该吹奏的吹奏。这接亲的队伍就开始往回走了。我由于是看热闹的,所以并没有在队伍当中。
所谓旁观者清。我看着整支迎亲队伍有一种说不出的古怪。您看啊。一座普通的小村庄里,早上七八点钟太阳还没那么大。
一队古装迎亲的队伍走在柏油马路上面。打头儿的是一名头发花白的白胡子老头。穿着一身缎子面儿长袍,胸前带花。胯下骑马。
左右两位打灯笼的各自一身西装,脚下皮鞋锃亮。他们身后是八个壮小伙儿,抬着一台拼凑起来的轿子。
走起来“嘎吱嘎吱”直响。最可恨的就是轿子后面这支吹喜乐的乐队。估计是职业原因,所有人都没有个笑模样,哭丧着脸不说,就连喜乐吹的都跟哀乐似的。整个儿拍子都慢了三拍。那尾音再拉长一点儿,整个儿就是个丧曲儿。
就这场景,看得我是脊背发凉,鸡皮疙瘩是一阵一阵的起啊。
不过我爷爷倒是没什么反应。这就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路无话。等到众人回到村长家里,花轿抬进门,男家依然是奏乐放炮仗迎轿。
“落轿~”停轿之后,一名五六岁身着红色喜服的小姑娘,我们这俗称“出轿小娘”,跑过来迎新娘出轿。
这个之前我爷爷就教过了。小姑娘也不怕生,跑过去用小手微微的拉了新娘衣袖三下。
然后用小手牵着新娘的手走出了轿门。新娘子一出来,那孩子立马儿放开了手,跑回我爷爷那儿要红包去了。
“爷爷红包……”小姑娘撅着小嘴儿。
“那,去那个哥哥那里拿。”爷爷指了指我。我是打下手的,所以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都在我这里。
“哦……”小姑娘好像不开心,又跑到我面前一伸小手“给钱。”
那小模样儿把我逗乐了。我从兜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问:“干嘛噘着嘴啊?赚钱了还不开心呐。”
那孩子接红包倒是利落。随口说了句:“那新娘子的手好冷啊!把我的手都冰着了。”然后头也不回的跑了。
“冰着了?人能有多冰啊,又不是冰块儿。”我笑着摇了摇头。我这儿笑着,而我爷爷那头儿仪式还在继续。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41622/939952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