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43节
推荐阅读:黑莲花师尊他拒绝成仙、误惹两个校草哥哥、暧昧生活、临时夫妻(nph)、记忆之场、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奉君天上客(短篇合集)、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缠枝(贵族学院文 np)、小梨花(校园h1V1)、
古青青却不知道这回事,视频做的内容很翔实,画面配得也不错,浏览量还挺高的。
她美滋滋地看着后台的收益,于是按部就班地做出了第四期。五天后,天幕按时播放。
【hello大家好啊,盘点唐宋十大诗人第四期来啦。】
【第四位诗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爱国诗人,爱国这个词汇脱离了文学范畴,当然,不是说他诗文写得不够好,他在文学史上也很有地位。】
【有人说,他是文官里最会打的,武官里最会写诗词的。】
第26章 霍去病辛弃疾你是我转世吗
【大家听到这里想必已经猜出来了,没错,他就是"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南宋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爷爷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铁粉,所以给孙子取名辛弃疾,向偶像致敬。】
天幕此话一出,很多人为之震惊。文官里最能打的?武官里最会写诗的?
他们关于诗人的印象几乎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跟打仗搭不上关系,这辛弃疾到底做了什么,竟然能得到这样的评价?
明朝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听到天幕的描述,笑意盈盈:"果然是他。"她特别喜欢辛弃疾那一首《贺新郎》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所以自称柳如是。
她虽是一烟花女子,却和偶像一样拥有浓烈的爱国情怀。
三国时期,曹操听到这种描述,思绪天马行空。他文能治国平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天幕不就是在说他吗?
要不是只盘点唐宋,他必然榜上有名啊。
他津津有味念出自己前段时间写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武王打下天下,临终前把年幼的儿子托付给弟弟周公。大家都觉得周公会篡位,结果周公忠于兄长,也忠于侄子,做了一辈子忠臣,他的美名为后人称道。
他也想和周公一样做大汉的忠臣。
曹操摸着胡须,满怀期待地看着天幕。天幕盘点完唐宋,应该会盘点一下东汉末年吧。
想必天幕对自己的评价应该是“文武全才”“大汉忠臣”“再世周公”。
宴会上,汉武帝刘彻没听说过偶像这个称呼,但从古青青的语气中,能听得出来是个好词。
他顿时高兴不已,这个辛弃疾的爷爷辛赞真有眼光!
冠军侯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深受他的宠爱,天幕夸冠军侯等于夸他。汉武帝刘彻笑着看向席间的霍去病:"天幕说冠军侯是西汉名将,真是贴切,朕得冠军侯,犹如燕昭王得乐毅,何其幸也。”
冠军侯出道即巅峰,十八岁以八百骑兵斩首两千,一战封侯。
在这个时间,汉匈两方还没有进行漠北大决战,霍去病还没有封狼居胥,却已经是闪闪发光的名将。
霍去病连忙谦让地说:
“臣哪里能与乐毅将军相提并论?”
“有什么不敢的?”汉武帝刘彻笑意盈盈:“你现在还年轻,才二十出头,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还有大把年纪可以供你建功立业。李牧和白起这些从前的武安君都未必比得过你。”
汉武帝刘彻倒是没有捧杀的意思,他是真的非常喜欢霍去病。
霍去病是卫子夫姐姐卫少儿的私生子。汉武帝刘彻也算是看着霍去病长大,把他当儿子看,并不把他当外人。
“儿子”现在战功赫赫,太让他脸上增光了,比仁弱的太子刘据好多了。再说了,汉武帝刘彻也有在马上建功立业的梦想,看到霍去病,就像是看到了理想。
这让他如何不喜欢霍去病呢?
霍去病被汉武帝刘彻说得心潮澎湃,他也很崇拜这些武安君。汉武帝刘彻决定进攻匈奴,年轻的他有大把建功立业的时间和机会,肯定能超过这些武安君吧!汉武帝笑着指点:"趁着现在年轻,学得进去,有空多读点孙子和吴起的兵法,将来出兵漠北就有用了。”
霍去病平时谨遵卫青的教诲,表现得很谦逊,碰到打仗这事,却非常傲气。他微微抬起下巴,志得意满地说:"我不用学。"“为什么?”
“古兵法已经落后了,打仗的时候,我会制定对应的策略。”汉武帝哑然失笑:"你呀你。"真是一位开天辟地似的将才啊!他何其有幸能拥有霍去病?
