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殿下成功之后 第187节
推荐阅读:深度占有(高干1v1h)、临时夫妻(nph)、白月光是金主他哥(H)、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非法入侵 (GB)、晴日物语、【星际abo】洛希极限(H)、招蜂引蝶、玩心、小兔子乖乖(青梅竹马1V1 神话)、
“让他们有心思很容易,只要对外放话说不收束脩、食宿皆免,拥有求学之心的人就能把学堂的门槛都踏破。”杨世醒道。
“出不起银子的是户部。朝廷各项都要支出,户部就是掏光口袋也顶不住,只能先盯着要紧的来。而在目前,兴办学堂不是什么要事。”
阮问颖明白这些,她在帮忙给他整理奏折时看过不少上面写的内容,知晓各地每天发生着种种事端,即使是最小的事端也比兴办学堂要急。
毕竟,不办学堂,百姓不会有性命之忧,而一些别的事情,譬如修建堤坝、开山辟地之类,不尽快完成的话,百姓的生活真的会受到影响。
但她也明白,读书明理很重要,不仅对个人,也对天下、对朝堂。
就像双雅的家人,他们原本可以凭借横财兴旺发达,却最终因为目光短浅而陷入更悲惨的境地,这里头不能不说没有读书的缘故。
她有些惆怅地叹了口气。
身旁人发出一声询问:“好好的,为何无故叹气?在为我说的事感到不开心?”
“不是。”她摇摇头,把双雅一家人的事同他说了,闷闷道,“我只是有种无力感。原本以为她在回去后过得很好,没想到会经历这么多的变故……难道当真是命中注定?”
因为生于农户而过得穷苦,因为过得穷苦而不能读书,因为不能读书而无法明理,以致守财不住、受人蒙骗,终归竹篮打水一场空。
杨世醒淡淡回她:“即使真是命中注定,也与读书明理无关。你不妨想想,倘若你说的这家人知足常乐、不贪求无度,他们会沦落到这般下场吗?因由皆在他们自身。”
“可他们不正是因为没有读书,才不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吗?”
“读了书就能懂了?有多少人读了一辈子书、当了一辈子官,都败在了‘贪’这个字上?管不住自己,纵有金山银海也迟早不继。读书是很重要,但不是不读书一个人就毁了。”
阮问颖听得有些发怔,觉得他说得有点道理,又有点没道理。
她道:“照你这么说,一个人的品性如何,与他的出身无关了?”
杨世醒慢悠悠把书卷翻过一页:“我只能说没有太大的相关。”
“就拿我自己来举例,如果我没有出生在宫中,而是作为一名路边弃婴长大,侥幸得到一笔横财,你觉得我会怎么样?也同你讲的那家人一样,挥霍无度、上当受骗么?”
“当然不会。”她不假思索道,“你一定会好好利用那笔钱财,彻底摆脱原来的日子。”甚至不需要那笔财,他就能自己闯出一条路。她相信他会成功的,他注定不会泯然众人。
杨世醒轻声一笑:“所以你看,道理不是出来了?”
阮问颖恍然。
但随即她又产生了一个新的不解,坐直身体,看向他道:“可是这样的话,你为什么要兴办学堂呢?不怕给那些品性不好的人往上爬的机会,在将来成为贪官吗?”
他从容回答:“官不是那么好当的。徐元光有徐茂渊亲自教授,听了几年裴良信的课,还要下场考这么多回才能中举,那些出身不好的人拿什么和他比?”
“除非真有天纵之资,要不然就凭在学堂念书的几年,想要走科举一道是异想天开。”
阮问颖愈发不解:“那办学堂不是更没什么用了?可你当初不是对我说,兴办学堂的初衷是为了从民间选才,遏制士族的大势吗?”
“不冲突。”杨世醒看向她,“千里马需伯乐,只有多办学堂,才能更好地遇才选才。待得天下人皆可入学堂念书时,岂非所有英才俊杰都能被收入囊中?”
阮问颖道:“那那些不是奇才的人呢?他们去学堂念书有什么用?”
