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第437节
推荐阅读:碎星、临时夫妻(nph)、【年代婊】重生后又娇媚勾人(nph 插足)、炸厨房、【星际abo】洛希极限(H)、晴日物语、珀迪达之雾【简】、恶督心奴(1v1,sc)、无双局(1v2 父子丼)、私生女(np 强制 骨科)、
永宁长公主纠结不已,谢慕林也觉得一头雾水。若不是前者告诉她,她还不知道方才在皇帝寝殿里发生了这样的事呢。
现在的情况有些微妙了。还好皇帝已经恢复了对燕王的信任,不会因为高阁老得知了他的秘密,就怀疑到燕王身上,反而因为当初萧宝林甩下的狠话,而怀疑起了高阁老与萧宝林、三皇子的关系。只是皇帝自打病重以来,就是个多疑的性子。很难说他事后想起这件事,会不会牵连到燕王身上。如果燕王在这个当口再次受到皇帝的猜疑,那可就太倒霉了!
谢慕林想了想,对永宁长公主道:“皇上对萧宝林外泄隐秘之事,应该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只是过去他一直戒备的都是宗室,没想到内阁头上罢了。反正我们王爷并不在意这件事,皇上也没什么可担心的,顶多就是消息在朝臣当中传开,兴许会对皇上的名声有所影响……对了,方才皇上有没有承认那件事?”
永宁长公主叹道:“虽然没有当面承认,但是皇上太生气了……就跟承认了也没什么两样。内阁其他人与在场的翰林们看起来十分吃惊,大约也是头一回听说此事……不过,燕王弟当即就表示了这是一个误会,因为先帝是知道的,而且临终前并没有改变主意,仍旧让皇上继位了,那皇上的皇位便来得名正言顺,无论哪个居心叵测之人故意在外头放流言败坏皇上的名声,也无法动摇这一点。他当时指责高阁老,听说了这种谣言就不该隐瞒,而应该早早上报,也好让皇上派人去调查谣言的来源,顺藤摸瓜找到背后主使之人。如此一来,任何人想要耍阴谋诡计图谋皇位,都不可能会成功。”
兴许是因为燕王说这番话时的语气过于冠冕堂皇、光明正大,高阁老越发认定他心里藏奸了,激动地又骂起他来,所以才会被皇帝勒令让太监们“请”出去的。
之后旁观了整件事发生的臣子们会如何看待今天的意外变故呢?他们是否会把消息传开,进一步损害皇帝的清名呢?对于“谣言”是如何传进高阁老耳朵里的,皇帝又是否会让人调查出个结果来呢?这里头是不是有几个宗室的手笔?他们到底打算干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还是谜团。可皇帝却很有可能没有精力去弄清楚了。
太后小睡了一会儿,起身梳洗的时候,永宁长公主与谢慕林便听说了皇帝派人去最后审问萧宝林的消息。听说萧宝林不肯招认她与高阁老有勾结,但也没有否认,只说她的盟友还有很多,一旦听说她身死,他们就会把皇帝最大的秘密公于之众的。
她还不知道,那个所谓的秘密,早就让高阁老公之于众了。
所以皇帝没有犹豫,得到了她的回答后,立刻就让人给她送去了三尺白绫。他还十分坚决地指示前去传旨的太监,如果萧宝林不肯乖乖领命,那就让太监们助她一臂之力。
皇帝对萧明玉已经恨到了极点。他绝对不容许这个女人活得比自己长,哪怕只有一盏茶的功夫。
第1642章 齐聚
听到内侍回报说,皇帝已经赐死了萧宝林,谢慕林的心情有些复杂。
她回头看向倚坐在罗汉床上的太后和端坐在一旁圈椅中的永宁长公主,见她们都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消息,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当作这是一件寻常事,不发表任何意见。
事实上,以萧明玉这些年的作死行为,她能拖到今天才死去,已经很幸运了。因为妒忌亲姐姐,就向外人密告,造成亲姐姐身死什么的……还有利用把柄威胁皇帝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萧明玉这个女人,野心有,脑子也有一点,但不是很多,独独没有良心。皇帝在自己死去之前把她带走,也是不想给其他活着的人留下麻烦吧?
这毕竟是一位拥有储位争夺权的皇子的亲生母亲,背后还关连着一位大将军。哪怕萧明德将军并不支持妹妹的野望,她也依然有可能给所有人带来很大的隐患。四皇子不方便处置她,太后没有插手的打算,也就只有皇帝能决定她的未来了。
只是……谢慕林回想起皇帝对于自己皇陵中妃嫔随葬墓室的安排,还有朱瑞告诉自己的,他与燕王和四皇子私下达成的约定,觉得皇帝想利用萧宝林的随葬墓室安置自己死去的心上人萧明珠遗棺,多半是要希望落空了。他本人大概还不知道吧?由于他的做法太过极品,身边的人都联起手来哄骗、抵制了。
萧明玉大概率还是会随葬在皇帝身边,占用那个以她的名义安排的坑位。皇帝死后也要继续跟自己厌恶的妃子双宿双栖呢……这么一想,谢慕林竟然觉得还有一点小爽?