想到此,他有些感慨:"那南宋被金人打得节节败退,如今却有和霍去病类似的辛弃疾,应该能打回去了。”
霍去病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天幕,心中升起无限的好奇,满怀探究之心。自己未来的粉丝给孙子取和他类似的名字,来致敬自己。这层渊源让他倍感奇妙。
所以他天然对辛弃疾观感有些特别,多了不少关注。
辛弃疾也是武将吗?也和他一样去打匈奴了吗?能打得过他吗?
辛弃疾前些天痛扁了一顿对先贤李清照评头论足的文人,怒而写了一首词,骂那些文人。
怎么能这么说他偶像呢,简直民风败坏!
这时,妻子范氏突然推开门,仿佛有什么大喜事发生,喜气洋洋地说:“快出来看天幕,你和易安居士一样上榜了,也是一位干古词人呢。”
他没有注意到,辛弃疾听到他的话之后有些发愣、并没有露出喜悦的神色。妻子笑呵呵地说:“得去看看祖坟,肯定已经冒青烟了。”
这是一件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啊,辛弃疾的爷爷泉下有知,也会高兴得痛哭流涕。
然而辛弃疾却放下笔,深深地叹气,又高兴又无奈。
唐代大诗人杜牧希望和祖先一样封侯拜相、光宗耀祖,写诗并不是杜牧的本业。
对辛弃疾来说,也一样。
作词是他宦游生活的调剂品,他希望和霍去病一样北伐。比起“词人辛弃疾”,他更想听到“抗金名将辛弃疾”。
天音兀自说道:【辛弃疾和李清照一样也是山东人,可是跟李清照不一样,他出生的时候,山东已经沦陷了。中原已经被金兵所占领。】
【他们家不是不想跑,可是家里族人太多,导致没有宋高宗赵构跑得快,只能留在了金兵的占领区讨生活。】
【辛弃疾的爷爷在金朝任开封市市长,官职不小。】
【可爷爷身在曹营心在汉,非常心忧祖国,经常给辛弃疾灌输爱国思想,希望他能揭竿反金。】
【耳濡目染之下,出生在沦陷区的辛弃疾没有忘了远在南方的南宋,一心想要跟南宋取得关系,回到汉人的地界。】
【但是,南宋朝廷是有些双标的属性在身上的。南宋朝廷自己南迁过河,却看不起那些从沦陷区逃过来的人,把他们叫做叫"归正人",也就是从良的意思。】
【这是一个蔑称,明摆着搞地域歧视。】
【据史料记载,宋朝有时候还封锁淮水不许南渡,甚至目为“盗贼”,明揭榜示,来者即行剿杀。】*
此话一出,无数朝代的人哑然失笑,唏嘘不已,议论纷纷。
年迈的杜甫忧国忧民,看到这种离谱的场景,心都碎了:“大宋啊大宋,对外唯唯诺诺,对内……”
“只有皇室的命算命,普通百姓的命就不算命吗?”“宁做大唐犬,不做大宋人。”
他正逢安史之乱,对这个支离破碎的天下很失望。可和大宋相比,他突然觉得大唐没差到那种地步。
南宋,那些身处沦陷区的百姓看向南方,心像是被挖了个大洞,呼啦呼啦地漏风。
祖祖辈
辈告诉他们,他们不是大金人,他们是大宋人。
他们一直对长江那一头的大宋报以真切的向往,盼着大宋打过来,或者等到有机会的时候,他们主动过去。这样就能重归故国了。
如今天幕却告诉他们假的,全是假的。
南宋朝廷不仅不想打回来,还嫌弃处在沦陷区的他们。无数义士涕泪满襟。他们怀念大宋,大宋却不要他们。
辛弃疾的故乡山东多响马。王莽时期,赤眉军在这里起义。唐朝时,黄巢在这里发家。
如今,这里正酝酿着南宋最有影响力的抗金起义军——红袄军。
这支军队穿着红色的衣服,所以得到这个称号。他们在抗金事业上,立下汗马功劳。金国无比仇恨红袄军。
红袄军首领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武力超群,梨花枪威震八方,在军中地位很高。
她听到天幕的话,陷入深深的沉默。
金人贵族对山东沦陷区的农民的剥削非常严重,他们建立红袄军是为了抵抗金人。
她和
哥哥还是心念着祖国。起义只是为了抗金,没有针对朝廷的意思。
可"归正人"的称呼实在是让她太心寒了。
宋朝开国皇帝听到这种消息,都气闷了,额头青筋直跳:"天幕骂得好,骂得好,不过骂得还不够。”
“忠人义士想要过河,还不被允许,这还有天理吗!”普通百姓被金兵躁.躏,想要过河求生,居然还被标记为盗贼,这还有王法吗?”
