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节
推荐阅读:重来又如何 (1V2 高H)、恶女训狗手册、临时夫妻(nph)、静海旖旎(校园高H)、我,恶女,只训狗不救赎(快穿 1VN)、记忆之场、掏心(强制爱1v1)、就算知道是绿茶也会上钩(强制nph)、流光(姐弟骨科)、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
辽东都司制造的一桩桩惨案被揭露出来,兵部听得直吸冷气,五军都督府也开始愤怒,内阁谴责,六部更是跳出来弹劾,好好一顿饭,成了菜市场般的批判大会。
朱允炆皱眉,看向众人:“杨都指挥史当真如此放纵军纪?”
徐辉祖揉了揉脸,放纵不放纵,皇上你还会不清楚,他们可是奉了你的旨意去犁庭扫穴的。不过为了配合,还是站出来承担责任:“皇上,地方都司失职,便是五军都督府失职,还请皇上降罪。臣请皇上选派官员调查东北之事,若杨都指挥史如此暴行,应押解至京问罪。”
礼部尚书陈性善是真的弹劾:“杨文无道,必损天和。皇上当下旨意,立即调回杨文,审问其是否违背军纪,放纵军纪。”
铁铉看了一眼不开窍的陈性善,他难道不清楚朱允炆想要的是东北的土地,不是东北的女真?
猛哥帖木儿见朝臣支持,指责杨文的声音越来越多,连忙拉着女真各部首领附议。
朱允炆没有推辞,看向铁铉:“命令辽东都司停止征战,调杨文、华聚、毛整返回京师,配合调查。另外,调盛庸暂领辽东都司,安抚女真各部。”
阿哈出、猛哥帖木儿等人欣喜不已,连连称赞朱允炆圣明。
解缙看着这一群喜笑颜开的女真首领,很是赞同他们的观点——朱允炆圣明。
朱允炆只是说调杨文等三人回京,可没说解除了他们的官职,也没说审讯,只是配合调查。再说了,从京师到辽东,八百里加急都需要半个月以上,现在走正常渠道,一个月送过去信也是有可能的。
杨文发来文书,库页岛已在控制之下了,基本战斗基础,剩下的就是处理残兵败将,给他一个月的时间清理,等文书到了,东北战事早就结束了。
既然仗打完了,杨文、毛整、华聚等人也该回京师述职、汇报情况了,现在不过是换了个借口,让他们回来罢了。
朱允炆笑得很开心,还不忘安抚:“你们放心,只要臣服大明,听从朝廷调遣,就是大明子民。朕不会伤害大明子民,也绝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大明子民。”
阿哈出安心了,猛哥帖木儿放心了,其他女真首领也满意了,一个个吃饱喝足,回会同馆睡觉,但朱允炆没有休息,而是与内阁、兵部、五军都督府商议东北问题。
杨士奇进言:“皇上,杨都指挥史行兵神速,只用了三个月便肃清了东北大部野人女真所部,将兵力进驻库页岛。然土地虽得,东北地广人稀,人口极度匮乏,不利长治。臣请提前准备移民关外之事。”
铁铉有些担忧:“现已是六月,即便是动员移民,仍需要半年以上时间,若匆促行事,恐会累伤百姓。”
杨士奇赞同,转而言:“所以应借鉴山西移民经验与不足,提前筹备移民事宜,规划百姓居所,打造房屋,筹备木料,调配棉花、粮食、农具等物资。”
“拎包入住吗?”
朱允炆喃语。
解缙听到,询问:“皇上,何为拎包入住?”
朱允炆错愕,笑着解释:“朕的意思是,百姓只要带着简单的包裹,抵达地方后可以直接入住,无需再购置其他物资等。杨士奇说的是,移民东北,事关关外长治久安,事关东北黑土地大粮仓,应尽早准备移民事宜,不可耽误,着令户部与地方布政使司,全力配合。”
众人领命。
朱允炆略一沉思,继续说:“此番移民东北,在山海关以东,就叫闯关东移民计划吧。”
闯关东!
