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记事_51
推荐阅读:等一下,我好像是邪神、嫁给前任他小叔、九千岁、联盟第一军校、我们消失的那一年、宋慈洗冤笔记4、宋慈洗冤笔记1-3、阳炎、编号三六一、最后一次的微笑、
“好好好,我知道了,一定会小心的,你放心。为了你我也会好好的。”秦嘉泽对恋人的关心,很是受用,连连应是。
两人就这样一起聊起海平的风俗地貌,秦嘉泽言谈之中也将知道的一点点海上贸易的历史轨迹,一点点透露出来。绝对不能像明代郑和下西洋一样,只顾宣扬国威,倒贴银子给海外国家。海洋贸易那就是圈地圈钱,虽然不至于像欧洲人一样满手血腥,但也犯不上给人家送钱。钱吗?当然是自家赚才好!
英钰最近十分忙碌,能抽出一个多时辰来已经很不容易。小坐一会儿又匆匆的走了。
秦嘉泽送走英钰把自己关进了书房,不努力怎能配得上恋人呢?已经收录两千多字的字典还得继续改进,至于小说话本以后再说吧。
学校既然要办就要办好,场地人员都得准备充分。最重要的是不受人掣肘,现代的教育观念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可以接受别人的指点,但是指手画脚就免了。
秦嘉泽掏空了钱兜,在海平城和水师大营之间建了一所学校,自己画的设计图,仿照现代学校的建筑布局建造。从定阳到海平城,四处搜罗人才,很是受了不少奚落。秦嘉泽招人不拘一格,不要求全都有功名在身,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可。
师长、朋友都不看好秦嘉泽的作为。还好阿爸和舅公、英钰一直十分支持,尤其是金钱上沈舅公尤其大方。最可贵的是舅公介绍了一位洋人老师,金发碧眼秦嘉泽不稀罕,稀罕的是这人懂数学啊。秦嘉泽基本的数□□算不成问题,再深了可就不行了。
想当年语数外、史地政、理化生,九门横立,让多少学生咬牙启齿却无可奈何。数学绝对不能少,甚至秦嘉泽还可以顺便延展一下会计知识,当年秦嘉泽可是有证的人(会计证)。
海平城的春风吹绿海岸的时候,秦嘉泽的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也终于正式入学了。因为这批“问题儿童”,保险起见秦嘉泽没有再招收平民学生。倒是不少兵士托了秦嘉然小魔王的关系,把自家的孩子送了进来。
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这么做,秦嘉泽也没矫情到要面子不收,只不过全都推迟到秋天入学。以防万一秦嘉泽先熟悉了学校里的问题学生,摸清了大概性情才敢让正常人家的孩子入学。
学校办了起来,秦嘉泽就得对着六十七个孩子负责。这些孩子可没人给交学费,秦嘉泽也没兴趣做圣人,虽说当初官府送这些孩子来的时候,给了一笔安家费。
但这六十多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生活都在这里。再加上笔墨纸砚书本的花费,每人每年也得十几两银子吧。其中花费的心力就不用说了,秦嘉泽还要负担先生们的工资,想想就是一个大坑啊!
