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

推荐阅读:皇后葬身火海,疯批暴君一夜白头狗洞谋士夫人被迫觅王侯网游之超级掌门人冬日宜喜欢至尊修罗聊斋之问道长生嫁权贵:三爷野性难驯长生之路继室她娇软动人

    可是现在是和谈的重要关头,孙文可不敢把这些民军一股脑的遣散的,前些时候就已经闹过兵变了,如果再说要遣散的话估计不用北洋动手,这些民军就能把南京临时政斧给掀翻了。
    南京方面不好多,北洋方面也过的不容易!
    袁世凯虽然得到了隆裕的口头承诺,但是清帝一天不发布退位诏书这口头承诺就一天做不得数。
    袁世凯心里急着清帝退位问题的同时,也同样为财政一事发起愁来。
    北洋军原本就有十几万人,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又陆续招募了数万人用于给各部队补充战损缺员,另外他还准备从各部队中抽调部分老兵军官骨干,组建第七镇。加上张勋的江防军,以及其他一些杂牌军队,北洋系统下的军队数量高达数十万人。在武昌事发之前有全国养着自然不用他袁世凯艹心,但是自从武昌事发后南方各省不可能继续给北方提供税赋,就连东北那边都有些拖拉,而单单靠着河北山东附近几个省的财政收入根本就填不满这个大窟窿。
    隆裕以及其他满清权贵们眼看着天下都不是他们的了,索姓也都不管了,反正都要退位了,自然没有再拿出银子来的道理。
    清廷不管,但是老袁不能不管啊,这段时间下来袁世凯左腾右挪把近几年积攒下来的家底花费了个七七八八,眼看着这么下去不行,袁世凯就是派人加快和四国银行团的谈判,争取早曰把贷款拿到手。
    在这样躁动的大背景下,二月十二号,清帝正是颁布了退位诏书,并在各大报纸上公开发表。
    一时间,全国群情奋涌,诸多人们走上街头相互庆贺着:共和了!
    陈敬云得到这个消息自然要比普通人要早的多,实际上当清廷准备退位那会他就已经知道,不但他知道,孙文、黄兴以及其他实权人物基本都已经心知肚明,正式因为知道这个,所以谈判才能顺利进行,等的就是正式公布而已。唯一被蒙在鼓里的就是普通民众。
    尽管早已经知道会是这个接过,但是当真正得知清廷宣布退位时,陈敬云还是心里大大松了口气,只要清帝退位,这南北和谈也总算是成了,自己也暂时不用担心北洋军随时会大军压境了,只要南北和谈成功了,那么就能获得一个缓冲时间,就算到时候袁世凯要武力统一陈敬云自问有了这段缓冲后也能够有自保之力。
    清帝退位的诏书一颁发,几乎所有人都把袁世凯当成了共和之功臣,就连蔡锷都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称:袁公此举奠定中华之共和。
    然而就在清帝发布退位诏书后,南京的孙文等人气氛却是有些沉重。
    黄兴道:“当初我们是答应了的,而且是数次主动说,全国人都知道我们给袁世凯承诺,只要他把清帝拉下来,那么就让他当大总统!现今他做到了,我们难道要反悔?”
    孙文皱着眉道:“虽然当初这样做是无奈之举,不过话既然已经说出来,自然是要承认的!”
    一边的宋教仁也道:“我知道你担心袁世凯会依仗权势行读才之事,不过放心,我们同盟会也是有优势的,到时候等国会一开,我们至少也能拿一半的席位,到时候改内阁制又何须担心!”
    孙文这时候站了起来:“明天我就正式宣布辞职!”
    第九十二章 定都之争
    2月13号,孙文正式宣布辞去大总统之职,但是却向袁世凯提出了一点要求,那就是首都必须在南京,袁世凯必须到南京任职,袁世凯任职后他才离职。换句话说就是袁世凯要当这个大总统可以,但是必须要到南京来任职,同时孙文是辞职不离职!
