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节
推荐阅读:暴雪停止以后、习焉不察(1v1 H)、【西幻】魔法红玫瑰、喵喵(1v1)、驯服(出轨 np)、入高门 (民国NPH)、魔君与魔后的婚后生活、临时夫妻(nph)、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
宁王,是你吧?
朱允炆环顾四周,当下藩王之中最棘手的,只剩下这位能谋善战的宁王了,他年轻气盛,荷尔蒙旺盛,干出点不老实也可以理解。
宁王的棘手,就在于他长时期待在大宁,已有了足够的威信。
洪武二十六年,仅仅十五岁的朱权就已就藩大宁,在这六年的时间中,他用自己那瘦弱却不柔弱的身躯,征服了朵颜三卫,成为了他们的朋友。
谁能想象,一个十五六岁的皇子,在无尽的风沙之中骑着马,握着刀,纵横驰骋。
这在后世人眼中,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还是孩子!
可这就是现实,宁王在十几岁的时候,已是屡次出征,战果累累。
遥想霍去病,十八岁时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
封狼居胥,只是少年时!
而宁王,正是一个堪比霍去病勇猛的存在,就连朱棣对于朱权这个弟弟也忌惮不已。
历史上朱棣抢朱权朵颜三卫的时候,是用的计谋,在这之后还放低姿态,允诺事成之后两分天下。
虽然后来朱棣“忘记了”最初的承诺,但在安置朱权封地时,对其也是顾忌颇多,富庶之地根本不敢交给朱权,只将他打发到了南昌!
对于此人,朱允炆并没有任何轻视。
回到坤宁宫,朱允炆抱着朱文奎,对马恩慧问道:“富贵堂的生意可起来了?”
马恩慧喜上眉梢,道:“生意极好,只是臣妾不明白,为何如此高价,百官富商为何还会趋之如骛?”
朱允炆抵着朱文奎的额头,回道:“富贵堂,富贵堂,贩卖的可不是羊毛衣物,而是富贵二字,能穿这些衣服的人,非富即贵,他们热衷的是体现自己不同于寻常百姓的富贵。”
马恩慧似懂非懂,说道:“只为了彰显富贵?好吧,臣妾倒是第一次听闻。”
朱允炆抬起头,看着马恩慧说道:“文工团不也是如此吗?”
马恩慧愣了下,认可了朱允炆的说法,却又有些忧愁地说道:“说起文工团,这段时间已没了多少出演机会,再如此下去,那慕容景儿怕要愁出白发了。”
文工团自元宵节惊艳京师,热度持续大半年,京师有头有脸的也都请过了,多次请的毕竟不多,加上慕容景儿编排的节目已是老旧,缺乏新意,滑落低谷也很正常。
不过想要救活还是简单,创新就是……
想到这里,朱允炆道:“那就传慕容景儿,朕给她出几个点子。”
马恩慧眼神一亮,连忙安排侍女去传慕容景儿,走到朱允炆身旁,询问道:“皇上有什么好主意,臣妾可否先听上一听。”
朱允炆没答应,挨了一顿白眼。
淑妃、宁妃、贤妃听闻消息,不约而同到了坤宁宫,准备听听朱允炆如何让文工团起死回生。
慕容景儿匆匆进入坤宁宫,见礼之后便开始请罪:“景儿无能,致使文工团得利月减过巨,愧对皇上、皇后……”
淑妃骆颜儿上前,搀起了慕容景儿,道:“皇上今个让你来,可不是问罪的,而是给你锦囊妙计呢。”
慕容景儿惊讶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微微点头,说道:“文工团自创立至今,盈利不菲,功劳之大,朕与皇后都是有目共睹。然文工团日渐式微,其根本在于哪里,你可思考清楚?找到症结,方可重回辉煌。”
慕容景儿蹙秀眉,红唇微动:“文工团每个人都很努力地去表演,却已得不到往日尊崇,臣认为根本在于演出不够新颖,没了新鲜感。可文工团虽组织姐妹,新编了一些舞蹈与歌曲,却没有多少成效。”
朱允炆对于文工团的努力是肯定的,只不过限于才情与能力,她们的创新还远远不够。
文工团的前身是教坊司,这些人多数是抄没官家后的女子,虽识文断字,可日常所看书籍多是女戒女德之类,指望她们天才的来一下文化创新,也不现实……
