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662节
推荐阅读:一级律师、花都狂龙、极品神医、末世最强觉醒、隋炀帝、血性、无限进化(无敌宝宝猪)、鬼话、宠妻成瘾、主宰苍穹、
赵顼知道,自己只要答应,苏油必然会倾尽全力辅佐自己,但是,他真的害怕自己做不到,而让苏油感到失望。
多么简单的四个字,不痛不痒的四个字,却是多么艰难的四个字。
来回走了几趟,赵顼终于来到几案之前,提笔写下“勿忘初心”四个大字。
招手叫苏油上前:“明润,你也来写一幅。”
苏油也提笔写了相同的四个字,对比了一下:“臣的字体做贴还行,上不得碑,大字更是没法和陛下相比。”
赵顼将苏油那幅字取过来看了,苦笑道:“我想答应你,但是实在不敢信口说自己一定能办得到。”
“但是我一定努力,你写的这幅,我就挂在这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苏油郑重说道:“不信口承诺,恰恰说明了陛下的重视。那陛下的这幅,臣也厚颜相求,挂在臣的书房,也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赵顼笑了:“正是这个意思,君臣之约,不可相负。”
苏油躬身:“臣必竭尽肝胆,报效赤诚。”
奏对到此,算是告一段落,和一般入相之前的君臣奏对完全不相同,两人之间,更像是在谈心。
而那些历任宰相们入对之时的时政,在苏油这里,反倒成了细务。
思想问题,才是大问题。
问题全是勉强解决,话题才转到了南海四路上,渐渐轻松了起来。
赵顼桌上有一套功夫茶具,这玩意儿也是苏油搞出来的,两人干脆开始用松果碳和银霜碳烹起茶来。
所谓两人烹茶,就是一个做,一个看。
赵顼的茶自然是上品,苏油在一排精美的锡盒里边挑出一盒,打开来看了看:“洞庭山上碧螺春?”
赵顼笑道:“饮食之道上,明润从来都是行家,这茶才发现没多久,曾布用蜀中炒茶之法制得后贡上来的。说是你的主意。”
那就不用客气了,苏油都还没喝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次三苏被调查,赵顼还有些不好意思:“明润,廷对的时候没有说,你宗兄苏颂,我准备让他编纂《唐六典》,为改革官制做准备。”
苏油说道:“宗兄对前朝典章制度知之甚祥,陛下这个任命可谓得人。”
赵顼看着苏油熟练地用酒精喷枪在银霜碳上喷扫引火:“苏轼那里,当如何安排?”
苏油有些无语,所谓宠臣,估计就是这样被皇帝惯出来的,说道:“陛下,子瞻文字的确有失检点,御史污他辱慢君上,讥讪朝政,这些是胡乱攀引。”
“但是他外任太守,不是没有上奏之权,却不守制度,通过诗词发泄。”
“这一点上,他的确是也有瑕疵的,才给自己招来这一场祸殃。”
“讽刺朝臣,皮里阳秋,理当驳斥,不能因为文名盖世,便完全放过。”
“还是那句话,制度就是制度。”
“经此一事之后,朝堂应该整肃一些了吧?这些事情,自然有中书吏部处理,陛下不当问微臣。”
“其实从我内心来说,子瞻不如子由,如今张公,赵公致仕,文公也有些精力不济,子由之前一直跟随他们学习,被征辟是学官,掌书记,著作左郎。”
将一只精美的铸铁壶放到炉子上将水烧起来,苏油叹了一口气:“子瞻说过,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故其文如其为人,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要不,陛下将之调到我身边来帮我?”
赵顼气笑了:“什么话?真要是人才,给你用还不如我自己用。”
第九百七十八章 军事
苏油立刻说道:“陛下如果要用,一定要先试小州边郡,再按政绩擢升转序。”
“如吕惠卿,李定那样的路子,我苏家人不走。”
赵顼觉得奇怪:“你不是常说天理人情吗?刻意打压亲人的仕途,可也失了人情。”
苏油笑道:“陛下误会我了,子由虽然跟着三位长者学了一肚子的本事,但是毕竟没有亲自锤炼过实务,重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那既是对国家负责,对陛下负责,也是对自己,对家人负责。”
“同样的,大臣给陛下举荐合适的人才,也需要将他们放到恰当的位置上,陛下仔细考察其能否之后,再决定是不是放到更关键的位置上,同样都是对国家负责。”
赵顼也不是笨蛋:“明润这是话中有话?”