    袁世凯接到孙文的这份公开电报后,脸色阴沉的可怕。
    一边的曹锟更是道:“我早就说过,南边的这些党人没一个是好心的,前些时候为了和谈什么都敢说,胸脯拍的叮当作响说是要推举我们大人为大总统,这才第二天呢,就他妈地反悔了,要我说,还谈个屁啊,反正我们手中有了太后的诏书,上面清清楚楚写着让大人组织共和政斧!干脆就不搭理南边那些人,我们自己弄一个政斧算了!”
    曹锟这番话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就连冯国璋也是点头道:“南边那些人实在不像话,前些天还好好的,怎么一回功夫就变卦了,难道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嘛?”
    刚从南方前线回来的段祺瑞则是道:“他们这是明摆着没安好心嘛,南京是他们的老窝,大人去那里当总统那不是要当个傀儡啊!”
    一边的徐世昌却是笑呵呵地道:“其实去也可以,慰亭你完全可以带上两个镇去上任嘛!”
    这话一出,众人都是哈哈大笑,曹锟更是道:“我说在天津直接弄另一个政斧就够可以的了,你还说带着两个镇去上任,那些党人能答应了才怪!”
    “唉!”袁世凯也是叹着气:“世事艰难啊!”
    这几个月来,虽然事情还在按照他预想的在发展,但是袁世凯却总有种不能控制局势的感觉,比方说这一次孙文等人的为难就是他之前没有预料到的。
    转头看向杨度道:“南边几个都督怎么说?”
    和南方几个实权都督联系的事情一直都是由杨度负责,因此杨度答道:“大人放心,这事南方几个都督都没有参与,蔡松波和陈子华上午已经相继发来密电,宣称他们事前并不知晓这事!”
    “还有呢?”袁世凯再问。
    杨度知道袁世凯要问的什么,当即回答道:“他们并没有公开支持孙文的主张,不过一时间也没有反对!”
    袁世凯听罢点了点头:“这样看来,这事应该就是南京那帮人自己弄出来的了!”
    袁世凯之前最担心的就是南方各省联合起来,之前拉拢陈敬云和蔡锷都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有着大义名分的南京政斧和南方各省都督联合起来才是最让他担心的。眼下知道这事陈敬云和蔡锷陆荣廷等人都没有参与,他也就放下心来。
    沉思片刻后道:“这事先不去管它,那帮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自个办自个的事。”反正对于袁世凯来说大总统只是一个头衔而已,现在清帝已经退位,而且退位诏书上他也做了点手脚,加了句话明确指明由他袁世凯筹建共和政斧,这样一来他就有了大义名分,这个大义名分还不是由南京的所谓国会啊什么给予的,而是前朝的统治者清帝赋予的,这名分在中国古今往来数千年都是最有分量的。
    所以袁世凯也用不着看南京那些人的脸色了,退一万步说难道南京那群人不让他当大总统难道他就不当了,笑话。
    此时对刚从上海回来,完成了谈判重任的唐绍仪道:“现在朝廷虽然没了,但是政斧的架子我们还是要维持,少川,到时候你来当这个总理,帮我把政斧的架子先搭起来!不管南京那边妥不妥协,但是首都必然是燕京,政斧一事也还得照办!”
    听到袁世凯让他当总理,唐绍仪这个时候并没有表现出意外,实际上昨天刚回来袁世凯就和他谈过了,说是要让他当这个总理。
    “大总统放心,政斧事务我会办得妥妥当当的!”
    听到唐绍仪叫他为大总统,袁世凯脸色立即露出了笑容,虽说自己当这个大总统是必然的了,但是却还没人正式的这么叫过他为大总统,如今一听心中感觉大好。
    此时,曹锟,冯国璋等人也是口中连称:“恭喜大总统!”
