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469节
推荐阅读:招蜂引蝶、临时夫妻(nph)、阿佩罗的回忆、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她撩人不自知(高h)、木槿烟云(年上 ABO)、蒙托克之夏,海风与影、孤雌(nph)、皆其靡也(剧情nph)、记忆之场、
如今天子登基一年,朝中已经渐成势力。
毋庸置疑的是,如果要论天子真正的心腹,首选吏部尚书王文,其次便是兵部尚书于谦,再之后则是左都御史陈镒。
余俨出身科道,他的出面,便代表了陈镒,沈敬更是王文的亲信,这二人都表了态,实际上就是他们背后的两位在表态。
那么最后,就只剩下刚刚从边境匆匆赶回的于谦了!
前两位都是通过属下委婉的表态,但是显然,于少保并不打算如此。
于是,在众人瞩目之下,于谦来到殿中,拱手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当为东宫备府!”
于谦的性格,从不拖泥带水,方一开口,便直接站定了立场。
不过,他的这句话,却惹得群臣惊讶不已。
但是,于谦却并没有在意,继续道。
“陛下容禀,皇位传承,涉及国本稳固,土木一役,陛下临危受命,受禅太上皇,此乃大义,命太上皇之子为储君,此乃大德,上皇归朝,自居南宫,不预政务,此乃天家恭让有道,各守本分。”
“天家之中,陛下,上皇,太子亲亲尊让,天家和睦,堪为万民表率,然则朝野上下,数有如罗通般不轨之辈,挑动舆论,散布谣言,离间天家,数次诋毁陛下欲拒太上皇于塞外。”
“上皇归朝,又借东宫出阁礼,毁伤陛下声誉,置陛下怜爱太子幼弱之心于不顾,妄称陛下不备东宫府官,乃存无故易储之私心,实乃国贼也!”
于谦说话,向来直接了当,虽然没有王文那么噎死人,但是也绝称不上是委婉。
应该说,这番话将现今的局面说了个清清楚楚,甚至于,将那些阴暗的,摆不上台面的心思,也翻出来摊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别人的心里都清楚,但是没有人敢说,或者说,没有几个人有资格说。
毕竟,这相当于同时在议论天子,太上皇和太子三位天下最尊贵的人。
只有于谦,有这个身份地位,也有这个胆子,敢戳破窗户纸,摊开了说出来。
话音落下,一旁的朱鉴脸色青一阵白一阵的,终于忍不住开口道。
“于少保这话是什么意思?国贼?难道说朝廷有失,大臣上谏,便是国贼?”
事实上,从刚刚天子同意设詹事府,但是却让内阁次辅兼任的时候起,朱鉴就有些傻眼。
因为,那原本是他要图谋的位置!
朱阁老上上下下的折腾了这么久,自然不可能真的是毫无所图。
他想要的,其实就是太子府詹事的位置。
应该说,自从当初受命出使瓦剌之后,朱鉴就已经成了太上皇一脉的人,何况,他自己本身的政治观念,就是扶保太上皇和太子一脉正统。
没有什么职位,比太子府詹事,更合适他了。
回京之后,他屡次和俞士悦打擂台,也并不是真正想要次辅的位置。
毕竟,他虽然有功,但是人家俞士悦也不是吃素的,平时吵吵架就算了,想要在对方没有犯错的情况下,动摇俞士悦次辅的位置,就有些捞过界了。
朝中固然会认可他的功劳,也认可他受到了薄待,但是,之所以没有人在朝堂上正面发声,原因无非是重臣当中没有坑位。
要是真的因为他立了功,那么就要让俞次辅让位给他,朝局就乱了套了。
有了这个先例,那么侍郎立了功,是不是要尚书让位,知县立功,是不是要知府让位?
官职乃是朝廷重器,岂可如此儿戏,无缘无故的,人家俞次辅又没有犯错,如果朱鉴真的对次辅的位置有所行动,那么,陷入被动的反而是他。
所以,打从一开始,朱鉴和俞士悦打擂台,就是存了两层意思。
一层是为了南宫护卫统领的人选做铺垫,另一层,就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詹事府的图谋。
要知道,只要他们的纷争持续着,并且双方都属于不讲理的互相反对。
那么,朱鉴就能持续的占据舆论的中心地位,朝臣就会始终记得,他立了大功,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升赏。
在此契机之下,东宫出阁备府一旦事成,要挑一个重臣顶上,总理詹事府的话,岂不是正好合适?
