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别为了面子死磕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维桑瑞拉·坦格利安(高h NP 吸奶 ntr 乱伦)、静海旖旎(校园高H)、小梨花(校园h1V1)、招蜂引蝶、【星际abo】洛希极限(H)、武动乾坤之淫符林动、【崩铁乙女】总合集、记忆之场、
15
别为了面子死磕
◎ 别上“激将法”的当
激将法是人们熟知的计谋,利用别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激起他不服输的意志,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常言道,“请将不如激将”,有些时候,对那些好胜的人,自尊心强的人,爱面子的人使用激将法,要比使用正常手段的效果好得多,因此,这种计谋被人们广泛应用。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周瑜就使用过激将法。
诸葛亮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到东吴去游说,见孙权对抗曹操犹豫不决,他想了一个计策。
一天,他对周瑜说:“我听人讲,曹操建了一个铜雀台,这个台子雄伟壮丽,装饰得金碧辉煌。他听说江东的大乔和小乔两位美人堪称绝色,想把二乔置于铜雀台内,以供自己享乐。”
周瑜听了,心中不快,问他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诸葛亮煞有介事地说:“曹操曾命儿子曹植作了一首诗,名为‘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两句写的是‘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接着,他问周瑜:“你干吗不把二乔赠予曹操呢?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再来攻打东吴了。”
周瑜大怒:“曹操匹夫,欺人太甚!”
诸葛亮佯装不知,问他:“汉天子曾许公主和亲,将军何惜民间二女?”
周瑜说:“你有所不知,大乔是孙策的夫人,小乔是我的妻子。”
诸葛亮听了连连道歉。
周瑜咬牙切齿地说:“我与曹操老贼势不两立,明天去见主公,共议起兵。”
至此,蜀、吴两国合力抗曹,引出了日后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
周瑜为人自负、急躁,这种性格弱点被诸葛亮看穿了,因而使出激将法。诸葛亮是聪明的,曹植《铜雀台赋》中的关于“二乔”一句,实际是另有所指,却被他巧妙地用语言激怒周瑜,促成孙、刘联合。后来,在荆州的借还问题上,诸葛亮再次使出同样的计谋,当时,如果周瑜能够冷静一些的话,或许就不会被活活气死了。
激将法是很多商家善用的营销手段之一,商家利用的,就是顾客虚荣好胜的心理,因此,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应当留意,别因一时爱面子,就中了商家的计。
为了在别人眼里有个好形象,结果自己吃亏受累,这就是虚荣的后果。
有个人很怕老婆,不过为了面子,他从不在外人面前承认这一点,反而说自己在家说了算,让老婆往东,她不敢往西。邻居们心知肚明,但从未戳穿。
一天,他和几个邻居在树下乘凉,就在他向人吹嘘老婆是如何如何怕自己的时候,有个卖席子的小贩从他们旁边经过,听了那人的话后,小贩停下来向他推销席子:“先生,这么热的天,买块席子吧。”
他看了看,摇头说不买。
小贩说:“先生是不是怕老婆啊?如果是就直说,我能理解。”
那人一听,红着脸,气呼呼地说:“谁说我怕老婆的?多少钱,我买了!”
小贩见状,故意报了高价:“先生果然爽快,刚才是我失言了。这样吧,算你200元,就当交个朋友了。”
那人咬着牙掏了钱,结果回去以后,因为席子质量奇差,他被老婆一顿臭骂,连话都不敢说。邻居们听得真真切切,从那以后更看不起他了。
段小姐和闺密一起逛商场,在一家专卖店里,段小姐看中了一套衣服,试过以后,向店员问了价格,得知打了折以后还要800多元,段小姐觉得价格有些贵,而且自己也不是十分满意衣服的上身效果,就对店员说:“我去别家看看吧!”
店员说:“要是觉得这件太贵,我们还有几款便宜的,要不要试试?”
段小姐一听这话,心里很不舒服:“我就是觉得款式不适合,怎么,你以为我差钱吗?”
店员不以为然地瞟了段小姐一眼,没有说话。
“狗眼看人低是吧?”段小姐气呼呼地拿出900元钱,往地上一扔,“我就要刚才试的那件,给我包起来!”闺密在旁边扯了扯她的衣角,可她正在气头上,置之不理。
店员把地上的钱捡了起来,然后一边满脸堆笑地向段小姐赔不是,一边把那件衣服递给段小姐。段小姐给了她一个白眼,转身离去。气是出了,可回家以后,段小姐越看那件衣服,心里越别扭,明明不喜欢,却要花钱买回来,结果一次都没穿,一直在衣柜里放着。
段小姐明明不中意那件衣服,却因为气不过店员“狗眼看人低”,就掏钱买下,结果懊悔不迭。店员就是个陌生人,以后很可能再也不会见面了,何必在乎她怎么看呢?段小姐以为自己把衣服买下来能出口气,可事实上,店员不仅没有任何损失,相反还赚了段小姐的钱,而段小姐自己呢?因为一时之气,花了不少冤枉钱不说,还得郁闷上好一阵子,多划不来呀。
◎ 放弃无谓的争论,去做有价值的事
生活当中,经常能看到两个人争论,争得面红耳赤的,谁都希望自己能赢。要是有旁观者在场的话,两个人争论得更激烈了,谁也不肯服软,都要保全自己的面子。就这样,一场原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分歧,会因旁观者的注视和呼喊,而演变成激烈的争吵,甚至还会动起手来。情绪激动时,争论双方谁不能从争论中得到好处,很多人有过吵架的经历,当时牙尖嘴利,事后又懊悔不已,图什么呢?所以,我们应当少做这种后悔事,尽量避免争论,发现争论已经没有意义时,要及时停止,别在这种事情上浪费时间。
有一个叫巴地的人,每次与人起争执生气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因为巴地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地也越来越多,但不管房地有多大,只要与人争执生气,他就去绕着房子和地跑三圈。
认识他的人都很疑惑,但不管别人怎么问,巴地都没有说明原因。
多年以后,巴地老了,他的地更多了,可在生气的时候,他照例围着房子和地绕圈,只不过这时候,他只能拄着拐杖,艰难地挪动着脚步了。等他走完三圈下来,太阳基本上都落山了。
孙子恳求道:“爷爷,您这么大年纪了,没有谁的土地比您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一生气就绕着房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房子和地绕上三圈?”
巴地禁不起孙子的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年轻时,我一和别人起争执,就会绕着房子和地跑上三圈。那时候,我一边跑,一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最需要的就是努力工作,可我却浪费时间去和别人争吵,这不是太傻了吗?每当我想到这些,心情就平静下来了。”
“可是爷爷,您现在年纪大了,又这么富有,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地跑呢?”
“现在呀,我一边走,就一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地这么多,还和别人计较个什么劲儿呢?想到这些,我的心情就好起来了呀!”
