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42节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上岸(gl)、无双局(1v2 父子丼)、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被强取豪夺的恶毒女配(np强制)、皆其靡也(剧情nph)、《觊觎(女S男M,np)》、【星际abo】洛希极限(H)、两小无猜(校园1v1,高H)、
不得不说,这帮臣的战斗力很强。
饶是以朱祁钰的速度,也花了两个多时辰,才处理完手头的这些奏本。
这要是换了个新手过来,起码得弄到天黑。
看了看手头寥寥无几被特意留下来的奏本,朱祁钰伸了个懒腰,道。
“陈循和高谷两位老大人今日来了吗?”
金英还沉浸在小山一样的奏章,能够被这么快就解决的震惊中。
听到朱祁钰的问话,连忙道:“回王爷,一大早就来了,在外头渊阁里头。”
朱祁钰将身前的奏章一推,道:“这些奏章本王已经批过了,你一会将这些奏章送去通政司,各衙门的奏事,让他们按本王的朱批下令,至于六科十三道的奏疏,一律留中不发。”
这是照例的事情,虽然对于六科十三道的奏疏留中,让金英有些意外,不过他还是点头应下。
紧接着,朱祁钰继续道。
“除此之外,以后若有奏章,命通政司先送内阁,票拟之后再送过来!”
不过这次,金英却是愣了愣,犹豫了一下道:“全部吗?”
朱祁钰点头,道:“除了特殊直奏的以外,都先送到内阁票拟之后,再送过来。”
如今是正统年间,内阁还没有正式形成,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完全确立下来。
这个时候的内阁,还只是一个以备咨询的差遣,叫入直渊阁。
至于票拟制度,更没有完全确定下来。
当初太祖皇帝废宰相,撤中书省之后,大量的朝务压到皇帝的身上。
太祖皇帝倒是受得了,可到了宣宗皇帝,就渐渐受不了了。
于是开始命司礼监参与政务,分担压力,同时也设立了内阁,参赞机务,不过重心还是放在司礼监身上,毕竟司礼监在内廷,随时都能帮皇帝处理朝政。
直到宣宗皇帝驾崩,三杨辅政之时,内阁的地位才渐渐提高。
由于今上幼弱,朝政几乎都是由三杨来处置,为了让皇帝同时能够学习到政务。
三杨通常会在奏章上写上大体情况和处理意见,到了皇帝这边,只需要批准或者不准就可以了。
大大减轻了小皇帝的负担,照准就行了!
但是这个时候,票拟还不是内阁的权柄,而是三杨作为辅政大臣的权柄,朝野上下也压根没有把票拟当做内阁的分内之事。
直到后来,司礼监坐大,不断有权宦闭塞圣听,朝臣和天子都意识到,在外朝和内廷之间,需要一个调和内外的机构出现,内阁才真正被赋予了票拟的权柄,甚至到最后,因为这个特殊的作用,逐渐力压六部,成为首揆阁老。
但是现在,内阁还远远没有这种地位,三杨病逝之后,内阁更多地变回以备咨询的地位,只能票拟一些琐碎的小事,票拟制度几乎被废除。
这次京师突然遭逢大事,上禀上来的奏折,基本上都是紧要之事,金英自然也是按着规矩,直接拿到了集义殿。
此刻听到朱祁钰说,要恢复票拟制度,金英不由得心中一震。
再三犹豫之下,金英还是道:“王爷三思,票拟之制,毕竟是三杨辅政之时的权宜之计,若是形成制度,恐会令臣坐大”
朱祁钰挑眉,看了一眼金英。
他确实没有想到,金英会说出这番话来。
应该说,金英说的一点都不错,票拟和批红,本身是皇权的范畴。
朝廷本就设有通政司,用来收纳奏章,上传下达,并不需要内阁来行使这个职责。
所以先送内阁,只能把票拟的权柄给出去。
如此一来,势必会让内阁坐大,使臣的势力进一步扩张。
这也是有明一代证实了的。
不管怎么说,金英都是内臣,从皇权的角度出发,这一点其实是应该避免的。
臣权和皇权在大多时候是对立的,臣权越强,皇权便会衰弱。
站在皇帝的角度,大多时候,应该做的也是加强皇权。
但是
这是没有做过皇帝的人的想法。
朱祁钰当了七年的皇帝,又看过大明数百年的兴衰,他心里清楚。
皇权和臣权,只有相对平衡的时候,才是最佳的状态。
他自然清楚,臣权过强,会欺压皇权,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
一则,内阁的设立,是对大明有利的!