东北人骨子里就有着一股闯劲,这股劲头不就是当年闯荡风雪铸造出来的脊梁。
朱允炆并不想要迎合“东北半山东”的话,但适合规模移民北上的,真的只有山东这个人口大省了,不说其他的,就说一句,辽东也是山东布政使司的地盘啊,你不出人,谁出人……
东北需要开发,军屯、民屯都需要跟上。
朱允炆并没有仓促下达移民文书,而是传召山东布政使司李彦祯、参议冯正,还有孔家的孔公鑑,商议移民与东北事宜。
孔家虽然在历史上锤子过很多次,但朱允炆还不得不使用这一把锤子。
说到底,锤子是一把工具。
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孔家的新家规
山东,曲阜。
孔公鑑提着一壶酒,走过冗长的石道,两侧的苍柏留下绿荫,给人清凉。孔林深处,蝉一直在鸣叫,杨树干上还残留着蜕去的壳。
站在父亲孔讷的墓前,孔公鑑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搁上一壶酒,才开口自言自语:“父亲,孔家世受皇恩,近两千年而不倒,是祖上蒙荫,天意恩宠,还是卑躬屈膝,阿谀奉承,跪地求荣?儿不知家族传承之沉重,却知天下读书种子,唯敬孔夫子,不敬衍圣公久矣。”
孔府,衍圣公。
荣华无双,高高在上。
然而这只是假象,当孔公鑑跳出曲阜之后才发现,天下人推崇的只是孔孟,与衍圣公府没有任何关系,就连朝中重臣,对于衍圣公的自己也只是礼仪性的迎合,并不愿深交,甚至避之不及。
经过了多年风雨,当年的冲动青年,俨然已成为一个颇有城府、成熟睿智的中年人。
孔公鑑认为,天下人对衍圣公府缺乏敬重,问题不是出在天下人身上,而是出在衍圣公府身上。
不说宋辽金时期的跪舔,就说元朝时期的忠诚侍奉,都足以让衍圣公府失去人心。
大明开国时,朱元璋连北平(大都)都没有打下来,再具体一点,连山东都没打下来。
当年孔讷感觉到了危险,希望元朝能雄起一次,挡住朱元璋军队的进攻,整个衍圣公府是打心里希望元朝能取得胜利的。
哪怕是在朱元璋的军队打下北平之后,衍圣公府渴望的也不是待在朱元璋的统治之下,而是元朝可以反攻回来。
如果不是因为老孔不能搬家,估计衍圣公府早就搬到草原上去了。
孔公鑑认为,衍圣公府失去人心,失去天下读书人的敬重,原因在于衍圣公府干了太多肮脏的、卑躬屈膝的、不要廉耻的事。
话说得好听,是为了家族的传承与延续。没错,这种墙头草的做派与小人的效忠,确实给衍圣公府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地位。
可那又如何,天下人记住的是孔夫子,还有他那七十二贤,没有几个人记得衍圣公府,没有几个人愿意谈论起曲阜孔家!
孔公鑑不甘心孔家永远约束在曲阜一地,不愿意被人遗忘、谩骂与羞于提及,作为一个热血、有志青年,孔公鑑渴望建功立业,渴望被世人铭记,渴望自己的名字在受封与追封之间,还能出现在史书之中!
“父亲,我要改变衍圣公府了,家族的传承固然重要,但失去气节与骨气的传承,不要也罢。”
孔公鑑行礼后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转身离去。
衍圣公传了话,孔家无论老少,无论身份,只要是孔家之人,一律到孔庙候着。
孔慎、孔铭德、孔观志等孔家族内老人现身,以孔恭礼、孔养孝、孔事忠等为主的孔家中坚力量纷至沓来,还有一些孩童,身着书生服,恭恭敬敬地站着,不敢胡闹。
“衍圣公到。”
声音传出,孔公鑑踏步而来。
无论老少,皆行揖礼,迎衍圣公。
孔公鑑回礼,站在高处,一脸威严地看着族内中人,提气喊道:“今日召诸位前来,只为一件事,那就是宣布族内新加的规矩。”
“新规?”
