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人才(二)
推荐阅读:招蜂引蝶、临时夫妻(nph)、阿佩罗的回忆、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她撩人不自知(高h)、木槿烟云(年上 ABO)、蒙托克之夏,海风与影、孤雌(nph)、皆其靡也(剧情nph)、记忆之场、
且不提小女孩如何喜笑颜开,如今的宁州府衙,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新问题。
自打书馆开馆,义诊开始,附近来看病的乡亲渐渐多了,寿城的房产交易,也跟着活跃起来。
连尉迟圭都想不到,这事竟然是他那个极不靠谱的姑姑,尉迟牡丹提醒的。
自从许惜颜点醒尉迟牡丹,又给她派了个老成得力的管事之后,尉迟牡丹的日子,总算是肉眼可见的走上正路了。
再不那么大手大脚,还知道提防着杨寿,有多的钱就拿去买地置产,渐渐就有个正经人家的气象了。
尉迟圭瞧着,便从小媳妇那儿时不时讨几两银子,塞给姑姑,说给她防身什么的。
尉迟牡丹最爱吃这种小甜头,只这钱转手还是交还给许惜颜,叫她帮忙攒着。
前些时,因瞧着许惜颜盖新房,她也动起了心思。
她家如今三个儿子,现今的屋子日后肯定住不下。
且大儿子杨寿儿渐渐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心思。
得姐姐杨荔枝照顾那么多年,都自私得从不肯替她着想半分。如今多了两个小弟弟来分家业,他就更不乐意了。
成天嘟囔着嘴,说当年舅母萧氏,可是答应了把这个小院给他成亲的。
自己养出这般自私自利的儿子,尉迟牡丹也无话可说。
于是就想在许惜颜的新府旁边买块地,再盖个院子给两个小儿子,及自己养老。
只是犹豫了一下,谁想随着宁州书馆的快速建设,竟是一天一个价。
地价不见下跌,只有上涨。
这下她可急了,赶紧凑了银子,为了做给杨寿看,还特意去典当了几件首饰,先把地给买下来了。
也亏得她买下来了,宁州书馆开张后,引发地价第二轮大涨。
关键是,好些百姓都不肯卖了。
能让孩子们近些上学,多好的事啊。
而且自打书馆开张,日日人流不息。好些头脑灵活的百姓,都提篮挑担的,在附近做起了小买卖。
再不济也能给前来看病的穷人,提供一个歇脚等候的地方。
烧一壶热水,做点简单的饭菜,也不收贵,就那么几文钱,总是使得的吧?
实在没钱,拿草药布匹粮食,或是针线活交换也行。
所以,宁州书馆邻近,开始变得一地难求。
这事许惜颜早有预料,但出乎她意料的是,不少百姓因此,动了迁户的心思了。
尉迟牡丹这日特意上门,便说起此事。
“……是杨家的亲戚,听说咱们这儿可以免费看病,杨静就去叫了老家的人来。这事我倒跟他说过,也要叫咱尉迟家的亲戚。但老家的叔伯们都挺明理,说身体还算硬朗,如今家里也过得,就不来添乱了。也就杨家的人没皮没脸,硬要来占便宜。如今住在我家,还挑剔吃喝来着……”
许惜颜还没动作,阿织轻轻咳嗽一声,尉迟牡丹瞬间意识到自己扯远了,赶紧又说回正题。
“他们见寿城孩子上学不要钱,就想把户籍迁来。我原是不同意的,可杨静说,他们都有把子力气,也能种地。这回帮了他们,日后给我们种地肯花心思,到底比外人强。且也不仅是他们,象咱们尉迟家,还有萧家,出了这么大力,怎么就不能迁几户过来?若能在宁州书馆读书,总比外头强些。我听着倒有些道理,才来郡主跟前说一说。要是我说得不对,您可千万别生气。”
许惜颜没生气。
相反,尉迟牡丹说的,她已经想到了,还跟萧讷和尉迟圭都商量过。
萧家想培养几个读书人,肯定是要送孩子来寿城的。
尉迟家想要后继有人,也必须走同样的路子。
读书,功名,永远是平民上升,绕不开的路。
