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格局大小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上岸(gl)、无双局(1v2 父子丼)、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被强取豪夺的恶毒女配(np强制)、皆其靡也(剧情nph)、《觊觎(女S男M,np)》、【星际abo】洛希极限(H)、两小无猜(校园1v1,高H)、
江宁钟山。
王安石、王旁父子对坐喝茶。
“很不错。我倒是没注意到,真正的用途原来在此。”王安石低声感慨,《工具论》的真正作用在于理清思维,他并不是没有完全注意到,只是以前没怎么在意。
“不过他这种方法,在破除狡辩,理清思维,不被人言语所惑是有作用的,但落于道德文章,剖析圣贤书,则不够力,可有可无,甚至反而会有所阻碍。”王安石语气里有一丝遗憾。
“这岂不是说这是鸡肋?”王旁笑道。
“鸡肋?”
王安石摇了摇头:“不仅不是鸡肋,反而是大有价值,我问你,你说黄金价高,还是一斗米价高?”
“常理来说自然是黄金价高,因为黄金能买到米,可是饥荒时期,则未必。”王旁笑说道。
王安石微微点了下头:“物以稀为贵,自周亡以来,天下文章汗牛充栋,论学习论讲道理的文章亦不在少数,但是所讲的大同小异,而这一篇,将道理细节一一剖析开来,这是前所未有的,就冲这个,他便不是鸡肋。”
“可我总觉得这方法很笨。”王旁说道。
王安石眉微微一耸:“你的感觉是对的,这就是专为普通百姓弄出来的方法。诸葛亮、周瑜、郭嘉这样的颖达聪敏,念头瞬息万变之士毕竟只在少数,所以这天下真正缺的正是这种为普通百姓所量身设计的学习方法。”
“父亲,虽然这是一个笨方法,可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
王安石微微摇头:“孔圣人讲因材施教,我们讲因人做事,诸葛孔明,周公瑾等聪明绝顶的自然不能用这些方法,用了反而阻止自己的念头的通达,久而久之,不仅没变聪明,反而会更笨,你说我们该不该用?”
“看来我们是不能用的。”王旁笑了笑,他眼中,父亲这样的人与诸葛亮、周公瑾等比,绝不逊色。
毕竟诸葛亮、周公瑾等之所以名气大,主要还是因为秦仙傲的《三国演义》,历史上这两人,虽然也名声不错,功绩很大,可和自己父亲比起来,又算什么?
“不是不能用,而是要少用。”王安石摆手道。
“少用?”王旁一愣。
“人一定要谦虚,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一般的事,我们一眼扫过便能明了里面的弯弯道道,可是这天下终究有那么些事,其奥妙是复杂繁芜,深奥玄妙的,便如这破译长生诀,段海峰半年三入阁,只是半年时间,便拿出三份成果,可你我又拿出多少,虽然我们志不在那里,但是也可看出天下我们不懂,我们理不清,摸不着头脑的事情还多着。……”王安石目光落在报上,很是感慨。
《工具论》乍一看似乎真是为笨人所提供的,可是真的智谋通达之士就用不着么?
王安石心里表示怀疑。
王旁眉微微一皱:“这么说来,岂不是秦仙傲光凭这一本《工具论》便能青史留有非常高的地位,甚至可与孔圣人……”
“比不了,他岂能与孔圣人相提并论。”王安石嗤之以鼻,“且不说,秦仙傲只有这么一个《工具论》,孔圣人所传之道,涉涉千千万,《工具论》冲其在孔圣人所讲学问中,只是其中一个‘学习’类别而己。”
“旁儿,你说百年之后,我、司马光、司马旦谁更得名?”