弟弟赵光义看到哥哥被气得双目通红,心里笑嘻嘻,对哥哥的后代抱以崇高的嘲讽。
不过他还是聪明的,思来想去,安抚道:“长江虽然是天险,过河难度很大,但不是不能过河。金兵伪装成普通百姓,随便坐条小船,就能长驱直入。再说了,即使那些百姓不是金兵,也有可能是有歹心的探子。“南宋朝廷不让人过河,也有一定道理。"
开国皇帝赵匡胤闻言,觉得能说得通,可还是不能接受。
“说到底还不是那南宋朝廷一手造成了这种局面。如果他们不逃,这些百姓又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怎么会被迫成为归正人?这是他们造的孽。"
突然间,赵匡
胤以史为鉴,想到了都城的事情。
对了。南宋朝廷惧怕蛮夷过长江,北宋朝廷也怕蛮夷过黄河。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早早看出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一直想把都城迁到洛阳,然后迁到长安。
可是之前弟弟赵光义搬出来名将吴起的话:“在德不在险”。
朝廷官员也觉得汴京身为交通枢纽,经过多朝积淀,很繁华,比被毁的洛阳好多了。
出于种种考虑,他们不想迁都。
赵匡胤之前妥协了,现在看到北宋的结局,冷着脸看向赵光义和文武百官:“就是你们之前不让朕迁都到洛阳,所以才会发生那靖康耻,你们也是罪人。”
"汴京古往今来被称为四战之地可不是开玩笑的,周围没有任何天险。北方的蛮夷只要一过黄河,就能打到汴京。”
“谁又能管得了浩浩荡荡的河流呢?永远只能被动挨打。”“这下还要拦着朕迁都吗?”赵光义和文武百官陷入沉默。
开封确实无险可守,连皇帝都金兵长驱直入掳走了,这个都城好像确实不太能住。
【辛弃疾想来想去,自己身上没有功劳的话,回到南边,也要被歧视。那就趁自己还在沦陷区,做出一点功劳来!】
【金国学习汉文化,也把科举考试学过去了。辛弃疾就借科举考试的方便,前去金国的首都,绘制首都重要据点的地图。】
【号称南宋詹姆斯邦德。】
【金兵非常残暴,盘剥百姓,沦陷区的百姓苦不堪言,起义军一波接着一波。】
【辛弃疾虽然出生在沦陷地,可是对金朝没有好感,于是揭竿而起,拉起了两干人的队伍,投奔了起义军首领耿京。】
【辛弃疾有家学渊源,读书很多,非常聪明,能说会道。】【起义军首领耿京一看,哎呀,这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呀!】
她美滋滋地看着后台的收益,于是按部就班地做出了第四期。五天后,天幕按时播放。
【hello大家好啊,盘点唐宋十大诗人第四期来啦。】
【第四位诗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爱国诗人,爱国这个词汇脱离了文学范畴,当然,不是说他诗文写得不够好,他在文学史上也很有地位。】
【有人说,他是文官里最会打的,武官里最会写诗词的。】
第26章 霍去病辛弃疾你是我转世吗
【大家听到这里想必已经猜出来了,没错,他就是"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南宋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爷爷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铁粉,所以给孙子取名辛弃疾,向偶像致敬。】
天幕此话一出,很多人为之震惊。文官里最能打的?武官里最会写诗的?
他们关于诗人的印象几乎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跟打仗搭不上关系,这辛弃疾到底做了什么,竟然能得到这样的评价?
明朝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听到天幕的描述,笑意盈盈:"果然是他。"她特别喜欢辛弃疾那一首《贺新郎》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所以自称柳如是。
她虽是一烟花女子,却和偶像一样拥有浓烈的爱国情怀。
三国时期,曹操听到这种描述,思绪天马行空。他文能治国平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天幕不就是在说他吗?
要不是只盘点唐宋,他必然榜上有名啊。
他津津有味念出自己前段时间写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武王打下天下,临终前把年幼的儿子托付给弟弟周公。大家都觉得周公会篡位,结果周公忠于兄长,也忠于侄子,做了一辈子忠臣,他的美名为后人称道。
他也想和周公一样做大汉的忠臣。
曹操摸着胡须,满怀期待地看着天幕。天幕盘点完唐宋,应该会盘点一下东汉末年吧。
想必天幕对自己的评价应该是“文武全才”“大汉忠臣”“再世周公”。
宴会上,汉武帝刘彻没听说过偶像这个称呼,但从古青青的语气中,能听得出来是个好词。
他顿时高兴不已,这个辛弃疾的爷爷辛赞真有眼光!
