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推荐阅读:招蜂引蝶、临时夫妻(nph)、阿佩罗的回忆、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她撩人不自知(高h)、木槿烟云(年上 ABO)、蒙托克之夏,海风与影、孤雌(nph)、皆其靡也(剧情nph)、记忆之场、
嬴政接过竹简,认真看史官的记载。
“……公子扶苏谏‘焚书坑儒’事,以‘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故,若严刑治之,恐黎民觳觫,百姓震怖。上怒,使公子北监蒙恬于上郡……”
他相当仔细地看着这段话。扶苏能意识到这样做的错误,十分令他欣慰。但是扶苏却是因为“恐黎民觳觫,百姓震怖”的理由,这就让他不是很满意了。
嬴政召扶苏上前来,低声问他:“你觉得我们还要实行这样的策略吗?如果不实行,又该怎么做?”
扶苏思考了一下,有些犹豫地开口:“我之前想岔了,觉得安抚民众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我知道父皇您的想法了……统一思想的事肯定是要做的,但是,您的‘焚书坑儒’肯定是不可行了,手段过于强硬,反而可能会造成反噬。”
“我们是否可以派遣以口舌闻名的臣子,到原来的六国之地宣扬秦法的优点,解释施行的政令,与他们本来不好的政策形成对比。这样我们就能得到民心,减少搅弄天下之人的挑拨,从而避免人心的动摇。”
他顿了顿,直视着嬴政,清亮的眼睛中带着炽热和虔诚的光:“父皇,慢慢来。就算您……的时候完不成,我也绝不会让大秦停下来的。”
说罢,扶苏连忙垂下头,毕竟这算是对君父的大不敬之语了,他在等待着父皇的雷霆震怒。
但是,良久,他并没有听到父皇震怒的言语。一只大手轻轻在他头顶拍了拍,就像是小时候那样。
扶苏愕然抬起头,竟看到了嬴政脸上欣慰的淡淡笑容。
“别怕,扶苏。”
“你说的很好。”
【无论是焚书还是坑儒,都是为了秦始皇统一思想的大业。
在一片分裂多年的土地上统一思想是一件困难的事。更别说秦始皇还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农田的合并也许只需要去除一道藩篱,国土的合并也许只需要一场战争,但是思想文化的合并需要细水长流的潜移默化。
而秦始皇等不及,他不相信“治大国如烹小鲜”,不愿意在治国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只是想要在自己在位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做完,给后人留下一个完美的、安定的大秦。
或许是因为他过于自信自己的威慑力,或许是因为他害怕自己死后六国再次分裂。总之,他采用了太过酷烈的手段去统一思想。
这样的手段有没有作用呢?
唐代诗人章碣诗作《焚书坑》这样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虽然略带夸张,也扩大了秦始皇“焚书”对秦亡的影响,但是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思考的。
竹帛燃烧的青烟逐渐消散,始皇千古无双的帝业化为虚无。函谷关和黄河无望地拱卫着始皇帝的居所。
焚书坑底焚书剩下的灰烬尚有余温,山东已经发生暴.乱,那灭亡秦朝、逐鹿中原的刘邦和项羽都没有读过多少书。
“刘项”是指刘邦和项羽,两位在秦失其鹿后角逐中原的佼佼者。
刘邦起自沛县,年轻时没有大志,不能干活,没有收入,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之奈何”,可以说是一个市井无赖。
项羽虽然是楚国贵族、名将项燕之后,但是少年时是“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好不容易学了兵法,却“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也没读过多少书。
刘项原来不读书啊!
可是项羽入关,坑杀秦卒二十万,屠戮咸阳,南面称孤。
刘邦攻破咸阳城,最终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焚书了,坑儒了,可是这些举措也并没有维持住秦朝的统治啊。
更别提各地纷纷起义的农民了,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字不识一个”,不读书,并没有阻止他们追求“活着”的行动。
削木为兵者,尽是长城里面人;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秦朝真正亡国的理由从来都不是简简单单的“焚书坑儒”能够阻止的。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那苛重的劳役让人活不下去了啊!
——乱不生于读书之辈,乃兆于暴.政之时。】
对焚书坑儒的观点也是我的一家之言,大家有不同意见多多讨论,不要吵架哦~~
1《史记》
2朱彝尊《秦始皇论》
3王充《论衡》
4刘大櫆《焚书辩》
第29章
吏治败坏
沛县。
刚从宴会上避逃出去的刘季听着天幕说到“刘项原来不读书”,狠狠地打了个寒战。出自沛县……又是亭长……姓刘的市井无赖……
他的心脏跳得快从胸腔中蹦出来了。
刘季一步迈进家门,大声招呼吕雉给自己收拾物件,自己也大步走到家中藏着贵重物品的地方,翻找起来。
吕雉匆匆从内屋走出来,看见丈夫脸上带着焦灼,把东西都翻得一片混乱,不禁皱起了眉:“出什么事了吗?”
