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175节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维桑瑞拉·坦格利安(高h NP 吸奶 ntr 乱伦)、静海旖旎(校园高H)、小梨花(校园h1V1)、招蜂引蝶、【星际abo】洛希极限(H)、武动乾坤之淫符林动、【崩铁乙女】总合集、记忆之场、
虽说江北这种给了饭碗和筷子,也给乘上了饭,教会你怎么做饭。但种地的手段却不给你。想吃饭还得去外面买的做法让杨震很是鄙视,但他也知道这是眼下已经能为自己争取来的最大利益了。
要知道这批武器装备以及弹药数量,除了飞机之外,肯定超过了关内国民政府在抗战爆发后,从江北贷款三亿多美元购买的那些武器装备。这还不包括军工原料以及那个合成氨生产厂。虽说波兰造的武器,不见得有江北的质量好,但这个数量却很让杨震满意。
处于兴奋中的杨震,忘记了他那个规模庞大的生产建设兵团内的所谓预备役人员的训练也要消耗大量弹药的。他那个弹药储备计划,尤其是日式弹药的储备,能不能达到他心中计划的标准,还需要看兵工厂的生产能力究竟能上升到什么情况了。
看着表情显得有些兴奋,却又不知道魂游那里去了的杨震,总指挥微微皱了皱眉,但随即又释然。那里知道杨震心里有那么多花花肠子的他,还以为杨震少见的露出这么一副白痴样子,是有些兴奋过度。
也难怪,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已经在东北已经坚持数年艰苦游击战争,几乎每一支步枪、每一发子弹都要经过浴血战斗才能获得的总指挥。曾经比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这些只能在抗联将士心中存在的武器装备。
总指挥一直在想,自己几次过江求援,哪怕是得到这些武器数量的十分之一,二路军当初的情况也许就会好的多。想到这里,总指挥不由的看着面前这个几乎整整小了自己一半的年轻人,心中突然升起一丝嫉妒的感觉。
自己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几次渡江求援都没有换来的东西,在他手中轻而易举的便得到了。不仅得到了,而且这个数量甚至还要超过他当初与自己商议这件事时候,定下的初步数量。
但亲眼见到下江抗战局势扭转的总指挥,尽管内心中突然升起一丝丝的嫉妒。但他也知道这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杨震说的没有错,要想人家尊重你,帮助你,必须得给人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否则,一切都是只能是妄想。
这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所谓的国际主义精神对于国家利益来说,什么都是虚幻的,只有利益才是最真实的。总指挥尽管不想承认,但现实也明白的告诉他,要不是杨震屡次打败强大的日本关东军,占据了几乎整个伪满三江省,改变了江北的东部防线的整体态势。
又正赶上日军多次挑衅,以及欧洲战事的燃起这个绝佳时机。让江北感觉到扶植抗联,可以极大的减轻其东部边境上的军事压力,抽出更多的精力应付欧洲的战局。江北,恐怕连一发子弹也许都不会给的。就像他们当初对抗联做的那样。
第343章 杨震的思维与眼光
主要事情既然已经商定,剩下的事情也就好解决了。当初在建设兵工厂的时候,杨震就坚持厂房面积要扩大一倍有余。这个之前明显给人一种浪费感觉的做法,此时却是显示出了作用。至少不用因为北满冬季无法施工而耽误机器、设备的安装。
杨震急于去几个分区检查工作,谈完与江北的协议事情后,对于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和在根据地内开展九年强制义务教育这两件事,手头上明显有了闲钱,而显得有些财大气粗总指挥和李延禄两个人也没有丝毫考虑便同意了。
组建生产建设兵团虽然眼前看有些繁琐,尤其是移民这一块更是麻烦多多。但好处却是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已经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前提之下,就算最困难的移民工作,也不会受到太大的阻碍。对这个想法,作为主要负责行政工作的李延禄当场就表示了全力支持。
不仅优先同意配齐地方工作人员,还答应在佳木斯缴获的六辆法国造履带拖拉机,以及杨震先期进口的四两苏制大马力拖拉机的基础之上,在与江北协调一次性进口十六辆大马力拖拉机交给生产建设兵团使用。并愉快的接受了杨震对于总指挥和自己分别兼任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兼第一书记,挂职司令员的邀请。
至于九年强制免费义务教育制,总指挥与李延禄两个人虽然感觉到有一定的压力,当然主要是财政上的。但对于杨震的这个想法,确实是大加赞赏。尤其李延禄,连连称赞杨震有眼光,看得远。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乃是国之根本的道理。虽然会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有了杨震在财政上的爽快,并非是什么解决不了太大的难题。
李延禄不仅对杨震这个想法很赞赏,并当场表态从江北贷款中剩余的部分中,优先划拨五万卢布,作为启动资金。杨震此次带来的十万伪满币和五万日元,也一次性全部投入进去。今后,除了军事所需之外,教育资金优先划拨。
李延禄夸奖的话,让杨震多少有些脸红的同时,心中也暗自竖起了大拇指。俗话说站多高,望多远。到底是总揽全局的人物,眼光到底是不一样,一下子就看到了点子上。不说别的单单就这份胸襟和气度,就不是自己能够相提并论的。
只是事后的发展让当了甩手掌柜的,将此事全权交给军区政委李延平负责的杨震也有一些始料不及。尤其是总指挥与李延禄投入精力之大,更是让杨震事先没有想到的。除了数学课本依旧保持着伪满使用的教材,只做适当的增减外,语文课本则全是总指挥与李延禄两个人百忙之中抽空亲自编撰的。
除了一些基础启蒙的三字经、千字文之外,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教程之中则编入了不少专门从延安空运来的中央领袖的著作精选片段,像那篇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华部分,就被选入了高中一级的教材之中。