天子将他塞到内阁做一辅臣,原因无非是重臣的位置满了。
那么现在,太子府新立,‘帝师’的位置,如果越过朱鉴,再提拔一个新晋的臣子,朝廷上下,只怕难免议论纷纷,觉得天子刻意打压于他。
所以,朱鉴一直以为,这件事情最大的难处,是如何令天子同意为太子备府。
但是谁曾想,最难的事情反而没怎么遇到困难就做到了,反倒是他觉得轻而易举的事,陡然就生了变故。
醒过神来之后,朱鉴回想起整件事情。
他忽然发现,天子放纵他和俞士悦相互争斗,或许并不单单是因为,想要看看他到底想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在暗中拨弄着朝堂的局势。
如果说,从一开始,天子就出面调停,那么,要么是“偏护”俞士悦,让朝臣愈发觉得他立功不赏反而被处处打压,要么,就是给他“补偿”。
但是天子放任不管,反而会让朝堂的局势向着对他不利的方向转变。
尤其是,在俞士悦不知受了什么刺激,对他的态度大幅改变,面对他的挑衅,处处平和以对的时候。
朱鉴身上背负的功劳,渐渐的就被抵消了下去,朝堂当中颇多人开始觉得,他一个新晋的阁臣,在前辈一再退让的情况下,还对前辈咄咄逼人。
相反的,对俞士悦的评价,变成了“大度能容人”,“大局为重”。
再加上天子主动开口同意设立詹事府,朱鉴也没有理由,说天子在打压太子。
如此一来,朱鉴有功,俞士悦有德,那么谁来当这个帝师,自然全凭“中立”的天子的意思。
想明白了这些,朱鉴不由一阵沮丧,这番折腾,当真是“年年辛苦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但是,到了这个地步,朱阁老也只能安慰自己,好歹,东宫备府成功了,即便他不能进入太子府,好歹也能落下一个心忧社稷,敢言直谏,为太子争取备府的好名声。
可没想到的是,于谦连最后的这点汤都不打算留给他,而且,现在还想把锅给掀了。
这让朱鉴如何能忍,一时之间,口气也不由带着几分火药味。
然而,面对朱鉴气势汹汹的问话,于谦却只是抬了抬眸,道。
“朱阁老,于某说的是那些散布谣言,诋毁圣上的人,乃是国贼,你心虚什么?”
说着话,于谦的眉头微微皱起,脸上露出一丝“认真”的疑惑,问道。
“方才,朱阁老你自己不是也说,民间有流言不明陛下真意,妄言陛下薄待东宫吗?于某所说,和你的话并无差异,朱阁老何以如此大的反应?”
随着这两句话声音落下,无数道意味深长的目光,纷纷落在了朱鉴的身上。
于是,朱鉴脸色一白,一时之间竟被噎的说不出话来。
半晌,他方勉强道。
“我的意思是,国贼一词不可轻用,或许,只是底下的人以讹传讹,并非故意冒犯圣上,于少保在朝廷上说话,当需慎言。”
然而,这番话,连他自己都觉得苍白无力。
面对着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朱鉴袖子里的手紧紧的握了起来。
他明白,今日廷议结束之后,他在士林当中的名声,完了!
舆论能够造就一个人,同样能够毁掉一个人。
当所有人都认为你是一个无德无行,争权夺利的小人的时候,无论你是不是,你都是了。
颤抖着身子,朱鉴头上渗出豆大的冷汗,将头深深的低下去,似乎这样,就感受不到那些刺眼的目光……
于谦静静的看着朱鉴,他没有继续追问,因为,已经够了。
朝臣们不是傻子,有了自己的一番话,大家自然会将近期这一段时间的所有事情联系起来。
哪怕朱鉴没有这么激烈的反应,等下了朝,大臣们也会发现,所谓受了朝廷苛待,为了东宫储本奔走的朱阁老,实际上不过是一个为了往上爬,不惜毁坏天子声誉,不顾东宫实际情况的小人而已。
这样的无德之人,即便有功,也不会有人希望他身居高位。
所以,朱鉴的仕途,从这场朝会起,已经走到尽头了!