孔观志、孔慎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孔公鑑在搞什么,如此重大的事竟然不与大家商议商议。
孔公鑑抬起手,止住众人的议论:“今日炎热,我就直说了,新增规矩就三条。这第一条,大明不灭,虽孔家沦陷,不奉二主!”
孔慎惊慌不已,连忙走出来:“衍圣公,慎言,慎言啊。如此授人以柄的话,如何能在这里公然说出。什么大明不灭,孔家沦陷,不得体,不得体啊。”
孔观志脸色有些苍白,孔公鑑的胆子也太大了,这话说得像是孔家经常侍奉二主一样。
咳咳。
虽然事实如此,有时候还不止是二主,还有三主,但人是要脸的啊,这要真写入家规里面,人还怎么活,这脸还要不要了?
毕竟孔家不姓吕名布!
孔铭德站出来反对孔公鑑:“此话极是不妥,何为孔家沦陷,孔家居曲阜,曲阜居山东,山东居大明。衍圣公说孔家沦陷,岂不是在诅咒大明江山破碎,战火重燃?此话若传到朝廷耳目之中,岂不是给衍圣公府招来祸端?这新规,不可加。”
孔公鑑无畏地看着族内长老级的老人们,肃然说:“是不可加,还是羞于加?诸位,各位!衍圣公府过去的所作所为,你们不说,你们不言,难道天下人就不知道,就不说了吗?万民悠悠之口,有谁能堵得住?”
“我为衍圣公,有权修改族内规矩。今日告诫诸位,孔家人,不能再出小人,更不可拿家族传承之借口行苟且卑微之事!若他年有朝一日,大明山河破碎,只要大明有一息尚存,孔家就应该尽忠到底,而不是转身就投靠新的主人,成为天下读书人嗤笑的叛徒!”
孔观志气得发抖:“放肆!”
孔公鑑厉声呵斥:“孔观志,我是衍圣公,是孔家一族的族长,你若以下犯上,莫是怕我不敢用家规治你?此家规,我定的,我加的!谁若不服,不听,不遵,革除孔家,赶出曲阜!”
此言一出,众人皆不敢言。
无论孔公鑑多大,他毕竟是族长,是衍圣公,还是曲阜知县,他说让一个人离开曲阜,那不是开玩笑。
孔公鑑凝重地说:“我知这一条家规沉重,可为了孔家万代,为了不再让后人背负耻辱,我们这些作先人的,只能自己背了。”
孔恭礼走出来,行礼道:“我倒认为新规甚好,这是衍圣公府的伤疤,无人敢提,无人敢说。可天下读书人的心是明亮的,我们能欺骗自己,却欺骗不了天下人。以此为家规,对孔家有利无害。”
孔公鑑深深看了一眼孔恭礼,微微点头,继续说:“第二条家规,不涉高堂,专心学问,兴扬文教,归化人心。”
这句话一出,孔恭礼的脸色都有些难看了。
高堂,指的是朝廷,不涉高堂,意味着孔家子弟日后只能做学问,躬亲于曲阜一地,不进入朝廷做官。
孔公鑑这是用家规来强制约束孔家人安于学问,不去经营朝堂,参与朝政之事。
话虽是不好听,却没有人反对。
事实上,近两千年里,衍圣公府更多是个招牌,招牌之上也只有衍圣公一个人,最多加上一些绿叶衬托,但这些绿叶也都是围绕着衍圣公府运转的,并没有多少人真正进入朝堂,拥有实权。
孔公鑑的话,更像是给这种现实加固了一道墙,仅此而已。
见没有人反对,孔公鑑抬起手,厉声说:“第三条家规,不准经商,更不准与商人勾结。我知道,有些人背着衍圣公府与商人合伙开店,有人拿出所有积蓄支持商人远航,有人为了一点宝钞,竟给商人写起了戏剧!”