至于外语教学,在杨震的坚持之下采取自愿的原则,除了保留部分日语课程之外,又开了俄语以及英语专业。
只是在根据地内,俄语专业倒是好找老师。佳木斯城内就有现成的白俄教师,但英语专业却是很难找。最后还是中央从到延安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之中抽调了一批,才缓解了外语教师力量的不足。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杨震还在部队发起了节约运动,从自身做起,号召每一个战士都要在每一个结余部分津贴,捐献给学校。在学校建起之后,利用节约下来的钱,为每一所学校都配备了专门从江北进口了体育器材和乐器。
杨震投入的热情很高,但受制于思维上的不同,他想的并不是很长远。他只考虑到中小学的学生复课,以及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的原因失学。但对那些正在上高中或是临近高中毕业学生今后的出路却没有考虑过。
而在这方面,作为东北局第一书记的总指挥总指挥和东北工委主任的李延禄要考虑的比他长远的多。在攻占佳木斯后,除了继续保持原有的伪满佳木斯师范学校和医学专科学校继续开课之外。
两个人在仔细商议后,与江北经过艰苦的谈判,争取到了每年一定数量的由对方提供部分奖学金的留学生数额的指标。除了适龄的烈士子女之外,东北局将从年底开始,从各高中应届毕业生之中选拔一百二十名学生赴江北留学。
不过这个决议虽然是东北局做出的,但是在最后敲定的时候却因为杨震知道后,横插了一杠子而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江北的意思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这些留学生按照文理四六比的比例,在完成半年的预科学习后,经过考试分别进入莫斯科大学、明斯克大学、基辅大学、列宁格勒工学院、斯大林格勒工学院学习相应法律、文学、翻译等文科专业,以及化学、动力等理科专业。
而杨震却坚持除了莫斯科以及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地区的大学之外,欧洲地区的大学一个不去。要么就在远东地区就近选择大学,要么就这两个地方。其他的那也不去。杨震这个态度不仅将江北搞糊涂了,就连总指挥与李延禄都不明白他的意思。
江北虽然再三解释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地区的大学教学水平普遍要高于远东地区。而且推荐的都是著名的综合类大学。如基辅大学和明斯克大学,以及列宁格勒的工学院在苏联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是著名大学。但无论江北怎么劝说,杨震就是不为所动。
最后经过反复商议,江北最终同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医科大学、伊尔库茨克工学院、乌拉尔基洛夫工学院为这批学生开办一批留学班。学习根据地内奇缺的医疗、冶金、采矿、机器制造、化学等专门人才。
而这三个大学中的两个,还是第一次向外国留学生开放。尤其是乌拉尔基洛夫工学院所在地斯维尔德罗夫斯克是严禁一切外国人进入的。
当然,对于江北极力推荐的欧洲的学校,杨震也多少给了些面子,选择了莫斯科财经学院和莫斯科农学院各培养十名学生,莫斯科航空学院培养四十名学生。至于江北推荐的列宁格勒工学院、基辅大学等位于未来苏德主战场上那些著名学院,杨震一个都没有选择。
不仅留学的学校是杨震亲自选定的,就是所学各专业也都是杨震亲自选择的。对于对方推荐的马列研究,语言、文学、音乐与艺术之类的专业,甚至连法律专业都被他大笔一挥全部勾销。
用杨震的话来说,我们在形势还没有得到缓解,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奇缺的情况之下,学什么俄罗斯文学、什么戏曲、音乐一类的玩意,和马列主义思想,那不是浪费吗。要研究行,别在我这里,爱上那去学就去那学。
他为这些留学生选择的全部都是除了少数农业和医学之外,全部都是冶金、化学、机械制造、采矿、动力、航空、财经,甚至根据地内还用不上的造船与铁路专业课程。而且还特地选拔了二十名最优秀的留学生去莫斯科大学学习物理系学习,选择学习在苏联也是刚刚建立,还属于冷门课程的原子物理专业。
不仅亲手为这些留学生选定了学校以及专业,还在原定的一百二十名人选上,杨震大笔一挥在原有人数上增加了一倍还多。将原定的一百二十人直接改为三百人。并表态如果江北不愿意为这多出来的一百八十人提供奖学金,其在江北期间所有的费用都可以由军区支付。
而且在当年年底第一批留学生完成俄语培训起程后,杨震还表示今后每年选拔的留学生数目都要翻上一番。这笔费用如果江北不愿意承担,则可以全部由中国党,也就是东北局自己负责。
在四年后,杨震又以第一批除了少量继续深造的学生之外,学成返回的留学生为基础,成立了根据地第一所综合类的理工大学。这所杨震一力坚持成立的佳木斯理工大学与杨震坚持划拨军区,改为吉东军区军事医学院的原伪满佳木斯医学院,一同为新中国建立后提供了大批的急需的专业人才。
无论条件在困难,财政压力再大,东北局在杨震的坚持之下,每年都按照计划选派留学生去江北留学,而且数量一年比一年大。甚至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江北全面中断了为这些留学生提供奖学金的情况之下,东北局依旧从所剩不多的财政结余中拿出了百分之八十的资金,坚持选派留学生。
不仅如此,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在江北物资匮乏已经无力再继续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大环境之下。为了获取江北同意继续接手留学生,东北局甚至还同意每年为江北提供一万吨肉食产品、十万吨的粮食、三十万吨优质工业用煤作为补偿。
正是杨震的一力坚持与极力争取,让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已经有撤回留学生打算的总指挥与李延禄最终同意了这个几乎已经是东北局能承受极限的物资换留学生的计划。为了教育发展,用杨震的话来说,就是别说当了裤子,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咬牙坚持供下去。
