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重生一九零二 > 第一百六十四章 越南基地,考察归国

第一百六十四章 越南基地,考察归国

推荐阅读:记忆之场同行人(群像)无双局(1v2 父子丼)缘浅(百合abo)哑巴A今夜沉沦(亲兄妹h)临时夫妻(nph)最优解(1v2 兄妹骨+青梅竹马)【正在更新】纯粹的爱拘魂(1V1,高H)滥情

    风不大,海浪也平静下去,无际的沉寂笼罩了整个空间,在大自然的交合中,一切都静默了。大海在天空下挺露出光润起伏的胸腹,太阳也露出了金色的脸庞。
    天边吹来一股凉气,使海面激起一阵颤栗,仿佛初升的太阳向天空舒出一口满足的叹息。
    秋j长出了一口气,转过回望大海的眼睛,急走几步,跟上了前方队友。
    将近半年的军训和学习,秋j已经在军校毕业,成为军衔为少尉的军官。最近一个月的时间,毕业的军官都在学习有关丛林作战、生存等知识,并进行了艰辛异常的适应性训练。得益于琼州得天独厚的环境,他们不必事到临头才把书本知识转换成实践。
    这当然也引起了军官们的种种猜想,广东、广西、云南,都有差不多的环境,所谓的大陆战略估计是要在这三省之一再度起事,重新掀起革命的高潮吧?
    但相关的布置和情报是保密的,上面不说,会员在原则上也是不许乱打听。直到接令出发动身,在海上航行,又换乘小船登岸,秋j等人依然不知道身在何处,目的地又是哪里。
    翻山过林,跋涉了一整天,一行三十余人终于来到了越南太平乡,这里已经是黄花探所盘踞的鸦南、牧山、安礼和友尚四个区共二十二个乡中的一个。
    虽然法人暂时奈何不了黄花探,把四个区划给他管辖,并定下三十年互不侵犯的协议,但谁都知道这协议不过是一纸空文,挑起事端、再起战争的理由并不缺乏。
    黄花探对此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一边招募各地人民到根据地屯垦,生产自给;一边派人到中国购买枪支弹药,加强武装力量。越南维新会领导人潘佩珠等前来联络,可谓是一拍即合,黄花探加入了维新会,又与复兴会达成相互支援的秘密协议,并把太平乡划给复兴会作为练兵休养之地。
    此时,夕阳刚刚接近西山,显得分外灿烂辉煌。山林在落日余辉中闪烁着红里透蓝的羽翎般的色彩。向西望去,连绵高山的巨大剪影像宇宙大厅里的一扇屏风,阳光从锯齿形的山后扇面似地向蓝色的天幕上喷射着金辉,远山被衬托成一片青紫。
    秋j站在山隘口,对此壮丽美景,不忍离去。这里将是她重新开始战斗的地方……林木葱茏的山坡上散落着村落、竹楼和部队的营区,有炊烟袅袅升起,训练场上结束训练的士兵正在列队回营。
    “天一黑,路就难走了,快走吧!”山顶哨卡的士兵好心地提醒着,不时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女人。
    秋j感激地点了点头,转身跟上队友,不知为何,跋涉了一天的脚步又变得轻快起来。
    众人到达营地,因为都是新来的人员,登记军官简单记录之后,便派人安排他们先去休息,明天上午九点再来接受分配。
    亚热带的环境是相似的,秋j已经在琼州适应了,但躺在竹床上却翻了几回身也无睡意。她索性大睁着眼睛,望着竹棚顶,心神飘飞……“嘟嘟”悠长的军号声漂浮回荡在军营里,秋j站在营房的路口,沐浴着阵阵晨风,军营对于她来说,已经是具有着特殊的温情、不可离开的地方,那紧张而又有趣的军校生活,又出现在她的梦中……