“过去事,我不追究。给你们三日时间,切断与商人的关系,好好回到家里,该耕种的耕种,该教书的教书,该做工的做工。孔子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三纲五常之理,示法万世。我们身为他的子孙,当站得住,挺得起胸膛!”
衍圣公府,在孔公鑑的觉醒之下,开始重塑孔家。
不久之后,朝廷传召,孔公鑑带孔恭礼、孔养孝两人,随山东布政使南下京师。
衍圣公府中的家规事,被安全局写成文书,摆在了朱允炆桌案之上。
朱允炆仔细翻看着,不由地连连点头。
孔讷被白莲教给玩死了,按照原来的历史,孔公鑑应该在建文四年陪他老爹去了。可偏偏孔公鑑没有死,还活得挺好,不知道是不是朱允炆打击白莲教的缘故,让这小子活了下来。
相对于城府与心思太多的孔讷而言,孔公鑑是一个有志气、胆量的书生。
朱允炆不喜欢历史上的衍圣公府,但并不讨厌孔公鑑,他是有功于朝廷的。
早在建文七年时,朝廷大力招抚辽东女真部落的同时,为了同化女真人,让其习大明礼仪、文教,朝廷需要一批先生。
而当时各府县正是大兴文教,社学大建的时候,先生匮乏,哪里有多余的人去教女真人?
朱允炆选择了衍圣公府。
孔公鑑遵从了朱允炆的旨意,不留余力,从曲阜孔氏中先后挑选了三百余先生前往辽东。阿哈出、猛哥帖木儿等人能写汉字,其背后就是孔家先生悉心教导。
实事求是,抛开孔府历史与过去来说,孔公鑑是一个不错的人,他的觉悟超过了他老子。
朱允炆很清楚,辽东需要的先生并非是小数目,尤其是随着闯关东移民的开始,社学出现在辽东是必然之事。
论教化,曲阜的孔氏还是在行的。
朱允炆特意点了孔公鑑,为的就是让孔公鑑提供更多的先生跟着百姓一起去闯关东,有他们的人在,山东移民百姓多少也安心一些。
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小佛母出逃
奶娘依靠着一颗柳树,拿出手绢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抬起头,透过斑驳的疏孔看向太阳。
朱允炆皱眉,看向众人:“杨都指挥史当真如此放纵军纪?”
徐辉祖揉了揉脸,放纵不放纵,皇上你还会不清楚,他们可是奉了你的旨意去犁庭扫穴的。不过为了配合,还是站出来承担责任:“皇上,地方都司失职,便是五军都督府失职,还请皇上降罪。臣请皇上选派官员调查东北之事,若杨都指挥史如此暴行,应押解至京问罪。”
礼部尚书陈性善是真的弹劾:“杨文无道,必损天和。皇上当下旨意,立即调回杨文,审问其是否违背军纪,放纵军纪。”
铁铉看了一眼不开窍的陈性善,他难道不清楚朱允炆想要的是东北的土地,不是东北的女真?