王旁一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历史地位确实很难说清楚,至于司马旦,此人是司马光的大哥,眼光敏锐,看事极准,才能极为出众,司马光受他影响最大,也最为信服他。
“孩儿不敢随意揣度。”王旁道。
“先说说为父与司马光,我们俩历史地位,数百年内无法说得清,可是数百年后,甚至千年,数千年后,为父绝对比他要高。”
“哦?”王旁还是第一次听王安石说起自己与司马光的历史地位,当即大感兴趣。
“我与司马光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敢不敢做事。”
“不做事才能不犯错。”
“司马君实便是这个道理,可这天下有时候,你不做事也是在犯错,大宋天下即是如此,三冗两积都是死守祖宗法,不积极应对而犯下的错。”
“我敢做事敢承担责任,敢犯错,司马光不做事犯错,你说谁高谁低?因此为父定言,历史地位,越往后,我越高,他不是个能撑起一片天地的真正干大事的人,做文人倒是很出色,他真正的地位也就是那一本《资治通鉴》。”
“至于为父与司马旦。”
“司马旦于实事往往有独到的眼光,为父远不及他。”王安石说道。
王旁也知道这确是事实,当年司马旦在王安石手下做事,王安石每每发布命令要做一些事时,司马旦往往提出这事这样做会有什么恶劣后果,该如何才能避免,王安石往往嗤之以鼻,可是事情做起来每每都是按司马旦所言的发展,王安石虽然什么也没说,可是事实就是事实,这些王安石预算不周留下的错误,历史也会记载的。
“虽然司马旦神机妙算,不输诸葛亮,而且也敢于做事,敢于得罪人,可是历史地位,他不仅不如司马光,更远不如为父。”王安石笑道。
“这又是为何?”王旁瞪着眼。
“我和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过于纠结细枝末节,眼里容不得沙子,所以他事事能料中,事事能做好,可就是官做不到京城。”
王旁点头,司马旦做事确实很厉害,可正因为厉害,为弱者申冤太多,所以他还是芝麻绿豆官时便得罪了无数的豪绅、豪强、大家族,大势力。
这些豪强在官场力量非常大,当年也就包文拯能够惹,可包文拯芝麻绿豆官时敢惹么?
而如今豪强在官场势力比包拯时还要大。
而司马旦芝麻小官时便将他们给得罪了个遍,这个时候还能够保护自己尚且不断升官,不连累司马光便已经是他做事谨慎,滴水不漏,怎么可能还进得了京城,所以司马旦一直都进不了京城。
“做不到京城,事情做得再多,也只不过是一些小事而已。他做千件小事的影响,不如为父做丞相时朱笔一挥,增一两字来得大,他如何能与我比历史地位?”王安石冷笑。
“司马旦着眼于小处,而不是大处。秦仙傲这篇《工具论》虽然不错,可与孔圣人比起来,便未免格局太小,也算是纠结于枝末细节,其成就再高也有限。”王安石微微一叹。
王旁也忍不住摇头叹息:“秦仙傲人才难得,想不到也会这样,落得和旦伯一个下场,太可惜了。”
“可惜?”
王安石哈哈一笑。
“旁儿,我说他格局太小只是指《工具论》,并不是指他秦仙傲。”
“啊?”王旁看着王安石。
“作为一个在野之人,他用白话文发行报纸,而且将报纸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这是格局小?”王安石双眼精光闪闪,“这报纸,若是不禁,天下会因此而大变,他秦仙傲只要掌握报纸,便扼住了天下百姓的咽喉,抓住了黎民的思想,其威力不比朝庭的旨意小,当年我变法,若是有这样深入民间的报纸作咽喉,下面的人再怎么阴奉阳违,也不敢做得如此过份,至此改革至今受人诟病。”
“报纸这东西,就是一个大手笔,只是这个大手笔,如同当年为父变法一样,会受到那些人的阻挠,能不能成功,只在二可之间。”
……
君如月、怜妙玉所写的《诡辩的艺术》一文,连载在报上的只是一个章节,真正重磅级的内容尚未抛出,按理说不会引起什么重视的。
可是因为这是在《工具论》连载结束之后刊登的。
而《工具论》虽然已经有不小的影响力,可是秦仙傲为何抛出此书,这本书作为神仙国的书籍强大在哪里,依然是武道界与普通百姓心头的迷惑。
想不通,自然想向秦仙傲询问答案。
只是大伙儿都没想到秦仙傲根本没给答案,而是刊登了一篇《知识的工具》的文章。
司马光,王安石、吕公著一个个解读着这一篇文章的内涵。
程颐、杨时、游酢等洛学高人,文彦博、曾布、韩忠彦……甚至苏轼、苏辙等虽然看法各有不同,也有赞扬,甚至佩服的,可是大都不怎么在意。
无数事实告诉他们,周边那些和他同时学习的蠢人们,往往一个道理,一篇文章要纠结许久,甚至数月,数年,一辈子,他们却能轻易钻研透。
讲道理在他们看来,就如同走路、吃饭一样容易,岂会弄不清其中条理,还要用《工具论》的方法来理?