秦嘉泽算来算去,这绝对的亏本买卖。索性秦嘉泽效仿现代先上学后交费的办法。七年之内秦嘉泽负责这些孩子们在学校的基本生活,包括学习花费在内。七年内这些孩子,只要学完规定的课程,就可以从这里毕业。
之后不管是继续去别的科举,还是找活计谋生。必须在五年到十年之内,偿还学校五十两学费,当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变动,你毕业越早,自然花费就越少。
可不是秦嘉泽黑心啊,实在是古代书本的价格就是一大花费,一个正常家庭的学生读书,束脩钱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是买书和纸张的钱,一本薄薄的《蒙学》就要三百多文。
秦嘉泽不苛待这些孩子,饭菜都每天至少可以吃到一顿荤菜,外带一年四季每人每个季节三套衣服。为了俭省顺带教孩子们种地,秦嘉泽专门在学校旁边买了一百多亩田地,请了老农打理,自给自足外带教学。
秦嘉泽和平常的书院不同,寻常书私塾只是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考功名。当然像玉山书院这样的地方,自然会教授君子六艺这些东西,就相当于大学的选修课程一样。
秦嘉泽办学校是为了教导这些孩子一技之长,离开学校之后能挣钱吃饭。当然不能教读书识字。算术、番语、种田、绘画、木工、民俗地理等等都会捎带一些。甚至秦嘉泽还定时请军营的老兵来教几手功夫。
秦嘉泽还四处搜刮藏书,建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按照大学图书馆的章程来办。兵虽说不算珍贵,但入门绝对够了。再想学的多一些,秦嘉泽也没办法了。
在古代手艺活、兵法都是家族之内或者师徒,口耳相传,兵书更是传家宝的东西。秦嘉泽也只能搜罗一些浅显的东西,能学多少就看各人天分了。
种种花费投入加起来,秦嘉泽都想哭了。若不是秦嘉泽搭着恋人的东风在海贸上投资,根本负担不起前期的投入。不管如何看着自己一点一点摸索着建立起来的学校,秦嘉泽成就感油然而生。
忙碌了两年学校运转终于进入正轨,秦嘉泽也终于松口气,把全部的精神投入到字典的编写、校正之种。这两年秦嘉泽也不是什么都没准备,跟着金发碧眼的外邦友人学习番语。顺带接触不少番邦书籍,秦嘉泽终于为自己的拼音和阿拉伯数字,找了一个合理的出现时机。
秦嘉泽从学校繁忙的工作中脱身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字典的编录。两年,秦嘉泽和英钰的感情越来越深,近来很有些平淡长久的味道。秦嘉泽也向父亲和阿爸、舅公正式告知了两人的关系。大白话就是见家长了,秦家众人对两人的关系自然乐见其成。
秦嘉泽也不遗余力的讨好未来小舅子,着实受了不少“考验”。不过最终结果还是不错的,小舅子总算不再横挑鼻子竖挑眼,可以和睦相处了。
但是最高决定人员,皇帝陛下秦嘉泽却不知怎么搞定。英钰虽然说不必担心,但是那怎么可能。因而秦嘉泽全力以赴的想把字典编写出来。
古代读书人出人头地的方法,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进士及第为官做宰。这条路秦嘉泽暂时不打算走,那么唯有教书育人著说立说这条路了。这两条路那一条路都不好走,不过秦嘉泽有外挂加成啊!
秦嘉泽一直对自己的身份地位缺乏深刻的认识。直到办学的时候一路绿灯通过,这才发现原来官二代的身份不是白叫的,买账的人可不少。
自己勋贵的身份和举人的功名,一般人看来还是挺够看的。随着阿拉伯数字和拼音的传开,尤其是是阿拉伯数字和新式运算法的传播使用。在秦嘉泽不知道的时候他已经出名了。秦嘉泽俨然已经成了官二代里的有为人士,成了别家父母嘴里“别人家的孩子”。
又是一年。八月,嘉然、嘉欣两兄弟,一个第一次进了考场,一个真正上了战场历练的时候。秦嘉泽万般担心、心惊肉跳的同时,终于在沈舅公和父亲、还有几位先生的帮助下,完成了常用字典的最后编纂。收录三千二百三十一个常用字,断断续续花了十年时间,秦嘉泽终于完成了。
秦嘉泽在阿拉伯数字传开的时候,拒绝了以自己命名。轮到字典的时候,依然坚持就叫学生常用字典。这在外人看来有点傻,但是秦嘉泽却觉得自己终于把前世种种,以一种方式记录下来。哪怕旁人无从知晓,他但求心安。