朱允炆赞道:“至少你已找到了问题所在。在朕看来,文工团可在每一项中都突出新意,衣裳、妆容、歌曲、节律、手势……表情、动作、故事,都可锐意取新。”
“衣裳、妆容、手势等文工团可自创,就歌曲一项来说,所歌者,无需拘泥于风雅颂、苏轼、柳永之词,还可引入民间曲调,采一些雅俗共赏的歌。在曲方面,朕倒是听闻过一个故事,可编为戏曲。”
马恩慧有些意外地看着朱允炆,说道:“皇上素日里可不看戏,竟还有可编为戏曲的故事,这倒要好好听听。”
朱允炆看着有些不太相信的马恩慧,自信地笑了。
虽然自己不喜欢听戏,可父母那一辈不就是靠着戏曲娱乐的,想不接触一些都难,再说了,自己要说的可是《白蛇传》,就是没听过戏,看电视也记住了啊……
“朕要讲述的故事与洛阳巨蛇事件有关。传闻唐玄宗天宝年间,有巨蛇出邙山,准备水漫洛城,最终被天竺高僧善无畏制服。朕认为,可将其编为戏曲《白蛇传》……”
朱允炆拿出来的毫无压力。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名剧,在大明初期还没《白蛇传》呢,等冯梦龙写出《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那还得等二百年……
两百年,自己渣渣灰都挖不出来了。
不管了,为了文工团,为了弘扬戏曲文化,为了满足大明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拿出来用了……
“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小青,于杭州西湖,与药店之王主管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
朱允炆娓娓道来,不由想起来了自己登临雷峰塔时看到的浮雕,断桥相会,篷船借伞,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永镇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
这些故事能从明代中后期传至后世,经久不衰,也一定也能为明代初期的人所接受吧。
这年头,养个文工团也不容易……
第三百零五章 大宁要狩猎了(一更)
低估了《白蛇传》的感染力,这个在后世都惹人垂泪的故事,在古代的威力更是不凡,一个个泪涟涟,红着眼,揪着心,时不时咬牙切齿,咒骂下老秃驴法海。
朱允炆不过是为了法海说两句好话,人家毕竟也是尽职尽责,替天行道,结果遭遇了集体反对,无奈之下,只好任由她们了……
故事太长,讲至二更天还没讲完,昏昏欲睡,只好将这几个爱听故事的赶走了。
马恩慧伺候着朱允炆躺下,温柔地看着朱允炆,轻轻说道:“臣妾有时候真的看不懂,皇上缘何会如此多才。这《白蛇传》感人肺腑,让人爱不释手,一旦出世,应会与孟姜女齐名。”
朱允炆侧过身,看着俏美的马恩慧,说道:“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故事在民间一直都是千古绝唱,如今添一白蛇,也算是凑齐了四个……”
马恩慧身体蠕动了下,渴望地看着朱允炆,问道:“那白蛇可盗取到灵草了?会不会被神仙给抓住?臣妾还想要听……”
“想要?”
朱允炆眼神一亮,一扫睡意。
马恩慧捶打着朱允炆的胸膛,哪里听人说话,只截两个字的……
翌日。
内阁、兵部、燕王与五军都督府便将朵颜卫索要驻牧权的方略递了上来,朱允炆仔细看过,便召集众人至武英殿商议。
朱允炆指了指几份方略,道:“你们所提担忧与方略朕都看过了,燕王叔与五军都督府更倾向于有备无患,先期加固北方防线,调部分北平精锐驻守喜峰口、山海关、蓟州等地,兵部与内阁认为此事尚不表明兀良哈有反意,可通过使臣沟通来解决。”
“到底是以使臣沟通为主,还是加强军备,以防其变,诸位不妨多讲一讲。解缙,你认为脱鲁忽察儿索要驻牧权,朝廷派遣使臣驳斥,可解决问题吗?”