现在的时间不合适,谢慕林按捺住了自己心中的那点异样,沉住气,就象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似的,继续留在太后身边陪伴,服侍她在西宫中的起居饮食。
太阳渐渐偏西,外头的天空却依然还十分明亮。午后的暑气并没有半点消减的意思。太后这里因为身体偏弱,有些怕凉,没敢用冰,只是让宫人打扇子罢了,寝殿那头却已经有内侍悄悄送进去几回冰盆了。太后有些担心皇帝会受不了,但犹豫了一下,还是没说什么。
皇帝如果觉得冷,燕王自然会让人把冰盆给撤了的。太后很相信自己的儿子们。不过,如果皇帝真的……那冰盆就十分有必要了。这么大热的天气,如果宫里要办白事,冰是必不可少的。
太后面带悲色,低声嘱咐了永宁长公主几句。后者面露诧异之色,但还是点了头,急匆匆出去了。没过多久,她又折返回来,冲太后点了点头:“母后放心,都已经备下了。”太后低低叹了口气,便开始捂着心口,倚在引枕上闭目不语。
谢慕林有些担心地上前查看,却看到永宁长公主在给自己使眼色。她虽然有些一头雾水,但还是听话地退到了一边,不去打搅太后,心里猜想着太后让永宁长公主去做了什么?
天黑下来的时候,寝殿那边有了动静。
朱瑞带着高公公过来,请太后过去。
太后定定看了朱瑞几眼,面色又一次变得苍白:“皇上可是……可是……”几次都没把“可是”后面的话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了她想问的是什么。
“不是的。”朱瑞扶住了太后,低声安抚住她,“皇上有重要的大事要宣布,因此请皇祖母过去做个见证。皇上精神很好,刚刚还喝了半碗参汤,说话也有力气多了。”
这话没有安抚住太后,她的身体还摇晃了一下。身为人生经历丰富的大长辈,太后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大儿子可能已经到了弥留的时候,所以才会精神好转。
这是回光返照。
太后强忍着悲痛,一手扶着大孙子朱瑞,一手扶着养女永宁长公主,慢慢走向了皇帝的寝殿。谢慕林在旁也猜出皇帝大概快不行了,沉默地跟在他们身后走。
一行人来到了皇帝的寝殿。殿中已经跪了一地人,有朝中的文臣武将,也有数位前来做见证的宗室长辈。病床上的皇帝,不知几时被换上了全套的冕服,只差了头冠罢了。他半倚坐在床头,面上带着不大自然的红晕,但双目清明,看起来竟然真的状态不错。
他还有力气冲太后笑了笑,道:“母后来啦,快请就座吧。儿子不能给您全礼,还请您多担待。”
太后一听,眼圈就红了,但还是微笑着说:“皇帝多礼了。至亲母子,何必讲究这些繁文缛节?”
燕王沉默着上前接手了永宁长公主的工作,与儿子朱瑞一左一右,扶着太后在床边一侧安放的圈椅上坐下。随后他就站在了太后身边,永宁长公主退到一侧,朱瑞拉着妻子谢慕林,站到了燕王身后。
皇帝微笑着跟自己的母亲对视几眼,又看向弟弟燕王、姐姐永宁长公主,还有立在边上的儿子们与长媳谢氏,便转头看向了床边的心腹大太监。后者点点头,唤来了在御前负责起草重要文书的三位翰林学士,摆开纸笔,为皇帝接下来要颁布的重要命令做好准备。
皇帝的身体状况虽然还不错,但这种状态是不能持久的,他也没打算说太多的话。接下来要颁布的旨意,事实上他已经拟定许久了,早已有了定稿。中午让翰林过来,只是起草最后的版本罢了。虽然当时被高阁老打断了,但腹稿已定,皇帝命翰林们誊写出来,并不费什么功夫。此时此刻,他需要的是翰林们将那份按照他本人的想法拟定的诏书,从头到尾向所有人宣读一遍。
皇帝先是回顾了自己成为储君时的经历,虽然没有提到“矫诏”的黑历史,但也承认当时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令先帝感到不满,但他都“很好”地克服了,并且在先帝临终前许诺会打倒权臣,事实上他也做到了,把曹家赶回了西南老家,没有让流着曹家血脉的皇子继承皇位。皇帝认为自己做到了对先帝承诺过的一切,成绩还不算太坏。
皇帝又回顾了一下自己在位期间,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的成就,当中包括但不限于几次救灾、清理黄册以及燕王数次打退敌军、稳固边防等等。他着重赞扬了几位有功之臣的表现——当中没有高阁老,却有另一位目前不在朝的大将,以及燕王父子与仪宾袁燮。皇帝非常热情地肯定了自己的弟弟燕王为大明作出的贡献,盛赞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仁厚果敢的君子。
听到这些赞扬,高阁老一众人等脸都黑了,几乎按捺不住要跳起来抗议。
不过宣读诏书的翰林接着语气一转,就开始说起了皇帝的继承人。
皇帝历数自己的四个儿子,长子有什么缺陷,只得废储;次子有什么不足,又受外家罪过牵连,只能出继;三子如何不堪,只好废为庶人,放逐扬州;独四子聪慧孝顺,无奈年纪太小,不能得到朝臣们的信任与接受。
主少国疑,为了确保江山稳固,皇帝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第1643章 新君
谢慕林有些懵。
她怀疑自己刚才耳背听错了,不敢置信地抬起头来看向皇帝的方向。
然而皇帝表情平静,宣读诏书的翰林们也是一副淡定的模样,看起来并没有读错。
可是,无论是太后还是宗室长辈们,以及底下的一众文臣武将,个个都露出了震惊不已的表情,显然也都为自己刚才听到的话大吃一惊。
谢慕林确定了,自己方才没有听错,皇帝在诏书里就是这么写的。
他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四皇子朱珞,而是选择传位给了弟弟燕王朱晟。
当然,诏书里也写了,新君是朱晟不假,但朱珞也会作为储君,继续稳坐东宫之位。燕王府则交给燕王世子朱瑞继承了。等朱晟登基,燕王的爵位与责任就会顺势传承到朱瑞头上,以确保燕王府后继有人。
听起来是十分周全的安排,但这太突然了!