苏油将茶冲上,看着干绿的茶叶在玻璃盖碗中逐渐展开:“就跟泡茶一样,做官也需要火候。”
“即便是人才,也要一步步来。陛下,接下来臣要上的条陈是军事,其中一条就是择帅,选将。”
“关于徐禧的任命,臣实在是不太赞同,他关于西夏易与的话,臣更不赞同。”
“如果他在臣的面前,那臣要问他,如何得出的这个结论?”
“关于西夏的国情,民情,他知道多少?西夏一年的新增人口,牛羊,马匹,粮食,钢铁,各有多少?”
“人口如何构成?平日里常备军人有多少?装备战力如何?极端情况下能动员出多少?装备战力又如何?”
“西夏人的机动能力有多大?最近有多少能力突出的将领?哪些军队强悍,哪些军队弱小?将领的性格如何?将领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要和西夏进行战争,我们的预设目的是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做哪些准备?粮草要多少?军备要多少?要动员多少战士?”
“进行过军事预演了吗?我军的战斗力,机动性,后勤能力,得到保证了吗?”
“我们能维持多长时间的战争?能对付多少人?”
“西夏有哪些可以被我们拉拢的力量?”
“天时地理如何?人心向背如何?战区附近,水源,河流,草木,都是什么情况?”
“会不会被设伏,水攻,火攻?”
“还有最重要的,占领西夏之后,后续的计划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哪些官员可以派去任职,对他们有什么要求?这些东西,讨论过吗?”
“交趾之战,变起仓促,故而臣只有应急面对。”
“但是即便如此,也是谋定而后动,寻找战局当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备预防。”
“郭逵在陛下的任命之下,从陕西前往交趾征讨,先是士兵水土不服,其后忽略了李常杰的军事谋略,最关键的,是完全错估了交趾水军的能力。”
“我水师要是没有宁海军这支新式水师,战局将演变成福建广东水师被交趾人歼灭,郭逵不得过江,甚至会被截断归路!”
“故而那一战,其实大宋赢得非常侥幸,获得胜利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敌人犯了比我们更大的错误,他们完全不知道我大宋新式水师的巨大威力。”
“所以那一仗,不是我们胜了,而是他们败了。”
这话说得非常古怪,但是赵顼理解了,那一仗要不是苏油用重建的宁海军千里增援,能打成什么样子,实在是难讲。
“后来收占城就好多了。”就听苏油继续说道:“在臣心里,那是一场无声的战役;而臣认为,才勉强算得上真正的胜仗。”
赵顼也不得不服气,占城收得实在是太漂亮了,也正是因为占城收得太“轻易”,才让他又雄心勃勃了起来,感觉三五年拿下西夏不是事儿。
高遵裕为什么在河湟呆着?道理很简单,他是赵顼的舅舅。
赵顼要舅舅成为自己的臂助,与舅公曹佾相制衡,就得让高遵裕立功。
赵顼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舅舅先在河湟初步建立战功,这样差不多升到节度使,然后在平灭西夏中作为主力再立大功,成为舅公那样的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民间称呼的“使相”。
然后赵顼就可以给母亲的家族大加恩赏,同时效仿祖宗杯酒释兵权的惯例,让舅舅“回家享福”,荣居幕后,削弱太后家族在朝堂的控制力,同时又可以让高家的勋戚地位再次得到加强,起码再过一百年不褪色。
算盘倒是打得很漂亮,就只有一个问题——没有问问西夏人答不答应。
而苏油最担心的,恰恰就是这个。
高遵裕也是武将勋贵之后,善言词,晓武略。先是真宗时以父任累迁供备库副使。英宗时,曾任镇戎军驻泊督监。赵顼即位,以其与夏人交涉得体擢知保安军。
其后任秦凤路沿边安抚副使,知通远军军事。熙宁二年,擢升引进副使、带御器械。当年,破西夏军于野人关,据武胜城。因功诏知镇洮军军事、进西上阖门使、荣州刺史,充总管。
其后在王韶攻略河湟的时候,复知通远军,加岷军刺史。
从履历上看,毫无瑕疵,而且在岷州以数千之军,笼络住了瞎毡以下三十万蕃部,有力保障了王韶的后方。
可以说大宋收河湟,高遵裕的功劳起码占了一半。
不费一兵一卒得岷州西北几百里地几十万蕃人,虽然主要还是王韶的强势和战胜吓出来的,算是搭了个顺风车,但是仅仅从战果来说,还真不比王韶取得的蕃部少。
而且瞎毡相当的忠心,大宋在岷州的统治相当的稳固。
那必须的,因为羊毛生意的利润,让以前的一头羊,变成了三头羊的价值,相当于岷州蕃人在归宋之后,人均收入莫名其妙地突然多出来两倍,用欢声载野来形容一点不过分。
虽然这个其实主要是苏油的发明创造带来的,但是架不住人家高国舅是天选之人,运气就是这么好,可以一路搭顺风车!
