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后传奇 第5节
推荐阅读:快穿历劫:主神大人天天宠、死而复生后他们想让我安息、团宠打工人:小少爷以为他万人嫌、驀然回首、御兽仙族、临时夫妻(nph)、魇运、学神同桌他总装穷、论女a与哨向的兼容性(nph)、我在耽美文里苟且偷生(1v3)、
第七章 圣驾至(一)
太和十七年农历八月,拓跋宏拜辞先太后冯氏的永固陵,便率领群从百官,步骑百万,自平城出发“南伐”。
大军列队出城,一路之上阵容齐整,浩浩荡荡,所经之地,秋毫无犯。经恒州、肆州,于九月,抵达洛阳城。
时值深秋,恰这几日洛阳城阴雨连绵,于是圣谕大军就地休整待命。
洛州牧高墉领洛州诸官至广莫门迎圣驾。拓跋宏于行辕只稍作休息,便冒雨出发巡视洛阳宫城。
呈现于拓跋宏眼前的是断垣残壁,宫城内杂草丛生。
拓跋宏心内大为感慨,便对随身的臣下道:“晋室不修功德,宗庙社稷倾于一旦,以致如今荒废成这般模样,着实令朕怵心刿目。”
言毕,吟起了《国风.蜀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且潸然泪下。
一干臣等惊慌失措,急忙下跪,连连叩首。
拓跋宏示意众人起身,道:“朕此次南伐,是为经营天下,免众生流离之苦。”
众臣皆高呼万岁,高墉上前一步请旨道:“陛下,臣请陛下回行辕歇息,待过几日雨过天晴,道路不再泥泞,臣再陪同陛下观洛桥、临太学。”
拓跋宏摆了摆手,道:“庙算已定,大军行程耽搁不得。朕虽贵为天子,亦不可延误时日。明日卯时,朕要亲临太学,与天下大儒采求治国之谋略。”
是日卯时,拓跋宏已端坐太学正堂。四方学子本就以洛阳太学为基所,今日又逢御驾亲临,学子们无不奔走相告。不多时,正堂已被挤得水泄不通。
拓跋宏俯视众人,朗声道:“今日朕亲至太学,是为向天下学子讨教治国安邦之道。不论出身高低,或在朝,或在野,皆可自由褒贬时政,不虚美,不隐恶。”
学子们闻皇帝如是言,便争相进言。自承明三年立三长法,行均田制始,至今日大军南伐,众人言来语去,各抒己见。
拓跋宏耐心倾听着,于他而言,此为难得倾听汉人学子言论之机。
“陛下,学生有建言,望陛下恩准。”拓跋宏循声望去,见是一眉清目秀的蓝衣少年已跪至御座前。
拓跋宏微微一笑道:“朕愿纳天下之士,公子理当直言。”
蓝衣少年再次向宏叩首,接着道:“自太祖建国,历六代至陛下,如今我大魏国势益盛,民可安居。然我大魏地域广宽,国之耗费亦广,而平城贫瘠,饷在河洛。今北方平定,陛下应迁都河洛,方可使我大魏长治久安。”
拓跋宏听少年此番言论,正是他心中所想,大喜,正欲开口,高墉已抢前一步跪地,边叩首边道:“陛下恕罪,犬子信口雌黄,是臣管教无方,臣死罪。”
拓跋宏微微一笑,道:“高州牧,今日朕有言在先,众人皆可褒贬时政,令郎何罪之有?”
示意高墉起身之后,又转向少年道:“我大魏基业在平城,怎可随意迁都?你既是高州牧之子,倒不防大胆道于朕听?”