否则就只能是昙花一现,过了尉迟圭这一二代,就整体没落。
但许惜颜原先估计的是,宁州书馆还得办个五年十年左右,才能渐渐吸引百姓移居。
却没想到,这刚开张就有动静了。
“难怪老人说,种下梧桐树,就不怕引不来金凤凰。”
尉迟圭回来听说,如此感慨。
真没料到百姓们对于读书识字,改变命运的渴望,如此强烈。
许惜颜没想到,他也没想到。
他最近一直忙着出关市粮买马的事,都没关注过这些。
许惜颜跟他一提,他才赶紧让底下人去问了问。
尉迟牡丹只关注书馆这一块的地价,却不知道在寿城其他地方,房产交易也渐渐增多。
不仅是本地富户,周边有些富户,都在悄悄买入。
横竖人家配得起车马,也不在乎路程远近。
就连受邀来书馆讲学的几个夫子,都有在本地买房置业的打算。
因为宁州书馆里的书,真的是挺好的。
特别是许惜颜从京城带来的,有些连他们都没看过。
之前许惜颜着手修建宁州书馆时,倒想到过这个问题,专门修建了几所精致小院,如客栈一般,供讲学的先生们暂住。
但大家显然觉得不够。
就算不必天天讲学,他们也很愿意找个地方安稳的住下来,静静看书。等他们回去了,还可安排家中子侄学生前来,总也不会闲置。
毕竟宁州书馆除了藏书,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特别好的氛围。
让读书人可以安心的在一起交流喜欢的学问,琴棋书画。耳边还伴着孩子们的朗朗书声,特别让人沉醉其中。
尉迟圭听了回报,感觉必须重视起来了。
边关为了发展人口,对户籍管理要相对宽松一些。
但若是大量百姓都往寿城涌来,首先不谈别的,一个寿城如何容纳得下?
再有从别州来人,济州还好,横竖高家的地盘,拉多少他都不在乎,可万一是甘州呢?
挖郭老将军家的墙脚,这不合适吧?
但要是一味限制,又实在舍不得。
边关地广人稀,最值钱的就是人了。
只有足够的人,才能做起更多的事。
金光侯开始发愁了。
皱眉苦眼,唉声叹气,就象头饥饿的猛兽,明明盯着一块大肥肉,却硬是有种无从下口的感觉。
自打书馆开馆,义诊开始,附近来看病的乡亲渐渐多了,寿城的房产交易,也跟着活跃起来。
连尉迟圭都想不到,这事竟然是他那个极不靠谱的姑姑,尉迟牡丹提醒的。
自从许惜颜点醒尉迟牡丹,又给她派了个老成得力的管事之后,尉迟牡丹的日子,总算是肉眼可见的走上正路了。
再不那么大手大脚,还知道提防着杨寿,有多的钱就拿去买地置产,渐渐就有个正经人家的气象了。
尉迟圭瞧着,便从小媳妇那儿时不时讨几两银子,塞给姑姑,说给她防身什么的。
尉迟牡丹最爱吃这种小甜头,只这钱转手还是交还给许惜颜,叫她帮忙攒着。
前些时,因瞧着许惜颜盖新房,她也动起了心思。
她家如今三个儿子,现今的屋子日后肯定住不下。
且大儿子杨寿儿渐渐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心思。
得姐姐杨荔枝照顾那么多年,都自私得从不肯替她着想半分。如今多了两个小弟弟来分家业,他就更不乐意了。
成天嘟囔着嘴,说当年舅母萧氏,可是答应了把这个小院给他成亲的。
自己养出这般自私自利的儿子,尉迟牡丹也无话可说。
于是就想在许惜颜的新府旁边买块地,再盖个院子给两个小儿子,及自己养老。
只是犹豫了一下,谁想随着宁州书馆的快速建设,竟是一天一个价。
地价不见下跌,只有上涨。
这下她可急了,赶紧凑了银子,为了做给杨寿看,还特意去典当了几件首饰,先把地给买下来了。
也亏得她买下来了,宁州书馆开张后,引发地价第二轮大涨。
关键是,好些百姓都不肯卖了。
能让孩子们近些上学,多好的事啊。
而且自打书馆开张,日日人流不息。好些头脑灵活的百姓,都提篮挑担的,在附近做起了小买卖。
再不济也能给前来看病的穷人,提供一个歇脚等候的地方。
烧一壶热水,做点简单的饭菜,也不收贵,就那么几文钱,总是使得的吧?