解缙走出来,回道:“皇上,使臣能否解决问题,不在于使臣本身,而在于朝廷态度。若朝廷态度坚决,强硬,以雷霆之威降于朵颜卫,脱鲁忽察儿必会多虑后果,而非多虑来日。有泰宁卫前车之鉴,朵颜卫定不敢轻易妄动。”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解缙所言也并不是没有道理,阿扎失里带领下的泰宁卫那么强,都被打得奄奄一息,这才过去七年,脱鲁忽察儿等人不会如此健忘吧。
“皇上,臣认为解阁所言不妥。”
朱棣严肃地走了出来。
朱允炆看着朱棣,嘴角带着几分笑意,脱鲁忽察儿的朵颜卫闹腾,倒是给了朱允炆试探朱棣的机会,处死周王,朱棣并没有怨恨朝廷,也没有心灰意冷,消极怠工。
虽然少了一个弟弟吧,但朱棣又不是什么小孩子,老子都没了,少个弟弟对他来说,也应该算不得什么重大打击吧……
“燕王叔请直言。”
朱允炆没有居高临下,而是平缓地问道。
朱棣面色严肃地说道:“在臣看来,不能寄希望于兀良哈人自觉,他们本就是未至绝境之下臣服的降将,所图的就是保存实力。这些年来,兀良哈的实力已然恢复,迟早会反叛。与其坐等其变,受制于人,不如主动出击,先发制人。”
朱允炆端起茶,盯着茶汤,说道:“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道理朕还是懂的,只不过现在还没到时候罢了。虽然京军完成了正副三大营改编,然在朕看来,新军只有一年,还不足以形成更强大的战力,不宜轻动。”
“加之脱鲁忽察儿所做作为,还达不到动用大军征讨的地步。他是写的奏折索要大宁,而不是拿着刀子,带着骑兵去占领大宁。”
朱棣沉声道:“意欲之,便是其罪!”
朱允炆抿了一口茶,看着不讲理的朱棣,笑道:“意欲之就罢了,无论如何,帝国北部不能出问题。虽不至直接动用大军,但也不能毫无防备。若没有几分压迫,脱鲁忽察儿怕是会更过分。”
“命令瞿能,统领东胜、兴洲、开平等卫所,命北平都指挥同知谢贵率两万精锐至喜峰口一线,听从瞿能指挥,同时加固黄涯、宽城、松亭关等防护,对大宁宣传十万大军进驻喜峰口。”
茹瑺、徐辉祖领命。
朱允炆看向解缙等人,说道:“从安全局调查来看,兀良哈蠢蠢欲动并非是想要反叛大明,而是盛庸封锁了商道,致使一切物资无法进入兀良哈三卫领地。朕认为,这或许是一个机会。”
“机会?”
解缙、郁新等人不解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轻松地说道:“给他们开放互市。”
郁新瞪大眼,连忙反对道:“皇上,互市不可开,一旦有了互市,兀良哈三卫便可大量获取盐、铁、茶、布,对其实力而言将会大增。虽然大明也可从其手中换取马匹,但终归是养虎为患。”
解缙也反对道:“开互市必会削弱朝廷对兀良哈的控制,他们很快便会有大量存余,到时野心滋生,战乱必起,臣以为互市不可开。”
朱允炆摆了摆手,问道:“这些年互市开与不开有什么区别?”
解缙等人一时找不到反驳的话。
事实就是如此,看似大明与兀良哈三卫没有官方承认的互市,但朝廷与兀良哈的盐铁—马匹、牲畜交易始终是存在的。
不仅有朝廷控制之下的交易渠道,还有不为人知的走私渠道。
“与其让互市隐藏在暗处,不如拿在明面上。此举有利在二,其一,朝廷开设互市,可引商人至互市之地与兀良哈三卫交易,减少走私行商,至于交易的货物为何,交易多寡,则可以由朝廷说了算。互市一月开一次,计量供货,便不存在你们过量供应的担忧。”
“其二,互市一开,兀良哈三卫便没有了闹腾的理由。北元屡屡叩边,多是因物资穷困,无以生存,只能以抢掠求生。兀良哈非是北元,乃是大明附属,给其好处供其生活,让其安居,未尝不可削弱其野心。”
朱允炆解释道。
解缙、郁新等人面面相觑。
徐辉祖赞同道:“臣认为此举可行,一方面以大军威慑,告诉其大明不允许任何人染指大宁,一方面通过互市安抚人心,促其伏拜。”
朱允炆看向兵部茹瑺。
茹瑺思虑再三,最终点了点头,道:“臣也认为可行,但需严格管控,不宜超量供应盐铁之物。”
朱允炆微微点头,说道:“好,那互市一事便交给盛庸来办吧。”
走出皇城,朱棣与徐辉祖对视了一眼,心照不宣地点了点头。
朱允炆开互市的理由很多,但他却只说了不太重要的两个,没有说最关键的一个。
盛庸与兀良哈开互市,提升的将是盛庸在兀良哈三卫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削弱的却是宁王朱权对兀良哈三卫的影响力。
朱允炆环顾四周,当下藩王之中最棘手的,只剩下这位能谋善战的宁王了,他年轻气盛,荷尔蒙旺盛,干出点不老实也可以理解。
宁王的棘手,就在于他长时期待在大宁,已有了足够的威信。
洪武二十六年,仅仅十五岁的朱权就已就藩大宁,在这六年的时间中,他用自己那瘦弱却不柔弱的身躯,征服了朵颜三卫,成为了他们的朋友。
谁能想象,一个十五六岁的皇子,在无尽的风沙之中骑着马,握着刀,纵横驰骋。
这在后世人眼中,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还是孩子!