人们常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很多时候,面对争执或矛盾,如果能心平气和,稍微忍让一些,纷争可能很快就平息了。
安徽省桐城有一条“六尺巷”,有关它的由来,有一段故事,至今被传为佳话: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宅与叶家为邻,两家中间隔着一块空地,由于年代久远,空地的归属权已无据可考。后来,叶家扩建宅邸,占用了这条公共通道,张家人当然不愿意,便和对方争执起来,两家各不相让,一直闹到了衙门,可衙门也对此事无可奈何。
张家人便给京城的张英去信,希望他出面解决。身居高位的张英并未在此事上计较,他给家人回了封信,信上只有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看过这封信,张家人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便把围墙拆掉,往后让了三尺。张家的举动令叶家深受感动,对方也把围墙往后让了三尺。两家人的争执就这样平息了。“六尺巷”由此得名。
人的好胜心不能太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跟家人争,争赢了,亲情没了;跟爱人争,争赢了,感情淡了;跟朋友争,争赢了,情义没了。争的是理,输的是情,伤的是自己。时间宝贵,我们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争论上,为什么不去做更有价值的事呢?
◎ 面子不是靠争论赢来的
人和人的观点不一致是很正常的,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首先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如果引起争论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并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那最好不要去争辩。即便与人争论,也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要为了驳倒对方而争论。
19世纪时,美国有个年轻军官非常好胜,经常和别人争论不休,有时还闹得不可开交。
为此,林肯总统处罚了这个军官,并告诫他说:“跟人争论,就像跟狗抢路一样,与其冒着被狗咬的危险而争抢,何不把路让出来呢?如果被狗咬了,就算把它杀掉,也治不好伤口。但凡成功之人,都不会偏执于己见。总和别人争执,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这是一种人格上的欠缺。”
在原则问题上争论是有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争论时,出言不逊、得理不饶人是绝对不可取的态度。不过既然是争论,绝对不刺伤对方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双方要有容人的雅量,不要因为争论而心生芥蒂。
司马光与王安石交往数十年,他自认为和王安石是益友。在他们各自的文集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互相赞赏的诗赋。王安石与司马光友谊的顶点是在他们共同担任官职——皇帝文学侍从的时期。起初,两人因性情相投,来往十分密切,就连租房子,王安石都要和司马光做邻居。然而,不久之后,两人因各持不同的政见,渐渐产生了分歧。
1067年,宋神宗继位。在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上,王安石与司马光第一次发生争论。当时,王安石与司马光已先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王安石第一次没有推辞,接受了任命,而司马光则是在皇帝下令不许推辞的情况下接受任命的。
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确实不好,但这并不是当务之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善于理财的能人。
司马光则认为,所谓善于理财的能人,用的方法不过是巧立名目,增加百姓的赋税而已。
王安石说:“不然,善于理财的人,能够在不增加赋税的情况下,使国库充盈起来。”
司马光不以为然,说道:“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赋税的办法更恶劣。当年,桑弘羊之流巧舌如簧,蒙骗汉武帝时,用的就是这套说辞。”
由于财政状况日益困窘,宋神宗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进行变法,这就是“熙宁变法”。
司马光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他发现改革可能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时,他开始用激烈的言辞弹劾王安石。作为好朋友,他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劝王安石不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借此“以尽益友之忠”。
王安石在与宋神宗的谈话中,力排司马光的非议,但对这位好友,又“赐之诲笔,存慰温厚”。眼见无法改变局面,又与王安石因变法之事绝交,司马光坚持辞去了枢密副使的职务,离开权力中心,来到当时的文化中心洛阳专心修史。
虽然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破裂,但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安石,以为后者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安石做客观评价。
王安石变法志在清除社会积弊,但是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对。几年之后,王安石被自己最亲信的助手出卖,接着,又遭遇了家庭的变故。他毅然捧还相印,归隐江宁谢家墩。
不久,司马光被重新起用。他将新法改革措施一一废除。新法遭到重大挫折的消息,加剧了王安石背上的疮毒,使他倏然而逝。
司马光得知王安石逝世的消息后,深为悲憾,他写道:“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根据司马光的建议,王安石被追赠正一品荣衔——太傅。
司马光和王安石有争论,但出发点都是好的,那就是希望国家繁荣昌盛。遇上原则性的分歧,两人各持己见,但仅限于就事论事,并没有引发个人恩怨,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 该妥协时就妥协
在社会上生存,要学会妥协。有些时候,即使你占理,也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公平。遇到这种情况时,有的人认死理,觉得“不蒸馒头也得争口气”,要是息事宁人的话,就跟吃了哑巴亏一样,太憋屈了,所以,为了争那口气,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也要跟人死磕到底。可是,这样做往往会得不偿失啊!
刘墉讲过这样一件事:
他有个华人朋友是做医生的,在美国开了三家医院。这个朋友生性倔强,每当被病人状告时,他如果自认有理,就绝不妥协,结果差点儿搞得倾家荡产。
有一次,一个女人咳嗽严重,没约到自己的家庭医师,临时跑去找这位医生急诊。医生拍了x光后发现,病人的肺部有阴影,最初诊断为肺炎。开了药以后,医生和病人约好隔一周之后复诊。第二次拍x光之后,病人的情况明显好转。
医生和病人再次约定复诊时间,可这一次,到了约定的时间,病人没有来。医生以为她已经康复了,就没在意。想不到,那个病人在半年后诊断出脑瘤,去世了。后来,病人家属把医生告上了法庭。医生在庭上为自己辩解,说那个女人是临时来急诊的,原来并不是自己的病人,而且两人已经约好复诊时间了,可病人自己爽约,所以病人的死并不是他的责任。
法官说:“你最好合作,签字和解走人,赔的又不是你的钱,是保险公司的钱,这是我们美国人处理事情的方法。”
法官的意思很明显,既然医生投了保险,遇到病人状告,完全可以让保险公司出面赔钱解决,没必要非得争论谁对谁错。可医生坚持自己没错,一定要把官司打到底,结果原本可以用50万解决的事,最后却花了91万。
法官对于这类案件想必是司空见惯的,连他都劝医生和解,说这是美国人的一贯做法,可想而知,和解应该是成本最低的解决办法。可是,倔强的医生听不进去,坚持要把官司打到底,结果不但没获胜,反倒比和解多花了将近一倍的钱。如果他考虑成本问题的话,就不会那么较真儿了。
在现实当中,有的事情不是只凭道理就能解决的,我们除了要衡量对错以外,还要计算成本。比如你去国外旅行,顺便买了一件纪念品,回来以后,你发现纪念品上有瑕疵,而往返的机票要比纪念品贵得多,你会为了它飞去国外换吗?如果去了,折腾一趟下来,浪费的可能不只是钱,还有精力和时间。
人要学会妥协,妥协不是无能,而是一种智慧。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先暂时妥协,日后选择适当的时机再处理,效果也许会好很多。
在生活当中,我们有时候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别人闹矛盾,如果两个人各不相让,那最初的小争执,很可能会愈演愈烈,弄得鸡犬不宁、无休无止,令你感到筋疲力尽、狼狈不堪。遇到这种情况,要是懂得妥协的话,就会免去很多不愉快。
小于和妻子媛媛都是电视迷,可迷的内容不同。小于喜欢看足球节目,媛媛则喜欢缠绵悱恻的电视连续剧,尤其是韩剧。一天晚上,因为看电视选台的问题,他们俩又顶上了。
媛媛说韩剧好看,催人泪下,小于说不好看,婆婆妈妈。媛媛说,你没有艺术细胞,小于说,你不知经典为何物。媛媛说,你眼高手低,小于说,你们女人就是肤浅。
说着说着,就开始远离原来的话题互相指责了起来。小于说了妻子的很多缺点和不足,媛媛则历数丈夫多年来的种种错误。于是嗓门儿越来越大,战争逐渐升级,升到不能再升的时候,媛媛穿上外衣,甩门而去。
这样的“战争”不知发生了多少次。白天,两人各上各的班,下班以后,两人各吃各的饭,晚上,两人分房而睡。在晚饭和睡觉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他们俩也不看电视了,而是把自己关在各自的屋里看闲书。
小于回想起过去,妻子在学校里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压力很大,回到家里还得洗衣做饭,给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自己虽然整天把一些不着边际的甜言蜜语挂在嘴上,却连一个看电视剧的时间都不肯腾出给她,实在是有愧于妻子对他所付出的一切。
第二天,小于买了妻子最爱吃的糖炒栗子,并大献殷勤道:“今天晚上,你一边看韩剧一边吃栗子吧,以后也是,你想看啥就看啥。”
妻子受宠若惊,惊讶地问:“怎么这回肯让着我啦?”