所有人都以为,皇帝顶多就是不顾内阁的反对,把燕王朱晟立为摄政王,让他辅佐储君四皇子朱珞,直至朱珞亲政而已。他这几天都透露出了这样的意愿,所有人心里都有数的。他可从来没提过,要换个人继承皇位!
大家甚至已经可以想象,以如今内阁高阁老为首的文官重臣们对燕王的反对态度来看,新君继位之后的几年,估计都会是内阁与摄政王之间的明争暗斗了。若是后者占了上风,新君的地位是否稳固就成了未知之数;如果是前者占了上风,把摄政王给赶出了朝廷,新君也有可能会成为一位弱势君王,在位期间始终被内阁牵着鼻子走……
当然,站在朝臣的角度,大约觉得后面这种情况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状态吧?一位出身弱势、生母是无脑宠妃、从小到大都是皇帝宠爱的小皇子形象的储君,怎么看都不象是士人们理想的君主人选。无奈他拥有名分,忠心于朝廷的臣子们是不能拒绝这位君王的。与其让他掌握朝政,让天下有识的君子们替他收拾烂摊子,还不如让他在皇宫中做个温和听话的傀儡,由朝廷大臣们替他治理江山呢!
然而,所有人对于新君上位后的朝廷局势的猜测与预估,如今全都落了空。
天知道皇帝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念头来?!他自己有儿子,这个儿子虽说传闻中身体不是很好,可能寿命不长,但毕竟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不是?况且,就算小儿子不适合继承,他其他三个儿子都还活着呢!长子被废也就罢了,三子只是被厌弃而已。只要皇帝改变主意,他随时就能上位的!更何况,若连早年被先帝出继的燕王都能回归皇室以皇弟身份继承皇位,被当今皇帝过继出去仅仅一年的二皇子要回归本家,也不过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儿。这世上怎么会有皇帝这样的人?这么大的江山,竟没有交给四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交到了弟弟手上?!
他弟弟就算对他再忠心,也是有儿子的呀!他就不怕自己儿子的储位保不住,将来会被侄儿抢走,连性命也丢了么?!
在场众人都觉得满脑子疑惑,但其中看出皇帝并不是临死前病糊涂了,才做出这种决定,而是真心实意打算把皇位交给弟弟的人,也很快镇定下来,开始思考这么一封传位诏书会给所有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了。
不管内阁对燕王有多少不好的看法,他在世人眼中都是一位战功赫赫、稳重有威仪的亲王。这样一位新君继位,别说不需要什么摄政或顾命大臣了,内阁光是要在他面前争取话语权都难!燕王治下虽说也是由朝廷派遣官员前去治理地方,但谁也不敢说燕王不懂得经济民政了。北平地方太平富庶,政治清明,这里头自然也有燕王的功劳。他兴许更擅长兵事,但文臣们想要在政务上糊弄他,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样一位有资历有功绩、有勇有谋的新君,还刚刚被内阁与文官们得罪得不轻……殿内的武将们都瞬间兴奋起来了,觉得接下来他们会迎来一个新时代!哪怕边境承平,未必会有多少大战的机会,可只要他们武将不再被文臣压得透不过气来,在朝中能说得上话,日子就会好过多了!
看到武将们的表情变化,文臣们也感到不妙了。他们当然不希望迎来一位亲近武将的新君,更别说这位新君本来就是军伍中人。万一新君倔脾气发作,不满足于边疆太平,一心要把北方的敌军都消灭殆尽,便不停地掀起战火,那怎么办?!钱从哪儿来?粮从哪儿来?兵呢?国库扛得住么?!
就算燕王不主动兴战,只是在日常政务中偏向武将们,那也不行呀!仗都打完了,如今是太平年月,国家是要靠他们这些文臣君子去治理的!武将们懂什么?!
文官武将们互相对视着,彼此的脸色都不是很好看。
但脸色最难看的还要数跪在最前方的内阁众臣。
当中那几位原本是皇帝心腹的大臣似乎瞬间就想明白了皇帝为什么会下这样的决定,都露出了苦笑的表情。他们一念之差,似乎有负于一直相信、重用他们的君主,为的不过是实现自己的抱负,没想到阴差阳错……以他们所了解的皇帝脾气性格来看,皇帝原本肯定没有易储的想法,只是他们咄咄逼人的态度令皇帝产生了猜疑之心,最后却让燕王得了利。
他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实在是糊涂!
这几位大臣都没有再说什么。皇帝决定让谁来继承皇位,只要人选不是太离谱,他们似乎没有过问的资格。说白了,他们只是臣子而已,不可能插手皇帝家事。那些在皇子中选人站队,参与夺嫡之争,妄图谋取拥立之功的官员,素来就是被他们所轻视的。
只有高阁老与另两位大臣还不肯死心。他们试图向皇帝进言,请皇帝改变旨意。
然而皇帝说:“君无戏言。诏书已然宣读过了,此事就此定下,没有改变的可能。你们若接受便罢,不接受,只管挂冠求去。朕不会留人!”
