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侠商汪汝淳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上岸(gl)无双局(1v2 父子丼)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被强取豪夺的恶毒女配(np强制)皆其靡也(剧情nph)《觊觎(女S男M,np)》【星际abo】洛希极限(H)两小无猜(校园1v1,高H)

    微胖老者听到周围议论,满意地点点头,起身结账。
    便摇摇摆摆出了松风茶楼。
    这老者名叫汪汝淳,字孟朴
    徽州歙县人,万历元年生。
    今年已经五十五岁了。
    李之藻向朱由检推荐的人便是汪汝淳。
    朱由检之所以知道汪汝淳。
    是作为穿越者的他,后世读到过汪汝淳写的《毛大将军海上情形》。
    这可以说是明代人写的关于毛文龙敌后抗金的第一线报道,第一手资料。
    作者汪汝淳是亲自到了皮岛,并且长时间停留,对东江抗金情形有深入了解,才能写得如此详尽。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代人虽然读到《毛大将军海上情形》,却并不知道其作者汪汝淳究竟是何许人。
    逃去弯岛的历史学家李光涛因为仇视毛文龙,凭空妄断汪汝淳是毛文龙的门客。
    既然是门客所写,那毛大将军一文自然就是对毛文龙的美化粉饰之辞,以此试图否定贬低《毛大将军海上情形》的史料价值。
    另一历史学家王某翰则不但盲从李光涛的断言,言之凿凿说李光涛的说法甚确。
    还想当然附会出汪汝淳是毛文龙杭州同乡。
    而实则汪汝淳和毛文龙并无任何利益关系,更不是什么同乡。
    他出身于徽商大族,家族豪富。
    有秀才功名。
    但考中秀才之后,却并不以科举为事。
    而是游走四方,兴之所至,任意而为。
    有利可图时,也经商取利。
    遇到意气相投,志趣相关的朋友,则也不吝金钱,加以资助扶持。
    有侠商之名。
    汪汝淳和李之藻等西学人士结识,并出资赞助出版多本西学翻译着作,就是如此。
    汪汝淳冒风破浪,渡海到皮岛考察,秉公直言,更是如此。
    不但汪汝淳有侠商之名。
    他的弟弟王汝谦,是一个大盐商,在乡里也有侠义之称。
    凡是亲戚邻里有穷困危难,前来求助。王汝谦都会慷慨解囊。
    以上关于汪汝淳的真实身份和家族背景,是另一历史学家胡某平在某宗教文化学刊上发表。
    是研究明末西学的顺带产物。
    因此以往那些研究明末政事战事的学者看过此文的不多。
    朱由检穿越前也并未读到过,所以他对汪汝淳的了解,也就仅限于知道他是《毛大将军海上情形》的作者。
    听李之藻介绍之后,朱由检才知道,这汪汝淳真实身份是徽商,又是儒生,精通爱好西学,亲历过东江军民的疾苦,又性喜奔走冒险。
    像汪汝淳这样集多重身份于一体的人物,对朱由检来说,简直是太宝贵的人才。
    他头疼的就是民间舆论问题。
    本来想等到冯梦龙、凌蒙初、陆云龙、柳敬亭、张岱等通俗小说家、说书高手、戏曲组织者的超豪华阵容,到京城之后,再重拳出击,集群发力。
    但这些人到京城,少说也要等四十天的时间。
    远水解不了近渴。
    他现在就需要有人能帮他运作。
    而这事情靠锦衣卫,靠东厂,靠太监那只能适得其反。
    要找文官,也有诸多不便。
    现在李之藻给他的推荐的汪汝淳,简直就是上天赐给他的最合适人物。
    所以朱由检才情不自禁,大喜若狂。
    果然。
    朱由检和汪汝淳见面后。
    汪汝淳对皇帝交代的任务,二话不说就接受了。
    他交游广泛,经历众多,财力雄厚,三教九流各阶层都有人脉,同时又有对边军疾苦,后金凶残的切身认识。
    这件事情操办起来,对他而言,并无多少难度。
    松风楼的戏班子是他找来的。
    剧本也是他策划,一个时辰里就找文人润色完的。
    这出戏的内容,也都有据可查。
    其中最核心的辽东巨商李玉山,家财被建虏抢掠干净,自杀而死的事情。
    还是他在皮岛时,曾经去过后金统治区的朝鲜人用笔谈的方式告诉他的。
    包括在辽东前线厮杀过的老兵,也是他联系过来的。
    他当然不会只把力量用在松风楼一个地方。
    类似的一幕幕在京城各个茶楼,酒馆,甚至露天茶摊,戏台上发生。
    汪汝淳为此当然出了钱,但也不是太多。
    他联系和召集的这许多人,尤其是在京城的辽东老兵和难民,不少人都曾经受过他的资助。
    一听他的要求,就主动要求参与。
    而且这些老兵和难民也都知道,这事情和他们的切身利益,和辽东父老的利益密切相关。
    所以心甘情愿去做。
    过去他们出于义愤,自发呼吁,但力量分散,没有人统筹,往往也是白费力气。
    而现在有人把他们组织起来,一起配合,又听说是皇帝支持,自然干劲十足。
    就这样,不过两三天的功夫,京城街头巷尾的舆论就被扭转。
    只要有人谈起皇帝廷杖钱士升一事,旁边的人就纷纷说,打得好。
    这些只会空谈仁义,误国害民的家伙,就该这么打。
    民间富豪,整日里美酒美食,山珍海味,营造园林,豢养歌姬戏班,出入青楼,娈童美婢不离左右。
    哪一件不是挥金如土。
    大家有目共睹!
    国家要多征收点税,就叫苦连天,控诉苛政了?
    陛下自己含辛茹苦,极力简朴。要他们出些钱,有什么不对?
    更有明理者说道,如今看来,我大明现在种种困境,全都出在“省钱”两个字上。
    为了省钱,坏了多少事情。
    到头来又何尝省钱?不过是让耗费的钱十倍百倍增长上去。
    若再这样因循下去,大明便真是岌岌可危了。
    当初,建虏老奴作乱,萨尔浒之役。
    为了省钱,拼命催促提前出军,结果一败涂地。
    若是不省这些钱,把住要害,大军准备齐全,建虏又岂能翻出天去?
    后来又是为了省钱,不愿意用熊廷弼之策,结果丢失辽沈。
    再而后又为了省钱,不愿意支援东江毛帅,白白浪费数十万仇恨建虏的辽民力量。
    再这般省下去,我大明真要被省没了。
    与其这般长期拖延消耗,何如扎扎实实估算一下以绝对优势消灭建虏,究竟要投入多少金钱。
    以我大明之疆土人口,岂有真拿不出这笔钱的道理?
    岂有人力物力真敌不过占据一隅的建虏的道理?
    若论野战,我大明军队在国初也曾经野战无敌,把曾经横扫天下的元寇打得屁滚尿流。
    岂有几次野战失败,便永远害怕野战,回避野战的道理?
    只需下定决心,提供足够钱财物资,严格训练军队,集中优势兵力,以多击少,岂有不能野战的道理?
    天下人齐心协力,一鼓作气把建虏灭了。
    那时什么钱没有?
    收益的还是百姓。
    这般为省钱,不肯加税,拖延下去,受害的还是全天下的百姓
    旁听之人,也都纷纷点头,觉得有理。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84513/2151255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