高融再次叩首,道:“学生高融,斗胆议论国事。只是学生以为,欲使我大魏富强,需赖举国之力,而河洛之地水陆交通具便,且易于控制黄淮平原,又近南齐,便于用兵。故学生请陛下迁都洛阳城。”
拓跋宏内心极为赞赏,然表面上却不露声色,只轻轻点头,道:“今日朕还将巡视军营,太学议政至此为止。”言罢,便起驾离去。
高墉愤愤地瞪了一眼高融,紧随圣驾离去。
御驾内,拓跋宏与任城王拓跋澄相对而坐。
拓跋宏对拓跋澄道:“我大魏自朔土兴起,立都平城,皆因平城乃是用武之地,却不可行文治。如今朕与皇叔假借南伐欲迁都中原,实乃非常之事行非常之道。而今高州牧之子,只一介书生,却敢道出尔等王公不敢道之言,可见汉人学子之才能。”
拓跋澄点头道:“陛下欲卜宅中土,经略四海,必要归拢汉人,方可助陛下成事。陛下既圣心已决,便按计施之。如今已至洛阳城,众臣不赞成亦无可奈何。”
拓跋宏大笑道:“知朕者,莫过皇叔也。”
。”
北魏百万大军扎营于洛阳城广莫门外,将士们自八月初由平城出发至今已月余,一路之上亦无大的休整,又逢秋雨连绵,道路泥泞,一个个早已疲惫不堪。洛阳本为晋时帝都,天下粮仓,如今到得洛阳,洛州牧高墉又极尽供给牛羊粟米,将士们皆恨不能就此止步,不再前行。
御驾行至营帐前,拓跋宏下辇步行至王帐。一路见士兵神色倦怠,随行诸臣亦同样精疲力竭,便知时机已成熟。
拓跋宏于帐中坐定,随即召见随驾群臣。
拓跋宏对百官道:“这两日朕已巡幸晋宫,观洛水临洛桥,亦与天下儒士会谈于太学,众将士亦做休整补给。明日辰时,大军开拔,继续南伐。”
话音落下,众臣面面相觑,无一人应声。
任城王拓跋澄正欲起身开口,便听太子少傅、陇西公李冲大声道:“陛下南伐,非国民之所愿,唯陛下孤行,臣斗胆请问陛下,为众南伐是何意?臣以死相柬,请陛下停止南伐!”
拓跋宏佯怒,道:“朕欲经营天下,期盼一统,何错之有。”
李冲向拓跋宏叩首,接着道:“陛下,以臣愚见,那齐国南人虽不及我大魏将士勇猛,然我军将士跋山涉水入南地,而南人以逸待劳,我军胜算几成亦未可知。那萧赜一心与我大魏通好,陛下不如借机于民休养生息,日后再图大业。”
拓跋宏继续佯怒喝道:“李冲你竟敢惑乱军心!卿为儒生,屡疑大计,是为何故?”
见时机成熟,拓跋澄徐徐开口道:“陛下,臣等身为社稷大臣,理当行规劝陛下之责。陛下欲经营四海,必当先安内方可攘外。如今我大魏新政推行,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南伐之事,陛下可日后再行商议。”
拓跋澄言毕,那些本不愿再南下之臣连连称是,皆下跪请旨。
拓跋宏心中暗喜,却不露声色道:“今日动而无功,朕何以示后人!自太祖立国,朕世代居于幽朔,如今朕欲开疆拓土,尔等又行阻拦。王师已出,不南伐,便迁都于此,众卿以为如何?”
言毕,目光逐个扫视众人。群臣皆屏息凝神,不发一言。
停了片刻,南安王拓跋桢上前道:“成大功者不与众谋。今日陛下若停止南伐,臣愿追随陛下迁都洛阳。”
拓跋澄随即亦叩首道:“洛阳为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以此为都,定可使我大魏基业千秋万代。此为臣之所愿,亦是天下苍生之幸。”
众臣见此二位如斯,虽不愿迁都,但较之南伐,宁可定都洛阳。于是众臣皆呼万岁,迁都之事便于一个时辰之内定了下来。
拓跋宏与拓跋澄相视一笑,君臣二人心内之石终于落了地。
午间王帐内议事,高墉这些外臣皆候于帐外,待到内侍出来传召,众人仍不知朝堂已掀天斡地,定都洛阳城了。
内侍唤高墉入账,其只觉后脊一阵发凉,心仿佛提到了嗓门口。高墉担心高融之言语被那些守旧之王公们用来做泄愤之借口,进而连累自己乃至全家。
入得帐内,高墉偷偷用眼角窥众人,见个个面无怒色,方将所悬之心放下。
高墉跪地叩首,只听拓跋宏微笑道:“高州牧,朕已与诸爱卿商定迁都洛阳,陇西公总督洛阳宫之修缮。你为一方之首,较之陇西公更为熟悉洛阳宫城,故朕今日授你以副职,你当竭力配合陇西公。”
言毕,拓跋宏示意其起身。高墉正欲谢恩起身,忽听拓跋宏问道:“令郎师承何人?”