这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抛开臣权和皇权的关系不谈,内阁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调和内外,提高了政务处理的平均水平。
说到底,将朝廷所有的政务都寄托在君上一人的身上,是有风险的。
如果君上是明君,自然一切皆好,但是若是昏君或是能力不足,政务的运转就会大受影响。
内阁的大臣,至少是经过千万士子当中筛选出来的,处理朝政的基本能力是足够的。
将朝政寄托于制度,而不是寄托于皇帝的个人素质。
这一点是对大明的稳定有利的!
除此之外,朱祁钰认真反思了前世自己失败的原因,除了重病和没儿子之外。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政维系于君上一身。
所以他只要一病,三日不曾视朝,政务就堆积如山,朝臣就人心惶惶。
真正是“国不可一日无君”
他做皇帝的那几年,励精图治是励精图治了,自己的身体也累垮了。
所以适当的分权,是必要的。
何况事实也证明了,内阁终究不是宰相。
即便是有了票拟之权,也是代行皇权,一个“代”字,便能死死地锁住他们。
有明一代,即便是内阁势大的时候,和皇权的斗争也难以取胜,倒是不必过于忧虑。
至于臣势大
朱祁钰也自有他的考虑。
故而他没有多说,只笑了笑,道。
“金公公所虑有理,不过此时特殊时期,我等当同舟共济,不必囿于权术,你自去办便是!”
闻弦歌而知雅意,金英一听,就知道朱祁钰在敷衍他。
不过这个时候,朝廷倚重的就是臣,后宫的太后娘娘插不上手,朱祁钰这个郕王又不反对,他就算是心有担忧,也阻止不了,只能拱手称是。
这头两人说这话,外头有两个小内侍走进来,在成敬耳边说了几句,递上了一份锦帛。
成敬听完之后,脸色一阵变化,然后便让两个小内侍退下。
走到朱祁钰的面前,成敬古怪地看了一眼金英,将手中的锦帛递过来,然后低声道。
“王爷,刚刚礼科来报,太后娘娘下了懿旨,册立皇长子见深,为皇太子,诏旨礼科已经副署,发去礼部了”
第42章 册立太子
听到成敬的话,朱祁钰倒是没什么反应,接过锦帛,翻开便看了起来。
这道旨意是发给礼部的,倒也不必他来跪接。
展开一瞧,倒是让朱祁钰有些意外。
“迩因虏寇犯边,荼毒我大明百姓,皇帝深恐虏贼祸我大明祖宗社稷江山,不得已而亲帅六军往正其罪,不意虏贼狡诈,皇帝被留虏庭,吾哀痛之下,尚念臣民不可无主,朝廷不可无君。”
“兹于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一,于皇庶子三人之中选其贤而长者,曰见深正位东宫,仍命郕王为辅,代总国政,抚安天下。”
“呜呼,国必有君,而社稷为之安,君必有储而臣民有所仰,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看完之后,朱祁钰略略皱起眉头,不过随即便展开来了。
刚才成敬说,这道旨意是发给礼部的,实际上这个说法不准确,这道旨意,实际上是明发天下的。
只是因为册立皇太子的事宜,由礼部主管,因而由礼部代为承旨。
册立东宫是大事,朝廷自有一套繁琐的规制。
按制,应该由君上下诏礼部,命礼部准备册立事宜,然后礼部上册立仪注,经过大臣合议之后上呈天子,天子许可后择吉日,在群臣百官的见证下行册立大礼,然后才是他手中这封诏书出现的时候。
换句话说,孙太后直接省略了前面所有的步骤,连册封大礼都顾不上了,直接便下旨昭告天下。
揉了揉额头,朱祁钰叹了口气,这就是他这几日锋芒毕露带来的恶果了。
前世的时候,孙太后可是一步步的按照规矩,板板正正地册立太子来着。
如今这般急切的下旨昭告天下,看来还是急了
不过虽然没有行册封大礼,但是这道明发天下的诏旨,本就是所有仪典中的核心,其他的都是旁枝末节。
孙太后还没有急昏了头,至少这道诏旨,是完完全全按照流程来走的。
盖着太后和皇后的宝印,礼科没有封驳,礼部也没有拒接。
甚至为了显得更名正言顺,连旨意的内容,都是由翰林院来草拟的。
这不,上头还有陈循老大人的副署呢!
也就是说,这道诏旨是经过朝臣认可的,有效的册立旨意,哪怕没有册封大礼,它也会生效的。
朱祁钰富有深意的瞥了金英一眼,幽幽地道。
“怪不得内阁的二位老大人大早上就到了,原来是为太后录诏?”