如果不是发展迅速的生产建设兵团每年生产的粮食中除了供应自身所需外,还能有相当一部分的结余。这个交换计划中的十万吨小麦别说当了裤子,就是真的砸锅卖铁也不出来。即便是这样,这十万吨小麦,一万吨畜类产品也几乎占到了生产建设兵团细粮年平均产量的七成,肉食产量,尤其是牛肉的产量的一半还多。
尽管为了培养这些高等人才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东北局与东北工委可谓是倾家荡产了。但这些从三江地区走出的学子后来做出的巨大贡献相比,至少在杨震看来,这些代价也算值得了。
在建国后最初的几年,为了培养建设新中国急需的各种专门人才设立的各种专业理工科院校之中,从佳木斯理工大学走出的学生占据了教师群的相当大比例。在一些偏冷,建国后又急需的采矿、冶金、造船等专业之中,甚至占到了一半还多。
建国后,领袖和开国总理曾经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表扬东北局高瞻远瞩,在财政紧张,战事匆忙的情况之下依然选择大批学生留苏学习,这种目光长远的举动,为新中国建设打下了一个坚实的人才基础。
当然这些都是杨震现在没有想到的,他只知道的是,在今后的岁月之中,在整个根据地内,教育支出是仅次于军费、军工之外的第三大财政支出。
而在军队能依靠缴获、没收解放区的日伪资产以及秘密走私活动,解决自身大部分所需资金,军工投入主要是吉东军区在搞的情况之下,教育支出实际已经是最大支出项目。
即便在几年后,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以及部分美援的抵达,东北局的经济情况日益好转。但教育经费却始终占据整个经费开销的百分之三十还要多。
而在太平洋全面爆发后,美国提供的每年一亿美金的援助,除了军费,以及投入到军工产业上的之外,结余的两千多万美金中除了贴补中央部分之外,剩余资金的一半也全部投入到了教育之中。
从选拔第一批留苏学生,到四九年建国,将留学事宜转交给新中国教育部,这整整十年的时间,花费了天文数字的经费,换来了数万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专科人才。其中留苏归来的数量高达两万余人。这些人才构筑起来起了新中国建立后工业化的基础。
不仅如此,在杨震大力推动之下,三江地区不仅成为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全国第一个彻底消除文盲的地区,平均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平均人口之中大学生比例最高的地区。
直到几十年后,三江地区的老人一提起杨震还感慨的竖起大拇指,感慨的道:“咱们这里能出了这么多的大学生,从老到少没有不识字的,还多亏了当年的杨司令。要是没有他,咱们这里的教育基础也不可能打的这么好。”
第344章 我坚持
这次东北局开了整整两天的会议,说是东北局书记处全体书记会议,但实际上兼任东北局第二书记的魏拯民眼下正在江北治病,第三书记冯仲云又跟随三路军在岭西活动。而原北满省委书记,现任东北局宣传部长金策又不是书记处成员。
而兼任东北局书记,此时在乌云地区整训部队的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因为此次会议,涉及到一路军以及南满省委的事情几乎没有,也就请假没有参加。实际上参加此次书记会议,并最终拍板的只有总指挥、李延禄、杨震三个分别负责党政军的书记。
至于朝鲜独立师的问题,杨震不想在此次会议上谈。他琢磨了一下,还是决定将这件事情交给李延平去实际处理。
而他自己则在会议结束后,一边等待江北物资抵达,一边在已经抵达一分区并完成与陈翰章交接的陶净非的陪同之下仔细查看了一分区的地形,以便为今后兴建大型综合训练场选址。
杨震到一分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了日军在富锦东南乌尔古力山修建的要塞。尽管只是动工不久,但杨震依旧可以从已经大致完成的部分基础项目中,看出日军对于这个要塞是下了一番苦心的。
虽然要塞的主体工程只是刚刚起了一个头,但未来驻军的营房等基础设置却是已经全部完工。在仔细查看了一边要塞已经完工和已经打好基础的部分后,杨震最终决定就将未来的大型综合训练基地放在乌尔古力山。
这里不仅有日军已经兴建完毕的足可以驻扎一个师团的营房,以及大量的山洞仓库,而且从地形上来说,山地、平原、沼泽等地貌齐全。
在这里建设大型的综合训练基地,除了在修建一座巷战训练设施之外,几乎用不到再有什么额外工程量了。大部分设施只要经过简单的改造就可以完成。
只是对于杨震来说唯一有些美中不足的是,这里往北就是规划之中的生产建设兵团主要农场之一。未来这个基地的发展很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在眼下金子不当窝头的当口,杨震也就顾不得挑拣了。
杨震利用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走遍了富锦、同江、抚远几乎所有的地形。并在临走前亲自找接任一分区政委兼生产建设兵团政委的陶净非,谈了整整一夜。除了指出他这个政委之前的错误,以及杜开山的问题之外,杨震就是详细的将自己关于对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这个军区训练基地的规划详细的和陶净非解说了一遍。
在与陶净非相比,整整晚了一个星期才上任的军分区司令员刘长顺此时正忙着接手军区调拨过来的装备、物资,以及接收调过来的干部、部队组建新的分区独立团的情况之下,杨震只能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军区训练基地的任务主要交给陶净非。
而且在他看来,与稳重有余、灵活不足,更适合守业而不是创业的刘长顺相比。主持组建工作这种事情还是交由主动性更强的陶净非来主持更恰当,思路也会更开阔一些。
听完杨震关于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训练基地的构思,就算陶净非心里承受能力再强,也不禁有些瞠目结舌。
