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胜利者
推荐阅读:[综漫] 我,顶级coser,职业替身、[HP同人] 赫奇帕奇能有什么坏心眼呢、大王万年、霸球道、末世对照组:大佬带全系异能守护华夏、异界烧饼店、球神、雀定、雁南归、郡马是个药罐子、
这一个争议,历史上就曾经打过嘴仗,现在也有不少的人出来,说柴荣搞过屠杀,所以柴荣并不像是这么光明磊落,柴荣也是有污点的。
但是很快立刻就有人跑出来,说柴荣绝对是大英雄一枚,他没搞过屠城,这个争论现在还有。相关的文章很多,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自己了解一下。
在这里我主要就是说一下我的看法,我觉得柴荣这件事,应该是没搞过屠杀的,或者在主观上是不想搞屠杀的,毕竟此时的柴荣他已经不需要用屠杀来发泄他的士兵的怨气了,因为他连续的打仗,在战场上面有足够的地方,让他的士兵发泄怨气,而不是在这些百姓身上。
这是从柴荣当时的情况来说的,此时的柴荣真的是不需要屠城这样的事情来激励士气,而且另一方面从柴荣的性格上面来说。这样的事情基本上也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可能有人会说了,你怎么了解柴荣。我并不了解柴荣,但是历史了解他,根据史书上面的记载,主要就是比较正规的官方的史书,就像是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之类的,这些官方史书上面几乎都没有提到屠杀的字眼,都只是说一下周军在楚州城抢了一阵,或许趁乱杀了人,但是屠城的命令那是没有的。
而既然这些主流的史书上面没有屠城的记载,那么柴荣的这个污点那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主要是一些私人编修的史书记载的,而且还都是江南的一些人编著的史书,上面都很明确的提到了柴荣在攻下楚州城之后进行了屠城。
有这么一个记载之后,很多人都开始找证据,证明一向被人们称为贤明皇帝的柴荣的确是干过坏事的,他不配做一个模范皇帝,也不配做一个全民偶像。
就这样,关于柴荣屠城的史料越来越多,争论也就越来也激烈,但是基本上现在还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柴荣到底是有没有屠城。这个我说实话也搞不清楚,不过却有自己的观点和推测。
这些说柴荣屠城的史书,基本上都算是私人性质的史书,一般而言,在这里面掺杂了太多了个人主观的感情色彩在里面,没有受到监督和管理,就容易犯一些资料不准确,或者把一些传说故事当成史料记载的现象。
但是官方正版的史书,都是有一套比较严格的编纂程序,对于资料的选择,也有筛选和选择程序,比较出名的就是资治通鉴司马光,他编制资治通鉴一向都是以准确和认真著名。
但是在他的书里面却没有提到柴荣屠城,所以这就能够说明问题了。
而且旧五代史的作者,薛居正,当时就是跟着柴荣混日子的,他就是柴荣的臣子,所以他的史书别的阶段先不说,就在柴荣这一段,基本上都是他亲身经历的,所以他在这件事也很有发言权,但是在他的书中却没有记载屠城的事情,只是说抢了一顿。
可能还会有人说,柴荣是赵匡胤的领导,司马光是赵匡胤后代的领导,当时要是柴荣屠城了,赵匡胤肯定也参与了,宋朝的史官肯定是不敢写啊。
薛居正更是跟着柴荣混的,他要是敢写柴荣,那真是不想混了。
但是薛居正写史书的时候,柴荣已经死了,而且在那个时候柴荣的名气并没有现在这么大,因为当时的执政者,赵匡胤兄弟俩,全部都否定柴荣,对于柴荣搞得一些东西,还有柴荣的人品搞全盘否定,大力抹黑柴荣。
因为柴荣在死了之后还是很有人气的,赵匡胤为了减小柴荣的影响,就想办法搞黑搞臭柴荣,所以要是柴荣真的下令屠城,就算是这些史官们不敢写,赵匡胤也要逼着他们写。
就算是这件事赵匡胤参与了也没事,笔杆子掌握在他手里,他想怎么写,那就怎么写,在一些细节上面做一些简单的处理,我觉得这并不难,但是史书上却根本没有记载。
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当然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继续研究,这也是个值得争论的话题,我在这里不再多说。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柴荣真的搞了屠杀,但是对于柴荣来说影响也不大,他的功劳和成就,就在那里,不是几个污点就能搞掉的。