小于笑着说:“没啥,好男不跟女斗呗!”
人与人相处,不能太计较,看人主要还是要看本质,如果对方的本质是好的,没有出格的地方,又肯调整自己、完善自己,就说明两个人是有希望的。居家过日子,夫妻俩吵闹是很平常的,两个人应当互相体谅,彼此忍让。争吵时,人的情绪往往都很冲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妥协一下,把争吵停下来,等双方都心平气和时,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谦卑不会让你丢面子
◎ 别总端着师长的架子
据清代的李伯元在《南亭笔记》中记载,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爱摆架子,人称“李大架子”。按清朝的官场规矩,上级端茶要喝时,下级要马上跑到门外候着,以表示对上级的尊重。上级一般会马上说免礼,以示谦虚。
然而,李瀚章就不是这样。有一次,下级官员向他敬茶,然后到门外恭候。李瀚章一边慢条斯理地喝着,一边让下人点烟,大半天后,才傲慢地离去。
光绪时期,御史谭钟麟被下放到浙江某地担任知府,此时,李瀚章是浙江的最高长官,照规矩,刚到任的知府应当去李瀚章那里拜会。谭钟麟见了李瀚章,当即跪拜,可李瀚章大大咧咧地坐着,没有回礼。
谭钟麟怒问:“大人,您的脚有毛病吗?”
李瀚章回答:“没有。”
谭钟麟又问:“大人,您眼睛瞎了吗?”
李瀚章又回答:“没有。”
谭钟麟不客气地说:“既然大人您腿脚也好,眼也不瞎,那么在下拜大人,大人有什么理由不回礼呢?”
李瀚章思来想去觉得自己有点儿过分,后来主动登门,向谭钟麟道了歉。
有些人说话办事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用威势去压人。起初,别人不知底细,未免会被他的架势唬住,从而毕恭毕敬,可时间久了,知道这个人无才又无德,谁还会尊重他呢?
很多人认为,在下级面前,晚辈面前,自己应当摆出长辈或领导的架子,对方慑于自己的威仪,才能顺从自己,尊重自己。如果被下级当众反驳,自己就会威信扫地。出于这种心理,有的人被下级反驳时,会不分情由地指责下级,甚至怀恨在心,在以后的工作中,给那个下级“穿小鞋”,这么做,就能维护自己的威严了吗?
李峰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了四年,称得上是老员工了。前些天,他升职了,同时兼管两个部门,老板很认可他的工作,把他视为心腹。
李峰原先所管的部门,有个技术人员,名叫王博,两个人关系非常好。当初,他们两个和老板一手把部门建立起来,王博一直很服从李峰的管理。李峰升职以后,把王博提到了副职的职位。
一次会议上,李峰提出了一个方案,让他意外的是,其他人都表示赞同,而反对自己的,竟然是一向交好的王博。李峰脸色很不好,冷冷问道:“你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王博把方案当中的技术问题指了出来,他认为,以公司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做出更好的方案来。
虽然李峰心里清楚,王博之所以提出异议,是为了公司的发展着想,可他无法接受的是,公司所有人都知道他们两个是多年的好朋友,李峰身为上级,却被下级当众反驳,他新官上任,刚烧第一把火,就被人来了个下马威,岂不是威风扫地?
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李峰先是批评了王博,说他不自量力,之后,又冠冕堂皇地说,公司应当稳健向前发展,新的技术不是不能用,但要经过充分验证才行,云云。
王博的技术水平在公司里有口皆碑,有几个同事便替他说了几句话,可李峰的态度偏激,根本就听不进去。李峰强制推行了自己的方案,不久以后,又找了个借口,降了王博的职。两个人的关系破裂,公司同事对李峰的霸道作风也很不满。李峰不为公司大局着想的做法被老板得知,他把李峰叫去,严厉地斥责了他。
李峰也知道王博是为了公司的发展考虑,才反对自己的方案,如果他能以公司大局为重,接受王博的建议,会有损领导威严吗?肯定不会。工作中,下级反驳或顶撞上级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身为上级,应当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下级的反驳或批评,为了维护个人的颜面,而损害集体的利益,是无法服众的,反而会给人以心胸狭隘的印象。
如果下级反驳上级是出于善意的,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接受的。如果下级不怀好意,故意反驳,甚至是顶撞上级,应该怎么处理呢?首先要静下心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看下级反驳或顶撞你的原因是什么。不管对方是出于一时的不服气,还是对你有成见,都说明你有需要反省和改善的地方。尽管以下犯上使领导有失体面,甚至下不了台,但作为上级,不能一味地抱怨下级的无理,而是要有自责的勇气和理智,尽快从窝火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多自查,多反思。
俗话说:“驴架子大、马架子大值钱,人架子大了不值钱。”装腔作势、傲慢无礼的人是很难得到尊重的,就算有人顺从,那也多半是碍于权势地位,心里未必真服。真正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即使再有资历、再有权势,也会表现得谦卑。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才能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 放低姿态,会赢得更多尊重
有一个人早晨路过报摊,他想买份报纸,却找不到零钱,于是,他从报摊上拿起一份报纸,随手扔了10元钱,漫不经心地说:“找钱!”
卖报的老人心中不悦,说:“我没工夫给你找钱。”说完,从他手里拿回了报纸。
此时,另一位客人也遇到类似的情况,然而他却聪明多了。只见他和颜悦色地走到报摊前对老人笑着说:“您好!我手里只有这10元钱,可我想买一份报纸,您能帮个忙吗?”