刘季停下手上的动作,深深地看她一眼。
吕雉一惊,她潜意识中感觉到刘季和平日里那个招猫逗狗的小混混不太一样了。可是哪里不一样了呢?吕雉的心中朦朦胧胧,没有答案。
“你今天没有看天幕吗?”
“……公子扶苏谏‘焚书坑儒’事,以‘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故,若严刑治之,恐黎民觳觫,百姓震怖。上怒,使公子北监蒙恬于上郡……”
他相当仔细地看着这段话。扶苏能意识到这样做的错误,十分令他欣慰。但是扶苏却是因为“恐黎民觳觫,百姓震怖”的理由,这就让他不是很满意了。
嬴政召扶苏上前来,低声问他:“你觉得我们还要实行这样的策略吗?如果不实行,又该怎么做?”
扶苏思考了一下,有些犹豫地开口:“我之前想岔了,觉得安抚民众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我知道父皇您的想法了……统一思想的事肯定是要做的,但是,您的‘焚书坑儒’肯定是不可行了,手段过于强硬,反而可能会造成反噬。”
“我们是否可以派遣以口舌闻名的臣子,到原来的六国之地宣扬秦法的优点,解释施行的政令,与他们本来不好的政策形成对比。这样我们就能得到民心,减少搅弄天下之人的挑拨,从而避免人心的动摇。”
他顿了顿,直视着嬴政,清亮的眼睛中带着炽热和虔诚的光:“父皇,慢慢来。就算您……的时候完不成,我也绝不会让大秦停下来的。”
说罢,扶苏连忙垂下头,毕竟这算是对君父的大不敬之语了,他在等待着父皇的雷霆震怒。
但是,良久,他并没有听到父皇震怒的言语。一只大手轻轻在他头顶拍了拍,就像是小时候那样。
扶苏愕然抬起头,竟看到了嬴政脸上欣慰的淡淡笑容。
“别怕,扶苏。”
“你说的很好。”
【无论是焚书还是坑儒,都是为了秦始皇统一思想的大业。
在一片分裂多年的土地上统一思想是一件困难的事。更别说秦始皇还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农田的合并也许只需要去除一道藩篱,国土的合并也许只需要一场战争,但是思想文化的合并需要细水长流的潜移默化。
而秦始皇等不及,他不相信“治大国如烹小鲜”,不愿意在治国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只是想要在自己在位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做完,给后人留下一个完美的、安定的大秦。
或许是因为他过于自信自己的威慑力,或许是因为他害怕自己死后六国再次分裂。总之,他采用了太过酷烈的手段去统一思想。
这样的手段有没有作用呢?
唐代诗人章碣诗作《焚书坑》这样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虽然略带夸张,也扩大了秦始皇“焚书”对秦亡的影响,但是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思考的。
竹帛燃烧的青烟逐渐消散,始皇千古无双的帝业化为虚无。函谷关和黄河无望地拱卫着始皇帝的居所。
焚书坑底焚书剩下的灰烬尚有余温,山东已经发生暴.乱,那灭亡秦朝、逐鹿中原的刘邦和项羽都没有读过多少书。
“刘项”是指刘邦和项羽,两位在秦失其鹿后角逐中原的佼佼者。
刘邦起自沛县,年轻时没有大志,不能干活,没有收入,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之奈何”,可以说是一个市井无赖。
项羽虽然是楚国贵族、名将项燕之后,但是少年时是“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好不容易学了兵法,却“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也没读过多少书。
刘项原来不读书啊!
可是项羽入关,坑杀秦卒二十万,屠戮咸阳,南面称孤。
刘邦攻破咸阳城,最终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焚书了,坑儒了,可是这些举措也并没有维持住秦朝的统治啊。
更别提各地纷纷起义的农民了,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字不识一个”,不读书,并没有阻止他们追求“活着”的行动。
削木为兵者,尽是长城里面人;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秦朝真正亡国的理由从来都不是简简单单的“焚书坑儒”能够阻止的。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那苛重的劳役让人活不下去了啊!
——乱不生于读书之辈,乃兆于暴.政之时。】
对焚书坑儒的观点也是我的一家之言,大家有不同意见多多讨论,不要吵架哦~~
1《史记》
2朱彝尊《秦始皇论》
3王充《论衡》
4刘大櫆《焚书辩》
第29章
吏治败坏
沛县。
刚从宴会上避逃出去的刘季听着天幕说到“刘项原来不读书”,狠狠地打了个寒战。出自沛县……又是亭长……姓刘的市井无赖……
他的心脏跳得快从胸腔中蹦出来了。
刘季一步迈进家门,大声招呼吕雉给自己收拾物件,自己也大步走到家中藏着贵重物品的地方,翻找起来。
吕雉匆匆从内屋走出来,看见丈夫脸上带着焦灼,把东西都翻得一片混乱,不禁皱起了眉:“出什么事了吗?”
刘季停下手上的动作,深深地看她一眼。
吕雉一惊,她潜意识中感觉到刘季和平日里那个招猫逗狗的小混混不太一样了。可是哪里不一样了呢?吕雉的心中朦朦胧胧,没有答案。
“你今天没有看天幕吗?”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78783/2028889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