可不就是天选之人,天子选中的人。
苏油的功劳多得送不出去,有人来替自己来分功,那是求之不得。
想到这里,苏油觉得给赵顼加上一码:“臣在南海,不知道西边的情形,也不知道汴京新军操练得如何了。”
说到这个赵顼就不由得非常得意:“如今上四军已然整备完毕,人数达到满员的五万,京师已然固若金汤,厢军的负担也去了大半。”
“这样一件大事,竟然办得悄无声息,明润你说苏子由是深不愿人知之者,我看你才是!国家冗军负担的消减,你是首功!”
苏油拱手:“陛下这就言重了,火器的产生,是理工发展的必然成果;而其产生之后,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军制;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应该发生的事情,功劳怎么算也算不到臣的身上。”
“不过既然京师已安,那边军是不是也该装备起来了?”
赵顼有些窃喜:“不用再对西夏和辽人隐瞒了?”
苏油的做事风格,让好名的赵顼有些难堪,苏油最喜欢干的就是狗狗祟祟搞事情,最好事情干成了,别人都还不知道是谁干的,似乎这样才是最爽,简直是一个变态。
而赵顼喜欢的就是显摆,觉得能让所有国家哭着喊着叫我要我要,然后自己心情好就给心情不好就不给,才是大国风范。
同样的,苏油觉得这样就叫“狗肚子里边藏不住二两香油”,这才是变态。
当年他在辽国使臣面前展示鹤胫弩的威力,可是在私下里研发出转轮铳之后的事情。要不然,他连鹤胫弩都还要藏着。
因此在火器这件事情上,赵顼忍耐了实在太久了。
第九百七十九章 后勤
然而祖宗制度守内虚外,加上稳重,或者不如说奸诈的大臣如苏油文彦博等,坚决不同意泄露机密,然后苏油已经开始操作将西夏人往重建铁鹞子上面引的大计,所以赵顼虽然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捏着鼻子配合。
多么简单的四个字,不痛不痒的四个字,却是多么艰难的四个字。
来回走了几趟,赵顼终于来到几案之前,提笔写下“勿忘初心”四个大字。
招手叫苏油上前:“明润,你也来写一幅。”
苏油也提笔写了相同的四个字,对比了一下:“臣的字体做贴还行,上不得碑,大字更是没法和陛下相比。”
赵顼将苏油那幅字取过来看了,苦笑道:“我想答应你,但是实在不敢信口说自己一定能办得到。”
“但是我一定努力,你写的这幅,我就挂在这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苏油郑重说道:“不信口承诺,恰恰说明了陛下的重视。那陛下的这幅,臣也厚颜相求,挂在臣的书房,也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赵顼笑了:“正是这个意思,君臣之约,不可相负。”
苏油躬身:“臣必竭尽肝胆,报效赤诚。”
奏对到此,算是告一段落,和一般入相之前的君臣奏对完全不相同,两人之间,更像是在谈心。
而那些历任宰相们入对之时的时政,在苏油这里,反倒成了细务。
思想问题,才是大问题。
问题全是勉强解决,话题才转到了南海四路上,渐渐轻松了起来。
赵顼桌上有一套功夫茶具,这玩意儿也是苏油搞出来的,两人干脆开始用松果碳和银霜碳烹起茶来。
所谓两人烹茶,就是一个做,一个看。
赵顼的茶自然是上品,苏油在一排精美的锡盒里边挑出一盒,打开来看了看:“洞庭山上碧螺春?”
赵顼笑道:“饮食之道上,明润从来都是行家,这茶才发现没多久,曾布用蜀中炒茶之法制得后贡上来的。说是你的主意。”
那就不用客气了,苏油都还没喝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次三苏被调查,赵顼还有些不好意思:“明润,廷对的时候没有说,你宗兄苏颂,我准备让他编纂《唐六典》,为改革官制做准备。”
苏油说道:“宗兄对前朝典章制度知之甚祥,陛下这个任命可谓得人。”
赵顼看着苏油熟练地用酒精喷枪在银霜碳上喷扫引火:“苏轼那里,当如何安排?”