高墉一惊,连连叩首,答道:“犬子无状,枉议朝政,是臣教子无方。犬子只请过开蒙先生,如今在家中读写杂书。”
拓跋宏笑道:“令郎见识不凡,才情胆识过人,来日必建非常之功。”
听皇帝如此夸赞,高墉心中如释重负,连连叩首。
拓跋宏摆摆手,示意其退下,高墉起身后退三步,方缓缓走出王帐。
高墉刚上马车,内侍便来传话,皇帝已着中书省拟诏,欲加封高融,令高墉回家准备明日接旨。高墉大喜,即刻让仆从先快马加鞭回家报喜。
待到高墉到家,阖府上下已欢天喜地。
第八章 圣驾至(二)
是日晨起,高府众仆便张灯结彩,似年节般热闹。高墉亦早早起身,焚香沐浴,等待圣旨。
已时三刻,门吏匆匆来报:“有中书舍人来降旨,请老爷、公子至门厅接旨。”
高墉忙携高益、高慧、高融至门厅跪接。中书舍人黄卓笑盈盈的入了高府,至北院正厅朗声宣旨。宣毕,高融上前跪接,并双手捧旨至香案,行三叩九拜大礼,方成。黄卓笑对高墉道:“高大人贺喜了,令郎前途无量啊。”言罢,亦不曾饮茶,便离开了高府。
送走黄卓,高墉长吁一口气,拍拍高融肩膀,道:“叔达,自今日始,你便是入仕了。从事中郎虽非高阶,却是陛下近侍官,日后你常伴君侧,行事要多加思量,切莫草率鲁莽。”
高融应声点头。高墉又转头对柳氏道:“往后你就过来和夫人、孩子们一道用膳吧。”
柳氏似乎不大相信自己的耳朵,便直直地盯着高墉,似在询问又似质疑。高墉见其这般神情,便笑着对柳氏点头示意。柳氏这才回过神来,连声答“是,是,谢主君。”
于高府做妾十几年,除了年节,柳氏与吕氏从未至正厅用膳,府中只有未婚子女方可跟着老爷、夫人同桌进膳。此刻老爷允其至正厅用膳,柳氏心内明白,这便是老爷予了天大体面。
“微雨潇潇,秋风习习,片片梧桐坠。翠叶藏莺,斜径陈红,妾应何处归。”窗下,禾边抚琴便吟唱。三个月来,禾日日抚琴谱曲,满腹情思皆化做了相思曲。
高玲迫不及待地到了后院,欲将高融入仕之讯告知于禾。入得后院,高玲便闻禾抚琴而歌。
高玲放缓了脚步,继而立于院中不再入内。与禾相处近一年,高玲亦慢慢了解禾,其亦知禾心内苦楚,却无可奈何,汉家女子,在家从父,出门从夫,纲伦不可逆。
“二小娘子,怎得不入屋内?”汪氏自厨房端了一碗粟米羹出来,恰巧瞧见高玲,便问道。
高玲颇觉尴尬,笑了笑道:“方才闻嫂嫂抚琴,不想扰了她。”
汪氏笑道:“二小娘子快随我一道入内,我给您也盛一碗。”
见高玲与汪氏一道入了内来,禾起身离了琴案,过来拉着高玲的手,道:“阿妹来的正好,我昨日摆了个棋局,便待你来解了。”
高玲一听解棋局,忙不迭摆手道:“好嫂嫂,就饶了我吧,那次为解你棋局,害我日不能食,夜不能寐,用了三日方才破了局。”
禾笑着轻轻点辛玲额头,道:“你呀,聪慧过人,不过是欲偷懒罢了。”
高玲撒娇似的摇晃着禾的手臂,道:“嫂嫂,我来是要告诉你,三阿哥被皇上破格录了从事中郎,方才中书舍人来宣了旨,明日哥哥就要入仕上朝了。”
禾听高玲言罢,心内欢喜,笑道:“叔达智勇双全,入仕之后必将有所建树。只是平城离洛阳千里之遥,日后三姨娘再欲见其,却是难了。”
高玲咯咯笑出了声,道:“嫂嫂,你果然是神算子,璃姐姐出嫁之前你道陛下南伐许是为迁都,如今真真是应验了。陛下已下诏,迁都洛阳城,父亲如今升任副督造,协助陇西公李冲大人修缮洛阳宫呢。”
禾抿嘴一笑,道:“我那是随口一说,巧合罢了。”二人正嬉笑着,吉祥掀帘入内,道:“小娘子,三公子来了,于院中等候。”辛玲闻言,拉着禾便往屋外走。
高融每每见禾,总是会先恭恭敬敬的行礼问... --gt;gt;
行礼问候,今日亦不例外。
禾微笑着道:“三弟大喜。”
高融心知定是高玲已将自己入仕之事告知于禾了,于是,白了一眼高玲,佯装嗔怪道:“你果然是只八哥。”
高玲哼了一声:“不错,你奈我何!”言毕,又对高融做了个鬼脸,便跑开了。
禾笑盈盈地望着这对兄妹,其内心无比感激二人,在自己最无助之际,却予了关心与温暖,禾早已视二人如同手足。