杨世醒伸出三指:“用者有三。其一,减轻家中负担,节省口粮。其二,知晓王法,在做恶时掂量后果。其三,多几条生路谋方,不被轻易逼至绝境。”
阮问颖大开眼界。
她知道办学堂的重要性,但一直以来只有个模模糊糊的概念,未曾如此细致地想过,听闻他这番陈述,她不由生起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她在心中默默思忖,双雅应当属于这三种中的第一种和第三种,运气足够好,还能在宜山夫人的相助下更进一步,也不知道这孩子是否有机会成为奇才。
“那,”她道,“会不会有人本来什么也不懂,只知道下地种田,读了书后懂得多了,反而走上了歪门邪道,当了恶徒呢?”
“自然会有。”杨世醒道,“但不足为惧。这种人翻不出什么风浪。且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一百个恶徒也比不上一个奇才,要削弱士族,兴办学堂是必经之道。”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笑:“更何况,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兴办学堂也是一件利大于弊的好事。就如你说的那位农家女,不正是因为教书先生之言,才有了和你重逢的机会吗?”
第236章 一句句姐姐长、妹妹短的,也不怕闪了舌头
杨世醒一语道破所有迷雾。
阮问颖眼前一亮, 顿觉明悟了不少。
她盈出一个欢喜的笑容:“原是这般。”
“不瞒你说,昨日遇见双雅后,我心里就一直压着桩事。想着,要是当初我没有把她带进山庄, 引荐给宜山夫人, 她的家是不是就不会散。”
“她如今瞧着是过得不错,可如果她家里没有发生变故, 也许她能过得更好呢?所以我一直在想, 我是不是好心办了坏事。”
杨世醒半含笑意地哂她:“你怎么总是喜欢把别人的错误归咎到自己身上?你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吗, 他人的前途命运尽皆系于你一身?”
“品性好的人不会因为你给他一笔横财就变坏,品性差的人也不会因为你不帮他就安分守己。她的家人天性使然, 纵使没有得到那笔横财, 也迟早会生事。”
“你不过是把时间提前了一点,帮她早点挨过这一遭而已, 有什么好自责的?要我说, 那农家女反倒该谢谢你,谢你帮她扫除了人生道路上的阻碍。”
阮问颖摸摸鼻尖, 虚心领受了他的前半段话:“我自然不会把自己当回事。只是她是我唯一接触到的农家女孩, 年纪又小,我就忍不住会多想一想……好在我现在已经想明白了。”
至于他的后半段话,虽然听上去也很有道理,但着实有些大言不惭,她暂时还没那个脸皮去附和,遂略过不提, 当做没有听到。
她把话题转回到学堂上:“照你方才之言, 学堂要办得足够多才能有效果, 可现在只办了三间, 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网罗天下英才的设想呢?”
“十年?二十年?”对方随口报出几个数字,“总之不会很短。这种事需要慢慢来,士族的对抗、朝堂的制衡取舍和新旧政替,都会让时间不断延长。”
“且办学堂不仅是办就行,兴民苑也要跟上,一旦种地的人少了,粮食就会成为问题。如果不能找出解决之法,让天下人学有所学只能是个设想。”
阮问颖凝起眉,没想到里头有这么多的麻烦:“需要这么久吗?二十年都未必能办成?”
他懒懒道:“三十年也未必。徐茂渊把它称为百年之计,依我看,若不能汇集天时、地利、人和,几个百年都没用。”
“百年?”阮问颖吃了一惊,“这未免也太久了……便是高祖在开国之初定下的安民之道,也不过维持了三四十年,一百年……谁能确保它施行这么长久?”
“没人能确保。”杨世醒把目光转向她,“但我不能因为这点不确定就不去做,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如果不积跬步,又何以至千里呢?”