冠军侯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深受他的宠爱,天幕夸冠军侯等于夸他。汉武帝刘彻笑着看向席间的霍去病:"天幕说冠军侯是西汉名将,真是贴切,朕得冠军侯,犹如燕昭王得乐毅,何其幸也。”
冠军侯出道即巅峰,十八岁以八百骑兵斩首两千,一战封侯。
在这个时间,汉匈两方还没有进行漠北大决战,霍去病还没有封狼居胥,却已经是闪闪发光的名将。
霍去病连忙谦让地说:
“臣哪里能与乐毅将军相提并论?”
“有什么不敢的?”汉武帝刘彻笑意盈盈:“你现在还年轻,才二十出头,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还有大把年纪可以供你建功立业。李牧和白起这些从前的武安君都未必比得过你。”
汉武帝刘彻倒是没有捧杀的意思,他是真的非常喜欢霍去病。
霍去病是卫子夫姐姐卫少儿的私生子。汉武帝刘彻也算是看着霍去病长大,把他当儿子看,并不把他当外人。
“儿子”现在战功赫赫,太让他脸上增光了,比仁弱的太子刘据好多了。再说了,汉武帝刘彻也有在马上建功立业的梦想,看到霍去病,就像是看到了理想。
这让他如何不喜欢霍去病呢?
霍去病被汉武帝刘彻说得心潮澎湃,他也很崇拜这些武安君。汉武帝刘彻决定进攻匈奴,年轻的他有大把建功立业的时间和机会,肯定能超过这些武安君吧!汉武帝笑着指点:"趁着现在年轻,学得进去,有空多读点孙子和吴起的兵法,将来出兵漠北就有用了。”
霍去病平时谨遵卫青的教诲,表现得很谦逊,碰到打仗这事,却非常傲气。他微微抬起下巴,志得意满地说:"我不用学。"“为什么?”
“古兵法已经落后了,打仗的时候,我会制定对应的策略。”汉武帝哑然失笑:"你呀你。"真是一位开天辟地似的将才啊!他何其有幸能拥有霍去病?
想到此,他有些感慨:"那南宋被金人打得节节败退,如今却有和霍去病类似的辛弃疾,应该能打回去了。”
霍去病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天幕,心中升起无限的好奇,满怀探究之心。自己未来的粉丝给孙子取和他类似的名字,来致敬自己。这层渊源让他倍感奇妙。
所以他天然对辛弃疾观感有些特别,多了不少关注。
辛弃疾也是武将吗?也和他一样去打匈奴了吗?能打得过他吗?
辛弃疾前些天痛扁了一顿对先贤李清照评头论足的文人,怒而写了一首词,骂那些文人。
怎么能这么说他偶像呢,简直民风败坏!
这时,妻子范氏突然推开门,仿佛有什么大喜事发生,喜气洋洋地说:“快出来看天幕,你和易安居士一样上榜了,也是一位干古词人呢。”
他没有注意到,辛弃疾听到他的话之后有些发愣、并没有露出喜悦的神色。妻子笑呵呵地说:“得去看看祖坟,肯定已经冒青烟了。”
这是一件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啊,辛弃疾的爷爷泉下有知,也会高兴得痛哭流涕。
然而辛弃疾却放下笔,深深地叹气,又高兴又无奈。
唐代大诗人杜牧希望和祖先一样封侯拜相、光宗耀祖,写诗并不是杜牧的本业。
对辛弃疾来说,也一样。
作词是他宦游生活的调剂品,他希望和霍去病一样北伐。比起“词人辛弃疾”,他更想听到“抗金名将辛弃疾”。
天音兀自说道:【辛弃疾和李清照一样也是山东人,可是跟李清照不一样,他出生的时候,山东已经沦陷了。中原已经被金兵所占领。】
【他们家不是不想跑,可是家里族人太多,导致没有宋高宗赵构跑得快,只能留在了金兵的占领区讨生活。】
【辛弃疾的爷爷在金朝任开封市市长,官职不小。】
【可爷爷身在曹营心在汉,非常心忧祖国,经常给辛弃疾灌输爱国思想,希望他能揭竿反金。】
【耳濡目染之下,出生在沦陷区的辛弃疾没有忘了远在南方的南宋,一心想要跟南宋取得关系,回到汉人的地界。】
【但是,南宋朝廷是有些双标的属性在身上的。南宋朝廷自己南迁过河,却看不起那些从沦陷区逃过来的人,把他们叫做叫"归正人",也就是从良的意思。】
【这是一个蔑称,明摆着搞地域歧视。】
【据史料记载,宋朝有时候还封锁淮水不许南渡,甚至目为“盗贼”,明揭榜示,来者即行剿杀。】*
此话一出,无数朝代的人哑然失笑,唏嘘不已,议论纷纷。
年迈的杜甫忧国忧民,看到这种离谱的场景,心都碎了:“大宋啊大宋,对外唯唯诺诺,对内……”
“只有皇室的命算命,普通百姓的命就不算命吗?”“宁做大唐犬,不做大宋人。”
