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柴荣的统一方针(上)
推荐阅读:[综漫] 我,顶级coser,职业替身、[HP同人] 赫奇帕奇能有什么坏心眼呢、大王万年、霸球道、末世对照组:大佬带全系异能守护华夏、异界烧饼店、球神、雀定、雁南归、郡马是个药罐子、
柴荣最大的功绩就是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而后来的赵匡胤就是站在柴荣的肩膀上面这才完成了大一统,要是柴荣不死,也就没赵匡胤什么事了,而中国历史也将完全改写,在中国古代能够影响历史,而且还能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并不多,柴荣就算是一个,所以柴荣千百年来一直都被无数人怀念,对于柴荣的结局,也让很多人扼腕叹息。
柴荣心里早就有了统一天下的愿望,但是真要是真实起来这还是很难得,他前期的一系列改革,全部都是为了后来的统一做准备的,眼瞅着改革的效果显现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正式实施大一统的目标。
但是天下这么大,周朝又在中间,南北都有敌人,周边的小藩镇和王国十多个,这要先打那个呢?
柴荣也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相反他十分的英明,于是他就下了一个命令,要群臣不管大小,全部写一个折子叫做《开边策》,顾名思义就是如何对外扩张,如何完成统一,先打哪里后打哪里?
皇帝下令,下面这些官员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不久大捆小捆的奏章就送了上来,但是看着这些奏章柴荣不但没有头疼,反而还有点高兴,因为奏章越多,这就说明大臣们的参与度越高,而柴荣又是历史上无论什么事都事必躬亲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皇帝之一。
看着这些多的奏章,柴荣的确是高兴,但是打开之后里面却是乱七八糟的东西,这让他很失望,因为这里面还是一些务虚不务实,讲的都是头头是道,从后唐一直讲到他的养父郭威,但是关键的怎么开疆拓土却是一点没有,就算是好不容易扯上一点,那也是说要提高国民素质,大兴教育,好好治理天下,甚至还有人提出了中原强盛,四方自然来伏的主意。
这些东西让柴荣看了都失望透顶,这绝对都是一帮不懂军事不懂军国大事的保守老臣交上来的东西。
但是当时朝廷中也不不都是老臣,但是这些年轻的臣子也不敢乱说,一方面有的人真的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还有一方面就是他们不敢乱说,他们怕担责任,在五代当官,人们还是以自保为首要目标,能不出头就不出头。
不过满朝文武也不都是也不都是这样的人,还有几个敢于说真话而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的人,这里面让柴荣觉得比较满意的有四篇策论,但是他最推崇的还是王朴的一篇。
王朴这人咱们前面也了解过,在讲到柴荣用人的时候,最后一点提到过王朴。王朴在没遇到柴荣之前混的一塌糊涂,还差一点丢了小命,但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就是王朴的真实写照,逃得一命之后,他就开始跟着柴荣,柴荣发现了他的能力,并且开始重用他,等到柴荣当了皇帝,王朴也开始发达了,他也是五代后周一个十分显眼的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十分怕他,或者说尊重他更合适一点。
据说有一次赵匡胤去看前朝后周的功臣图,一阵风把门刮开了,结果赵匡胤刚好对着王朴的画像,赵匡胤一惊,急忙整理着装,对着王朴的画像低头敬礼。
此时和赵匡胤一起的大臣们不满意了,都问赵匡胤作为一个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一个前朝旧臣。
结果赵匡胤就说到:“要是王朴还活着,能轮得到我做皇帝吗?”