那两位大臣面色难看地闭了嘴,只有高阁老还在用忿忿不平的眼神瞪着燕王,仿佛他用了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迷惑了君主,让皇帝做出了如此荒唐的决定。
谁知皇帝却说:“高老头,从前你就反对朕废储,后来又反对朕立朱珞,说是国赖长君,主少国疑。朕那时还以为你是真心为大明着想,没想到你心里是向着朱玏的,还指望朕立朱玏呢?不可能!朕已下旨废他为庶人,将来他会过得如何,就得看新君的气量了。朕的兄弟很好,他会替朕守好江山,不叫你们这些只知道争权夺利的庸臣夺走皇儿的权位!你想做白日梦?朕才不会让你称心如意呢!”
高阁老的脸瞬间刷白。他终于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第1644章 嘱托
皇帝看着高阁老的表情,只觉得心情舒畅无比。
内阁的几位大臣,无论是不是他的心腹,都是他多年来仔细观察留意过,确认可以信任的。他铲除了曹家在朝中的大部分势力,也将林家的党羽清洗得差不多了,能留在内阁里的大臣,自然是他觉得可以信任、交托大事的。他还让燕王与萧明德出面去压制住了武将们,还镇压住了宗室。他原本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没有想到,他只是为了稳妥才让弟弟燕王去为小儿子摄政,内阁却忽然跳出来跟他作对。他觉得自己被背叛了!
被自己曾经信任的大臣背叛。
这种感觉令皇帝怒火中烧。他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原谅高阁老等人。偏偏之前他对他们还有信任的时候,为了让他们出面稳住文官圈子,他设法助他们在朝中积攒了太多的威望。过去这种威望十分有利于他压制曹林两家所亲近的文臣,可现在却让他感到束手束脚。
如果他还有足够的时间与足够的精力,他就可以慢慢分辨出哪些文臣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哪些是跟内阁沆瀣一气的,还可以慢慢想办法收拾那些胆敢背叛自己的人。
无奈他没有。
匆忙中他也想不出别的办法了,脑子里只有“既然你笃定朕会为了顾全大局对你退让,朕就直接让你盘算落空”的念头。
内阁在他心中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他只是顾及小儿子继位之后,尚未到亲政的年纪,需要有人代理朝政罢了。既然他原本选出来的代理人不可靠,又没有时间再找几个可靠的,那索性就别找代理人了!小儿子需要顾命大臣辅佐,弟弟却不需要。反正弟弟对他总是忠心耿耿的,也没有亲生儿子。别说弟弟不会杀他的小儿子,断绝他的血脉了,就算弟弟真这么做了,弟弟的儿子不也照样是他的骨肉么?!
皇位的归属,终究会落在他的儿子手中。
看着高阁老和他的同党们露出那悔恨不已的表情,皇帝的心情就无比愉悦。
愉悦过后,他就不想再看到内阁众人的嘴脸了。
他转头去看方才宣读了诏书的翰林学士们:“就这么定了,把诏书传告天下吧。也好让天下人知道,他们的新君是谁。”
高阁老扑通一声跪倒在皇帝面前,老泪纵横:“老臣纵使有违逆圣意之处,也非出于私心,而是为了皇上着想,为了朝廷与百姓着想!皇上即使对老臣有再多的不满,事关皇位归属,此乃国家大事,还请皇上三思!莫因为对老臣的厌弃,便听信谗言,做出冲动莽撞之事,日后危及江山社稷……”
皇帝已经不想听他说的话了,轻轻摆了摆手:“朕怎么不知道你是这等忠臣良士?从前曹家得势时,你还说要为了大局,与他们交好,为此向朕请罪。你说你忠于的是大明江山,不是单一哪一个人。朕那时候虽生气,也被你的话逼得没办法骂你。既如此,那你今日就不要食言。你忠于的是大明江山,朕的弟弟已经被朕指定为新君,是这大明江山的新主人,也就是你日后的君主。你要效忠于他,竭尽全力辅佐他。若是做不到,就离开吧,不要赖在朝中,成天想着要怎么跟君王作对,步上曹家人的后尘,成为你所不齿的逆臣!”
高阁老被噎住了,恨不能当场撞柱,被跪在边上的禁卫统领何万安给拦了下来:“高相,别闹了。皇上病着呢,你在御前失仪之后,还要再冲撞圣驾么?!你这样也好意思说自己是忠臣?!”
高阁老呆呆地看着他,终究还是被左右众人给劝了下来,请出殿外去了。
还有一些大臣与武将留了下来,宗室们也在。
太后仿佛这会子才反应过来,含泪哽咽着对皇帝说:“何至于此?就算你把皇位传给珞儿,阿晟也会替你守好江山的。你忽然来这么一出,是不是心里仍旧信不过你兄弟,所以才打算把皇位给他做补偿,好让他心甘情愿替你守好江山?”