高融近前一步,对禾道:“嫂嫂,今后来看你的时日会少许多,还望嫂嫂珍重。”
禾点了点头,道:“三弟,你虽非老成练达,却不是鲁莽之人,只要凡事三思而行,定可径行直遂。”
高融凝视着禾,轻声道:“即便我不常在家,亦会守护于你。”
禾怔怔地看着高融,忽然发现高融目光是如此灼热,禾不敢再看,转头望向院中正与吉祥嬉戏打闹的高玲。高融见状,心内暗自叹了口气,亦不再言语。
行辕里,拓跋宏正与拓跋澄商议迁都事宜。拓跋宏对拓跋澄道:“皇叔,朕将巡查州郡,恐不便北归。皇叔代朕回平城,晓谕留守百官迁都之事。”
拓跋澄点头道:“陛下所言甚是,北人恋故难迁,若陛下此时回銮,迁都之事必不能成。臣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拓跋宏闻言高兴十分,道:“若非皇叔,朕事难成。”
君臣二人正相聊甚欢,便有内侍来报:“侍监大人回来了,现下里正于御所外求见。”
拓跋宏笑道:“快传三宝。”
三宝入内,向拓跋宏与拓跋澄行叩首之礼。拓跋澄上下打量三宝,笑着道:“此次南伐,本王还奇怪怎得你三宝未曾随驾。瞧今日你这装束,那定是陛下有要事嘱你去办,如此本王就先行告退了。”言罢便屈身行礼退下。
拓跋澄前脚离开,拓跋宏便急急问三宝道:“打听到什么?”
三宝回道:“陛下,这禾娘子本姓林,父亲是洛州牧高墉大人手下典签官林玉山。上年十月,林大人将禾娘子许给了高墉大二公子。”
太和十七年农历八月,拓跋宏拜辞先太后冯氏的永固陵,便率领群从百官,步骑百万,自平城出发“南伐”。
大军列队出城,一路之上阵容齐整,浩浩荡荡,所经之地,秋毫无犯。经恒州、肆州,于九月,抵达洛阳城。
时值深秋,恰这几日洛阳城阴雨连绵,于是圣谕大军就地休整待命。
洛州牧高墉领洛州诸官至广莫门迎圣驾。拓跋宏于行辕只稍作休息,便冒雨出发巡视洛阳宫城。
呈现于拓跋宏眼前的是断垣残壁,宫城内杂草丛生。
拓跋宏心内大为感慨,便对随身的臣下道:“晋室不修功德,宗庙社稷倾于一旦,以致如今荒废成这般模样,着实令朕怵心刿目。”
言毕,吟起了《国风.蜀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且潸然泪下。
一干臣等惊慌失措,急忙下跪,连连叩首。
拓跋宏示意众人起身,道:“朕此次南伐,是为经营天下,免众生流离之苦。”
众臣皆高呼万岁,高墉上前一步请旨道:“陛下,臣请陛下回行辕歇息,待过几日雨过天晴,道路不再泥泞,臣再陪同陛下观洛桥、临太学。”
拓跋宏摆了摆手,道:“庙算已定,大军行程耽搁不得。朕虽贵为天子,亦不可延误时日。明日卯时,朕要亲临太学,与天下大儒采求治国之谋略。”
是日卯时,拓跋宏已端坐太学正堂。四方学子本就以洛阳太学为基所,今日又逢御驾亲临,学子们无不奔走相告。不多时,正堂已被挤得水泄不通。
拓跋宏俯视众人,朗声道:“今日朕亲至太学,是为向天下学子讨教治国安邦之道。不论出身高低,或在朝,或在野,皆可自由褒贬时政,不虚美,不隐恶。”
学子们闻皇帝如是言,便争相进言。自承明三年立三长法,行均田制始,至今日大军南伐,众人言来语去,各抒己见。
拓跋宏耐心倾听着,于他而言,此为难得倾听汉人学子言论之机。
“陛下,学生有建言,望陛下恩准。”拓跋宏循声望去,见是一眉清目秀的蓝衣少年已跪至御座前。
拓跋宏微微一笑道:“朕愿纳天下之士,公子理当直言。”
蓝衣少年再次向宏叩首,接着道:“自太祖建国,历六代至陛下,如今我大魏国势益盛,民可安居。然我大魏地域广宽,国之耗费亦广,而平城贫瘠,饷在河洛。今北方平定,陛下应迁都河洛,方可使我大魏长治久安。”
拓跋宏听少年此番言论,正是他心中所想,大喜,正欲开口,高墉已抢前一步跪地,边叩首边道:“陛下恕罪,犬子信口雌黄,是臣管教无方,臣死罪。”
拓跋宏微微一笑,道:“高州牧,今日朕有言在先,众人皆可褒贬时政,令郎何罪之有?”