这就说明当时的王朴在后周的政局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的发迹是因为他的能力,而他被柴荣当成自己的心腹,就是因为这一次开边策,王朴写的的确很好,此后王朴才真正走上了权臣之路。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王朴的《开边策》,当时被柴荣认同的有四篇,但是现在留下来的只有王朴这一篇。
这篇策论里面,王朴将他对于柴荣统一天下的大致步骤基本上罗列了出来,但是前半部分也就是平定南方的时候比较详细,而对于北方契丹和北汉就比较模糊了,寥寥几句,从这里面看出来王朴的主张实际上侧重点还是在南方。
按照王朴的开边策所说的,他的主张基本上也就符合先南后北的策略,那就是先拿下南边然后再北上平定北汉和契丹,当然这里主要就是幽云十六州等地。
所以在这里面,王朴比较详细的叙述了怎么拿下的南唐,而在当时的南方这些小国家小藩镇中间南唐是最强大的一个。
所以也有人对于王朴的这一个策略称为局部的先难后易,但是总体上的先易后难。
局部上的先难后易就是在南方,先啃掉南唐,只要南唐一灭,基本上南方就算是平定了,这就是王朴的局部先难后易,而他的《开边策》里面提到的先易后难,则是对于契丹来说的,对于消灭契丹来说,消灭南唐自然算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事情。
现代对于这些先易后难和先难后易都有较大的争论,但是这并不是重点,不管咋说,这总归就是一个建议性质的统一策略,但是还不是真正的统一方针。
另外在王朴的策略里面,他还讲到了一个东西,那就是以势压人,有时候征服对手并不一定要真刀真枪的打上一仗,善于造势,善于利用势,这就是兵法的也是军事艺术的一种境界。
在当时周朝灭掉南唐这就是造势,而趁着灭掉南唐的威风和锐气,随后继续进攻其他的小藩镇,这就是用势。
王朴在策论中曾经清晰地表示,只要灭掉了南唐,那么天下南方一定会闻风而降,唯一可能稍作抵抗的就是蜀国,但是此时周朝对于蜀国已经完成了合围,蜀国要是投降还好,要是不投降,那就直接打到投降为止。
当时李嗣源灭掉前蜀走的是蜀国的北面,现在要是周朝拿下了南唐,一方面能够从水路进入,另外一方面从蜀国的东面也能从陆路进入蜀国,此时那就是三面围攻,而此时后蜀的情况和前蜀基本上差不多,皇帝也就是整天跑着玩,要么找美女要么写诗赋词,反正就是不干正事,要不是后蜀有几个良臣,估计后蜀早就完蛋了,也轮不到柴荣再发兵进攻了。
所以当时的情况,后蜀恐怕连周朝的一方面大军都阻挡不住,更不用说三路夹击了,所以最终蜀国也不能成为阻碍,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南唐被拿下了的基础上的。
王朴的《开边策》里面也详细的说了怎么打南唐,主要就是重在扰敌,等待时机一击必中,一举击溃南唐防御体系,然后进入南唐,直扑南唐国都金陵。
对于王朴的这个军事建议,我觉得还是不错的,颇有***当年游击战的精髓,但是王朴还做到了游击战场和正面战场相结合。
他用小量军队达到调动南唐军队的目的,把一股股小部队装成大部队对南唐淮河防线进行骚扰,主要就是今天到城下骂几句,然后明天到城下往上射几箭,等到南唐方面气的火冒三丈,火急火燎的要和周军决战的时候,却找不到人影了。
但是此时不是周军主力上场的时候,而是周军方面的情报人员出马了,他们仔细探查南唐方面的军事调动,将南唐方面的虚实基本上摸个差不多。
古时候打仗,军队的调动,那绝对是五星级的机密,不能泄露的,打仗这事,兵法上靠的就是虚虚实实,搞不清楚这仗打得才有意思,而此时主帅的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打仗有一个聪明英明的主帅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按照王朴在策论里面说的,只要是摸清了南唐的虚实,那就能够派出周军主力一战而胜,随后打破南唐的防御体系,前期主要就是淮河防御体系,当时周朝和南唐的分界线就是淮河。
淮河也是一个很神奇的河流,天然的南北分界线,也是历代南北政权的分界线,没有谁规定,自然而然的,天然的他就成了分界线。历来金兵还有契丹和中原政权南北对峙的时候,都是从淮河一带和南方隔开。
我觉得当时柴荣之所以对于王朴的策论很推崇,主要的一点,就是王朴务实了,而且还做了很详细的规划和准备,而且还是一个积极支持柴荣进行统一战争的坚定分子,但是因为我们不能见到同时被柴荣选出来了其他三篇策论,也不能做一个对比,所以当时柴荣到底是什么心思,这将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了。
王朴的这个策论得到了柴荣的嘉奖,但是后来柴荣在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他并没有完全按照王朴制定的这个策略来,甚至在和南唐交战的时候也没用王朴在策论中提到的那些方法,而是选择了突破一点,以点破面的策略,将柴荣一直以来的速战速决,时髦点咱称为闪电战发挥到了极致。
这上面主要就是王朴的《开边策》,这个争议并不太多,争议最多的还是对于柴荣真正实施统一的方针到底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未完待续)
柴荣心里早就有了统一天下的愿望,但是真要是真实起来这还是很难得,他前期的一系列改革,全部都是为了后来的统一做准备的,眼瞅着改革的效果显现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正式实施大一统的目标。
但是天下这么大,周朝又在中间,南北都有敌人,周边的小藩镇和王国十多个,这要先打那个呢?