皇帝苦笑道:“母后仍旧慧眼如炬……但您有一句话说错了。朕并没有信不过阿晟。朕正是因为信得过他,才会把位子传给他的。”他抬头看向燕王朱晟,示意后者到自己床前来,又唤了一声小儿子。
四皇子从听到传位诏书的内容开始,就一直是一脸呆滞的模样。因为皇帝的旨意实在太出他的意料之外了。他本以为今天皇父就要去世了,而他也会接任皇帝之位,却万万没想到,自己还要在储君的位子上坐下去。
现在的情况有些微妙了。还好皇帝已经恢复了对燕王的信任,不会因为高阁老得知了他的秘密,就怀疑到燕王身上,反而因为当初萧宝林甩下的狠话,而怀疑起了高阁老与萧宝林、三皇子的关系。只是皇帝自打病重以来,就是个多疑的性子。很难说他事后想起这件事,会不会牵连到燕王身上。如果燕王在这个当口再次受到皇帝的猜疑,那可就太倒霉了!
谢慕林想了想,对永宁长公主道:“皇上对萧宝林外泄隐秘之事,应该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只是过去他一直戒备的都是宗室,没想到内阁头上罢了。反正我们王爷并不在意这件事,皇上也没什么可担心的,顶多就是消息在朝臣当中传开,兴许会对皇上的名声有所影响……对了,方才皇上有没有承认那件事?”
永宁长公主叹道:“虽然没有当面承认,但是皇上太生气了……就跟承认了也没什么两样。内阁其他人与在场的翰林们看起来十分吃惊,大约也是头一回听说此事……不过,燕王弟当即就表示了这是一个误会,因为先帝是知道的,而且临终前并没有改变主意,仍旧让皇上继位了,那皇上的皇位便来得名正言顺,无论哪个居心叵测之人故意在外头放流言败坏皇上的名声,也无法动摇这一点。他当时指责高阁老,听说了这种谣言就不该隐瞒,而应该早早上报,也好让皇上派人去调查谣言的来源,顺藤摸瓜找到背后主使之人。如此一来,任何人想要耍阴谋诡计图谋皇位,都不可能会成功。”
兴许是因为燕王说这番话时的语气过于冠冕堂皇、光明正大,高阁老越发认定他心里藏奸了,激动地又骂起他来,所以才会被皇帝勒令让太监们“请”出去的。
之后旁观了整件事发生的臣子们会如何看待今天的意外变故呢?他们是否会把消息传开,进一步损害皇帝的清名呢?对于“谣言”是如何传进高阁老耳朵里的,皇帝又是否会让人调查出个结果来呢?这里头是不是有几个宗室的手笔?他们到底打算干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还是谜团。可皇帝却很有可能没有精力去弄清楚了。
太后小睡了一会儿,起身梳洗的时候,永宁长公主与谢慕林便听说了皇帝派人去最后审问萧宝林的消息。听说萧宝林不肯招认她与高阁老有勾结,但也没有否认,只说她的盟友还有很多,一旦听说她身死,他们就会把皇帝最大的秘密公于之众的。
她还不知道,那个所谓的秘密,早就让高阁老公之于众了。
所以皇帝没有犹豫,得到了她的回答后,立刻就让人给她送去了三尺白绫。他还十分坚决地指示前去传旨的太监,如果萧宝林不肯乖乖领命,那就让太监们助她一臂之力。
皇帝对萧明玉已经恨到了极点。他绝对不容许这个女人活得比自己长,哪怕只有一盏茶的功夫。
第1642章 齐聚
听到内侍回报说,皇帝已经赐死了萧宝林,谢慕林的心情有些复杂。
她回头看向倚坐在罗汉床上的太后和端坐在一旁圈椅中的永宁长公主,见她们都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消息,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当作这是一件寻常事,不发表任何意见。
事实上,以萧明玉这些年的作死行为,她能拖到今天才死去,已经很幸运了。因为妒忌亲姐姐,就向外人密告,造成亲姐姐身死什么的……还有利用把柄威胁皇帝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萧明玉这个女人,野心有,脑子也有一点,但不是很多,独独没有良心。皇帝在自己死去之前把她带走,也是不想给其他活着的人留下麻烦吧?
这毕竟是一位拥有储位争夺权的皇子的亲生母亲,背后还关连着一位大将军。哪怕萧明德将军并不支持妹妹的野望,她也依然有可能给所有人带来很大的隐患。四皇子不方便处置她,太后没有插手的打算,也就只有皇帝能决定她的未来了。
只是……谢慕林回想起皇帝对于自己皇陵中妃嫔随葬墓室的安排,还有朱瑞告诉自己的,他与燕王和四皇子私下达成的约定,觉得皇帝想利用萧宝林的随葬墓室安置自己死去的心上人萧明珠遗棺,多半是要希望落空了。他本人大概还不知道吧?由于他的做法太过极品,身边的人都联起手来哄骗、抵制了。
萧明玉大概率还是会随葬在皇帝身边,占用那个以她的名义安排的坑位。皇帝死后也要继续跟自己厌恶的妃子双宿双栖呢……这么一想,谢慕林竟然觉得还有一点小爽?