下面咱们继续说这一场战役。
柴荣大军到了长江,大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而在陆地上也就是长江的北岸,柴荣也下令全速前进,他们的目的就是直逼金陵城。
当时把军队驻扎在长江的不仅仅是柴荣,还有吴越军,这一支军队咱们之前一直没说,因为他在这个战争中起的作用实在是很有限,但是对于南唐来说,这却是一个威慑。
李璟或许还想着防备长江,所以在长江口不远布置了点兵力。这点兵力对于吴越军的一万多人那是有威胁的,但是对于柴荣来说,那根本没什么威胁。
但是柴荣很生气,他觉得都到这个时候了,李璟竟然还敢继续抵抗,这真是作死。所以他准备拿下这一支水军,好好让李璟清醒一下。
不久,柴荣派出两支军队,一直在陆地上,一直在水上,谁上的这一支将南唐水军网长江北面赶,然后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了周军在陆地上的队伍。
结果这两股合击之下,这一支南唐军损失殆尽,算是全军覆灭了,毕竟跑到淮南,那也是在柴荣的地界上了,此时淮南十四州还剩下四个州没有拿下,其他的全部成了柴荣的囊中之物,这一场战斗也是时候结束了。
李璟听说自己在长江口不知的那一支水军,现在也已经被灭掉了。他很担心,也很害怕,他不知道柴荣现在会不会来进攻他的金陵,要是进攻他的金陵,她要怎么办,因为他现在真的是无路可走了。
一时间,他就觉得他和当年的陈叔宝时很类似,难道他真的要和陈叔宝一样,做个亡国之君。
他不想做亡国之君,所以他准备和大周求和,他准备做出让步,做出之前没有做出的让步,据说曾经还有不少人劝他,还是和柴荣好好谈谈,不一定要卑躬屈膝。
但是此时的李璟已经怕了,他就说道:“我能活着就算是运气了。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
但是李璟也曾经是个皇帝,他不想对柴荣低头,他也是要面子的人,所以他就给柴荣说,他让他的儿子当皇帝,然后保证他的儿子听柴荣的话。
李璟这一招那是比较狠的,当然这是对他的儿子狠,因为他把原本在他自己身上的屈辱交到了他儿子的身上,他退位当了个太上皇,清闲自在,但是他的儿子却要对着柴荣卑躬屈膝,成为大周的一个属国。
这一次派出去了一个使者,还是老熟人陈觉,陈觉这个人搞点政治斗争估计还差不多,但是办事不行。
此时的柴荣到了迎銮镇,陈觉赶到这里,见到了柴荣,但是他先见到的不是柴荣,而是柴荣的军队,他一路上看到长江里面战船如云,旌旗蔽天,寒光闪闪,士兵个个雄壮有力,身上留露出一种彪悍的气息,这让陈觉吓得不轻。
所以陈觉见到了柴荣也不装什么大尾巴狼了,也不想着怎么和柴荣辩论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陈觉被周军吓住了,跪在地上哭的一把鼻子一把泪的,就一个要求,那就是周军不要过长江,不要打金陵。
柴荣也知道估计这一次陈觉是来求和的,随意也就准备好好和他谈谈,但是没想到陈觉一直哭啊。
柴荣很无奈,就让他起来,让他好好说,陈觉这才把他的任务说了一下,问问柴荣愿不愿意让李璟退位,让李璟的儿子来当皇帝,好好地侍奉大周。
说完时候,陈觉又哭了,那就是继续求柴荣不要过江,不要打金陵,但是陈觉也知道不让柴荣打金陵,那也是需要他付出代价的,于是他就许诺:“只要是皇帝你不过长江,我愿意说服李璟把淮南全部割让给你。”
这样的条件,柴荣不会拒绝,于是就同意了。
陈觉到了淮南,把他在柴荣那里见到的一说,李璟也吓坏了,当即决定投降。
至于李璟之前说的让他的儿子当皇帝,这件事柴荣也给他驳了回来,柴荣不同意,因为柴荣觉得,李璟见识过他的战斗力,心里害怕,但是换上去一个半大孩子,万一将来乱搞事咋办,所以还是李璟继续做皇帝吧。
不久李璟正式宣布对柴荣妥协,他撤掉帝号,改成江南国主,一般又称为南唐国主,废弃南唐交泰元年年号,改成柴荣的显德五年,而李璟也改名字,变成了李景,因为郭威的祖上有个叫郭璟的。
随后宣布割让淮南十四州给周朝,南唐世代供奉大周正统,对周称臣,坚决拥护周朝的领导。
这件事也标志着,差荣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柴荣的战国就是十四