柴荣也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相反他十分的英明,于是他就下了一个命令,要群臣不管大小,全部写一个折子叫做《开边策》,顾名思义就是如何对外扩张,如何完成统一,先打哪里后打哪里?
皇帝下令,下面这些官员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不久大捆小捆的奏章就送了上来,但是看着这些奏章柴荣不但没有头疼,反而还有点高兴,因为奏章越多,这就说明大臣们的参与度越高,而柴荣又是历史上无论什么事都事必躬亲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皇帝之一。
看着这些多的奏章,柴荣的确是高兴,但是打开之后里面却是乱七八糟的东西,这让他很失望,因为这里面还是一些务虚不务实,讲的都是头头是道,从后唐一直讲到他的养父郭威,但是关键的怎么开疆拓土却是一点没有,就算是好不容易扯上一点,那也是说要提高国民素质,大兴教育,好好治理天下,甚至还有人提出了中原强盛,四方自然来伏的主意。
这些东西让柴荣看了都失望透顶,这绝对都是一帮不懂军事不懂军国大事的保守老臣交上来的东西。
但是当时朝廷中也不不都是老臣,但是这些年轻的臣子也不敢乱说,一方面有的人真的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还有一方面就是他们不敢乱说,他们怕担责任,在五代当官,人们还是以自保为首要目标,能不出头就不出头。
不过满朝文武也不都是也不都是这样的人,还有几个敢于说真话而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的人,这里面让柴荣觉得比较满意的有四篇策论,但是他最推崇的还是王朴的一篇。
王朴这人咱们前面也了解过,在讲到柴荣用人的时候,最后一点提到过王朴。王朴在没遇到柴荣之前混的一塌糊涂,还差一点丢了小命,但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就是王朴的真实写照,逃得一命之后,他就开始跟着柴荣,柴荣发现了他的能力,并且开始重用他,等到柴荣当了皇帝,王朴也开始发达了,他也是五代后周一个十分显眼的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十分怕他,或者说尊重他更合适一点。
据说有一次赵匡胤去看前朝后周的功臣图,一阵风把门刮开了,结果赵匡胤刚好对着王朴的画像,赵匡胤一惊,急忙整理着装,对着王朴的画像低头敬礼。
此时和赵匡胤一起的大臣们不满意了,都问赵匡胤作为一个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一个前朝旧臣。
结果赵匡胤就说到:“要是王朴还活着,能轮得到我做皇帝吗?”