猛哥帖木儿见朝臣支持,指责杨文的声音越来越多,连忙拉着女真各部首领附议。
朱允炆没有推辞,看向铁铉:“命令辽东都司停止征战,调杨文、华聚、毛整返回京师,配合调查。另外,调盛庸暂领辽东都司,安抚女真各部。”
阿哈出、猛哥帖木儿等人欣喜不已,连连称赞朱允炆圣明。
解缙看着这一群喜笑颜开的女真首领,很是赞同他们的观点——朱允炆圣明。
朱允炆只是说调杨文等三人回京,可没说解除了他们的官职,也没说审讯,只是配合调查。再说了,从京师到辽东,八百里加急都需要半个月以上,现在走正常渠道,一个月送过去信也是有可能的。
杨文发来文书,库页岛已在控制之下了,基本战斗基础,剩下的就是处理残兵败将,给他一个月的时间清理,等文书到了,东北战事早就结束了。
既然仗打完了,杨文、毛整、华聚等人也该回京师述职、汇报情况了,现在不过是换了个借口,让他们回来罢了。
朱允炆笑得很开心,还不忘安抚:“你们放心,只要臣服大明,听从朝廷调遣,就是大明子民。朕不会伤害大明子民,也绝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大明子民。”
阿哈出安心了,猛哥帖木儿放心了,其他女真首领也满意了,一个个吃饱喝足,回会同馆睡觉,但朱允炆没有休息,而是与内阁、兵部、五军都督府商议东北问题。
杨士奇进言:“皇上,杨都指挥史行兵神速,只用了三个月便肃清了东北大部野人女真所部,将兵力进驻库页岛。然土地虽得,东北地广人稀,人口极度匮乏,不利长治。臣请提前准备移民关外之事。”
铁铉有些担忧:“现已是六月,即便是动员移民,仍需要半年以上时间,若匆促行事,恐会累伤百姓。”
杨士奇赞同,转而言:“所以应借鉴山西移民经验与不足,提前筹备移民事宜,规划百姓居所,打造房屋,筹备木料,调配棉花、粮食、农具等物资。”
“拎包入住吗?”
朱允炆喃语。
解缙听到,询问:“皇上,何为拎包入住?”
朱允炆错愕,笑着解释:“朕的意思是,百姓只要带着简单的包裹,抵达地方后可以直接入住,无需再购置其他物资等。杨士奇说的是,移民东北,事关关外长治久安,事关东北黑土地大粮仓,应尽早准备移民事宜,不可耽误,着令户部与地方布政使司,全力配合。”
众人领命。
朱允炆略一沉思,继续说:“此番移民东北,在山海关以东,就叫闯关东移民计划吧。”
闯关东!
东北人骨子里就有着一股闯劲,这股劲头不就是当年闯荡风雪铸造出来的脊梁。
朱允炆并不想要迎合“东北半山东”的话,但适合规模移民北上的,真的只有山东这个人口大省了,不说其他的,就说一句,辽东也是山东布政使司的地盘啊,你不出人,谁出人……
东北需要开发,军屯、民屯都需要跟上。
朱允炆并没有仓促下达移民文书,而是传召山东布政使司李彦祯、参议冯正,还有孔家的孔公鑑,商议移民与东北事宜。
孔家虽然在历史上锤子过很多次,但朱允炆还不得不使用这一把锤子。
说到底,锤子是一把工具。
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孔家的新家规
山东,曲阜。
孔公鑑提着一壶酒,走过冗长的石道,两侧的苍柏留下绿荫,给人清凉。孔林深处,蝉一直在鸣叫,杨树干上还残留着蜕去的壳。
站在父亲孔讷的墓前,孔公鑑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搁上一壶酒,才开口自言自语:“父亲,孔家世受皇恩,近两千年而不倒,是祖上蒙荫,天意恩宠,还是卑躬屈膝,阿谀奉承,跪地求荣?儿不知家族传承之沉重,却知天下读书种子,唯敬孔夫子,不敬衍圣公久矣。”
孔府,衍圣公。
荣华无双,高高在上。
然而这只是假象,当孔公鑑跳出曲阜之后才发现,天下人推崇的只是孔孟,与衍圣公府没有任何关系,就连朝中重臣,对于衍圣公的自己也只是礼仪性的迎合,并不愿深交,甚至避之不及。
经过了多年风雨,当年的冲动青年,俨然已成为一个颇有城府、成熟睿智的中年人。
孔公鑑认为,天下人对衍圣公府缺乏敬重,问题不是出在天下人身上,而是出在衍圣公府身上。
不说宋辽金时期的跪舔,就说元朝时期的忠诚侍奉,都足以让衍圣公府失去人心。
大明开国时,朱元璋连北平(大都)都没有打下来,再具体一点,连山东都没打下来。
当年孔讷感觉到了危险,希望元朝能雄起一次,挡住朱元璋军队的进攻,整个衍圣公府是打心里希望元朝能取得胜利的。
哪怕是在朱元璋的军队打下北平之后,衍圣公府渴望的也不是待在朱元璋的统治之下,而是元朝可以反攻回来。
如果不是因为老孔不能搬家,估计衍圣公府早就搬到草原上去了。
孔公鑑认为,衍圣公府失去人心,失去天下读书人的敬重,原因在于衍圣公府干了太多肮脏的、卑躬屈膝的、不要廉耻的事。
话说得好听,是为了家族的传承与延续。没错,这种墙头草的做派与小人的效忠,确实给衍圣公府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地位。
可那又如何,天下人记住的是孔夫子,还有他那七十二贤,没有几个人记得衍圣公府,没有几个人愿意谈论起曲阜孔家!