现在的时间不合适,谢慕林按捺住了自己心中的那点异样,沉住气,就象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似的,继续留在太后身边陪伴,服侍她在西宫中的起居饮食。
太阳渐渐偏西,外头的天空却依然还十分明亮。午后的暑气并没有半点消减的意思。太后这里因为身体偏弱,有些怕凉,没敢用冰,只是让宫人打扇子罢了,寝殿那头却已经有内侍悄悄送进去几回冰盆了。太后有些担心皇帝会受不了,但犹豫了一下,还是没说什么。
皇帝如果觉得冷,燕王自然会让人把冰盆给撤了的。太后很相信自己的儿子们。不过,如果皇帝真的……那冰盆就十分有必要了。这么大热的天气,如果宫里要办白事,冰是必不可少的。
太后面带悲色,低声嘱咐了永宁长公主几句。后者面露诧异之色,但还是点了头,急匆匆出去了。没过多久,她又折返回来,冲太后点了点头:“母后放心,都已经备下了。”太后低低叹了口气,便开始捂着心口,倚在引枕上闭目不语。
谢慕林有些担心地上前查看,却看到永宁长公主在给自己使眼色。她虽然有些一头雾水,但还是听话地退到了一边,不去打搅太后,心里猜想着太后让永宁长公主去做了什么?
天黑下来的时候,寝殿那边有了动静。
朱瑞带着高公公过来,请太后过去。
太后定定看了朱瑞几眼,面色又一次变得苍白:“皇上可是……可是……”几次都没把“可是”后面的话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了她想问的是什么。
“不是的。”朱瑞扶住了太后,低声安抚住她,“皇上有重要的大事要宣布,因此请皇祖母过去做个见证。皇上精神很好,刚刚还喝了半碗参汤,说话也有力气多了。”
这话没有安抚住太后,她的身体还摇晃了一下。身为人生经历丰富的大长辈,太后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大儿子可能已经到了弥留的时候,所以才会精神好转。
这是回光返照。
太后强忍着悲痛,一手扶着大孙子朱瑞,一手扶着养女永宁长公主,慢慢走向了皇帝的寝殿。谢慕林在旁也猜出皇帝大概快不行了,沉默地跟在他们身后走。
一行人来到了皇帝的寝殿。殿中已经跪了一地人,有朝中的文臣武将,也有数位前来做见证的宗室长辈。病床上的皇帝,不知几时被换上了全套的冕服,只差了头冠罢了。他半倚坐在床头,面上带着不大自然的红晕,但双目清明,看起来竟然真的状态不错。
他还有力气冲太后笑了笑,道:“母后来啦,快请就座吧。儿子不能给您全礼,还请您多担待。”
太后一听,眼圈就红了,但还是微笑着说:“皇帝多礼了。至亲母子,何必讲究这些繁文缛节?”
燕王沉默着上前接手了永宁长公主的工作,与儿子朱瑞一左一右,扶着太后在床边一侧安放的圈椅上坐下。随后他就站在了太后身边,永宁长公主退到一侧,朱瑞拉着妻子谢慕林,站到了燕王身后。
皇帝微笑着跟自己的母亲对视几眼,又看向弟弟燕王、姐姐永宁长公主,还有立在边上的儿子们与长媳谢氏,便转头看向了床边的心腹大太监。后者点点头,唤来了在御前负责起草重要文书的三位翰林学士,摆开纸笔,为皇帝接下来要颁布的重要命令做好准备。
皇帝的身体状况虽然还不错,但这种状态是不能持久的,他也没打算说太多的话。接下来要颁布的旨意,事实上他已经拟定许久了,早已有了定稿。中午让翰林过来,只是起草最后的版本罢了。虽然当时被高阁老打断了,但腹稿已定,皇帝命翰林们誊写出来,并不费什么功夫。此时此刻,他需要的是翰林们将那份按照他本人的想法拟定的诏书,从头到尾向所有人宣读一遍。
皇帝先是回顾了自己成为储君时的经历,虽然没有提到“矫诏”的黑历史,但也承认当时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令先帝感到不满,但他都“很好”地克服了,并且在先帝临终前许诺会打倒权臣,事实上他也做到了,把曹家赶回了西南老家,没有让流着曹家血脉的皇子继承皇位。皇帝认为自己做到了对先帝承诺过的一切,成绩还不算太坏。
皇帝又回顾了一下自己在位期间,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的成就,当中包括但不限于几次救灾、清理黄册以及燕王数次打退敌军、稳固边防等等。他着重赞扬了几位有功之臣的表现——当中没有高阁老,却有另一位目前不在朝的大将,以及燕王父子与仪宾袁燮。皇帝非常热情地肯定了自己的弟弟燕王为大明作出的贡献,盛赞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仁厚果敢的君子。
听到这些赞扬,高阁老一众人等脸都黑了,几乎按捺不住要跳起来抗议。
不过宣读诏书的翰林接着语气一转,就开始说起了皇帝的继承人。
皇帝历数自己的四个儿子,长子有什么缺陷,只得废储;次子有什么不足,又受外家罪过牵连,只能出继;三子如何不堪,只好废为庶人,放逐扬州;独四子聪慧孝顺,无奈年纪太小,不能得到朝臣们的信任与接受。
主少国疑,为了确保江山稳固,皇帝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第1643章 新君
谢慕林有些懵。
她怀疑自己刚才耳背听错了,不敢置信地抬起头来看向皇帝的方向。
然而皇帝表情平静,宣读诏书的翰林们也是一副淡定的模样,看起来并没有读错。
可是,无论是太后还是宗室长辈们,以及底下的一众文臣武将,个个都露出了震惊不已的表情,显然也都为自己刚才听到的话大吃一惊。
谢慕林确定了,自己方才没有听错,皇帝在诏书里就是这么写的。
他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四皇子朱珞,而是选择传位给了弟弟燕王朱晟。
当然,诏书里也写了,新君是朱晟不假,但朱珞也会作为储君,继续稳坐东宫之位。燕王府则交给燕王世子朱瑞继承了。等朱晟登基,燕王的爵位与责任就会顺势传承到朱瑞头上,以确保燕王府后继有人。
听起来是十分周全的安排,但这太突然了!