就算要用到,这机会也绝不多。
可以说,越是聪明自信,年纪大,过了四五十岁的人,虽然不是人人都认为《工具论》讲的方法无用,可是在这方面‘知见障’远比其他人大。
反而是一些普通读书人,普通的百姓,市井之人看了这文章后,若有所思,或者直接相信不疑,甚至如获至宝关起门来对照着《工具论》细心研究起来。
当然像商容派,毛文秀的师兄弟们,这些最早发现《工具论》的真正用途,并且从中得到了大益处的则是另一番心情。
王安石、王旁父子对坐喝茶。
“很不错。我倒是没注意到,真正的用途原来在此。”王安石低声感慨,《工具论》的真正作用在于理清思维,他并不是没有完全注意到,只是以前没怎么在意。
“不过他这种方法,在破除狡辩,理清思维,不被人言语所惑是有作用的,但落于道德文章,剖析圣贤书,则不够力,可有可无,甚至反而会有所阻碍。”王安石语气里有一丝遗憾。
“这岂不是说这是鸡肋?”王旁笑道。
“鸡肋?”
王安石摇了摇头:“不仅不是鸡肋,反而是大有价值,我问你,你说黄金价高,还是一斗米价高?”
“常理来说自然是黄金价高,因为黄金能买到米,可是饥荒时期,则未必。”王旁笑说道。
王安石微微点了下头:“物以稀为贵,自周亡以来,天下文章汗牛充栋,论学习论讲道理的文章亦不在少数,但是所讲的大同小异,而这一篇,将道理细节一一剖析开来,这是前所未有的,就冲这个,他便不是鸡肋。”
“可我总觉得这方法很笨。”王旁说道。
王安石眉微微一耸:“你的感觉是对的,这就是专为普通百姓弄出来的方法。诸葛亮、周瑜、郭嘉这样的颖达聪敏,念头瞬息万变之士毕竟只在少数,所以这天下真正缺的正是这种为普通百姓所量身设计的学习方法。”
“父亲,虽然这是一个笨方法,可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
王安石微微摇头:“孔圣人讲因材施教,我们讲因人做事,诸葛孔明,周公瑾等聪明绝顶的自然不能用这些方法,用了反而阻止自己的念头的通达,久而久之,不仅没变聪明,反而会更笨,你说我们该不该用?”
“看来我们是不能用的。”王旁笑了笑,他眼中,父亲这样的人与诸葛亮、周公瑾等比,绝不逊色。
毕竟诸葛亮、周公瑾等之所以名气大,主要还是因为秦仙傲的《三国演义》,历史上这两人,虽然也名声不错,功绩很大,可和自己父亲比起来,又算什么?
“不是不能用,而是要少用。”王安石摆手道。
“少用?”王旁一愣。
“人一定要谦虚,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一般的事,我们一眼扫过便能明了里面的弯弯道道,可是这天下终究有那么些事,其奥妙是复杂繁芜,深奥玄妙的,便如这破译长生诀,段海峰半年三入阁,只是半年时间,便拿出三份成果,可你我又拿出多少,虽然我们志不在那里,但是也可看出天下我们不懂,我们理不清,摸不着头脑的事情还多着。……”王安石目光落在报上,很是感慨。
《工具论》乍一看似乎真是为笨人所提供的,可是真的智谋通达之士就用不着么?
王安石心里表示怀疑。
王旁眉微微一皱:“这么说来,岂不是秦仙傲光凭这一本《工具论》便能青史留有非常高的地位,甚至可与孔圣人……”
“比不了,他岂能与孔圣人相提并论。”王安石嗤之以鼻,“且不说,秦仙傲只有这么一个《工具论》,孔圣人所传之道,涉涉千千万,《工具论》冲其在孔圣人所讲学问中,只是其中一个‘学习’类别而己。”
“旁儿,你说百年之后,我、司马光、司马旦谁更得名?”