老人笑了,拿过刚才的报纸塞到他手里:“拿去吧,什么时候有了零钱再给我。”
放低姿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在第二个客人看来,找零钱是老人给自己提供的额外服务,所以他才用歉意的口吻对老人说话。尊重是互相的,他之所以能得到卖报老人的尊重,正是因为他首先做到了尊重。
想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放低姿态。刘备之所以被后世传颂,就是因为他能放低姿态,三顾茅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家,刘备没有倚仗皇叔的身份,把诸葛亮从外面拉回来,而是默默返回。不久,刘备第二次去请诸葛亮,书童说诸葛亮外出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临走之前,给诸葛亮留了封信。很多天过去了,诸葛亮那边一点儿消息都没有。
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认为,诸葛亮并无真才实学,也许是故意躲着不见,劝刘备不要去了。张飞更是不以为然地说,要去把诸葛亮捆来见他。刘备斥责了张飞,第三次上门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坐下谈话。刘备询以治世大计,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俟机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家帝业,史称“隆中对”。
自打得了诸葛亮,刘备如鱼得水,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东联北伐,占荆州,取益州,军事上节节胜利,势力不断扩大,蜀国最终与魏国、吴国成三足鼎立之势。
古人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刘备是皇叔,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在当时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两者身份是有天壤之别的,但刘备不顾身份的尊贵,放低姿态,亲自到诸葛亮家里去请他。只是这一点,已经让刘备赢得了建立蜀国的资本。
李青过去是一家公司的部门主管,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家酒店的老板。酒店老板看他能干,便挖他到自己的酒店做了一名部门经理。
一天,他与过去的老板在街上遇见,过去的老板邀请他一起吃饭,李青不好意思推辞,便笑着说:“别别别,应该是我请你才对。”就这样,两个人叫了几样小菜,在餐馆里坐了下来。
席间,过去的老板和李青谈起了自己的创业经历,谈起了创业中的种种艰辛,说到动情处,他的两眼竟涌出了热泪。李青想不到曾经的老总会这样与自己交心,感到非常意外。
谈完了往事,过去的老板打听了李青的近况。
他饶有兴致地问:“小李,新的环境还适应吗?做得顺不顺心啊?”
李青说:“现在的老板对我很赏识,给我的薪水也很高,而且还承诺给我分红。如果不出意外,年底的分红就能拿到30万。”
过去的老板微笑着说:“这么看来的确不错。不过我认为,以你的能力,一年最少也应该赚到70万以上。”
李青说:“您太抬举我了。我们的酒店规模有限,能赚到这些我已经很知足了。”
过去的老板严肃地说:“千万别小看自己的能力。你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过目前的施展空间有限,这样下去,只会让自己的眼界越来越窄,不如回我的公司,和我一起接着干吧!”
李青心里又惊又喜,说:“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我跳了槽,你竟然还肯让我回公司?”
过去的老板说:“那个时候,我以为你辞职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但如今看来并不是那样。我是诚心诚意请你回公司的,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
李青吞吞吐吐地说:“这……这怎么好意思呢?再说,公司人才济济,我回去以后还有适合的职位吗?”
过去的老板笑着说:“这个你不必担心,我会妥当安排,不会委屈你的。”
李青回到了公司继续发展,短短一年时间,他为公司创造了上千万的利润。
放低姿态并不是低三下四,低人一等。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你尊重别人,把自己和对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别人才可能对你推心置腹。
◎ 别吝啬赞美之词
清末著名学者俞樾有一部著作,名为《一笑》,里面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一位京官即将到外省赴任,临行前,他去与老师道别。
老师教导他说:“去外地不比在京城,今后行事更要小心谨慎才是。”
学生说:“谢老师教诲,我已有充分准备,想来不会有什么麻烦。”
老师问:“哦?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答:“如今谁不喜欢听奉承话呢,我备了一百顶高帽,只要见人就送,必定左右逢源,官运亨通。”
老师听了这话很生气,说:“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为官也罢,做人也罢,都要刚正不阿,你这么做实在太让我失望了!”
学生说:“老师不要生气。我这么做也是出于无奈,当今世上,有几个人像老师一样高洁,不喜欢被人戴高帽呢?”
老师听了暗喜,点头道:“这倒是实情。”
辞别老师后,京官跟身边的朋友说:“一百顶高帽已经送出去一顶了,现在还剩下九十九顶。”
虽然是个笑话,但却说明了一个问题:谁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就连那位教育学生“为人要正直”的老师也不能免俗。
有的人不愿意说赞美的话,觉得那样做有拍马屁之嫌。其实,赞美和拍马屁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赞美是在抬高对方的前提下,不伤害自己的自尊,而拍马屁通常是在不自尊、不自爱的前提下发生的。赞美是发自内心地肯定对方的优点,而拍马屁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进行虚伪的吹捧。
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卡耐基讲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一天,卡耐基去邮局寄挂号信,在他等待的时候,发现办事员看起来很不耐烦,于是,他决定试着赞美对方,希望他转变态度。轮到为他称信件重量时,卡耐基真诚地说:“真羡慕您的头发,要是我能有您这样的头发该多好!”
听了卡耐基的赞美,办事员的脸上立即露出了微笑,紧接着,他整个人的态度完全不同了。此后,只要卡耐基在邮局见到那个办事员,就能得到对方热情周到的服务。
遇到这种情况时,有的人可能会直接指责办事员的服务态度差,还有的人可能会找他的上级投诉,很少有人能像卡耐基一样,用一句赞美的话解决麻烦。仔细想想,说一句赞美的话,不但赢得了对方的好感,还会得到长期的热情服务,还有比这更划算的办法吗?
人人都渴望获得尊重,只不过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有的人喜欢权势地位,有的人喜欢名声威望,有的人喜欢财富。如果你的赞美正好落在对方追求的那个“点”上,一定会令对方获得极大的满足。有心理学家说过:“每个人都有渴求别人赞扬的心理期望,人在被认定其价值时,总是喜不自胜。”
我们不妨将赞美视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只需要略微思考一会儿,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虽然这样想有些功利,但很多时候,赞美他人确实能给你带来意外之喜。
有一天,曾国藩和几名幕僚坐在一起,评点当朝的英雄人物。曾国藩说:“李鸿章和彭玉麟胸中有雄才大略,我比不上他们。我这个人从不阿谀奉承,这或许是我唯一值得夸耀的地方了。”一名幕僚站起来说道:“我认为他们二人各有长处。李公为人精明,谁也欺瞒不了他,而彭公威严,谁也不敢欺侮他。”曾国藩又问:“那么,你们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呢?”
听到这话,在座的每个人都低下头去,苦苦思索。这时,忽然有一个负责抄录的年轻人站起来说道:“曾师德行出众,仁爱有加,谁忍心欺侮您呢?”这话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交口称赞。曾国藩更是笑逐颜开,连连说:“谬赞,谬赞,这话我可当不起……”
那个年轻人起身告退后,曾国藩低声问:“这个人是什么来历啊?”有一名幕僚回道:“他是扬州人,家中贫困,以前当过秀才,做起事来还算认真谨慎。”曾国藩说:“这个年轻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堪大用。”没过多久,曾国藩升迁,就任两江总督之后,果然起用了那个年轻人,委任他为扬州盐运使。
赞美他人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一种尊重、期望和信赖,它能令对方产生好感,改善人际关系,于人有利,对自己又没有害处,何乐而不为呢?