    天蒙蒙亮,露珠尚在叶梢上滚动之时,秋j已经走出了竹棚,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向训练场跑步而去。
    早操已经习惯,昨天赶了一天的路,也就算是野营拉练,对秋j 并没有什么影响。而且,训练场上已经是人声鼎沸,呐喊声、哨声、军号声、口令声响成了一片,足足有五六百人在进行着操练。
    这五六百人中有南洋各支部送来的忠诚会员,有琼州派来的骨干,还有说服争取过来的游离于越、滇桂边境的游杂武装。数量最多的便是旅越华侨,有河内复兴会支部的有力发动,又有离得近便的优势,人数足有一半以上。
    广西会党、游勇汹涌是由来已久,在中越边境地带更是便利,或至滇、桂,或至越境,利用清军与法人皆要谨慎过境的特点,避强就弱,成为最有效的生存之道。
    复兴会虽然认为会党、游勇有诸多不足,不以他们为主要发展对象,但也不是完全地抛弃。如果肯接受改造,肯接受军事训练和纪律约束,复兴会也不吝金钱和武器装备。
    虽然决定在滇、桂与越南接壤的地带发动起义,但复兴会依然是遵循了陈文强的策略和办法,那就是厚积薄发,务必要准备充分后再行动。而起事的首要条件便是至少要有三个营一千多人枪,这是不把琼州人马计算在内的。除去琼州派来的两百多骨干人员,则要招收七八百新兵才算达到基本要求。
    这个目标说多不多,要是放松标准,很快便会招满。但要忠诚、可靠的军队,就只能先精后广。慢是慢一点,但打起来有把握,可不敢象同盟会那样,凑个三五百人,还是良莠不齐、枪械不全就敢起义,说是捣乱倒更确切。
    当然,并不是说这种捣乱就没一点用处,但完全依靠会党,便几乎没有成功的希望。尽管现在的清军战斗力很差,可乍起时还能打下个城镇什么的,时间一长,旧式会党的弱点便暴露无遗,再加上后续的补充难以跟上,失败便是难以避免。
    看着训练场中新兵的操练,秋j在心中做着评估。经历过战阵,又学习了军事,她的眼界已经不是当初那般。
    与琼州基地内的士兵还有差距啊!秋j看着新兵的动作,很快便做出了判断。但让她感到欣慰的是,新兵具有着同样的热情和劲头。听那发自内心的呐喊吧,让人立时便有振奋的感觉。
    “敬礼!”声音打断了秋j的思索,也引过了她的注意力。
    葛智初一身军装,带着两个卫兵走了过来,看见秋j稍微愣了一下,转而笑着点了点头。
    秋j想敬礼,却发现自己是一身便装,只好苦笑了一下,把举到半空的手又放了下来。
    “昨天到的?”葛智初走过来,笑着问道:“我就说呢,没看到你的名字。今天就会分配工作,你,是军事还是后勤保障?”
    离开了这么长时间,葛智初还真不清楚秋j学的是什么专业。
    “军事。”秋j正色回答道:“我从军校毕业,被授予少尉军衔。”
    “秋少尉。”葛智初脸晒黑了,虽比秋j岁纪小,但举止却很成熟,点头赞赏道:“秋女侠嘛,就是要学军事,战阵冲杀,才合这个名字。很好,革命军中第一个女尉官,或者将成长为第一个女将军呢!”
    “谢你吉言。”秋j洒脱的性子并没改变,大方地笑道:“你呢,什么时候晋校级军官?”
    “呵呵。”葛智初看了一眼自己的上尉军衔,笑了起来,充满自信地说道:“最迟明年吧,只要打起仗来,晋升还不快?而且这次将是始终而持续的战斗,会打到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为止。”
    秋j兴奋起来,用力点了点头,又疑惑地问道:“长官,你是这里的最高指挥官吗?”
    “目前是。”葛智初调侃道:“但起事之时会有更高级别的领导前来坐镇指挥,那样才显出声势嘛!总不会让我这个无名小辈,一个上尉来当司令吧?”