他目光平静,似一潭山泉,烁着清亮的光。阮问颖看着,心旌于刹那间摇曳,漾出一抹动容的浅笑。
“你说的是。此乃为生民请命之根本,纵有千难万险也要迎难而上,是我肤浅了。”
杨世醒微微一笑,伸手抚上她的脸颊:“这话该我来说才是。我虽然在此一事上费心出力,但只是为了免受士族辖制,招揽天下门生,不是什么为民请命,没有你说得那么无私。”
阮问颖不觉得他是单纯为自己,诚然,这是一条网罗心腹的捷径,但他还有更轻松的路可以走,没必要非这么做。
不过她也不会在这上面和他争辩,顺着他的话道:“那你也比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强。你是天底下第一好的儿郎,我——我与有荣焉。”
杨世醒眸里含出一丝笑意,挑眉道:“好,这话我记下了。希望你别转过头就忘了它,骂我混账。”
阮问颖笑嗔着拍了一下他抚在她脸颊上的手:“怕什么?只要你不做混账事,我就不会骂你。”
笑了一会儿,她收敛容色,脸颊贴着他的手掌,在他掌心里轻蹭:“民以食为天,不管办不办学堂,粮食问题都至关重要,希望兴民苑能尽快找到解决之法。”
“尽人事,听天命。”杨世醒把她搂进怀里,“好在这几年没发生什么严重灾害,兴民苑也有了一点突破,或许过不了多久就能改换一新。你不必多忧。”
“嗯。我不忧。不管将来如何,我都会陪伴在你的身边。”
……
九月底,宜山夫人举办品蟹宴,邀请众贵女与宴。
又是一年秋,一场宴,与宴的人少了一批,也多了一批。
“姐姐方才作的那一首诗真好,素闻姐姐才名,今日一见,果真令人惊叹。”一名身量纤细的少女执起酒盏,笑着走来,“妹妹在这里敬姐姐一杯。”
阮问颖打量着她:“你是……?”
来人自报家门,道是都转运使之女苏方月,原居泗州,现随家中长辈一道上京,才至不久。
都转运使一职本由张氏兄长担任,张家倒后,这一位置就空了下来,由水陆运使暂代,直到前一个月才定下新的人选。
此职历来为盐司要职,在任者虽鲜有善终,但仍旧吸引着不少人前仆后继,毕竟这是一个肥差,能受到多方拉拢,不管是长袖善舞还是则主而侍都可一展宏图。
很显然,这位新任的都转运使愿为六皇子效犬马之劳,其女上行下效,自然对将来的六皇子妃态度殷切,生怕后者不认自己这个“妹妹”。
“原来是苏妹妹。”阮问颖摆出世家贵女的端庄微笑,既不过分冷淡,也不过分热情,“不过一首拙作,当不得妹妹如此夸奖。”
苏方月继续回以亲热的笑:“姐姐当得。姐姐方才于诗文中用的那一个‘过’字,当真是妙极……”
不远处的闻思静冷眼瞧着这一幕,发出一声不屑的嗤笑:“走了一个徐妙清,又来了一个苏家女,一句句姐姐长、妹妹短的,也不怕闪了舌头。”
她同身旁的长姐道:“这位新来的苏妹妹在亲近咱们未来的六皇子妃之前,难道没有去打听打听,上一个同其姐妹相称的人落得了什么下场吗?”
闻家长女蹙眉轻斥:“静儿。慎言。”
闻思静哼了一声:“我慎什么言?我又没有包藏祸心,也没有——算了,不说了,大好的时节说这些扫兴的做什么,左右要应付这些虚情假意的人不是我。走吧,大姐,我们去别处瞧瞧。”
廊上的闻家二女转道离开,廊下的苏方月继续亲亲热热地同阮问颖说着话。
阮问颖应付了一会儿,渐生不耐,好在对方是个伶俐人,察觉出她的态度,乖觉地主动告了辞,临走前还借着附近盛开的木芙蓉夸奖了一番她的容貌,可谓周全妥帖至极。
让一向很少说人闲话的阮淑晗都摇了摇头:“这位苏姑娘,可真是太有心了。”
“还行。能瞧出她的有心就好。”阮问颖不甚在意,“我也不是第一回 碰见这样的人了。”
阮淑晗道:“只怕这样的人在往后会越来越多,你招架不住。”
她莞尔:“姐姐看轻我了,不过应付几个人,我怎么会招架不住?”