追-更:rourouwu.one (woo18.vip)
别为了面子死磕
◎ 别上“激将法”的当
激将法是人们熟知的计谋,利用别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激起他不服输的意志,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常言道,“请将不如激将”,有些时候,对那些好胜的人,自尊心强的人,爱面子的人使用激将法,要比使用正常手段的效果好得多,因此,这种计谋被人们广泛应用。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周瑜就使用过激将法。
诸葛亮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到东吴去游说,见孙权对抗曹操犹豫不决,他想了一个计策。
一天,他对周瑜说:“我听人讲,曹操建了一个铜雀台,这个台子雄伟壮丽,装饰得金碧辉煌。他听说江东的大乔和小乔两位美人堪称绝色,想把二乔置于铜雀台内,以供自己享乐。”
周瑜听了,心中不快,问他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诸葛亮煞有介事地说:“曹操曾命儿子曹植作了一首诗,名为‘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两句写的是‘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接着,他问周瑜:“你干吗不把二乔赠予曹操呢?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再来攻打东吴了。”
周瑜大怒:“曹操匹夫,欺人太甚!”
诸葛亮佯装不知,问他:“汉天子曾许公主和亲,将军何惜民间二女?”
周瑜说:“你有所不知,大乔是孙策的夫人,小乔是我的妻子。”
诸葛亮听了连连道歉。
周瑜咬牙切齿地说:“我与曹操老贼势不两立,明天去见主公,共议起兵。”
至此,蜀、吴两国合力抗曹,引出了日后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
周瑜为人自负、急躁,这种性格弱点被诸葛亮看穿了,因而使出激将法。诸葛亮是聪明的,曹植《铜雀台赋》中的关于“二乔”一句,实际是另有所指,却被他巧妙地用语言激怒周瑜,促成孙、刘联合。后来,在荆州的借还问题上,诸葛亮再次使出同样的计谋,当时,如果周瑜能够冷静一些的话,或许就不会被活活气死了。
激将法是很多商家善用的营销手段之一,商家利用的,就是顾客虚荣好胜的心理,因此,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应当留意,别因一时爱面子,就中了商家的计。
为了在别人眼里有个好形象,结果自己吃亏受累,这就是虚荣的后果。
有个人很怕老婆,不过为了面子,他从不在外人面前承认这一点,反而说自己在家说了算,让老婆往东,她不敢往西。邻居们心知肚明,但从未戳穿。
一天,他和几个邻居在树下乘凉,就在他向人吹嘘老婆是如何如何怕自己的时候,有个卖席子的小贩从他们旁边经过,听了那人的话后,小贩停下来向他推销席子:“先生,这么热的天,买块席子吧。”
他看了看,摇头说不买。
小贩说:“先生是不是怕老婆啊?如果是就直说,我能理解。”
那人一听,红着脸,气呼呼地说:“谁说我怕老婆的?多少钱,我买了!”
小贩见状,故意报了高价:“先生果然爽快,刚才是我失言了。这样吧,算你200元,就当交个朋友了。”
那人咬着牙掏了钱,结果回去以后,因为席子质量奇差,他被老婆一顿臭骂,连话都不敢说。邻居们听得真真切切,从那以后更看不起他了。
段小姐和闺密一起逛商场,在一家专卖店里,段小姐看中了一套衣服,试过以后,向店员问了价格,得知打了折以后还要800多元,段小姐觉得价格有些贵,而且自己也不是十分满意衣服的上身效果,就对店员说:“我去别家看看吧!”
店员说:“要是觉得这件太贵,我们还有几款便宜的,要不要试试?”
段小姐一听这话,心里很不舒服:“我就是觉得款式不适合,怎么,你以为我差钱吗?”
店员不以为然地瞟了段小姐一眼,没有说话。
“狗眼看人低是吧?”段小姐气呼呼地拿出900元钱,往地上一扔,“我就要刚才试的那件,给我包起来!”闺密在旁边扯了扯她的衣角,可她正在气头上,置之不理。
店员把地上的钱捡了起来,然后一边满脸堆笑地向段小姐赔不是,一边把那件衣服递给段小姐。段小姐给了她一个白眼,转身离去。气是出了,可回家以后,段小姐越看那件衣服,心里越别扭,明明不喜欢,却要花钱买回来,结果一次都没穿,一直在衣柜里放着。
段小姐明明不中意那件衣服,却因为气不过店员“狗眼看人低”,就掏钱买下,结果懊悔不迭。店员就是个陌生人,以后很可能再也不会见面了,何必在乎她怎么看呢?段小姐以为自己把衣服买下来能出口气,可事实上,店员不仅没有任何损失,相反还赚了段小姐的钱,而段小姐自己呢?因为一时之气,花了不少冤枉钱不说,还得郁闷上好一阵子,多划不来呀。
◎ 放弃无谓的争论,去做有价值的事
生活当中,经常能看到两个人争论,争得面红耳赤的,谁都希望自己能赢。要是有旁观者在场的话,两个人争论得更激烈了,谁也不肯服软,都要保全自己的面子。就这样,一场原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分歧,会因旁观者的注视和呼喊,而演变成激烈的争吵,甚至还会动起手来。情绪激动时,争论双方谁不能从争论中得到好处,很多人有过吵架的经历,当时牙尖嘴利,事后又懊悔不已,图什么呢?所以,我们应当少做这种后悔事,尽量避免争论,发现争论已经没有意义时,要及时停止,别在这种事情上浪费时间。
有一个叫巴地的人,每次与人起争执生气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因为巴地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地也越来越多,但不管房地有多大,只要与人争执生气,他就去绕着房子和地跑三圈。
认识他的人都很疑惑,但不管别人怎么问,巴地都没有说明原因。
多年以后,巴地老了,他的地更多了,可在生气的时候,他照例围着房子和地绕圈,只不过这时候,他只能拄着拐杖,艰难地挪动着脚步了。等他走完三圈下来,太阳基本上都落山了。
孙子恳求道:“爷爷,您这么大年纪了,没有谁的土地比您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一生气就绕着房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房子和地绕上三圈?”
巴地禁不起孙子的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年轻时,我一和别人起争执,就会绕着房子和地跑上三圈。那时候,我一边跑,一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最需要的就是努力工作,可我却浪费时间去和别人争吵,这不是太傻了吗?每当我想到这些,心情就平静下来了。”
“可是爷爷,您现在年纪大了,又这么富有,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地跑呢?”
“现在呀,我一边走,就一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地这么多,还和别人计较个什么劲儿呢?想到这些,我的心情就好起来了呀!”