示意高墉起身之后,又转向少年道:“我大魏基业在平城,怎可随意迁都?你既是高州牧之子,倒不防大胆道于朕听?”
高融再次叩首,道:“学生高融,斗胆议论国事。只是学生以为,欲使我大魏富强,需赖举国之力,而河洛之地水陆交通具便,且易于控制黄淮平原,又近南齐,便于用兵。故学生请陛下迁都洛阳城。”
拓跋宏内心极为赞赏,然表面上却不露声色,只轻轻点头,道:“今日朕还将巡视军营,太学议政至此为止。”言罢,便起驾离去。
高墉愤愤地瞪了一眼高融,紧随圣驾离去。
御驾内,拓跋宏与任城王拓跋澄相对而坐。
拓跋宏对拓跋澄道:“我大魏自朔土兴起,立都平城,皆因平城乃是用武之地,却不可行文治。如今朕与皇叔假借南伐欲迁都中原,实乃非常之事行非常之道。而今高州牧之子,只一介书生,却敢道出尔等王公不敢道之言,可见汉人学子之才能。”
拓跋澄点头道:“陛下欲卜宅中土,经略四海,必要归拢汉人,方可助陛下成事。陛下既圣心已决,便按计施之。如今已至洛阳城,众臣不赞成亦无可奈何。”
拓跋宏大笑道:“知朕者,莫过皇叔也。”
。”
北魏百万大军扎营于洛阳城广莫门外,将士们自八月初由平城出发至今已月余,一路之上亦无大的休整,又逢秋雨连绵,道路泥泞,一个个早已疲惫不堪。洛阳本为晋时帝都,天下粮仓,如今到得洛阳,洛州牧高墉又极尽供给牛羊粟米,将士们皆恨不能就此止步,不再前行。
御驾行至营帐前,拓跋宏下辇步行至王帐。一路见士兵神色倦怠,随行诸臣亦同样精疲力竭,便知时机已成熟。
拓跋宏于帐中坐定,随即召见随驾群臣。
拓跋宏对百官道:“这两日朕已巡幸晋宫,观洛水临洛桥,亦与天下儒士会谈于太学,众将士亦做休整补给。明日辰时,大军开拔,继续南伐。”
话音落下,众臣面面相觑,无一人应声。
任城王拓跋澄正欲起身开口,便听太子少傅、陇西公李冲大声道:“陛下南伐,非国民之所愿,唯陛下孤行,臣斗胆请问陛下,为众南伐是何意?臣以死相柬,请陛下停止南伐!”
拓跋宏佯怒,道:“朕欲经营天下,期盼一统,何错之有。”
李冲向拓跋宏叩首,接着道:“陛下,以臣愚见,那齐国南人虽不及我大魏将士勇猛,然我军将士跋山涉水入南地,而南人以逸待劳,我军胜算几成亦未可知。那萧赜一心与我大魏通好,陛下不如借机于民休养生息,日后再图大业。”
拓跋宏继续佯怒喝道:“李冲你竟敢惑乱军心!卿为儒生,屡疑大计,是为何故?”
见时机成熟,拓跋澄徐徐开口道:“陛下,臣等身为社稷大臣,理当行规劝陛下之责。陛下欲经营四海,必当先安内方可攘外。如今我大魏新政推行,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南伐之事,陛下可日后再行商议。”
拓跋澄言毕,那些本不愿再南下之臣连连称是,皆下跪请旨。
拓跋宏心中暗喜,却不露声色道:“今日动而无功,朕何以示后人!自太祖立国,朕世代居于幽朔,如今朕欲开疆拓土,尔等又行阻拦。王师已出,不南伐,便迁都于此,众卿以为如何?”