朱祁钰说得轻描淡写,金英却是抹了把冷汗。
这话说的是内阁,但是金英却不由得想到自己。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饶是以朱祁钰的速度,也花了两个多时辰,才处理完手头的这些奏本。
这要是换了个新手过来,起码得弄到天黑。
看了看手头寥寥无几被特意留下来的奏本,朱祁钰伸了个懒腰,道。
“陈循和高谷两位老大人今日来了吗?”
金英还沉浸在小山一样的奏章,能够被这么快就解决的震惊中。
听到朱祁钰的问话,连忙道:“回王爷,一大早就来了,在外头渊阁里头。”
朱祁钰将身前的奏章一推,道:“这些奏章本王已经批过了,你一会将这些奏章送去通政司,各衙门的奏事,让他们按本王的朱批下令,至于六科十三道的奏疏,一律留中不发。”
这是照例的事情,虽然对于六科十三道的奏疏留中,让金英有些意外,不过他还是点头应下。
紧接着,朱祁钰继续道。
“除此之外,以后若有奏章,命通政司先送内阁,票拟之后再送过来!”
不过这次,金英却是愣了愣,犹豫了一下道:“全部吗?”
朱祁钰点头,道:“除了特殊直奏的以外,都先送到内阁票拟之后,再送过来。”
如今是正统年间,内阁还没有正式形成,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完全确立下来。
这个时候的内阁,还只是一个以备咨询的差遣,叫入直渊阁。
至于票拟制度,更没有完全确定下来。
当初太祖皇帝废宰相,撤中书省之后,大量的朝务压到皇帝的身上。
太祖皇帝倒是受得了,可到了宣宗皇帝,就渐渐受不了了。
于是开始命司礼监参与政务,分担压力,同时也设立了内阁,参赞机务,不过重心还是放在司礼监身上,毕竟司礼监在内廷,随时都能帮皇帝处理朝政。
直到宣宗皇帝驾崩,三杨辅政之时,内阁的地位才渐渐提高。
由于今上幼弱,朝政几乎都是由三杨来处置,为了让皇帝同时能够学习到政务。
三杨通常会在奏章上写上大体情况和处理意见,到了皇帝这边,只需要批准或者不准就可以了。
大大减轻了小皇帝的负担,照准就行了!
但是这个时候,票拟还不是内阁的权柄,而是三杨作为辅政大臣的权柄,朝野上下也压根没有把票拟当做内阁的分内之事。
直到后来,司礼监坐大,不断有权宦闭塞圣听,朝臣和天子都意识到,在外朝和内廷之间,需要一个调和内外的机构出现,内阁才真正被赋予了票拟的权柄,甚至到最后,因为这个特殊的作用,逐渐力压六部,成为首揆阁老。
但是现在,内阁还远远没有这种地位,三杨病逝之后,内阁更多地变回以备咨询的地位,只能票拟一些琐碎的小事,票拟制度几乎被废除。
这次京师突然遭逢大事,上禀上来的奏折,基本上都是紧要之事,金英自然也是按着规矩,直接拿到了集义殿。
此刻听到朱祁钰说,要恢复票拟制度,金英不由得心中一震。
再三犹豫之下,金英还是道:“王爷三思,票拟之制,毕竟是三杨辅政之时的权宜之计,若是形成制度,恐会令臣坐大”
朱祁钰挑眉,看了一眼金英。
他确实没有想到,金英会说出这番话来。
应该说,金英说的一点都不错,票拟和批红,本身是皇权的范畴。
朝廷本就设有通政司,用来收纳奏章,上传下达,并不需要内阁来行使这个职责。
所以先送内阁,只能把票拟的权柄给出去。
如此一来,势必会让内阁坐大,使臣的势力进一步扩张。
这也是有明一代证实了的。
不管怎么说,金英都是内臣,从皇权的角度出发,这一点其实是应该避免的。
臣权和皇权在大多时候是对立的,臣权越强,皇权便会衰弱。
站在皇帝的角度,大多时候,应该做的也是加强皇权。
但是
这是没有做过皇帝的人的想法。
朱祁钰当了七年的皇帝,又看过大明数百年的兴衰,他心里清楚。
皇权和臣权,只有相对平衡的时候,才是最佳的状态。
他自然清楚,臣权过强,会欺压皇权,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
一则,内阁的设立,是对大明有利的!