在他看来,按照司令员的总体规划,这个主要位于萝北、富锦、同江境内的生产建设兵团今后将要承担军区所有党政军人员的吃穿之外,还要担负起部分战略总预备队的职责来。
这个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完毕后,将会与兵工厂一起成为整个吉东军区的命脉所在。要说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是一支军队存在与发展基础的话,那么这个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出来的粮食、被服就是军区部队,甚至根据地内所有人基本生存的基础。
而且听司令员的意思,作为分区军事主官的刘长顺今后主要会将精力放在编组、训练分区基干武装上。而作为兼任第一政委的总指挥、第二政委的李延禄还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全局上。这个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事情,要由自己这个兼职的实际政委负责。
只是这担负供应全军区近十万部队,根据地内上百万人口的吃饭和穿衣,还有负责地方工作的大量人员吃饭和穿衣这么重要的任务,自己能够承担的起吗?想着杨震口中对他来说,几乎是全新而又陌生的工作,庞大的规划,陶净非脸上多少带着一丝苦恼。
看着表情显得很震惊的陶净非,杨震笑了笑却没有多做什么解释只是道:“我坚持将你调任到一分区,就是对你的能力报了很大的期望。刘长顺虽然兼任兵团司令员,但他的能力我知道,只能负责军事工作。其他的方面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其余的事情还是主要依靠你。这个生产建设兵团虽然是由军区与东北局共管,但主要上还是军区负责。民政、经费等方面虽然由东北局负责。但主要的编制、生产计划的制定还是由军区主管。生产出来的物资,除了优先满足军区需要之外,剩余的才上缴东北局。”
“调你来是军区常委会经过慎重考虑的。你在一分区除了抓部队的政治工作外,生产建设兵团的日常管理,综合训练基地的组建还是要依靠你。尤其是综合训练基地组建,所有的事情必须由你亲自抓。”
“不过生产建设兵团的事情,在组建完毕后,你可以将主要的精力抽出来。将部分工作移交给兼任政治部主任的李泰负责,你只要在大的方向把握一下就可以了。”
听到杨震的这些交待,知道已经决定的事情不可能在更改的陶净非有些愁眉苦脸的道:“司令员,您总得给我派两个人手吧。这么多的事情都压倒我身上,身体吃得消、吃不消倒是好说。要是不小心搞砸了那里,耽误的可是大事。我一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限的。”
“尤其目前一分区在原参谋长王汝起同志调任二分区后,一直还没有配备参谋长。还有李泰同志,您忘了,不是也调到二分区去任参谋长了吗?现在整个军分区,就是我和刘长顺同志两个人在唱独角戏。”
“司令员,不是我怕吃苦,可这么多职务兼在一起实在是有些分身乏术。这分区班子又始终没有能配齐。您看看是不是再给我调配来几个得力的干部,哪怕就两个人也行。”
对于陶净非提出要人的要求,杨震想了一下有些迟疑的道:“现在部队正在扩编,合格的干部那都缺,我上哪给你去找几个你要的得力人手去?这样吧,全军区团一级的干部,随你挑选两个。不过我可说好了只能是两个啊,多一个都不行。”
听到杨震总算答应给自己调派两个人手,陶净非松了一口气后,琢磨了一下道:“司令员,您离开一分区去不去四分区?你要是去的话,最好找老杜好好的谈一谈。”
本来按照计划离开一分区后,就要去四分区检查工作的杨震闻言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杨震将部队扩编、装备、人员的调整除了拿一个大方向之外,其余的全部丢给了李延平、郭邴勋和高禹民。他将自己摘出来,主要就是想好好的看一下根据地内主要的地形。用他的话说,沉下心来好好看看几个分区的地形,准备来年放手大干一场。到了四分区找主要军政干部谈话,自然是他的行程之一。
就在杨震在分别找刘长顺与陶净非谈完话后,准备按照行程离开已经迁至富锦县城的一分区,去四分区的时候,一封加急电报又将他调回了东北局驻地萝北。
虽然总指挥在电报上没有说让他立即赶回东北局驻地是什么事情,但回到萝北见到一脸愤怒的一路军总指挥和特地从江北赶过来的一路军政委,还有面带尴尬的陪在一边的李延平的时候,杨震当即就明白这封加急电报的原因。
当愤怒的杨靖宇一把将杨震拟定的那个朝鲜独立师名单拍在杨震面前道:“杨司令,你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路军的人难道都是朽木不成?这个朝鲜独立师的骨干好赖都是我们一路军出来了,这个人选你怎么也得和我们商量一下吧?”
“杨司令,不是我杨靖宇本位主义,想要拉什么山头。但就算你是东北局主管军事的书记,但这手也伸的太长了吧。不错这些装备都是你们吉东军区提供的,但我们不是军阀的队伍,吃你的就要事事也受到你的制约。这党的纪律还要不要?”
看着愤怒的杨靖宇,还有一边脸色也是相当不豫的魏拯民两个人,杨震淡淡的笑了笑道:“杨总司令、魏政委你们消消气。我怎么做是有原因的。一路军的同志的确精通游击战术,但对于正面作战的经验还不行,尤其是大兵团正面作战还需要学习。”
“我说句不客气的话,那个原二军六师的师长政委最多指挥的兵力不过千把人,也就是和我的部队一个营差不多。要说分散游击,这是他的特长,但要说指挥大兵团作战,他的经验与能力还有欠缺。一路军出身的干部,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教育。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不足,对于组建一支正规作战部队来说,也是一个缺点。”
“中央命令我们组建朝鲜独立部队,难道杨司令和魏政委的眼光就放在这一个现在不过区区二三百人的所谓独立师身上?我不知道你们明白中央的意思没有。中央并不是单纯的组建一个朝鲜籍的部队,而是准备将这个所谓的朝鲜独立师办成一所大学校,为将来争取朝鲜独立做准备。”
“中央的意思是将这个朝鲜独立师作为种子,利用东北地区是朝鲜人在我国主要聚居区的这一优势,将来为朝鲜解放组建更多自己的队伍做准备。中央是准备拿这个朝鲜独立师作为一所军政学校,培养朝鲜籍的军政干部。否则你们二位不会真的以为中央糊涂到用着几百人去日军严密控制下的朝鲜打游击吧?”