可这就是现实,宁王在十几岁的时候,已是屡次出征,战果累累。
遥想霍去病,十八岁时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
封狼居胥,只是少年时!
而宁王,正是一个堪比霍去病勇猛的存在,就连朱棣对于朱权这个弟弟也忌惮不已。
历史上朱棣抢朱权朵颜三卫的时候,是用的计谋,在这之后还放低姿态,允诺事成之后两分天下。
虽然后来朱棣“忘记了”最初的承诺,但在安置朱权封地时,对其也是顾忌颇多,富庶之地根本不敢交给朱权,只将他打发到了南昌!
对于此人,朱允炆并没有任何轻视。
回到坤宁宫,朱允炆抱着朱文奎,对马恩慧问道:“富贵堂的生意可起来了?”
马恩慧喜上眉梢,道:“生意极好,只是臣妾不明白,为何如此高价,百官富商为何还会趋之如骛?”
朱允炆抵着朱文奎的额头,回道:“富贵堂,富贵堂,贩卖的可不是羊毛衣物,而是富贵二字,能穿这些衣服的人,非富即贵,他们热衷的是体现自己不同于寻常百姓的富贵。”
马恩慧似懂非懂,说道:“只为了彰显富贵?好吧,臣妾倒是第一次听闻。”
朱允炆抬起头,看着马恩慧说道:“文工团不也是如此吗?”
马恩慧愣了下,认可了朱允炆的说法,却又有些忧愁地说道:“说起文工团,这段时间已没了多少出演机会,再如此下去,那慕容景儿怕要愁出白发了。”
文工团自元宵节惊艳京师,热度持续大半年,京师有头有脸的也都请过了,多次请的毕竟不多,加上慕容景儿编排的节目已是老旧,缺乏新意,滑落低谷也很正常。
不过想要救活还是简单,创新就是……
想到这里,朱允炆道:“那就传慕容景儿,朕给她出几个点子。”
马恩慧眼神一亮,连忙安排侍女去传慕容景儿,走到朱允炆身旁,询问道:“皇上有什么好主意,臣妾可否先听上一听。”
朱允炆没答应,挨了一顿白眼。
淑妃、宁妃、贤妃听闻消息,不约而同到了坤宁宫,准备听听朱允炆如何让文工团起死回生。
慕容景儿匆匆进入坤宁宫,见礼之后便开始请罪:“景儿无能,致使文工团得利月减过巨,愧对皇上、皇后……”
淑妃骆颜儿上前,搀起了慕容景儿,道:“皇上今个让你来,可不是问罪的,而是给你锦囊妙计呢。”
慕容景儿惊讶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微微点头,说道:“文工团自创立至今,盈利不菲,功劳之大,朕与皇后都是有目共睹。然文工团日渐式微,其根本在于哪里,你可思考清楚?找到症结,方可重回辉煌。”
慕容景儿蹙秀眉,红唇微动:“文工团每个人都很努力地去表演,却已得不到往日尊崇,臣认为根本在于演出不够新颖,没了新鲜感。可文工团虽组织姐妹,新编了一些舞蹈与歌曲,却没有多少成效。”
朱允炆对于文工团的努力是肯定的,只不过限于才情与能力,她们的创新还远远不够。
文工团的前身是教坊司,这些人多数是抄没官家后的女子,虽识文断字,可日常所看书籍多是女戒女德之类,指望她们天才的来一下文化创新,也不现实……
朱允炆赞道:“至少你已找到了问题所在。在朕看来,文工团可在每一项中都突出新意,衣裳、妆容、歌曲、节律、手势……表情、动作、故事,都可锐意取新。”
“衣裳、妆容、手势等文工团可自创,就歌曲一项来说,所歌者,无需拘泥于风雅颂、苏轼、柳永之词,还可引入民间曲调,采一些雅俗共赏的歌。在曲方面,朕倒是听闻过一个故事,可编为戏曲。”
马恩慧有些意外地看着朱允炆,说道:“皇上素日里可不看戏,竟还有可编为戏曲的故事,这倒要好好听听。”
朱允炆看着有些不太相信的马恩慧,自信地笑了。