这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抛开臣权和皇权的关系不谈,内阁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调和内外,提高了政务处理的平均水平。
说到底,将朝廷所有的政务都寄托在君上一人的身上,是有风险的。
如果君上是明君,自然一切皆好,但是若是昏君或是能力不足,政务的运转就会大受影响。
内阁的大臣,至少是经过千万士子当中筛选出来的,处理朝政的基本能力是足够的。
将朝政寄托于制度,而不是寄托于皇帝的个人素质。
这一点是对大明的稳定有利的!
除此之外,朱祁钰认真反思了前世自己失败的原因,除了重病和没儿子之外。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政维系于君上一身。
所以他只要一病,三日不曾视朝,政务就堆积如山,朝臣就人心惶惶。
真正是“国不可一日无君”
他做皇帝的那几年,励精图治是励精图治了,自己的身体也累垮了。
所以适当的分权,是必要的。
何况事实也证明了,内阁终究不是宰相。
即便是有了票拟之权,也是代行皇权,一个“代”字,便能死死地锁住他们。
有明一代,即便是内阁势大的时候,和皇权的斗争也难以取胜,倒是不必过于忧虑。
至于臣势大
朱祁钰也自有他的考虑。
故而他没有多说,只笑了笑,道。
“金公公所虑有理,不过此时特殊时期,我等当同舟共济,不必囿于权术,你自去办便是!”
闻弦歌而知雅意,金英一听,就知道朱祁钰在敷衍他。
不过这个时候,朝廷倚重的就是臣,后宫的太后娘娘插不上手,朱祁钰这个郕王又不反对,他就算是心有担忧,也阻止不了,只能拱手称是。
这头两人说这话,外头有两个小内侍走进来,在成敬耳边说了几句,递上了一份锦帛。
成敬听完之后,脸色一阵变化,然后便让两个小内侍退下。
走到朱祁钰的面前,成敬古怪地看了一眼金英,将手中的锦帛递过来,然后低声道。
“王爷,刚刚礼科来报,太后娘娘下了懿旨,册立皇长子见深,为皇太子,诏旨礼科已经副署,发去礼部了”
第42章 册立太子
听到成敬的话,朱祁钰倒是没什么反应,接过锦帛,翻开便看了起来。
这道旨意是发给礼部的,倒也不必他来跪接。
展开一瞧,倒是让朱祁钰有些意外。
“迩因虏寇犯边,荼毒我大明百姓,皇帝深恐虏贼祸我大明祖宗社稷江山,不得已而亲帅六军往正其罪,不意虏贼狡诈,皇帝被留虏庭,吾哀痛之下,尚念臣民不可无主,朝廷不可无君。”
“兹于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一,于皇庶子三人之中选其贤而长者,曰见深正位东宫,仍命郕王为辅,代总国政,抚安天下。”
“呜呼,国必有君,而社稷为之安,君必有储而臣民有所仰,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看完之后,朱祁钰略略皱起眉头,不过随即便展开来了。
刚才成敬说,这道旨意是发给礼部的,实际上这个说法不准确,这道旨意,实际上是明发天下的。
只是因为册立皇太子的事宜,由礼部主管,因而由礼部代为承旨。
册立东宫是大事,朝廷自有一套繁琐的规制。
按制,应该由君上下诏礼部,命礼部准备册立事宜,然后礼部上册立仪注,经过大臣合议之后上呈天子,天子许可后择吉日,在群臣百官的见证下行册立大礼,然后才是他手中这封诏书出现的时候。
换句话说,孙太后直接省略了前面所有的步骤,连册封大礼都顾不上了,直接便下旨昭告天下。
揉了揉额头,朱祁钰叹了口气,这就是他这几日锋芒毕露带来的恶果了。
前世的时候,孙太后可是一步步的按照规矩,板板正正地册立太子来着。
如今这般急切的下旨昭告天下,看来还是急了
不过虽然没有行册封大礼,但是这道明发天下的诏旨,本就是所有仪典中的核心,其他的都是旁枝末节。
孙太后还没有急昏了头,至少这道诏旨,是完完全全按照流程来走的。
盖着太后和皇后的宝印,礼科没有封驳,礼部也没有拒接。
甚至为了显得更名正言顺,连旨意的内容,都是由翰林院来草拟的。
这不,上头还有陈循老大人的副署呢!
也就是说,这道诏旨是经过朝臣认可的,有效的册立旨意,哪怕没有册封大礼,它也会生效的。
朱祁钰富有深意的瞥了金英一眼,幽幽地道。
“怪不得内阁的二位老大人大早上就到了,原来是为太后录诏?”
朱祁钰说得轻描淡写,金英却是抹了把冷汗。
这话说的是内阁,但是金英却不由得想到自己。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79089/2034764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