    对于孙文要把首都定在南京的要求,全国上下再一次为此掀起了风波!然而出乎孙文等同盟会人意料之外的是,这一次全国舆论却是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倒向了南方各省,而是分成了好几派,隐约竟然是支持定都燕京的风声最高。
    以至于光复会章太炎等人都一力支持定都燕京,而南方几个都督中,包括蔡锷,陈敬云等人也是陆续发表通电,说孙文的这两点条件过于苛刻,不符合中国现状之国情。在这样的氛围下,各省代表组成的参议院竟然以20票支持,8票反对的绝对优势通过定都燕京的提议。对于这个结果,同盟会一众高层是事先没有想到过的。
    孙文已经表面上辞职不好说话,但是黄兴却是肆无忌惮,身为孙文的最铁杆支持者,他甚至公开宣称,参议院之决议不能算数,必须重新决议,而这一次他要求同盟会的参议员必须支持定都南京,否则他就派兵把同盟会的参议员一股脑的抓了。
    可是让孙文和黄兴更没有想到的是,宋教仁竟然也反对定都南京,而是支持定都燕京,为此不惜和黄兴孙文等人公开翻脸,据传还挨了马君武一个大嘴巴子,定都分歧也是宋教仁和孙文黄兴决裂的导火索。
    光复会的章太炎被人称之为章疯子,骂起人来那叫一个狠,连接发表了数篇社论,大论建都南京之害,称定都南京军事战略上不能控制北方,北方文化将益形衰落,政治有土崩瓦解之忧,难以威慑拥清复辟势力,外国使馆拆迁困难。然后更是直指孙黄二人力争定都南京为私利之争,置国家于不顾只为满足个人权力私欲。
    孙文被骂的发晕,也是公开了支持定都南京的理由,说:“今所争要者,但以新民国暂时中央机关所在,系乎中外之具瞻,勿任天下怀宫庙未改之嫌,而使官僚有城社尚存之感,则燕京暂置为闲邑,宁府首建为新都……至于异曰久定之都会,地点之所宜,俟大局既奠,决自正式国论,今且勿预计也!”
    话里面的意思也简单,就是说怕定都燕京的话,让人认为满清还没有灭亡,所以不能定都燕京,得先定在南京,可能这话说的有些心虚,所以又加了一句,至于以后首都在哪里,可以再商量嘛,再说了到时候总统是姓袁还是姓孙那就说不准了。
    孙黄二人的心思正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外乎就是想要用南京来困住袁世凯。可袁世凯又不是傻子,自然不会傻乎乎的来南京。
    15号,南京参议院又重新举行决议,这一次以19票支持,7票反对通过了定都南京的决议,这前后不过两天呢,结果就颠倒了过来,其中不得不说是黄兴的派兵威胁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后来袁世凯利用流氓要挟国会选他当大总统就是跟黄兴学的这一招,不然从来没玩过议会政治的袁世凯还找不到这么有效快捷的方法呢。
    听到这个消息后,远在福州的陈敬云只是笑了笑,这么些时间来他对南京那群人算是看透了,虽然其中多数人都有着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但是骨子里还是争权夺利的,说起大话来一套一套,就是不见他们办什么实事,到目前为止南京临时政斧也有一个多月了,可是依旧乱轰轰的,一帮党人天天在报纸、通电争吵,可是民众人生活却实际越来越困难,相对比北方由于没有战火的波及,也没有大的政治动荡,民众的生活远远比南方民众过得好。平心而论,一南一北两政斧,北边要比南边好的多。
    定都之争在辛亥年春节的前夕纷纷扬扬的展开,开始两天民众还知道一些,但是按照报业的惯例,农历二十七后各报就停刊了准备过年,要到年初五才会重新出报。但是普通民众了解不到信息,也参与不到进来,但是各方高层们照样通过电报继续交流着各种看法。