虽然自己不喜欢听戏,可父母那一辈不就是靠着戏曲娱乐的,想不接触一些都难,再说了,自己要说的可是《白蛇传》,就是没听过戏,看电视也记住了啊……
“朕要讲述的故事与洛阳巨蛇事件有关。传闻唐玄宗天宝年间,有巨蛇出邙山,准备水漫洛城,最终被天竺高僧善无畏制服。朕认为,可将其编为戏曲《白蛇传》……”
朱允炆拿出来的毫无压力。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名剧,在大明初期还没《白蛇传》呢,等冯梦龙写出《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那还得等二百年……
两百年,自己渣渣灰都挖不出来了。
不管了,为了文工团,为了弘扬戏曲文化,为了满足大明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拿出来用了……
“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小青,于杭州西湖,与药店之王主管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
朱允炆娓娓道来,不由想起来了自己登临雷峰塔时看到的浮雕,断桥相会,篷船借伞,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永镇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
这些故事能从明代中后期传至后世,经久不衰,也一定也能为明代初期的人所接受吧。
这年头,养个文工团也不容易……
第三百零五章 大宁要狩猎了(一更)
低估了《白蛇传》的感染力,这个在后世都惹人垂泪的故事,在古代的威力更是不凡,一个个泪涟涟,红着眼,揪着心,时不时咬牙切齿,咒骂下老秃驴法海。
朱允炆不过是为了法海说两句好话,人家毕竟也是尽职尽责,替天行道,结果遭遇了集体反对,无奈之下,只好任由她们了……
故事太长,讲至二更天还没讲完,昏昏欲睡,只好将这几个爱听故事的赶走了。
马恩慧伺候着朱允炆躺下,温柔地看着朱允炆,轻轻说道:“臣妾有时候真的看不懂,皇上缘何会如此多才。这《白蛇传》感人肺腑,让人爱不释手,一旦出世,应会与孟姜女齐名。”
朱允炆侧过身,看着俏美的马恩慧,说道:“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故事在民间一直都是千古绝唱,如今添一白蛇,也算是凑齐了四个……”
马恩慧身体蠕动了下,渴望地看着朱允炆,问道:“那白蛇可盗取到灵草了?会不会被神仙给抓住?臣妾还想要听……”
“想要?”
朱允炆眼神一亮,一扫睡意。
马恩慧捶打着朱允炆的胸膛,哪里听人说话,只截两个字的……
翌日。
内阁、兵部、燕王与五军都督府便将朵颜卫索要驻牧权的方略递了上来,朱允炆仔细看过,便召集众人至武英殿商议。
朱允炆指了指几份方略,道:“你们所提担忧与方略朕都看过了,燕王叔与五军都督府更倾向于有备无患,先期加固北方防线,调部分北平精锐驻守喜峰口、山海关、蓟州等地,兵部与内阁认为此事尚不表明兀良哈有反意,可通过使臣沟通来解决。”
“到底是以使臣沟通为主,还是加强军备,以防其变,诸位不妨多讲一讲。解缙,你认为脱鲁忽察儿索要驻牧权,朝廷派遣使臣驳斥,可解决问题吗?”