苏油有些无语,所谓宠臣,估计就是这样被皇帝惯出来的,说道:“陛下,子瞻文字的确有失检点,御史污他辱慢君上,讥讪朝政,这些是胡乱攀引。”
“但是他外任太守,不是没有上奏之权,却不守制度,通过诗词发泄。”
“这一点上,他的确是也有瑕疵的,才给自己招来这一场祸殃。”
“讽刺朝臣,皮里阳秋,理当驳斥,不能因为文名盖世,便完全放过。”
“还是那句话,制度就是制度。”
“经此一事之后,朝堂应该整肃一些了吧?这些事情,自然有中书吏部处理,陛下不当问微臣。”
“其实从我内心来说,子瞻不如子由,如今张公,赵公致仕,文公也有些精力不济,子由之前一直跟随他们学习,被征辟是学官,掌书记,著作左郎。”
将一只精美的铸铁壶放到炉子上将水烧起来,苏油叹了一口气:“子瞻说过,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故其文如其为人,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要不,陛下将之调到我身边来帮我?”
赵顼气笑了:“什么话?真要是人才,给你用还不如我自己用。”
第九百七十八章 军事
苏油立刻说道:“陛下如果要用,一定要先试小州边郡,再按政绩擢升转序。”
“如吕惠卿,李定那样的路子,我苏家人不走。”
赵顼觉得奇怪:“你不是常说天理人情吗?刻意打压亲人的仕途,可也失了人情。”
苏油笑道:“陛下误会我了,子由虽然跟着三位长者学了一肚子的本事,但是毕竟没有亲自锤炼过实务,重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那既是对国家负责,对陛下负责,也是对自己,对家人负责。”
“同样的,大臣给陛下举荐合适的人才,也需要将他们放到恰当的位置上,陛下仔细考察其能否之后,再决定是不是放到更关键的位置上,同样都是对国家负责。”
赵顼也不是笨蛋:“明润这是话中有话?”
苏油将茶冲上,看着干绿的茶叶在玻璃盖碗中逐渐展开:“就跟泡茶一样,做官也需要火候。”
“即便是人才,也要一步步来。陛下,接下来臣要上的条陈是军事,其中一条就是择帅,选将。”
“关于徐禧的任命,臣实在是不太赞同,他关于西夏易与的话,臣更不赞同。”
“如果他在臣的面前,那臣要问他,如何得出的这个结论?”
“关于西夏的国情,民情,他知道多少?西夏一年的新增人口,牛羊,马匹,粮食,钢铁,各有多少?”
“人口如何构成?平日里常备军人有多少?装备战力如何?极端情况下能动员出多少?装备战力又如何?”
“西夏人的机动能力有多大?最近有多少能力突出的将领?哪些军队强悍,哪些军队弱小?将领的性格如何?将领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要和西夏进行战争,我们的预设目的是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做哪些准备?粮草要多少?军备要多少?要动员多少战士?”
“进行过军事预演了吗?我军的战斗力,机动性,后勤能力,得到保证了吗?”
“我们能维持多长时间的战争?能对付多少人?”
“西夏有哪些可以被我们拉拢的力量?”
“天时地理如何?人心向背如何?战区附近,水源,河流,草木,都是什么情况?”
“会不会被设伏,水攻,火攻?”
“还有最重要的,占领西夏之后,后续的计划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哪些官员可以派去任职,对他们有什么要求?这些东西,讨论过吗?”
“交趾之战,变起仓促,故而臣只有应急面对。”
“但是即便如此,也是谋定而后动,寻找战局当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备预防。”
“郭逵在陛下的任命之下,从陕西前往交趾征讨,先是士兵水土不服,其后忽略了李常杰的军事谋略,最关键的,是完全错估了交趾水军的能力。”
“我水师要是没有宁海军这支新式水师,战局将演变成福建广东水师被交趾人歼灭,郭逵不得过江,甚至会被截断归路!”