“如果说真的让这个朝鲜独立师去延吉地区和朝鲜境内打游击,也许二军的那位师长兼政委适合。但是作为一个为未来朝鲜建立自己军队而培养干部的学校,那位师长兼政委就不明显适合了。”
“如果我们完全按照中央的指示执行,那么这个朝鲜独立师的各级干部人选,就必须要选拔有正规的带兵经验,最好是经过系统培训的人。毕竟我们是为朝鲜同志组建一支正规军队,而不是游击队。”
“金雄同志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到东北之前一直在新四军任团参谋长。而崔石泉同志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在黄埔军校的时候担任过区队长、教官的职务。任师长和副师长是一个合适的选择。金光侠同志也是出身于黄埔军校,又有东北多年的游击战经验,担任师参谋长也是合适的人选。”
“而朴一禹同志毕业于中央党校、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参与组织过关内的冀东大暴动,又在关内根据地任过联合县长。政治工作经验丰富,尤其擅长组织工作。在金策同志还要担任东北局宣传部长的情况之下,任副政委、代政委是恰当的。”
“我已经和李政委商议过,准备下一阶段在根据地内的朝鲜人中实行普遍的义务兵制。准备在对编入朝鲜独立师的各级干部进行严格的培训后,先将其扩充到三千人的编制。等这三千人完成训练后,在视情况扩编为两个旅级支队。”
要知道这批武器装备以及弹药数量,除了飞机之外,肯定超过了关内国民政府在抗战爆发后,从江北贷款三亿多美元购买的那些武器装备。这还不包括军工原料以及那个合成氨生产厂。虽说波兰造的武器,不见得有江北的质量好,但这个数量却很让杨震满意。
处于兴奋中的杨震,忘记了他那个规模庞大的生产建设兵团内的所谓预备役人员的训练也要消耗大量弹药的。他那个弹药储备计划,尤其是日式弹药的储备,能不能达到他心中计划的标准,还需要看兵工厂的生产能力究竟能上升到什么情况了。
看着表情显得有些兴奋,却又不知道魂游那里去了的杨震,总指挥微微皱了皱眉,但随即又释然。那里知道杨震心里有那么多花花肠子的他,还以为杨震少见的露出这么一副白痴样子,是有些兴奋过度。
也难怪,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已经在东北已经坚持数年艰苦游击战争,几乎每一支步枪、每一发子弹都要经过浴血战斗才能获得的总指挥。曾经比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这些只能在抗联将士心中存在的武器装备。
总指挥一直在想,自己几次过江求援,哪怕是得到这些武器数量的十分之一,二路军当初的情况也许就会好的多。想到这里,总指挥不由的看着面前这个几乎整整小了自己一半的年轻人,心中突然升起一丝嫉妒的感觉。
自己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几次渡江求援都没有换来的东西,在他手中轻而易举的便得到了。不仅得到了,而且这个数量甚至还要超过他当初与自己商议这件事时候,定下的初步数量。
但亲眼见到下江抗战局势扭转的总指挥,尽管内心中突然升起一丝丝的嫉妒。但他也知道这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杨震说的没有错,要想人家尊重你,帮助你,必须得给人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否则,一切都是只能是妄想。
这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所谓的国际主义精神对于国家利益来说,什么都是虚幻的,只有利益才是最真实的。总指挥尽管不想承认,但现实也明白的告诉他,要不是杨震屡次打败强大的日本关东军,占据了几乎整个伪满三江省,改变了江北的东部防线的整体态势。
又正赶上日军多次挑衅,以及欧洲战事的燃起这个绝佳时机。让江北感觉到扶植抗联,可以极大的减轻其东部边境上的军事压力,抽出更多的精力应付欧洲的战局。江北,恐怕连一发子弹也许都不会给的。就像他们当初对抗联做的那样。
第343章 杨震的思维与眼光
主要事情既然已经商定,剩下的事情也就好解决了。当初在建设兵工厂的时候,杨震就坚持厂房面积要扩大一倍有余。这个之前明显给人一种浪费感觉的做法,此时却是显示出了作用。至少不用因为北满冬季无法施工而耽误机器、设备的安装。
杨震急于去几个分区检查工作,谈完与江北的协议事情后,对于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和在根据地内开展九年强制义务教育这两件事,手头上明显有了闲钱,而显得有些财大气粗总指挥和李延禄两个人也没有丝毫考虑便同意了。
组建生产建设兵团虽然眼前看有些繁琐,尤其是移民这一块更是麻烦多多。但好处却是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已经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前提之下,就算最困难的移民工作,也不会受到太大的阻碍。对这个想法,作为主要负责行政工作的李延禄当场就表示了全力支持。
不仅优先同意配齐地方工作人员,还答应在佳木斯缴获的六辆法国造履带拖拉机,以及杨震先期进口的四两苏制大马力拖拉机的基础之上,在与江北协调一次性进口十六辆大马力拖拉机交给生产建设兵团使用。并愉快的接受了杨震对于总指挥和自己分别兼任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兼第一书记,挂职司令员的邀请。
至于九年强制免费义务教育制,总指挥与李延禄两个人虽然感觉到有一定的压力,当然主要是财政上的。但对于杨震的这个想法,确实是大加赞赏。尤其李延禄,连连称赞杨震有眼光,看得远。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乃是国之根本的道理。虽然会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有了杨震在财政上的爽快,并非是什么解决不了太大的难题。
李延禄不仅对杨震这个想法很赞赏,并当场表态从江北贷款中剩余的部分中,优先划拨五万卢布,作为启动资金。杨震此次带来的十万伪满币和五万日元,也一次性全部投入进去。今后,除了军事所需之外,教育资金优先划拨。
李延禄夸奖的话,让杨震多少有些脸红的同时,心中也暗自竖起了大拇指。俗话说站多高,望多远。到底是总揽全局的人物,眼光到底是不一样,一下子就看到了点子上。不说别的单单就这份胸襟和气度,就不是自己能够相提并论的。
只是事后的发展让当了甩手掌柜的,将此事全权交给军区政委李延平负责的杨震也有一些始料不及。尤其是总指挥与李延禄投入精力之大,更是让杨震事先没有想到的。除了数学课本依旧保持着伪满使用的教材,只做适当的增减外,语文课本则全是总指挥与李延禄两个人百忙之中抽空亲自编撰的。
