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焚香祭酒 完结+番外_334
推荐阅读:捡个总裁做老婆、火影:我只能抽出S级奖励、绝地求生之天秀直播间、我是林正英的僵尸徒弟、都市之仙帝奶爸、从获得亿万年魂灵开始无敌、徐解来日、满门受辱,我化身地狱修罗、心急如焚的金手指、小梨花(校园h  1V1)、
许攸一见到他,就拍着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道:“孟德,看看这邺城,没有我,你进不来啊。”
曹操及其亲信:……
曹操正烦心荀彧的事,闻言皮笑肉不笑道:“正是,子远之功劳,我怎会忘记?”
他不想暴露昔日之谋,叫人找了许多珠宝、美人,丢去许攸府上,让他闭嘴。
没过多久,许攸又跑了过来:“我听到有人说,官渡之战,荀公达(荀攸)与崔子琮(崔颂)功不可没。这可真没道理,如果没有我,孟德如何取得最终的胜利?”
曹操正研究着朝中的异动,没空理会许攸,闻言,心里对他甚为厌恶,摆摆手敷衍道:“我自不会忘了子远之功劳。”
于是给许攸丢了个官职,试图让他闭嘴。
过了几日,曹操设宴宴请功臣。许攸在其列,见曹操给众人敬酒,却未第一个提到自己,心中略有不足。
趁着曹操一语落下,还未有人接话,他率先举起酒,对着曹操道:
“这杯酒,孟德当先以敬我。没有我,你如何能打败袁绍、占领邺城?”
知情的众人表情变得十分奇怪。
许攸一无所觉,因为“大功劳”而有些飘飘然,麻痹了心智的他,只觉得曹操并没有对他的“功劳”放在心中,只好一次次地反复提醒。
——曹阿瞒,你没有我许攸,如何有得今天?不早成了丧家之犬了吗?
曹操见他行事如此,脸色一沉。
作者有话要说:[1]共10字出自《三国演义》。
第152章侄儿
许攸以谋逆罪被诛。消息传来的时候,荀彧正与崔颂商讨民利公事。
待问明白前因后果,荀彧久久未言。
那一日,得知荀彧忽然被圣上召入宫中,崔颂隐约地察觉到其中的暗流。他立即拎了一壶酒,在荀彧家中等候。
荀彧归来后,虽面色与平日无殊,但以崔颂对荀彧的了解,他能察觉到荀彧藏在平静表象下的重重心事。
不管曹操是“初心已改”,随着霸业的渐成而动摇了匡扶汉室的志;还是“野心初显”,从一开始就有了不臣之心,直到此刻才逐渐流露——他与荀彧之间,已然多了一条清晰可见的裂痕。
若二人维持现状,不去触碰那道裂痕,或许还能保持表面的平和与宁静,延续主臣之谊。
反之,一旦有人拿锤子在上方轻轻敲打,细小纹路便会不断扩散,直至将二人四分五裂。
而这拿着锤子、顺着裂纹敲打的人,正是汉帝刘协。
对于刘协这位末朝皇帝,崔颂有过好奇,有过同情,却从未起过效死之心。
自小接受现代教育的他,知民权而不知皇权,哪怕穿越到封建朝代,“入乡随俗”,意识深处也对皇帝这一称呼起不了任何敬畏之心。
荀彧则不同。
多年的相处,既让崔颂深刻地了解了荀彧这位知交,亦解开昔日阅览史书时的疑惑——
荀彧善德忠志,行君子之风,中正无私地为曹操引荐各种人才,即便是在陈宫背叛、四面楚歌的恶劣条件亦未想过叛离,反而独自一人激退强敌,力挽狂澜。
能在所有人都迎合曹操称公的关头,独自一人说出“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1]”这句话的荀彧,践君子之言而未改志,至死未绝。
然而崔颂知道,荀彧并非迂腐之人。
能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主张,足以证明他的内心比任何人都要清醒。
朝代更迭,五德终始,盛极而衰。这是历史亘古未易的大势,熟读《尚》书的荀彧不可能不知。
他所忠于的,并非日薄西山、早已腐朽、无力回天的旧王朝,而是他自己的理想,坚守的义德,不为外物动摇的本心。
他曾以为曹操是他的同道者,不求回报地追随,不计一切地死守。
可他最终发现,曹操与他坚持的道义并不一致。
曹操及其亲信:……
曹操正烦心荀彧的事,闻言皮笑肉不笑道:“正是,子远之功劳,我怎会忘记?”