州、六十县、二十二六千五百七十四户、人口百余万。这样一来,周朝境内的户口数增到二百三十多万,人口千万。
这一场战斗柴荣是最后的胜利者。(未完待续)
但是很快立刻就有人跑出来,说柴荣绝对是大英雄一枚,他没搞过屠城,这个争论现在还有。相关的文章很多,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自己了解一下。
在这里我主要就是说一下我的看法,我觉得柴荣这件事,应该是没搞过屠杀的,或者在主观上是不想搞屠杀的,毕竟此时的柴荣他已经不需要用屠杀来发泄他的士兵的怨气了,因为他连续的打仗,在战场上面有足够的地方,让他的士兵发泄怨气,而不是在这些百姓身上。
这是从柴荣当时的情况来说的,此时的柴荣真的是不需要屠城这样的事情来激励士气,而且另一方面从柴荣的性格上面来说。这样的事情基本上也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可能有人会说了,你怎么了解柴荣。我并不了解柴荣,但是历史了解他,根据史书上面的记载,主要就是比较正规的官方的史书,就像是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之类的,这些官方史书上面几乎都没有提到屠杀的字眼,都只是说一下周军在楚州城抢了一阵,或许趁乱杀了人,但是屠城的命令那是没有的。
而既然这些主流的史书上面没有屠城的记载,那么柴荣的这个污点那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主要是一些私人编修的史书记载的,而且还都是江南的一些人编著的史书,上面都很明确的提到了柴荣在攻下楚州城之后进行了屠城。
有这么一个记载之后,很多人都开始找证据,证明一向被人们称为贤明皇帝的柴荣的确是干过坏事的,他不配做一个模范皇帝,也不配做一个全民偶像。
就这样,关于柴荣屠城的史料越来越多,争论也就越来也激烈,但是基本上现在还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柴荣到底是有没有屠城。这个我说实话也搞不清楚,不过却有自己的观点和推测。
这些说柴荣屠城的史书,基本上都算是私人性质的史书,一般而言,在这里面掺杂了太多了个人主观的感情色彩在里面,没有受到监督和管理,就容易犯一些资料不准确,或者把一些传说故事当成史料记载的现象。
但是官方正版的史书,都是有一套比较严格的编纂程序,对于资料的选择,也有筛选和选择程序,比较出名的就是资治通鉴司马光,他编制资治通鉴一向都是以准确和认真著名。
但是在他的书里面却没有提到柴荣屠城,所以这就能够说明问题了。
而且旧五代史的作者,薛居正,当时就是跟着柴荣混日子的,他就是柴荣的臣子,所以他的史书别的阶段先不说,就在柴荣这一段,基本上都是他亲身经历的,所以他在这件事也很有发言权,但是在他的书中却没有记载屠城的事情,只是说抢了一顿。
可能还会有人说,柴荣是赵匡胤的领导,司马光是赵匡胤后代的领导,当时要是柴荣屠城了,赵匡胤肯定也参与了,宋朝的史官肯定是不敢写啊。
薛居正更是跟着柴荣混的,他要是敢写柴荣,那真是不想混了。
但是薛居正写史书的时候,柴荣已经死了,而且在那个时候柴荣的名气并没有现在这么大,因为当时的执政者,赵匡胤兄弟俩,全部都否定柴荣,对于柴荣搞得一些东西,还有柴荣的人品搞全盘否定,大力抹黑柴荣。
因为柴荣在死了之后还是很有人气的,赵匡胤为了减小柴荣的影响,就想办法搞黑搞臭柴荣,所以要是柴荣真的下令屠城,就算是这些史官们不敢写,赵匡胤也要逼着他们写。
就算是这件事赵匡胤参与了也没事,笔杆子掌握在他手里,他想怎么写,那就怎么写,在一些细节上面做一些简单的处理,我觉得这并不难,但是史书上却根本没有记载。
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当然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继续研究,这也是个值得争论的话题,我在这里不再多说。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柴荣真的搞了屠杀,但是对于柴荣来说影响也不大,他的功劳和成就,就在那里,不是几个污点就能搞掉的。
下面咱们继续说这一场战役。
柴荣大军到了长江,大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而在陆地上也就是长江的北岸,柴荣也下令全速前进,他们的目的就是直逼金陵城。