除了一些基础启蒙的三字经、千字文之外,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教程之中则编入了不少专门从延安空运来的中央领袖的著作精选片段,像那篇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华部分,就被选入了高中一级的教材之中。
至于外语教学,在杨震的坚持之下采取自愿的原则,除了保留部分日语课程之外,又开了俄语以及英语专业。
只是在根据地内,俄语专业倒是好找老师。佳木斯城内就有现成的白俄教师,但英语专业却是很难找。最后还是中央从到延安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之中抽调了一批,才缓解了外语教师力量的不足。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杨震还在部队发起了节约运动,从自身做起,号召每一个战士都要在每一个结余部分津贴,捐献给学校。在学校建起之后,利用节约下来的钱,为每一所学校都配备了专门从江北进口了体育器材和乐器。
杨震投入的热情很高,但受制于思维上的不同,他想的并不是很长远。他只考虑到中小学的学生复课,以及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的原因失学。但对那些正在上高中或是临近高中毕业学生今后的出路却没有考虑过。
而在这方面,作为东北局第一书记的总指挥总指挥和东北工委主任的李延禄要考虑的比他长远的多。在攻占佳木斯后,除了继续保持原有的伪满佳木斯师范学校和医学专科学校继续开课之外。
两个人在仔细商议后,与江北经过艰苦的谈判,争取到了每年一定数量的由对方提供部分奖学金的留学生数额的指标。除了适龄的烈士子女之外,东北局将从年底开始,从各高中应届毕业生之中选拔一百二十名学生赴江北留学。
不过这个决议虽然是东北局做出的,但是在最后敲定的时候却因为杨震知道后,横插了一杠子而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江北的意思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这些留学生按照文理四六比的比例,在完成半年的预科学习后,经过考试分别进入莫斯科大学、明斯克大学、基辅大学、列宁格勒工学院、斯大林格勒工学院学习相应法律、文学、翻译等文科专业,以及化学、动力等理科专业。
而杨震却坚持除了莫斯科以及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地区的大学之外,欧洲地区的大学一个不去。要么就在远东地区就近选择大学,要么就这两个地方。其他的那也不去。杨震这个态度不仅将江北搞糊涂了,就连总指挥与李延禄都不明白他的意思。
江北虽然再三解释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地区的大学教学水平普遍要高于远东地区。而且推荐的都是著名的综合类大学。如基辅大学和明斯克大学,以及列宁格勒的工学院在苏联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是著名大学。但无论江北怎么劝说,杨震就是不为所动。
最后经过反复商议,江北最终同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医科大学、伊尔库茨克工学院、乌拉尔基洛夫工学院为这批学生开办一批留学班。学习根据地内奇缺的医疗、冶金、采矿、机器制造、化学等专门人才。
而这三个大学中的两个,还是第一次向外国留学生开放。尤其是乌拉尔基洛夫工学院所在地斯维尔德罗夫斯克是严禁一切外国人进入的。
当然,对于江北极力推荐的欧洲的学校,杨震也多少给了些面子,选择了莫斯科财经学院和莫斯科农学院各培养十名学生,莫斯科航空学院培养四十名学生。至于江北推荐的列宁格勒工学院、基辅大学等位于未来苏德主战场上那些著名学院,杨震一个都没有选择。
不仅留学的学校是杨震亲自选定的,就是所学各专业也都是杨震亲自选择的。对于对方推荐的马列研究,语言、文学、音乐与艺术之类的专业,甚至连法律专业都被他大笔一挥全部勾销。
用杨震的话来说,我们在形势还没有得到缓解,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奇缺的情况之下,学什么俄罗斯文学、什么戏曲、音乐一类的玩意,和马列主义思想,那不是浪费吗。要研究行,别在我这里,爱上那去学就去那学。
他为这些留学生选择的全部都是除了少数农业和医学之外,全部都是冶金、化学、机械制造、采矿、动力、航空、财经,甚至根据地内还用不上的造船与铁路专业课程。而且还特地选拔了二十名最优秀的留学生去莫斯科大学学习物理系学习,选择学习在苏联也是刚刚建立,还属于冷门课程的原子物理专业。
不仅亲手为这些留学生选定了学校以及专业,还在原定的一百二十名人选上,杨震大笔一挥在原有人数上增加了一倍还多。将原定的一百二十人直接改为三百人。并表态如果江北不愿意为这多出来的一百八十人提供奖学金,其在江北期间所有的费用都可以由军区支付。
而且在当年年底第一批留学生完成俄语培训起程后,杨震还表示今后每年选拔的留学生数目都要翻上一番。这笔费用如果江北不愿意承担,则可以全部由中国党,也就是东北局自己负责。
在四年后,杨震又以第一批除了少量继续深造的学生之外,学成返回的留学生为基础,成立了根据地第一所综合类的理工大学。这所杨震一力坚持成立的佳木斯理工大学与杨震坚持划拨军区,改为吉东军区军事医学院的原伪满佳木斯医学院,一同为新中国建立后提供了大批的急需的专业人才。
无论条件在困难,财政压力再大,东北局在杨震的坚持之下,每年都按照计划选派留学生去江北留学,而且数量一年比一年大。甚至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江北全面中断了为这些留学生提供奖学金的情况之下,东北局依旧从所剩不多的财政结余中拿出了百分之八十的资金,坚持选派留学生。
不仅如此,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在江北物资匮乏已经无力再继续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大环境之下。为了获取江北同意继续接手留学生,东北局甚至还同意每年为江北提供一万吨肉食产品、十万吨的粮食、三十万吨优质工业用煤作为补偿。
正是杨震的一力坚持与极力争取,让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已经有撤回留学生打算的总指挥与李延禄最终同意了这个几乎已经是东北局能承受极限的物资换留学生的计划。为了教育发展,用杨震的话来说,就是别说当了裤子,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咬牙坚持供下去。
如果不是发展迅速的生产建设兵团每年生产的粮食中除了供应自身所需外,还能有相当一部分的结余。这个交换计划中的十万吨小麦别说当了裤子,就是真的砸锅卖铁也不出来。即便是这样,这十万吨小麦,一万吨畜类产品也几乎占到了生产建设兵团细粮年平均产量的七成,肉食产量,尤其是牛肉的产量的一半还多。