实在没钱,拿草药布匹粮食,或是针线活交换也行。
所以,宁州书馆邻近,开始变得一地难求。
这事许惜颜早有预料,但出乎她意料的是,不少百姓因此,动了迁户的心思了。
尉迟牡丹这日特意上门,便说起此事。
“……是杨家的亲戚,听说咱们这儿可以免费看病,杨静就去叫了老家的人来。这事我倒跟他说过,也要叫咱尉迟家的亲戚。但老家的叔伯们都挺明理,说身体还算硬朗,如今家里也过得,就不来添乱了。也就杨家的人没皮没脸,硬要来占便宜。如今住在我家,还挑剔吃喝来着……”
许惜颜还没动作,阿织轻轻咳嗽一声,尉迟牡丹瞬间意识到自己扯远了,赶紧又说回正题。
“他们见寿城孩子上学不要钱,就想把户籍迁来。我原是不同意的,可杨静说,他们都有把子力气,也能种地。这回帮了他们,日后给我们种地肯花心思,到底比外人强。且也不仅是他们,象咱们尉迟家,还有萧家,出了这么大力,怎么就不能迁几户过来?若能在宁州书馆读书,总比外头强些。我听着倒有些道理,才来郡主跟前说一说。要是我说得不对,您可千万别生气。”
许惜颜没生气。
相反,尉迟牡丹说的,她已经想到了,还跟萧讷和尉迟圭都商量过。
萧家想培养几个读书人,肯定是要送孩子来寿城的。
尉迟家想要后继有人,也必须走同样的路子。
读书,功名,永远是平民上升,绕不开的路。
否则就只能是昙花一现,过了尉迟圭这一二代,就整体没落。
但许惜颜原先估计的是,宁州书馆还得办个五年十年左右,才能渐渐吸引百姓移居。
却没想到,这刚开张就有动静了。
“难怪老人说,种下梧桐树,就不怕引不来金凤凰。”
尉迟圭回来听说,如此感慨。
真没料到百姓们对于读书识字,改变命运的渴望,如此强烈。
许惜颜没想到,他也没想到。
他最近一直忙着出关市粮买马的事,都没关注过这些。
许惜颜跟他一提,他才赶紧让底下人去问了问。
尉迟牡丹只关注书馆这一块的地价,却不知道在寿城其他地方,房产交易也渐渐增多。
不仅是本地富户,周边有些富户,都在悄悄买入。
横竖人家配得起车马,也不在乎路程远近。
就连受邀来书馆讲学的几个夫子,都有在本地买房置业的打算。
因为宁州书馆里的书,真的是挺好的。
特别是许惜颜从京城带来的,有些连他们都没看过。
之前许惜颜着手修建宁州书馆时,倒想到过这个问题,专门修建了几所精致小院,如客栈一般,供讲学的先生们暂住。
但大家显然觉得不够。
就算不必天天讲学,他们也很愿意找个地方安稳的住下来,静静看书。等他们回去了,还可安排家中子侄学生前来,总也不会闲置。
毕竟宁州书馆除了藏书,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特别好的氛围。
让读书人可以安心的在一起交流喜欢的学问,琴棋书画。耳边还伴着孩子们的朗朗书声,特别让人沉醉其中。
尉迟圭听了回报,感觉必须重视起来了。
边关为了发展人口,对户籍管理要相对宽松一些。
但若是大量百姓都往寿城涌来,首先不谈别的,一个寿城如何容纳得下?
再有从别州来人,济州还好,横竖高家的地盘,拉多少他都不在乎,可万一是甘州呢?
挖郭老将军家的墙脚,这不合适吧?
但要是一味限制,又实在舍不得。
边关地广人稀,最值钱的就是人了。
只有足够的人,才能做起更多的事。
金光侯开始发愁了。
皱眉苦眼,唉声叹气,就象头饥饿的猛兽,明明盯着一块大肥肉,却硬是有种无从下口的感觉。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56482/1420480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