对方迟疑:“我是怕……会再出第二个徐妙清。”
“姐姐不必怕。”她道,“当初她能得手,不是因为她是谁,而是因为我信任她,才给了她可乘之机。现在我不会再给别人这个机会了。”
阮淑晗闻言一怔,没有说话,默默握住她的双手,对她弯出一个微笑。
宜山夫人的品蟹宴自然不止品蟹一事,吟诗作对、观赏园中美景都是必经的。
时值仲秋,溪堰庄地处深山,四时不同,花色同开夏、秋两季,松柏青青,银杏泛黄,红枫遍染,美景与去岁相似,又有迥异。
斜倚在观月楼的阑干处,阮问颖眺望着西北方层层叠叠的枫林,发出一声感慨:“今年的秋日来得晚,我还以为山中的枫林会晚红一些,没想到这时就已经这么盛了。”
旁边人道:“正是,我也觉得奇怪。都说山中四月芳菲晚,照理九月也不该秋意盛,却是两景同山不同时,着实令人不解。”
声音来自齐芯竹,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仿佛在强逼着自己开口应话。
阮问颖循声看去时,对方还有些像是被她惊到了,朝她扯出一抹无措的微笑。
看来不仅是今年新人,去岁旧人的态度亦有转变。
其中关节不难明白,和先前那位苏家女的缘由差不多。齐芯竹虽出身世家,然祖荫不显,其父只在工部担任一小小郎中,无甚前途。
不想,齐父在近日因营缮有功入了六皇子法眼,齐家人大喜过望,连忙命家中唯一能和准六皇子妃攀上关系的女儿主动亲近前者,助父升迁。
更巧的是,齐父意在工部侍郎,而现任的工部侍郎乃是顾家人。
顾家在经过杨世醒的一连串打压后元气大伤,顾家家主执掌的通政司本就一年比一年势微,逐渐沦落成清水衙门,若是连工部侍郎都保不住,就真的只剩下表面风光了。
齐家则正好相反,原本只靠着一点祖宗余下来的功勋在长安撑门面,朝中无人,六皇子的青眼对他们而言不啻喜从天降,一旦抓住这个机会,整个家族由衰转盛未必不是一桩空想。
“出不起银子的是户部。朝廷各项都要支出,户部就是掏光口袋也顶不住,只能先盯着要紧的来。而在目前,兴办学堂不是什么要事。”
阮问颖明白这些,她在帮忙给他整理奏折时看过不少上面写的内容,知晓各地每天发生着种种事端,即使是最小的事端也比兴办学堂要急。
毕竟,不办学堂,百姓不会有性命之忧,而一些别的事情,譬如修建堤坝、开山辟地之类,不尽快完成的话,百姓的生活真的会受到影响。
但她也明白,读书明理很重要,不仅对个人,也对天下、对朝堂。
就像双雅的家人,他们原本可以凭借横财兴旺发达,却最终因为目光短浅而陷入更悲惨的境地,这里头不能不说没有读书的缘故。
她有些惆怅地叹了口气。
身旁人发出一声询问:“好好的,为何无故叹气?在为我说的事感到不开心?”
“不是。”她摇摇头,把双雅一家人的事同他说了,闷闷道,“我只是有种无力感。原本以为她在回去后过得很好,没想到会经历这么多的变故……难道当真是命中注定?”
因为生于农户而过得穷苦,因为过得穷苦而不能读书,因为不能读书而无法明理,以致守财不住、受人蒙骗,终归竹篮打水一场空。
杨世醒淡淡回她:“即使真是命中注定,也与读书明理无关。你不妨想想,倘若你说的这家人知足常乐、不贪求无度,他们会沦落到这般下场吗?因由皆在他们自身。”
“可他们不正是因为没有读书,才不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吗?”
“读了书就能懂了?有多少人读了一辈子书、当了一辈子官,都败在了‘贪’这个字上?管不住自己,纵有金山银海也迟早不继。读书是很重要,但不是不读书一个人就毁了。”
阮问颖听得有些发怔,觉得他说得有点道理,又有点没道理。
她道:“照你这么说,一个人的品性如何,与他的出身无关了?”