尽管为了培养这些高等人才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东北局与东北工委可谓是倾家荡产了。但这些从三江地区走出的学子后来做出的巨大贡献相比,至少在杨震看来,这些代价也算值得了。
在建国后最初的几年,为了培养建设新中国急需的各种专门人才设立的各种专业理工科院校之中,从佳木斯理工大学走出的学生占据了教师群的相当大比例。在一些偏冷,建国后又急需的采矿、冶金、造船等专业之中,甚至占到了一半还多。
建国后,领袖和开国总理曾经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表扬东北局高瞻远瞩,在财政紧张,战事匆忙的情况之下依然选择大批学生留苏学习,这种目光长远的举动,为新中国建设打下了一个坚实的人才基础。
当然这些都是杨震现在没有想到的,他只知道的是,在今后的岁月之中,在整个根据地内,教育支出是仅次于军费、军工之外的第三大财政支出。
而在军队能依靠缴获、没收解放区的日伪资产以及秘密走私活动,解决自身大部分所需资金,军工投入主要是吉东军区在搞的情况之下,教育支出实际已经是最大支出项目。
即便在几年后,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以及部分美援的抵达,东北局的经济情况日益好转。但教育经费却始终占据整个经费开销的百分之三十还要多。
而在太平洋全面爆发后,美国提供的每年一亿美金的援助,除了军费,以及投入到军工产业上的之外,结余的两千多万美金中除了贴补中央部分之外,剩余资金的一半也全部投入到了教育之中。
从选拔第一批留苏学生,到四九年建国,将留学事宜转交给新中国教育部,这整整十年的时间,花费了天文数字的经费,换来了数万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专科人才。其中留苏归来的数量高达两万余人。这些人才构筑起来起了新中国建立后工业化的基础。
不仅如此,在杨震大力推动之下,三江地区不仅成为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全国第一个彻底消除文盲的地区,平均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平均人口之中大学生比例最高的地区。
直到几十年后,三江地区的老人一提起杨震还感慨的竖起大拇指,感慨的道:“咱们这里能出了这么多的大学生,从老到少没有不识字的,还多亏了当年的杨司令。要是没有他,咱们这里的教育基础也不可能打的这么好。”
第344章 我坚持
这次东北局开了整整两天的会议,说是东北局书记处全体书记会议,但实际上兼任东北局第二书记的魏拯民眼下正在江北治病,第三书记冯仲云又跟随三路军在岭西活动。而原北满省委书记,现任东北局宣传部长金策又不是书记处成员。
而兼任东北局书记,此时在乌云地区整训部队的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因为此次会议,涉及到一路军以及南满省委的事情几乎没有,也就请假没有参加。实际上参加此次书记会议,并最终拍板的只有总指挥、李延禄、杨震三个分别负责党政军的书记。
至于朝鲜独立师的问题,杨震不想在此次会议上谈。他琢磨了一下,还是决定将这件事情交给李延平去实际处理。
而他自己则在会议结束后,一边等待江北物资抵达,一边在已经抵达一分区并完成与陈翰章交接的陶净非的陪同之下仔细查看了一分区的地形,以便为今后兴建大型综合训练场选址。
杨震到一分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了日军在富锦东南乌尔古力山修建的要塞。尽管只是动工不久,但杨震依旧可以从已经大致完成的部分基础项目中,看出日军对于这个要塞是下了一番苦心的。
虽然要塞的主体工程只是刚刚起了一个头,但未来驻军的营房等基础设置却是已经全部完工。在仔细查看了一边要塞已经完工和已经打好基础的部分后,杨震最终决定就将未来的大型综合训练基地放在乌尔古力山。
这里不仅有日军已经兴建完毕的足可以驻扎一个师团的营房,以及大量的山洞仓库,而且从地形上来说,山地、平原、沼泽等地貌齐全。
在这里建设大型的综合训练基地,除了在修建一座巷战训练设施之外,几乎用不到再有什么额外工程量了。大部分设施只要经过简单的改造就可以完成。
只是对于杨震来说唯一有些美中不足的是,这里往北就是规划之中的生产建设兵团主要农场之一。未来这个基地的发展很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在眼下金子不当窝头的当口,杨震也就顾不得挑拣了。
杨震利用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走遍了富锦、同江、抚远几乎所有的地形。并在临走前亲自找接任一分区政委兼生产建设兵团政委的陶净非,谈了整整一夜。除了指出他这个政委之前的错误,以及杜开山的问题之外,杨震就是详细的将自己关于对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这个军区训练基地的规划详细的和陶净非解说了一遍。
在与陶净非相比,整整晚了一个星期才上任的军分区司令员刘长顺此时正忙着接手军区调拨过来的装备、物资,以及接收调过来的干部、部队组建新的分区独立团的情况之下,杨震只能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军区训练基地的任务主要交给陶净非。
而且在他看来,与稳重有余、灵活不足,更适合守业而不是创业的刘长顺相比。主持组建工作这种事情还是交由主动性更强的陶净非来主持更恰当,思路也会更开阔一些。
听完杨震关于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训练基地的构思,就算陶净非心里承受能力再强,也不禁有些瞠目结舌。
在他看来,按照司令员的总体规划,这个主要位于萝北、富锦、同江境内的生产建设兵团今后将要承担军区所有党政军人员的吃穿之外,还要担负起部分战略总预备队的职责来。
这个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完毕后,将会与兵工厂一起成为整个吉东军区的命脉所在。要说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是一支军队存在与发展基础的话,那么这个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出来的粮食、被服就是军区部队,甚至根据地内所有人基本生存的基础。
而且听司令员的意思,作为分区军事主官的刘长顺今后主要会将精力放在编组、训练分区基干武装上。而作为兼任第一政委的总指挥、第二政委的李延禄还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全局上。这个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事情,要由自己这个兼职的实际政委负责。
