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重来1976 > 第68章 荣华堂

第68章 荣华堂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上岸(gl)无双局(1v2 父子丼)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被强取豪夺的恶毒女配(np强制)皆其靡也(剧情nph)《觊觎(女S男M,np)》【星际abo】洛希极限(H)两小无猜(校园1v1,高H)

    可过了鹅颈关,路途才刚过半呢。
    白家沟是一个四面环山的谷底,清朝初年的时候曾经荒废了上百年,直到白家先祖发现了它,在这里开荒种地繁衍生息。
    白客曾经想不明白,白家先祖为何要到这么一个“地无半里平,天无一日晴”的地方开荒种地,生存繁衍。
    后来听老爸讲述一些家史多少明白了些。
    清朝初年,人所周知的原因,蜀地人迹罕至。
    朝廷号召各地居民到蜀地开荒拓垦。
    估计白家先祖来得晚了,好地段没能抢到,只好继续向犄角旮旯里挺进。
    最后终于找到白家沟这么个地方。
    这里的土地虽然不够平坦肥沃,但也算得天独厚。
    谷地中央有一条小河,常年川流不息。
    小河两岸则有大片的竹林,可以起到巩固堤岸的作用。
    只要多费点人力精心开垦,解决温饱是不成问题的。
    在小路上走着的时候,白客还不时看向道路两边的山野地头。
    由于人多地少,地势不够平坦,这一带的土地都被充分开发了。
    但凡石头少点的土地都能看到一块儿块儿的农田。
    农田里不时看到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
    说起来奇怪,这一带的气候其实是很差的。
    冬天湿冷,夏天潮热。
    洗一件衣服,晾晒一个星期都不干。
    但这一带长寿的老人却很多。
    即便在眼下这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里,田间地头还总能看见挥锄劳作的,七八十岁的健康老人。
    离村口老挺远,就看到了乌央乌央的村民。
    这些村民绝大多数是白家人,他们对父子三人翘首以盼。
    看到这幕盛景,白策的眼睛湿润了,连忙加快了脚步。
    白宗也在后面紧紧跟着。
    白客这才想起来,大哥跟老爸一样,都是第三房的长子长孙。
    到了跟前,这群陌生人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对着白宗、白客指手划脚。
    虽然看起来有些不礼貌,但白客却感觉有些温馨。
    白策拉着白宗和白客向宗亲们一一介绍。
    而白策指着那些陌生人介绍时,白客却一个都记不清,因为好多都在三辈儿人之外了。
    但无论如何,白宗、白客哥俩的辈儿还是很高的,很多看起来比白策还老的人都得叫白客叔叔。
    大家簇拥着父子三人向村子里走去。
    村子里,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土地都被充分开发出来,而且多大种的是水稻,连正常行走的小路都没留下。
    唯一能够行走的就是田埂。
    由于三天两头下雨,田埂极其湿滑。
    当地村民早已习惯这种路径,七八十岁的老人也能行走自如。
    白宗、白客他们哥俩只能颤颤巍巍地走。
    要是一不留神掉进稻田里那就糗大了。
    众乡亲簇拥着父子三人穿越阡陌纵横的稻田,来到谷底的高处。
    那里也到处都是农田,不过种的并不是水稻,而是像苞米、蔬菜之类的东西。
    在歪七八钮的农田之间,有一小块儿空地,那里有一个坟包,竖着块儿墓碑,上面书写着“白秉文”三个大字。
    白客知道这个白秉文就是白家第三房人的先祖。
    他是白策爷爷的爷爷。
    当年,白家第一代先祖带着老婆和两儿一女在白家沟住下来后,开始了拓垦耕种的生活。
    但前三代一直过得十分艰苦,有时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主要原因在于人丁不够兴旺,缺少开荒种地的劳动力。
    直到三四代之后,白家出了一个叫白华章的先祖,一口气生了五个儿子,个个身强力壮,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五大房人。
    没多久,白家沟的土地已经不够他们开垦了。
    五大房人中,只有老大白胜文、老三白秉文留了下来。
    其他三大房人继续到外面拓垦开荒、开枝散叶去了。
    又过了若干年后,白胜文的子孙们也纷纷出去了,白家沟便只剩下第三房人这一支了。
    而白策和白宗就是第三房人的长房长孙。
    此时,墓碑前早已摆放着新鲜的贡品,墓碑也被擦拭一新。
    在众人围观之下,二叔先拿来一挂鞭炮放了一通,然后拿来香和蜡烛等东西。
    先在香炉两边点燃两只蜡烛,然后白策举着三炷香跪在墓碑前。
    白宗和白客则各自举着一炷香跪在父亲身后。
    三人手里的香被二叔点燃了,然后举着磕了三个头,这才缓缓起身。
    围观的父老乡亲们又寒暄一番,纷纷离去了。
    白策的兄弟姐妹中,眼下就剩二叔和三叔还留在白家沟。
    三叔常年在外干木匠活儿,家里只有三婶和两儿两女。
    乡亲们都散去后,二叔领着父子三人走向老房。
    白家的老房眼下二叔一家住着,三叔另外在谷底高处又建了一所宅院。
    在此之前,白策曾经对自己儿女把老房吹得天花乱坠,仿佛老房就是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一般的存在。
    其实,它跟白客他们在北方的家一个格局,只不过多了一进而以。
    最外面一进院子,也是两间正房,然后东西各两间厢房。
    只是由于南北风俗以及气候的不同,房子的格局稍有差异。
    尤其房子的形状更是大不相同。
    南方房子的房顶都是飞檐结构,铺着瓦的,房子也有棱有角。
    而北方房子的房顶都是平的,房子也四四方方。
    在南方人看来,死人才住四四方方的房子,活人的房子就要有棱有角。
    当然,这主要跟北方的气候有关。
    北方的房子,房顶要是盖瓦的话,几天就被大风刮走了。
    打眼看上去,这老房子年久失修了,到处破败。
    门楼上爬满青苔,院墙也破损了好几块儿。
    看起来远不如白客他们在北方的小院。
    但走到近前,看看房子的雕梁画栋,再看看一砖一瓦的构造,却不是白客他们北方的新房可比拟的。
    它自有一种岁月的味道在里面。
    穿过门楼,左右两边是廊道,可以直接走进外层的院子,也可以到达下一进院子。
    门楼正对的院子中间,一幢残破的照壁挡住了去路。
    照壁斑驳陆离,但还是能隐约看出用碎瓷碎片拼凑的几个字——荣华堂。
    第三房人白秉文虽然在白家沟站稳了脚跟,但也只能算是解决温饱,接近小康而已。
    住的房子也只是普通的砖瓦房。
    到了白秉文孙子这一辈儿,长子生了两个孙子。
    长孙映辉,次孙晓初。
    这哥俩成年后都十分能干,二十来岁就把生意做到下江了。
    他们往下江做桐油和中药材生意。
    他们做生意时先雇人砍伐树木制造木船,用木船运送各种物品到汉武或者魔都后,就连船带物一起卖掉。
    然后再坐船回来。
    几次三番后,发了点小财,然后哥俩翻修了以前的老房,盖了两进的院子。
    在照壁上还镶嵌了三个字:荣华堂。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62420/1673325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