杨世醒慢悠悠把书卷翻过一页:“我只能说没有太大的相关。”
“就拿我自己来举例,如果我没有出生在宫中,而是作为一名路边弃婴长大,侥幸得到一笔横财,你觉得我会怎么样?也同你讲的那家人一样,挥霍无度、上当受骗么?”
“当然不会。”她不假思索道,“你一定会好好利用那笔钱财,彻底摆脱原来的日子。”甚至不需要那笔财,他就能自己闯出一条路。她相信他会成功的,他注定不会泯然众人。
杨世醒轻声一笑:“所以你看,道理不是出来了?”
阮问颖恍然。
但随即她又产生了一个新的不解,坐直身体,看向他道:“可是这样的话,你为什么要兴办学堂呢?不怕给那些品性不好的人往上爬的机会,在将来成为贪官吗?”
他从容回答:“官不是那么好当的。徐元光有徐茂渊亲自教授,听了几年裴良信的课,还要下场考这么多回才能中举,那些出身不好的人拿什么和他比?”
“除非真有天纵之资,要不然就凭在学堂念书的几年,想要走科举一道是异想天开。”
阮问颖愈发不解:“那办学堂不是更没什么用了?可你当初不是对我说,兴办学堂的初衷是为了从民间选才,遏制士族的大势吗?”
“不冲突。”杨世醒看向她,“千里马需伯乐,只有多办学堂,才能更好地遇才选才。待得天下人皆可入学堂念书时,岂非所有英才俊杰都能被收入囊中?”
阮问颖道:“那那些不是奇才的人呢?他们去学堂念书有什么用?”
杨世醒伸出三指:“用者有三。其一,减轻家中负担,节省口粮。其二,知晓王法,在做恶时掂量后果。其三,多几条生路谋方,不被轻易逼至绝境。”
阮问颖大开眼界。
她知道办学堂的重要性,但一直以来只有个模模糊糊的概念,未曾如此细致地想过,听闻他这番陈述,她不由生起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她在心中默默思忖,双雅应当属于这三种中的第一种和第三种,运气足够好,还能在宜山夫人的相助下更进一步,也不知道这孩子是否有机会成为奇才。
“那,”她道,“会不会有人本来什么也不懂,只知道下地种田,读了书后懂得多了,反而走上了歪门邪道,当了恶徒呢?”
“自然会有。”杨世醒道,“但不足为惧。这种人翻不出什么风浪。且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一百个恶徒也比不上一个奇才,要削弱士族,兴办学堂是必经之道。”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笑:“更何况,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兴办学堂也是一件利大于弊的好事。就如你说的那位农家女,不正是因为教书先生之言,才有了和你重逢的机会吗?”
第236章 一句句姐姐长、妹妹短的,也不怕闪了舌头
杨世醒一语道破所有迷雾。
阮问颖眼前一亮, 顿觉明悟了不少。
她盈出一个欢喜的笑容:“原是这般。”
“不瞒你说,昨日遇见双雅后,我心里就一直压着桩事。想着,要是当初我没有把她带进山庄, 引荐给宜山夫人, 她的家是不是就不会散。”
“她如今瞧着是过得不错,可如果她家里没有发生变故, 也许她能过得更好呢?所以我一直在想, 我是不是好心办了坏事。”
杨世醒半含笑意地哂她:“你怎么总是喜欢把别人的错误归咎到自己身上?你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吗, 他人的前途命运尽皆系于你一身?”