那么,接下来要处理的,就是东宫之事了……
于谦撇下朱鉴,转身继续朝向御座,道。
“天家虽则和睦,然既有流言纷纷,伤及陛下声誉,则太子府属官不可不置,然若备府置官,一则有损朝廷颜面,有朝令夕改之嫌,二则妥协舆论之例一开,势必有人效仿,三则如沈大人所说,朝中人手本就不足,东宫幼弱,设置诸多府官,空置浪费。”
“故臣以为,为平息流言,彰显陛下倚重储君之意,太子府当立,却不必全立,可暂授太子府詹事,左,右春坊大学士,司经局洗马四职,其余属官,待所需之时,由太子府詹事酌情上奏补足。”
“如此,既可全东宫出阁之仪典,彰天家有序之心,平息谣言,亦可顾及朝局及东宫实际,此臣愚见也,请陛下思之。”
第569章 等啊……等……
以于谦的身份地位,他提出的方案,自然在朝堂之上举足轻重。
不少大臣听完之后,便忍不住低头思索起来。
所谓东宫出阁备府,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毕竟,正常情况下,每过几十年才会出现一个新的太子。
大明传承至今,实际上按照所谓仪典操办的东宫官属基本没有,每一届东宫都因实际情况不同,在仪典规制官属上有所差别。
这也是当初天子为如今的东宫太子操办出阁仪典,但并不打算备府时,朝臣们没有太多激烈反对的原因所在。
如今,于谦提出的方案,可以视为是折中的方案。
东宫下设一府二坊一局,内置官属以辅太子,所谓出阁备府,就是随着太子出阁,让这几个衙门一同运转起来。
然而现在,一方面是东宫年纪太小,连蒙学都没有,即便出阁,这几个衙门的作用也发挥不出来,所以全员备置,的确没有必要。
另一方面,出于天家的微妙关系和朝野上下隐约蔓延的流言,不备府属,又会损伤天子的声誉。
更重要的是,群臣心中也的确有一丝隐忧。
那就是,万一过上几年,天子真的改了主意,不肯为东宫备置属官,那么礼法和朝政卷在一起,也是一桩麻烦事。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但是于谦所说的方案,却可以解决这个困境。
即只备置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经局的主官,佐贰官及属吏都暂时空缺,相当于将衙门的架构拉起来,但是暂时不往里面填充人选。
如此一来,名义上东宫官署已经备置了,后续只需要一个个的往里调人即可,而且,这几个衙门有自己的主官,即便是需要处理一些事务,也可以先操持着,不会耽误正事。
于是,朝中掀起一阵低低的议论之声。
接着,礼部的胡濙率先站了出来,道:“陛下,臣以为于少保所言,既符合礼制,又能顾及朝廷实情,实为良策,就礼制而言,如此举办东宫出阁仪典,亦是最合适之举,老臣附议。”
御座之上,朱祁钰略略有些意外。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毋庸置疑的是,如果要论天子真正的心腹,首选吏部尚书王文,其次便是兵部尚书于谦,再之后则是左都御史陈镒。
余俨出身科道,他的出面,便代表了陈镒,沈敬更是王文的亲信,这二人都表了态,实际上就是他们背后的两位在表态。
那么最后,就只剩下刚刚从边境匆匆赶回的于谦了!
前两位都是通过属下委婉的表态,但是显然,于少保并不打算如此。
于是,在众人瞩目之下,于谦来到殿中,拱手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当为东宫备府!”
于谦的性格,从不拖泥带水,方一开口,便直接站定了立场。
不过,他的这句话,却惹得群臣惊讶不已。
但是,于谦却并没有在意,继续道。
“陛下容禀,皇位传承,涉及国本稳固,土木一役,陛下临危受命,受禅太上皇,此乃大义,命太上皇之子为储君,此乃大德,上皇归朝,自居南宫,不预政务,此乃天家恭让有道,各守本分。”
“天家之中,陛下,上皇,太子亲亲尊让,天家和睦,堪为万民表率,然则朝野上下,数有如罗通般不轨之辈,挑动舆论,散布谣言,离间天家,数次诋毁陛下欲拒太上皇于塞外。”
“上皇归朝,又借东宫出阁礼,毁伤陛下声誉,置陛下怜爱太子幼弱之心于不顾,妄称陛下不备东宫府官,乃存无故易储之私心,实乃国贼也!”
于谦说话,向来直接了当,虽然没有王文那么噎死人,但是也绝称不上是委婉。
应该说,这番话将现今的局面说了个清清楚楚,甚至于,将那些阴暗的,摆不上台面的心思,也翻出来摊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别人的心里都清楚,但是没有人敢说,或者说,没有几个人有资格说。
毕竟,这相当于同时在议论天子,太上皇和太子三位天下最尊贵的人。
只有于谦,有这个身份地位,也有这个胆子,敢戳破窗户纸,摊开了说出来。
话音落下,一旁的朱鉴脸色青一阵白一阵的,终于忍不住开口道。
“于少保这话是什么意思?国贼?难道说朝廷有失,大臣上谏,便是国贼?”