只是这担负供应全军区近十万部队,根据地内上百万人口的吃饭和穿衣,还有负责地方工作的大量人员吃饭和穿衣这么重要的任务,自己能够承担的起吗?想着杨震口中对他来说,几乎是全新而又陌生的工作,庞大的规划,陶净非脸上多少带着一丝苦恼。
看着表情显得很震惊的陶净非,杨震笑了笑却没有多做什么解释只是道:“我坚持将你调任到一分区,就是对你的能力报了很大的期望。刘长顺虽然兼任兵团司令员,但他的能力我知道,只能负责军事工作。其他的方面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其余的事情还是主要依靠你。这个生产建设兵团虽然是由军区与东北局共管,但主要上还是军区负责。民政、经费等方面虽然由东北局负责。但主要的编制、生产计划的制定还是由军区主管。生产出来的物资,除了优先满足军区需要之外,剩余的才上缴东北局。”
“调你来是军区常委会经过慎重考虑的。你在一分区除了抓部队的政治工作外,生产建设兵团的日常管理,综合训练基地的组建还是要依靠你。尤其是综合训练基地组建,所有的事情必须由你亲自抓。”
“不过生产建设兵团的事情,在组建完毕后,你可以将主要的精力抽出来。将部分工作移交给兼任政治部主任的李泰负责,你只要在大的方向把握一下就可以了。”
听到杨震的这些交待,知道已经决定的事情不可能在更改的陶净非有些愁眉苦脸的道:“司令员,您总得给我派两个人手吧。这么多的事情都压倒我身上,身体吃得消、吃不消倒是好说。要是不小心搞砸了那里,耽误的可是大事。我一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限的。”
“尤其目前一分区在原参谋长王汝起同志调任二分区后,一直还没有配备参谋长。还有李泰同志,您忘了,不是也调到二分区去任参谋长了吗?现在整个军分区,就是我和刘长顺同志两个人在唱独角戏。”
“司令员,不是我怕吃苦,可这么多职务兼在一起实在是有些分身乏术。这分区班子又始终没有能配齐。您看看是不是再给我调配来几个得力的干部,哪怕就两个人也行。”
对于陶净非提出要人的要求,杨震想了一下有些迟疑的道:“现在部队正在扩编,合格的干部那都缺,我上哪给你去找几个你要的得力人手去?这样吧,全军区团一级的干部,随你挑选两个。不过我可说好了只能是两个啊,多一个都不行。”
听到杨震总算答应给自己调派两个人手,陶净非松了一口气后,琢磨了一下道:“司令员,您离开一分区去不去四分区?你要是去的话,最好找老杜好好的谈一谈。”
本来按照计划离开一分区后,就要去四分区检查工作的杨震闻言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杨震将部队扩编、装备、人员的调整除了拿一个大方向之外,其余的全部丢给了李延平、郭邴勋和高禹民。他将自己摘出来,主要就是想好好的看一下根据地内主要的地形。用他的话说,沉下心来好好看看几个分区的地形,准备来年放手大干一场。到了四分区找主要军政干部谈话,自然是他的行程之一。
就在杨震在分别找刘长顺与陶净非谈完话后,准备按照行程离开已经迁至富锦县城的一分区,去四分区的时候,一封加急电报又将他调回了东北局驻地萝北。
虽然总指挥在电报上没有说让他立即赶回东北局驻地是什么事情,但回到萝北见到一脸愤怒的一路军总指挥和特地从江北赶过来的一路军政委,还有面带尴尬的陪在一边的李延平的时候,杨震当即就明白这封加急电报的原因。
当愤怒的杨靖宇一把将杨震拟定的那个朝鲜独立师名单拍在杨震面前道:“杨司令,你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路军的人难道都是朽木不成?这个朝鲜独立师的骨干好赖都是我们一路军出来了,这个人选你怎么也得和我们商量一下吧?”
“杨司令,不是我杨靖宇本位主义,想要拉什么山头。但就算你是东北局主管军事的书记,但这手也伸的太长了吧。不错这些装备都是你们吉东军区提供的,但我们不是军阀的队伍,吃你的就要事事也受到你的制约。这党的纪律还要不要?”
看着愤怒的杨靖宇,还有一边脸色也是相当不豫的魏拯民两个人,杨震淡淡的笑了笑道:“杨总司令、魏政委你们消消气。我怎么做是有原因的。一路军的同志的确精通游击战术,但对于正面作战的经验还不行,尤其是大兵团正面作战还需要学习。”
“我说句不客气的话,那个原二军六师的师长政委最多指挥的兵力不过千把人,也就是和我的部队一个营差不多。要说分散游击,这是他的特长,但要说指挥大兵团作战,他的经验与能力还有欠缺。一路军出身的干部,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教育。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不足,对于组建一支正规作战部队来说,也是一个缺点。”
“中央命令我们组建朝鲜独立部队,难道杨司令和魏政委的眼光就放在这一个现在不过区区二三百人的所谓独立师身上?我不知道你们明白中央的意思没有。中央并不是单纯的组建一个朝鲜籍的部队,而是准备将这个所谓的朝鲜独立师办成一所大学校,为将来争取朝鲜独立做准备。”
“中央的意思是将这个朝鲜独立师作为种子,利用东北地区是朝鲜人在我国主要聚居区的这一优势,将来为朝鲜解放组建更多自己的队伍做准备。中央是准备拿这个朝鲜独立师作为一所军政学校,培养朝鲜籍的军政干部。否则你们二位不会真的以为中央糊涂到用着几百人去日军严密控制下的朝鲜打游击吧?”
“如果说真的让这个朝鲜独立师去延吉地区和朝鲜境内打游击,也许二军的那位师长兼政委适合。但是作为一个为未来朝鲜建立自己军队而培养干部的学校,那位师长兼政委就不明显适合了。”
“如果我们完全按照中央的指示执行,那么这个朝鲜独立师的各级干部人选,就必须要选拔有正规的带兵经验,最好是经过系统培训的人。毕竟我们是为朝鲜同志组建一支正规军队,而不是游击队。”
“金雄同志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到东北之前一直在新四军任团参谋长。而崔石泉同志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在黄埔军校的时候担任过区队长、教官的职务。任师长和副师长是一个合适的选择。金光侠同志也是出身于黄埔军校,又有东北多年的游击战经验,担任师参谋长也是合适的人选。”
“而朴一禹同志毕业于中央党校、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参与组织过关内的冀东大暴动,又在关内根据地任过联合县长。政治工作经验丰富,尤其擅长组织工作。在金策同志还要担任东北局宣传部长的情况之下,任副政委、代政委是恰当的。”
“我已经和李政委商议过,准备下一阶段在根据地内的朝鲜人中实行普遍的义务兵制。准备在对编入朝鲜独立师的各级干部进行严格的培训后,先将其扩充到三千人的编制。等这三千人完成训练后,在视情况扩编为两个旅级支队。”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4264/39999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