当时把军队驻扎在长江的不仅仅是柴荣,还有吴越军,这一支军队咱们之前一直没说,因为他在这个战争中起的作用实在是很有限,但是对于南唐来说,这却是一个威慑。
李璟或许还想着防备长江,所以在长江口不远布置了点兵力。这点兵力对于吴越军的一万多人那是有威胁的,但是对于柴荣来说,那根本没什么威胁。
但是柴荣很生气,他觉得都到这个时候了,李璟竟然还敢继续抵抗,这真是作死。所以他准备拿下这一支水军,好好让李璟清醒一下。
不久,柴荣派出两支军队,一直在陆地上,一直在水上,谁上的这一支将南唐水军网长江北面赶,然后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了周军在陆地上的队伍。
结果这两股合击之下,这一支南唐军损失殆尽,算是全军覆灭了,毕竟跑到淮南,那也是在柴荣的地界上了,此时淮南十四州还剩下四个州没有拿下,其他的全部成了柴荣的囊中之物,这一场战斗也是时候结束了。
李璟听说自己在长江口不知的那一支水军,现在也已经被灭掉了。他很担心,也很害怕,他不知道柴荣现在会不会来进攻他的金陵,要是进攻他的金陵,她要怎么办,因为他现在真的是无路可走了。
一时间,他就觉得他和当年的陈叔宝时很类似,难道他真的要和陈叔宝一样,做个亡国之君。
他不想做亡国之君,所以他准备和大周求和,他准备做出让步,做出之前没有做出的让步,据说曾经还有不少人劝他,还是和柴荣好好谈谈,不一定要卑躬屈膝。
但是此时的李璟已经怕了,他就说道:“我能活着就算是运气了。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
但是李璟也曾经是个皇帝,他不想对柴荣低头,他也是要面子的人,所以他就给柴荣说,他让他的儿子当皇帝,然后保证他的儿子听柴荣的话。
李璟这一招那是比较狠的,当然这是对他的儿子狠,因为他把原本在他自己身上的屈辱交到了他儿子的身上,他退位当了个太上皇,清闲自在,但是他的儿子却要对着柴荣卑躬屈膝,成为大周的一个属国。
这一次派出去了一个使者,还是老熟人陈觉,陈觉这个人搞点政治斗争估计还差不多,但是办事不行。
此时的柴荣到了迎銮镇,陈觉赶到这里,见到了柴荣,但是他先见到的不是柴荣,而是柴荣的军队,他一路上看到长江里面战船如云,旌旗蔽天,寒光闪闪,士兵个个雄壮有力,身上留露出一种彪悍的气息,这让陈觉吓得不轻。
所以陈觉见到了柴荣也不装什么大尾巴狼了,也不想着怎么和柴荣辩论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陈觉被周军吓住了,跪在地上哭的一把鼻子一把泪的,就一个要求,那就是周军不要过长江,不要打金陵。
柴荣也知道估计这一次陈觉是来求和的,随意也就准备好好和他谈谈,但是没想到陈觉一直哭啊。
柴荣很无奈,就让他起来,让他好好说,陈觉这才把他的任务说了一下,问问柴荣愿不愿意让李璟退位,让李璟的儿子来当皇帝,好好地侍奉大周。
说完时候,陈觉又哭了,那就是继续求柴荣不要过江,不要打金陵,但是陈觉也知道不让柴荣打金陵,那也是需要他付出代价的,于是他就许诺:“只要是皇帝你不过长江,我愿意说服李璟把淮南全部割让给你。”
这样的条件,柴荣不会拒绝,于是就同意了。
陈觉到了淮南,把他在柴荣那里见到的一说,李璟也吓坏了,当即决定投降。
至于李璟之前说的让他的儿子当皇帝,这件事柴荣也给他驳了回来,柴荣不同意,因为柴荣觉得,李璟见识过他的战斗力,心里害怕,但是换上去一个半大孩子,万一将来乱搞事咋办,所以还是李璟继续做皇帝吧。
不久李璟正式宣布对柴荣妥协,他撤掉帝号,改成江南国主,一般又称为南唐国主,废弃南唐交泰元年年号,改成柴荣的显德五年,而李璟也改名字,变成了李景,因为郭威的祖上有个叫郭璟的。
随后宣布割让淮南十四州给周朝,南唐世代供奉大周正统,对周称臣,坚决拥护周朝的领导。
这件事也标志着,差荣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柴荣的战国就是十四
州、六十县、二十二六千五百七十四户、人口百余万。这样一来,周朝境内的户口数增到二百三十多万,人口千万。
这一场战斗柴荣是最后的胜利者。(未完待续)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83912/2133113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