事实上,从刚刚天子同意设詹事府,但是却让内阁次辅兼任的时候起,朱鉴就有些傻眼。
因为,那原本是他要图谋的位置!
朱阁老上上下下的折腾了这么久,自然不可能真的是毫无所图。
他想要的,其实就是太子府詹事的位置。
应该说,自从当初受命出使瓦剌之后,朱鉴就已经成了太上皇一脉的人,何况,他自己本身的政治观念,就是扶保太上皇和太子一脉正统。
没有什么职位,比太子府詹事,更合适他了。
回京之后,他屡次和俞士悦打擂台,也并不是真正想要次辅的位置。
毕竟,他虽然有功,但是人家俞士悦也不是吃素的,平时吵吵架就算了,想要在对方没有犯错的情况下,动摇俞士悦次辅的位置,就有些捞过界了。
朝中固然会认可他的功劳,也认可他受到了薄待,但是,之所以没有人在朝堂上正面发声,原因无非是重臣当中没有坑位。
要是真的因为他立了功,那么就要让俞次辅让位给他,朝局就乱了套了。
有了这个先例,那么侍郎立了功,是不是要尚书让位,知县立功,是不是要知府让位?
官职乃是朝廷重器,岂可如此儿戏,无缘无故的,人家俞次辅又没有犯错,如果朱鉴真的对次辅的位置有所行动,那么,陷入被动的反而是他。
所以,打从一开始,朱鉴和俞士悦打擂台,就是存了两层意思。
一层是为了南宫护卫统领的人选做铺垫,另一层,就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詹事府的图谋。
要知道,只要他们的纷争持续着,并且双方都属于不讲理的互相反对。
那么,朱鉴就能持续的占据舆论的中心地位,朝臣就会始终记得,他立了大功,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升赏。
在此契机之下,东宫出阁备府一旦事成,要挑一个重臣顶上,总理詹事府的话,岂不是正好合适?
天子将他塞到内阁做一辅臣,原因无非是重臣的位置满了。
那么现在,太子府新立,‘帝师’的位置,如果越过朱鉴,再提拔一个新晋的臣子,朝廷上下,只怕难免议论纷纷,觉得天子刻意打压于他。
所以,朱鉴一直以为,这件事情最大的难处,是如何令天子同意为太子备府。
但是谁曾想,最难的事情反而没怎么遇到困难就做到了,反倒是他觉得轻而易举的事,陡然就生了变故。
醒过神来之后,朱鉴回想起整件事情。
他忽然发现,天子放纵他和俞士悦相互争斗,或许并不单单是因为,想要看看他到底想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在暗中拨弄着朝堂的局势。
如果说,从一开始,天子就出面调停,那么,要么是“偏护”俞士悦,让朝臣愈发觉得他立功不赏反而被处处打压,要么,就是给他“补偿”。
但是天子放任不管,反而会让朝堂的局势向着对他不利的方向转变。
尤其是,在俞士悦不知受了什么刺激,对他的态度大幅改变,面对他的挑衅,处处平和以对的时候。
朱鉴身上背负的功劳,渐渐的就被抵消了下去,朝堂当中颇多人开始觉得,他一个新晋的阁臣,在前辈一再退让的情况下,还对前辈咄咄逼人。
相反的,对俞士悦的评价,变成了“大度能容人”,“大局为重”。
再加上天子主动开口同意设立詹事府,朱鉴也没有理由,说天子在打压太子。
如此一来,朱鉴有功,俞士悦有德,那么谁来当这个帝师,自然全凭“中立”的天子的意思。
想明白了这些,朱鉴不由一阵沮丧,这番折腾,当真是“年年辛苦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但是,到了这个地步,朱阁老也只能安慰自己,好歹,东宫备府成功了,即便他不能进入太子府,好歹也能落下一个心忧社稷,敢言直谏,为太子争取备府的好名声。
可没想到的是,于谦连最后的这点汤都不打算留给他,而且,现在还想把锅给掀了。
这让朱鉴如何能忍,一时之间,口气也不由带着几分火药味。
然而,面对朱鉴气势汹汹的问话,于谦却只是抬了抬眸,道。
“朱阁老,于某说的是那些散布谣言,诋毁圣上的人,乃是国贼,你心虚什么?”
说着话,于谦的眉头微微皱起,脸上露出一丝“认真”的疑惑,问道。
“方才,朱阁老你自己不是也说,民间有流言不明陛下真意,妄言陛下薄待东宫吗?于某所说,和你的话并无差异,朱阁老何以如此大的反应?”