这本字典的完成,秦嘉泽真正的出名或者说“火了”。虽然算不上立说立派,但这著书是做到了。在大江南北的文人关注好奇的时候,秦嘉泽却已经投入了另一场艰苦的战斗。
“不是进士,非文人。”秦朝文人之间流传的这句话,虽然算不得正确,但绝对代表了多数世人眼中的看法。秦嘉泽路已经走了一半,就算为了配得上英钰,他也得把剩下这一半走完。
第52章 诺言
二月的天气虽然不必裹得厚厚地,但还是凉的厉害,越往北走越冷,人们的棉衣还穿在身上。
二十三岁的秦嘉泽和二十五岁的英钰,成了海平城里的一道奇景,拖到这个年纪还不成婚的青年们,从平民百姓到豪门贵族都挺稀罕的。
海平城的有头有脸的人家都知道,这两个人关系不简单。这俩人从来不藏着掖着,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偏偏谁也不着急,倒是长辈们着急的不得了。
秦嘉泽指挥着下人把该收拾的东西都归置整齐,只等出发的时候直接装车就成了。
把手头的书放下,秦嘉泽抹一把脸,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再有半个多月就是春闱了,心里的压力真是不小。秦嘉泽书案的暗匣里取出了一个小巧精致的木盒子,盒子只有三寸见方。
秦嘉泽打开锁扣,里面静静的躺着两枚戒指。细细的银色指环上镶嵌了两枚小小的珊瑚,戒指内侧是秦嘉泽亲手刻上去的两人的名字。细细的摩挲着戒指,秦嘉泽给自己打气,明日乘船上京,考试见*oss,必须全力以赴。
第二日清晨,秦嘉泽直接登船。英钰近日出海来不及送行,秦嘉泽将一封信和一串钥匙让下人送到他府上。秦嘉泽所有想说的都在里面了。
靠在船头望着淼淼海面,秦嘉泽思绪翻飞,这两年不是没想过要成婚,却总是不能天时地利人和。一年多之前是英钰名存实亡的所谓婚约,成了最大的拦路虎。只要太后坚持,周家覆灭之前,这婚约就依然存在,用来麻痹周家和太后。
后来太后去世,周家倒台,英钰守孝一年。借此时机,秦嘉泽心有不甘,想在进士及第之后,大小登科一起完成。也是想给自己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英钰也没有反对。
因为英钰更忙,英杰终于十五岁了,正式加冠成为执掌一方的藩王。英钰忙着交接手中的权利,还要时刻盯着海运之事,两地奔波抽不开身。再者说皇帝陛下没有点头之前,秦嘉泽想娶英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海船破开风浪,一路北上,到津州下船。再转走陆路,乘马车要两日的时间到京都。秦嘉泽这几年没少坐船,习惯了倒也没什么,不过古代船上条件实在简陋,吃喝还过得去,只是没什么娱乐的事情。再者说秦嘉泽作为一个考生,在风平浪静船体平稳的时候,自然是手不释卷才是应该。
经过九日的奔波,秦嘉泽终于到了京城脚下。一国之都的风采自然是言语无可比拟的,巍峨厚重的城墙,上面甚至还有战争留下的斑驳痕迹。它只是静默的矗立在那里,便胜过千言万语。
城内的繁华热闹比通商之后的海平城有过之而无不及,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喧闹的人群。这一切都吸引着外来之客的眼睛,任是谁都要赞叹。幸亏秦嘉泽还称不上是土包子,没有被这繁华景象移了心智。
秦嘉泽虽然无心欣赏,只从窗户打量了一下沿途的景象。但内里也是十分赞叹的,不身临其境,是无法真实的感受到这番气象的。
只看着街市上的热闹,民众的自豪的笑容,见微知著,就知如今龙椅上的这位皇帝,真的做的不错,至少他脚下,秦嘉泽目光所及之处,人们生活的还不错。
秦嘉泽到京都比较晚,没时间去四处赏景观色,各处高谈阔论。一番休息之后,只同几位关系紧密的同窗好友联系了一下,几次小聚之后,大家默契的各自最后的准备去了。
秦嘉泽只把白子芳带回府里安置下来。白子芳上次也没进京考试,白家才出事,原以为此次春闱他也不会参加。
两人就这样一起聊起海平的风俗地貌,秦嘉泽言谈之中也将知道的一点点海上贸易的历史轨迹,一点点透露出来。绝对不能像明代郑和下西洋一样,只顾宣扬国威,倒贴银子给海外国家。海洋贸易那就是圈地圈钱,虽然不至于像欧洲人一样满手血腥,但也犯不上给人家送钱。钱吗?当然是自家赚才好!