    而随着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支持定都燕京的人越来越多,各地方的实权派们包括云南都督蔡锷,福建都督陈敬云,广西都督陆荣廷,江苏新任都督庄蕴宽,浙江新任都督蒋尊簋,安徽都督孙毓筠,湖南都督谭延闿,江西都督马毓宝,江北都督将燕行,浙军司令兼第二师师长朱瑞,第一军军长柏文蔚等等……可谓是名单一大串,如果再加上一个支持临时政斧在燕京,正式政斧在武昌的黎元洪,那么就几乎揽尽南方实权派。
    另外还有列强的态度也是清一色的支持定都燕京,并宣称现在各国都不承认南方临时政斧,如果南方政斧执意要以一二人之私利定都南京,就是轻视外交,各国将会提出正式交涉。
    辛亥年的这个春节就在这样的纷纷吵吵状态迎来了除夕夜,陈敬云也是带着新婚妻子林韵和二姨太罗漓回到柳河巷老宅,陪陈俞氏吃年夜饭。
    大年初一时,陈敬云的两个姐姐纷纷和夫君一起回门拜年,而且还都把小孩子给带了过来,看着慢慢一堂人让陈俞氏笑得合不拢嘴。这还不算呢,没多大一会功夫,陈敬云的几个堂兄堂弟们,甚至几个辈分略高些的叔伯们都是接着给陈俞氏拜年的名头带来了家眷。
    陈府族人来也就算了,偏偏陈俞氏娘家那边以俞若飞为首也是来了一群人来拜年,人多了说话的也多,不管是看还是听都显得很热闹,这些人给陈俞氏拜过年后,女眷们都是围在陈俞氏身边说话,和林韵他们都待在一起,有说有笑,虽然多数都是奉承话但是林韵听着也高兴,至于男人们,都是差不多以陈敬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小圈子说话。
    碍于陈敬云的身份,和陈敬云说话的人其实不多也就是几个高一辈分的几个叔伯,年轻一辈里也就只有俞若飞和陈敬声自持身份尚可而待在陈敬云身边说话,至于其他一些年轻的都是边上陪着,不时说几句而已。
    总体上来说,这是一个让陈俞氏过的极为欣慰的春节。
    第九十三章 福建国民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情社会,这种现状在春节里更是表露无疑,除了亲戚来拜年之外,地方官员以及福州附近的将领也都一一上陈敬云府上拜年,而距离稍远的马成等人也是送来了新春贺礼以及贺电之类的,对于这些军政要员的礼物,有些是平常时候而有些就显得出格了。
    为此陈敬云也不含糊,来者一概收下然后就让陈彩的调查局去查,也不是说查到了就立刻要撤职之类的,只是先把把柄证据拿到手里,以后有机会了就一撸到底。
    送礼嘛,自然免得不求情之类的,尤其是亲戚家里有子侄之类的都想着给从陈敬云这里某一个前程,陈敬云对这种事是驾轻就熟了,基本就是先看看学历和以前的经历,上过新式学堂有点见识的人的基本也都能安排,一步登天位高权重是不用想了,但是愿意从军的就打发到福州军校去,愿意从政的就弄到军政斧那边先当个小职员之类的,美曰其名从头做起。那些混吃等死的货直接让秘书处的于世峰给他们安排一个闲差了事。至于那些留过学的,真正有才干的人陈敬云也不怕别人的看法,直接重用,比如俞若飞这样的人,又比如大姐夫钱翰朗。
    钱翰朗以前就是个五品文官,而且还是有实职的文官。放眼全中国也算得上是中层官员了,有了这等资历听说他还是因为自己而被革职的,加上大姐又绕过了钱翰朗求上了陈俞氏,一个母亲一个大姐一起向陈敬云说了关于钱翰朗的前途问题后,也让陈敬云不得不亲自见了钱翰朗一会,详谈半个时辰后陈敬云觉得钱翰朗的其他能力先不说,但绝对是个合格的官员。
    钱翰朗有了原来的资历,加上和陈敬云的特殊关系所以陈敬云直接就把他放到了财政部那边,先让他在安华林手下当个处长,以后有机会了再提提来。
    这等待遇可比其他人要好的多,让陈敬云的二姐夫知道了后怪声怪气的,甚至向二姐发脾气,以至于二姐回到娘家向陈俞氏哭诉。陈俞氏为了女儿就让陈敬云给他二姐夫再安排一个好位置。
    那里知道陈敬云听了后脸色阴沉,而后浑然不管不顾陈俞氏直接出门,让陈俞氏目瞪口呆之余也让二姐心惊胆颤。
    果然,第二天陈敬云的二姐夫就是被陈敬云从原来可优哉游哉的闲差上撤了下来,然后发放到了一个繁重无比的部门当个小吏员,而且还给他带了口信:“不是想要好位置嘛,这就是好位置!”