言毕,目光逐个扫视众人。群臣皆屏息凝神,不发一言。
停了片刻,南安王拓跋桢上前道:“成大功者不与众谋。今日陛下若停止南伐,臣愿追随陛下迁都洛阳。”
拓跋澄随即亦叩首道:“洛阳为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以此为都,定可使我大魏基业千秋万代。此为臣之所愿,亦是天下苍生之幸。”
众臣见此二位如斯,虽不愿迁都,但较之南伐,宁可定都洛阳。于是众臣皆呼万岁,迁都之事便于一个时辰之内定了下来。
拓跋宏与拓跋澄相视一笑,君臣二人心内之石终于落了地。
午间王帐内议事,高墉这些外臣皆候于帐外,待到内侍出来传召,众人仍不知朝堂已掀天斡地,定都洛阳城了。
内侍唤高墉入账,其只觉后脊一阵发凉,心仿佛提到了嗓门口。高墉担心高融之言语被那些守旧之王公们用来做泄愤之借口,进而连累自己乃至全家。
入得帐内,高墉偷偷用眼角窥众人,见个个面无怒色,方将所悬之心放下。
高墉跪地叩首,只听拓跋宏微笑道:“高州牧,朕已与诸爱卿商定迁都洛阳,陇西公总督洛阳宫之修缮。你为一方之首,较之陇西公更为熟悉洛阳宫城,故朕今日授你以副职,你当竭力配合陇西公。”
言毕,拓跋宏示意其起身。高墉正欲谢恩起身,忽听拓跋宏问道:“令郎师承何人?”
高墉一惊,连连叩首,答道:“犬子无状,枉议朝政,是臣教子无方。犬子只请过开蒙先生,如今在家中读写杂书。”
拓跋宏笑道:“令郎见识不凡,才情胆识过人,来日必建非常之功。”
听皇帝如此夸赞,高墉心中如释重负,连连叩首。
拓跋宏摆摆手,示意其退下,高墉起身后退三步,方缓缓走出王帐。
高墉刚上马车,内侍便来传话,皇帝已着中书省拟诏,欲加封高融,令高墉回家准备明日接旨。高墉大喜,即刻让仆从先快马加鞭回家报喜。
待到高墉到家,阖府上下已欢天喜地。
第八章 圣驾至(二)
是日晨起,高府众仆便张灯结彩,似年节般热闹。高墉亦早早起身,焚香沐浴,等待圣旨。
已时三刻,门吏匆匆来报:“有中书舍人来降旨,请老爷、公子至门厅接旨。”
高墉忙携高益、高慧、高融至门厅跪接。中书舍人黄卓笑盈盈的入了高府,至北院正厅朗声宣旨。宣毕,高融上前跪接,并双手捧旨至香案,行三叩九拜大礼,方成。黄卓笑对高墉道:“高大人贺喜了,令郎前途无量啊。”言罢,亦不曾饮茶,便离开了高府。
送走黄卓,高墉长吁一口气,拍拍高融肩膀,道:“叔达,自今日始,你便是入仕了。从事中郎虽非高阶,却是陛下近侍官,日后你常伴君侧,行事要多加思量,切莫草率鲁莽。”
高融应声点头。高墉又转头对柳氏道:“往后你就过来和夫人、孩子们一道用膳吧。”
柳氏似乎不大相信自己的耳朵,便直直地盯着高墉,似在询问又似质疑。高墉见其这般神情,便笑着对柳氏点头示意。柳氏这才回过神来,连声答“是,是,谢主君。”
于高府做妾十几年,除了年节,柳氏与吕氏从未至正厅用膳,府中只有未婚子女方可跟着老爷、夫人同桌进膳。此刻老爷允其至正厅用膳,柳氏心内明白,这便是老爷予了天大体面。
“微雨潇潇,秋风习习,片片梧桐坠。翠叶藏莺,斜径陈红,妾应何处归。”窗下,禾边抚琴便吟唱。三个月来,禾日日抚琴谱曲,满腹情思皆化做了相思曲。
高玲迫不及待地到了后院,欲将高融入仕之讯告知于禾。入得后院,高玲便闻禾抚琴而歌。
高玲放缓了脚步,继而立于院中不再入内。与禾相处近一年,高玲亦慢慢了解禾,其亦知禾心内苦楚,却无可奈何,汉家女子,在家从父,出门从夫,纲伦不可逆。