英钰最近十分忙碌,能抽出一个多时辰来已经很不容易。小坐一会儿又匆匆的走了。
秦嘉泽送走英钰把自己关进了书房,不努力怎能配得上恋人呢?已经收录两千多字的字典还得继续改进,至于小说话本以后再说吧。
学校既然要办就要办好,场地人员都得准备充分。最重要的是不受人掣肘,现代的教育观念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可以接受别人的指点,但是指手画脚就免了。
秦嘉泽掏空了钱兜,在海平城和水师大营之间建了一所学校,自己画的设计图,仿照现代学校的建筑布局建造。从定阳到海平城,四处搜罗人才,很是受了不少奚落。秦嘉泽招人不拘一格,不要求全都有功名在身,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可。
师长、朋友都不看好秦嘉泽的作为。还好阿爸和舅公、英钰一直十分支持,尤其是金钱上沈舅公尤其大方。最可贵的是舅公介绍了一位洋人老师,金发碧眼秦嘉泽不稀罕,稀罕的是这人懂数学啊。秦嘉泽基本的数□□算不成问题,再深了可就不行了。
想当年语数外、史地政、理化生,九门横立,让多少学生咬牙启齿却无可奈何。数学绝对不能少,甚至秦嘉泽还可以顺便延展一下会计知识,当年秦嘉泽可是有证的人(会计证)。
海平城的春风吹绿海岸的时候,秦嘉泽的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也终于正式入学了。因为这批“问题儿童”,保险起见秦嘉泽没有再招收平民学生。倒是不少兵士托了秦嘉然小魔王的关系,把自家的孩子送了进来。
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这么做,秦嘉泽也没矫情到要面子不收,只不过全都推迟到秋天入学。以防万一秦嘉泽先熟悉了学校里的问题学生,摸清了大概性情才敢让正常人家的孩子入学。
学校办了起来,秦嘉泽就得对着六十七个孩子负责。这些孩子可没人给交学费,秦嘉泽也没兴趣做圣人,虽说当初官府送这些孩子来的时候,给了一笔安家费。
但这六十多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生活都在这里。再加上笔墨纸砚书本的花费,每人每年也得十几两银子吧。其中花费的心力就不用说了,秦嘉泽还要负担先生们的工资,想想就是一个大坑啊!