他不想暴露昔日之谋,叫人找了许多珠宝、美人,丢去许攸府上,让他闭嘴。
没过多久,许攸又跑了过来:“我听到有人说,官渡之战,荀公达(荀攸)与崔子琮(崔颂)功不可没。这可真没道理,如果没有我,孟德如何取得最终的胜利?”
曹操正研究着朝中的异动,没空理会许攸,闻言,心里对他甚为厌恶,摆摆手敷衍道:“我自不会忘了子远之功劳。”
于是给许攸丢了个官职,试图让他闭嘴。
过了几日,曹操设宴宴请功臣。许攸在其列,见曹操给众人敬酒,却未第一个提到自己,心中略有不足。
趁着曹操一语落下,还未有人接话,他率先举起酒,对着曹操道:
“这杯酒,孟德当先以敬我。没有我,你如何能打败袁绍、占领邺城?”
知情的众人表情变得十分奇怪。
许攸一无所觉,因为“大功劳”而有些飘飘然,麻痹了心智的他,只觉得曹操并没有对他的“功劳”放在心中,只好一次次地反复提醒。
——曹阿瞒,你没有我许攸,如何有得今天?不早成了丧家之犬了吗?
曹操见他行事如此,脸色一沉。
作者有话要说:[1]共10字出自《三国演义》。
第152章侄儿
许攸以谋逆罪被诛。消息传来的时候,荀彧正与崔颂商讨民利公事。
待问明白前因后果,荀彧久久未言。
那一日,得知荀彧忽然被圣上召入宫中,崔颂隐约地察觉到其中的暗流。他立即拎了一壶酒,在荀彧家中等候。
荀彧归来后,虽面色与平日无殊,但以崔颂对荀彧的了解,他能察觉到荀彧藏在平静表象下的重重心事。
不管曹操是“初心已改”,随着霸业的渐成而动摇了匡扶汉室的志;还是“野心初显”,从一开始就有了不臣之心,直到此刻才逐渐流露——他与荀彧之间,已然多了一条清晰可见的裂痕。
若二人维持现状,不去触碰那道裂痕,或许还能保持表面的平和与宁静,延续主臣之谊。
反之,一旦有人拿锤子在上方轻轻敲打,细小纹路便会不断扩散,直至将二人四分五裂。
而这拿着锤子、顺着裂纹敲打的人,正是汉帝刘协。
对于刘协这位末朝皇帝,崔颂有过好奇,有过同情,却从未起过效死之心。
自小接受现代教育的他,知民权而不知皇权,哪怕穿越到封建朝代,“入乡随俗”,意识深处也对皇帝这一称呼起不了任何敬畏之心。
荀彧则不同。
多年的相处,既让崔颂深刻地了解了荀彧这位知交,亦解开昔日阅览史书时的疑惑——
荀彧善德忠志,行君子之风,中正无私地为曹操引荐各种人才,即便是在陈宫背叛、四面楚歌的恶劣条件亦未想过叛离,反而独自一人激退强敌,力挽狂澜。
能在所有人都迎合曹操称公的关头,独自一人说出“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1]”这句话的荀彧,践君子之言而未改志,至死未绝。
然而崔颂知道,荀彧并非迂腐之人。
能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主张,足以证明他的内心比任何人都要清醒。
朝代更迭,五德终始,盛极而衰。这是历史亘古未易的大势,熟读《尚》书的荀彧不可能不知。
他所忠于的,并非日薄西山、早已腐朽、无力回天的旧王朝,而是他自己的理想,坚守的义德,不为外物动摇的本心。
他曾以为曹操是他的同道者,不求回报地追随,不计一切地死守。
可他最终发现,曹操与他坚持的道义并不一致。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50548/126886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