“二小娘子,怎得不入屋内?”汪氏自厨房端了一碗粟米羹出来,恰巧瞧见高玲,便问道。
高玲颇觉尴尬,笑了笑道:“方才闻嫂嫂抚琴,不想扰了她。”
汪氏笑道:“二小娘子快随我一道入内,我给您也盛一碗。”
见高玲与汪氏一道入了内来,禾起身离了琴案,过来拉着高玲的手,道:“阿妹来的正好,我昨日摆了个棋局,便待你来解了。”
高玲一听解棋局,忙不迭摆手道:“好嫂嫂,就饶了我吧,那次为解你棋局,害我日不能食,夜不能寐,用了三日方才破了局。”
禾笑着轻轻点辛玲额头,道:“你呀,聪慧过人,不过是欲偷懒罢了。”
高玲撒娇似的摇晃着禾的手臂,道:“嫂嫂,我来是要告诉你,三阿哥被皇上破格录了从事中郎,方才中书舍人来宣了旨,明日哥哥就要入仕上朝了。”
禾听高玲言罢,心内欢喜,笑道:“叔达智勇双全,入仕之后必将有所建树。只是平城离洛阳千里之遥,日后三姨娘再欲见其,却是难了。”
高玲咯咯笑出了声,道:“嫂嫂,你果然是神算子,璃姐姐出嫁之前你道陛下南伐许是为迁都,如今真真是应验了。陛下已下诏,迁都洛阳城,父亲如今升任副督造,协助陇西公李冲大人修缮洛阳宫呢。”
禾抿嘴一笑,道:“我那是随口一说,巧合罢了。”二人正嬉笑着,吉祥掀帘入内,道:“小娘子,三公子来了,于院中等候。”辛玲闻言,拉着禾便往屋外走。
高融每每见禾,总是会先恭恭敬敬的行礼问... --gt;gt;
行礼问候,今日亦不例外。
禾微笑着道:“三弟大喜。”
高融心知定是高玲已将自己入仕之事告知于禾了,于是,白了一眼高玲,佯装嗔怪道:“你果然是只八哥。”
高玲哼了一声:“不错,你奈我何!”言毕,又对高融做了个鬼脸,便跑开了。
禾笑盈盈地望着这对兄妹,其内心无比感激二人,在自己最无助之际,却予了关心与温暖,禾早已视二人如同手足。
高融近前一步,对禾道:“嫂嫂,今后来看你的时日会少许多,还望嫂嫂珍重。”
禾点了点头,道:“三弟,你虽非老成练达,却不是鲁莽之人,只要凡事三思而行,定可径行直遂。”
高融凝视着禾,轻声道:“即便我不常在家,亦会守护于你。”
禾怔怔地看着高融,忽然发现高融目光是如此灼热,禾不敢再看,转头望向院中正与吉祥嬉戏打闹的高玲。高融见状,心内暗自叹了口气,亦不再言语。
行辕里,拓跋宏正与拓跋澄商议迁都事宜。拓跋宏对拓跋澄道:“皇叔,朕将巡查州郡,恐不便北归。皇叔代朕回平城,晓谕留守百官迁都之事。”
拓跋澄点头道:“陛下所言甚是,北人恋故难迁,若陛下此时回銮,迁都之事必不能成。臣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拓跋宏闻言高兴十分,道:“若非皇叔,朕事难成。”
君臣二人正相聊甚欢,便有内侍来报:“侍监大人回来了,现下里正于御所外求见。”
拓跋宏笑道:“快传三宝。”
三宝入内,向拓跋宏与拓跋澄行叩首之礼。拓跋澄上下打量三宝,笑着道:“此次南伐,本王还奇怪怎得你三宝未曾随驾。瞧今日你这装束,那定是陛下有要事嘱你去办,如此本王就先行告退了。”言罢便屈身行礼退下。
拓跋澄前脚离开,拓跋宏便急急问三宝道:“打听到什么?”
三宝回道:“陛下,这禾娘子本姓林,父亲是洛州牧高墉大人手下典签官林玉山。上年十月,林大人将禾娘子许给了高墉大二公子。”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59629/1547582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