秦嘉泽算来算去,这绝对的亏本买卖。索性秦嘉泽效仿现代先上学后交费的办法。七年之内秦嘉泽负责这些孩子们在学校的基本生活,包括学习花费在内。七年内这些孩子,只要学完规定的课程,就可以从这里毕业。
之后不管是继续去别的科举,还是找活计谋生。必须在五年到十年之内,偿还学校五十两学费,当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变动,你毕业越早,自然花费就越少。
可不是秦嘉泽黑心啊,实在是古代书本的价格就是一大花费,一个正常家庭的学生读书,束脩钱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是买书和纸张的钱,一本薄薄的《蒙学》就要三百多文。
秦嘉泽不苛待这些孩子,饭菜都每天至少可以吃到一顿荤菜,外带一年四季每人每个季节三套衣服。为了俭省顺带教孩子们种地,秦嘉泽专门在学校旁边买了一百多亩田地,请了老农打理,自给自足外带教学。
秦嘉泽和平常的书院不同,寻常书私塾只是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考功名。当然像玉山书院这样的地方,自然会教授君子六艺这些东西,就相当于大学的选修课程一样。
秦嘉泽办学校是为了教导这些孩子一技之长,离开学校之后能挣钱吃饭。当然不能教读书识字。算术、番语、种田、绘画、木工、民俗地理等等都会捎带一些。甚至秦嘉泽还定时请军营的老兵来教几手功夫。
秦嘉泽还四处搜刮藏书,建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按照大学图书馆的章程来办。兵虽说不算珍贵,但入门绝对够了。再想学的多一些,秦嘉泽也没办法了。
在古代手艺活、兵法都是家族之内或者师徒,口耳相传,兵书更是传家宝的东西。秦嘉泽也只能搜罗一些浅显的东西,能学多少就看各人天分了。
种种花费投入加起来,秦嘉泽都想哭了。若不是秦嘉泽搭着恋人的东风在海贸上投资,根本负担不起前期的投入。不管如何看着自己一点一点摸索着建立起来的学校,秦嘉泽成就感油然而生。
忙碌了两年学校运转终于进入正轨,秦嘉泽也终于松口气,把全部的精神投入到字典的编写、校正之种。这两年秦嘉泽也不是什么都没准备,跟着金发碧眼的外邦友人学习番语。顺带接触不少番邦书籍,秦嘉泽终于为自己的拼音和阿拉伯数字,找了一个合理的出现时机。
秦嘉泽从学校繁忙的工作中脱身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字典的编录。两年,秦嘉泽和英钰的感情越来越深,近来很有些平淡长久的味道。秦嘉泽也向父亲和阿爸、舅公正式告知了两人的关系。大白话就是见家长了,秦家众人对两人的关系自然乐见其成。
秦嘉泽也不遗余力的讨好未来小舅子,着实受了不少“考验”。不过最终结果还是不错的,小舅子总算不再横挑鼻子竖挑眼,可以和睦相处了。
但是最高决定人员,皇帝陛下秦嘉泽却不知怎么搞定。英钰虽然说不必担心,但是那怎么可能。因而秦嘉泽全力以赴的想把字典编写出来。
古代读书人出人头地的方法,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进士及第为官做宰。这条路秦嘉泽暂时不打算走,那么唯有教书育人著说立说这条路了。这两条路那一条路都不好走,不过秦嘉泽有外挂加成啊!
秦嘉泽一直对自己的身份地位缺乏深刻的认识。直到办学的时候一路绿灯通过,这才发现原来官二代的身份不是白叫的,买账的人可不少。
自己勋贵的身份和举人的功名,一般人看来还是挺够看的。随着阿拉伯数字和拼音的传开,尤其是是阿拉伯数字和新式运算法的传播使用。在秦嘉泽不知道的时候他已经出名了。秦嘉泽俨然已经成了官二代里的有为人士,成了别家父母嘴里“别人家的孩子”。
又是一年。八月,嘉然、嘉欣两兄弟,一个第一次进了考场,一个真正上了战场历练的时候。秦嘉泽万般担心、心惊肉跳的同时,终于在沈舅公和父亲、还有几位先生的帮助下,完成了常用字典的最后编纂。收录三千二百三十一个常用字,断断续续花了十年时间,秦嘉泽终于完成了。
秦嘉泽在阿拉伯数字传开的时候,拒绝了以自己命名。轮到字典的时候,依然坚持就叫学生常用字典。这在外人看来有点傻,但是秦嘉泽却觉得自己终于把前世种种,以一种方式记录下来。哪怕旁人无从知晓,他但求心安。