“故而那一战,其实大宋赢得非常侥幸,获得胜利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敌人犯了比我们更大的错误,他们完全不知道我大宋新式水师的巨大威力。”
“所以那一仗,不是我们胜了,而是他们败了。”
这话说得非常古怪,但是赵顼理解了,那一仗要不是苏油用重建的宁海军千里增援,能打成什么样子,实在是难讲。
“后来收占城就好多了。”就听苏油继续说道:“在臣心里,那是一场无声的战役;而臣认为,才勉强算得上真正的胜仗。”
赵顼也不得不服气,占城收得实在是太漂亮了,也正是因为占城收得太“轻易”,才让他又雄心勃勃了起来,感觉三五年拿下西夏不是事儿。
高遵裕为什么在河湟呆着?道理很简单,他是赵顼的舅舅。
赵顼要舅舅成为自己的臂助,与舅公曹佾相制衡,就得让高遵裕立功。
赵顼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舅舅先在河湟初步建立战功,这样差不多升到节度使,然后在平灭西夏中作为主力再立大功,成为舅公那样的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民间称呼的“使相”。
然后赵顼就可以给母亲的家族大加恩赏,同时效仿祖宗杯酒释兵权的惯例,让舅舅“回家享福”,荣居幕后,削弱太后家族在朝堂的控制力,同时又可以让高家的勋戚地位再次得到加强,起码再过一百年不褪色。
算盘倒是打得很漂亮,就只有一个问题——没有问问西夏人答不答应。
而苏油最担心的,恰恰就是这个。
高遵裕也是武将勋贵之后,善言词,晓武略。先是真宗时以父任累迁供备库副使。英宗时,曾任镇戎军驻泊督监。赵顼即位,以其与夏人交涉得体擢知保安军。
其后任秦凤路沿边安抚副使,知通远军军事。熙宁二年,擢升引进副使、带御器械。当年,破西夏军于野人关,据武胜城。因功诏知镇洮军军事、进西上阖门使、荣州刺史,充总管。
其后在王韶攻略河湟的时候,复知通远军,加岷军刺史。
从履历上看,毫无瑕疵,而且在岷州以数千之军,笼络住了瞎毡以下三十万蕃部,有力保障了王韶的后方。
可以说大宋收河湟,高遵裕的功劳起码占了一半。
不费一兵一卒得岷州西北几百里地几十万蕃人,虽然主要还是王韶的强势和战胜吓出来的,算是搭了个顺风车,但是仅仅从战果来说,还真不比王韶取得的蕃部少。
而且瞎毡相当的忠心,大宋在岷州的统治相当的稳固。
那必须的,因为羊毛生意的利润,让以前的一头羊,变成了三头羊的价值,相当于岷州蕃人在归宋之后,人均收入莫名其妙地突然多出来两倍,用欢声载野来形容一点不过分。
虽然这个其实主要是苏油的发明创造带来的,但是架不住人家高国舅是天选之人,运气就是这么好,可以一路搭顺风车!
可不就是天选之人,天子选中的人。
苏油的功劳多得送不出去,有人来替自己来分功,那是求之不得。
想到这里,苏油觉得给赵顼加上一码:“臣在南海,不知道西边的情形,也不知道汴京新军操练得如何了。”
说到这个赵顼就不由得非常得意:“如今上四军已然整备完毕,人数达到满员的五万,京师已然固若金汤,厢军的负担也去了大半。”
“这样一件大事,竟然办得悄无声息,明润你说苏子由是深不愿人知之者,我看你才是!国家冗军负担的消减,你是首功!”
苏油拱手:“陛下这就言重了,火器的产生,是理工发展的必然成果;而其产生之后,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军制;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应该发生的事情,功劳怎么算也算不到臣的身上。”
“不过既然京师已安,那边军是不是也该装备起来了?”
赵顼有些窃喜:“不用再对西夏和辽人隐瞒了?”
苏油的做事风格,让好名的赵顼有些难堪,苏油最喜欢干的就是狗狗祟祟搞事情,最好事情干成了,别人都还不知道是谁干的,似乎这样才是最爽,简直是一个变态。
而赵顼喜欢的就是显摆,觉得能让所有国家哭着喊着叫我要我要,然后自己心情好就给心情不好就不给,才是大国风范。
同样的,苏油觉得这样就叫“狗肚子里边藏不住二两香油”,这才是变态。
当年他在辽国使臣面前展示鹤胫弩的威力,可是在私下里研发出转轮铳之后的事情。要不然,他连鹤胫弩都还要藏着。
因此在火器这件事情上,赵顼忍耐了实在太久了。
第九百七十九章 后勤
然而祖宗制度守内虚外,加上稳重,或者不如说奸诈的大臣如苏油文彦博等,坚决不同意泄露机密,然后苏油已经开始操作将西夏人往重建铁鹞子上面引的大计,所以赵顼虽然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捏着鼻子配合。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46232/1093509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