王旁一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历史地位确实很难说清楚,至于司马旦,此人是司马光的大哥,眼光敏锐,看事极准,才能极为出众,司马光受他影响最大,也最为信服他。
“孩儿不敢随意揣度。”王旁道。
“先说说为父与司马光,我们俩历史地位,数百年内无法说得清,可是数百年后,甚至千年,数千年后,为父绝对比他要高。”
“哦?”王旁还是第一次听王安石说起自己与司马光的历史地位,当即大感兴趣。
“我与司马光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敢不敢做事。”
“不做事才能不犯错。”
“司马君实便是这个道理,可这天下有时候,你不做事也是在犯错,大宋天下即是如此,三冗两积都是死守祖宗法,不积极应对而犯下的错。”
“我敢做事敢承担责任,敢犯错,司马光不做事犯错,你说谁高谁低?因此为父定言,历史地位,越往后,我越高,他不是个能撑起一片天地的真正干大事的人,做文人倒是很出色,他真正的地位也就是那一本《资治通鉴》。”
“至于为父与司马旦。”
“司马旦于实事往往有独到的眼光,为父远不及他。”王安石说道。
王旁也知道这确是事实,当年司马旦在王安石手下做事,王安石每每发布命令要做一些事时,司马旦往往提出这事这样做会有什么恶劣后果,该如何才能避免,王安石往往嗤之以鼻,可是事情做起来每每都是按司马旦所言的发展,王安石虽然什么也没说,可是事实就是事实,这些王安石预算不周留下的错误,历史也会记载的。
“虽然司马旦神机妙算,不输诸葛亮,而且也敢于做事,敢于得罪人,可是历史地位,他不仅不如司马光,更远不如为父。”王安石笑道。
“这又是为何?”王旁瞪着眼。
“我和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过于纠结细枝末节,眼里容不得沙子,所以他事事能料中,事事能做好,可就是官做不到京城。”
王旁点头,司马旦做事确实很厉害,可正因为厉害,为弱者申冤太多,所以他还是芝麻绿豆官时便得罪了无数的豪绅、豪强、大家族,大势力。
这些豪强在官场力量非常大,当年也就包文拯能够惹,可包文拯芝麻绿豆官时敢惹么?
而如今豪强在官场势力比包拯时还要大。
而司马旦芝麻小官时便将他们给得罪了个遍,这个时候还能够保护自己尚且不断升官,不连累司马光便已经是他做事谨慎,滴水不漏,怎么可能还进得了京城,所以司马旦一直都进不了京城。
“做不到京城,事情做得再多,也只不过是一些小事而已。他做千件小事的影响,不如为父做丞相时朱笔一挥,增一两字来得大,他如何能与我比历史地位?”王安石冷笑。
“司马旦着眼于小处,而不是大处。秦仙傲这篇《工具论》虽然不错,可与孔圣人比起来,便未免格局太小,也算是纠结于枝末细节,其成就再高也有限。”王安石微微一叹。
王旁也忍不住摇头叹息:“秦仙傲人才难得,想不到也会这样,落得和旦伯一个下场,太可惜了。”
“可惜?”
王安石哈哈一笑。
“旁儿,我说他格局太小只是指《工具论》,并不是指他秦仙傲。”
“啊?”王旁看着王安石。
“作为一个在野之人,他用白话文发行报纸,而且将报纸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这是格局小?”王安石双眼精光闪闪,“这报纸,若是不禁,天下会因此而大变,他秦仙傲只要掌握报纸,便扼住了天下百姓的咽喉,抓住了黎民的思想,其威力不比朝庭的旨意小,当年我变法,若是有这样深入民间的报纸作咽喉,下面的人再怎么阴奉阳违,也不敢做得如此过份,至此改革至今受人诟病。”
“报纸这东西,就是一个大手笔,只是这个大手笔,如同当年为父变法一样,会受到那些人的阻挠,能不能成功,只在二可之间。”
……
君如月、怜妙玉所写的《诡辩的艺术》一文,连载在报上的只是一个章节,真正重磅级的内容尚未抛出,按理说不会引起什么重视的。
可是因为这是在《工具论》连载结束之后刊登的。
而《工具论》虽然已经有不小的影响力,可是秦仙傲为何抛出此书,这本书作为神仙国的书籍强大在哪里,依然是武道界与普通百姓心头的迷惑。
想不通,自然想向秦仙傲询问答案。
只是大伙儿都没想到秦仙傲根本没给答案,而是刊登了一篇《知识的工具》的文章。
司马光,王安石、吕公著一个个解读着这一篇文章的内涵。
程颐、杨时、游酢等洛学高人,文彦博、曾布、韩忠彦……甚至苏轼、苏辙等虽然看法各有不同,也有赞扬,甚至佩服的,可是大都不怎么在意。
无数事实告诉他们,周边那些和他同时学习的蠢人们,往往一个道理,一篇文章要纠结许久,甚至数月,数年,一辈子,他们却能轻易钻研透。
讲道理在他们看来,就如同走路、吃饭一样容易,岂会弄不清其中条理,还要用《工具论》的方法来理?
就算要用到,这机会也绝不多。
可以说,越是聪明自信,年纪大,过了四五十岁的人,虽然不是人人都认为《工具论》讲的方法无用,可是在这方面‘知见障’远比其他人大。
反而是一些普通读书人,普通的百姓,市井之人看了这文章后,若有所思,或者直接相信不疑,甚至如获至宝关起门来对照着《工具论》细心研究起来。
当然像商容派,毛文秀的师兄弟们,这些最早发现《工具论》的真正用途,并且从中得到了大益处的则是另一番心情。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67137/185592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