所有人都以为,皇帝顶多就是不顾内阁的反对,把燕王朱晟立为摄政王,让他辅佐储君四皇子朱珞,直至朱珞亲政而已。他这几天都透露出了这样的意愿,所有人心里都有数的。他可从来没提过,要换个人继承皇位!
大家甚至已经可以想象,以如今内阁高阁老为首的文官重臣们对燕王的反对态度来看,新君继位之后的几年,估计都会是内阁与摄政王之间的明争暗斗了。若是后者占了上风,新君的地位是否稳固就成了未知之数;如果是前者占了上风,把摄政王给赶出了朝廷,新君也有可能会成为一位弱势君王,在位期间始终被内阁牵着鼻子走……
当然,站在朝臣的角度,大约觉得后面这种情况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状态吧?一位出身弱势、生母是无脑宠妃、从小到大都是皇帝宠爱的小皇子形象的储君,怎么看都不象是士人们理想的君主人选。无奈他拥有名分,忠心于朝廷的臣子们是不能拒绝这位君王的。与其让他掌握朝政,让天下有识的君子们替他收拾烂摊子,还不如让他在皇宫中做个温和听话的傀儡,由朝廷大臣们替他治理江山呢!
然而,所有人对于新君上位后的朝廷局势的猜测与预估,如今全都落了空。
天知道皇帝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念头来?!他自己有儿子,这个儿子虽说传闻中身体不是很好,可能寿命不长,但毕竟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不是?况且,就算小儿子不适合继承,他其他三个儿子都还活着呢!长子被废也就罢了,三子只是被厌弃而已。只要皇帝改变主意,他随时就能上位的!更何况,若连早年被先帝出继的燕王都能回归皇室以皇弟身份继承皇位,被当今皇帝过继出去仅仅一年的二皇子要回归本家,也不过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儿。这世上怎么会有皇帝这样的人?这么大的江山,竟没有交给四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交到了弟弟手上?!
他弟弟就算对他再忠心,也是有儿子的呀!他就不怕自己儿子的储位保不住,将来会被侄儿抢走,连性命也丢了么?!
在场众人都觉得满脑子疑惑,但其中看出皇帝并不是临死前病糊涂了,才做出这种决定,而是真心实意打算把皇位交给弟弟的人,也很快镇定下来,开始思考这么一封传位诏书会给所有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了。
不管内阁对燕王有多少不好的看法,他在世人眼中都是一位战功赫赫、稳重有威仪的亲王。这样一位新君继位,别说不需要什么摄政或顾命大臣了,内阁光是要在他面前争取话语权都难!燕王治下虽说也是由朝廷派遣官员前去治理地方,但谁也不敢说燕王不懂得经济民政了。北平地方太平富庶,政治清明,这里头自然也有燕王的功劳。他兴许更擅长兵事,但文臣们想要在政务上糊弄他,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样一位有资历有功绩、有勇有谋的新君,还刚刚被内阁与文官们得罪得不轻……殿内的武将们都瞬间兴奋起来了,觉得接下来他们会迎来一个新时代!哪怕边境承平,未必会有多少大战的机会,可只要他们武将不再被文臣压得透不过气来,在朝中能说得上话,日子就会好过多了!
看到武将们的表情变化,文臣们也感到不妙了。他们当然不希望迎来一位亲近武将的新君,更别说这位新君本来就是军伍中人。万一新君倔脾气发作,不满足于边疆太平,一心要把北方的敌军都消灭殆尽,便不停地掀起战火,那怎么办?!钱从哪儿来?粮从哪儿来?兵呢?国库扛得住么?!
就算燕王不主动兴战,只是在日常政务中偏向武将们,那也不行呀!仗都打完了,如今是太平年月,国家是要靠他们这些文臣君子去治理的!武将们懂什么?!
文官武将们互相对视着,彼此的脸色都不是很好看。
但脸色最难看的还要数跪在最前方的内阁众臣。
当中那几位原本是皇帝心腹的大臣似乎瞬间就想明白了皇帝为什么会下这样的决定,都露出了苦笑的表情。他们一念之差,似乎有负于一直相信、重用他们的君主,为的不过是实现自己的抱负,没想到阴差阳错……以他们所了解的皇帝脾气性格来看,皇帝原本肯定没有易储的想法,只是他们咄咄逼人的态度令皇帝产生了猜疑之心,最后却让燕王得了利。
他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实在是糊涂!
这几位大臣都没有再说什么。皇帝决定让谁来继承皇位,只要人选不是太离谱,他们似乎没有过问的资格。说白了,他们只是臣子而已,不可能插手皇帝家事。那些在皇子中选人站队,参与夺嫡之争,妄图谋取拥立之功的官员,素来就是被他们所轻视的。
只有高阁老与另两位大臣还不肯死心。他们试图向皇帝进言,请皇帝改变旨意。
然而皇帝说:“君无戏言。诏书已然宣读过了,此事就此定下,没有改变的可能。你们若接受便罢,不接受,只管挂冠求去。朕不会留人!”