    “前线总指挥还是可能的。”秋j猜测着说道:“毕竟你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最了解情况。”
    葛智初轻轻摇了摇头,更高的机密显然是秋j所不知道的,也不是他方便透露的。复兴会正派人全力做刘永福的工作,不仅是因为刘永福“声望素孚,威扬中外”,还因为刘永福曾答应革命军在广西起事后,将派黑旗军原部将吴凤典组织钦廉和左江一带壮汉族子弟踊跃参军。
    对此,葛智初是赞成的,广西出好兵,那可是历史有载,依着刘永福在广西的威望和名气,革命军自然能够大举扩充,实力猛涨。况且,刘永福已近六十,又不是太了解革命军的装备和作战特点,指挥作战的实权依然会落在复兴会的军事人员手中。
    “有空再聊。”葛智初点了点头,伸手指了指训练中的新兵,“你在这里看看也好,心中有数,才能带好分配给你的新兵。”
    秋j含笑颌首,目送着葛智初以挺拔的身姿走进了训练场,看着他站在指挥台上,背手扫视,威风凛凛的样子好生令人羡慕。
    人生的境遇啊,真是不可预测。曾几何时,葛智初还是东京众多留学生中毫不起眼的一个,现在已经成长为革命军的中坚力量;自己呢,如果不是机缘巧合,误打误撞,恐怕还不知在哪里空喊革命,却游离于真正的革命之外呢!
    秋j学习到的不仅是军事,复兴会内经常性的通报,以及给会员提供的政治学习资料,对她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一旦有时间进行冷静的思考,思想境界便会有所改变,更容易得出理智、清醒的判断。
    而切身的经历和体会,更让秋j认识到革命之大不易。从军队的组织、训练,到枪械、弹药、粮草、饷银、医药等的供应和补充,没有极大的实力,根本就无法支撑革命的进行。
    同盟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况,秋j是知道的,绝无可能进行如此巨大的投入。再比较组织纪律、运作方略、宣传发动等方面,更是差复兴会远矣!
    如此一来,革命胜利的希望在哪个团体,似乎便是很明显的事情。
    ……………
    复兴会在西南秘密准备,厉兵秣马,准备再度起事,竖起革命大旗。而国内,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到底是有利于革命,还是不利于革命,却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一九零六年七月十二日,出洋考察宪政的载泽团回到上海;七月二十一日,戴端团也回到了上海。考察团回归之日,各界人士纷纷前来迎接。显然,面对着国家积弱,大家都期待他们能给中国带来振兴的希望。
    而此次五大臣出洋考察,名为宪政考察,实际上则是政治法律、经济产业、教育文化、军事科技、社会福利、公共设施乃至礼教习俗等等,几乎无所不包。由于时间有限,加上要考察的国家和内容如此之多,难免会产生一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感觉。
    客观的说,这次五大臣的出洋考察,很大程度上更偏重于形式上的观察而难以提出实质性的、有效的操作建议。
    首先,在考察活动中,语言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五大臣中并无一人精通外国语言,他们在和外国政要或相关人员交流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大的语言障碍,而双方的沟通往往都需要随行的翻译人员或者在当地的中国留学生(也有一些曾经在中国生活并会说汉语的外国人)。
    由于大清帝国的语言人才极度缺乏,当时各种外语的翻译水平也很欠缺,正如考察团所云:“今远涉重洋于语言文字迥然不同之国,而使之考其文物制度,其不同暗摸辨苍黄,隔壁察媸妍也几希,”如此一来,双方的交流不但难以深入,反而经常出现误会及曲解之处。
    尽管有各种困难,但考察大臣们还是很有收获的。他们回国后向清廷复命的时候,提交了一份《考察宪政报告》。在报告中,考察大臣们明确指出,“立宪利于君,利于民,不利于官”,并正式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这个报告写得观点鲜明,气势宏伟,后来有人怀疑这不是出于五大臣的手笔,而是托人所作。据说,当时考察大臣将奏折的任务交给随员熊希龄,熊希龄则找到日本的杨度来帮忙,而杨度后来又找梁启超代写一部分。不管这件事是真是假,也不管这份报告是谁写的,但终究是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把立宪的要求正式提出来了。
    ……………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64178/1751201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