他正逢安史之乱,对这个支离破碎的天下很失望。可和大宋相比,他突然觉得大唐没差到那种地步。
南宋,那些身处沦陷区的百姓看向南方,心像是被挖了个大洞,呼啦呼啦地漏风。
祖祖辈
辈告诉他们,他们不是大金人,他们是大宋人。
他们一直对长江那一头的大宋报以真切的向往,盼着大宋打过来,或者等到有机会的时候,他们主动过去。这样就能重归故国了。
如今天幕却告诉他们假的,全是假的。
南宋朝廷不仅不想打回来,还嫌弃处在沦陷区的他们。无数义士涕泪满襟。他们怀念大宋,大宋却不要他们。
辛弃疾的故乡山东多响马。王莽时期,赤眉军在这里起义。唐朝时,黄巢在这里发家。
如今,这里正酝酿着南宋最有影响力的抗金起义军——红袄军。
这支军队穿着红色的衣服,所以得到这个称号。他们在抗金事业上,立下汗马功劳。金国无比仇恨红袄军。
红袄军首领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武力超群,梨花枪威震八方,在军中地位很高。
她听到天幕的话,陷入深深的沉默。
金人贵族对山东沦陷区的农民的剥削非常严重,他们建立红袄军是为了抵抗金人。
她和
哥哥还是心念着祖国。起义只是为了抗金,没有针对朝廷的意思。
可"归正人"的称呼实在是让她太心寒了。
宋朝开国皇帝听到这种消息,都气闷了,额头青筋直跳:"天幕骂得好,骂得好,不过骂得还不够。”
“忠人义士想要过河,还不被允许,这还有天理吗!”普通百姓被金兵躁.躏,想要过河求生,居然还被标记为盗贼,这还有王法吗?”
弟弟赵光义看到哥哥被气得双目通红,心里笑嘻嘻,对哥哥的后代抱以崇高的嘲讽。
不过他还是聪明的,思来想去,安抚道:“长江虽然是天险,过河难度很大,但不是不能过河。金兵伪装成普通百姓,随便坐条小船,就能长驱直入。再说了,即使那些百姓不是金兵,也有可能是有歹心的探子。“南宋朝廷不让人过河,也有一定道理。"
开国皇帝赵匡胤闻言,觉得能说得通,可还是不能接受。
“说到底还不是那南宋朝廷一手造成了这种局面。如果他们不逃,这些百姓又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怎么会被迫成为归正人?这是他们造的孽。"
突然间,赵匡
胤以史为鉴,想到了都城的事情。
对了。南宋朝廷惧怕蛮夷过长江,北宋朝廷也怕蛮夷过黄河。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早早看出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一直想把都城迁到洛阳,然后迁到长安。
可是之前弟弟赵光义搬出来名将吴起的话:“在德不在险”。
朝廷官员也觉得汴京身为交通枢纽,经过多朝积淀,很繁华,比被毁的洛阳好多了。
出于种种考虑,他们不想迁都。
赵匡胤之前妥协了,现在看到北宋的结局,冷着脸看向赵光义和文武百官:“就是你们之前不让朕迁都到洛阳,所以才会发生那靖康耻,你们也是罪人。”
"汴京古往今来被称为四战之地可不是开玩笑的,周围没有任何天险。北方的蛮夷只要一过黄河,就能打到汴京。”
“谁又能管得了浩浩荡荡的河流呢?永远只能被动挨打。”“这下还要拦着朕迁都吗?”赵光义和文武百官陷入沉默。
开封确实无险可守,连皇帝都金兵长驱直入掳走了,这个都城好像确实不太能住。
【辛弃疾想来想去,自己身上没有功劳的话,回到南边,也要被歧视。那就趁自己还在沦陷区,做出一点功劳来!】
【金国学习汉文化,也把科举考试学过去了。辛弃疾就借科举考试的方便,前去金国的首都,绘制首都重要据点的地图。】
【号称南宋詹姆斯邦德。】
【金兵非常残暴,盘剥百姓,沦陷区的百姓苦不堪言,起义军一波接着一波。】
【辛弃疾虽然出生在沦陷地,可是对金朝没有好感,于是揭竿而起,拉起了两干人的队伍,投奔了起义军首领耿京。】
【辛弃疾有家学渊源,读书很多,非常聪明,能说会道。】【起义军首领耿京一看,哎呀,这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呀!】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73551/1922285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