人们常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很多时候,面对争执或矛盾,如果能心平气和,稍微忍让一些,纷争可能很快就平息了。
安徽省桐城有一条“六尺巷”,有关它的由来,有一段故事,至今被传为佳话: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宅与叶家为邻,两家中间隔着一块空地,由于年代久远,空地的归属权已无据可考。后来,叶家扩建宅邸,占用了这条公共通道,张家人当然不愿意,便和对方争执起来,两家各不相让,一直闹到了衙门,可衙门也对此事无可奈何。
张家人便给京城的张英去信,希望他出面解决。身居高位的张英并未在此事上计较,他给家人回了封信,信上只有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看过这封信,张家人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便把围墙拆掉,往后让了三尺。张家的举动令叶家深受感动,对方也把围墙往后让了三尺。两家人的争执就这样平息了。“六尺巷”由此得名。
人的好胜心不能太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跟家人争,争赢了,亲情没了;跟爱人争,争赢了,感情淡了;跟朋友争,争赢了,情义没了。争的是理,输的是情,伤的是自己。时间宝贵,我们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争论上,为什么不去做更有价值的事呢?
◎ 面子不是靠争论赢来的
人和人的观点不一致是很正常的,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首先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如果引起争论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并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那最好不要去争辩。即便与人争论,也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要为了驳倒对方而争论。
19世纪时,美国有个年轻军官非常好胜,经常和别人争论不休,有时还闹得不可开交。
为此,林肯总统处罚了这个军官,并告诫他说:“跟人争论,就像跟狗抢路一样,与其冒着被狗咬的危险而争抢,何不把路让出来呢?如果被狗咬了,就算把它杀掉,也治不好伤口。但凡成功之人,都不会偏执于己见。总和别人争执,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这是一种人格上的欠缺。”
在原则问题上争论是有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争论时,出言不逊、得理不饶人是绝对不可取的态度。不过既然是争论,绝对不刺伤对方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双方要有容人的雅量,不要因为争论而心生芥蒂。
司马光与王安石交往数十年,他自认为和王安石是益友。在他们各自的文集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互相赞赏的诗赋。王安石与司马光友谊的顶点是在他们共同担任官职——皇帝文学侍从的时期。起初,两人因性情相投,来往十分密切,就连租房子,王安石都要和司马光做邻居。然而,不久之后,两人因各持不同的政见,渐渐产生了分歧。
1067年,宋神宗继位。在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上,王安石与司马光第一次发生争论。当时,王安石与司马光已先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王安石第一次没有推辞,接受了任命,而司马光则是在皇帝下令不许推辞的情况下接受任命的。
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确实不好,但这并不是当务之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善于理财的能人。
司马光则认为,所谓善于理财的能人,用的方法不过是巧立名目,增加百姓的赋税而已。
王安石说:“不然,善于理财的人,能够在不增加赋税的情况下,使国库充盈起来。”
司马光不以为然,说道:“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赋税的办法更恶劣。当年,桑弘羊之流巧舌如簧,蒙骗汉武帝时,用的就是这套说辞。”
由于财政状况日益困窘,宋神宗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进行变法,这就是“熙宁变法”。
司马光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他发现改革可能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时,他开始用激烈的言辞弹劾王安石。作为好朋友,他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劝王安石不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借此“以尽益友之忠”。
王安石在与宋神宗的谈话中,力排司马光的非议,但对这位好友,又“赐之诲笔,存慰温厚”。眼见无法改变局面,又与王安石因变法之事绝交,司马光坚持辞去了枢密副使的职务,离开权力中心,来到当时的文化中心洛阳专心修史。
虽然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破裂,但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安石,以为后者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安石做客观评价。
王安石变法志在清除社会积弊,但是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对。几年之后,王安石被自己最亲信的助手出卖,接着,又遭遇了家庭的变故。他毅然捧还相印,归隐江宁谢家墩。
不久,司马光被重新起用。他将新法改革措施一一废除。新法遭到重大挫折的消息,加剧了王安石背上的疮毒,使他倏然而逝。
司马光得知王安石逝世的消息后,深为悲憾,他写道:“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根据司马光的建议,王安石被追赠正一品荣衔——太傅。
司马光和王安石有争论,但出发点都是好的,那就是希望国家繁荣昌盛。遇上原则性的分歧,两人各持己见,但仅限于就事论事,并没有引发个人恩怨,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 该妥协时就妥协
在社会上生存,要学会妥协。有些时候,即使你占理,也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公平。遇到这种情况时,有的人认死理,觉得“不蒸馒头也得争口气”,要是息事宁人的话,就跟吃了哑巴亏一样,太憋屈了,所以,为了争那口气,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也要跟人死磕到底。可是,这样做往往会得不偿失啊!
刘墉讲过这样一件事:
他有个华人朋友是做医生的,在美国开了三家医院。这个朋友生性倔强,每当被病人状告时,他如果自认有理,就绝不妥协,结果差点儿搞得倾家荡产。
有一次,一个女人咳嗽严重,没约到自己的家庭医师,临时跑去找这位医生急诊。医生拍了x光后发现,病人的肺部有阴影,最初诊断为肺炎。开了药以后,医生和病人约好隔一周之后复诊。第二次拍x光之后,病人的情况明显好转。
医生和病人再次约定复诊时间,可这一次,到了约定的时间,病人没有来。医生以为她已经康复了,就没在意。想不到,那个病人在半年后诊断出脑瘤,去世了。后来,病人家属把医生告上了法庭。医生在庭上为自己辩解,说那个女人是临时来急诊的,原来并不是自己的病人,而且两人已经约好复诊时间了,可病人自己爽约,所以病人的死并不是他的责任。
法官说:“你最好合作,签字和解走人,赔的又不是你的钱,是保险公司的钱,这是我们美国人处理事情的方法。”
法官的意思很明显,既然医生投了保险,遇到病人状告,完全可以让保险公司出面赔钱解决,没必要非得争论谁对谁错。可医生坚持自己没错,一定要把官司打到底,结果原本可以用50万解决的事,最后却花了91万。
法官对于这类案件想必是司空见惯的,连他都劝医生和解,说这是美国人的一贯做法,可想而知,和解应该是成本最低的解决办法。可是,倔强的医生听不进去,坚持要把官司打到底,结果不但没获胜,反倒比和解多花了将近一倍的钱。如果他考虑成本问题的话,就不会那么较真儿了。
在现实当中,有的事情不是只凭道理就能解决的,我们除了要衡量对错以外,还要计算成本。比如你去国外旅行,顺便买了一件纪念品,回来以后,你发现纪念品上有瑕疵,而往返的机票要比纪念品贵得多,你会为了它飞去国外换吗?如果去了,折腾一趟下来,浪费的可能不只是钱,还有精力和时间。
人要学会妥协,妥协不是无能,而是一种智慧。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先暂时妥协,日后选择适当的时机再处理,效果也许会好很多。
在生活当中,我们有时候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别人闹矛盾,如果两个人各不相让,那最初的小争执,很可能会愈演愈烈,弄得鸡犬不宁、无休无止,令你感到筋疲力尽、狼狈不堪。遇到这种情况,要是懂得妥协的话,就会免去很多不愉快。
小于和妻子媛媛都是电视迷,可迷的内容不同。小于喜欢看足球节目,媛媛则喜欢缠绵悱恻的电视连续剧,尤其是韩剧。一天晚上,因为看电视选台的问题,他们俩又顶上了。
媛媛说韩剧好看,催人泪下,小于说不好看,婆婆妈妈。媛媛说,你没有艺术细胞,小于说,你不知经典为何物。媛媛说,你眼高手低,小于说,你们女人就是肤浅。
说着说着,就开始远离原来的话题互相指责了起来。小于说了妻子的很多缺点和不足,媛媛则历数丈夫多年来的种种错误。于是嗓门儿越来越大,战争逐渐升级,升到不能再升的时候,媛媛穿上外衣,甩门而去。
这样的“战争”不知发生了多少次。白天,两人各上各的班,下班以后,两人各吃各的饭,晚上,两人分房而睡。在晚饭和睡觉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他们俩也不看电视了,而是把自己关在各自的屋里看闲书。
小于回想起过去,妻子在学校里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压力很大,回到家里还得洗衣做饭,给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自己虽然整天把一些不着边际的甜言蜜语挂在嘴上,却连一个看电视剧的时间都不肯腾出给她,实在是有愧于妻子对他所付出的一切。
第二天,小于买了妻子最爱吃的糖炒栗子,并大献殷勤道:“今天晚上,你一边看韩剧一边吃栗子吧,以后也是,你想看啥就看啥。”
妻子受宠若惊,惊讶地问:“怎么这回肯让着我啦?”