那两位大臣面色难看地闭了嘴,只有高阁老还在用忿忿不平的眼神瞪着燕王,仿佛他用了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迷惑了君主,让皇帝做出了如此荒唐的决定。
谁知皇帝却说:“高老头,从前你就反对朕废储,后来又反对朕立朱珞,说是国赖长君,主少国疑。朕那时还以为你是真心为大明着想,没想到你心里是向着朱玏的,还指望朕立朱玏呢?不可能!朕已下旨废他为庶人,将来他会过得如何,就得看新君的气量了。朕的兄弟很好,他会替朕守好江山,不叫你们这些只知道争权夺利的庸臣夺走皇儿的权位!你想做白日梦?朕才不会让你称心如意呢!”
高阁老的脸瞬间刷白。他终于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第1644章 嘱托
皇帝看着高阁老的表情,只觉得心情舒畅无比。
内阁的几位大臣,无论是不是他的心腹,都是他多年来仔细观察留意过,确认可以信任的。他铲除了曹家在朝中的大部分势力,也将林家的党羽清洗得差不多了,能留在内阁里的大臣,自然是他觉得可以信任、交托大事的。他还让燕王与萧明德出面去压制住了武将们,还镇压住了宗室。他原本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没有想到,他只是为了稳妥才让弟弟燕王去为小儿子摄政,内阁却忽然跳出来跟他作对。他觉得自己被背叛了!
被自己曾经信任的大臣背叛。
这种感觉令皇帝怒火中烧。他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原谅高阁老等人。偏偏之前他对他们还有信任的时候,为了让他们出面稳住文官圈子,他设法助他们在朝中积攒了太多的威望。过去这种威望十分有利于他压制曹林两家所亲近的文臣,可现在却让他感到束手束脚。
如果他还有足够的时间与足够的精力,他就可以慢慢分辨出哪些文臣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哪些是跟内阁沆瀣一气的,还可以慢慢想办法收拾那些胆敢背叛自己的人。
无奈他没有。
匆忙中他也想不出别的办法了,脑子里只有“既然你笃定朕会为了顾全大局对你退让,朕就直接让你盘算落空”的念头。
内阁在他心中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他只是顾及小儿子继位之后,尚未到亲政的年纪,需要有人代理朝政罢了。既然他原本选出来的代理人不可靠,又没有时间再找几个可靠的,那索性就别找代理人了!小儿子需要顾命大臣辅佐,弟弟却不需要。反正弟弟对他总是忠心耿耿的,也没有亲生儿子。别说弟弟不会杀他的小儿子,断绝他的血脉了,就算弟弟真这么做了,弟弟的儿子不也照样是他的骨肉么?!
皇位的归属,终究会落在他的儿子手中。
看着高阁老和他的同党们露出那悔恨不已的表情,皇帝的心情就无比愉悦。
愉悦过后,他就不想再看到内阁众人的嘴脸了。
他转头去看方才宣读了诏书的翰林学士们:“就这么定了,把诏书传告天下吧。也好让天下人知道,他们的新君是谁。”
高阁老扑通一声跪倒在皇帝面前,老泪纵横:“老臣纵使有违逆圣意之处,也非出于私心,而是为了皇上着想,为了朝廷与百姓着想!皇上即使对老臣有再多的不满,事关皇位归属,此乃国家大事,还请皇上三思!莫因为对老臣的厌弃,便听信谗言,做出冲动莽撞之事,日后危及江山社稷……”
皇帝已经不想听他说的话了,轻轻摆了摆手:“朕怎么不知道你是这等忠臣良士?从前曹家得势时,你还说要为了大局,与他们交好,为此向朕请罪。你说你忠于的是大明江山,不是单一哪一个人。朕那时候虽生气,也被你的话逼得没办法骂你。既如此,那你今日就不要食言。你忠于的是大明江山,朕的弟弟已经被朕指定为新君,是这大明江山的新主人,也就是你日后的君主。你要效忠于他,竭尽全力辅佐他。若是做不到,就离开吧,不要赖在朝中,成天想着要怎么跟君王作对,步上曹家人的后尘,成为你所不齿的逆臣!”
高阁老被噎住了,恨不能当场撞柱,被跪在边上的禁卫统领何万安给拦了下来:“高相,别闹了。皇上病着呢,你在御前失仪之后,还要再冲撞圣驾么?!你这样也好意思说自己是忠臣?!”
高阁老呆呆地看着他,终究还是被左右众人给劝了下来,请出殿外去了。
还有一些大臣与武将留了下来,宗室们也在。
太后仿佛这会子才反应过来,含泪哽咽着对皇帝说:“何至于此?就算你把皇位传给珞儿,阿晟也会替你守好江山的。你忽然来这么一出,是不是心里仍旧信不过你兄弟,所以才打算把皇位给他做补偿,好让他心甘情愿替你守好江山?”
皇帝苦笑道:“母后仍旧慧眼如炬……但您有一句话说错了。朕并没有信不过阿晟。朕正是因为信得过他,才会把位子传给他的。”他抬头看向燕王朱晟,示意后者到自己床前来,又唤了一声小儿子。
四皇子从听到传位诏书的内容开始,就一直是一脸呆滞的模样。因为皇帝的旨意实在太出他的意料之外了。他本以为今天皇父就要去世了,而他也会接任皇帝之位,却万万没想到,自己还要在储君的位子上坐下去。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76116/1965098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