“品性好的人不会因为你给他一笔横财就变坏,品性差的人也不会因为你不帮他就安分守己。她的家人天性使然, 纵使没有得到那笔横财, 也迟早会生事。”
“你不过是把时间提前了一点,帮她早点挨过这一遭而已, 有什么好自责的?要我说, 那农家女反倒该谢谢你,谢你帮她扫除了人生道路上的阻碍。”
阮问颖摸摸鼻尖, 虚心领受了他的前半段话:“我自然不会把自己当回事。只是她是我唯一接触到的农家女孩, 年纪又小,我就忍不住会多想一想……好在我现在已经想明白了。”
至于他的后半段话,虽然听上去也很有道理,但着实有些大言不惭,她暂时还没那个脸皮去附和,遂略过不提, 当做没有听到。
她把话题转回到学堂上:“照你方才之言, 学堂要办得足够多才能有效果, 可现在只办了三间, 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网罗天下英才的设想呢?”
“十年?二十年?”对方随口报出几个数字,“总之不会很短。这种事需要慢慢来,士族的对抗、朝堂的制衡取舍和新旧政替,都会让时间不断延长。”
“且办学堂不仅是办就行,兴民苑也要跟上,一旦种地的人少了,粮食就会成为问题。如果不能找出解决之法,让天下人学有所学只能是个设想。”
阮问颖凝起眉,没想到里头有这么多的麻烦:“需要这么久吗?二十年都未必能办成?”
他懒懒道:“三十年也未必。徐茂渊把它称为百年之计,依我看,若不能汇集天时、地利、人和,几个百年都没用。”
“百年?”阮问颖吃了一惊,“这未免也太久了……便是高祖在开国之初定下的安民之道,也不过维持了三四十年,一百年……谁能确保它施行这么长久?”
“没人能确保。”杨世醒把目光转向她,“但我不能因为这点不确定就不去做,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如果不积跬步,又何以至千里呢?”
他目光平静,似一潭山泉,烁着清亮的光。阮问颖看着,心旌于刹那间摇曳,漾出一抹动容的浅笑。
“你说的是。此乃为生民请命之根本,纵有千难万险也要迎难而上,是我肤浅了。”
杨世醒微微一笑,伸手抚上她的脸颊:“这话该我来说才是。我虽然在此一事上费心出力,但只是为了免受士族辖制,招揽天下门生,不是什么为民请命,没有你说得那么无私。”
阮问颖不觉得他是单纯为自己,诚然,这是一条网罗心腹的捷径,但他还有更轻松的路可以走,没必要非这么做。
不过她也不会在这上面和他争辩,顺着他的话道:“那你也比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强。你是天底下第一好的儿郎,我——我与有荣焉。”
杨世醒眸里含出一丝笑意,挑眉道:“好,这话我记下了。希望你别转过头就忘了它,骂我混账。”
阮问颖笑嗔着拍了一下他抚在她脸颊上的手:“怕什么?只要你不做混账事,我就不会骂你。”
笑了一会儿,她收敛容色,脸颊贴着他的手掌,在他掌心里轻蹭:“民以食为天,不管办不办学堂,粮食问题都至关重要,希望兴民苑能尽快找到解决之法。”
“尽人事,听天命。”杨世醒把她搂进怀里,“好在这几年没发生什么严重灾害,兴民苑也有了一点突破,或许过不了多久就能改换一新。你不必多忧。”
“嗯。我不忧。不管将来如何,我都会陪伴在你的身边。”
……
九月底,宜山夫人举办品蟹宴,邀请众贵女与宴。
又是一年秋,一场宴,与宴的人少了一批,也多了一批。
“姐姐方才作的那一首诗真好,素闻姐姐才名,今日一见,果真令人惊叹。”一名身量纤细的少女执起酒盏,笑着走来,“妹妹在这里敬姐姐一杯。”
阮问颖打量着她:“你是……?”