这本字典的完成,秦嘉泽真正的出名或者说“火了”。虽然算不上立说立派,但这著书是做到了。在大江南北的文人关注好奇的时候,秦嘉泽却已经投入了另一场艰苦的战斗。
“不是进士,非文人。”秦朝文人之间流传的这句话,虽然算不得正确,但绝对代表了多数世人眼中的看法。秦嘉泽路已经走了一半,就算为了配得上英钰,他也得把剩下这一半走完。
第52章 诺言
二月的天气虽然不必裹得厚厚地,但还是凉的厉害,越往北走越冷,人们的棉衣还穿在身上。
二十三岁的秦嘉泽和二十五岁的英钰,成了海平城里的一道奇景,拖到这个年纪还不成婚的青年们,从平民百姓到豪门贵族都挺稀罕的。
海平城的有头有脸的人家都知道,这两个人关系不简单。这俩人从来不藏着掖着,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偏偏谁也不着急,倒是长辈们着急的不得了。
秦嘉泽指挥着下人把该收拾的东西都归置整齐,只等出发的时候直接装车就成了。
把手头的书放下,秦嘉泽抹一把脸,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再有半个多月就是春闱了,心里的压力真是不小。秦嘉泽书案的暗匣里取出了一个小巧精致的木盒子,盒子只有三寸见方。
秦嘉泽打开锁扣,里面静静的躺着两枚戒指。细细的银色指环上镶嵌了两枚小小的珊瑚,戒指内侧是秦嘉泽亲手刻上去的两人的名字。细细的摩挲着戒指,秦嘉泽给自己打气,明日乘船上京,考试见*oss,必须全力以赴。
第二日清晨,秦嘉泽直接登船。英钰近日出海来不及送行,秦嘉泽将一封信和一串钥匙让下人送到他府上。秦嘉泽所有想说的都在里面了。
靠在船头望着淼淼海面,秦嘉泽思绪翻飞,这两年不是没想过要成婚,却总是不能天时地利人和。一年多之前是英钰名存实亡的所谓婚约,成了最大的拦路虎。只要太后坚持,周家覆灭之前,这婚约就依然存在,用来麻痹周家和太后。
后来太后去世,周家倒台,英钰守孝一年。借此时机,秦嘉泽心有不甘,想在进士及第之后,大小登科一起完成。也是想给自己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英钰也没有反对。
因为英钰更忙,英杰终于十五岁了,正式加冠成为执掌一方的藩王。英钰忙着交接手中的权利,还要时刻盯着海运之事,两地奔波抽不开身。再者说皇帝陛下没有点头之前,秦嘉泽想娶英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海船破开风浪,一路北上,到津州下船。再转走陆路,乘马车要两日的时间到京都。秦嘉泽这几年没少坐船,习惯了倒也没什么,不过古代船上条件实在简陋,吃喝还过得去,只是没什么娱乐的事情。再者说秦嘉泽作为一个考生,在风平浪静船体平稳的时候,自然是手不释卷才是应该。
经过九日的奔波,秦嘉泽终于到了京城脚下。一国之都的风采自然是言语无可比拟的,巍峨厚重的城墙,上面甚至还有战争留下的斑驳痕迹。它只是静默的矗立在那里,便胜过千言万语。
城内的繁华热闹比通商之后的海平城有过之而无不及,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喧闹的人群。这一切都吸引着外来之客的眼睛,任是谁都要赞叹。幸亏秦嘉泽还称不上是土包子,没有被这繁华景象移了心智。
秦嘉泽虽然无心欣赏,只从窗户打量了一下沿途的景象。但内里也是十分赞叹的,不身临其境,是无法真实的感受到这番气象的。
只看着街市上的热闹,民众的自豪的笑容,见微知著,就知如今龙椅上的这位皇帝,真的做的不错,至少他脚下,秦嘉泽目光所及之处,人们生活的还不错。
秦嘉泽到京都比较晚,没时间去四处赏景观色,各处高谈阔论。一番休息之后,只同几位关系紧密的同窗好友联系了一下,几次小聚之后,大家默契的各自最后的准备去了。
秦嘉泽只把白子芳带回府里安置下来。白子芳上次也没进京考试,白家才出事,原以为此次春闱他也不会参加。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45379/1064949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