小于笑着说:“没啥,好男不跟女斗呗!”
人与人相处,不能太计较,看人主要还是要看本质,如果对方的本质是好的,没有出格的地方,又肯调整自己、完善自己,就说明两个人是有希望的。居家过日子,夫妻俩吵闹是很平常的,两个人应当互相体谅,彼此忍让。争吵时,人的情绪往往都很冲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妥协一下,把争吵停下来,等双方都心平气和时,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谦卑不会让你丢面子
◎ 别总端着师长的架子
据清代的李伯元在《南亭笔记》中记载,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爱摆架子,人称“李大架子”。按清朝的官场规矩,上级端茶要喝时,下级要马上跑到门外候着,以表示对上级的尊重。上级一般会马上说免礼,以示谦虚。
然而,李瀚章就不是这样。有一次,下级官员向他敬茶,然后到门外恭候。李瀚章一边慢条斯理地喝着,一边让下人点烟,大半天后,才傲慢地离去。
光绪时期,御史谭钟麟被下放到浙江某地担任知府,此时,李瀚章是浙江的最高长官,照规矩,刚到任的知府应当去李瀚章那里拜会。谭钟麟见了李瀚章,当即跪拜,可李瀚章大大咧咧地坐着,没有回礼。
谭钟麟怒问:“大人,您的脚有毛病吗?”
李瀚章回答:“没有。”
谭钟麟又问:“大人,您眼睛瞎了吗?”
李瀚章又回答:“没有。”
谭钟麟不客气地说:“既然大人您腿脚也好,眼也不瞎,那么在下拜大人,大人有什么理由不回礼呢?”
李瀚章思来想去觉得自己有点儿过分,后来主动登门,向谭钟麟道了歉。
有些人说话办事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用威势去压人。起初,别人不知底细,未免会被他的架势唬住,从而毕恭毕敬,可时间久了,知道这个人无才又无德,谁还会尊重他呢?
很多人认为,在下级面前,晚辈面前,自己应当摆出长辈或领导的架子,对方慑于自己的威仪,才能顺从自己,尊重自己。如果被下级当众反驳,自己就会威信扫地。出于这种心理,有的人被下级反驳时,会不分情由地指责下级,甚至怀恨在心,在以后的工作中,给那个下级“穿小鞋”,这么做,就能维护自己的威严了吗?
李峰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了四年,称得上是老员工了。前些天,他升职了,同时兼管两个部门,老板很认可他的工作,把他视为心腹。
李峰原先所管的部门,有个技术人员,名叫王博,两个人关系非常好。当初,他们两个和老板一手把部门建立起来,王博一直很服从李峰的管理。李峰升职以后,把王博提到了副职的职位。
一次会议上,李峰提出了一个方案,让他意外的是,其他人都表示赞同,而反对自己的,竟然是一向交好的王博。李峰脸色很不好,冷冷问道:“你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王博把方案当中的技术问题指了出来,他认为,以公司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做出更好的方案来。
虽然李峰心里清楚,王博之所以提出异议,是为了公司的发展着想,可他无法接受的是,公司所有人都知道他们两个是多年的好朋友,李峰身为上级,却被下级当众反驳,他新官上任,刚烧第一把火,就被人来了个下马威,岂不是威风扫地?
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李峰先是批评了王博,说他不自量力,之后,又冠冕堂皇地说,公司应当稳健向前发展,新的技术不是不能用,但要经过充分验证才行,云云。
王博的技术水平在公司里有口皆碑,有几个同事便替他说了几句话,可李峰的态度偏激,根本就听不进去。李峰强制推行了自己的方案,不久以后,又找了个借口,降了王博的职。两个人的关系破裂,公司同事对李峰的霸道作风也很不满。李峰不为公司大局着想的做法被老板得知,他把李峰叫去,严厉地斥责了他。
李峰也知道王博是为了公司的发展考虑,才反对自己的方案,如果他能以公司大局为重,接受王博的建议,会有损领导威严吗?肯定不会。工作中,下级反驳或顶撞上级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身为上级,应当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下级的反驳或批评,为了维护个人的颜面,而损害集体的利益,是无法服众的,反而会给人以心胸狭隘的印象。
如果下级反驳上级是出于善意的,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接受的。如果下级不怀好意,故意反驳,甚至是顶撞上级,应该怎么处理呢?首先要静下心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看下级反驳或顶撞你的原因是什么。不管对方是出于一时的不服气,还是对你有成见,都说明你有需要反省和改善的地方。尽管以下犯上使领导有失体面,甚至下不了台,但作为上级,不能一味地抱怨下级的无理,而是要有自责的勇气和理智,尽快从窝火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多自查,多反思。
俗话说:“驴架子大、马架子大值钱,人架子大了不值钱。”装腔作势、傲慢无礼的人是很难得到尊重的,就算有人顺从,那也多半是碍于权势地位,心里未必真服。真正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即使再有资历、再有权势,也会表现得谦卑。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才能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 放低姿态,会赢得更多尊重
有一个人早晨路过报摊,他想买份报纸,却找不到零钱,于是,他从报摊上拿起一份报纸,随手扔了10元钱,漫不经心地说:“找钱!”
卖报的老人心中不悦,说:“我没工夫给你找钱。”说完,从他手里拿回了报纸。
此时,另一位客人也遇到类似的情况,然而他却聪明多了。只见他和颜悦色地走到报摊前对老人笑着说:“您好!我手里只有这10元钱,可我想买一份报纸,您能帮个忙吗?”