孔公鑑不甘心孔家永远约束在曲阜一地,不愿意被人遗忘、谩骂与羞于提及,作为一个热血、有志青年,孔公鑑渴望建功立业,渴望被世人铭记,渴望自己的名字在受封与追封之间,还能出现在史书之中!
“父亲,我要改变衍圣公府了,家族的传承固然重要,但失去气节与骨气的传承,不要也罢。”
孔公鑑行礼后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转身离去。
衍圣公传了话,孔家无论老少,无论身份,只要是孔家之人,一律到孔庙候着。
孔慎、孔铭德、孔观志等孔家族内老人现身,以孔恭礼、孔养孝、孔事忠等为主的孔家中坚力量纷至沓来,还有一些孩童,身着书生服,恭恭敬敬地站着,不敢胡闹。
“衍圣公到。”
声音传出,孔公鑑踏步而来。
无论老少,皆行揖礼,迎衍圣公。
孔公鑑回礼,站在高处,一脸威严地看着族内中人,提气喊道:“今日召诸位前来,只为一件事,那就是宣布族内新加的规矩。”
“新规?”
孔观志、孔慎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孔公鑑在搞什么,如此重大的事竟然不与大家商议商议。
孔公鑑抬起手,止住众人的议论:“今日炎热,我就直说了,新增规矩就三条。这第一条,大明不灭,虽孔家沦陷,不奉二主!”
孔慎惊慌不已,连忙走出来:“衍圣公,慎言,慎言啊。如此授人以柄的话,如何能在这里公然说出。什么大明不灭,孔家沦陷,不得体,不得体啊。”
孔观志脸色有些苍白,孔公鑑的胆子也太大了,这话说得像是孔家经常侍奉二主一样。
咳咳。
虽然事实如此,有时候还不止是二主,还有三主,但人是要脸的啊,这要真写入家规里面,人还怎么活,这脸还要不要了?
毕竟孔家不姓吕名布!
孔铭德站出来反对孔公鑑:“此话极是不妥,何为孔家沦陷,孔家居曲阜,曲阜居山东,山东居大明。衍圣公说孔家沦陷,岂不是在诅咒大明江山破碎,战火重燃?此话若传到朝廷耳目之中,岂不是给衍圣公府招来祸端?这新规,不可加。”
孔公鑑无畏地看着族内长老级的老人们,肃然说:“是不可加,还是羞于加?诸位,各位!衍圣公府过去的所作所为,你们不说,你们不言,难道天下人就不知道,就不说了吗?万民悠悠之口,有谁能堵得住?”
“我为衍圣公,有权修改族内规矩。今日告诫诸位,孔家人,不能再出小人,更不可拿家族传承之借口行苟且卑微之事!若他年有朝一日,大明山河破碎,只要大明有一息尚存,孔家就应该尽忠到底,而不是转身就投靠新的主人,成为天下读书人嗤笑的叛徒!”
孔观志气得发抖:“放肆!”
孔公鑑厉声呵斥:“孔观志,我是衍圣公,是孔家一族的族长,你若以下犯上,莫是怕我不敢用家规治你?此家规,我定的,我加的!谁若不服,不听,不遵,革除孔家,赶出曲阜!”