解缙走出来,回道:“皇上,使臣能否解决问题,不在于使臣本身,而在于朝廷态度。若朝廷态度坚决,强硬,以雷霆之威降于朵颜卫,脱鲁忽察儿必会多虑后果,而非多虑来日。有泰宁卫前车之鉴,朵颜卫定不敢轻易妄动。”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解缙所言也并不是没有道理,阿扎失里带领下的泰宁卫那么强,都被打得奄奄一息,这才过去七年,脱鲁忽察儿等人不会如此健忘吧。
“皇上,臣认为解阁所言不妥。”
朱棣严肃地走了出来。
朱允炆看着朱棣,嘴角带着几分笑意,脱鲁忽察儿的朵颜卫闹腾,倒是给了朱允炆试探朱棣的机会,处死周王,朱棣并没有怨恨朝廷,也没有心灰意冷,消极怠工。
虽然少了一个弟弟吧,但朱棣又不是什么小孩子,老子都没了,少个弟弟对他来说,也应该算不得什么重大打击吧……
“燕王叔请直言。”
朱允炆没有居高临下,而是平缓地问道。
朱棣面色严肃地说道:“在臣看来,不能寄希望于兀良哈人自觉,他们本就是未至绝境之下臣服的降将,所图的就是保存实力。这些年来,兀良哈的实力已然恢复,迟早会反叛。与其坐等其变,受制于人,不如主动出击,先发制人。”
朱允炆端起茶,盯着茶汤,说道:“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道理朕还是懂的,只不过现在还没到时候罢了。虽然京军完成了正副三大营改编,然在朕看来,新军只有一年,还不足以形成更强大的战力,不宜轻动。”
“加之脱鲁忽察儿所做作为,还达不到动用大军征讨的地步。他是写的奏折索要大宁,而不是拿着刀子,带着骑兵去占领大宁。”
朱棣沉声道:“意欲之,便是其罪!”
朱允炆抿了一口茶,看着不讲理的朱棣,笑道:“意欲之就罢了,无论如何,帝国北部不能出问题。虽不至直接动用大军,但也不能毫无防备。若没有几分压迫,脱鲁忽察儿怕是会更过分。”
“命令瞿能,统领东胜、兴洲、开平等卫所,命北平都指挥同知谢贵率两万精锐至喜峰口一线,听从瞿能指挥,同时加固黄涯、宽城、松亭关等防护,对大宁宣传十万大军进驻喜峰口。”
茹瑺、徐辉祖领命。
朱允炆看向解缙等人,说道:“从安全局调查来看,兀良哈蠢蠢欲动并非是想要反叛大明,而是盛庸封锁了商道,致使一切物资无法进入兀良哈三卫领地。朕认为,这或许是一个机会。”
“机会?”
解缙、郁新等人不解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轻松地说道:“给他们开放互市。”
郁新瞪大眼,连忙反对道:“皇上,互市不可开,一旦有了互市,兀良哈三卫便可大量获取盐、铁、茶、布,对其实力而言将会大增。虽然大明也可从其手中换取马匹,但终归是养虎为患。”
解缙也反对道:“开互市必会削弱朝廷对兀良哈的控制,他们很快便会有大量存余,到时野心滋生,战乱必起,臣以为互市不可开。”
朱允炆摆了摆手,问道:“这些年互市开与不开有什么区别?”
解缙等人一时找不到反驳的话。
事实就是如此,看似大明与兀良哈三卫没有官方承认的互市,但朝廷与兀良哈的盐铁—马匹、牲畜交易始终是存在的。
不仅有朝廷控制之下的交易渠道,还有不为人知的走私渠道。
“与其让互市隐藏在暗处,不如拿在明面上。此举有利在二,其一,朝廷开设互市,可引商人至互市之地与兀良哈三卫交易,减少走私行商,至于交易的货物为何,交易多寡,则可以由朝廷说了算。互市一月开一次,计量供货,便不存在你们过量供应的担忧。”
“其二,互市一开,兀良哈三卫便没有了闹腾的理由。北元屡屡叩边,多是因物资穷困,无以生存,只能以抢掠求生。兀良哈非是北元,乃是大明附属,给其好处供其生活,让其安居,未尝不可削弱其野心。”
朱允炆解释道。
解缙、郁新等人面面相觑。
徐辉祖赞同道:“臣认为此举可行,一方面以大军威慑,告诉其大明不允许任何人染指大宁,一方面通过互市安抚人心,促其伏拜。”
朱允炆看向兵部茹瑺。
茹瑺思虑再三,最终点了点头,道:“臣也认为可行,但需严格管控,不宜超量供应盐铁之物。”
朱允炆微微点头,说道:“好,那互市一事便交给盛庸来办吧。”
走出皇城,朱棣与徐辉祖对视了一眼,心照不宣地点了点头。
朱允炆开互市的理由很多,但他却只说了不太重要的两个,没有说最关键的一个。
盛庸与兀良哈开互市,提升的将是盛庸在兀良哈三卫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削弱的却是宁王朱权对兀良哈三卫的影响力。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83358/2119466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