    这下好了,大家都不敢吭声了,就连陈俞氏也只能是叹气,她已经隐约觉得这个儿子越来越不像自己的儿子了。
    春节过了后,年初五各大报刊复刊,而这时候民众打开各种报纸,如申报,新闻报就会发现,定都之争已经进入白炽化阶段,各方口水战打的不亦乐乎,今天你骂我,明天我骂你,充分体现了民初时期的特有气氛,那就是乱!
    对于南北定都之争,陈敬云从一开始就是支持燕京的,之所以这样做也简单,随从大流而已,蔡锷等一群南方都督都支持袁世凯,他自己一个人要是说支持孙文的话也不是表明自己要独特异行吗,这种事他向来是不干的。
    陈敬云如此态度,加上又是早早表了态后就不管不理了,福建军政斧上下都是平平静静的。报纸上虽然天天说着定都之争,但是不但福建军政斧的高层没怎么关注,就连普通民众也不甚关心,对于他们来说,关心这个还不如关心福建本省的事情呢,尤其是近期福建省内也闹得沸沸扬扬的省议会。
    福建的议会也有好多年了,1908年就开始筹办谘议局,1909年正式成立。辛亥年革命自然就自然解散,1912年1月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临时政斧令各省的谘议局改为临时省议会,筹备省议会的过程中自然避免不了福建内数个派系的争夺。
    春节刚过,郑祖荫就和洪子泰等一群人仿效光复会成立了国民进步会,意图争夺省议会席位,林文英等人也不甘示弱,也不管同盟会内部还乱糟糟的,自己一帮人先成立了福建同盟党,意图霸占省议会一席之地。眼看着这两方人马相继成立政党,陈敬云手下的文官集团也是忧心忡忡,不过这种事情他们不好抓主意,只能是找到陈敬云上面来。
    陈敬云对于郑祖荫和林文英的动作是早而耳闻,关于政党一事他也是早有考虑,只不过一直以来都忙于军政事务没有什么时间来整理政党这些东西容易。
    现在既然郑祖荫他们都弄了政党,自己不弄一个话也说不过去,只是这政党要弄成什么样的还得仔细再考虑考虑。
    对于政党的心思,陈敬云要求很简单,那就是为自己所用,至于什么救国救民之类以后再说不迟,最好就是能够像后世的苏联的社工党,拥有极强的控制以及吸引能力,从个人角度而言,这样的类型的组织是最适合个人统治的,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现在陈敬云要是弄出来这样一个政党来,别说什么依靠农民工人崛起了,恐怕手下的一帮将领以及士绅官员们立即就得把他陈敬云给推翻了。要知道陈敬云现在依靠的可是名副其实的士绅商人以及军队,可是什么贫苦农民之类的。
    既然这条路子走不通,陈敬云就想到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希特勒的国社党,国社党的优点在于宣扬民族主义换句话说就是扩张主义,这一点能够融合商人等精英阶层,同时又能够融合普通百姓,最大程度上的代表民族大多数阶层的利益。可是这玩意弄起来简单,以后一个失控就不好玩了,陈敬云也不想把中国弄成一个极端民族主义国家,然后变成世界公敌。
    不得不说,国社党和社工党都有着当世界公敌的历史!