随着这两句话声音落下,无数道意味深长的目光,纷纷落在了朱鉴的身上。
于是,朱鉴脸色一白,一时之间竟被噎的说不出话来。
半晌,他方勉强道。
“我的意思是,国贼一词不可轻用,或许,只是底下的人以讹传讹,并非故意冒犯圣上,于少保在朝廷上说话,当需慎言。”
然而,这番话,连他自己都觉得苍白无力。
面对着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朱鉴袖子里的手紧紧的握了起来。
他明白,今日廷议结束之后,他在士林当中的名声,完了!
舆论能够造就一个人,同样能够毁掉一个人。
当所有人都认为你是一个无德无行,争权夺利的小人的时候,无论你是不是,你都是了。
颤抖着身子,朱鉴头上渗出豆大的冷汗,将头深深的低下去,似乎这样,就感受不到那些刺眼的目光……
于谦静静的看着朱鉴,他没有继续追问,因为,已经够了。
朝臣们不是傻子,有了自己的一番话,大家自然会将近期这一段时间的所有事情联系起来。
哪怕朱鉴没有这么激烈的反应,等下了朝,大臣们也会发现,所谓受了朝廷苛待,为了东宫储本奔走的朱阁老,实际上不过是一个为了往上爬,不惜毁坏天子声誉,不顾东宫实际情况的小人而已。
这样的无德之人,即便有功,也不会有人希望他身居高位。
所以,朱鉴的仕途,从这场朝会起,已经走到尽头了!
那么,接下来要处理的,就是东宫之事了……
于谦撇下朱鉴,转身继续朝向御座,道。
“天家虽则和睦,然既有流言纷纷,伤及陛下声誉,则太子府属官不可不置,然若备府置官,一则有损朝廷颜面,有朝令夕改之嫌,二则妥协舆论之例一开,势必有人效仿,三则如沈大人所说,朝中人手本就不足,东宫幼弱,设置诸多府官,空置浪费。”
“故臣以为,为平息流言,彰显陛下倚重储君之意,太子府当立,却不必全立,可暂授太子府詹事,左,右春坊大学士,司经局洗马四职,其余属官,待所需之时,由太子府詹事酌情上奏补足。”
“如此,既可全东宫出阁之仪典,彰天家有序之心,平息谣言,亦可顾及朝局及东宫实际,此臣愚见也,请陛下思之。”
第569章 等啊……等……
以于谦的身份地位,他提出的方案,自然在朝堂之上举足轻重。
不少大臣听完之后,便忍不住低头思索起来。
所谓东宫出阁备府,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毕竟,正常情况下,每过几十年才会出现一个新的太子。
大明传承至今,实际上按照所谓仪典操办的东宫官属基本没有,每一届东宫都因实际情况不同,在仪典规制官属上有所差别。
这也是当初天子为如今的东宫太子操办出阁仪典,但并不打算备府时,朝臣们没有太多激烈反对的原因所在。
如今,于谦提出的方案,可以视为是折中的方案。
东宫下设一府二坊一局,内置官属以辅太子,所谓出阁备府,就是随着太子出阁,让这几个衙门一同运转起来。
然而现在,一方面是东宫年纪太小,连蒙学都没有,即便出阁,这几个衙门的作用也发挥不出来,所以全员备置,的确没有必要。
另一方面,出于天家的微妙关系和朝野上下隐约蔓延的流言,不备府属,又会损伤天子的声誉。
更重要的是,群臣心中也的确有一丝隐忧。
那就是,万一过上几年,天子真的改了主意,不肯为东宫备置属官,那么礼法和朝政卷在一起,也是一桩麻烦事。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但是于谦所说的方案,却可以解决这个困境。
即只备置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经局的主官,佐贰官及属吏都暂时空缺,相当于将衙门的架构拉起来,但是暂时不往里面填充人选。
如此一来,名义上东宫官署已经备置了,后续只需要一个个的往里调人即可,而且,这几个衙门有自己的主官,即便是需要处理一些事务,也可以先操持着,不会耽误正事。
于是,朝中掀起一阵低低的议论之声。
接着,礼部的胡濙率先站了出来,道:“陛下,臣以为于少保所言,既符合礼制,又能顾及朝廷实情,实为良策,就礼制而言,如此举办东宫出阁仪典,亦是最合适之举,老臣附议。”
御座之上,朱祁钰略略有些意外。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79089/2034851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