这就说明当时的王朴在后周的政局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的发迹是因为他的能力,而他被柴荣当成自己的心腹,就是因为这一次开边策,王朴写的的确很好,此后王朴才真正走上了权臣之路。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王朴的《开边策》,当时被柴荣认同的有四篇,但是现在留下来的只有王朴这一篇。
这篇策论里面,王朴将他对于柴荣统一天下的大致步骤基本上罗列了出来,但是前半部分也就是平定南方的时候比较详细,而对于北方契丹和北汉就比较模糊了,寥寥几句,从这里面看出来王朴的主张实际上侧重点还是在南方。
按照王朴的开边策所说的,他的主张基本上也就符合先南后北的策略,那就是先拿下南边然后再北上平定北汉和契丹,当然这里主要就是幽云十六州等地。
所以在这里面,王朴比较详细的叙述了怎么拿下的南唐,而在当时的南方这些小国家小藩镇中间南唐是最强大的一个。
所以也有人对于王朴的这一个策略称为局部的先难后易,但是总体上的先易后难。
局部上的先难后易就是在南方,先啃掉南唐,只要南唐一灭,基本上南方就算是平定了,这就是王朴的局部先难后易,而他的《开边策》里面提到的先易后难,则是对于契丹来说的,对于消灭契丹来说,消灭南唐自然算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事情。
现代对于这些先易后难和先难后易都有较大的争论,但是这并不是重点,不管咋说,这总归就是一个建议性质的统一策略,但是还不是真正的统一方针。
另外在王朴的策略里面,他还讲到了一个东西,那就是以势压人,有时候征服对手并不一定要真刀真枪的打上一仗,善于造势,善于利用势,这就是兵法的也是军事艺术的一种境界。
在当时周朝灭掉南唐这就是造势,而趁着灭掉南唐的威风和锐气,随后继续进攻其他的小藩镇,这就是用势。
王朴在策论中曾经清晰地表示,只要灭掉了南唐,那么天下南方一定会闻风而降,唯一可能稍作抵抗的就是蜀国,但是此时周朝对于蜀国已经完成了合围,蜀国要是投降还好,要是不投降,那就直接打到投降为止。
当时李嗣源灭掉前蜀走的是蜀国的北面,现在要是周朝拿下了南唐,一方面能够从水路进入,另外一方面从蜀国的东面也能从陆路进入蜀国,此时那就是三面围攻,而此时后蜀的情况和前蜀基本上差不多,皇帝也就是整天跑着玩,要么找美女要么写诗赋词,反正就是不干正事,要不是后蜀有几个良臣,估计后蜀早就完蛋了,也轮不到柴荣再发兵进攻了。
所以当时的情况,后蜀恐怕连周朝的一方面大军都阻挡不住,更不用说三路夹击了,所以最终蜀国也不能成为阻碍,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南唐被拿下了的基础上的。
王朴的《开边策》里面也详细的说了怎么打南唐,主要就是重在扰敌,等待时机一击必中,一举击溃南唐防御体系,然后进入南唐,直扑南唐国都金陵。
对于王朴的这个军事建议,我觉得还是不错的,颇有***当年游击战的精髓,但是王朴还做到了游击战场和正面战场相结合。
他用小量军队达到调动南唐军队的目的,把一股股小部队装成大部队对南唐淮河防线进行骚扰,主要就是今天到城下骂几句,然后明天到城下往上射几箭,等到南唐方面气的火冒三丈,火急火燎的要和周军决战的时候,却找不到人影了。
但是此时不是周军主力上场的时候,而是周军方面的情报人员出马了,他们仔细探查南唐方面的军事调动,将南唐方面的虚实基本上摸个差不多。
古时候打仗,军队的调动,那绝对是五星级的机密,不能泄露的,打仗这事,兵法上靠的就是虚虚实实,搞不清楚这仗打得才有意思,而此时主帅的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打仗有一个聪明英明的主帅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按照王朴在策论里面说的,只要是摸清了南唐的虚实,那就能够派出周军主力一战而胜,随后打破南唐的防御体系,前期主要就是淮河防御体系,当时周朝和南唐的分界线就是淮河。
淮河也是一个很神奇的河流,天然的南北分界线,也是历代南北政权的分界线,没有谁规定,自然而然的,天然的他就成了分界线。历来金兵还有契丹和中原政权南北对峙的时候,都是从淮河一带和南方隔开。
我觉得当时柴荣之所以对于王朴的策论很推崇,主要的一点,就是王朴务实了,而且还做了很详细的规划和准备,而且还是一个积极支持柴荣进行统一战争的坚定分子,但是因为我们不能见到同时被柴荣选出来了其他三篇策论,也不能做一个对比,所以当时柴荣到底是什么心思,这将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了。
王朴的这个策论得到了柴荣的嘉奖,但是后来柴荣在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他并没有完全按照王朴制定的这个策略来,甚至在和南唐交战的时候也没用王朴在策论中提到的那些方法,而是选择了突破一点,以点破面的策略,将柴荣一直以来的速战速决,时髦点咱称为闪电战发挥到了极致。
这上面主要就是王朴的《开边策》,这个争议并不太多,争议最多的还是对于柴荣真正实施统一的方针到底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未完待续)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83912/2133111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