来人自报家门,道是都转运使之女苏方月,原居泗州,现随家中长辈一道上京,才至不久。
都转运使一职本由张氏兄长担任,张家倒后,这一位置就空了下来,由水陆运使暂代,直到前一个月才定下新的人选。
此职历来为盐司要职,在任者虽鲜有善终,但仍旧吸引着不少人前仆后继,毕竟这是一个肥差,能受到多方拉拢,不管是长袖善舞还是则主而侍都可一展宏图。
很显然,这位新任的都转运使愿为六皇子效犬马之劳,其女上行下效,自然对将来的六皇子妃态度殷切,生怕后者不认自己这个“妹妹”。
“原来是苏妹妹。”阮问颖摆出世家贵女的端庄微笑,既不过分冷淡,也不过分热情,“不过一首拙作,当不得妹妹如此夸奖。”
苏方月继续回以亲热的笑:“姐姐当得。姐姐方才于诗文中用的那一个‘过’字,当真是妙极……”
不远处的闻思静冷眼瞧着这一幕,发出一声不屑的嗤笑:“走了一个徐妙清,又来了一个苏家女,一句句姐姐长、妹妹短的,也不怕闪了舌头。”
她同身旁的长姐道:“这位新来的苏妹妹在亲近咱们未来的六皇子妃之前,难道没有去打听打听,上一个同其姐妹相称的人落得了什么下场吗?”
闻家长女蹙眉轻斥:“静儿。慎言。”
闻思静哼了一声:“我慎什么言?我又没有包藏祸心,也没有——算了,不说了,大好的时节说这些扫兴的做什么,左右要应付这些虚情假意的人不是我。走吧,大姐,我们去别处瞧瞧。”
廊上的闻家二女转道离开,廊下的苏方月继续亲亲热热地同阮问颖说着话。
阮问颖应付了一会儿,渐生不耐,好在对方是个伶俐人,察觉出她的态度,乖觉地主动告了辞,临走前还借着附近盛开的木芙蓉夸奖了一番她的容貌,可谓周全妥帖至极。
让一向很少说人闲话的阮淑晗都摇了摇头:“这位苏姑娘,可真是太有心了。”
“还行。能瞧出她的有心就好。”阮问颖不甚在意,“我也不是第一回 碰见这样的人了。”
阮淑晗道:“只怕这样的人在往后会越来越多,你招架不住。”
她莞尔:“姐姐看轻我了,不过应付几个人,我怎么会招架不住?”
对方迟疑:“我是怕……会再出第二个徐妙清。”
“姐姐不必怕。”她道,“当初她能得手,不是因为她是谁,而是因为我信任她,才给了她可乘之机。现在我不会再给别人这个机会了。”
阮淑晗闻言一怔,没有说话,默默握住她的双手,对她弯出一个微笑。
宜山夫人的品蟹宴自然不止品蟹一事,吟诗作对、观赏园中美景都是必经的。
时值仲秋,溪堰庄地处深山,四时不同,花色同开夏、秋两季,松柏青青,银杏泛黄,红枫遍染,美景与去岁相似,又有迥异。
斜倚在观月楼的阑干处,阮问颖眺望着西北方层层叠叠的枫林,发出一声感慨:“今年的秋日来得晚,我还以为山中的枫林会晚红一些,没想到这时就已经这么盛了。”
旁边人道:“正是,我也觉得奇怪。都说山中四月芳菲晚,照理九月也不该秋意盛,却是两景同山不同时,着实令人不解。”
声音来自齐芯竹,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仿佛在强逼着自己开口应话。
阮问颖循声看去时,对方还有些像是被她惊到了,朝她扯出一抹无措的微笑。
看来不仅是今年新人,去岁旧人的态度亦有转变。
其中关节不难明白,和先前那位苏家女的缘由差不多。齐芯竹虽出身世家,然祖荫不显,其父只在工部担任一小小郎中,无甚前途。
不想,齐父在近日因营缮有功入了六皇子法眼,齐家人大喜过望,连忙命家中唯一能和准六皇子妃攀上关系的女儿主动亲近前者,助父升迁。
更巧的是,齐父意在工部侍郎,而现任的工部侍郎乃是顾家人。
顾家在经过杨世醒的一连串打压后元气大伤,顾家家主执掌的通政司本就一年比一年势微,逐渐沦落成清水衙门,若是连工部侍郎都保不住,就真的只剩下表面风光了。
齐家则正好相反,原本只靠着一点祖宗余下来的功勋在长安撑门面,朝中无人,六皇子的青眼对他们而言不啻喜从天降,一旦抓住这个机会,整个家族由衰转盛未必不是一桩空想。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74536/1940800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