此言一出,众人皆不敢言。
无论孔公鑑多大,他毕竟是族长,是衍圣公,还是曲阜知县,他说让一个人离开曲阜,那不是开玩笑。
孔公鑑凝重地说:“我知这一条家规沉重,可为了孔家万代,为了不再让后人背负耻辱,我们这些作先人的,只能自己背了。”
孔恭礼走出来,行礼道:“我倒认为新规甚好,这是衍圣公府的伤疤,无人敢提,无人敢说。可天下读书人的心是明亮的,我们能欺骗自己,却欺骗不了天下人。以此为家规,对孔家有利无害。”
孔公鑑深深看了一眼孔恭礼,微微点头,继续说:“第二条家规,不涉高堂,专心学问,兴扬文教,归化人心。”
这句话一出,孔恭礼的脸色都有些难看了。
高堂,指的是朝廷,不涉高堂,意味着孔家子弟日后只能做学问,躬亲于曲阜一地,不进入朝廷做官。
孔公鑑这是用家规来强制约束孔家人安于学问,不去经营朝堂,参与朝政之事。
话虽是不好听,却没有人反对。
事实上,近两千年里,衍圣公府更多是个招牌,招牌之上也只有衍圣公一个人,最多加上一些绿叶衬托,但这些绿叶也都是围绕着衍圣公府运转的,并没有多少人真正进入朝堂,拥有实权。
孔公鑑的话,更像是给这种现实加固了一道墙,仅此而已。
见没有人反对,孔公鑑抬起手,厉声说:“第三条家规,不准经商,更不准与商人勾结。我知道,有些人背着衍圣公府与商人合伙开店,有人拿出所有积蓄支持商人远航,有人为了一点宝钞,竟给商人写起了戏剧!”
“过去事,我不追究。给你们三日时间,切断与商人的关系,好好回到家里,该耕种的耕种,该教书的教书,该做工的做工。孔子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三纲五常之理,示法万世。我们身为他的子孙,当站得住,挺得起胸膛!”
衍圣公府,在孔公鑑的觉醒之下,开始重塑孔家。
不久之后,朝廷传召,孔公鑑带孔恭礼、孔养孝两人,随山东布政使南下京师。
衍圣公府中的家规事,被安全局写成文书,摆在了朱允炆桌案之上。
朱允炆仔细翻看着,不由地连连点头。
孔讷被白莲教给玩死了,按照原来的历史,孔公鑑应该在建文四年陪他老爹去了。可偏偏孔公鑑没有死,还活得挺好,不知道是不是朱允炆打击白莲教的缘故,让这小子活了下来。
相对于城府与心思太多的孔讷而言,孔公鑑是一个有志气、胆量的书生。
朱允炆不喜欢历史上的衍圣公府,但并不讨厌孔公鑑,他是有功于朝廷的。
早在建文七年时,朝廷大力招抚辽东女真部落的同时,为了同化女真人,让其习大明礼仪、文教,朝廷需要一批先生。
而当时各府县正是大兴文教,社学大建的时候,先生匮乏,哪里有多余的人去教女真人?
朱允炆选择了衍圣公府。
孔公鑑遵从了朱允炆的旨意,不留余力,从曲阜孔氏中先后挑选了三百余先生前往辽东。阿哈出、猛哥帖木儿等人能写汉字,其背后就是孔家先生悉心教导。
实事求是,抛开孔府历史与过去来说,孔公鑑是一个不错的人,他的觉悟超过了他老子。
朱允炆很清楚,辽东需要的先生并非是小数目,尤其是随着闯关东移民的开始,社学出现在辽东是必然之事。
论教化,曲阜的孔氏还是在行的。
朱允炆特意点了孔公鑑,为的就是让孔公鑑提供更多的先生跟着百姓一起去闯关东,有他们的人在,山东移民百姓多少也安心一些。
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小佛母出逃
奶娘依靠着一颗柳树,拿出手绢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抬起头,透过斑驳的疏孔看向太阳。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83358/2119589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