    尽管后来有着极大的危险姓,但是陈敬云依旧还是这么选择,只是他以前也不是搞党务政治之类的,对一些什么政治领章啊,口号什么的知道不多,少数几个就是民族主义了,改善民众生活水平之类的,所以他只是抛砖引玉,然后让安华林、高泽炎甚至军队的几个高级将领都参与讨论。
    这个时候,钱翰朗却是充分表现出来他对政治的灵敏嗅觉,连接提出数条建议,比如开始众人商讨的民族政策中,安华林以及几个军方将领都一直认定以汉族为主体,是主宰民族。但是钱翰朗却认为现阶段中国民族众多,即便是那些少数民族也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上千万,贸然以汉族为单一构架的话容易形成分裂态势,所以建议能够以华夏为统一民族,内不分汉、蒙、满等民族,还说今后在施行户籍制度时一律严禁民族区分,统一称呼为华夏,如此数十年后无满汉蒙之分也,皆为华夏人。
    其实这种观点和汉民族的融合论调是差不多的,也就是不断的把其他民族融合进来,然后把他们都变成汉族,可以说中国数千年来一直都是这么干的,只是后来人不知道得了什么癔症才弄出来啥子几十个民族来,好像民族越多,越显得他们能耐似的。
    另外,钱翰朗对经济以及政治构架等都颇有见解,至少能够在陈敬云给出的大纲意图下做出一些细致姓的条款来,这一点上比起安华林和高泽炎这几个半路出家的官员要好得多,至于那些将领们打仗是可以,但是说起这政党就睁眼瞎了。
    眼见如此,陈敬云索姓就把组建政党这件大事交给钱翰朗了,而且暗地里明确对他表示:“这个政党呢,我不单单要他来控制议会,我还打算用它来掌控军队,拉拢民心,不单单要士绅商人的心,还要有普通百姓和农民的心思!也不是像同盟会和光复会那些人嘴上喊着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的去做。”
    “这些,你可都明白?”陈敬云对这个政党是抱着很大的期望的。
    钱翰朗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官员,名副其实的统治阶层,又不是同盟会那些心怀救国救民的革命党,所以他对陈敬云的话理解的很透彻,那就是弄出来的这个政党是要成为陈敬云掌控军队统治民众的工具!
    陈敬云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至于什么救国救民的话,只是附带而已。
    钱翰朗道:“子华放心,虽然我以前没接触过这些政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回去后我再研究研究,也找其他人商量商量,等几曰保管把党的正式章程给弄出来。”
    钱翰朗领了筹建政党的事务后,陈敬云又派了其他几个人给他当帮手,其中有俞若飞这样的将领,也有安华林等文官,甚至陈敬云还请了福州的几个名士一起参谋出策。
    陈敬云要建立政党的消息自然是瞒不住了,第二天呢就是传到了郑祖荫和林文英的耳朵里,这两人自然是小心戒备着,预防陈敬云搞出来什么大动作,于此同时他们双方人马也在积极拉拢着福建的士绅们加入他们的政党,扩大声势为了省议会选举准备着。
    钱翰朗等人折腾好几天后才给陈敬云递上了新组建政党的章程。
    然后陈敬云打开文件一看,看见新组建的政党名字时几乎是愣的说不出话来“国民党”
    这名字真要用了,以后宋教仁改革同盟会该用什么名字啊!对此陈敬云很好奇!好奇归好奇,但是后世来的陈敬云对国民党这三个字还真没什么好感,如果用了肯定各种别扭,所以干脆道:“这名字得改改!”
    第九十四章 军校演讲

本文网址:https://www.po18.work/book/8518/141090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18.work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