老人笑了,拿过刚才的报纸塞到他手里:“拿去吧,什么时候有了零钱再给我。”
放低姿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在第二个客人看来,找零钱是老人给自己提供的额外服务,所以他才用歉意的口吻对老人说话。尊重是互相的,他之所以能得到卖报老人的尊重,正是因为他首先做到了尊重。
想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放低姿态。刘备之所以被后世传颂,就是因为他能放低姿态,三顾茅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家,刘备没有倚仗皇叔的身份,把诸葛亮从外面拉回来,而是默默返回。不久,刘备第二次去请诸葛亮,书童说诸葛亮外出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临走之前,给诸葛亮留了封信。很多天过去了,诸葛亮那边一点儿消息都没有。
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认为,诸葛亮并无真才实学,也许是故意躲着不见,劝刘备不要去了。张飞更是不以为然地说,要去把诸葛亮捆来见他。刘备斥责了张飞,第三次上门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坐下谈话。刘备询以治世大计,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俟机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家帝业,史称“隆中对”。
自打得了诸葛亮,刘备如鱼得水,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东联北伐,占荆州,取益州,军事上节节胜利,势力不断扩大,蜀国最终与魏国、吴国成三足鼎立之势。
古人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刘备是皇叔,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在当时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两者身份是有天壤之别的,但刘备不顾身份的尊贵,放低姿态,亲自到诸葛亮家里去请他。只是这一点,已经让刘备赢得了建立蜀国的资本。
李青过去是一家公司的部门主管,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家酒店的老板。酒店老板看他能干,便挖他到自己的酒店做了一名部门经理。
一天,他与过去的老板在街上遇见,过去的老板邀请他一起吃饭,李青不好意思推辞,便笑着说:“别别别,应该是我请你才对。”就这样,两个人叫了几样小菜,在餐馆里坐了下来。
席间,过去的老板和李青谈起了自己的创业经历,谈起了创业中的种种艰辛,说到动情处,他的两眼竟涌出了热泪。李青想不到曾经的老总会这样与自己交心,感到非常意外。
谈完了往事,过去的老板打听了李青的近况。
他饶有兴致地问:“小李,新的环境还适应吗?做得顺不顺心啊?”
李青说:“现在的老板对我很赏识,给我的薪水也很高,而且还承诺给我分红。如果不出意外,年底的分红就能拿到30万。”
过去的老板微笑着说:“这么看来的确不错。不过我认为,以你的能力,一年最少也应该赚到70万以上。”
李青说:“您太抬举我了。我们的酒店规模有限,能赚到这些我已经很知足了。”
过去的老板严肃地说:“千万别小看自己的能力。你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过目前的施展空间有限,这样下去,只会让自己的眼界越来越窄,不如回我的公司,和我一起接着干吧!”
李青心里又惊又喜,说:“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我跳了槽,你竟然还肯让我回公司?”
过去的老板说:“那个时候,我以为你辞职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但如今看来并不是那样。我是诚心诚意请你回公司的,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
李青吞吞吐吐地说:“这……这怎么好意思呢?再说,公司人才济济,我回去以后还有适合的职位吗?”
过去的老板笑着说:“这个你不必担心,我会妥当安排,不会委屈你的。”
李青回到了公司继续发展,短短一年时间,他为公司创造了上千万的利润。
放低姿态并不是低三下四,低人一等。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你尊重别人,把自己和对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别人才可能对你推心置腹。
◎ 别吝啬赞美之词
清末著名学者俞樾有一部著作,名为《一笑》,里面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一位京官即将到外省赴任,临行前,他去与老师道别。
老师教导他说:“去外地不比在京城,今后行事更要小心谨慎才是。”
学生说:“谢老师教诲,我已有充分准备,想来不会有什么麻烦。”
老师问:“哦?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答:“如今谁不喜欢听奉承话呢,我备了一百顶高帽,只要见人就送,必定左右逢源,官运亨通。”
老师听了这话很生气,说:“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为官也罢,做人也罢,都要刚正不阿,你这么做实在太让我失望了!”
学生说:“老师不要生气。我这么做也是出于无奈,当今世上,有几个人像老师一样高洁,不喜欢被人戴高帽呢?”
老师听了暗喜,点头道:“这倒是实情。”
辞别老师后,京官跟身边的朋友说:“一百顶高帽已经送出去一顶了,现在还剩下九十九顶。”
虽然是个笑话,但却说明了一个问题:谁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就连那位教育学生“为人要正直”的老师也不能免俗。
有的人不愿意说赞美的话,觉得那样做有拍马屁之嫌。其实,赞美和拍马屁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赞美是在抬高对方的前提下,不伤害自己的自尊,而拍马屁通常是在不自尊、不自爱的前提下发生的。赞美是发自内心地肯定对方的优点,而拍马屁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进行虚伪的吹捧。
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卡耐基讲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一天,卡耐基去邮局寄挂号信,在他等待的时候,发现办事员看起来很不耐烦,于是,他决定试着赞美对方,希望他转变态度。轮到为他称信件重量时,卡耐基真诚地说:“真羡慕您的头发,要是我能有您这样的头发该多好!”
听了卡耐基的赞美,办事员的脸上立即露出了微笑,紧接着,他整个人的态度完全不同了。此后,只要卡耐基在邮局见到那个办事员,就能得到对方热情周到的服务。
遇到这种情况时,有的人可能会直接指责办事员的服务态度差,还有的人可能会找他的上级投诉,很少有人能像卡耐基一样,用一句赞美的话解决麻烦。仔细想想,说一句赞美的话,不但赢得了对方的好感,还会得到长期的热情服务,还有比这更划算的办法吗?
人人都渴望获得尊重,只不过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有的人喜欢权势地位,有的人喜欢名声威望,有的人喜欢财富。如果你的赞美正好落在对方追求的那个“点”上,一定会令对方获得极大的满足。有心理学家说过:“每个人都有渴求别人赞扬的心理期望,人在被认定其价值时,总是喜不自胜。”
我们不妨将赞美视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只需要略微思考一会儿,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虽然这样想有些功利,但很多时候,赞美他人确实能给你带来意外之喜。
有一天,曾国藩和几名幕僚坐在一起,评点当朝的英雄人物。曾国藩说:“李鸿章和彭玉麟胸中有雄才大略,我比不上他们。我这个人从不阿谀奉承,这或许是我唯一值得夸耀的地方了。”一名幕僚站起来说道:“我认为他们二人各有长处。李公为人精明,谁也欺瞒不了他,而彭公威严,谁也不敢欺侮他。”曾国藩又问:“那么,你们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呢?”
听到这话,在座的每个人都低下头去,苦苦思索。这时,忽然有一个负责抄录的年轻人站起来说道:“曾师德行出众,仁爱有加,谁忍心欺侮您呢?”这话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交口称赞。曾国藩更是笑逐颜开,连连说:“谬赞,谬赞,这话我可当不起……”
那个年轻人起身告退后,曾国藩低声问:“这个人是什么来历啊?”有一名幕僚回道:“他是扬州人,家中贫困,以前当过秀才,做起事来还算认真谨慎。”曾国藩说:“这个年轻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堪大用。”没过多久,曾国藩升迁,就任两江总督之后,果然起用了那个年轻人,委任他为扬州盐运使。
赞美他人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一种尊重、期望和信赖,它能令对方产生好感,改善人际关系,于人有利,对自己又没有害处,何乐而不为呢?
追-更:rourouwu.one (woo18.vip)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55785/1400254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